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模块_化学反应原理_与必修模块的衔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策略研究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化学,提出基础知识越扎实,能力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来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还要从微观、日常的水平上去观察和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才得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从用好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科学选课,优化课堂教学,细化、创新实验教学,良好学习心理培养等方面展开具体教学策略的研究。

标签:新课程;高考;化学教学;教学策略研究;有效;课堂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按化学科学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课程结构,对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改组。

各课程模块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变化也要求化学教学方式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着重开发和使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科学。

高中课程目标与高考评价目标都是国家对高中毕业生的质量规格要求,都涉及教育的公共政策,缩小多样选择的高中新课程结构及其整体性目标要求与单一性高校招生考试的反差是高考改革努力的方向。

高考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虑各地实际,坚持有利于高中必修课程的实施,有利于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注重侧重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基于新课程高考的指导思想,中学课程必须加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内容,重视联系科技、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我就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高中化学模块衔接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模块衔接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高中化学模块衔接教学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化学新课程按模块进行设置。

模块设置是新课标体系下的一种新型课程结构,是课程设置的一种创新。

基于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处于试验阶段,模块设置以及模块教学中还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与探讨。

如何结合校本课程,进行各化学模块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以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内容、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化,有效推进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模块衔接校本课程一、前言本轮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三个方面,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就是每位学生都要学习的化学基本知识,也是化学课程改革中基础性的体现,希望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并能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另有6个选修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但是课程模块设置是一种人为化的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优化,课程试验和实践是课程模块优化的基本途径。

新化学课程打破了传统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如何在模块学习中较好地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是我们迫切要研究的问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处理策略规划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处理策略规划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处理策略的实践研究衢州二中徐素芳任志强【内容摘要】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在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教师如何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的教材?如何合理有效的处理新课程教材,缓解新课程教材改革带来的不利冲击,从而为推进新课改提供行之有效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进而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处理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策略实践研究【正文】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背景1:课程改革带来的教材改革背景2: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背景3:教学需有效的教学设计背景4:教学实践中带来的一些不和谐1.初高中知识的不衔接2.高中必修教材知识容量与课时的矛盾3.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选择的问题4.《实验化学》模块内容的编排基于对上述背景的分析,我们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处理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

教材处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做什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让学生收获了什么?这是我们教材处理或者说是整个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合理有效的处理教材,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为推进新课改提供行之有效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教育心理学理论①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教育教学理论①教学观。

②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

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4)的课程理念(内容略)。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教材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变的主题。

纵观当今的教育大潮流,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已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当然,新课程教材下的化学教学,除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更需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核心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必修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讨论、思考、提问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盖斯定律的应用讲评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2983.2 kJ/mol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738.5 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_化学反应原理_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_化学反应原理_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栏目介绍“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过程中的平衡移动” 及“化学前沿”栏目介绍“飞秒化学”“, 历史回眸”栏 目中的“阿伦尼乌斯”“, 拓展视野”栏目介绍“酶催 化”,第 4 节介绍了工业合成氨 ;第 3 章中第 2 节中 “拓展视野”栏目介绍“缓冲溶液与溶液的 p H 的调 控”,第 3 节中“交流 ·研讨”栏目介绍“美丽的溶 洞”“、珊瑚虫”“, 追根寻源”栏目介绍“水垢中 Mg (O H) 2 是怎样生成的”。
一 、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二 、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三 、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一 、水的电离 二 、溶液的酸碱度 三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一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二 、盐类的水解 一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二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一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 、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三 、离子反应的应用
①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2005 级“学科教学”教育硕士
·20 ·
化 学 教 育 2006 年第 6 期
第3章 物质在 水溶液 中的行 为
第4节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 ———工业合成氨
第1节 水溶液
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
第3节 沉淀溶解平衡
第4节 离子反应
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篇章结构见图 1 。
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在第 2 章“化学 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中介绍 ,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
原理》是相对独立的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的基础 化学原理知识 。
《化学反应原理》按章 、节 、节下标题来组织教材
内容体系 ,共分 3 章 11 节内容 。第 1 章“化学反应 与能量变化”、第 2 章“化学反应的方向 、限度与速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知识选取时不仅考虑到知 识的基础性 ,即把核心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纳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第三个必修模块,完成本模块的教学需36课时。

为方便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整合相关内容,本模块安排了一定的机动课时。

《化学反应原理》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三个专题。

“专题 1 化学反应与能量”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对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贡献等内容。

“专题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研究化学反应发生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等。

“专题 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研究化学平衡原理的一些应用,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等;其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讨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和“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

例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吸热或放热)是讨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的影响的重要依据;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是判断某一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则为学习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4.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化学反应原理》是理论性较强的选修模块,本模块涉及许多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这些概念和知识虽然大多数在《化学1》、《化学2》中已经出现,但是在《化学1》、《化学2》中要求较低;而在选修模块中又将以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出现。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

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知识与 程 过程与
技能
方法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受学科、社会、学 生三大要素的制约。
化学学科因素
从学科角度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 反映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学科的发展 趋势,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观念、 方法和知识。
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 要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
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 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 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
所谓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 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 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 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 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
中学化学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化学
丰富、发展 提高、深化
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的限度等基本观念。
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指对于同一基本观念在不同 的学段,由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其 内涵的丰富程度也是不同的。
例如,“微粒观”的形成,初中阶段学生主要 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 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 而在高中阶段, 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微粒作用观)成为 学生重要的化学基本观念之一 。
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
技术是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所有技术 都与科学紧密相关。技术同语言、宗教、社 会准则、社交和艺术一样,是人类文化系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他还塑造和反映了 这个系统的价值。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优化设计探讨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优化设计探讨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优化设计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教材内容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以合理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体现教师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化学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是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构成,必修课程《化学1》与《化学2》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共同学习的基础课程,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步拓展和延伸,供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和“2009年福建省高考方案与考试说明”,现阶段福建省高中化学课程模块开设意见和高考、会考要求概括如下:其中选修I(A)是现阶段所有学校必须开设的的模块,选修I(B)是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的模块。

高中化学新课程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为教师自主选择、优化设计模块的教学顺序、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

但如何把握必修模块教学的深浅度,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模块教学衔接关系,对教师也提出新的挑战。

如何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安排理科选修I(A)中《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的教学顺序?如何充分利用选修I(B)中《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与《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都是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恰当把握必修模块教学的深浅度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课程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常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方法,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相互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因此,必修模块教材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要求的认知水平不高,给人以蜻蜒点水的感觉。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2007-11-10《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与原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化学2》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变:内容变化了,增加了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要求变化了,某些知识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例如,盖斯定律从“阅读”提高到“能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了解”提高到“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等等;内容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

各种变化根本上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相应变化调整。

根据我们备课组在新课教学以及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些体会,现将该模块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总结如下:一、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的比较(一)两种版本教材的相同之处1.注重科学性,并突出新思想、新内容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材尽量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例如: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注重科学性,尤其避免为了“浅出”而随意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例如:焓变、熵变的引入)。

2.重视知识的框架结构,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使知识点服从于知识的框架结构,并尽可能使同学们多了解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从本质上理解这些人类知识结晶的精髓,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突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强调实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人教版教材共有21个实验,苏教版教材共有22个实验。

4.突出模型化研究方法的特点介绍知识时避免将理论绝对化,任何理论都不能随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5.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注重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反应焓变→反应方向的判据→化学平衡移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焓变、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沉淀溶解平衡),不是简单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单下移,而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

选修B4《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教材分析

选修B4《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教材分析

选修B4《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教材分析浙大附中顾建辛(310007)•一、浙江省对选修模块的课时安排及学分安排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涉及的3个主题:★本模块侧重学习物质性质和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侧重学习物质性质和化学基本原理,在内容的选择与编写上,建立系统明晰的化学知识体系,学科知识编排深入浅出,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所涉及的三大主题是:•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力图从“能量变化”、“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三方面来解析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本模块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1、为有志于从事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2、在化学反应原理中选择一些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内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3、基于对化学课程的国内外比较,引入了一些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原理的概念;4、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以及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的衔接。

三、《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与必修内容的关系★高中化学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必修模块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化学1》中的主要概念与选修B4的层级发展关系《化学2》中的主要概念与选修B4的层级发展关系四、《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主要学习内容及要求1.《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知识结构分析2.《化学反应原理》各专题知识结构分析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主要内容▲专题1第一单元知识的逻辑关系▲专题1第二、三单元知识的逻辑关系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反应的焓变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能源的充分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化学电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主要内容▲专题2 各单元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专题2 各单元概念性知识的逻辑关系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 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常数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主要内容▲专题3 各单元知识点的相互联系3.《化学反应原理》各专题教与学要求分析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学要求本专题在模块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和熵变是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温度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教学探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希望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如何在新课程的必修模块教学中去达到这一要求,笔者以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去突破。

一.解读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标准:接手高一化学教学的老师,如果去学习新课程标准时,结合课本(如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就容易理解化学必修一包含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三个主题,而化学必修二则包含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三个主题。

新编课本仍非常重视中学化学基本内容,如物质的量、摩尔、胶体、元素、核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离子键和共价键、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等概念,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以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还有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和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及其衍生物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这些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物、实验技能的内容,仍然是不能割舍的主角。

明白这些道理,教师在教学时,就可毫不犹豫地选择“知识与技能”作为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高中化学新课程希望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但达到这个希望是需要时间的洗礼的,不是短期内就可满足的。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工作还严格地被高考所检验,高考试题的方向,就是高中化学的教学方向;另一方面,全社会对高中教学的要求,还是相对滞后的。

【高中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

【高中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

【高中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技巧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理论。

所谓螺旋式课程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学科知识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着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

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

布鲁纳一方面坚持学科结构的理论,另一方面坚持儿童可教的观点,这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课程编写的螺旋型模式。

一、高中化学的螺旋式特征及其教学困境(一)高中化学螺旋式特征螺旋式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结构”的原则,化学必修1与必修2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主要由必修化学课程来体现。

而选修模块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选择性。

高中化学必修与化学选修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结构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是在初中、必修两个学科结构体系基础上螺旋式发展形成的,体现了课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困境螺旋式课程的一个弊端是课程内容过于宽泛又缺乏深度,一英里宽,一英寸深[1]。

螺旋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但一英寸深,一英里宽的知识,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螺旋式课程强调了学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前后知识之间时间跨度大,对教学效果考虑不足。

以往的化学课程更多的是具有直线型课程的特征,而高中化学新课程更多地具有螺旋式课程的特征。

新课程实行以来,一些教师无法精确领悟化学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上对科学知识的难度、深度掌控不当,必修课程教学中企图一步到位,对科学知识、能力的建议吻合中考建议,导致学生自学上的被动与困难,在报读教学时又常常就是终极版,更激化了学生的自学障碍。

小议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特征的把握

小议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特征的把握

小议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特征的把握【关键词】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特征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之一,该内容与必修模块相衔接。

它揭示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化学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进行应用的基础。

虽然教材中讲述的关于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较为基础,却包含着学科中反应原理的基本特征。

只有把握了这些特征,教师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从而合理安排教学方式。

准确把握这些特征,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一、化学反应原理的严谨性需要教师对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包含着许多概念,全面理解这些概念并辨清它与相近概念的异同,才能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课堂运用时才能避免因为混淆而产生科学性错误。

如我们只有理解和区分了“物质的稳定性”和“物质的反应活性”的概念,才不会认为物质的不稳定性与反应活性是一致的;只有认识了化学反应的“热力学顺序”和“动力性顺序”,理解化学反应的先后只是一种为了研究的方便而进行的人为处理方法,才不会出现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推断混合物中反应的先后顺序的错误做法;只有分辨了“电极”和“电极反应物”的概念,才不会得出“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与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作电极”是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的错误结论。

可见,教师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才能保证教学的严密性。

二、反应原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复杂的思维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化学反应过程及化学变化,而在变化中会包含很多种物质。

除了研究物质的变化,教师还要探讨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反应速率、方向、限度等问题,这些因素之间既联系又制约。

这种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研究和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碘在淀粉中显示的颜色,不仅受到I-浓度大小的影响,还与反应时的温度、溶液的酸碱度、淀粉链的长度等有关。

再如,一块看似均匀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局部反应较为剧烈的情况,这是因为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同种金属单质的热力学活动性是相同的,但其动力学活动性则不一定相同,因为金属的动力学活动性不仅与其组成有关,还与晶体构型、晶体内部的局部结构有关。

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体现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通过多次学习,螺旋上升,逐步达成目标)
重视学科素养
中学化学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化 学
丰富、发展 提高、深化
高中必修化 学
主题部分的 提高、深化
高中选修化 学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体系是三个连续的、不断深化 发展的阶段:
2、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主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主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化学反应与化学能与电能转化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溶液酸碱性 盐类的水解
沉淀溶解平衡
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反应的方向 和限度 化学平衡的移动
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解析及教学策略
白建生 2014年7月
新课程化学教材(江苏版)解析
(一)、概述 (二)、化学必修(1)及选修化学(4)
内容分析 (三)、深度解析化学必修(1)专题1
新课程化学教材(江苏版)解析 (一)、概述
新课改方案特点
一个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两个关注――关注过程,关注终身发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特点――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
生成水
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应 该是生成沉淀、放出气
体或生成弱电解质。
(由于离子反应也可以 达到化学平衡而不趋于 完成,所以生成的沉淀 和弱电解质可以不是难 溶或难电离的物质。)
处理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衔接
1、正确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分层要求和递进关系; 2、在必修教学中结合教材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 3、在选修教学中整合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新课标》解析

高中化学《新课标》解析

高中化学《新课标》解析前言《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明确高中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

本文将详细解析《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程理念《新课标》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应遵循以下理念:1. 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 科学素养:强调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 重视学科交叉:强调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为: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必修模块:包括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主要介绍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选择性必修模块:包括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涵盖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领域。

3. 选修课程:包括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注重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针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 强化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提高其学科素养。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评价与检测《新课标》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评价应注重以下方面: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面评价其知识、能力、素质。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概念、原理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概念、原理教学策略
进而能灵活地分析 和解决 问题。 掘概念背后的认 识方式的功能。可 以采用 以感性知识为
前导 的做法 , 力求形象 直观 , 化难 为易 。 如 以图片 、 例 故
境。 激发学 生探究 的欲望 , 迪学生 的思维 。 启 在导出概念 、
高 中化学新课程 中的化学概念 、 原理分布在各个课 事 、 闻报 道 、 新 视频 材料 、 化学史 实等 为素材创 设问题情
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 的本质 。
2 确 定教 学 目 . 标
的概念的认识 。通 过这样环环相扣及 引导——探究式 的
排既有利于学生巩 固对元 素化合物性质 的理解 ,又有利 教 学方 法 ,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 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
这一概念 。
() 3 注重三维 目标 的落实
通过实验探究 , 层层 引入
积 累知识 。所以教师要对概念教学的价值进行反复和深 入 的思考 , 意识 到教学不是为 了教定义 , 要 而是为 了把概 念 当做武器 。例如学生学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不仅仅是
外“ 离子反应” 这节 内容对培养学生 实验探究 、 分析推理 、
综 合归纳等学习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
学生通 过初 中化学 和《 化学 1专 题 1的学 习 , 》 已经
() 1 能区分强 电解质 和弱电解质 , 书写电离方程 式。 并能 ‘
程模块 中, 在必修模块 中有着重要 的功能 , 例如 : 物质 分
类、 氧化还原——提供 了认识 物质性质 的思路和方法 ; 离 原理 时要注意逻辑推理和论证 , 逐步使学 生理解概念 、 并 子反应——利用微粒观分析 电解质在溶 液中的存 在及变 原 理的实质 , 了解其应用 范围 。 然后运用 已掌握 的概念 、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衔接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衔接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衔接教学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的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教学要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衔接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能、化学反应动力学、溶液等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等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注重化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衔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衔接教学。

1. 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性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化学知识的魅力。

在化学与环境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中,可以引入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必修内容,通过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和制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习方法的衔接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和文献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与能源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探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评价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项目设计和研究成果展示,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研究和探索。

三、高中化学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衔接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内容的衔接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旧“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比较研究

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旧“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比较研究

-026-2022年第2期(总第306期)教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由教育部制定,201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课标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是依据新课标编写,于2020年5月首次出版(以下简称“新教材”)。

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旧教材”)。

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调整,由91页增编为123页,内容更加科学与充实,现对以上两本教材在章节内容、栏目设置方面进行比较,寻找变化特点,为广大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与使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章节内容的比较及变化特点(一)紧扣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内容的增删、整合与顺序调整一方面,新教材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内容的新增与删除,例如新教材新增或突出了环境与体系的概念、热量的定义、活化能、基元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调控等内容,新教材的概念体系更加科学严谨,充分体现了对微观机理和化学反应原理的实践应用的重视。

另一方面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章节整合和顺序调整,例如,新教材第一章将旧教材三节的内容整合为两节,第二章将旧教材第一节、第二节内容整合为一节,第四章将旧教材前两节整合为一节。

这种整合既突出了要学习的重点知识内容,也使得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在顺序调整上,注重知识体系的前后逻辑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如将化学平衡常数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化学平衡状态之后,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之前,让学生先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充分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然后再探究、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常数的影响,调整后的知识体系更加科学、有逻辑,也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重视与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必修模块“化学反应与能量”部分包括化学反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旧“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比较研究牟鹏洲 闫绿维 刘天时 姚克俭摘 要:“化学反应原理”是化学学科中学生要学习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点。

新课改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改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存在的问题分析

化学 2 两个必修模块后 ,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 1 个模 块 ,并获得学分 ,可达到高 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 求。” “ 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 (
个 学分 后 , 选 学 更 多 的课 程 模 块 , 以拓 宽 知 识 面 , 提高
素材 , 在教学 中渗透 国防教育 , 尤其是海 防教育 。

高 中化 学选 修模 块 设计 理念 与 实施情 况
《 普 通 高 中化 学课 程 标 准 ( 实验 ) 》对 选修 的 规定 是: “ 学 生 在 高 中 阶段 修满 6 个学分 , 即 在学 完 化学 1 、
时该县东部沿海地 区曾经是抗倭 的古 战场 , 留下 了
位 于该县西场镇 的抗倭 纪念牌等遗迹 。那么 , 南通 市或海 安县在 编制 乡土教 材时 就可 以利用好 这个
《 教学与管理 》
议 。那么如果 当事国要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 益 , 捍 卫 本 国专属经济区上权益就属于 国防教育的范畴了 。
需 要 特 别 注 意 的是 ,补 充 拓 展 时要 做 到 “ 有
2 0 1 3 年 4月 1日
度” 、 “ 有据 ” 。 所 谓“ 有度 ” 就是 指我们的拓展 只能是 适度的, 不 能超越 中学教 学 的需要 , 不 能煽 动负 面 情绪; 所谓 “ 有 据” 就是 指拓展 的 内容 , 必须 站得住 脚, 有权威性 、 有 正规来 源 , 杜绝道 听途说 或未经证 实的观点 , 保证教学 内容 的科学严谨可靠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些地 区可 以结合 乡土地理课程 的开发 , 利用
且为开好选修课提供 了必要的保障I 2 ] 。 但是在这些选修
课 程 开设 的同 时还 带来 了一些 问题 ,以下 将 对新 课改 选修 课 程 中存 在 的这 些 问题进 行 分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