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18)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必背虚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必背虚词大全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例释一、之1. 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它,指知识和道理)(《师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他)(《荆轲刺秦王》)②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此)(《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这)(《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的)(《过秦论》)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烛之武退秦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③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④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⑤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第一个“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荆轲刺秦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第一个“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寡人之于国也》)3.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去)(《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逍遥游》)•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到……去)(《鸿门宴》)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语气词,吗)(《项脊轩志》)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表反问语气,呢)(《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呢)(《师说》)③表示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文3—一词多义(虚词)

文言文3—一词多义(虚词)

三、一词多义——虚词归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其他用法【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2、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 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 这是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 什么""什么原因"。 •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 啊。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 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用于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 记》) 2、副词,表反问。相当于“安”,译为“哪里”“怎 么”“什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课前积累——其——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 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 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大雪纷飞无边无、夜缒而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6、有志与力,而有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 •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补充:通“尔”,你, 你的。例: 而母立于兹。)

口诀巧记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

口诀巧记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骊山北构而西折
⑸表示承接关系。“而且”、“并且”、“就” 或不译。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
12 而
而作连词表并列、顺承,也表因果、转折和递 进;主谓之间表假设,动词前表修饰
【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你 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奇思妙想】 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
的班主任。
“而”字用法有两种: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 1、介词相当“于”。例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 停顿,不译。例如: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 者说》)(感叹语气,啊)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 子》)(测度语气,吧) 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 吗)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8个虚词及其记忆口诀

18个虚词及其记忆口诀





பைடு நூலகம்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 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 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 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 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 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 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 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 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 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 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 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 游公司。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 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 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 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 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必备知识清单2018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

现结合例句逐一作简明解释,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

一、而1.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表递进。

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

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译为“接着”)④表转折。

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表假设。

译为“如果”“假设”。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修饰。

如:吾恂恂而起。

2.代词。

译为“你的”或“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而已”连用,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之1.代词。

①代人、物、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拾视之,非字而画。

②表近指。

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

2.助词。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②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功之有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凑足音节。

如:(陈胜)怅恨久之。

三、其1.代词。

①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他的”)②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

(译为“他”)③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为“自己”)④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译为“那个”)⑤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猜度,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②表反诘,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③表婉商,译为“还是”。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表期望,译为“可要”。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记忆口诀是什么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记忆口诀是什么
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记忆口诀是什么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 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下面是19个速记口诀,让同学们快速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幺身体会 这幺弱呢?解释一下,因为 —— 所以——则—— 而且——
这怎幺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速记口诀】

(完整版)18个虚词及其记忆口诀

(完整版)18个虚词及其记忆口诀
18个虚词及其记忆口诀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 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 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用18个速记 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 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 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
“若”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 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 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 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 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 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 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 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 “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
么”“哪”;宾语译为 “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 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 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 “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句 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 怎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表格式复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表格式复习
表时机
趁此,趁机,趁着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2.因击沛公于坐。3.齐因燕国之乱而袭燕
表借助第三方
通过,经由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3.因魏无知求见于汉王,汉王召入。
表原因
因为,由于
1.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副词(1)
调整音节
不译
逆以煎我怀。
动词(1)
表主观意愿
以为,认为
1.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皆以美于徐公。
名词(1)
缘由,原因
1.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2.
通假(1)
通“已”
已经停止
1.固以怪之矣。2.日以尽矣。
固定(3)
「以为」
把…当作(看作)…,
把…设为(制成)…
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助词(2)
放在动词前,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等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作定语
1.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2.臣所过屠者朱亥
固定(2)
「为……所……」表示被动
呢,吗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十一)因
词类
用法
译为
典型例句
介词(5)
表依据
依照,根据
1.变法者因时而化。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
考点说明: 1.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纲》规定了18 个,即: 之、其、而、则、乃、以、于、若、 为、所、焉、因、何、乎、且、也、 与、者。 2.要求: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 • • • • • • • • • • • •
一、而 (一)连词 1.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3.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4.表转折,相当于“可是”“却”。 5.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6.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7.表因果,因而 (二)代词 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
为什么 把……怎么样 多么
怎么
•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 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返回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表并列 2.劳苦而功高如此 表递进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拔剑切而啖之 5.子退而自察也 表承接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转折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9.吾尝终日而思矣 12.扣舷而歌之 表修饰 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 1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因果 1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而翁归。 15.而母立于兹。 代词,通“尔”
• 「若此」如此,这样。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 雨霏霏,连月不开。 •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记忆口诀是什么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记忆口诀是什么

18 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记忆口诀是什么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下面是19个速记口诀,让同学们快速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幺身体会这幺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幺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2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 【18个虚词口诀】 •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奇思妙想】 •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
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 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 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 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 (《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 ③且焉置土石?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12
【释义举例】 助、代、兼、副词
•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 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师说》)(句中不译)
•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7
2 虚词——与
•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 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 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 【奇思妙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 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
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
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6
【释义举例】
•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 ⑩燕王欲结于君。(《》)(和)

18虚词(简)

18虚词(简)

• • • • • • • • • • • • •
18.之,zhī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3)动词,往,到……去
• 5.然,rán • (1)代词,这样 •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 是”“但是”“然而” •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 “地”“着”“……的样子”等 •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 “对”“是”等 • (5)形容词,正确,对 • (6)动词,认为……正确
• • • • • • •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表示感叹语气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 • • •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 “拿”“用”等 •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 (用)……身份” •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因为” •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 因 • (2)复音虚词“于是” •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 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 上”“对此”“从此”等
• 14.与,yǔ •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 当于“和”“同”“跟”等 •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 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 等。此时读yú • (4)动词 • ①给与 • ②结交 • ③赞同 •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

【记忆口诀】高考丨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高考丨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

高考丨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用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一、“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二、“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18个虚词集释

18个虚词集释

新大纲18个虚词集释1.而(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王忠肃公翱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连词①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修饰关系,不译吾尝终取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⑦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⑧表比喻,译为“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4)副词,译为“就,才”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2.何(1)副词:多么水何.澹澹。

(《观沧海》)(2)代词:①哪里豫州今欲何.往? (《赤壁之战》)②什么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⑧为什么、怎么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谭嗣同》)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3.乎(1)介词:相当“于”,译为“在”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生乎.吾前(《师说》)(2)助词①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共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②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儿寒乎.? 欲食乎?.(《项脊轩志》)③表猜测语气,译为“吧、呢”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④用在副词或其他虚词之后,舒缓语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虚词

18虚词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表承接,就图穷而匕现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温故而知新3、连词,表修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连词,表转折,却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连词表递进,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连词表假设,如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7、连词表因果,因而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8、代词,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二、何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代词,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大王来何操?3、疑问副词,作状语,表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4、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何如”即“如何”常用语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三、乎1、助词,表反问,“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助词,表疑问,“吗”“呢”儿寒乎?欲食乎3、助词,表揣测“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4、助词,表感叹“啊”“呀”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7、用在句中停顿处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四、乃1、表顺承,于是,就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才,仅仅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才,仅仅侯生视公子色不变,乃谢客就车5、判断词,“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第二人称,“你的”“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五.【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包括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é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示目的关系,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代词。

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hé(1)用作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大王何来操?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⑵用作疑问副词。

①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何竟日默默在此?②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⑶复音虚词:①“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③“何乃”译为“怎能”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3.乎,hū(1)语气词①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表示推测语气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④表示比较,可译为“比”,“跟……相比”。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4.乃,nǎi⑴用作副词。

①表示时间上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便”“于是”等。

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③表示条件或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这才”等。

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④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2)用作代词。

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3)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5.其,qí(1)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她、它(们)的” 。

例: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赤壁赋》)③活用作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可译为“我(的)”、“我(自己)” 。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⑤指示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其中”“其中的”。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副词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②在句中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在句中表示祈使(期望)语气,译为“可要”“当”“一定”例: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

(《左传.成公十六年》)(3)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6.且,qiě(1)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例: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②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却”。

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③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并且”“再说”。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尔。

(《陈涉世家》)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可译为“暂且”,“姑且”。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可译为“将”,“将要”。

例: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逍遥游》)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可译为“将近”,“大约”。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7.若,ruò(1)动词,像,好像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用作代词①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这个”“这些”。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3)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例: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4)复音虚词【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8.所,suǒ(1)助词“所”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指代人或事物,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地方”等。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安书》)(3)名词,可译为“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4)复音虚词,“所以”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用来……东西”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9.为,读音一:wéi(1)动词①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担任”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例: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③判断词,“是”“就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读音二:wèi介词①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可译为“被”。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②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③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例: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④表示动作行为引出的对象,可译为“对”“向”“跟”“同”等。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10.焉,yān(1)语气助词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小学而大遗。

(《师说》)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2)代词。

相当于“之”,用于及物动词之后,做宾语。

①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②表疑问,可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3)兼词,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