民国时期的满族是啥样的?满族历史简介
满族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发展
满族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满族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与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满族文化也越来越关注,对于其历史与文化发展也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满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满族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东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
在汉朝时期,满族人口开始逐渐增多,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部落。
后来,显然就没有蒙古王族束造氏和海西鲜卑两个民族分别在公元三世纪和公元五世纪时,与满族合并,形成了比较成规模的政治统一体,也就是满族。
十三世纪时,满族首领担任了金朝的重要官员,随着金朝的覆灭,满族统治阶层被驱逐到了东北地区,并最终在清朝的统治下得以继续发展,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二、满族文化的发展和特点满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保存了清朝的文化遗产,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满族民歌,它是满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歌曲大多是由满族牧民创作的,这些民歌表达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继承了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其次就是满族书法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富有浓郁的满族文化气息。
其中满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的传统一样古老。
古时的满族书法手迹并不统一,形式也比较随意。
而后来的满文书法却变得接近汉语的书法,更加统一化。
而满族绘画则着重在色彩和线条的表达,多讲求“铺眼神”的效果,即视觉冲击力。
这种画风也在汉族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以上艺术形式,满族还有着自己的民间舞蹈、戏剧等表现形式。
满族的舞蹈和戏曲表现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在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方面,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了力度,建立了专门机构进行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满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其中不乏充满创意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满族的火把节、清明节等。
满族简介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 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 菜)为主要蔬菜。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 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 煮的方法烹制。 满族的迚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 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 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 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 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 白肉血肠的习惯。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 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 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 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 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 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 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 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 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由于满族在清代的支配统治阶级地位, 满族较之中国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平。 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满洲族每一万人中的大 学学历者有1,652.2人,全国平均水平为 139.0人。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 满族为1.41%,全国22.21%、汉族21.53%,, 满族的数据进进低于中国国内的其他民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 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 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 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 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 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 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 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 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 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满族介绍
八 旗 铠 甲
八 旗 铠 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金
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 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 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 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 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 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 (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 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另外,满族姓氏已 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 为“叶”、“那”“钱”等。
姓氏的转变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
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 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 关、马、索、齐、富、那、郎。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 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 觉罗氏了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 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 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 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 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 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 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宰羊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 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拌上血肠剁碎的羊油和洋葱末、盐、 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灌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煮制即成。 切片乘热食用,味道浓香,油而不腻。
民国时期的满族是啥样的?满族历史简介
民国时期的满族是啥样的?满族历史简介>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对旗人进行了迫害和屠杀。
就全国而言,驱逐鞑虏口号产生了强大的激发作用,革命军与八旗军之间的仇视对立情绪未能因清帝逊位而及时化解,局部的武装冲突也没能避免,在南京、西安、福州、荆州等地,上演了种族仇杀的惨剧。
汉口“满人被杀者共有三百名”;武昌“各处皆有满人死尸,计满人被杀者八百人”。
西安旗营“所有满族人都被杀害”,太原满城“全城无一逃生者”。
武昌“杀旗人无数,裸体悬诸城墙,以大铁锤钉其四肢,作射击之标的”。
新军第9镇士兵攻南京失利后退入镇江,闯进已投降的旗营,屠戮旗人。
西安满城破后,“民军以种种原因,切齿满族,又以满营闭城坚抗,致土匪得乘机抢掠,扰乱秩序,大忿之,故杀戮颇多”。
辛亥革命后的几十年里,在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民党反动派及一些反动的或对满族抱有很深成见的文人学者,对清朝的历史评价是不全面的,对满族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不公正的。
大汉族主义者,把满族入主中原,同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各民族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开拓、捍卫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繁荣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丰富祖国的灿烂文化,谓之“异国外族侵略”,把清朝末年的一切罪过统统扣在满族人民的头上,似乎要让满族子孙后代替祖宗去赎罪认错,替清朝满汉蒙贵族统治者挨骂受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极大的伤害了广大满族大众的民族自尊心,迫使大约一半人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满族而更改为其他民族成分了。
不敢承认自己是满族,或改成汉姓汉名。
关外有的满族人甚至生计没有着落。
这样,在满族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现象。
但在日本侵华时期,广大满族人民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广大人民包括满族人民纷纷组织起来,奋起抵抗。
先后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民众自卫军、蒙边镇威第一义勇军、辽西抗日义勇军、少年铁血军等抗击日寇侵略。
满族文化 -.
满族文化
• 剪纸
•
满族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
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
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
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
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
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
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 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 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 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国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 行。
•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
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
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
病”。
•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
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
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 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
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
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
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
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 满族补绣
•
满族民间工艺。或称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
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
•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
满族由来(56个民族之满族)
满族由来满族的起源、满族八旗和满族姓氏与家谱一、满族的起源满族原称为“满洲”。
清太宗皇太极于公元1635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天聪c ōn ɡ九年十月庚ɡēn ɡ寅y ín),公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命令,其中说道:“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w ū喇l ǎ、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zh ū申sh ēn 。
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y ì,实与我国无涉。
我国建号‘满洲’,统诸绵远,相传奕y ì世。
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民族称谓被正式统一使用。
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全国满族同胞都在纪念民族再生,此为“颁b ān金节”。
皇太极之所以选用“满洲”这一称谓,主要原因还是有一个关于满洲始祖的传说:很久以前,位于长白山之东的彼b ǐ布b ù勒l è霍hu ò里l ǐ湖,天降三位仙女前来沐浴。
浴毕上岸,飞来一只神鹊,嘴衔一个红果,置于最小的三仙女佛f ó库k ù伦l ún衣上,不慎被三仙女吞下,即感而成孕,生子名布库里雍顺。
生而能言,倏sh ū而长成。
布库k ù里l ǐ雍y ōn ɡ顺sh ùn沿河流而下,见有三姓人争斗,遂曰: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天降我定汝等之乱。
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即为满洲始祖。
如此天命神受的传说,对当时女真人来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但传说不是历史。
实际满族的形成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的。
满族的先人,在舜sh ùn 、禹y ǔ时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
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肃s ù慎sh èn 人,有时也被称为挹y ì娄l óu。
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现东北、俄罗斯沿海一带, 到了隋唐时期,肃慎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Mohe ),有数十部,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广阔地区。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满族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等,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治县,还有若⼲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数为1,068万。
基本信息中⽂名称满洲族外⽂名称Manju简称满洲亦称为满民、满⼈⽬录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1 满族⽂化展开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0.1 服饰10.2 男⼦旗装10.3 ⼥⼦旗装10.4 发饰10.5 旗头10.6 马蹄底鞋10.7 服装特点10.8 传统节⽇11 满族⽂化11.1 《满⽂⽼档》11.2 《⼋旗通志》11.3 《御制五体清⽂鉴》11.4 《尼⼭萨满》11.5 剪纸11.6 满族补绣1 基本介绍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2 详细介绍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旗⼈等,满族旧称⼥真,后改名满洲族。
⽬前满族⼈⼝超过⼀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河北省(2,118,711⼈),其他分布在吉林、⿊龙江、内蒙古、新疆、⼭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州、乌鲁⽊齐等⼤、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满族介绍_精品文档
满族介绍满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满族人口约为10.6 million,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省,同时也有一部分满族人口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
满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最初,满族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国的地区,是游牧民族,并与中国其他民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和往来。
然而,在公元9世纪中期,满族开始形成一个国家,即后来的金朝。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五个朝代之一,也是唯一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满族的文化和传统深受其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传统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饰以华丽的颜色和纹饰为特征,通常由丝绸、缎子和金线制成。
男士穿长袍和马褂,女士则穿旗袍和长袍。
满族传统服饰的设计和样式反映了满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
满族的语言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语属于通古斯语系,与汉语和其他东北亚地区的一些语言有些相似之处。
满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拥有丰富多样的语法和词汇。
满族人民通过满语来传承和交流他们的文化和历史。
满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方面。
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清明节,满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和扫墓,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等等。
这些节日通常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如祭奠祖先、放鞭炮、吃传统美食等等。
满族人民的传统艺术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传统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满族传统音乐主要以弦乐和管乐为主,以及一些特殊的乐器如锣、鼓等等。
满族人还擅长舞蹈,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
除了传统文化,满族人民还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满族美食丰富多样,以肉类和谷物为主要食材,如炖猪头肉、炒猪肝、鱼片汤等等。
满族美食往往具有浓郁的味道,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调料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
满族介绍!
满族
05021303
郎智翔
历史渊源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6000-7000千年前。
宋、元、明时期称为女真。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 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 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 之下,满族自此形成。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官方正式将 满洲族改称为“满族”。
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
满洲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 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正式创 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 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 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 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 满、蒙、汉族军队 。
特色: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 合佩带的头饰。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 杏贞——钱杏贞
民族服饰
为适应寒冷的气候,满族先民选择保暖性较好的袍装
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到民国时期又加
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现在的旗袍。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 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 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
满族.ppt
丧葬
•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 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 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 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 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 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 四十九天,白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备材,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 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 到棺材铺购买。 丧仪,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 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 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 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 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 ,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 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可口,极富营养。
白肉火锅
满洲饽饽
满汉全席
住宿文化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 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 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满族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 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 俗称“万字炕”。
满族简介
由于满族在清代的支配统治阶级地位, 满族较之中国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平。 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满洲族每一万人中的大 学学历者有1,652.2人,全国平均水平为 139.0人。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 满族为1.41%,全国22.21%、汉族21.53%,, 满族的数据进进低于中国国内的其他民族。
满族服饰特色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 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 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 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 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 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幵挽成单发髻,结婚 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 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 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 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 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 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 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 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 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 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 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 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 或农历9月中旬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 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 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 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在这一 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 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 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 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 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 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 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 花等各种装饰品。
中华各民族简介——满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满族满族概况历史: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
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
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人口:满族现有人口982.12万人。
分布: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经济:满族祖先一直生活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以狩猎为主,并有渔业、采药业。
长白山是满族人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崇奉的神山。
山中有茂密的森林,植物品种繁多,动物资源丰富,三江平原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河汊交错。
满族祖先以狩猎为主,并有渔业、采药业。
他们有崇尚骁勇,善骑射的传统,也流传下有关长白山挖人参的故事。
满族风俗图腾:信仰:满族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
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
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
满族人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
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
礼仪: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禁忌: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最简单的满族介绍
最简单的满族介绍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
满族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三省,同时也有一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和北京等地区。
满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初的清朝建立之时。
满族是清朝的建国族群,他们的首领女真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统治时间长达268年之久。
满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他们的文化代表着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满族的传统服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以红色旗袍为主。
满族的传统乐器包括马头琴、二胡、笙等,这些乐器传承至今,在满族的节日庆典和婚礼中常常能够听到他们悠扬的音乐。
满族的主要信仰是萨满教和佛教。
萨满教是满族最古老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满族的狩猎和牧民生活。
佛教则是在满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传入并深受满族人民的信仰。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
满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
络绎不绝。
此外,满族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他们重要的传统节日。
如今,满族人民已经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但他们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整个中国的多元文化贡献了独特的一部分。
满族的介绍短文
满族的介绍短文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主要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是该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肃慎族,后来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但如今大部分满族人使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
满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和手工艺等。
满族的服饰也独具特色,男子通常穿着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都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满族的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总之,满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独特的语言、服饰、文化和传统习俗都为中国的多元化增添了光彩。
满族历史简介 满族族称是怎样由来的
满族历史简介满族族称是怎样由来的>“满族”(汉语拼音Mǎnzú、英文Manchu、罗马注音Manju)先世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
1972年中国考古队在毗邻俄罗斯的兴凯湖地区考古发现了6800多年前的满族传统服饰、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满族,亦称满洲族,是生活在满洲的通古斯民族,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
南北朝时,称勿吉人。
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
隋唐时期,满洲族先世又称靺鞨,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靺鞨。
公元669年—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
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
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
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
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
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各部纷争,仇杀无止。
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通古斯--满语族是发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
满族介绍
影壁:满族传统住宅的一 部分。亦称影壁墙。其式 多为一字型。高约5尺,宽 6尺,厚1尺有余。一般为 石、砖结构(亦有土墙外镶 砖者),以石为基,用大青 砖砌壁身,壁顶多呈马鞍 型瓦顶。正面壁心平面, 画以吉祥纹饰,亦有雕刻 如意彩绘者。反面壁心多 设有佛龛,为供奉土地爷 之用。影壁均置以庭院大 门里3米左右处。现在呼和 浩特市新城区满族传统宅 院中多有保存。
•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 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 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 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 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 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 内蒙古、新疆、甘肃、山 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 成都、西安、广州、银川 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 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 岫岩、凤城、新宾、青龙、 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 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 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 万。
• 满族饮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 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 变化,杂以野菜(蔷蒿、蒙菜等) 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 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 廉、漳、抱、雁、鱼等。尤喜食 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 “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 羊。满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 子,凡是用狗皮做的东西都是禁 止使用的。据说狗救过满族始祖 的命,所以满族人对狗有特殊的 感情。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 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 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 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 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 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 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 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 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 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 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 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 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 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 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 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1068226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
满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晚清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闭关锁国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满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巨变,满族服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也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轨迹。
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在近现代已被国人普遍接受,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贵族、八旗子弟为主要穿着群体的宫廷官定服饰,主要体现着满族先祖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清代满族民间服饰显示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与吸纳的文化特征;近现代的满族服饰则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变化着。
一、满族先祖服饰服饰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水平就标志着这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
一个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的标志,对于本民族而言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集结的纽带。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传承发展的“本能”。
形成某种民族服饰的原因是复杂的,满族的服饰首先是出于实用,然后才有美的追求。
它不仅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等主观因素的约束。
仔细研究分析满族先祖服饰的文化遗产,能使我们对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传承的服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发现清代及今天的满族服饰文化同其先祖的服饰文化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满族精讲
满族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语是由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的语言继承发展, 不断融合新的成分而形成的。在历史过程中,满语 的语音发生了演变,因此可以分为清代满语和现代 满语。
承德满族文化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后公布,全国分布着982万满族人口,是仅次于 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而我们承德八县三区共360余万人,却居住有120余万满族兄 弟,在全国各市首屈一指,远远超过了满族发源地的东北各市,甚至高过满族最集中的 北京市很多。
满族历史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 6000-7000 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 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唐朝的文献将其称为“靺鞨” ,宋元 朝 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辽朝时期,女真人在现在中国东北部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 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 俗接近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 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 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因此东北女真族以地域划分为三部女 真,称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实际上他们之间不一定 有血统关系。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满洲崛 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
25厘米左右。
满族文化
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
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 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 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 传统体育活动。
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镶红、黄、
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 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 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 祥开端。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满族简介满族全称满洲族,因为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满洲族的始祖是肃慎,属于古代通古斯族。
满族由来满洲本来是满珠,源自梵文对于满洲的称呼译音,两个字都读平声。
清朝开国之初,每年西藏来的文书上款都写“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是美妙吉祥的意思。
也写作“曼殊室利大教王”,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师傅毗卢遮那的师傅。
殊、珠发音相同,室、师是同一个音。
当时建国号的用意即本于此。
后来汉字书写记作满洲,因为洲的意思近于地名,指当时满洲人所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满洲是部落名称而不是地名。
满洲部落的.姓是爱新觉罗。
满语称“金”为爱新,觉罗即汉语中“姓”的意思。
爱新觉罗即姓金的意思。
与金国原来是同一个族。
在金国末年,有一个叫布库里雍顺的人,相传是仙女佛库伦食朱果而生,长大后平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一带俄朵里城(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成为后来满洲人的始祖。
又过了数代,传到孟特穆,在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他向明朝皇帝进贡,皇帝封他为建州左卫都督。
孟特穆的长子充善生了三个儿子。
充善最小儿子名叫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的儿子叫福满。
福满有六个儿子,四儿子叫觉安昌,他继承了祖宗的事业,住在赫图阿拉。
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各自建筑城堡,分布在赫图阿拉周围,近者相距四五里,远的相距二十来里,总称为宁古塔六贝勒(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贝勒意为大官、高官,女真用以称各部强有力的酋长)。
觉安昌的四儿子名叫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就是努尔哈赤。
朝鲜文献多记作“老乙可赤”。
学术界认为其意为“猪皮”,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源于回鹘语,“努尔”即光明,“哈赤”即圣裔。
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
满族源流(一)满族人的祖先是肃慎族,喜欢给人进贡箭矢
满族源流(一)满族人的祖先是肃慎族,喜欢给人进贡箭矢提起满族,人们都会想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知道满族起源于东北长白山地区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知道满族其实祖先是先秦时代的肃慎族的人却很少。
一、源远流长,石箭留痕其实传说中满族最早的祖先肃慎在舜、禹时代就有,还向舜进贡过“楛矢石砮”,表示臣服。
楛矢石砮:楛矢,用楛木做杆的箭;石砮,用石头做的箭镞。
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肃慎族又向周朝进贡“楛矢石弩”,据说箭杆上还刻了字,刻着“肃慎氏之贡矢”。
春秋时期,有一次,一只老鹰飞着飞着,死了,正好掉在了陈侯的宫廷之中,身上还插着一支箭。
陈侯请教当时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孔子说箭是肃慎族的箭。
陈侯找来档案一查,果然和肃慎贡箭一模一样。
因此在古文献记录中“楛矢石砮”几乎成了肃慎族的特有标记,只要有“楛矢石砮”记载的史料,基本上都和肃慎有关系。
因为在古代文献记载肃慎族是游猎民族,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弓箭是他们重要的武器和工具。
将自己的箭作为贡品,就是表示臣服、归顺的意思。
二、名称由来,三种说法肃慎,又叫息慎、稷慎。
有人说稷慎是稷神的音转化而来,稷是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在古代把谷神也叫稷神。
他们把稷神视为图腾,保护他们的神,所以氏族名称叫稷慎,也就是肃慎。
这个说法很有市场,因为古“稷”是非常好的一个字,比如把国王、皇帝把自己的地盘、国家叫做“江山社稷”,秦国的秦昭襄王名字叫“赢稷”,战国时有一个高等的学府叫“稷下学宫”。
另一种说法是肃慎与肃爽读音相近。
肃爽与肃霜相同,是古代的良马,因形似肃霜鸟而得名。
肃霜鸟是古代的四大神鸟之一。
据考证,就是现在的“鹰”。
最后一种说法说这个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就是女真的同音异释,在通古斯语中就是人的意思。
是他们的自称。
而满族人的祖先是女真人,这个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这里也侧面证明了肃慎族是满族人的祖先。
《山海经·大荒本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不咸山只的就是今天的长白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时期的满族是啥样的?满族历史简介
导语: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对旗人进行了迫害和屠杀。
就全国而言,驱逐鞑虏口号产生了强大的激发作用,革命军与八旗军之间的仇视对立情绪未能因清
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对旗人进行了迫害和屠杀。
就全国而言,驱逐鞑虏口号产生了强大的激发作用,革命军与八旗军之间的仇视对立情绪未能因清帝逊位而及时化解,局部的武装冲突也没能避免,在南京、西安、福州、荆州等地,上演了种族仇杀的惨剧。
汉口“满人被杀者共有三百名”;武昌“各处皆有满人死尸,计满人被杀者八百人”。
西安旗营“所有满族人都被杀害”,太原满城“全城无一逃生者”。
武昌“杀旗人无数,裸体悬诸城墙,以大铁锤钉其四肢,作射击之标的”。
新军第9镇士兵攻南京失利后退入镇江,闯进已投降的旗营,屠戮旗人。
西安满城破后,“民军以种种原因,切齿满族,又以满营闭城坚抗,致土匪得乘机抢掠,扰乱秩序,大忿之,故杀戮颇多”。
辛亥革命后的几十年里,在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民党反动派及一些反动的或对满族抱有很深成见的文人学者,对清朝的历史评价是不全面的,对满族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不公正的。
大汉族主义者,把满族入主中原,同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各民族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开拓、捍卫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繁荣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丰富祖国的灿烂文化,谓之“异国外族侵略”,把清朝末年的一切罪过统统扣在满族人民的头上,似乎要让满族子孙后代替祖宗去赎罪认错,替清朝满汉蒙贵族统治者挨骂受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极大的伤害了广大满族大众的民族自尊心,迫使大约一半人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满族而更改为其他民族成分了。
不敢承认自己是满族,或改成汉姓汉名。
关外有的满族人甚至生计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