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闵行初中语文初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测培训答案中小学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及答案选择题:1、选出意思相同的一项:(D)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XXX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则无敌,国恒亡。

2、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D)A.XXX发于畎亩之中。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选出用法相同的一项:(B)A.困于心皆以美于XXX。

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XXX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4、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B)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B.XXX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XXX过寻阳。

D.征于色,发于声;XXX发而幽香。

5、解释错误的一项:(D)A.XXX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过去)6、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XXX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7、意思相同的一项:(A)A.XXX发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

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XXX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XXX,字子舆。

C“XXX举XXX”是指XXX隐居在海边。

当时的XXX认为他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读作“fú”,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读作“bì”。

改写】XXX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字是XXX。

C“XXX敖举于海”是指XXX隐居在海滨。

当时的XXX认为他有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生于忧患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説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重点词语含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必先苦其心志()5、版筑()之间6、百里奚举于市()7、而后作()8、征()于色( )9、而后喻()10、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2、国恒()亡()13、发()于声14、人恒()过() 15、所以()动心忍性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动词使动用法)6、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7、人恒过 (名作动)8、入则无法家拂士(动作状)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状)四、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3、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征于色生于忧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五、划分朗读节奏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舜发于畎亩之中六、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七、走进文本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2、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4、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6、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7、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人恒过…而后喻”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8、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事例说明一个道理?9、本文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10、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逆境能成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补习班自测闵行七宝答案2010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中语文补习班自测闵行七宝答案2010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测答案七宝新王牌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一、解释加横线的词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从) (中间,期间)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推举 ,文中解释为:被推举)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思想,心思,意念)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职责)(给)(这)5. 入则无法家拂士((进入朝廷,在国内))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存)7.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8. 行拂乱其所为(做,)9. 行拂乱其所为(做)10.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11.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道,懂得,明白)1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发起来兴起振作)1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14.下列句中,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意思相近的一项是(C)A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B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5、行拂乱其所为(拂逆)16、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17、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18、征于色(验)19、而后喻(知晓)20、所以动性忍性(用来)21、人恒过(常常发生错误)22、困于心,衡于虑(在)(同“横”,梗塞)闵行高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初中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学补习班闵行七宝小升初补习班精品教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痛苦)(使……劳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经受饥饿)(穷)(绝)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颠倒错乱)(使……震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才能)人恒过(发错误)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管夷吾举于士(当时掌管刑狱之官)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二、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筋骨劳累,使其经受饥饿,使其身心困乏,使他做的事情不如意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国内。

(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在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六、相关对联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3、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4、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附加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附加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部编本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

部编本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

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练一体案班级姓名组别得分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预习导航1.理解并积累词句: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畎.亩()傅说.()胶鬲.()降.大任()法家拂.士()空.乏其身()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的是和的问题。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身体上要。

三、温故知新(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舜发.于畎亩举于士.举于市.降.大任于是.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所以动.心忍.性征.于色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发.于声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而后喻.(二)翻译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中心论点的理解。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论证的?4.为什么本文只用一句话来论述“死于安乐”?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练一体案班级姓名组别得分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二、预习导航1.理解并积累词句: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畎.亩()傅说.()胶鬲.()降.大任()法家拂.士()空.乏其身()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讲的是和的问题。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市场。

7.任:责任,担子。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使……心动。

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常。

16.过:犯过失。

17.XXX: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国内。

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在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4.XXX厄演《春秋》,生于忧患;XXX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XXX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XXX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测评卷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划线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法家拂士敌国入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五.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带答案的练习题完成-精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带答案的练习题完成-精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带答案的练习题完成-精品2020-12-12【关键字】方法、条件、成就、增长、问题、充分、发展、发现、了解、突出、关键、意识、思想、力量、精神、环境、重点、作用、任务、造就、进取、分析、说服、教育、取决于、深化、忧患意识、中心、核心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市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空乏其身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

困于心忧困。

衡于患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常。

死于安乐也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臣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弻,辅弼。

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同类型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5、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精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精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精选
1、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过渡。

4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
困苦的状况的?略
5.课后第二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含答案知识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训练题含答案知识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训练题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

孟子,名,中期人二、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三、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9、文中“举”“发”有何异同?20、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1、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22、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法家拂士敌国入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20、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行【拂】乱其所为()④【曾】益其所不能()21、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分)2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20、①被举用②这,这样③违背④通“增”增加21、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22、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衰亡”来答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篇二」【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推举;发动)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知道、明白)C.生于忧【患】不【患】人之不己知(祸患,灾祸;担忧)D.舜发【于】畎亩之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从;比)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初二语文家庭作业:生于忧患测试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家庭作业:生于忧患测试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家庭作业:生于忧患测试习题及答案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练习习题,以下所介绍的初二语文家庭作业:生于忧患测试习题及答案主要是针对相关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畎亩(quǎn) 胶鬲(hé)B.傅说(shuō) 拂乱(fú)C.曾益(zēng) 拂士(bì)D.忧患(yoū) 后喻(yǜ)解析:A项“鬲”应读“gé”;B项“说”应读“yuè”;D项“忧”应写作“yōu”。

答案:C2.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A.发展,开展B.发生,生成C.发现,显现D.起,被任用(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A.事故B.原因C.故意D.所以,因此(1)解析:发:起,被任用。

答案:D(2)解析:故:所以,因此。

答案:D3.下列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释正确的一项( )A.因为上天将要降下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

B.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C.由于上天将要把大任务给这个人。

D.这是上天将要降重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的缘故。

解析:抓住关键词“故”应解释为“所以”。

答案:B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解析:抓住关键词“生”“死”,这两个词是使动用法。

答案:D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这两段的大意是( )A.论证人才难得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测答案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从) (中间,期间)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推举 ,文中解释为:被推举)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思想,心思,意念)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职责)(给)(这)
5. 入则无法家拂士((进入朝廷,在国内))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存)
7.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8. 行拂乱其所为(做)
9. 行拂乱其所为(做)
10.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11.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道,懂得,明白)
1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发起来兴起振作)
1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14.下列句中,与“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意思相近的一项是(C)
A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行拂乱其所为(拂逆)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7、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18、征于色(验)
19、而后喻(知晓)
20、所以动性忍性(用来)
21、人恒过(常常发生错误)
22、困于心,衡于虑(在)(同“横”,梗塞)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痛苦)(使……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经受饥饿)(穷)(绝)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颠倒错乱)(使……震动)(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才能)
人恒过(犯错误)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管夷吾举于士(当时掌管刑狱之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筋骨劳累,使其经受饥饿,使其身心困乏,使他做的事情不如意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让他内心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增长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到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才明白忧患足以使人生存,而安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6、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忧,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扰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上,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选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推选而登上了相位。

三内容理解
1 文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的共同点是什么?
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2 上天用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方法往往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
本文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事实论据,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论述这一道理时,指出这种磨难有思想方面的,有肉体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还有行动行动方面的,从而使论证的内涵大大丰富了。

4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经受磨练的句子(行拂乱其行为)。

经受磨练的结果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先说“人”,论述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再说“国”,论述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总之,此段由(人)到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全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A D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wánkù少伟男。

9、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例,写出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

司马迁在逆境中编写《史记》,这些事例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有所成就的道理2)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他进城后贪图享乐,太平天国最后导致灭亡。

这一事例证明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四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作者(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亚圣”。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孔孟)之道。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