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复习题3

合集下载

历史初三总复习练习题

历史初三总复习练习题

历史初三总复习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古代中国政治家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荀子2. “大航海时代”是指以下哪个国家的航海活动?A. 中国B. 英国C. 葡萄牙D. 法国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军事领导地位?A. 南昌起义B. 五四运动C. 一二·九运动D. 三·一八事变4. 以下哪座城市是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地点?A. 洛杉矶B. 旧金山C. 高尔夫波特D. 布基尼环礁5. 以下哪个国家是六国联军的成员?A. 英国B. 德国C. 俄国D. 意大利二、判断题判断以下各题,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写上“√”,错误的写上“×”。

1. (×)《资治通鉴》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作品。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1921年。

3. (×)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6世纪的欧洲。

4.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

5. (√)英国因其殖民地帝国的扩张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 什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3. 简要介绍二战的起因和结果。

四、论述题请就以下主题进行论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在论述中,可以从科举制度的起源、选拔官员的方式、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来进行论述。

五、综合题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近代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中国抵抗外国侵略遭遇重大失败?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发生了近代化改革?在回答问题时,请结合列强的侵略行动、中国政府的应对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分析外国侵略的原因,并说明中国近代化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些题目涵盖了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影响,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巩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回答时,请充分展开论述,给出合理的解释和事例来支持你的观点。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集及答案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集及答案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抗日战争D. 中国共产党建党答案:A2. 中国开辟对外贸易的第一个通商口岸是?A. 广州B. 上海C. 大连D. 青岛答案:A3. 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是?A. 反对帝国主义B. 反对封建主义C. 反对资本主义D. 反对压迫和剥削答案:D4.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A. 法国凡尔赛宫复仇行动B. 五四运动纪念活动C. 中共一大召开D. 上海学生抗议日本答案:D5.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哪个地点正式成立?A. 北京B. 上海C. 武汉D. 广州答案:B二、判断题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答案:正确2. 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答案:正确3.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答案:错误4.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北伐”战争,统一了中国。

答案:错误5.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曾积极参与国共合作,致力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答: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朝的腐败统治、对外民族压迫以及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的封建主义统治结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 请简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影响。

答:五四运动起因于1919年,是中国学生对《凡尔赛条约》的抗议和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呼吁拒绝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追求民族独立、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主觉醒,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请简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三大改造。

答: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工业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是指解放农民、没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改革,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中国历史复习题集及答案

中国历史复习题集及答案

中国历史复习题集及答案1. 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学习中国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的发展进程。

本文提供一套中国历史复习题集及答案,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2. 秦朝的建立题目 1: 哪位君主建立了秦朝?答案: 秦始皇题目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哪些政策?答案: 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修建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等。

3. 汉朝的兴衰题目 1: 刘邦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答案: 汉朝题目 2: 请简要介绍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同时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位。

4. 隋唐的辉煌题目 1: 唐太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答案: 唐朝题目 2: 唐朝的开放政策推动了哪些方面的发展?答案: 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5. 宋朝的变革题目 1: 宋朝分为哪两个时期?答案: 北宋和南宋题目 2: 北宋的政治改革有哪些特点?答案: 实行科举制度、推行新法等。

6. 元朝的统治题目 1: 哪位皇帝建立了元朝?答案: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

题目 2: 元朝统治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答案: 推崇蒙古族文化、设立行省制度、修建大都等。

7. 明朝的兴盛题目 1: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答案: 朱元璋题目 2: 明朝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经济成就?答案: 实行海禁政策、进行海外贸易、推动农业发展等。

8. 清朝的衰落题目 1: 最后一个清朝皇帝是谁?答案: 溥仪题目 2: 清朝的衰败原因是什么?答案: 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如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外国列强的侵略等。

9. 近代史的发展题目 1: 辛亥革命的时间是?答案: 1911年题目 2: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哪个时期?答案: 中华民国时期。

10. 现代中国的崛起题目 1: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是?答案: 1949年题目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答案: 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经济建设、加强了国际地位等。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

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

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

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

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

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一五计划5、《论十大关系》6、“大跃进”运动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万隆会议9、人民公社化运动10、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抗美援朝运动12、镇压反革命运动13、“三反”、“五反”运动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八大 1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8、庐山会议 19、“八字方针” 20、七千人大会 2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四五运动”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一国两制”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9、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10、“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11、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2、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3、,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三、论述题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2、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3、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历史时期复习题

历史时期复习题

历史时期复习题第一部分:古代历史一、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 文明的定义及其特征是什么?2. 古代文明的三大源头是哪些?3. 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特点及其影响。

4.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古代帝国的崛起和演变1. 古代四大文明帝国的起源和发展。

2. 罗马帝国的兴衰及其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 印度的孔雀王朝和中国的汉朝对亚洲文明的影响。

4. 古代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和隋唐帝国的特点及其对东亚文明的贡献。

三、古代宗教和哲学思想1. 埃及的多神教和亚伯拉罕三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2. 佛教和基督教的兴起及其对亚洲和欧洲的影响。

3.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4. 印度的佛教和锡克教的区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近代史一、探索与发现时期1. 16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及其背景。

2. 哥伦布、达·伽马等探险家的主要发现及其意义。

3. 哥伦布航行后的争端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

4. 葡萄牙和荷兰的殖民帝国及其在亚洲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1.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基本过程。

2. 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欧洲其他国家对工业革命的响应和发展情况。

4.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征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近代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化1. 近代帝国主义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2. 19世纪后半叶的亚洲和非洲列强及其殖民地化。

3. 殖民地经济和文化对被殖民地的影响。

4. 非殖民地国家的抵抗和解放运动。

第三部分:现代史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事件及其后果。

3.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秩序的重建。

4.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冷战时期和超级大国的崛起1. 冷战的起因和基本特点。

2.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竞争和核武器扩散的影响。

3. 第三世界国家的非同一般发展和非对齐运动。

4.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题

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题

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题一、选择题1. 青铜时代是指以下哪个时期的中国古代历史?A. 商代B. 周代C. 秦代D. 汉代2.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3. “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A. 隋朝B. 唐朝C. 北宋D. 秦朝4. 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兼教育家?A. 孔子B. 屈原C. 韩非子D. 杨修5. 著名的长城修筑工程始于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魏晋D. 唐朝二、填空题1.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国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古代中国,哪位皇帝颁布了“焚书坑儒”政策?_________________是该朝代的创始人。

4.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在_____________时期开始。

5. 文学作品《离骚》是哪位文学家的代表作?他是屈原所处的国家_____________的文化人。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夏朝。

2. 司马迁的书《史记》是一部怎样的史书?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 请简述一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进行的一些重要政治措施。

四、论述题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你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君主或政治家是谁?请通过论述其执政特点、所做贡献等方面来支持你的观点。

(正文内容根据每个题目进行撰写,此处省略)。

2024高考历史冲刺三轮考前复习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4高考历史冲刺三轮考前复习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4高考历史冲刺三轮考前复习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单选题1.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2.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

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皇帝的年号,形成惯例开始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3.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始于()A.1247年凉州会谈B.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C.宣正院的设立D.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4.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欧阳修也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同时代的李觏指出:“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买卖,听其自为”。

这表明宋代()A.国家推崇重商主义理念B.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C.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D.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5.朱熹在教育弟子时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

”朱熹旨在()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B.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C.指出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D.否定道与器的传统观念6.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

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

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7.据统计,元朝时期,仅皇室所掌管的为贵族提供专利和生活用品的手工业部门,就有五十余种之多。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3 3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教师版)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3 3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训练(教师版)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解析】选A。

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2.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西晋王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C.统治者横征暴敛,赋税、徭役繁重D.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解析】选A。

西晋王朝灭亡的内因是王室混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外因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逐渐掌控了时局,西晋因内外交困而亡,故A正确。

3.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考试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D与题意不符,排除。

4.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A.士族B.外戚C.皇族D.宦官【解析】选A。

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习俗上,无不傅粉施朱,故A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不符题意。

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

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

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
题目一
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题目二
列举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流派,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主要观点。

题目三
请解释并比较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区别。

题目四
何为“世界历史的三大转折点”?请逐个解释这些转折点的内容
和影响。

题目五
请简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

题目六
历史上的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文明,存在着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请以比较的方式分析这两个文明的主要特征。

题目七
请简要介绍并评价亚洲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或领导者,例如孙中山、或李光耀。

题目八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和殖民统治对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以中国为例,分析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所带来的影响。

题目九
请阐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题目十
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请简要描述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和发展道路。

以上是《历史概论考研复习题》的题目。

希望能帮助你复习历史概论,祝你考试成功!。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1967年1月,姚文元指令造反派夺《文汇报》、《解放日报》的权,以王洪文为首领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一月革命是完全错误的,其中包含有张春桥、姚文元一伙乘乱篡权的严重反革命活动。

从总体上看,是在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贯彻毛泽东战略部署的一次完全错误的实际行动。

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文革进入了夺权的新阶段。

2、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是乡政权和社管委会合并为一。

是全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社党委对全公社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并贯彻国家指令性计划。

3、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4、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1073万党员。

应邀列席大会的有50多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团,及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

毛泽东致开幕词。

大会听取了刘少奇作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第一部分专题三一、选择题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

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

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C)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题一、连线题司马迁—《史记》刘向—《洪范五行传论》、《别录》、《新序》刘歆—《七略》、《三统历谱》、《世经》班固—《汉书》、《东观汉记》常璩—《华阳国志》崔鸿—《十六国春秋》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司马彪—《续汉书》三部皇朝史:魏收—《魏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吴兢—《贞观政要》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史记》三家注分别是: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欧阳修—《新五代史》、《新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马端临—《文献通考》谈迁—《国榷》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王夫之—《读通鉴论》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崔述—《考信录》赵翼—《廿二史札记》章学诚—《文史通义》魏源—《海国图志》、《圣武记》黄遵宪—《日本国志》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夏曾佑—《最新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李大钊—《史学要论》、《研究历史的任务》、《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二、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华阳国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兼记一方的历史、地理、人物、涉及民族、风俗、产物,内容丰富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史著述,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集中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国史党史》复习题

《国史党史》复习题

政工下半年学习《国史党史》复习题1、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规定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政权。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是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对立起来,把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混同起来。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有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从城市转移乡村,作出这个决定的是八七会议。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覆灭。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5、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6、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7、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抗战时期,王明在主持长江局工作期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9、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中共处理同民主党派的关系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企图在全中国重新恢复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得分:1.0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述了抗日战争要经历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49.9.21,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

主要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等经济、文化总原则;规定了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2.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3.建国初期战略政策方针的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4.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的内容:鼓足干净,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林彪、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6.八字方针的制定:196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公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7.新的“八字方针”的制定:1979.4.5-28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8.农村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三位一体“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1.中共十四大:1992.10.12-18日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2.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决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第一章名词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14日,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而签订的条约。

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一方受到日本或其同盟国的侵袭及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面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表明苏联对亚洲,尤其是中国是有义务的,不能听命于帝国主义对这一地区的主宰,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还规定,苏联在1952年末之前把管理中长路的权利及其全部财产归还中国;苏军在旅顺口的海军基地撤走,大连完全直属于中国政府管辖,有关财产全部由中国政府接收。

条约还规定,苏将在5年内给中国3亿美元的贷款。

该条约的签订,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军,这样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2.七届三中全会P25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目的是全面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势,确定党和国家在这个时期的任务与方针。

主要内容:工作纲领:三个条件(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要经费)八项工作(搞好土改、巩固财经工作、精兵简政、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救济失业人员、肃清反革命、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整党)战略策略总方针:不要四面出击意义: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这对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银元之战4.米绵之战5.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反革命分子数量多,活动猖獗。

(2)、许多地区镇压反革命问题上出现了右倾偏向,镇反不利。

时间:1950、12——1951、108.三反运动1951.12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展开的反贪污、反腐败、反官僚主义的群众运动。

三反运动经过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定案处理和组织建设三个阶段,运动重点是打击大贪污犯,并对贪污分子进行了严重的处理。

三反运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出战。

通过三反运动,清除了一批腐败分子,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人,教育了大多数干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9.五反运动1952.1月,指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反对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取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以配合三反运动。

斗争中要求,采取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迅速形成“五反”统一战线,使那些反动资本家陷于孤立状态。

通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这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限制和反限制斗争的一次胜利,它开始造成我们有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简答1.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及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P12国际形势:1)有利方面: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2)不利方面: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国内形势:1、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

2、国民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涨。

3、新解放地区的农村还没有进行土改,城市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还没有开展。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其本质是表明中国革命史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要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但并不意味着使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也绝不排斥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友好关系。

2.建国初期为何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加上自己的评价毛泽东在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写的题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中密切地提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

原因:第一,是和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美苏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及党和国家领导者的主观认识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二、当时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中共要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并同美国和解,是有巨大风险的,可能会引起斯大林的强烈不满,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第三、毛泽东认为采取一边倒亲苏政策是党内的一致意见,有利于领导地位的巩固。

第四、有利于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第五、美国在对华外交上的失误和苏联态度的逐渐明朗化。

评价:①极大地限制了在同各国建立正常关系问题上的选择范围,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②“一边倒”外交战略影响了独立自主原则的真正实现。

③由于长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始终处于对立状态。

吸取的经验教训1)国家间的合作必须是平等互利的。

2)要将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分开。

3.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主要内容及任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目的是全面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势,确定党和国家在这个时期的任务与方针。

国际形势:1)有利方面: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2)不利方面: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国内形势:1、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

2、国民经济崩溃,通货恶性膨涨。

3、新解放地区的农村还没有进行土改,城市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还没有开展。

4、试述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及战略方针任务:1)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

2)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

4.简述土改的总路线及意义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土改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穷落后的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存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农民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次土改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史上土改运动中搞的最好的一次。

5.简述抗美援朝、土改P30,镇压反革命P33,三反五反P30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意义:首先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和平。

其次这是中朝人民用恶劣装备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胜利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

第三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在世界上留下的软弱可欺的形象,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军队经受了一场世界性现代化战争的经验,有力地加强了我国国防建设,也使我国领导人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

土地改革意义:土改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穷落后的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存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农民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次土改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史上土改运动中搞的最好的一次。

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一是纯洁了国家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和廉洁奉公教育,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信。

二是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

三是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危害的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6.建国初期党为巩固新政权采取哪些措施(一)土地改革:从1950年冬--1953年春。

(1)、可以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能防止乱打乱杀现象的出现。

(2)、为了社会的稳定,集中解决地主问题则可能在政治上会更主动。

(3)、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暂时不动富农更为稳妥。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2——1951、10(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7. 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国民经济任务和方针中心任务:三年之内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方针:会议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就是苏晴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为了孤立和打击当前的敌人就要把人民中间的不满意我们的人变成用户我们的人。

我们绝不可以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第二章名词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底,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