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名师教案1

合集下载

最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教案

最新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教案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施耐庵、罗贯中与《水浒传》;吴承恩与《西游记》;曹雪芹与《红楼梦》;京剧的形成;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点、列表归纳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学成就,培养分析、比较与归纳、概括的能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③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③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明长城;明北京城及其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宋代的科技成就,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和火药的广泛使用;二是宋代的通俗文艺繁荣,包括宋词、话本和杂剧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代在科技和文艺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繁荣。

他们对宋代的科技和文艺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具体成就和影响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宋代的科技成就和通俗文艺的繁荣,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代的科技成就,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掌握宋代的通俗文艺繁荣,包括宋词、话本和杂剧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代科技成就和通俗文艺繁荣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和火药的广泛使用。

2.宋词、话本和杂剧的发展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宋代的科技成就和通俗文艺繁荣。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繁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宋代有哪些科技成就和通俗文艺吗?这些成就和文艺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宋代的科技成就和通俗文艺繁荣。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1、姓名:宋应星 2、生活年代:明末清初 3、身份:科学家 4、代表作:《天工开物》
3.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内容: 详尽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 程,并配有大量插图
(2)意义:
反映了当时我国具有世界先进 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 后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明长城
(1)目的:为了加强北部边防 (2)起止: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
雄伟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 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
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 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 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 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 超过了1万里,如果把历 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在一 起,总长度超过了10万余 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 一圈多。它已经被列为世 界的一大奇迹。
2.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
记述了有关农学的理论和农作物 种植、农具制作的方法;
论述了垦荒、兴修水利和备荒救 灾的重要性; 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徐光启与利玛窦
在翻译和介绍西方科技方面,徐光启也 是先驱。他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 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名著《几 何原本》前6卷,现在几何学上的点、线、 面、平行线、钝角等词都是他译定的。
嘉峪关
临洮
辽东



山海关



鸭 绿 江 嘉峪关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
北京城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 建设的最高成就,是世界城市建筑 艺术的杰作。明长城至今遗迹尚存, 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工程。它 们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晶。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学习目标 1.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3.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重点难点 1.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工商业的发达3.人口增长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一、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1.北京城:(1)概况:_______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为宫城、皇城和京城。

中央的_______(即宫城),成为中国五个世纪里的最高权力中心。

(2)地位:北京城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高成就,是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

自主预习单:2.明长城:(1)概况: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朝修筑了西起_______,东到_______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地位:明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工程。

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三、通俗文艺的繁荣1.小说的繁荣:(1)原因: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的兴起。

(2)四大名著:《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和《红楼梦》。

(3)《红楼梦》。

①创作:_______创作于清乾隆中期。

②内容:以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盛衰和家庭个人的日常琐事,揭露和批判了繁华掩盖下的社会腐朽。

③地位: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导评:精讲点拨,归纳总结2.戏剧的发展:(1)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

应用导思:学以致用,巩固拓展(2)京剧。

①形成:安徽地方戏_____,不断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革新,在_______前期,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②发展:京剧_________的特点,使其成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剧种,被称为“国粹”。

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岳麓版.doc

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岳麓版.doc

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岳麓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朝长城的修筑和北京城的营建,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与创造力。

(2)了解明朝杰出的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3)知晓四大名著和戏曲以及京剧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

2.过程与方法通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科学习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四大名著的繁荣原因、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科技、文艺的成就的繁荣、伟大。

【教学重点】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明长城的起止点;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四大名著的繁荣原因、创作背景、影响;京剧的形成。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统一强盛的王朝,有着强大的创造力。

都成北京的规划和营建、长城的修筑都是这一时期的伟大工程。

明清两代还为我们留存了大量的科技名著和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它们也同样见证着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一、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1.北京城:(1)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把北京城扩建为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历时10多年才完工。

1421年,明朝正是前度北京,称为京师。

明代的北京城最初为方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北京城南面的城门外面聚集了很多流动人口,形成了很多流动人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兵临城下,迫使朝廷在城南地区增筑外城,自此以后,北京城的平面布局变成了一个“凸”字形。

(2)清朝仍然选定北京为都城,沿袭了明朝的格局,位于都城中央的紫禁城成为中国五个世纪里的最高权力中心。

[博闻] 紫禁城即宫城,是明清皇帝日常生活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占地72平方千米,有供电阁楼约9000间,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展开,左右对称,气势磅礴。

新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绩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新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绩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徐光启(1562-1633)
宋应星(1587—?)
卤 井 图
导入新课
科技成就和通俗文艺的繁荣
定标自学
一、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
1.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2.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二、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宋应星的《源自工开物》三、通俗文艺的繁荣
文 丑
武 丑
释疑点拨
明清时期,不仅修筑了北京城和长城等气势宏伟的伟大工程,还留下了大量的科技名著和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共同见证着这个辉煌的时代。
5.明清两朝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繁盛时期,出现了《红楼梦》等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哪些因素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 )
①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
②市民阶层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旺盛
明代北京皇极门
天安门(明朝北京承天门)
故宫汉白玉栏杆
故宫云龙阶石
故宫角楼
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之三:城市建筑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代北京太和殿
皇帝临朝听政和举行仪典的太和殿,既是宫城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
幻灯片11
北京城的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的专用场所,象征着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北京天坛公园
2.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
曹雪芹出身满洲正白旗,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宠信。雍正初年,受政治斗争牵连,雪芹之父被免职,产业被抄,遂随家迁居北京。他性情高傲,不屑求人,晚年居北京西郊,贫病交加,年未及五十而卒。有感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在贫病中从事《红楼梦》的创作,历时十载,增删五次,留下了一部现实主义的不朽杰作,可惜未完稿而早逝。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只有80回。今《红楼梦》共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乾隆年间高鹗续写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辉煌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具体科技成就的背景、意义和影响等方面掌握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对这些成就的意义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辉煌。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科技成就为例,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分别介绍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成就、教育成就、文艺成就和体育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的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43《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43《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北京城的修建情况和明长城修建的目的、东西起止点、特点及修筑长城的意义,掌握明清皇宫布局的特点和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点。

2.知道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的科技著作的内容及地位。

3.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及地位。

知道昆曲与京剧兴起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3.通过分析、比较文学作品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及反映的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四大古典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欲望。

3.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难点: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通俗文艺的繁荣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师展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

中国的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上,哪些朝代大规模修建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伟大的建筑工程?(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师生共同探讨:1.你对北京城和紫禁城有多少了解呢?2.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3.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4.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探究点二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1.教师出示李时珍图片。

2017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word教案.docx

2017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word教案.docx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长城的修筑和北京城的营建;了解明朝杰出的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知晓四大名著和戏曲以及京剧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过程与方法:从了解明朝长城的修筑和北京城的营建,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状况,学习古人作书专注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荣誉感,为中华文明的强大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朝长城的修筑和北京城的营建难点:科技成就与文艺成果的掌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北京城:明朝最初定都南京,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便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把北京城扩建为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历时10 多年才完工。

1421 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称为京师。

明长城: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明朝对前代的长城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修葺(q ì)。

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号称“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根据2009 年国家发布的最新测量结果,明代长城总长度为8851 千米。

山海关: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在此构筑。

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居庸关: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境内,为明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八达岭”。

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中间有长达18.5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居庸关为古代北京西北的屏嶂。

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它全面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使我国药物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流传到日、英、法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的进步和文艺术的辉煌(教学案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的进步和文艺术的辉煌(教学案

\1.考查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2.考查相对论和量子论对物理学的革命性的意义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及其历史地位。

4.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5.互联网的诞生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6.考查的核心内容:近代世界以来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科技成就及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牛顿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论、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及近现代文学美术流派、成就等是本专题的主要知识点。

一、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经典力学的建立:(1)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确立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落体定律;确定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的发现以及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3)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和宏观物理现象,面临困境。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和物体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打破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时空观。

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指出了物质间所存在的万有引力,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分布使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的。

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的一种特例(物体低速运动状态),被包括在相对论体系中。

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成为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意义:(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3课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长城的修筑和城的营建,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与创造力。

(2)了解明朝杰出的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3)知晓四大名著和戏曲以及京剧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

通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

通过本科学习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城与长城的修筑、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四大名著的繁荣原因、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科技、文艺的成就的繁荣、伟大。

【教学重点】城与长城的修筑;明长城的起止点;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四大名著的繁荣原因、创作背景、影响;京剧的形成。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统一强盛的王朝,有着强大的创造力。

都成的规划和营建、长城的修筑都是这一时期的伟大工程。

明清两代还为我们留存了大量的科技名著和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它们也同样见证着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一、城与长城的修筑1.城:(1)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把城扩建为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历时10多年才完工。

1421年,明朝正是前度,称为京师。

明代的城最初为方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南面的城门外面聚集了很多流动人口,形成了很多流动人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嘉靖年间,蒙古骑兵兵临城下,迫使朝廷在城南地区增筑外城,自此以后,城的平面布局变成了一个“凸”字形。

(2)清朝仍然选定为都城,沿袭了明朝的格局,位于都城中央的紫禁城成为中国五个世纪里的最高权力中心。

[博闻]紫禁城即宫城,是明清皇帝日常生活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占地72平方千米,有供电阁楼约9000间,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展开,左右对称,气势磅礴。

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是太和殿,俗称金銮宝殿,通高约35米,用84根直径约1米的大木柱支撑整个局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设计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教学设计岳麓版

第43课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课程目标以《本草纲目》《开工天物》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及著作。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

教学方法通过对两项巨著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

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名著。

学生准备阅读四大名著原著或缩写本(寒假期间布置).本课前分小组演绎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形式不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该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等,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引子”以智力测试的形式进入。

三个题目:(1)招风耳白帝城草鞋叔父(猜人物)(2)胡须红华佗二(猜人物)(3)屠夫酒长矛黑(猜人物)这几位人物是哪一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形象?《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作品是什么?“正文”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

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白话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四大名著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

一、四大名著请同学把课前制作的表格进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成就与通俗文艺的繁荣》名师教案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北京城的修建情况和明长城修建的目的、东西起止点、特点及修筑长城的意义,掌握明清皇宫布局的特点和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点。

2.知道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的科技著作的内容及地位。

3.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及地位。

知道昆曲与京剧兴起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3.通过分析、比较文学作品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及反映的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四大古典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欲望。

3.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四大古典小说、昆曲与京剧。

教学难点: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长城图片)
中国的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上,哪些朝代大规模修建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伟大的建筑工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京城与长城的修筑
(一)北京城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天坛》等)朗读课文(108页),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2.(多媒体出示问题:北京城的构造)学生抢答。

提示: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

3.(多媒体出示北京城平面图)教师讲述北京的布局。

4.(多媒体出示问题: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长城
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109页“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这一段文字)
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4.(多媒体出示秦长城与明长城图片:提问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探究。

答案提示: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目标导学二实用科技的伟大成就
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目标导学三 通俗文艺的繁荣
(一)四大名著
(多媒体出示明代小说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二)昆曲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昆曲脸谱图片)
2.提出问题:昆曲兴起的历史概况?
教师指出: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

清代的戏剧创作,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

昆曲和京剧是其中的代表。

3.(多媒体出示问题:说出昆曲的代表作)读教材,要求学生抢答昆曲的代表作提示: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4.(多媒体出示问题:说出昆曲的特点)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昆曲的特点
提示:文词典雅华美,唱腔婉转优雅,载歌载舞。

(三)京剧
1.(多媒体出示问题:京剧兴起的背景)读教材,简短的介绍京剧兴起的背景(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2.(多媒体出示问题:简短的介绍京剧兴起的过程)读教材,简短的介绍京剧兴起的过程
答案提示: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京剧诞生。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伟大的建筑:北京城和长城;学习了明清的三位科学家及其代表作。

这些让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

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最后学习了明清的文学艺术。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戏剧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学习中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地感知具体的历史情节,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意见统一的定义,对于初
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更是困难。

有鉴于此,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提出前两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回答。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对明清文化特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