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 第三章

马克思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规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列宁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 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二 ,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 ,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第四 ,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资源、动物和植物的分布等。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

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

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三)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四)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五)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重要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 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 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 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 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 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而未深究产生这种动机的物质原因,未能发现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思想动机
历史活动
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 1、认识根源 人们要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有它的特殊的
困难。 ❖ 2、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历史的动因深 藏在历史现象的背后;生产规模的狭小使人难以看到 规律的重复性、共同性。) ❖ 3、阶级根源
三次科技革命
2、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生 决定 生

产 关
力 反作用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 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真舒服!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编辑ppt
31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 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 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 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 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_____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标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纳入社会系统的自然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标志社会精神生活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社会生活中各种观念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动机论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英雄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社会阶级根源在于:(一)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因而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用;(三)剥削阶级的偏见,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决定了它们必然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指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的一定区域和相关的自然条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第四,它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解决历史观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2、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1)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列宁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3、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原因是: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社会意识从不同角度可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0、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思想。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形态。

12、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动能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4、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16、劳动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全部运动:人也成为机械 2、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

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反映于他们的生产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自然经济
物 换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的场所,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
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
选择题出现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的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 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 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 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选择题出现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 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 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 基础上,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 会 意 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
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
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
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地理环境
3、地理环境决定论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探究了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试图找到寻找到社会发展的 规律。他认为各种不同的国家制度、法律形式决定 于人类社会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决定一切, 它决定社会制度、民族的特性、人的性格等。 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用自然的原因而不是用上 帝来解释社会发展,这是其进步的地方。但他夸大 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则是错误的。 蓝色文明与黄色文明的比较(参考资料1)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内涵: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它是人们对于社会物质生活、人与人 的关系及其过程在观念中的反映。社会意识包 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它是 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高低不同的层次关系角度看,社会意识区
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 会 意 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社会心理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的、处于自
发状态的社会意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 意识。它表现为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信 念等等。包括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等。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表现为社会意识形式。它 是指人们自觉建立起来的系统的、规范的社 会意识,包括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思想、 艺术、道德和宗教等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筑 关系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标志
2021/1/1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 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 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 在)
艺术: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 作者审美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 总和。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021/1/15
二是政治上层建筑
•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有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 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 察、法庭和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
影响最大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
社会进步和发展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2021/1/15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社会意识能动作用之实现
• 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
2021/1/15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 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私公 有有 封建社会 制 制 社社 资本主义社会 会 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首先,三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家庭由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和他们的子女组成。

男性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角色,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儿童和家务劳动。

儿童则是家庭的未来和传承人。

三人类社会中家庭的稳定发展对社会整体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三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分工合作的规律。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合作,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转。

男性主要从事生产劳动,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和经济收入;女性则主要从事生活服务和照顾儿童的劳动,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

这种分工合作规律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家庭成员的福利。

此外,三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家庭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稳定的家庭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发展。

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性和美满幸福的发展是三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

然而,三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传统的三人类社会中,男性通常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被剥夺了一定的社会权利和机会。

这种性别不平等对女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推动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是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规律。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三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现代社会中,女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儿童的权益得到更多的重视。

三人类社会逐渐向着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三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女性和儿童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包括家庭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分工合作的规律、家庭的权力关系和性别平等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三人类社会不断向着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和遵守这些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和谐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条件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社 会 条 件
既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提供了基础, 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精神条件
不断发展着的群众的实践 又能够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
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社会实践 实现人民利益,推动历史进步
统一:共享与索取,权力与义务、质与量、物质与精神
人的价值实现 人的 价值 评价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创造自己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英雄史观:少数英雄人物 及其主观意志创造历史
历 史 主 体
参与者
在社会中从事一定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 展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社会 发展 规律 和历 史创 造者
社会 发展 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 科技及其革命:巨大杠杆 社会发 展与人 的活动 历史 参与 者和 创造者 人民群众 是历史 创造者 个人在 历史上 的作用 坚持 群众 观点 群众 路线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建设,体现 着当代中国先进 文化的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是反映 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符合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代表 未来发展方向从 而有利于社会进 步的文化。
第三节 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 物质力量 。
生产力的系统构成
硬件 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具能动性和 革命性的因素 以生产工具 为主要标志、内容,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 客观尺度,划分 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渗透性因素
综合性因素
软件 准备性因素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社会生产得以 进行的前提条件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 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 更替 特殊性 的表现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 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 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 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 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 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 产实践
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意识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基本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力系统: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1)国体: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 位和作用,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国家政权 的阶级联合哪个阶级,反对和镇压哪个阶级;
(2)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 取何形式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国家政权,实行自己的统治
(3)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国体和政体是不同; 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 国体相适应,即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 组织形式。
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直至社会形态性质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决定产品的分配 形式和消费关系 阶级社会里划 分阶级的基础
基础和核心, 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含义:(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建 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3)又称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社会形态划分 生产力角度
生产关系角度
渔 猎 社 会
农 业 社 会
工 业 社 会
信 息 社 会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

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1)绝对适合或绝对不适合。 (2)只要生产力变化了,生产关系就会自发变革。
方法论意义: (1)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3)
第三节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 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民族都将自然地 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各种社会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 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精神的标志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 (1)最本质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 在。 • A、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 B、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 C、在阶级社会里其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
含义
社会 意识 具有 相对 独立 性
主要 表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概念: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内容上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 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2)内容: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上层建筑的庞大体系,其中政 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 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 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要点
• • • •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 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社会发展 的普遍的、基本的规律。 2、基本内容: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形 式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 和发展要求。 3、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依 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 政治法律 思想是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核心, 决定整个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意识形态 的性质, 历史继承性 对其他意 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识形式的 影响最大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 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国家起源: 生产发展——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国家 国家的实质: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暴 力工具。 国家的特征: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2)国家的武装力量是“ 特殊的武装队伍”。
(1)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社会管理; (2)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开展外交活动。 (3)政治职能是根本,社会职能是基础。
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 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自由 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客观规律性); (2)人们可以按照自己 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体选 择性、自为性)。
历史合力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社会意识结构
个体意识 主体 社 会 意 识 构 成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旧社会残留意识形态 未来社会萌芽意识形态
自觉反映特定或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内容 层次
与上层 建筑 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