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温度与农业

合集下载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第3章 农业设施中的通风与降温共85页

《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第3章 农业设施中的通风与降温共85页

①全部通风窗口布置在二个高度上,且进风口
与排风口的流量系数分别相同的情况
由流体力学,通风窗口内外空气压差Δp与通过
窗口的空气流速v间关系:
第 三
r r p1 2av2 Pav2 p / a m/s

空气流量为:

业 设 施
r L A v A 2 p /a m然通风 机械通风
1. 自然通风
借助设施内外的温度差产生的“热压”或室
第 外自然风力产生的“风压”促使空气流动。

章 通风系统投资省、不消耗动力,使用经济,应

业 设
优先采用。
施 中
通风能力有限,通风效果易受设施周围地势和

通 风
室外气候条件(风向、风速、室内外温差大小)
与 降
等因素影响。
式中 A —— 通风窗口面积,m2;

风 与
—— 通风窗口流量系数。


通过进风口与排风口的空气流速va和vb与其内 外压力差具有如下关系:
poapia12raova2
pibpob12ravi b2
有:

r r (p o ap i) a (p ib p o)b 1 2 (a v b 2 iav a o 2 )
通风量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方 便地进行调节
第 三
室内要求具有适宜的气流速度,分布均匀

农 业
通风换气设备运行可靠,操作控制简便,不妨
设 施
碍生产管理作业

的 通
设备耐用、投资费用低、运行效率高,运行管
风 与
理费用低


二、通风的基本原理与形式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

【导语】地理是⼀门关于⽣活在地球上的⼈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类⽣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然环境与⼈⽂环境。

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初⼀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仅供⼤家查阅。

第⼀节多变的天⽓ 1、天⽓是反映⼀个地⽅短时间的⼤⽓状况,⼈们经常⽤阴晴、风⾬、冷热等来描述天⽓。

2、天⽓预报要说明⼀⽇或⼏⽇的阴晴、风⾬、⽓温和降⽔等情况。

3、风向指风的来向,风⼒是指风的强弱,共分13级。

4、在卫星云图上,绿⾊表⽰陆地,蓝⾊表⽰海洋,均为晴天,⽩⾊表⽰云区,⽩⾊愈浓表⽰云层越厚,该区上空⾬下的可能性就越⼤。

6、空⽓质量⾼低,与空⽓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般⽤污染指数来表 ⽰。

51页质量级别。

7、影响城市空⽓质量⾼低的因素:⾃然因素:⽓压的⾼低,风⼒的⼤⼩等; ⼈类活动:农村焚烧秸秆;⼯⼚⼤量燃烧煤炭、⽯油、天然⽓;汽车尾⽓排放等; 空⽓污染的主要来源:1、燃烧矿物燃料;2、⼯业废⽓排放;3、汽车尾⽓排放。

治理措施:①使⽤清洁能源 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③机动车使⽤⽆铅汽油。

第⼆节⽓温与⽓温的分布1、⽓温的观测⼯具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度离地⾯1.5⽶,⼀般观测4次2、以⼀天为周期的⽓温变化叫⽓温的⽇变化, ⼀天中⽓温值出现在14点(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出前后,⽓温与最低⽓温的差,叫⽓温的⽇较差; ⼀般来说内陆地区⽓温的⽇较差⼤,沿海地区⽓温的⽇较差⼩。

3、以⼀年为周期的⽓温变化叫⽓温的年变化,⼀年中北半球⼤陆上7⽉⽓温,1⽉⽓温最低;海洋上8⽉,2⽉最低。

南半球相反。

⼀年中⽉平均⽓温与最低⽉平均⽓温的差,叫⽓温的年较差⼀般来说内陆地区⽓温年较差⼤,沿海地区⽓温的年较差⼩,热带和寒带地区⽓温的年较差⼩,温带地区⽓温的年较差⼤。

4、影响⽓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5、世界⽓温的分布规律:①由低纬向⾼纬递减(纬度因素) ②夏季陆地⽓温⾼,海洋⽓温低;冬季陆地⽓温低,海洋⽓温⾼;(海陆因素影响),③⽓温随着海拔⾼度的升⾼⽽降低,(地形因素)⼀般每上升100m⽓温下降0.6度。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2020/10/4
基本思路:首先假定各种上下限温度,分别统计 各年或各播期的有效积温,再计算各自的极差d、标
准差σn-1和变异系数Cr,公式如下:
d A m ax A m in
n 1
1 n 1
( Ai
A) 2
c
n 1
A
然后根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离差最小一组假
定的上下限温度即为所求,对应的值就是要求的有
2020/10/4
根据方程组,即可用统计学上的最小二乘法 求出Ae 、B值,即:
A x2 y x y n x2 ( x)2
B n xy x y n x2 ( x)2
2020/10/4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计算时,Ti 是活动积温 ,应该把观测资料中低于B值的日 平均气温剔除,而B值尚未求出,如何处理呢?
2020/10/4
二、温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1、温度强度是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的影响进而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主要生命
过程的影响基本上服从范霍夫定律,即温度每升 高10 ℃,反应速度增加一倍:
Q10 KT 10 2 KT
2020/10/4
3、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不完全相同,但各种作物的“光合作用—温度” 曲 线的一般形状是基本一致的;且“光合作用—温 度”曲线和“呼吸作用—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 近似。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1 温度的农业意义 §2 温度强度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3 积温学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4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5 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技术 实习:积温的求算
2020/10/4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

家畜环境卫生学简答题2

家畜环境卫生学简答题2

家畜环境卫生学简答题2第一章家畜环境与应激1.问答:应激对家畜生产性能及健康有何影响?在畜牧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家畜的应激?答:一、应激与疾病1、应激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性溃疡。

2、应激能抑制免疫反应,阻碍抗体形成,从而削弱了对肿瘤的抵抗力,使肿瘤容易发展和转移。

3、高强度的应激会提高鸡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寄生虫等侵袭的抵抗力。

4、导致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如猪肺疫、沙门氏菌病等。

二、应激与生产性能1、应激能够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2、应激对家畜繁殖有不良影响一般认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导致幼畜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家畜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发育及成熟受阻,从而使家畜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

3、应激对母畜泌乳有不良影响4、应激对肉质的影响: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 肉,以及少数产生DFD 肉。

三、环境应激的预防:1、改善环境条件①避免环境骤变。

②改善环境卫生,防治各种环境污染。

③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

④改善运输条件,避免高温、拥挤、野蛮装卸等运输条件。

⑤避免几种应激因子集中作用机体。

2、选育抗应激品种选育、推广抗应激的家畜品种,淘汰应激敏感家畜。

3、药物的应用4、加强锻炼第二章温热环境一、等热区在畜牧业生产上有何意义?1、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为动物引种育种提供依据二、为什么说无论气温高低,高湿对于热调节都是不利的?①高温时家畜主要依靠蒸发散热,空气水汽量大,畜体蒸发面水汽压与空气水汽压之差减小,蒸发散热受阻,畜体的散热困难,可以说高湿加剧了高温对畜体的影响。

②低温高湿低温时家畜以非蒸发散热为主,低温时湿度大对家畜极为不利。

在高湿时,家畜的被毛和皮肤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导热系数加大,降低体表的热阻作用,使体内的热量易散失。

三、温度对家畜健康及生产性能有哪些影响?答:1、①温度对生长肥育的影响无论是在寒冷或是炎热的环境中都会导致家畜的生产力下降。

地理中图学案:例题与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地理中图学案:例题与探究 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典题精讲例1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与自然条件中的哪一个区位因素最密切?(1)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_。

(2)河西走廊的粮棉:____________。

(3)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______________.(4)天然橡胶分布在热带: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第(1)题,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是受山地地形影响所致.随着地势的升高,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适宜农作物的品种也随高度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立体农业”。

第(2)题,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河西走廊这样的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水源条件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粮棉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3)题,东南丘陵地区的土壤主要为红壤,是一种酸性土壤。

而茶树正适宜在这样的酸性土壤中生长。

因而,决定东南丘陵茶树生长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土壤条件.第(4)题,由于各地纬度不同,得到的太阳光热不等,因而作物的种类分布也不同。

天然橡胶的分布就是由于热带地区有充足的光热条件。

答案:(1)地形(2)水源(3)土壤(4)光热绿色通道: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征,农业区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变式训练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1)华南的双季稻:。

(2)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3)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

(4)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思路解析:根据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进行判断,不难回答。

答案:(1)热量(2)水源(3)光照(4)市场例2图3—1是“我国某城镇及其周围地区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准备在A、B、C、D、E处安排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类型,合理的区位选择是:A为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概论(第三章)

农业概论(第三章)

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 首先,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轮 作制。 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 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
在欧洲,典型的古代农业技术是休闲、
轮作并兼有放牧地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 作制,它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了。
一些庄园主只得把地产分成小块,或者交给奴隶 分别耕种,准许奴隶有自己的家室,并向他们征取部 分收成;或者租给小佃户耕种,收取一定的租额。前 者称为佃隶,后者称为佃农。佃隶和佃农的产生标志 着奴隶制庄园经营方式的衰落和封建农业经营方式的 萌芽。
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灭亡。新征服者把战 争中侵占的土地分封给大大小小的领主,封建制的 领主经营方式由此产生。
公元前9000年-8000年,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 (约旦和叙利亚的西部和北部),最早开始了原始农 业的发展期,公元前8000年-6000年,这个地带形成了 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公元前6000年5000年,这里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7000年-5000年,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 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公元前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出现灌溉农业。 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 正是种植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
,并且因此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种植、饲养、制陶、
打磨石器等)。在这种农业基础上,出现了古代文明 的若干中心。
美洲的印地安人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种植玉米, 以后又培育了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但是, 美洲只有羊鸵一种哺乳动物是适于驯养的。所以, 印地安人没有役畜,不知道犁耕,特别是没有发明 冶铁术,所以他们在公元9世纪以前仍然以采集狩 猎为主,从9世纪到13世纪才定居下来从事原始的 农业生产,但畜牧业仍十分落后。印地安人原始农 业发展迟缓使得民族经济整体滞后,以致在15世纪 末、16世纪初就被西班牙人所征服。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整理)农业生态学教案.

(整理)农业生态学教案.

农业生态学教案第一章绪论这一章是全书的绪言。

它的中心是阐明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任务,使学生建立系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会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基本结构和功能,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这一章,要了解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生态危机对农业生态学的促进作用,掌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地位。

认识到生态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在农业生产中自觉遵从生态规律和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发展趋势、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方法理解: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生产及发展的关系农业生态学与与生态学的关系二、教学重点: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内容三、教学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四、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以教师主讲为主,辅助课堂提问及讨论。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辅以黑板板书。

六、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本章教学时数为 2学时。

首先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通过环境问题危机引出生态学的诞生,再详细介绍生态学的发展的历史、学科性质和研究层次。

最后简单介绍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并透过对农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分析,引导出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其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七、本章小结与作业:1.生态学为何受到人类的如此重视?2.讨论:环境污染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吗?3.农业生态学与其它传统农业学科及生态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这一章是生态学的基本知识部分,主要要求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种群、群落、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概念及生物种群、群落的基本特征。

植物生产学

植物生产学

由于太多了,所以只整理到第3章的第144张ppt,你就自己看着办吧,如果要打印记得看清楚最后一页有多少已经删掉这三行红字。

农业生产: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机能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

根据获得产品的方式可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类,即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

植物生产: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过程。

其产品称为第一次生物量或初级生物量。

根据产品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生产食物为主的和生产非食物为主的两大类。

农作物(大田作物或作物):大田栽培利用的植物。

园艺作物:栽培利用的园艺植物。

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器官体积、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植物体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的质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营养器官:根、茎、叶等是吸收、合成和输导营养的器官。

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是贮藏营养和繁衍后代的器官。

温光反应特性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

光周期: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长度称为光周期。

通常把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春化作用:低温对植物开花的促进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生育期: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

生长期:指植物各器官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动态变化的时期。

休眠期:指种子、芽、根等器官生命活动微弱,生长发育停滞的时期。

根系:植物根的总和称为根系,根据有无主根可分为直根系和直须根系。

根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共生形成的瘤状突起。

菌根: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中的真菌菌丝体共生形成的共生体。

芽:茎、叶、花或花序的原始体。

按芽在茎上发生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腋芽。

不定芽:生长在茎的节间、老茎、根或叶上的没有固定位置的芽。

脉序:叶脉在叶片中分布的形式叫脉序,主要有网状脉序和平行脉序两大类。

叶脉: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组织及外围的机械组织。

完全花:一朵花中包含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称完全花单性结实:果树、蔬菜中有未经传粉受精而形成果实的现象,单性结实有自发单性结实和刺激单性结实两种。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本节导读】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仅供大家查阅。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的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3、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弱,共分13级。

4、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均为晴天,白色表示云区,白色愈浓表示云层越厚,该区上空雨下的可能性就越大。

6、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一般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51页质量级别。

7、影响城市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人类活动:农村焚烧秸秆;工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燃烧矿物燃料;2、工业废气排放;3、汽车尾气排放。

治理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③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

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观测工具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高度离地面1.5米,一般观测4次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值出现在14点(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的日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小。

3、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 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 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的年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热带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温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海陆因素影响),③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一般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度。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生态学第3章综合结构(1)

农业生态学第3章综合结构(1)
杜能假设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 1. 在农业自然条件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能够
实现销售的唯一市场是中心城市; 2. 农产品的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3.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4. 农作物的经营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
(2)杜能农业区位
根据这样的假 设,杜能为孤 立国推断出围 绕中心城市的 六个同心圈层, 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 农业生产结构 (见右图 )
垂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域景观结构
物种结构
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 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
系统的物种结构。
时间结构
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 配上形成的格局。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 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
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 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 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P106表3-5
(二)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1、大尺度的地形变化: 如四川、云南高原独特的地貌、气候条
件,随着海拔的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 结构也发生不同的变化,出现不同的农 业发展类型。 低热层(海拔小于1400m) 中暖层(海拔在1400~2100m) 高寒层(海拔大于2100m)
从低热层(甘蔗、冬春季蔬菜、热带性果树、药材等) 中暖层:发展粮、油、生猪、蚕桑、烤烟等) 高寒层:细毛羊、冷杉、铁杉等
生态交错带(ecotone)
2.干湿交错带:从比较湿润向比较干 燥变化的过渡地带。
生态交错带(ecotone)
3.农牧交错带: 在农业地区和 牧业地区的衔 接处,形成的 交界地带。
生态交错带(ecotone)
4.水陆交界带:在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交界面。 如河滩、湖周、河岸等。

第3章--温度

第3章--温度

27
3.4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大气静力稳定度
定义: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大气,当空气团受到垂
直方向的外力因子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
垂直分布)使其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 和程度,称为大气静力稳定度。
28
3.4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分类:
稳定
中性
不稳定
29
3.4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判断标准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对于未饱和空气
> d 不稳定; = d 中性; < d 稳定。
对于饱和空气
> m不稳定; = m中性; < m 稳定。
综合判据
< m 时,大气处于绝对稳定状态
> d时,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
m< < d 时,大气处于条件稳定状态
2.05~2.43
0.0013 4.19
0.8~2.8
0.021 0.59
0.39~1.15
16 0.15
6
3.1
热力学基本知识
土壤湿度较小的情
况下,导温率随着
土壤湿度的 增大 而增加; 当土壤湿度增加到 一定程度后,土壤 到温率却呈现出减 小的趋势。
砂土的热特性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7
3.2
各个层次上的气温直减率
℃/hm
℃/hm ℃/hm
23
3.4
空气温度及其变化
对流层中的逆温
概念
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逆温层: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
轻的空气在上,不易形成对流运动,使气层处于稳 定状态,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上发展,因而又称 阻塞层。

农业生物的环境原理三章作物与温度-文档资料

农业生物的环境原理三章作物与温度-文档资料
一作物的不同器官

基点温度的可变性
• 菊科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冬季15,夏季25
3.1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2. 积温:作物完成某一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
– – – 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 了解植物积温的意义
3. 热量强度
– – – 具有同样活动积温的云南与郑州,与棉花种植 郑州7、8月份的平均气温>27 ℃,棉花开花结铃良好 云南7、8月份的平均气温<20 ℃,棉花不能开花结铃
作物幼芽、幼苗期
作物生长旺期
3 温度的生物学效应
•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温度范围、积温、热量强 度) • 节律性变温对作物的影响
• 设施园艺夜间变温管理的意义
• 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影响
3.1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1. 温度三基点 (℃)
– – 不同作物 同一作物的不同生理活动
• 小麦 光合作用:0-5,20-25,40-50 呼吸作用:-10,36-40,50 越冬作物冬季茎叶,根
• (1)气温
• 就是空气温度,在地面气象观测上,通常指的是距离 地面1.5m左右,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温度表读取的 温度。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平均分布由大气以及地表面 的辐射状况,海陆下垫面的性质,大气环流的状况以 及受环流制约的气团的移动等因素决定。 • 在自由大气中,气温的变化和空气的绝热上升和下降 有密切关系。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而递减。 在平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缓慢增高。对流层中有 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的逆温层。
第三章 作物与温度(一)
1.温度对作物的意义 2.自然条件下温度的变化规律 3.温度的生物学效应 4.设施园艺内的热量平衡 5.设施园艺的热特性及影响因子 6.设施园艺夜间变温管理与作物生产 7.设施园艺温度调节与控制

第三章:农村的生产方式

第三章:农村的生产方式

第三章: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村的生产方式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模式。

它受到地域、环境、资源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章将探讨农村的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指以人力劳动为主要手段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在农村地区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

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于人力和人工手工具,如锄头、手推车等。

农民通常手工进行耕种、播种、收割等农业活动。

特点:- 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农民的劳动力量,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 土地利用效率低:由于技术和工具的限制,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

- 传统知识和经验:农民根据传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

2.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指借助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采用机械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特点:- 资本密集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等。

- 高效率和高产量: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利用机械装备和高效肥料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 知识和科技导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先进的农业科学和技术,需要农民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3. 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提供健康的农产品。

特点:-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有机肥料和无农药的农业生产方法,生产健康环保的农产品。

- 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和合理管理,减少资源的浪费。

结论农村的生产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技术水平和环境条件等。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劳动密集,但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知识和经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更加高效和科技导向;而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1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1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的;并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影响农业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是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教学中可以结合身边的具体案例加以分析说明。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核心目标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了解不同区域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不同。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能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多媒体自制教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广西桑田图片:“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这是涉及到农业区位的变化问题。

教师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过渡)同学们都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述:1. 农业生产活动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教师强调:农业生产对象:植物和动物,栽培植物就是种植业,饲养动物就是畜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节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夏季
冬季
14~15h
13~14h
05~06h
04~05h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 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季节:夏季>冬季,一年中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
地形:凹地>平地> 凸地 下垫面性质:
陆地>海洋
覆盖地>裸地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粘土、浅色土、潮湿土 天气状况: 晴天>阴天 近地层气温的年变化 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时间
二、土壤温度的变化
时间变化
日变化
日恒温层(土温日不变层): 土壤温度日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日恒温层深度:
一般深度约为40~80㎝,平均为60㎝。 日恒温层的影响因子: 纬度、季节、土壤热特性 土壤温度位相: 土壤温度位相落后于地面温度,土层越深,位相 落后越多。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年恒温层(年温度不变层):
日射型: 辐射型:
图中12时
图中0时 图中06时
上午转变型:
傍晚转变型:
近地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
图中18时
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直减率
定义: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程度。 表达式:

T dT Z dZ
………… (4-10)
ΔZ:两高度高度差,ΔT两高度相应的气温差; γ>0,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负号表示气温垂直分布的方向。 γ<0,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 γ的绝对值越大,气温随高度变化差异越大。
各个层次上的气温直减率 整个对流层平均气温直减率:0.65℃/hm
对流层上层:0.65~0.75 ℃/hm
对流层中层:0.5~0.6 ℃/hm 对流层下层:0.3~0.4 ℃/hm
四、大气中的逆温
概念 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 直减率为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阻塞层(逆温层) 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
热量交换方式。
分类: 根据流体流动的方向性分为:对流、平流和乱流。 对流: 定义: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
热力对流
分类 动力对流
作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产生热量交换。
平流: 定义:流体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
作用:对大规模的热量传递和缓和地区之间、纬度之间 温度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乱流(湍流): 定义:流体在各方向上的不规则运动。 热力乱流
第四节
空气温度
一、大气中的热量交换方式
交换方式 平流、对流、乱流、潜热交换。
作用 平流:主宰季节更替和天气冷暖变化。 对流:是对流性降水的主要原因。 乱流:对一些低云和雾的生消起重要的作用。 潜热交换:对气温的升降、大气中水分的三态相变起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
近地层气温的日变化 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
分类:
容积热容量
质量热容量: 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单位:J/(kg· ℃)(或J/(g· ℃))
计算:
Cm
容积热容量:
Q m (T2 T1 )
…………(4-1)
定义: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 放出的热量。
单位:J/(m3· ℃)(或J/(cm3· ℃)) 计算:
绝热冷却 当空气块上升过程中,因外界气压减小,气块体
积膨胀,对外作功,在绝热的条件下,作功所需的能
量,只能由其本身内能来负担,因而气块温度下降。 这种因气块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热
冷却。
干绝热直减率(γ
d
=1)
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因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 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之为干绝热直减率。
压的减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六、大气静力稳定度
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概念 定义 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大气,空气因受外力因子的扰 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
远离原来平衡位臵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静力稳定度。
分类 假如有一块空气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垂直运 动,但外力除去后:
稳定 若气块逐渐减速,趋于回到原位,这时气 块所处的气层,对于该气块而言是稳定的。 中性 若既无回到原位,又无继续加速先前的趋 势,而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这时气块所处的
土壤导温率分析:
砂土的热特性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土壤湿度较小的情况下,导温率随着土壤湿度的 增大而 增加; 当土壤湿度增加 到一定程度后,土壤导温率却呈 现出 减小的趋势。 土壤导温率对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 直接决定着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及最高、最低温度
出现的时间。
二、热量收支(交换)方式
辐射热交换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通过辐射的放射和 吸收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 分子传导热交换 物质通过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表现为热量传导的动能 交换方式。 流体流动热交换 流体在各个方向上流动时,热量随流体流动而输送的
逆温的实际应用 • •

农业上常利用逆温层防寒避冻(农业气候安全带); 工业上避开逆温出现的时间来排放污染物质;


农产品避冻贮藏;
化学防治病虫害。
五、空气绝热变化
绝热与非绝热变化 非绝热变化:空气内能变化过程中,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绝热变化:空气内能变化过程中,未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热力学第一定律 任一孤立系统由状态Ⅰ微小变化至状态Ⅱ时,从外 界吸收的热量dQ,等于该系统内能的变化dU和对外作
土壤温度的年较差为零时的深度。
影响因子 纬度
垂直分布 日分布
日射型(受热型):
图中13时 辐射型(放热型): 图中01时 上午转变型(由辐射 型向日射型过渡):
土壤温度垂直分布
图中07时
傍晚转变型(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 图中19时
年分布 放热型、受热型和过渡型。
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土壤本身的物理特性: 土壤湿度 土壤颜色 土壤机械组成及腐殖质 外界条件: 地面覆盖物 地形和天气条件
土壤导热率影响因子: 土壤含水量 土壤孔隙度 导温率(导温系数、热扩散率)
定义及单位:
定义: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 得或失去λ 焦耳(J)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
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
单位:m2 /S(或㎝2 /S)
计算公式:
K

C
…………(4-5)
K:导温率,λ:导热率,C:容积热容量。
地面和土壤温度
表征温度变化的几个物理量
较差: 指一定周期内,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日较差: 年较差: 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绝对年较差: 年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之差。 位相: 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差。 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一、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的关系
Λ:导热率, Q:热容量; ΔT/ΔZ:温度梯度,负号表示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热率大的物质,热流量大, 传热速度快;反之则小。
土壤导热率分析:
土壤成分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水 空气 导热率(W/(㎝· ℃)) 0.0293 0.01997 0.00628 0.0002093
土壤中固体成分的导热率最大,水居中,空气最小。
T T0 d Z
………… (4-12)
空气湿绝热变化 概念
湿绝热过程 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降的绝热变化过程中,
会产生水的相变,从而释放或吸收热量使空气块
的内能发生变化,称此过程为湿绝热过程。
湿绝热直减率(γ
m

湿绝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率。 对γ m变化的解释 γ m不是常数,它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随着气
h1
下沉 (辐 散)
h2
天气状况
h1>h2
下沉逆温常与辐射逆温结合形成一个从地面开始 有数百米厚的逆温层,并出现温度升高,干燥晴朗的 好天气。
其他逆温 锋面逆温
冷暖空气相遇时,较轻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
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即锋面附近)出现的逆温, 称为锋面逆温。
逆温层
暖空气
冷空气
融雪逆温 在积雪地区,因暖空气流经冰、雪表面产生融冰、
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
致凸向极地,而夏季则相反。
最高温度不位于赤道,冬季在5~10°N,夏季在20 ° N 。 赤道附近的气温年变化很小,随着纬度的增加,年变化幅 度也增加。 世界冷极在南极,为-90 ℃ (乔治峰),热极在索马里 境内,为63 ℃。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
融雪现象,而冰雪的融化需要从近地面气层吸收大量
的热量,从而使贴近地层的气温较低,形成逆温,这 种逆温称为融雪逆温。
暖空气
融雪
吸热 冰雪面
地形逆温 在山区夜间,由于山上冷空气沿斜坡向下移动到低
洼地区并聚积于底部,使原来在洼地底部的较暖空气被
迫抬升形成的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冷空气
暖空气
暖空气
冷空气
逆温层的特点
白天:
L E R
P
B
L R E B
P
R-P-B-LE=0 夜间: -R+P+B+LE=0
(白天)
(夜间)
地表面热量收支示意图
地表层昼夜热量收支平衡方程:
白天:
R L E P L R E
P
R-P-B-LE=Q 夜间:
Qs B
Qs
B
(白天)
(夜间)
地表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R+P+B+LE= -Q
第二节
功dW之和。
dQ dU dW
………… (4-11)
空气干绝热变化 干绝热过程的几个概念
干绝热过程 空气是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没有水汽凝
结),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dQ=0)的状态变化
过程。
绝热增温 当空气块下降过程中,因外界气压增大,外界对 气块作功,在绝热的条件下,所作的功只能用于增加 气块的内能,因而气块温度升高。这种因气块下沉而 使温度上升的现象,称为绝热增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