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应对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应对随着国家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学生缺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在当前社会,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低的情况。
他们可能会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味,缺乏实际意义,由此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解决方案:1. 提高课程吸引力: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师引导:老师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善行和好人好事,帮助他们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问题二:缺乏生动的案例和示范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但教科书中往往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示范,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思考。
解决方案:1. 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搜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者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来进行讲座,给学生提供多样的示范和案例,帮助他们了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爱心义卖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从而增强道德修养。
问题三: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不一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对一些道德规范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对一些价值观念认识不清。
解决方案:1. 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2. 引导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问题四:缺乏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庭是孩子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目前一些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家校配合不够密切,导致学生的道德养成受到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1. 家校互动: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互动日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在家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道德教育引导。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课程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一、困境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许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常识、礼仪、道德等方面展开,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
这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只是停留在了知识的层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2. 教学手段陈旧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实践等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3. 评价方式单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和书面作业,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这导致学生只注重表面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进措施1. 丰富教学内容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单一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例如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品质。
可以通过课外读书、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 创新教学手段为了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3. 多元评价方式针对思想品德课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考试和书面作业之外,引入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使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高,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1. 客观性不足: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局限于灌输学生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很少有客观的案例和实践。
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容易使课程变得枯燥和无效。
2. 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往往只在课堂上接触到道德观念,缺乏实际的实践机会。
这样使得学生无法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无法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3. 教师角色不明确: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只是传授道德知识,并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如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只是对道德观念有一定的了解,却缺乏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为了改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思想品德课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案例,让学生在感受到道德观念的学习到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引入实践教学: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快乐和意义。
3. 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道德问题,并根据自身的思考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反思。
4.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仅看重学生能够背诵和理解道德观念,更注重学生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实践。
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课堂表现以及参与公益活动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道德素养。
5. 增加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可以组织家校互动活动,让家长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并与学校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提供师资培训: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思想素养。
学校应注重教师的岗位聘用和考核机制,鼓励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加入,并对他们进行激励和奖励。
通过以上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际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和实践道德观念,培养出健康的品德品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关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1. 教材单一,内容陈旧很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教材内容陈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
2. 缺乏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较为呆板,缺乏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启发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的重要性。
3. 师生互动不足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教师往往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和观念,而学生缺乏表达自己的机会,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课程内容。
4. 缺乏实践教学很多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实践教学,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课程的真正目的。
5. 考核方式单一思想品德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进措施1. 更新教材,丰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丰富课程内容,提供学生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2. 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
可以采用游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表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生议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4. 引入实践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引入实践教学,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开展一些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5. 考核多元化,注重综合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多元化,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品德教学中的困惑我叫李新文,是莲花半李小学的一名教师,自91年任教以来,一直兼有品德课教学。
2001年,曾参加过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品德研讨会,并获得过一等奖;2004年任业务主任期间也曾尝试过“三段式”品德教学法并在全县推广;2004年又代表莲花镇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新课程知识竞赛。
可以说在品德这门学科教学中曾经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但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众所周知,小学品德课的开设,对于引导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但因为以下种种原因,品德课很难实现它的实际效能:1、由于缺乏对品德教师的全员培训,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对各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并没有一个全面、清楚地认识,从而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
一个学期下来,究竟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教师并不十分清楚。
什么时候上级也组织品德教师认真学习学习品德课程标准呢?2、教材的多样性,任课教师的不变性导致了广大任课教师很难系统把握多种教材的编排结构、编写意图等。
据我所知,小学阶段使用的品德教材既有人教版的、又有泰山版的、还有广教版的。
虽说各教材间均有衔接性,但我们小学的教师又有几个学校实行的是大循环呢?许多教师都是今年教“任教”、明年改教“泰山”、后年又不得不教“广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真不知为何要那么多的版本?另外学校在分课时是否考虑让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版本的课呢?3、由于上级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看这个学校的语文、数学成绩,品德学科并没列入在内,所以大多数学校在编排课程表时没有按上级规定的课时量编排。
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保证保证教师在跟学生双向交流的同时,也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另外学校品德方面的教研活动也少之又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像语文、数学学科的平台。
啥时间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得到转变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的重要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困境1. 教材选择不当。
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大多抽象、理论化,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材的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年龄特点。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的,存在被动接受内容的困境。
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
3. 教师角色模糊化。
在一些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被看做是传递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的人。
这种角色模糊化导致学生缺乏对教师的认同感,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师生关系。
4. 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评价主要以文章写作和文化知识考核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情况。
二、改进措施1. 优化教材选择。
教师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理解道德的内涵。
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2. 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演绎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借助新技术手段,如VR、AR等,给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树立教师权威形象。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经验,树立权威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4.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文章写作和文化知识考核外,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观察评估、情景模拟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价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同时可以通过改进措施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要注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塑造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共同努力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对策,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一、常见问题分析1.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缺乏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乏味,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参与度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缺乏兴趣,参与度低,表现出思想品德课对他们而言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课程内容单一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安排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低。
4. 缺乏实践性教学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直观感受,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对策分析1. 多样化教学方式针对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可以通过选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讨论。
3. 丰富课程内容针对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趣味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4. 加强实践教学针对缺乏实践性教学的问题,可以增加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实地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对策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
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城关第五小学阮艺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评价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课时目标未能有效达成。
本文从课堂评价的现状入手,分别讨论了即时评价的语言、目标、方式、内容、定势五大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以期能对品德课堂的即时评价做出探索与尝试。
一、缘起平时,总能听到这样一些品德课:设计精美,线条流畅,教师投入,课件华丽。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堂气氛不温不火,学生状态若即若离,亮点不多,更少高潮,似乎整堂课就差了一点点火候,这锅思维之水就要沸腾。
二、品德课堂即时评价中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问题一:评价语言单调表现(一):重复学生回答众所周知,品德教师大多是由语文老师担任,而语文老师上课容易“话多”,所以就导致了品德课教师语言罗嗦,轻率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
表现(二):语言单调、应付有些教师课堂调控技巧缺乏,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穷于应付。
对策: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深为评价语单调所困,于是就有好心人整理出了“课堂激励性语言四十句”等所谓的经典评价语。
我认为教师要明确以下两点:(一)、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
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行文要简洁,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
(二)评价语应生动、幽默,让课堂形成亮点。
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教师的评价语就该追求生动、幽默、灵活、丰富,才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生机勃勃。
问题二:评价目标随意表现:评价缺乏针对性,使学生鲜有收获对策:评价要“到位”“得法”(一)评价要“到位”: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
(二)有效的教师反馈应该运用建构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
(二)评价要得“法” 评价除了要及时、中肯、到位外,很重要的是要得“法”——要讲究艺术性。
仅举出以下几种常用的纠错性评价方法与同行们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如知识点过多、教学内容单一、学习方法单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减少知识点,注重核心素养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以知识点为主导,内容繁多。
这导致学生在接受大量知识的往往忽略了学习目标的核心,助长了应试倾向。
应减少知识点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改进措施一方面是缩减教学内容,将重点放在培养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态度、社交能力等核心素养上。
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如讨论、实践、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多元化教学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生活常识、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方面,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多元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创造力、批判思维、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如手工制作、团队合作等,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一些感人的故事、名人事迹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多元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要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让学生扮演更活跃的角色,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如社区参观、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在面临困境的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减少知识点、多元化教学内容以及多元化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
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认为,改得最好、最成功的课程之一就是思想品德课。
它一改过去政治课那种冷面说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融合了多种知识,而且知识的综合性极强。
在此,就老师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的观点和想法,以共勉。
一、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困难1、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教材不断更新,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备课难度大,有时找不到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入点,同时在搜集资料上精力不足,对新近发生的热点和时政学习掌握较少,更谈不上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与分析。
2、传统学科知识性的弱化强化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偏见,学科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学科知识关系到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那么在大家看来没有了知识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自然也就没有了学科地位,被进一步边缘化了。
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总体上更加不受重视,被学校领导学生认为是“副科”而备受冷落。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政治太简单了,谁都可以教授。
在农村的很多中学,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政治教师,只是其他学科教师代为讲授,或者干脆就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被其他学科占用。
所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处于“主课中的副课”的边缘性尴尬地位。
3、职业倦怠感将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
学校学生及家长对政治的偏见也从心理上影响了政治教师,许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因为自己所教的是“副课”,地位似乎弱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缺乏学生的参与,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应,也丧失了教学的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心理也充满了矛盾与失落自卑,自然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
在这种心态下工作,他们的职业倦怠感将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
4、学科地位的下降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的过度重复性及教学的无效果性。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一直备受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和挑战,限制了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困境1.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大多抽象、晦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他们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目前有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偏低,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能力。
3. 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以讲授知识点和灌输价值观念为主,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接受教师的知识和观点,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
二、改进措施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材: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思想品德教材应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如寓教于乐的游戏、故事和动漫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研讨会、教学观摩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3. 探索多元化教学形式: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引入情景化教学:思想品德课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决策能力。
5.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针对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而非简单地记忆知识点。
评价应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手段,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
六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亮点与反思
进销存经营流程描述进销存经营流程是企业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到货物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等多个环节,对于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描述一个典型的进销存经营流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一、采购流程采购是企业获取原材料或商品的过程,以下是典型的采购流程:1. 确定物料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测,企业制定物料采购计划,并确定所需物料的种类和数量。
2. 选择供应商:企业根据价格、质量、信誉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3. 发出采购订单:企业向供应商发送采购订单,明确物料的种类、数量、价格和交货日期等细节,并要求供应商确认订单。
4. 收到货物并验收:供应商按照订单要求交付货物,企业进行验收,确保货物品质符合要求。
5. 入库和记录:验收合格的货物入库,并在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中记录相关信息,如入库日期、数量、批次号等。
二、销售流程销售是企业将产品或服务销售给客户的过程,以下是典型的销售流程:1. 客户需求确认:企业与客户进行沟通,确认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2. 提供报价:企业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报价,包括价格、数量和交货期限等细节。
3. 签订销售合同:双方达成一致后,企业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明确商品或服务的交付和支付条件。
4. 准备货物并发货:根据销售合同要求,企业准备相应的货物,并按时发货给客户。
5. 发票和收款:企业向客户提供发票,客户收到货物后进行确认,并及时支付相关款项。
三、库存管理流程库存管理是企业对货物或物料的定期盘点、调整和管理的过程,以下是典型的库存管理流程:1. 盘点:企业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确保库存数量与记录一致,并发现和纠正任何可能的差异。
2. 分类和标记:企业将库存按照物料种类和特性进行分类和标记,以便于库存管理和使用。
3. 控制仓库环境:企业确保仓库环境符合库存物料的存储要求,如温度、湿度、通风等。
4. 管理货位:企业为不同物料设置货位,在库存系统中记录货位的位置和库存量。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措施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例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使思想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一、困境分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深入,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2.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
3.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成为学生讨厌的一门课程。
以上问题导致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培养。
二、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生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小故事、小游戏、多媒体资料等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重视课程实践性:将课程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 倡导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困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困惑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秩序和法律意识。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常常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困惑一:知识点过于抽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知识点过于抽象的情况。
比如,在讲解一些人权、公平与公正等概念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实际意义。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解决方案: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具体的例子和故事,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意义。
二、困惑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不匹配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容选材与学生特点不匹配的困境。
一些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认知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与他们相关的案例、故事和问题来引导讨论。
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困惑三:缺乏实践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着缺乏实践环节的困境。
一些教材内容偏重知识传授,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活动。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校内外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将学生带入社会实践中,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困惑四:评价方式不合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评价方式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困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困惑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然而,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常常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首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往往是片面和模糊的。
在面对一些具体情况时,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把握其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定,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
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具体案例和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其次,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常常感到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目前,相关的教材和课程设计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和编写教学内容。
同时,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也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教育。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法治教育活动等形式,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最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促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知识水平,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模范。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困惑和挑战,但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改进,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共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总结中的亮点与问题研究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总结中的亮点与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不断得到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
尤其是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和品德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亮点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亮点1.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育者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全面发展。
2.注重实践教育:小学德育教学中讲求实践教育。
把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融入到实践过程中,通过一些具体行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道德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表达。
3.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基础和关键。
小学德育教育注重道德教育,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心、爱心、文明礼仪、自立自强等良好品质。
4.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德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学各方面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参与。
小学德育教育加强家校合作,加深家长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发挥家长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二、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问题1.德育资源不足:目前国内德育资源仍然有限,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困境。
尤其是在教育经费匮乏的情况下,德育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2.德育认识不到位:小学德育教育中,一些德育人员缺乏深入的德育理论认识,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比较陈旧,德育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
3.德育教育模式单一:目前,由于小学德育教育没有标准化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者到学生都缺乏德育教育规范,导致德育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解决方案1.加强资源建设:发展德育教育需要多方投入,从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倡导,倡导支持德育资源建设。
教育机构应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平台。
四年级品德教育的亮点与不足
四年级品德教育的亮点与不足2023年,四年级品德教育在亮点和不足方面都有所展示。
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品德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和有价值观的公民,这些价值观将在他们的成年时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亮点:1. 强调团队合作价值在当前这个社会,团队合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日常常态,这是因为团队合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共同追求共同目标。
因此,四年级品德教育就在教学中强调了团队合作的价值,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团队中体验到互帮互助、自强不息的价值。
2. 培养个人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
在四年级品德教育中,除了强调团队合作价值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例如告知孩子怎样从小事做起,通过努力和刻苦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和态度,这有利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习得一种良好的行事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正直的性格在品德教育中,诚实正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正式的学习课程,而没有正直的品质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品德教育便围绕正直这个话题展开学习,鼓励孩子学会坦诚,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于不足:1. 缺乏个性化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品德教育普遍是平淡无味、乏味的,难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品德教育中拥有自己的个性。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教育和培训方式也应该独特,为此品德教育需要着重考虑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点,让他们在生命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2. 过于注重理论而非实践多年来,品德教育注重理论,往往让学生在书本上学习一堆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
因此,在四年级的品德教育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品德的重要性。
3. 缺乏激励机制品德教育需要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正面引导,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学校的行为规范,形成自己的良好个性品格。
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的难点与总结
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的难点与总结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成为各个学校必须重视、重视发展的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难点所在1.缺乏专业经验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的经验和指引。
但是,很多学校或者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人才培训,更没有系统的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
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2.教师敬业度不够国内的教育行业存在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的敬业度不够。
就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而言,如果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积极的教育态度,工作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3.与学生家庭环境相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这些家庭环境的好坏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想、态度、价值观等。
因此,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遇到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总结亮点特色1.强化教育部门的支持小学教育和德育亮点特色工作需要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当教育部门能够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和政策指导时,教育工作就能够开展的更有效。
2.创建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教师在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这能够为教师的教育创新和工作鼓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为家庭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在关注和支持学生家庭教育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与学生及其家庭进行积极联系和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能够帮助学生就业、消除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合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需要不断探索进取和创新,才能够达到优秀的教育目标。
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加强专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生活的生活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专业人才的涌现和新的创新技术的应用,小学德育亮点特色工作未来会越来越优秀。
小学生品德教育实施中的困惑与解决策略
小学生品德教育实施中的困惑与解决策略引言: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品德教育实施中的困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困惑一:学生品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个困惑是,尽管学校和教师付出了大量努力,但学生的品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应用和体现,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解决策略:1. 引入情境教学: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服务机构,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2.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班会或个别谈话,与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反思,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二、困惑二:家校合作不充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另一个困惑是家校合作不充分。
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环境,但很多家长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参与。
解决策略:1. 家校共育平台:建立家校共育平台,为家长提供品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等形式,与家长分享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并提供家庭实践的指导。
2. 家访活动:定期组织家访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形成家校合力。
三、困惑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第三个困惑是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品德教育的评价较为模糊,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解决策略: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品德教育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品德行为、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全方位的评价结果。
2. 引入外部评估机构:邀请专业的外部评估机构对学校的品德教育进行评估,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与困惑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认为,改得最好、最成功的课程之一就是思想品德课。
它一改过去政治课那种冷面说教,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融合了多种知识,而且知识的综合性极强。
在此,就老师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的观点和想法,以共勉。
一、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困难1、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教材不断更新,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备课难度大,有时找不到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入点,同时在搜集资料上精力不足,对新近发生的热点和时政学习掌握较少,更谈不上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与分析。
2、传统学科知识性的弱化强化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偏见,学科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学科知识关系到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那么在大家看来没有了知识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自然也就没有了学科地位,被进一步边缘化了。
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总体上更加不受重视,被学校领导、学生认为是“副科”而备受冷落。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政治太简单了,谁都可以教授。
在农村的很多中学,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政治教师,只是其他学科教师代为讲授,或者干脆就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被其他学科占用。
所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处于“主课中的副课”的边缘性尴尬地位。
3、职业倦怠感将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
学校、学生及家长对政治的偏见也从心理上影响了政治教师,许多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因为自己所教的是“副课”,地位似乎弱于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缺乏学生的参与,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应,也丧失了教学的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心理也充满了矛盾与失落、自卑,自然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了。
在这种心态下工作,他们的职业倦怠感将会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
4、学科地位的下降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工作的过度重复性及教学的无效果性。
既然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已经下降,在考试中的分量减少了,那么开设的课时就会随之减少,每个学校的政治教师也就减少了。
我对周围的几所学校进行了粗略调查,每个学校大约都有十八个班以上,但是政治教师都不超过三个,也就是说,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同样的容至少要重复6次,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度疲惫的。
5、新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更加淡化知识性,大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课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课的学习,新教材的思想品德课更加淡化知识性,使其真正成为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课程,于是,很大一部分同学觉得没什么可学的,所以,不太重视对思想品德课的平时学习,对待学习好无兴趣,上课做其它学科作业、打瞌睡、谈天等现象不断发生,教师叫苦不迭。
尤其是新教材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几乎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做些课前准备,但许多学生并不重视,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
6、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地准备,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教师要求严格了,反而会招致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不满,认为会占用孩子的主课学习时间,影响孩子升学。
因此,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完成教学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
即使开展活动,因为学生准备不足,师生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在师生互动环节,多数是师问生答,只是知识上的交流,而缺少师生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乱。
7、学生自主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似乎不适用。
思想品德教材理论性强,知识容少,需要教师拓展的教育容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往往只是浏览小故事、小信息,正文容却不爱看,也看不进去,所以学生花费了时间却很少有收获。
8、社会负面不良影响给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实施带来困难。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这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
现在,很多家长遇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
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品德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
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
”这种思想品德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规律相背的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品德新课程已经推行很久了,在这期间,为了借鉴经验,我参加各级教研教改的研究活动,互相走进新课堂开展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观摩,听了很多的思想品德课,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
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2、课堂气氛活跃,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远。
有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
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方面的活动时,一定要围绕主题来进行,而且要及时调控,使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
也就是说,课堂气氛的好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表面的活跃,还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下真正有所得才行。
3、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增强,但德育渗透力有所削弱。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自觉是德育的本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永恒主题。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德育呈现方式上一改德育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强调德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这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可能。
教师可以在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开发方面有所作为,从而使教学与课程回归真实的学生生活。
但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即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教师可能更倾向于容的趣味性、生动性,至于能不能说明问题,能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凸现教学主旨,并不加以分析。
这种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表现出来的随意性,极削弱了德育的渗透力,而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4、课堂教学呈多样化趋势,但缺失有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方法和技巧呈多样化趋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广阔天地,也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搭建良好平台。
追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目标。
但不管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应当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如果过分追求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多样化,就容易导致教学目标淡化,成为无效教学或效益低下的教学。
现实课堂上,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推崇新教法、淡化教学目标的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回,流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化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5、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
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
课堂变成为了互动而互动。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
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
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6、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淡视教师的“主导”。
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
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
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7、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思想感情,往往把德育变为干巴巴的条款,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缺乏情感体验,思想教育变成了文字的积累,使学生忙于整理笔记,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新的课程观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
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
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谈自己的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确实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然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往往是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没有清晰的思想认识和提高,而教师也仿佛不知所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
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8、注重合作讨论形式,可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合作讨论的方式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听课或比赛时更是备受宠爱,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