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的艺术世界——从距离说谈艺术接受
《谈美》读后感 ——人生与艺术的距离
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物种多样性与该目双基因系统发育学研究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现代真菌分类学技术,对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斑痣盘菌目(Rhytismatales)菌物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从形态解剖学特征、个体发育学、地理分布、生态生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对这一地区该目成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第二章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采自中国本土的斑痣盘菌目成员进行系统发育学研究,主要基于rDNA-ITS和nLSU rDNA单独序列和双基因联合序列构建斑痣盘菌目系统发育树来探讨该目科间、属间、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
通过对自行采集和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保存的华南地区干标本进行逐号检查,共获斑痣盘菌标本70余号,涉及寄主近40种。
基于Darke(r1967)、Cannon&Minter(1983,1986)、Johnston(1986)、Spooner(1991)、Kirk et al.(2001、2008)等国外知名真菌学家提出的相关分类原则,将所有标本进行鉴定与整理,共查明斑痣盘菌目1科9属29种,其中包括新种3个,分别为银杉散斑壳(Lophodermium cathayae)、简丝特里尔盘菌(Terriera simple)和络石特里尔盘菌(T. trachelosperi);中国新纪录种1个,即杜鹃隔孢缝壳(Lophomerum rhododendri);中国大陆新纪录种1个,为短特里尔盘菌(Terriera brevis)。
对3新种作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并提供了点线合成图或显微照片;对两个新纪录种绘制了子囊、子囊孢子及侧丝的点线合成图;对其余各种作了简要的形态学特征的描述与讨论。
同时,编制了中国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分种检索表,以便于简明扼要地区分该区各种。
在对华南地区斑痣盘菌目成员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中,主要从寄主、个体发育特征和地理分布等三个方面展开。
结果表明源于华南地区的29种斑痣盘菌寄主范围广泛,涉及多种植物,其中以裸子植物居多,特别是松属(Pinus)植物,本次查明的松树上共有9种斑痣盘菌。
艺术活动中的距离美
艺术活动中的距离美摘要:距离产生思念,思念是一种美;距离造就朦胧,朦胧是一种美;距离产生美,距离使人亲,距离使人幸福。
距离产生美的概念及含义: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距离美的产生: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
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
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艺术家是性情中人,其实就是感性动物.艺术追求的就是一个虚.虚是主观的产物.也是距离的产物.如果画画创作也都近看细看探个究竟,弄个明白.那这画就没法画了.艺术活动中的距离美:文学艺术:/p-87250592.html绘画艺术:油画**水墨**书法**/Article/CJFDTotal-YSLL200804071.htm电影艺术:音乐艺术:同样,W,C,布斯在其名著《小说修辞学》中也大谈“距离”。
将距离说运用于小说分析和欣赏,“任何阅读经验中都有作者.叙述者,其他人物,诸者之间含蓄的对话……就像某些现代戏剧和他非真实的舞台之间具有间离作用一样。
”周宪先生说:“距离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是动态而富于变化的,可以从大幅度的距离降至零,也可以从完全同一到截然对立。
”l4l(’朱光潜先生说:“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是要拿人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要替人造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
他和实际人生之中应该有一种距离。
”l3l’当今的“身体写作”等艺术就是在心理上完全失去了距离,变成了动作游戏。
艺术难见精品,“各领三五天”的现象正如朱光潜先生说:“比如戏剧家把目前群众正闹的很热烈的问题作题材,来编一剧本,他也许因此博得很大的欢迎,但是,群众浓厚的趣味是以目前问题为主而不是以剧本为主,他们的活动仍然是实用而不是美感。
《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 艺术接受
的距离。
▪审美态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包括对实用 功利的超越、对智力判断的超越、对宗教情感的超越 和对道德满足的超越。
▪审美态度是审美鉴赏的前提。
▪ 审美感知力: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者对艺术作品的预期与估盼。期待视野来源于接受者个人的
审美趣味、接受经验等,其中既有个人经验因素,又有社会
影响因素,它决定了审美期待的广度和深度。代表人物:尧Biblioteka 斯。前理解(认知结构);成见
▪ 期待视野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 期待(分别对应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反作用
▪ 艺术创作:情感宣泄、交流(有了语言的意义)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 隐含的读者——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心中存在着潜在的 观众或听众,为“他们”而创作的。“他们”的身份和立场、 品味和需求等,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考虑的因素。
▪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卢舍 那佛像,为佛祖释迦牟尼的 报身像,据说是根据武则天 的模样模拟而成。
▪ 为了使前来礼佛的人们感受 到皇帝的神秘、神圣和高不 可攀,造像头微低,略略俯 视,视线便可与礼拜者仰视 的目光相遇。
▪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 联想的参与。
▪ 想象: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 或图像、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 联想: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等。(如梅兰竹菊)
▪ 艺术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寓意 和深刻的意蕴。因此在艺术欣赏中,也需要理性因素。
论“距离”与艺术审美
们的话说 , 距离还包含在对 实际态度和对 象实 际面抑制基础
上 的 审美 共 鸣 。 审 美共 鸣 中 , 们 把 情 感经 验 投 入对 象 之 在 我
中,受对象形式规范、重塑 、过滤,并最 终和对象所表现 的
论 “ 距离"与艺术审美
吴 缸 光
( 同煤炭职 业技 术学 院, 山西 大 大同 07 0 ) 303
[ 内容提要] “ 审美 ”是 “ 审美关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学者博克 、布莱希 特、布洛和布斯 等都对它做出了深刻的理论研 究。 多作家也 自主地运用各种手法 以求产生距 离的效果 。 许 但是距 离也要有尺度,把握 良好的尺度是关键 。
要求演员表演时不是化身为角色,而是表现、解释角色。布
莱 希 特运 用 电影 、幻 灯 、 唱 队等 各 种 艺术 形 式 使观 众 不 产 合
情 的”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 的。 说审美静观是客观的非 人情 的只是从和功利 目的相比较而言才是正确 的, 并不意味
着我们与对象 的审美关系是一种科学研 究似 的、 纯理性的关
在学 习研究中,我们经常听到 “ 审美距离”一说 ,但是
何谓 “ 审美距离”呢?首先 ,我们先谈谈何谓 “ 距离” 。在 ‘ 现代汉语词典》中,“ 离”有两种解释:一是在空间或时 距
间上 的相 隔 ;二 是相 隔 的长 度 。其 中心 意 义 就 是要 “ 隔 ” 相 。
以以 “ 客观的 ” 非人情 的”方式静观对象 。所谓 “ 、“ 非人情
审美经验融合在一起构成审美对象 。 所谓的“ 主观的 ” “ 和 人
论中国当代艺术现象中的“近距离”艺术
21 0 2年 8月
安 徽 筑 工 业 学 院 报 ( 然科学版) 学 自 建
e n u ty f J u n l0 h iI siu e o e i eu e& I d sr o r a An u n tt t fArht t r
V o . 0 No 4 12 . Au . 2 1 g 0 2
论 中 国 当代 艺 术 现 象 中 的 “ 距 离 ’ 术 近 ’ 艺
张 乐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艺术学院 , 合肥 200) 3 6 1
摘
要: 所谓“ 近距离” 艺术是指艺术 家们在社 会经济 发展 的大环境 下形成 的一种 独特 的观察方式 。中 国当
代艺术 中的“ 近距离” 艺术现象伴 随着 “ 新生代” 艺术家 的不 断成长 而发展 , 们用 近距离 的观察 方式 表达 出 他
Z ENG H Le
( eAr h o fAn iUnv r iyo c ie t r , f i 3 6 1, i ) Th tSc o lo hu iest fAr htc u e Hee 0 0 Chna 2
Ab ta t Th o c le “ r x m i ” a t r f r o a ts s i h o i le o o c d v l p e t e v r n s r c : e s — a ld p o i t y r e e s t r it n t e s ca c n mi e e o m n n io — : m e tt r a e a u i u y o e i g n o c e t n q e wa fs e n .Ch n s o t m p r r r n t e“ l s ’ a tp e o n n i a — i e ec n e o a y a ti h c o e’ r h n me o c s
艺术接受
艺术传播的要素
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内容,主要指艺术作品。 它既是艺术传播的客体,也是艺术接受的对象, 还是传者与受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介物。 艺术信息受传者是指艺术信息的接收者,或者叫 艺术接受的主体,它既是艺术传播的接受者和消 费者,又是艺术传播的参与者,还是艺术传播效 果的反馈者。按照艺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受众 包括政治受众、艺术批评家、艺术出版商和艺术 传播最广大的接受群体——普通受众。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 式,使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 蔓延和扩展,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和消费者,达 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 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评价。 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为艺术信 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提供媒介或拓展道 路,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艺术信息,完成艺术 作品的审美认知、娱乐、教化以及经济价值等功 能。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传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 在新闻学、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 础上,首先由美国学者创立,之后迅速深入到西欧各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组建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才有了传播学的概念。 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艺术的接受活动,是近年来随着传播学 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传播媒介 的发展史。
接受美学
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 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 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 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 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 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 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 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 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 地获得实现。” 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第一读者的期 待视野”的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 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 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 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 ’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舞蹈的审美距离
舞蹈的审美距离作者:李灿娜来源:《艺海》2010年第07期“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命题。
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
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
我们对自己目睹、耳闻、思考、想象的东西感到亲密无间,根本原因是,在这种东西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者说,由于距离而没有发生利害冲突的可能性。
在舞蹈的表现手法中,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把审美距离拉近或拉远,给观众予以想像的空间。
作为一名从事舞蹈十余年之久的艺术工作者,从学习到实践中领悟到美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在舞台上,编导们也创作出了许多的艺术作品,两者都能给我们审美享受。
关注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能拓宽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可以联系到的艺术的认识。
这个认识过程不会阻止我们产生审美距离,因为每个正常人在感知美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带上思考和联想。
所谓不同的观众皆有不同的感观,正是此理。
剧场的舞者,在每场演出都必须将观众当作审美专家来面对,全神贯注,将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形体美来充分展呈,虽然对每次演出需以唤起观众的快乐为己任,或者说需看上去具有古典主义的传统美,但是要不断更新审美距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常演常新。
然而,多少世纪以来,东西方的舞蹈一直都被当作声色娱乐,因而古典的美学一贯要求舞者具有某种令人快乐的本质,比如说:漂亮的脸蛋、修长的体型、典雅的风度、幽默的情调等,这些都成为古典舞蹈艺术的美学思想。
如今,当人类来到21世纪,这种美学观念只能是运作于广阔无限和包罗万象的范畴中的大量情趣和模式中的一种了,面对新时代的现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中,它甚至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以丑的面貌出现。
锐意改革的先锋派舞者们已经自行授予了敌意惹人生气的权利——他可以冲观众大声喊叫,或者做鬼脸,或者将聚光灯打向观众。
实事求是的说,丑在各门类艺术和美学中,从来都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具有美所不具备的种种品质,不仅能丰富舞蹈艺术的内涵,拓展艺术的范畴,而且能够激活人们的容忍意识,激励人们的冒险精神,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刺激观众的想象力。
对艺术接受的理解
对艺术接受的理解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物,它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接受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绘画、雕塑等。
但是,我们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呢?
首先,艺术的接受需要对艺术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
例如,欣赏一幅画作需要了解画家的背景、风格、时代背景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画作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因此,接受艺术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
其次,艺术的接受需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因为自身的经历、文化背景、情感状态等的影响。
所以,艺术接受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包容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不能因为个人的偏见或局限性而否定或批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具有审美价值和观赏意义的,需要得到不同人群的尊重与认同。
最后,艺术接受还需要有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和感情,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对于那些比较含蓄或抽象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和感悟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想象力。
总之,艺术接受需要有专业知识、开放心态、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真正体验到艺术所带来的感动和启迪。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为自己借鉴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审美距离说 考研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说考研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是一个文化理论概念,指的是个体与作品之间的审美体验的距离。
具体来说,它描述了观众或接收者对于某一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与自身审美常识与经验的差异程度。
在审美距离的理论框架下,观众的审美体验被认为是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体经历会导致观众对于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评价和情感体验。
因此,审美距离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喜好。
审美距离并不仅仅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它与个体的审美意识、情感和表达能力密切相关。
一个审美距离较短的个体通常更能够理解并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而一个审美距离较长的个体可能会感到陌生、难以理解或者毫无兴趣。
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考虑观众的审美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能会面对不同的受众,而这些受众的审美距离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接受与理解。
只有通过与观众的对话和交流,艺术家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并实现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审美距离是一个个体与作品之间的感知和理解差异的概念,它描述了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差异性。
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考虑并尊重观众的审美距离,以实现与观众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走近艺术的视角
走近艺术的视角艺术,是一扇通向灵魂深处的窗户,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媒介。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对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走近艺术的视角,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它的魅力与意义。
首先,艺术给予我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当我置身于美术馆或音乐厅中时,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让我忘却了一切烦恼与压力。
绘画作品中的色彩与线条交织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这些艺术作品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共振,仿佛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在这个瞬间,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重新审视世界。
其次,艺术让我拥有了一种创造的能力。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传递给观众。
而作为一个学生,我也能够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艺术都成为了我展现自我的途径。
当我用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自己的想象,或是弹奏出一曲动人的旋律,我感到自己与艺术融为一体。
这种创造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满足,同时也培养了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再者,艺术带给我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力。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作品对世界进行观察与思考。
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自己对社会、人性、自然等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欣赏他们的作品,我学会了以一种更加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中发现美与真理。
艺术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与独特之处,也让我更加理解与尊重不同的文化与观点。
最后,艺术给予我一种对美的追求。
美是艺术的灵魂,也是我对艺术的追求。
艺术作品中的美让我感到愉悦与陶醉,它们唤起了我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努力追寻美的痕迹。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风景、人们的微笑、还是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我都能够从中发现美的存在。
这种对美的追求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
通过走近艺术的视角,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魅力与意义。
它不仅给予了我独特的审美体验,还培养了我的创造力与观察力。
灯火阑珊处的艺术世界——从距离说谈艺术接受
灯火阑珊处的艺术世界——从距离说谈艺术接受
李姣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1(000)019
【摘要】审美主体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要与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人们为何乐于接受艺术,从距离角度来看也能寻得一些原因.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李姣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追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人生--从距离说谈艺术接受 [J], 崔露;崔阳
2.论鲁迅与吾守尔的短篇小说讽刺艺术——兼谈现代文人的"西游"及新疆作家对鲁迅的接受 [J], 凯丽比努尔·色提尼亚孜;李继凯
3.艺术思维的影像承载——谈艺术逻辑下的接受机制对艺术电影的建构 [J], 林洁
4.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艺术通感特征解说——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三 [J], 杨波
5.发掘世界各国接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经验——解读蔡子谔、陈旭霞的《大化无垠——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 [J], 崔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摘要】艺术的接受意为接受艺术,我们应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接受艺术感受艺术,用创新的思维而不是老套的思想去看待艺术,本文笔者将对于艺术的接受发表个人观点。
【关键词】思维接受艺术艺术作为娱乐或者说是陶冶情操的手段,现在随处可见,而艺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主要得益于艺术的接受。
艺术的接受需要两个方面——艺术作品和鉴赏者。
同时艺术的接受又分两种,艺术作者通过艺术传达自己的感受,鉴赏者通过艺术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所谓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一.艺术接受的方式1.抒发情感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历史的记录,通过艺术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很早以前开始东西方艺术家们就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抒发情感,或许是喜欢这样的方式,或许是环境所迫,例如诗人借诗消愁,借助诗歌抒发心中想要宣泄却没有办法明示的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当然艺术有很多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等等,诗人有寄情诗歌的喜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刘禹锡通过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景色;西方诗人例如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爱默生等等,他们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可以给别人品鉴,把自己所见所闻呈现给世人,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相当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或留住瞬间的美好,这是艺术接受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更早时期的例如壁画这些历史性的艺术品,更多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情况,对后人来说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美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来,将发现的美加工创新,使它们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同时也有很多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其大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一定专业领域上才能有所领悟。
2.陶冶情操艺术品之所以叫艺术品就在于有人发现它的价值,随之被大众接受,通过艺术让自己的性情升华。
自从满足了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之后,人们渐渐开始寻求心理思想的发展。
艺术是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的手段,就像我们看电影,话剧,欣赏画作或者听音乐都是陶冶身心的手段,之所以艺术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可能正是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我们的空闲时间将会很难打发,生活会索然无味。
艺术接受PPT学习教案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一、艺术媒介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存在方式,是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 在先秦或汉初之际,作为媒介的“书”与作为内在形式组合的“语”之间,已 经有了明确的区分。扬雄、王弼和欧阳修等充分认识到书籍、语言在传播知 识方面的重要作用。苏轼尤其是郑板桥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艺 术表现过程,就是如何恰当而精妙地运用笔墨纸等审美媒介服务于心灵具象 的表现过程。
共鸣的最主要特征是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 距离。要达到这种境界,从客体方面来说,艺术作品在艺术水平 和思想内容上都是优秀的,富有感染力;从主体方面来说,则需 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和人生阅历。
第20页/共30页
共鸣现象
共鸣现象的产生还涉及到复杂的条件和因素,一方面,不同的阶 级、民族和阶层的人存在差异和矛盾;另一方面,某些优秀的作 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来说,又都能产生共鸣。
第9页/共30页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 结构机制。认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 白”,欣赏者必须将作品中的空白与意义的不确定性“填充”与 “具体化”或定形化。文学文本不断唤起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 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 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文本的召唤 结构”。
第13页/共30页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体现在: 一、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创造活动才
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
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三、从最根本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力
18秋西南大学[0027]《文艺美学》作业答案
1、艺术品动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1.意象世界层2.意境超验层3.物质实在层4.形式符号层2、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1.朱光潜2.蔡元培3.王国维4.宗白华3、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的思想家是()1.康德2.柏拉图3.黑格尔4.亚里士多德4、《艺术即经验》的作者是()1.柏拉图2.黑格尔3.杜威4.海德格尔5、“诗缘情而绮靡”是()提出的观点。
1.陆机2.曹植3.严羽4.孔子6、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评论主要受以下哪位思想家影响?()1.亚里士多德2.叔本华3.尼采4.黑格尔7、最早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西方学者是()1.亚里士多德2.贺拉斯3.柏拉图4.叔本华8、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1.和谐2.纤细3.宏大4.小巧9、蔡元培提出的学说是()1.“以科学代宗教”2.“以艺术代宗教”3.“以美育代宗教”4.“以艺术代宗教”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属于()1. E. 接近想象2.对比想象3.创造性想象4.相似想象11、认为喜剧是人们期待的失望的是()1.康德2.霍布斯3.谢林4.柏格森12、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是()1.社会交往的发展2.自然环境的变化3.工具的制造和使用4.大脑的发育完备13、中国古代相当于崇高这一概念的是()1.阴柔2.阳刚之美3.婉约4.空灵14、荷加兹认为蛇形线最美,这属于()1.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定义美3.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15、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人是()1.黑格尔2.柏拉图3.康德4.亚里士多德16、“举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在美感心理构成上属于()1.直觉2.想象3.通感4.表象17、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美学家是()1.黑格尔2.亚里士多德3.鲍姆嘉通4.叔本华18、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1.弗洛依德2.柏拉图3.黑格尔4.亚里士多德19、《诗品》的作者是()1.刘勰2.亚里士多德3.钟嵘4.严羽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1.相互包容2.相互补充3.相互替代4.相互对立21、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系统理论总结的著作是()1.《诗学》2.《诗艺》3.《论崇高》4.《判断力批判》22、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活动的是()1.柏拉图2.卡西尔3.雷纳克4.叔本华23、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1.审美学科的确立2.审美意识的确立3.巫术活动4.工具的制造和使用24、《蒙娜丽莎》所属的审美范畴是()1. F. 崇高2.喜剧3.悲剧4.优美25、喜剧的主要特点是()1. D. 形式与内容悖离2.大众喜闻乐见3.紧追时尚4.嘲笑现实26、19世纪,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流派是()1.分析美学2.实验美学3.结构主义美学4.现象学美学2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属于()1.对比想象2.接近想象3.相似想象4.创造性想象28、王国维认为中国的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除《桃花扇》外,另一部作品是()1.《琵琶记》2.《牡丹亭》3.《红楼梦》4.《水浒传》29、从想象的类型来看,“瑞雪兆丰年”属于()1.接近想象2.相似想象3.对比想象4.创造性想象30、郑板桥的“手中之竹”相当于艺术创作中的()1.积累阶段2.物化阶段3.感受阶段4.构思阶段3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1.绝对精神论2.理念论3.实践存在论4.唯心论32、以下属于从事物之间关系探讨美的是()1.休谟2.亚里士多德3.奥古斯丁4.狄德罗33、将乖讹区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的美学家()1.康德2.黑格尔3.斯宾塞4.柏格森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说明()1.美在愉快2.美在距离3.美在形式4.美在无意识35、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1.陆机2.韩愈3.柳宗元4.孔子36、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预期失望说”的美学家是()1.康德2.柏格森3.霍布斯4.弗洛伊德37、艺术存在的动态流程是()1.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2.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3.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4.从艺术创造到艺术接受38、马克思把艺术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这说明艺术品是()1.物质产品2.抽象思维的结晶3.意象思维的结晶4.精神产品39、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关系是()1.前者以后者为基础2.后者以前者为基础3.完全等同4.同时产生40、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1.美学思想阶段2.审美意识的萌芽阶段3.审美哲学阶段4.美学学科阶段41、“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说明了美的()1.个人性2.时代性3.主观性4.民族性42、集体无意识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1.艺术的存在2.艺术的起源3.艺术的本质4.艺术的功能43、西方最早讨论到相当于崇高这一范畴的人是()1.柏拉图2.毕达哥拉斯3.康德4.亚里士多德44、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1.崇高2.乖巧3.优美4.荒诞45、美学思想得以形成的直接基础是()1.审美意识2.美学学科3.客观存在着的美4.艺术活动46、艺术敏感主要是指艺术家的()1. A. 想象力2.感悟力3.理解力4.判断力47、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在理念”的是()1.亚里士多德2.黑格尔3.柏拉图4.普罗提诺48、以下提倡符号说的美学家是()1.苏珊.朗格2.雷纳克3.柏拉图4.叔本华49、艺术鉴赏过程的三阶段依次是()1.品、悟、观2.观、品、悟3.想、品、悟4.感、品、悟50、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1.知、情、意2.审美关系3.感性认识4.理性认识51、以下不是浪漫主义作家的是()1.雨果2.华兹华斯3.李白4.巴尔扎克52、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1.朗吉努斯2.叔本华3.亚里士多德4.黑格尔53、《美是自由的象征》是以下哪位美学家的作品?()1.亚里士多德2.叔本华3.朱光潜4.高尔泰判断题54、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现代文阅读答案篇1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
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
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
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
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
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马兰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9)001
【摘要】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深刻、更具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形象并不等同于生活原形,这就是一种“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更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艺术实践证明,正是有了这种“距离”,才塑造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而对创作主体来讲,这种“距离”,就是对创作者思想深度、道德情操、生活积累、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总页数】2页(P123-124)
【作者】马兰
【作者单位】忻州市艺术研究院,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1
【相关文献】
1.艺术生活生活艺术--为你留住生活中特别的记忆 [J],
2.现实生活与童话艺术空间的距离感──从葛翠琳前后期童话创作的比较谈起 [J], 周晓波
3.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把美融入孩子的生活 [J], 高妍玫
4.流行音乐中艺术与生活距离的消解 [J], 王辉
5.艺术的日常生活化与艺术生产——美国中镇民间艺术家的艺术生活研究 [J], 李烨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七章 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文学作品是一种微妙的精神产品,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遵循某些必要的基本原则。
文学欣赏的总原则,大致可以说是——用艺术眼光欣赏艺术,或者说是把文学当作艺术看。
如果嫌总原则过于抽象,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节不可当真(一)痴迷的读者(观众)一般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面对逼真的艺术描绘,往往不由自主地猜想: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有此人此事吗?这事可能吗?这人后来如何等等。
有的人则干脆直接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当作真实的生活存在。
如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记载一则他侄子亲眼所见之“故实”:兖州阳谷县西北有西门、潘、吴诸姓,自认是《水浒传》、《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的后人。
某一日公众聚会演戏,吴姓使演《水浒记》,潘族谓辱其姑,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此执迷不悟。
报载,有人在山东某地调查证明,西门庆和潘金莲都实有其人,他们的后代在收看春节晚会节目时,看到武大郎一出场,便家家关闭电视机,全员出动大放鞭炮,借以冲散除夕夜祖宗被诬蔑的晦气。
(见1987年10月18日《新民晚报》)以上是小民百姓的“痴迷”。
遗憾的是,某些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学者有时也照样痴迷。
索隐派和考证派的某些学者不也曾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生活中的某某,薛宝钗又是生活中的某某吗?有些学者看小说不是看其美不美,而是先问人和事真不真,于是,考证本事一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以文艺作品中的故事为真实的例子,古今中外文艺欣赏史上比比皆是。
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心理冲动,这是人们的认识需求在起作用,——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以习惯的眼光,要确认面前的欣赏内容是不是真的,实的。
(二)艺术≠生活问题的出现可以理解。
因为文学作品是以类生活、拟生活的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所以极易引发欣赏者进入艺术幻境,产生与实际生活相比照、相联系的冲动。
但是,提问题的思路却是不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词 距 离 艺 术 创造 艺术 接 受 理 想 反 思
Ar O l n Di Li h : l i g a o t Ar it c p - t W rd i m g t Ta k n b u t i Ac e t sc
Ke wo d d s n ea it r a ina t t c e a c ; e l y r s it c ;r si c e t ;r si a c p n ei a; a t c o i c d
rfecin e l to
Au h rS d r s Hen n Unv ri i r r , 7 0 1Kaf n , to 。 a d e s ’a i e s y L b a y4 5 0 , i g t e Hen n C i a ’a . h n
wi i gt c e t r f m itn ep r p ci ec na s n me l n a c p t r d sa c e s e t a lof d s l o a,o v i o
r eas on .
洛曾经提 出“ 二次天真 ” 健康 的儿童性 ” 第 和“ 的概念 , 即已 是 成人 的艺术 家 , 他们 “ 既是非 常成熟 的 , 同时又是 非常 孩
有关 审美距 离的作用 ,很早 以前就 已经引起 了理论 家 们 的注 意 , 是 , 但 明确 阐发 “ 距离 ”并视距 离为美 感第一 要 , 素或“ 本体” 的却是瑞 士心理学家布洛 。他认为 , 距离是一种 审美距离 ,美感是主体和对象 在保持一定 的心理距 离时产 生的 , 没有距离的间隔 , 美和美感便都不可能成立 。同时 , 这 “ 距离 ” 使一 切审美价值 与实用 的( 利 的)科 学 的或 伦 功 、 理 的价值 区别开来 。距离说主要包 括两方面 , 从主体说 , 要 摆脱现 实的功利 目的 , 采取纯粹 的观赏态度 ; 从对象 说 , 要 完成割断和其他事物 的联 系, 使其成为孤立 的 、 与他 物绝缘 的观赏形象。这种学说与古希腊人 的“ 旁观说 ”康德 的审美 、 “ 目的” 、 无 说 叔本华的“ 静观” 说是一致 的。 中国古典美学 在 中虽然没有 明确 、 系统地提出此概念 , 但关于这方 面的理论
灯 火 阑珊 处 的艺 术 世 界
从 距 离说 谈 艺术 接 受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南大 学 图书馆 河
中 图 分 类 号 :O J 文献 标 识 码 : A
姣
河南・ 开封 4 50 ) 701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0 1 1 — 1 6 0 1 7 — 8 4 2 1 )9 0 3 — 2
摘 要 审美 主体 进 行 艺 术 创 作 与 艺术 欣 赏都 要 与 对 象 保 持 适 当 的距 离 , 人 们 为 何 乐 于 接 受 艺 术 . 距 离 角 度 来 看 而 从
也 能寻 得 一 些 原 因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哒 里我们且 不谈他 的“ , 来看 一 【 人”单
越事物 的物 理性 。即与 自己带有功利性 的 日常经验拉开距 离, 与外 物拉开距 离 , 以一种纯粹 的眼光 、 自由 的心 灵来关 照对象 , 这样才能 “ 从惯常的平凡 的事 中见 出引人人胜 的一 个侧 面口 即见出诗意的一面 。美 国人 文主义心理学家 马斯 1 ,
aie fo te P ito e o l r m h on fViw f D ̄tn e / iJa c a c /L io
子气 的”也 就是说艺术家都拥有双重视 角 。一方面能 以成 【 熟 的眼光揭示 生活的底蕴 , 另一 方面又能 以孩子般 天真 、 陌 生 的眼光看 待生活 , 能与生活拉 开距 离 , 而揭示生活诗 意 从 的光辉 。由此可见 , 艺术创作过程 中的审美体验与距 离是 密 不 可分 的。再来 看一下创 造过程 中的审美 情感 是否与距 离 有关 。 迅曾说 :长歌 当哭 , 鲁 “ 必定是在痛定之后的。 为何 只 ” 有在 “ 痛定之后 ” 才能开始创作 呢?因为 “ 艺术所用的情感不 是生糙 的而是 经过反 省的” 】 。瞳 即把这种情感 放在一种距离 之外去看 , 从站在主位 的亲历者退居 为站在次位 的旁观者 , 这样才 能将情感客观化 , 才能 以艺术 的方式加以表现。狄德 罗在《 演员 》 谈 中说 , 等激烈 的情绪经 过时 间距 离 的沉 只有 淀之后 方能动笔写作 ,谁要是趁 自己的朋 友或亲人 刚死 的 时候作 诗哀悼 , 发挥诗才 , 谁就会倒霉 。他说 :如果 眼睛还 “ 在 流泪, 笔就会从手 中落下 。” 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四 我们再从 艺术接受 的主体——接受者 这一方面对大众 为何乐 于接受艺术作一简要分析。为了便 于说 明问题 , 我们 结 合具 体的艺术 作品来进行 阐述 。由于大众对影视艺术及 文 学作品 的欣 赏较之舞 蹈 、 画 、 绘 雕塑等 更为普遍 , 我们 就 以影视作 品及文学作品为例 。本文是从距 离角度来分析 大 众乐 于接受 艺术 的原因的 ,我们不妨将上 述作 品从 内容 上 划 分为两类 : 一类是与生活有 明显距 离的作 品, 一类是 与生 活无 明显距离 的作品 。 先来看第一类 : 与生活有 明显距离的作品。这类作品的 特点就是其中所描绘的事物让人一看 就知道在现实 生活 中 根本不存在或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老百 姓们通常说 的, 是“ 的。那么既然明知是 “ 的 , 假” 假” 大家为何还爱看 呢?要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再做一下分类 ,将 这一类作 品分 为 两种情 况 : 一种是作 品中所 营构 的艺术世界优 于现实生活 ;
Abta t h ete c ujcs rcetnadatp rc t n s c e s t betatrai n ra pei i r T a h is o ao t ma t npoe ia c i bet n h epeae o i a rprds ne wt ojc ni t h ,ad w yp ol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