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为治”的法律传统与我国古代社会的和谐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06年真题)下列措施中,属于法律制裁的是A.国家公务员甲因违法失职受到降级处分√B.驾驶员乙开车时不小心将一行人撞成轻微伤,乙主动赔偿了该行人300元钱C.公民丙犯盗窃罪,但因有立功表现,法院判决免除其法律责任D.党员丁因违反党纪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二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制裁概念和种类。
法律制裁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由此,B选项错误,因为驾驶员乙是主动赔偿而非特定国家机关实施的强制行为;C选项中公民丙因为立功免责,是法律责任的免除,即不再实施法律制裁的情形,故不属于法律制裁;党员丁违反党纪所受的党内处分,并不是特定国家机关的实施的,D选项不是法律制裁;公务员甲因违法失职受降级处分属于法律制裁中的行政制裁,具体而言是行政处分,即国家机关对隶属于其的内部人员实施的处分,A选项正确——与行政处分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的非隶属的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惩罚措施。
3.(2007年真题)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A.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被害人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B.民事责任的功能是救济当事人的权利,不具有惩罚的功能C.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违反行政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D.在我国,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四种法律责任概念。
刑事责任是责任人所损害的不仅仅是受害人本人的利益,而且更大意义上是损害了社会和国家作为整体的利益,即违反刑法所应承担的一种公法意义上的责任,其承担责任的对象也不是个人而是国家,A选项错误;民事责任的功能如果仅仅是救济当事人权利而不具有惩罚功能和效果的话,就会使得违反民事法律成为一种没有损失的行为,进而违反也就可能成为常态,民事法律可能因此而失去被普遍遵守的实际效力,故民事责任也必须带有惩罚功能,B选项错误;行政责任的违反者可能是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也可能是行政相对人不遵守行政法规行事而导致,C 选项错误;在我国,违宪责任主要是指由于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与宪法相抵触而产生的责任,也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违反宪法的活动而产生的责任,由于立法行为只能是国家立法机关的活动,且宪法主要是基本的制度性规定,能与宪法相抵触的其他行为往往也是国家机关才能作出的,故而D 选项正确。
为政以礼,礼其政之本也1
浅谈为政以礼,礼其政之本也【摘要】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这自然也包括政治文化领域。
在当今社会领域,我们熟悉的“民主法治”其实来源于礼学。
礼学是其本源。
本文主要以礼为视角,解读审视礼教的作用,并阐发其对现代以礼为政的启示。
【关键词】礼;为政【正文】孔子治国的支柱是“礼”。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因为有了礼,中国传统文化才形成和谐、圆通的体系。
政治、法律、经济、宗教、科技等等,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
礼,最初指一种祭祀仪式。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阐述过礼,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酒醴,亦谓之礼。
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在先人心目中,礼是天地鬼神的治人之法。
在顺应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效法自然、与自然沟通的原则基础上制定人间的法则,这就是礼,这就是中国古人的“自然法”。
神化与自然化是古人为法披上的神圣、合理的外衣,而礼的真实内容在初始阶段则是“风俗习惯的提升”。
所以学界许多人又将中国的礼视为“习惯法。
”依据《仪礼》、《礼记》所记的内容,可以说风俗及基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习惯法是中国古代“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
《左传·文公十八年》所载“先君周公制周礼”为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史证。
周公制礼的实质是用礼的形式全面确立贵贱尊卑的宗法等级秩序和制度,使国家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礼的规范,并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各种行为纳入礼所调整的范围。
礼得到了国家与法律的支持和强制性保障。
到了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所以“礼”有着作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属性,作为典章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1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41(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关于不同法学流派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7年非法学综合课单选第l题)(分数:2.00)A.自然法学派强调人定法高于自然法B.历史法学派主张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C.社会法学派倡导法学应当关注法律现实的多种面向√D.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学应当研究法与道德的内在关系解析:解析:自然法学派主张法是人的理性,强调自然法普遍永恒,且高于人定法,A项错误。
主张法是自由意志体现的是黑格尔,不是历史法学派,B项错误。
社会法学派强调研究“现实的法学”,研究法律现实的各个方面,C项正确。
分析法学派主张恶法亦法,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D项错误。
3.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共同历史传统和相似表现形式的法律制度的总称,称为( )(2012年法学综合课单选第1题)(分数:2.00)A.法的历史类型B.法制系统C.法律体系D.法系√解析:解析:法系是西方法学家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
它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做的分类。
法系是具有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的总称,D项正确。
A项中法的历史类型是根据法的阶级本质对法律进行的分类,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B项中的法制系统是一国的法律制度体系。
C项中的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一)及答案
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大陆法系别称的是( )(2013年一综一第3题)(A)民法法系(B)日耳曼法系(C)罗马法系(D)盎格鲁法系2.下列法的分类中,专属于英美法系的是( )(2013年一法综一第2题)(A)公法和私法(B)普通法和衡平法(C)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3.从法系角度看,近代以来我国香港地区的法律属于( )(2013年一法综一第6题) (A)普通法法系(B)大陆法系(C)中华法系(D)社会主义法系4.下列关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 )(2012年一综一第6题) (A)大陆法系主要运用归纳型思维,英美法系主要运用演绎型思维(B)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采用当事人主义,英美法系采用职权主义(C)大陆法系以普通法与衡平法为基本分类,英美法系则分为公法与私法(D)大陆法系的正式法源主要是制定法,英美法系的正式法源是制定法和判例法5.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共同历史传统和相似表现形式的法律制度的总称,称为( )(2012年一法综一第1题)(A)法的历史类型(B)法制系统(C)法律体系(D)法系6.以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为标准,法律可以分为( )(2012年一综一第11题)(A)一般法与特别法(B)实体法与程序法(C)根本法与普通法(D)成文法与不成文法7.以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可以划分为( )(2011年一综一第3题)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C)一般法和特别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8.根据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法划分为( )(2011年一法综一第3题) (A)根本法与普通法(B)国内法与国际法(C)一般法与特别法(D)实体法与程序法9.以法的创制主体和适用范围为标准,可以将法划分为( )(2010年一法综一第1题)(A)国内法和国际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C)一般法和特别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10.下列关于法治思维的理解,正确的是( )(2017年一综一第11题,2017一法综一第5题)(A)法治思维是实体思维而不是程序思维(B)法治思维需以合法性判断作为其核心内容(C)法治思维主要是立法机关采用的思维方式(D)法治思维是一种认识思维而不是实践思维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2012年一综一第8题)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为基础(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1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是( )(2011年一综一第4题)(A)执政为民(B)公平正义(C)服务大局(D)依法治国13.尽管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但它们的法律形式却差别很大。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三、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
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
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
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四、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2、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运作的社会环境特点。
答: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君主专制的皇权社会;汉文化为主导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古文明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答:(1)以史资治,为我国现实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
(2)为自身成才和志向的完成奠定基础。
(3)为在中国政治制度史领域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概念解析。
答:传统社会又称“礼俗社会”、“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现代社会(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
中国古代关于社会控制思想的评述
济繁荣、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景象,除了施刑政,还必须 络舆论控制,网上的畅所欲言使得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
制礼政,即主张“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治国思想。在关 的表达,从某一方面体现了民众的心声。这种网络舆论控
于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韩愈主张“以德礼为先,而辅之 制手段可以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一种
体的低一层次的理论—“忠恕”(《论语·里仁》) 所谓“忠 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法家
恕”,即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 认为只有这种“重刑”思想的控制手段才能使人们畏惧
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些思想引 慑服,犯罪行为才得到预防,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另外,
孔子认为在这种等级名分制度下,才是“天下有道”,才能 办法就是法和威。为此,韩非还举例“:今有不才之子,父母
使社会秩序井然,一切社会冲突才会消失。然而,春秋时期 怒之弗为政,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
以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面对这个时代危机,孔子 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
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管子·明法》),还主 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论语·为政》)虽然朱熹
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 认为德治为治国之本,但他并没有忽视法律、刑罚的作用,
(《左传·昭公十四年》)。
认为刑罚是使人们向善的必要补充手段。因此,他主张“礼
安,意识到秦亡的根源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主张“以德化民,以刑辅教”的社会控制思想模式。他说:
(《 贾谊·新书·过秦上》)。因此,汉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善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
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及缺陷
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及缺陷论中国古代法律特征及其缺陷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伦理型的道德法律一体化以德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中古代道德化的法律是中国古代伦理社会存在的一定反映,其主流的法律核心内容——伦理道德,是由中国长期形成的特有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有其特定的社会成因,特有的文化氛围背景,更有自己典型的特征、独特的内容及特殊的社会作用机制。
其不仅在过去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曾经雄跨世界的华夏文明,即使在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中其仍具有宝贵的精神资源,并为我们今天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也是我们健全法制并走向法治的需要;也是是使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权利不容侵犯等观念化为公民道德信条的需要。
背离好的传统习俗意味着背离人类的智慧,意味着蔑视人类优秀道德成果的一种非道德主义态度。
关键词:古代法律道德法德一体化法律控制型道德一个没有民法、经济法、商法、民事诉讼法的民族却能够持续几千年,这样独特的法律文化不得不让世人惊诧!法律文化就是这样,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信史。
而中国古代特有的伦理道德型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习俗,它的古老、凝重,它所具有的高于个体生命的力量,常常使人产生敬畏、令世界法律人所瞩目……作为人类法律文化三种类型之一的古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华夏法律文化亦即伦理道德型的法律文化,其典型的特征是:道德伦理教条等同于国家法律,家族首长代行部分国家司法职能,国家政治和法一法律起源法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法理学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比较中西国家和法律的起源,可以看出中国国家的形成并不是如同古希、罗马那样以氏族组织的瓦解为代价,也不是表现为调和旧贵族与平民的冲突,它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随着原先部落社会的平等原则被打破,社会出现了“分层”,男子的劳动在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主要生产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少数人控制、掌握了生活资料、资源,这些人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特权,在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中,位于顶端,是最高的权力中心和主宰,所谓“帝,天神也”,这种独特的国家演进模式,对中国法律有重大影响,致使中国法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赤裸裸的暴力征服和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论述中华法系的特点
论述中华法系的特点
1.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中华法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2.礼法结合:中华法系强调礼法结合,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的结合。
这种结合体现在法律制定和实施中,使得法律更加公正、合理。
3.刑法发达,民法薄弱:中华法系以刑法为主,民法相对薄弱。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方面。
4.行政司法合一:在中华法系中,行政和司法是合一的,即政府机构同时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
这种体制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强调国家权力和社会秩序的特点。
5.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在中华法系中,法律往往以猛答罩君主意志为主,即君主决定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强调君主权威和统治地位的特点。
6.注重法律的实际运用:中华法系注重法律的实际运用,即通过法律来举唤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纠纷和巩固统治。
这种注重实际运用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强调实用主义的特点。
7.混合编篡法典:中华法系在编篡法典时采用混合编纂的方式,即将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法律规范混合在一起编纂成一部法典。
这种编纂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总之,中华法系以其独特的特征和内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法系是理法结合得主刑辅的法系。
礼和德既是法律制定必须遵循的基础枝闹
性准则,也是法律适用,必须服从的指导性原则,由于理智和德智被持续地倡导,在司法程序中通过调节和教化来解决纠纷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说,特别
重视调解息讼也是中华法系颇为特色的传统。
中国古代有什么的法律传统
中国古代有什么的法律传统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是一个汇聚了儒释道等不同哲学传统的复杂而精致的系统。
就占据主流思想地位的儒家传统对法律文化的影响而言,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1.“出礼入刑”“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模式礼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改造成体现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影响广泛。
它的主要功能是“别贵贱,序尊卑”。
西周初,实行礼制,礼成为国家运转的大法。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官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蒞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礼的原则与内容适于维护以王权、父权为核心的等级秩序。
《盐铁论》称:“礼周教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
刑罚中,民不怒。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按照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不能一味地严刑峻法,以“杀”去杀,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并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来评价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优劣。
以道德调整为主,以法律(刑罚)调整为辅,从而维护善良淳朴的社会秩序。
这方面属于伦理范畴的“五伦”原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五种关系中的每个角色都各有其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
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
2.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的精神价值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法律理念。
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克己复礼”,“以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认为和谐比冲突更能维持社会秩序,重视和谐统一,提倡“调和”“中庸”之道,追求社会整体的同一性和平衡性,达到社会政治秩序的正常运行,以政治秩序的稳定为最高的目标。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德治法治同行,共铸和谐社会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以我国古代两篇文化经典引发两个话题,话题1来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话题指向孟子的仁政思想,他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表现他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伟大精神。
但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化,忽略制度建设,显得过于理想和天真。
话题2来自《庄子·养生主》,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考生要表达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两个话题彼此独立,考生可任选其一立论说理,不可游离于话题之外。
2.典型任务的限制。
首先话题受限制。
对话题1,既要分析孟子“推恩”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又要指出其在当代社会可能存在的不足。
说理时,不能只肯定或只否定,不能以古析古,要立足现实,鉴古知今,使说理更具思辨性和现实意义。
针对话题2,考生要表达对《庖丁解牛》寓意的理解。
一是文体的限制。
乡土中国法治的概念
乡土中国法治的概念乡土中国法治是一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法律价值观以及宪法主义思想的新概念。
它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法治建设,同时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各方的基本权利。
乡土中国法治体系以民主宪政制度为基础,通过对立法、行政管理、司法行为以及宪法法院的综合协调,旨在实现“以法治为基础、以宪政为宗旨、以司法法院为保障”的发展指导方针。
乡土中国法治理论以历史演进为基础,统筹择其精华,摒弃其浊,提供一种与现代法治立法有效统一、贴近民应、协调民情、天权下降、有关利益平衡的新思维。
它是通过将传统思想、传统社会学理论和核心现代概念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中国社会的持久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新理论。
乡土中国法治本质上体现了神圣的宪法和历史进步的联系。
在实施乡土中国法治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牢记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尊重宪法,尊重法治,信仰公平,拥抱实践,后天监督,遵守礼仪,推行新政,注重教育。
宪法是建构乡土中国法治的基石,乡土中国法治就不可能离开宪法而存在,它力图将普世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促使宪法思想得到更深入的实践和弘扬。
伴随着“一国两制”的策略实施,宪政民主、分权检查、基本人权尊重等中央政策在香港和澳门都得到了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乡土中国法治理论的进步和中国民主建设的实践。
乡土中国法治体制也体现了教育、宗教、思想和日常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价值。
\它注重法治教育,通过强调教育,鼓励学生认识宪法主张,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礼仪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关注、理解和探究。
乡土中国法治体系中的宗教价值,以及对宗教的尊重和重视,体现出中国的信仰文化的精粹,也明确了什么是权利,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光明。
最后,乡土中国法治体系的实施,落实了基于历史演变、维护社会和谐和实现教育、宗教和思想文化精粹的理念,这也是乡土中国法治理论思想的本质内涵。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法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法律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对于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法治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法律精神、法律职业、法律教育、法律研究、法治意识等方面阐述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内容。
一、法治思想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法治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法为大”。
这种思想主张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应当得到全体人民的共同遵守。
在当代社会,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制度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法律制度独具特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中国近现代的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以《唐律》为代表,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注重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近现代的法律制度则强调法律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三、法律文化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法律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法律文献、法律文物、法律历史等。
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法律制度、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
同时,这些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法律精神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法律精神追求公正、公平、公开、诚信等价值理念。
这种精神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这种法律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法律职业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法律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道德性。
在中国古代,法律职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职业,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现代社会,法律职业仍然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够胜任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的重任。
六、法律教育中华优秀法治文化的法律教育注重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法律人才。
在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对法律条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浅谈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浅谈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摘要】清末宪政开始,仁人志士就开始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懈奋斗,法治是西方文明之果,西方法治思想和法治建设之路对我国来说必不可少。
但是文化的脐带无法割断,古代法律传统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积淀和延续,其最深沉、最基础的价值观仍然在极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
所以,法治的大厦终究还是要建立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的看待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注重利用本土资源。
【关键词】法治,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前言:现代中国的法律,在形式上内容上和精神上,与传统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背离,这应是不争的事实。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后,我国法治建设与研究突飞猛进,但是在我们较为透彻的研究了西方法治,将西方优秀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引进本国后,我们发现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法律文化在中国却面目全非、举步维艰。
原因何在?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法典背后有强大的思想运动”。
这句话精辟的说出了法律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西方的制度再先进、完善,离开了孕育法律的土壤和文化,对我们来说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因此,我们的法治建设必须从我们华夏古国中优秀的法律传统中汲取营养,方能更好的为今天的法治建设服务。
一、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因素(一)我国古代法律传统中儒家崇尚道德的价值追求。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多遵循“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主张治理国家需要道德化。
制定法律、实施刑罚也要反应、适应礼义教化的要求,强调立“良法”“善法”以治天下,使法律成为了道德仁义、伦理纲常的载体。
这一方面正好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体现的公平、正义,拥有合理的道德基础的法律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二)我国古代法律传统中的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首先“仁”讲的就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一个人需要仰仗他人的存在而存在,所以,人应当首先爱他人。
同时我国古代法律传统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它包含着一种对人格的尊重。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
辩论辩题的社会和谐正方辩手: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所追求的目标,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
首先,社会和谐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当社会中的各个阶层都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努力,社会的生产力就会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就会蒸蒸日上。
同时,社会和谐也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压力会减少,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此外,社会和谐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得到公平的保障,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名人名句,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和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
经典案例,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通过实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反方辩手:尽管社会和谐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是实现社会和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社会和谐需要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但是由于人们的利益诉求不同,很难做到真正的共同努力。
其次,社会和谐还需要制度的保障,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时间。
最后,社会和谐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社会环境并不总是和谐的。
名人名句,尼采曾说过,“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这句话表达了社会和谐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的现状。
经典案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贫富差距扩大、民族冲突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了社会和谐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
综上所述,社会和谐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是实现社会和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需要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社会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谈谈对安邦定国国泰民安的理解
安邦定国国泰民安,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华名言,它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宁的追求。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稳定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国家安宁是人民幸福的保障。
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这句名言的内涵和意义更加深远。
1. 安邦安邦即是指国家政治的稳定。
在我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安邦一词常常以“宁靖”“太平”“繁荣”等词语来形容。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就有着特别重视。
因为只有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才能得以维护,经济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景,人民生活水平才会稳步提高。
在现代社会,安邦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国家政治的稳定,还包括国家的法制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的团结等。
这个主题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定国定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在古代社会,定国即是指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治理体系的完善。
要对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另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现代社会,定国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国家的领土和统一,还包括国家的文化认同、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等。
定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任务。
3. 国泰国泰即是指国家的繁荣富强。
在古代社会,国泰被视为国家的根本目标,是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
只有国家繁荣富强,国民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改善,国家才会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国泰的内涵更加综合,不仅包括国家的经济繁荣、民生改善,还包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等。
国泰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
4. 民安民安即是指人民的安康福祉。
在古代社会,民安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只有人民的安康福祉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得到长期稳定。
在现代社会,民安的内涵更加深刻,不仅包括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还包括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公民的权利保障等。
民安是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德如水法如舟厚德载法德正法严的出处
德如水,法如舟,厚德载物,德正法严,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理念。
这句谚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它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修养和法治建设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这句谚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启示,对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法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德如水:水是一种柔软而又坚韧的物质,它无处不在,可以滋润万物,化解矛盾,给人以生机。
同样,德行也应该如水一般,温润而又强大。
一个人的德行是他内在修养的体现,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他对待他人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仁义道德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使周围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和谐。
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德行更是其软实力的体现,只有全民都具备高尚的德行,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2. 法如舟: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如果说德行如水,那么法律就如同舟船,它可以引领人们驶向理想的港湾。
法律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准则,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他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时刻遵守法律,不断普及法治观念,提高社会的法制意识,也是我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 厚德载物:这句话意味着要在品德上有所积累,同时也要承载起重担。
一个人只有在品德上不断提升,才能够胜任更大的责任。
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管理,厚德载物的观念都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才能够更好地带领他人走向成功。
4. 德正法严:这句话强调了德行与法治的关系。
德行必须正派,法律必须严明。
在现实社会中,只有人们具备了正派的品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法律必须严明,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AB卷(带答案)试题号:34
2022年考研考博-法律硕士(非法学)-综合课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剖析AB卷(带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论述题近年来,有些人民法院在推进和谐司法过程中,推出了制裁文书中的“法官后语”,试图体现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司法理念的结合,下文是一起案件的案情判决和法官后语:黄某因意外死亡,黄某单位分别给予其父母和其妻周某的补偿款2万元和9万元。
黄父、黄母拿到2万元补偿款后,诉诸法院,要求儿媳周某另行返还部分补偿费用于养老,法院最终判决周某给付原告1万元,并在法官后语中写到:“法律虽然可以公正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纠纷,但金钱毕竟无法替代感情,真诚以待、敬老爱幼、互相帮助、重修亲情,是本案当事人今后应深思的问题和共同努力的目标。
”判决后周某主动将1万元给付黄父和黄母。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法律文化?该法官后语反映了哪个层面的法律文化?(2)该法官后语是否体现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结合,为什么?【答案】(1)①法律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作用下,国家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等的复合有机体。
(2分)②该“法官后语”反映了法律文化的精神层面,即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
(2分)(2)①传统法律文化以伦理为核心,当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以法治为核心,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但也有相契合的因素。
本案“法官后语”吸纳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并融入了现代法治理念,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
(3分)②“法官后语”中提到的“真诚以待、敬老爱幼、相互帮助、重修亲情”既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需要强调的基本方面,与法治精神不相违背。
该法官后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和谐统一。
(3分)【解析】【考点】法律文化本题第(1)问考查考生对法律文化基本原理的理解。
这部分相对简单,只要求考生对法律文化的内容简单记忆即可。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含答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总结(标准版)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
”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2.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
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反映出当时周朝()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4.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这一更新是()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明朝人聂豹(1486﹣163)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于身心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开良知本体之量”。
材料反映出聂豹()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6.有学者在评价程朱理学时说:他们讲的“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因为这些欲望与他们心目中的“天理”相对立,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在该学者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A.完全扼杀了人类的自然欲求B.特别注重提升人的个人修养C.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7.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o ealma a e n ”;lglt dt n;a ce t o i y;h r n ywo d :“ v rl n g me t ea r io a i n in c e பைடு நூலகம் t amo y
Vo No 4 L 4. .
De . 0 6 c2 o
“ 合为治” 综 的法律传统 与我 国古代 社会 的和 谐
姚国 艳
( 安徽 师 范大 学 政 法学院 , 安徽 芜湖
摘
2 10 ) 400
要: 综合为治” “ 的法律传统在我国古代社会 的和谐 发展 中具有 重要意义 。传统法 律 中的综 合为治包 括 : 人治与法 治结合 , 治
官与治民统一 , 审判与调解并举 。其 中, 人治与法治结合促进了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治官与治 民统一促 进 了家庭 内部 以及官 与 民的 和谐 , 审判与调解并举促进 了人 与社会 的和谐 。 关键 词: 综合为 治; 法律传统 ; 古代社会 ; 和谐
中圈分类号 : 9 D9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39 20 )4— 0 1 0 1 2 5 7 ( 06 0 0 7 — 6 6
Ab ta t h e a rdt n o sr c :T elglt io f“oealma a e n ’ n C ia w sa ge ts nf a c o h itn n e o amo y i n in a i vrl n g me t’i hn a ra i i c n efrte mane a c fh r n n a ce t g i C ieescey tivle he s e t,i e h o iaino l gb u na dr l gb w。teu i ct n o euaiga — hn s o it.I n ov d treap cs . .tec mbn t fr i yh ma n ui yl o u n n a h nf ai frg lt d i o n
党的十六大把 “ 社会更加和谐” 为全面建设 作
中的一个重要方 面。所谓“ 综合为治 ” 就是综合利
用各种思想 、 方法和手段从 多角度 、 多侧 面、 多层次 的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 , 以期实现最好 的治理效果。“ 综合为治” 的社 会治理理念在 中国
步入文 明社 会不 久 就 已提 出并 在 治 国实践 中 运用 ,
mi sa r adr uai e epe adtei er ino dc lr l n ei i .T e rm tdtehr o ybtenntr n t t sn e l n t ol. n tg t fu ia ta a dm d t n hypo oe am n ew e a e ir o g tg h p h n ao j i i ao h u
小康社会的 目 标之一提 出来… ,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 会又把 “ 高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能 力 ” 为 提 作
党执政能力 的一个重 要方面 明确提 出。在此基础 上, 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 出了构建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的 目标 , 我们所要建设 的和谐社 会是 民主法 “ 治、 公平正义、 充满活力 、 安定有序 、 人与 自 然和谐相
意义 。
1 “ 综合为治” 的法律传统
11 指导 思想 上 的综合 为治 : . 人治 与法 治结 合
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 , 笔者以为“ 综合 为治” 的治理模式是其
十 收稿 日期 :06一 9一l 20 o 3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 曾说过 :
处的社会” 口 。任何社会治理 目标的提出和实现都
必须立足于本 国的历史 传统和现实 的 国情 、 民情。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 国家 , 而且在历 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里社会 都是和谐 的, 研究对我 国古代社会 的和谐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 对我们今
天正在进 行 的 和谐 社 会 的构 建会 有 积 极 的借 鉴
《 礼记 ・ 乐记》 便有 : 礼以道其志 , 以和其声 , “ 乐 政
以一其行 , 刑以防其奸 , 其极一也 , 以同民心而 出 所 治道也” 的有关“ 综合为治” 的记载。这一传统对其 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 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笔 者拟从 以下几个方 面略陈管见 , 以求教于学术界前 辈和同仁。
ON T EGAL T HE L RADI I T ON OF “OVE RAL L MANAGE MEN T" AND HARMONY N I ANC E HI ES OCI T I NT C N E S E Y
YAO Gu o—y h a
( o eeo oic n a A h i oma U i rt- h , n u 2 10 ,C i ) C l g f li a dL w- nu r l nv s y Wu u A h i 4 0 0 hn l P ts N ei a
维普资讯
第 4卷第 4期
20 0 6年 l 2月
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f o tw s A r utrl i ri ( oi cec dtn ora o u et gi l a Un esy Sca Si eE io ) l S h c u v t l 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