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强化复习训练题: 阶段提升练(十一)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十一)
阶段提升练(十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解析:A 材料“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项正确。
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C、D两项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未形成首脑集权现象,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
3.(2018·山东菏泽摸底)有学者认为,雅典的五百人会议较之四百人会议“不在人数的增加,而在于成分的变化”。
该学者观点说明了五百人会议( )A.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B.增强了公民民主观念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D.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解析:D 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特权,故A项错误;增强公民民主观念的是诸如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而非五百人议事会,故B项错误;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等措施,故C项错误;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结构方面巩固和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和程度,故D项正确。
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五、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最终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三大外交政策,并于1953年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和平统一的局面形成,为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恢复任务完成。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大力发展重工业。
1953开始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三大改造工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新中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开展了扫盲教育,并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1)政治上: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两个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两部法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分为两个阶段,1950-1952年为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最终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将其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同时实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2(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含解析)一、选择题1、(河南高考诊断A卷,25)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答案 A解析 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地主兼并土地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2、(汕头三模,27)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故D项错误。
3、(济南二模,26)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4、(晋冀豫高三第一次联考,7)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答案 B解析 义和团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对外来文明的排斥,故A项错误;“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对清王朝没有完全放松警惕,故B项正确;转移了斗争矛头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放弃“扶清灭洋”初衷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 项错误。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含解析通史版
课时规范练1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1山东德州三模)《商君书》中记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者著,死者削。
”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2.(2021安徽安庆二模)秦汉时期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
户赋征收的形式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形式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有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
这表明,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逐渐确立B.国家户籍制度相对严密C.依靠赋役剥削人民D.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弱3.(2021辽宁葫芦岛三模)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D.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4.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
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
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5.(2021湖南株洲统测)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才逐渐消解。
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B.促进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6.(2021山东聊城三模)《国语·齐语》载:“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1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训练含解析
专题小练11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及中古时期的世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沈阳市高三模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
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
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2.[2021·山东枣庄市高三模拟]《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这反映了法典( )A.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B.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C.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D.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3.[2021·天津市和平区高三模拟]公元前6世纪,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B.罗马帝国C.亚述帝国D.波斯帝国4.[2021·烟台高三模拟]亚历山大在向东扩张过程中,带了许多随军学者,他们沿途采集动植物标本,测量地理,研究学术,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还接见过古印度学者,与他们交流学问。
这些行动( )A.推动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发展B.表明文明发展的趋同化C.扩大了古代知识的传播范围D.有利于印度佛教的产生5.[2021·大连高三模拟]腓尼基人融合了象形文字的点画,并简化了楔形文字,将几种旧写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在书写过程中极大地缩短了书写时间,发明了非常简便的22个字母。
由此可见,腓尼基字母的发明( )A.表明日常书写用文字诞生B.是区域文明交融的成就C.体现了西亚文明独领风骚D.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6.[2021·杭州市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他的远征是非正义的,却是成功的。
……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2021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十一周加强练习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十一周加强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 趋利避害B. 精耕细作C. 量力而行D. 扬长避短2、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A. 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B. 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C. 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 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3、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
这说明A. 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B. 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C. 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D. 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4、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B. 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 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 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5、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A. 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 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 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6、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 具有近代思想色彩B. 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 没有突破儒家理论D. 有违儒家民本思想7、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阶段提升练(四)
阶段提升练(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
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解析:A 材料表明宋代重视法制建设与法律知识的培养,表明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A项正确。
“德主刑辅”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
行政权司法权合一不符合宋代史实,故C项错误;政治清明是宋代的政治追求,但“法律健全”说法欠妥,故D项错误。
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
“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
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
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
3.(2017·湖北黄冈联考)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C.促成了官民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解析:B 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项,C、D两项中的“读书风尚”“选拔程序”材料未体现。
4.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Word版含解析
1.(2018·大庆模拟)《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
”这一规定()A.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C.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D.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解析:选B。
罗马法中关于死者身后财产的规定体现了私法精神,保护了人们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材料规定了死者未立遗嘱时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罗马的法制社会并非由某一法律条文所构建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监护人的权益,故D项错误。
2.(2018·武汉部分学校调研)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
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
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之子无罪开释。
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人的基本权利B.限制原告的权利C.强调原告被告平等D.维护被告的利益解析:选A。
“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体现了对乙辩护权的尊重,说明了罗马法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限制原告的权利,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原告被告是否平等,故C项错误;“维护被告的利益”不是罗马法的精神,故D项错误。
3.(2018·绵阳模拟)从历史上看,罗马社会经济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
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
商品贸易的发展()A.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的关键B.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D.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解析:选C。
据题干,随着罗马帝国商品贸易的发展,罗马法适用的范围越来越扩大,故C项正确;商品贸易的发展与罗马共和国体制的维系之间无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的发展对罗马贵族垄断政权构成了冲击而不是保障,故B项错误;商品贸易的发展与罗马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无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十一单元 第1讲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人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有人在评价梭伦施政措施时指出:“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这意味着()A.民主政治体制在雅典正式确立B.梭伦改革代表了平民的利益C.传统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D.宗族势力威胁到民主政治发展解析:选C。
据材料“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得出,传统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故C项正确;民主政治体制在雅典正式确立是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是为了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通过梭伦改革,宗族势力受到了打击,故D项错误。
2.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
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
这说明() A.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B.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D.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解析:选C。
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由此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C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A 项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时提议,故D 项错误。
3.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A.反对轮番而治B.提倡妇女参政C.主张人民主权D.宣扬人文精神解析:选A。
从材料“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从中可看出其反对轮番而治,故选A项。
4.(2020·广东百校联考)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高考历史(人民版)十一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一)
专题提升强化练(十一)一、选择题1.旅美学者薛涌认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析:欧洲“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与材料中“英国金融”“美国金融”不符,故A项错误;受益于殖民扩张与材料中“北意大利金融”“美国金融”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表明欧洲中心地位被取代,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决定了“英国金融”,但与材料中“北意大利金融”“荷兰金融”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下图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西方发挥主导作用B.世界市场不断扩大C.从自由无序到有序D.全球化不断加强解析: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都实行自由贸易,没有统一有序的管理机制,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贸易组织出现,体现出世界经济逐渐向制度化和体系化有序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3.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
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
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 )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B.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D.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解析:1933年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放弃金本位体制,实际上美元贬值,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故A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美国放弃金本位体制,美元贬值,有利于开拓美国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确立了美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B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美国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体制,加剧了当时各国倾销战、货币战,阻碍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美国迫不得已放弃金本位体制,使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大大降低,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难以实现,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六)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总分值: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鸦片战争的实质1两次鸦片?南京条约?表达的现代文明特征2战争与太平清政府外交近代化3天国运动4太平天国运动对清廷权力结构的影响农业商品化生产加速5近代经济19世纪中期中西城市化差异原因6结构与社会洋务企业的封建性7生活变动乡村教案频繁的原因8守旧势力对近代化进程的阻挠9新思想的道光年间经世思想的开展10萌发与中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11体西用12清末开明官员主张政治变革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山西太原摸底)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保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翻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表达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21·吉林长春二模)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款第一条:“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
材料说明( )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重视人身和财产权是现代文明的特征C.工业革命使人们重视生命财产D.中国人对英国及其西方文明的敌视解析:B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业文明受到了冲击,但不能说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且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表达的是英国的要求,“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反映出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重视中英双方臣民的人身和财产权,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反映出中英双方并不是相互敌视的,故D项错误。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二、三)
阶段提升练(二、三)(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
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解析:C 结合题意可知秦朝对亲生父子与继父子在盗窃问题上的量刑、定罪方面有所不同,这体现出秦律中的一个特点——同罪不同罚原则,与此吻合的是C项。
A项“规范经济关系”材料无体现,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解;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排除。
2.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
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解析:A 由材料可知,班固认为汉初分封成就了文帝大业,而武帝实行推恩令,导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造成王莽叛乱,由此可知A项正确。
3.(2018·皖南八校联考)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
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解析:D 材料反映的“中书门下”设立的原因是中书省与门下省争论不断,没有体现皇权加强,故A项排除;三省制下,唐代即为多相制,故B项排除;材料“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表明唐朝还是实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机制,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在政事堂设立中书门下,是为了避免中书省、门下省的争论分歧过多影响决策,故答案为D项。
4.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D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子弟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十)
阶段提升练(十)(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
2.(2017·四川内江摸底)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
这一改革( )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解析:A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不等于贫困人口,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题干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3.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十四)
阶段提升练(十四)(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
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A.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B.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C.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D.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解析:C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资本主义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故A项错误;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材料体现不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俄国工人比较集中,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际工人援助十月革命,故D项错误。
2.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
这说明( )A.二月革命条件并不成熟B.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C.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D.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解析:D 依据所学可知二月革命前夕,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且从材料中革命爆发也可知条件已成熟,故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提心吊胆”是怕运动不成功,不是害怕革命,故B项错误;虽然当时矛盾尖锐,但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没想到这么快爆发、这么临近,所以说具有偶然性,故D项正确。
3.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阶段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四月提纲》发表前后C.攻占冬宫之后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前后解析:B 依据题干中“资本家政府”“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可知是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七月事件镇压工人和士兵游行前,应是《四月提纲》发表前后,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十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解析:A 材料“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项正确。
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C、D两项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未形成首脑集权现象,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
3.(2018·山东菏泽摸底)有学者认为,雅典的五百人会议较之四百人会议“不在人数的增加,而在于成分的变化”。
该学者观点说明了五百人会议( )A.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B.增强了公民民主观念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D.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解析:D 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特权,故A项错误;增强公民民主观念的是诸如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而非五百人议事会,故B项错误;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等措施,故C项错误;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结构方面巩固和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和程度,故D项正确。
4.伯利克里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
”材料反映的雅典法律体系的特点是( )A.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B.习惯法与自然法并重C.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D.强调法律的公平正义解析:A “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体现了习惯法,“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体现了成文法,故A项正确;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反映了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利益,没有特别侧重平民,故C项错误;材料与法律的公平正义无关,故D项错误。
5.(2017·安徽池州一模)有学者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还好,因为暴君只是他一人在做坏事,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
据此可知( )A.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倾向于君主专制B.雅典民主排除了“贤人”参与政治活动C.雅典保证了男性公民都能成为管理者D.直接民主有可能不利于雅典城邦发展解析:D 根据“民主则有可能是全体人在做坏事”可知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利于雅典城邦的发展,故D项正确。
6.(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模拟)《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现行窃盗被捕的,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泊峨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保留较野蛮的习惯法D.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解析:A 材料对奴隶与未适婚人犯同一罪行进行不同的惩处规定,说明罗马法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故A项正确;材料重点突出对盗窃罪的分类处理而非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C项只能反映对奴隶的处理规定,不能反映材料全部信息,故C项错误;D项也仅能反映对未适婚人的处理规定,故D项错误。
7.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
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解析:C 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表明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C项正确;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项错误。
8.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
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 )A.证据法则B.民主法则C.程序法则D.自然法则解析:D 根据材料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可知强调的不是证据,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B项错误;材料中“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并未提到处理事情的程序,C项错误;材料中“适用于一切人”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了自然法则,D项正确。
【新知生成】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他认为,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9.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
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
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种主张( )A.反映出古希腊法律是习惯法B.说明了古希腊实行民主政体C.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D.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解析:C A、B两项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安提丰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与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处于同时代,“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讲究人的感觉,强调了人的主观随意性,由此可判断这种主张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相似,C项正确;“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并非以人为本,D项错误。
10.(2017·山东枣庄期末)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这一主张(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解析:A 材料中柏拉图主张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统治者,并由具备治理国家能力的哲学家担任国王。
可见柏拉图的政治主张在治国方面具有明确的是非优劣的标准,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故选A项。
柏拉图的政治主张不同于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故B项错误;柏拉图只是否定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制,并不否定城邦民主政体,故C项错误;此时雅典民主政治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柏拉图针对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设想,故D项错误。
11.(2017·贵州遵义摸底)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学生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继而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理念是万物本原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用一个蜡做的假苹果考验学生,受苏格拉底所说的“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影响,除柏拉图以外的学生都认为是真苹果,只有柏拉图坚持独立思考,没有受苏格拉底的“误导”,拥有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美德,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12.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C.实行民主政治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解析:B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对人的教化,不是研究人本身,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不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
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
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
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
……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
”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
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
该书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
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才发生了变化。
——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