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文化
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研究
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研究导读:本文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研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研究从事文化安全研究,首先要明晰人与文化的关系。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与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共在关系。
一方面,人是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质,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具有属人的性质和人为的必然,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存活于生生不息的人的世界之中,是人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的张扬与展示。
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与文化的共在关系使得文化安全研究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现实性意义。
[关键词]人;文化;共在;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055-04李金齐(1965—),男,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文化安全理论和全球化理论。
(江苏徐州221116)本文得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OG061063)的支持。
人与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人们不断地考量和解读它,这既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更是人类不懈追求文明进步和趋向文化自觉以达到人类解放应然状态的历史性展示。
这一展示既是文化的意义向人逐渐打开和回归人自身的过程,也是人追问文化的意义进而追问人的意义的过程。
在现实性的意义上,当我们关注文化安全这一时代课题的时候,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一个首要的在场问题需要我们明确地解析。
笔者认为,人与文化是一种共在关系,即人是有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一、人是有文化的人“人”,是人的世界中具有恒久性和诱惑力的斯芬克斯之谜。
可以说,自从有人以来,围绕“人是什么”、“人何以为人”、“人为何人”以及“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等诸多关于人的追问和思考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人类与文化传承演讲稿
人类与文化传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人类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价值观和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尊重,更是我们对未来的负责。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人类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化传承对人类的意义。
人类文化传承是我们对过去智慧和经验的延续,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
文化传承让我们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受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发展。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文化传承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其次,文化传承对于社会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传承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认同和归属感的来源。
文化传承让我们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让我们能够在社会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没有文化传承,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变得四分五裂,无法持续发展。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个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
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我们身上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我们的行为和思
想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文化,让
文化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珍视文化传承,才能让文化得以传承,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珍视文化传承,不忘历史,传承文化。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谢谢
大家!。
人与文化
人与文化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2、理解并掌握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4、积累名句,了解儒家的经典著作,整理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句式。
好古敏求1、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解】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
人类通过语言这一基本沟通工具,将文化知识、观念、价值观代代相传
,使文化得以延续。
02
教育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
种方式,人类将文化传递给后代,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03
社会活动传承
各种社会活动,如节日庆典、习俗仪式、民间艺术等,都是人类传承文
化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
和弘扬文化。
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文化塑造人
人创造并传承文化,但同时,文化也在塑造和影响人。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等,使人成为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
人对文化的反作用
人不仅被文化塑造,还能动地作用于文化。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使 文化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推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价值观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 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 道德、审美、真理等的理解会有 所差异,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文化认知模式的影响
自我认知
文化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不同的 文化对个体的身份、角色和责任有不 同的定义和期望。
他人和世界理解
文化也影响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和世界 。比如,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群体和 谐,而个人主义文化更重视个人权利 和自由。
他人理解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交流 与理解。
世界理解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通过深入研究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高考作文素材:人格与文化
高考作文素材:人格与文化一、文化好比是土壤,人格好比是树上的果子,土壤不同,果子的品质也就不一样。
二、中华文化: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人要堂堂正正)屈原: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于右任:临终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山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爱国之情缠绵悱恻,挥之不去)《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泪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对天下人的责任心、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些都是中华的主流文化三、优秀文化造就大写人格在这样的文化的熏陶下,“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发的人,……虽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语)”再举一些现当代人的例子三、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正受到物质第一、功利主义的冲击,不少人在物欲面前迷失了本性。
比如:举反例。
四、“八荣八耻”,的提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补充;是对高尚人格的塑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位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点到即可)五、再次强调在当前形势下传承优秀文化对塑造高尚人格的意义。
(如果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大多数人的人格高尚,那么,他们的文化品质也一定是上乘的。
)另外,也可以横向举例:美国的鸡尾酒文化德国的勤劳务实等。
人文交往和人文交流
人文交往和人文交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这是一种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文交往和人文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人文交往和人文交流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交往和交流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文交往的概念和重要性人文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文关怀、友善和尊重的交往过程。
它强调的是人的情感、理解和共鸣。
在人文交往中,我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他人的理解和关怀,从而建立起互信和友谊。
人文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家庭、工作、社交等各个领域,人们的亲密关系、团队的合作和社会的融洽都离不开良好的人文交往。
二、人文交往的方法1. 倾听和尊重倾听是人文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言辞和情感,理解并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不要打断对方,耐心地等待对方表达完毕后再做回应。
只有倾听和尊重对方,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交流。
2. 表达情感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表达情感和理解。
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等方式,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理解并共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对他人情感的关心和对他人思想的尊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3. 换位思考和 em>沟通技巧在人文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对方的心情和处境。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更加良好的交流。
此外,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也能提高人文交往的效果。
例如,使用积极的语言、注重肢体语言,避免负面情绪的传递等,都能让交流更加顺畅和融洽。
三、人文交流的概念和重要性人文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还包括文化、价值观和人类文明的传递。
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在于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通过人文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优秀之处,避免误解和冲突,进而实现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
人与文化的关系 词语
人与文化的关系词语
人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来描述:
1. 文化传承:人类通过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将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2. 文化认同:人们对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人与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多元: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4.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5. 文化创新:人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6. 文化适应:人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发展。
7. 文化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8. 文化传承与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这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人与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和互动。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文化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个令人称道的群体。
他们不仅具备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而且对于文化的推动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人的定义、文人的社会地位、文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文人的定义文人,通常是指才华出众,有着卓越文学水平的人士。
他们通常有修养、博览群书,并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文化造诣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文人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享有高度尊重和崇拜。
他们不仅代表了文化的精英,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文人往往与官僚士族有密切的联系,被视为社会精英和权贵阶层的一员。
他们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商人和手工业者等其他阶层。
三、文人与文化的关系文人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文化是他们追求和追寻的目标。
他们通过研习经典、培养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文人的文化造诣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还反映在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上。
文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推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将文化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通过作品的传播和流传,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以延续。
文人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四、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如诗词、散文、戏剧等,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命运。
其次,文人们通过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将文化渗透到每一笔每一画之中。
他们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文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此外,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也不可忽视。
他们以自己文化修养和独特见解,传承了先贤们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给后世。
正是文人们的努力,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人的本性与文化的关系
人的本性与文化的关系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都有着一些本性。
这些本性源自于基因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
但是,随着文化的演化,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所以,人的本性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一、人的本性在心理学中,人的本性可以被概括为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获取的一些与生俱来的特征。
比如,趋利避害、亲社交、好奇心、求生欲、繁殖欲等。
这些本性是在动物生命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使得人们能够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生存下来。
另一方面,人的基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的本性。
比如,某些基因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与认知能力,某些基因则会影响我们的偏好和行为方式。
二、文化对于人的本性的影响人的本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的可能会不同。
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组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例如,不同文化之间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认同程度可能是不同的。
在一些文化中,老年人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关注。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尊重的是年轻人和青年群体。
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会影响一个人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另一个例子是,一些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鼓励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利益和成功。
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鼓励人们以集体和群体的利益为重。
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更加保守、内敛和预谋一些,而美国人则通常更加自由随意和开放。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中对于社交行为的认识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三、人与文化的互动在一个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人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另一方面,文化也规定了一些行为的标准和规范。
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断地变化着。
文化是不断转化和变幻的,不同的文化也在相互交流和融合。
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知不断发展,对于文化和社会规范的看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
结论人的本性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与人性
文化与人性文化是人在社會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可以从根本上解释着决定人命运的行为的那些天性,它们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文化深深影响着人的行为,即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高度合体,其财富分布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解释着人的行为。
一般我们认为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耗,典型物质财富的象征有金钱和权力等;精神财富是无限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贬值或遗失(除非失忆),典型精神财富的象征有价值观、态度等。
因此,我们都希望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富有的人。
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慢慢会忘记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物质财富的拥有,因为物质财富越富有,可以给我们越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些往往在我们的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被在乎和看重。
我们虽然需要适当的物质财富,但在我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精神财富的拥有,否则,当过多的物质财富来临时,没有足够的精神财富来匹配的话,我们也会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而生活也不会因为过多的物质财富而会感到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我们需要走出这个误区。
不要因为现在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而在盲目追求的过程中丢失了应该有的精神财富,相反,也许我们现在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同样感到沮丧,可是精神财富富有的人是不会因为短暂的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而感到不快乐和幸福。
所以才会有人说“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没有钱的人不一定不幸福”。
精神财富富有的人,即便物质财富匮乏,一定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自己应有的物质财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财富也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匹配,否则物质财富再富有,也会因为精神财富的匮乏而消失殆尽。
当然这种文化对人性的解读也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在面对两种财富不均衡的时候,男人和女人的表现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但是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社会结果不会有太大差异。
女人在面对财富极大化时也许会疯狂地表现在美食、衣服、包包等;男人在面对财富极大化时也许会疯狂地表现在手机、数码、轿车等。
人与文化的关系例子
人与文化的关系例子人与文化的关系例子「篇一」“龙”,原指一种有鳞有须的神兽,后来演变成炎黄的象征,到秦朝,更是成为皇帝的象征。
至今,凡是中华儿女,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舞龙是一种过年的风俗。
人们成群结队地吹着喇叭。
后面有一个手持铜铃男子。
耀武扬威地卖弄着铜铃,还有一条龙紧追着铜铃,那条龙顽皮又不失威武,目不转睛的盯着铜铃,随着铜铃的跃动而跃动。
每一次都尽力去抓住球,可球总是一次又一次调皮的躲开。
这场面好不热闹!龙也是皇帝的权威的象征,所以故宫里总能出现他们的身影,柱子被一条条大金龙缠绕着,走进宫殿,你就会看见一个座位后面有一个金色大盘龙,那龙仿佛正瞪着每一个不速之客,身体上的鳞片。
紧密有序,粗壮的身体似乎专为横扫世间的不平事。
殿内展示的龙袍,上有九条龙,它们形态各异,位置不同,位于前胸和后背的龙。
被称为“正龙”;侧身的龙叫“行龙”他们气势汹汹更能体现出皇帝的至高权威。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端午节原始纪念屈原的节日。
把食物投进江中以免小鱼小虾吃屈原的尸体,通过乘舟来投食物,而把舟刻成龙状,一是希望“龙”能吓跑鱼虾,不使它们吃屈原的尸体,二是希望“龙”能在保护屈原的尸体。
后来龙舟竞渡逐渐成为人们想飞黄腾达的象征。
“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体现。
那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更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结晶。
人与文化的关系例子「篇二」古语曾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晋文公设立寒食与清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心护主,后来在民间慢慢发展为祭祀、扫墓的习俗。
但是,就在中华文明一代代的传承过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清明节在民间流传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纪念前人所留下的伟大功绩,让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记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灵。
但并不少见的'是,每年的清明节,在公墓前,玩手机,高声谈笑,甚至奔跑打闹的年轻人都不在少数,这样的“扫墓”真的能达到“纪念”“怀念”的效果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清明节上坟的习俗,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连清明节去挂社、扫墓,都像是完成一项一年一次的任务,而非真正怀有崇高的敬意去缅怀逝者,那么在这么多年的传承后,清明节的扫墓是否已经变了味儿,成为当代人表达敬意的一种“作秀”方式呢?如果连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这样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的传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极了一个笑话,它们又还存在什么意义呢?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来的只有这样毫无意义的“仪式感”吗?这样已经近乎于没有意义的事情被坚持下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无非是人们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扫这一回墓,便会落得他人口舌,落下个不孝子的名声。
福建人的多元起源与文化融合
福建人的多元起源与文化融合福建人的起源经过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历史过程,涉及多个时代和多种因素。
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概述:1. 早期原住民在汉族大规模迁移到福建之前,福建地区已经有人类居住。
这些早期居民可能属于不同的族群,包括古越族等。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汉族的迁徙晋朝时期晋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大量中原汉族人民开始向南迁徙以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一部分人经过江西、浙江等地,最终定居在福建,与当地的原住民混合,形成了早期福建人的基础。
唐朝和宋朝唐朝和宋朝时期,福建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中原人士前来定居。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对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三代,福建的人口持续增长,移民活动也更为频繁。
特别是明朝时期,福建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水手和移民前往东南亚等地,形成了著名的“福建帮”。
3. 其他地区的移民除了中原汉族的移民外,还有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移民迁入福建。
例如,部分来自广东、江西、浙江等地的移民在明清时期迁入福建,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的人口结构。
4. 海外移民福建人历来有着强烈的海洋意识,许多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前往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
特别是明清时期,福建的移民大量迁移到台湾、东南亚、南亚、美洲等地,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福建人的起源是经过多个时代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从早期原住民到中原汉族的迁徙,再到其他地区和海外移民的影响,福建的人口结构经历了复杂而多元的历史演变。
这些不同来源的人群在福建地区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福建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读了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深深地被其独特之处所吸引。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为世人所称道。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传统上尊敬长辈,重视亲情和家庭纽带。
这种价值观根深蒂固,透过中国文化的种种细节得以体现。
例如,过年时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尊敬长辈并分享团圆饭,这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之一。
中国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并试图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与自然有关的象征和意象,如山水画、四季节气和易经八卦等。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平衡。
中国文化还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道德纲常和社会责任作为核心价值观。
尊重他人、亲和友善、诚实正直、尽一己之力为社会和谐贡献等都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品德。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并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和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自己的文化传统如一颗永不枯竭的泉源,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也塑造了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更加自豪地继承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拥有如此独特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通过阅读了解中国文化,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也为将来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充满了期待。
文化与个人身份的关联
文化与个人身份的关联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
文化与个人身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着。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对个体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被视为某个群体、社区或国家的共同经验和价值观的体现。
个人身份则指的是每个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定位。
文化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联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文化对个人身份的塑造以及个人对文化的选择和认同。
首先,文化对个人身份的塑造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经常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源泉。
例如,传统的家庭、地域性的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等都能够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文化习惯、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会渗透到他们的个人身份中。
这种塑造不仅是关于外在表现,也涉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然而,个体对文化的选择和认同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个人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来决定他们自己的文化身份。
这种选择不仅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与个人的意识形态、心理需求和社交圈子有关。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外国留学后选择深入研究和认同所在国的文化,并逐渐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认同中。
这种选择和认同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归属感。
文化与个体身份之间的关联不仅影响着个体自身,还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多样性丰富了社会的文化景观。
不同的个体身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这种多样性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创造力。
其次,文化和个人身份的关联也是形成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的文化身份得到尊重和认同时,他们更容易与社会形成共识和认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然而,文化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联也存在着挑战和冲突。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时有发生的。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对差异的恐惧、文化认同的误解和缺乏互相尊重。
人与文化作文范文
人与文化作文范文人与文化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松散甚至无主题。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的人与文化作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朝的一个凌晨,一个男诗人客至北固山下,望着北归的大雁,想着它们能把家书捎回洛阳。
古代,雁是思乡,唐朝的边境,秋风一来风景就不同了,秋风刮起,,带给将士丝丝凉意,望着家乡的方向,将士们心头泛起层层涟漪,想起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七尺男儿在孤城中发出几声幽怨。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它的伙伴。
又有谁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诗人杜甫似这只孤雁,在政乱中颠沛流离,处境困难,与亲人失散,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卷舒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女词人李清照不由得想起初婚的丈夫,相思的凄惆绕上心头。
雁的爱情最是让人触动,当年十六岁的翩翩少年写词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疑问句:“问世间情是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试问天下怀春男女,谁不渴望与相爱的人比翼双飞,形影相随,谁不渴望与相爱的人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时代在开展世事在变化,无房无车的男人想结婚?爱情究竟是什么呀?一对恩爱的大雁南飞北归,多么遥远的路程都能比翼双飞,多少的寒来暑往,多少个日日夜夜,相依为命风雨共济。
随着人类的进步,爱情似乎变质了,天天念叨着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普通人美好空想的愿望罢了,以后就会变成“愿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了。
而今,网络,短信,等通讯方式快捷,方便,面对这些,倒让人忆起“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种甜蜜的期待。
人与人的距离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却远了。
如今的天空,已找不到大雁的身影,是不是你们找到了归宿,还是飞了成千上万年,累了,永远也不想长途跋涉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默念这首诗,期待它们的回归。
关于文化与人的作文
关于文化与人的作文文化,这俩字儿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其实啊,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还时时刻刻影响着咱们的生活。
我想起前段时间去参加的一个乡村婚礼。
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儿。
婚礼的前一天,主家的院子就开始热闹起来。
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纷纷过来帮忙,有的在清洗蔬菜,有的在切肉剁馅,准备着第二天的宴席。
几个手艺好的大叔在一旁搭起了炉灶,烧火的烧火,炒菜的炒菜,忙得不亦乐乎。
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到那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情谊,这也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呐。
婚礼当天,新娘子早早地起来梳妆打扮。
那妆容,可不是城里那种时尚精致的风格,而是保留了传统的韵味。
红扑扑的脸蛋,弯弯的柳叶眉,配上鲜艳的红唇,透着一股喜庆劲儿。
新娘子身上穿的嫁衣也是别有讲究,那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上面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百年好合。
迎亲的队伍来了,吹吹打打的,好不热闹。
那唢呐声、锣鼓声,仿佛能把整个村子都唤醒。
新郎倌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但胸前却别着一朵大红花,这中西结合的打扮,看着还挺有趣。
到了拜堂的环节,更是充满了仪式感。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誓言,都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长辈们坐在上首,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新人的祝福。
宴席开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端上桌。
那菜名也都取得特别有讲究,什么“龙凤呈祥”“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光是听着就让人心里觉得舒坦。
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孩子们在桌子间穿梭嬉戏,大人们则谈论着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在这个乡村婚礼中,我看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那些传统的仪式、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保留着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通过这些仪式,表达着对爱情、家庭的尊重和珍视,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
再想想咱们平日里的生活,文化其实无处不在。
比如咱们过年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找到那份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与文化的名言
人与文化的名言✅关于文化的名言佳句1、德进则言自简。
——明代官员、理学家薛瑄2、修炼多从苦处来。
——清代诗人袁枚《遣兴》3、富润屋,德润身。
——西汉学者戴圣《礼记》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尽心上》5、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西汉学者戴圣《礼记》6、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三皇设言民不违论》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尽心下》8、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罗马帝国时期传记作家、伦理学家普卢塔克9、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1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1、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12、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毛泽东13、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
——高尔基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15、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马洛利16、凡礼始乎诵,成乎文,终乎悦极。
——荀子1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文王18、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19、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余秋雨20、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
——《世俗智慧的艺术》21、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
——爱献生22、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爱默生23、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24、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邱吉尔25、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龙应台2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论人与文化的关系
论人与文化的关系------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陈莹莹 1303030503107 13思政1班伴随着校园网的推广、普及,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入到网络之中,让网络成为自己的生活助手。
校园网络文化多样的内容形式,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校园网络文化包含的崇高的价值理念激励着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但是由于网络的负面性,校园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因此,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观念。
第一,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知识群体,有着强烈的创新需求。
校园网不仅是信息的传播,更便利了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校园网络文化的共享性使得校园网络文化的成果惠及每位大学生,更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的念头。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协同精神。
网络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它的使用主体的平等性,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摆脱了现实交流中的畏惧、霸权心理,更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等平台,敢于发布自己的观点。
他们在互相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⑵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专业知识的提高。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课程搬上校园网成为了现实,这不仅便利了大学生及时获取知识,更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数字化期刊网的推广,便于大学生了解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
第二,自身行为的完善。
个体完善的行为,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成熟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网络即时通信使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角色的束缚,在网络中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人交往。
同时,网络交往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这有利于大学生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文化
人
人类的诞生,是一个奇迹。
在危机四伏的原始时代。
当世界如杂草般凌乱的当时,人类却奇迹地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方法,而且是以一种惊人顽强的生命力生存在这土地上。
他们不断往岁月的绳索摸索下去,并不断探索大自然,不断往上攀爬,一次次在巨敌面前抓起武器同敌人抵抗,只为了生存。
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奇迹。
为了繁荣人类不懈探索、发明进步……历尽沧桑,人类终于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文明时代的诞生。
在数亿万生物中,人类成了霸主,这也是人类所创造的奇迹。
“万里长城”、“神舟飞月”、“诺亚方舟”……这不也是一个个娓娓动人的奇迹吗?人类最大的资产——“文化”更是一个伟大奇迹……
其实,说到底,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文化
文化以两种形式存在着。
文化开始于人们生产劳动的时期,人类在为生存奋斗时所发明、创造的一切事物都属于文化,人类用双手在世界各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发明及创造了各种有利于种族生存、繁衍的东西:简易温暖的木屋,古时骑的马车,高耸的摩天大厦,现代的交通工具,我们身上的衣物,日常用品……都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有形的。
当人类有了要生存、要致富的意识时,文化又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出现。
那就是人类智慧所形成的一种求生意识,并
在此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对梦想无限执着,同时有了为人类和谐相处而产生出来的规章制度,以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文明礼仪……
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有形及无形的文化,总的来说,这两种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大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文化。
人与文化
人与文化,说来复杂,但也简单,人与文化的关系无非就是人与影子罢了。
随着人类的壮大,文化也在不断丰富起来。
文化就如影子,在人类慢慢成长的同时也日益壮大。
可见,人与文化共同繁荣,共同衰退。
当某位伟人逝世后,他生前在文化领域上所做出的贡献却不会随他而去,因为他的贡献将永远的造福后代。
人类产生了文化,文化又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从而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新的文化来推动整个时代……
人与文化的关系,甚是复杂。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完全准确地说明。
但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利用原有的文化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衍生出新文化……就这样让代代子孙把这文化传承下去……我坚信在未来,人与文化定能造就更多的奇迹,谱写成更美的传奇。
2013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