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
基于考点与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评析与备考复习
答案: ①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2分),种植作物需 要灌溉(2分); ②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2分)。
单元考点解说
(1)本单元近3年考查频次为8次(选择题为6题次,综合题为2题次) ,总分值56分, 平均每套6.2分,考查频次和分值都一般,但每年、每套试卷都考。
【典型案例3】 (2020·新课标Ⅲ)户籍人口 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 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 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 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女性生育峰值在 21~29岁。据此完成5~7题。 5.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 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2)近3年直接考查的核心考点主要有: ①区位因素(气候对农业有利的影响;地形、降水、光照与农业种植的关系); ②区域农业生产(耕地的特点;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其变化;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的差异;农业生产成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变化;粮食种植重心变化带来的影响;农业 发展措施)。
(3)本单元多以某一区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模式为载体,考查考查农业生产活动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区位选择、现代农 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4~6题。
5.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
是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农业发展措施的目的。 注意材料中是“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既然收益低,那成本就不能高。但“近年来随着 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 外出务工”,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 减少,这样的话,机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会 增加,因此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不再翻耕,直接播种小麦,C选项正确。。
“美食”飘香入题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
二 、基 于核 心素 养的 “ 美食 ”地 理试题 特点
1 . 试 题 展 现 了各 地 不 同 的 “ 地 域 文 化 ” — — 区 域 认 知 地 理 环 境 是 地 域 文化 形 成 的 基 础 ,而地 域 文 化 又
发现 ,与 “ 美食”有关的地理试题每年都有,尤其是全 国卷出现的频率更高 。其对应的考点也呈现 出多元化的 趋势 ,不仅涉 及到农业区位因素 、地理环境整体性 、生 态环境问题等传统考点 ,而且还涉及到了交通运输布局
试题序号 对应考 点 上海卷1 2 — 1 3 题 地 域 文化 对 人 口和 城 市 的 影 响 ;地 理 环 境 整 体 性
全 国 (新 课 标 气压 带 、风 带分 布及 其 移动 对 气候 的影 响 ;农 业 区位 因 秘鲁伊 卡地 区的芦笋种植 文字材料 ;区 卷 )第3 7 题 素 ;区域环境与发展 问题 域地图 2 4 分 2 0 1 2 生 广 东卷第4 0 题 气压带 、风 带分布及 其移动 对气候 的影 响 ;地 理环境 的地 加 拿 大 欧肯 那根 河谷 的 冰 文字材料 ;区 2 8 分 域分异规律 ;农业 区位 因素 ;区域环境与发展 问题 酒生产 域图 海 南卷 第2 2 题 农 业区位 因素 泸 州老 窖 酿酒 原料 糯 红 高 文字材料 ;区 1 0 分
粱 的 生 长 域地 图
全 国 (大 纲 卷 ) 第3 6 题 农 业区住 因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 系
新 疆轮 台小白杏生产
文字材料 :区 域图 3 6 分 文字材料 :区 2 4 分
2 0 1 3 年 全 国 ( 新 课 标 卷 地 理 环 境 的 整 体 性 ; 生 态环 境 问 题 与 生 态环 境 保 护 ; 农 业 维 多 利 亚 湖 鲈 鱼 生产 I )第 3 7 题 生 产 活动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解析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地理试题解析作者:张欢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07期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应的测评要求已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在分析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入手,分析高考地理试题研究,并结合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以及试题的结构、形式、内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契合。
一、“区域认知”下的试题探究(一)基于整体性思想下相应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为整体区域认知中尤为关键的一项思维能力,这里指的是将整体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促使复杂趋于“简单”,进而进行精确的研究。
地球表面本身就是由若干个要素所构成的,每一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
就今年全国卷的三份试卷来看,比较注重基于整体性思想的区域综合分析考察。
比如Ⅱ、Ⅲ卷的37题(1)就分别以“浙江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为相应的问题切入点,从而来就学生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加以考查。
此外,试卷中也涵盖了区域动态演变的相关考查。
比如,Ⅰ卷11题所提到的“渭河洪峰”,该题目就融入了黄河中游相应的地理知识,就其中的水文水系特征加以考查;而Ⅱ卷9~11题,也涉及了类似于“修水库”等内容。
综合来看,选择题之中主要考查A要素变化就B要素特征的影响,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就此方面内容的考查难度较大。
比如,Ⅰ卷36题(1)就重点考查了地形变化就包括区域水文、气候、湖泊等多个不同要素影响的综合性分析,而Ⅲ卷37题(2)重点则在于基于多方面因素作用,河道所发生的变化的推理探究。
此种类型的题目突出了就地理过程的考查,考生需要立足于变化发展的眼光来思考相应的问题。
(二)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区域现状与相应的发展评价《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就核心素养的考查需要将相应的任务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下向学生们呈现,以问题链的形式,逐层推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考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谈试题分析和教学策略
高考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谈试题分析和教学策略摘要:高考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探讨高考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特别关注试题分析和教学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和提出相关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考地理;核心素养;试题分析引言:地理是一门既包含自然地理又包含人文地理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如地球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
学生需要理解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以便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
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并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高考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理解地理的跨学科性地理学科的广泛领域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紧密交叉点。
这种综合性视角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本身,还能够将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融合考虑,这样的综合分析能够为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挑战提供更全面和有力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时,学生需要同时考虑自然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政策。
1.培养地理思维学生需要培养空间思维,使他们能够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此外,他们还应具备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以有效分析和解释地理数据,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学生还应掌握地理模型构建的技能,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预测地理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更有见得的见解。
这些地理思维能力将使学生更有竞争力并能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职业中的地理挑战。
1.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通常涉及实际问题,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高考试题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观测、调查 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高考题型解析
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能力,通常包括读图分析、计算、推理等 题型。
综合题
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通常包括案例分析、简答、论述等题型 。
地理实践能力
总结词
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 体现,要求考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详细描述
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与实际生 活相关的题目,如旅游规划、城市规 划等,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地理探究能力
总结词
地理探究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要求考生具备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满足学生个人发展
需求
具备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更 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生活需求, 提高个人竞争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掌握区域比较和区域综 合分析的方法。
空间思维
培养学生空间定位、空间分布 和空间联系的能力,掌握空间 分析和空间推理的方法。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总结词:逻辑思考
详细描述:学生应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地理思维模 式。
加强地理实践能力
总结词:动手操作
详细描述:学生应加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 中的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增加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未来地理高考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判断 、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作者:汪志鹏赖志柱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3期綜合难度模型常被应用于教育评估中的试题难度评价,其最初概念是课程总体难度(Overall difficulty),这一概念由Nohara(2001)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工作报告中提出[1]。
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2002)借鉴了这一概念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征,建构了拥有五个维度因素(背景、探究、知识含量、推理、运算)的多水平综合难度模型,并对其中每个因素又进行了水平划分[2]。
鲍建生创建的综合难度模型起初用于中英两国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综合难度比较。
其出发点是基于数学课程的特点,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地理学科,后来王宇基于地理学科自身的学科特性对综合难度模型进行改造并运用于高考地理试题的综合难度分析[3]。
随后,王冰[4]、杨丽敏[5]等人相继将王宇改进的综合难度模型运用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中。
高考地理试题涵盖了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与结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论和应用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试题分析可以帮助地理教师或地理教研室确定试题的相对难易程度,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试题的要求和考查重点[6]。
通过综合难度模型,可以分析试题的题干、选项、解答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试题的理解难度、计算难度、推理难度等方面的因素,进而得出一个较为准确的难度评估。
由于初始的综合难度模型在经过计算后容易出现多组数据间差值较大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2022—2023年的高考地理全国乙卷进行基于王宇模型改进后的综合难度模型分析。
该研究是为帮助教师了解不同题型的比例和知识点的覆盖情况,从而为备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下的高考试题出题方向,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模型构建由我国学者鲍建生参照我国数学课程的特性,确定了以“背景、知识含量、探究、推理和运算”为影响因素的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其难度值计算公式为:[di=jnijdijn(i=1,2,3,4,5;j=1,2,3)]在这一公式中,[di](i=1,2,3,4,5)代表该套试题在“背景材料”“认知水平”“推理水平”“设问方式”和“知识含量”这五个难度因素上面的值,[nij]表示在第i个难度因素中j水平内的试题数量,[dij]则表示在第i个难度因素中j水平内的赋值,n表示此套试题的总题数。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解决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用于指导高考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高考试题的分析、评价必然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
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都“学科化”的融入地理试题中,从而突出高考的核心功能。
本文通过归纳、推演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在地理学科的具体呈现,以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I 卷II 卷III卷为例,探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试题分析的具体实施路径,提出高考备考策略。
一、概述高考评价体系在地理学科的呈现高考评价体系是以价值引领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
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都“学科化”的融入地理试题中,从而突出高考的核心功能。
评价体系考查内容在地理学科的呈现方式是“核心价值引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为重、地理学科必备知识为基”,评价体系考查要求在地理学科的呈现方式是“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择性考试地理科目学业质量水平3和水平4的要求。
地理学科以情境为考查载体,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学科探索情境、学术探索情境三类,从而实现评价体系在地理学科的落地。
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情境必须选择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引领作用的问题情境,核心价值在地理学科问题情境中主要体现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环境伦理观、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等。
二、基于评价体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1.问题情境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地理高考试题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建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1. 本文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在高考试题中更好地融入和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和重要性阐述,随后分析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及其与核心素养的联系,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地理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这些素养不仅反映了学科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也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在地理学科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地理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地理技能则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
地理思维是地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包括空间思维、系统思维、动态思维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现象。
地理观念是指对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地理情感与态度则是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热情和责任感,以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注与参与。
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科的完整框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全面、深入的考查,是检验学生学科学习成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 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试题内容、题型设计以及考查重点等多个方面。
在试题内容方面,高考地理试题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
“美食”飘香入题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
“美食”飘香入题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关注,使得美食话题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高中地理学科也将美食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美食背后的地理因素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高考“美食”地理试题,探讨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
首先,美食是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美食的风味和质量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壤、气候和水资源等,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如传统饮食文化、食材种植和加工技艺等。
因此,高考地理试题可以通过美食题材,引导学生了解各地美食的产生和发展背后的地理和人文条件。
通过深入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中“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其次,美食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差异。
地理试题中,可以通过提供美食的名称、特点和产地等信息,引导学生分析美食与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之间的联系。
例如,对于川菜的辣味,可以通过地理知识解释为四川气候潮湿多雨,辣椒生长得旺盛,因此川菜厨师善于使用辣椒调味;对于粤菜的清淡口味,可以通过地理知识解释为广东地处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汕头的淡江水供应充足,因此粤厨更注重水准和原味的保留。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对美食风味的影响,并从中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差异。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意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再次,美食也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地理试题可以通过美食的产地和供应链分析美食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
例如,通过提供某种特色美食在某地区的出产情况,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地美食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可以分析美食产业对当地的就业创收带来的促进作用,了解美食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01 落实核心素养 回归教育本质-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落实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评析第一部分: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地理试题简述试题特点立德树人,促进素养提升试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试题融合丰富的思政元素,展示鲜明的时代新貌,立足人地根本关系,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五育”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如43题,关注陕西省安康市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
体现“五性”,重视情境体验试题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情境性强,围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考核。
难度适中,结构合理,有利于学生平稳发挥。
选择题生活性、情境性、逻辑推理性较强,虽然灵活多样且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要求高,但难度不大,较易下手,非常符合当下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能力要求。
如1-3题浙江S集团产业转移,4-6题吉林、河南两省农业,这些生产实践情境,就在我们身边,利用考生情境体验。
切合热点,体现社会方向试题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36题,引导考生通过瑞士发展,体会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特色发展;第37题以澳大利亚为背景,引起学生关注大气质量,呵护生态环境;第44题,以美国某湖泊多氯联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引导学生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
图像减少,读图析文并重本套试题图像相对减少,仅三幅图像作为载体,而更多的是利用科学、精练的文字整合材料,对考生阅读能力、判读能力,分析能力要求高。
如选择题1-3、4-6、9-11题,选做题43、44题均以文字材料进行设问、考查。
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还考查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地理关键能力。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一、综合题设计题目:某地区地理环境及其资源利用某地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起伏较大,地理环境多样。
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地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同时还存在着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
请结合上述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建议。
题目分析:该题目通过描述某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要求考生对该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对地理环境和资源利用的综合认识和分析能力。
该题目还要求考生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建议,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该综合题设计综合了地理知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分析和解读1. 地理环境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在该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起伏较大的地形为资源分布提供了基础条件。
气候条件适宜,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维持;地形起伏较大,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适宜的土地资源。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土壤,也为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条件。
2. 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的丰富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也支持了水利发电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丰富为当地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土地资源的适宜为当地的城乡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资源的充分利用支撑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条件。
3. 合理的资源利用建议基于对该地区地理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分析,提出以下合理的资源利用建议:加大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力度,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注重产业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注重农田的保护和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
通过加大资源的综合利用力度和科学规划资源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题分析如上所述,通过设计一份综合题,我们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的核心素养: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整体认识能力、对地理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三个方面,这些都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在高考中,综合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文将设计一道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综合题设计:题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材料一:2008年以来我国火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其中燃煤火电占比超过70%。
燃煤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材料二:我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严重匮乏。
西部地区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用水浪费和水资源污染问题。
材料三: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丰富,但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海洋污染现象,如海水污染、生物灭绝等。
题目要求: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挑战。
2.针对各个挑战,提出至少两种对策,并说明其可行性。
分析:这道综合题设计了三个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学生需要从不同的地理现象中,找出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对于材料一,学生需要分析燃煤火电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并说明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解决对策可以包括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燃煤电厂的污染治理技术等。
对于材料二,学生需要认识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并分析农业用水浪费和水资源污染的原因。
解决对策可以包括改善农业用水效率、建设水资源调配工程等。
对于材料三,学生需要认识到沿海地区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并分析其原因。
解决对策可以包括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海洋生态保护等。
在回答这道综合题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和地理原理等,来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对策。
学生还需要运用地理思维,如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来理清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学生需要运用地理技能,如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地理方法和地理情感。
在高考中,地理学科的考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地理思维的发展以及地理方法的运用。
为了帮助高中地理学科的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下面我们将围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一份高考综合题,并对题目进行分析。
一、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是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内容。
在高考中,地理知识涵盖了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与生态环境、地球与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设计一道地理知识的选择题:题目:在地球的不规则形状影响下,地球不同地方的昼夜长度存在差异。
夏至日(北半球)时,在南纬30°地区的昼夜长度为()。
A.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5°处,当天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长度为12小时。
B.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5°处,当天太阳高度角最小,昼夜长度为12小时。
C.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5°处,当天太阳高度角最小,昼夜长度为24小时。
D.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5°处,当天太阳高度角最大,昼夜长度为24小时。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地球形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的地理知识题目。
通过选项的设置,考察学生对于地球不同地方昼夜长度差异的认识。
正确答案为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3.5°处,当天太阳高度角最小,昼夜长度为12小时。
通过这道题目,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地球形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二、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思考习惯的重要方面。
在高考中,地理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于地理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对于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下面我们设计一道地理思维的综合题目:题目:温室效应是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请结合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温室效应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从“核心素养”视角赏析高考地理试题——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
(1)(6 分)、(2)(8 分),37(1)(1)(6 分)、(2)(8
(6 分)
分)
分),非选 37 分)、(3)(8
24 小题 124 分
区域比较
选 3、4、5(12 分)
3 小题 12 分
区域关联 选 11(4 分),非选 37(4)(4 分) 选 11(4 分)
3 小题 12 分
区域现状及 发展的评价
此类问题除考查内容指向 明确外,其设问方式与切口特 色鲜明。一是运用“逆向式”设 问。如Ⅰ卷 36 题(3),Ⅱ卷 37 题(3),一般正向式设问多为汽车生产成本较低区位 条件分析,滑雪场雪道建设及维护成本底的原因分 析,而考题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解释“成本居高不下” “建设及维护成本高”的原因。二是关注区域开发决 策得失评价或改进型建议的提出,且有很强的开放 性。如Ⅱ卷 37 题(4)提出“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 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的可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地理试题;赏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下称《地 理课程标准》)在考试命题建议中提出:“构建能够科 学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测评框架,核心是确 定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除地理核 心素养这一关键维度外,还应从测试内容、具体任务、 试题情境三个方面考虑测试的具体设计。”其实,这一 地理核心素养的测评要求在近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已 有较多体现。为此,汤国荣名师工作室组织核心成员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的角度去品赏 2019 年高考文综Ⅰ、Ⅱ、Ⅲ卷中的地理 试题,感觉其“素养”立意味道比较浓郁,“引导教学” 功能表达十分明显。
选 (8
2、3、7、8(16 分),非选 36(2) 选 4、5(8 分),非选 36(3)(4) 非选 36(2)(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3)(4 分)、(4)(4 分) (10 分),37(2)(3)(4)(16 分) (4)(6 分)
(word版)基于核心素养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温润感人的镜头、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完美动听的同期声,让大江南北的观众在享用它所带来的精神饕餮盛宴的同时,也领略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
不同地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开展水平、开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各地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正是这些差异的突出表现。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与饮食地理有关的试题越来越多,这些试题关注地理内容与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联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
一、近五年有关“美食〞高考试题统计〔如表1〕盘点近五年“美食〞地理试题可发现,与“美食〞有关的地理试题每年都有,尤其是全国卷出现的频率更高。
其对应的考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地理环境整体性、生态环境问题等传统考点,还涉及到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及商业活动的影响、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等新考点。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聚焦点之一。
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美食〞地理试题特点1.展现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认知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根底,地域文化具有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
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凸显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从近五年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多以各地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为情境,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区域认知。
例1:〔2021年北京卷〕图1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局部地区的分布状况。
读图答复①②③④对应的餐馆类型。
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简析:此题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重点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Geography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作者: 邵英[1];史文印[2]
作者机构: [1]唐山市教育局,河北唐山063000;[2]遵化市第一中学,河北遵化0642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考试
页码: 39-4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高考改革 高考 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
摘要: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发现测评目标与立意方式正在发生本质性变化。
从"三维目标"能力立意到"四核目标"素养立意,高考地理的测评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新颖、问题更具挑战性。
这既是高考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大趋势,也是实现试题测评价值的总目标。
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依托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变化,认识教育考试的价值取向,探讨核心素养立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综合题设计和分析高中地理学科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技能和地理素养的科目。
而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旨在检验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否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本文将以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设计一份综合性的高考地理试题,并对试题设计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试题设计一、选择题1. 以下哪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A. 热带雨林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C. 寒温带季风气候D. 寒温带大陆性气候2. 以下哪个地理因素主要影响中国南方的降雨分布?A. 季风B. 纬度C. 海陆分布D. 高度3. 黄河流域受季风气候影响,主要表现在()。
A.夏季降雨多冬季降雨少B.夏季降雨少冬季降雨多C.夏季降雨多冬季降雨也多D.夏季降雨少冬季降雨也少二、填空题1. 中国地处()地区,冬季普遍较寒。
2. 长江和黄河流域被誉为()。
3. 琼州海峡位于()岛和()岛之间。
三、简答题1. 请说明季风对南亚地区的气候特点的影响。
2. 说明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 请简要介绍地球上的四大洋及其特点。
四、综合分析题有学者提出“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当代地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请结合中国的具体例子,阐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上述试题设计旨在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具体如下: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第一题考察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和分布的地理知识,第二题考察了季风对降雨分布的影响等方面的地理知识。
填空题侧重考察学生对具体地理概念和地理要素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填写。
简答题则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答。
综合分析题更是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结合地理理论知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高考地理试题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以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自命题为例
高考地理试题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以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自命题为例一、引言高中地理是中国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功能。
作为高中生在高考中的必考科目之一,地理试题的设计和命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自命题试卷为例,对其中的试题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探讨试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地理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
二、试题分析1. 选择题(1)题目:世界资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是()选项:A. 逐渐减少B. 增加和持平之间变化C. 逐渐增加D. 增加和减少之间变化答案:B分析:这道选择题考察了学生对于世界资源问题的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世界资源问题的分析能力。
选项之间的保持持平变化的表述,能够考察学生对于资源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题目:速度最快的坡地侵蚀形式是()选项:A. 水蚀B. 风蚀C. 冰蚀D. 人类活动答案:A分析:选择题的形式能够对学生的记忆力和概念理解能力进行测试。
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于不同的坡地侵蚀形式之间速度的了解。
通过选择题,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地理知识对每一个选项进行比较,最终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2. 客观题(1)题目:请判断下列观点中哪个是合理的。
(判断正误)A. 人口自然增长对区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正误B. 城市实施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对提高政府效能有益。
正误C. 某国货币贬值对提高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帮助。
正误答案:A、B、C均正确分析:这道题目采用了题目陈述加判断正误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需要对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合理,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3. 主观题(1)题目: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理解进行综合性的回答。
通过这道题,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美食”地理试题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温润感人的镜头、轻松愉悦的叙述方式、完美动听的同期声,让大江南北的观众在享用它所带来的精神饕餮盛宴的同时,也领略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
不同地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各地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正是这些差异的突出表现。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与饮食地理有关的试题越来越多,这些试题关注地理内容与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联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
一、近五年有关“美食”高考试题统计(如表1)
盘点近五年“美食”地理试题可发现,与“美食”有关的地理试题每年都有,尤其是全国卷出现的频率更高。
其对应的考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地理环境整体性、生态环境问题等传统考点,还涉及到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及商业活动的影响、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等新考点。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聚焦点之一。
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
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美食”地理试题特点
1.展现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认知
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地域文化具有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
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凸显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从近五年高考试题来看,试题多以各地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为情境,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区域认知。
例1:(2014年北京卷)图1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①②③④对应的餐馆类型。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简析:本题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重点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区域差异,这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不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同。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差异性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
我国是餐饮大国,有许多不同门派的菜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地域文化的代表。
川菜起源于四川,湘菜起源于湖南,粤菜起源于广东,西餐是近代从西方传过来的,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有了这些区域认知基础,通过对四个类型餐馆的主要分布范围比较,很快可得出A为正确答案。
例2:(2012年上海卷)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简析:本题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重点考查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
具体考查安徽南部地域文化整体性联系的地理背景。
安徽地处内陆,没有海鲜;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种植粮食、牛羊放枚较少。
但林果茶等山货较多,由于对外交通不便,不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徽菜多以山珍野味、腊味为原料,重油、重色、重火攻等特点。
2.反映“美食”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例3:(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图2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简析: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通过图文信息对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区的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特点之一,也是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基础。
考生通过分析维多利亚湖的水系及流向特征,进而判断维多利亚湖的基本地形特征,再通过文字材料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如“维多利亚湖原来没有尼罗河鲈鱼,其尼罗河鲈鱼是从非洲其它河流被引进”,可得出结论:(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惟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第(3)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全面、系统、
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及能力。
在前面两小题基础上,已知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属肉食性鱼。
早期,维多利亚湖沿岸渔民以传统捕捞为主,重点捕捞小型鱼类。
随着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的大量繁殖,原有的一些鱼类可能被鲈鱼食用而出现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传统鱼类捕捞受到影响,随之兴起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3.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
视角。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l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例4:(2012年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3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简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运用综合思维,辩证认识和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
所对应
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
为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挖掘其作用机理及内涵,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芦笋作为高档蔬菜,种植利润高。
秘鲁伊卡地区大力发展芦笋种植,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随着芦笋的大规模种植,开凿的水井也越来越多,伊卡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紧缺。
纵观近五年与“美食”有关的地理试题,不难发现这些试题贴近生活,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现实情境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
美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以不同地理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作为命题素材,展现各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给考生带来了美的享受。
同时,试题往往以“美食”背后隐含的人地关系为主线,重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
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身边的地理,充分利用复杂的现实情境,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能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