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科学

合集下载

精品文档 (38)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

精品文档 (38)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这里谈谈科学这一面。

我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应当科学化的问题。

对此,有些同志有点怀疑。

有的认为,语文教学有不少老经验,发挥发挥就可以了,从前不讲什么科学化,不也照样教语文、学语文吗?有的认为,语文教学科学化是需要的,不过很难,简直无从下手。

总之,这些同志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要性或者可能性有疑问。

语文教学科学化是必要的。

搞任何工作,都要讲究科学性。

有了科学性才能够提高效率,加快速度。

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更要注意效率、速度的问题,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何况由于历史的和其他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者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

总结前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靠这个就不够了。

我们一定要把语文教学的改革纳入科学的轨道,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迈出新的步子。

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可能性也是无须怀疑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难道唯独语文教学是例外吗?不会的。

语文教学也有它自己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掌握的。

有些国家早已在研究并试图掌握他们本国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的甚至在研究教学汉语的规律,难道我们自己倒可以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视为“蜀道”,只能“以手抚膺坐长叹”么?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地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

关于科学的态度,我曾谈过实事求是的问题,这里,我想再加上两点,连起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从实际出发,它的对立面就是从概念出发;实事求是,它的对立面就是不注意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尊重客观规律;讲求实效的对立面就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做一些劳而少功,劳而无功或华而不实的事情。

咱们的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不是没有问题的。

比如,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问题,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讨论了一气,现在又讨论起来了。

──语文课是“工具课”?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课”?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训练二者并重吗?如果不是并重,那么,又以哪个为主?等等,等等,众说纷纭。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 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小结: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

(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

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教学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熏陶渐染、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学定教(《论语》)和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大教学论》等。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春蚕无需炫耀,那吐出的银丝,就是大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教师无需自诩,那芬芳的“桃李”就是对为人师者最高的评价。

教师就是一个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者,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

三尺讲台前,教师应精心地去做一个智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巧妙地与教学结合起来,绘制一幕幕令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学画面。

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之后,我对课堂教学艺术领悟了以下几点:一.开讲,体现一个“趣”字。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

好的导入能引引起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不好的导入则窒息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二.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三.练习,体现一个“精”字。

练习,对任何学科而言,都很重要。

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

我认为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做到及时反馈评价。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它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它的艺术性,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当领导的要讲领导艺术、搞外交的要讲外交艺术、搞推销的要讲推销艺术。

同样,搞教学的也要讲教学艺术。

艺术的内容很丰富,在工作中指人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工作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

教学中,若能很好地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巧妙的结合起来,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那学生的学习的效益上将会得到新的提高。

1.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呢?1.1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科学科学的体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相关理论。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供物质基础。

做到既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又要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完善自己的个性,建全自己的人格。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精辟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育人的重要性。

然而,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内在素养。

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风范,这一切都应从老师的示范做起。

老师要充分准确的发挥自身的示范效应,就必须具有完善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也只有如此,教师才会有健康科学的表现艺术。

1.2认清教学艺术的最终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

因此,教学艺术是要解决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怎样求得发展的问题。

它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学的对象。

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有利于协调师生问的亲密关系,风趣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豁达开朗的个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身理上、心上、个性特点上、还是知识结构上,无不成为选择教学方式的依据。

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多样性。

1.3教学艺术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教学艺术表现为肢体的、神态的、语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促进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自古,教育家门就从教学艺术角度来研究教学论的。

集孔子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君子之教,喻也。

”从中可见教学艺术之说,后来人们开始研究教学的科学性,两者结合成为研究的课题。

但是现在有些课堂不敢恭维,为了所谓的高效,而失去了科学和艺术,复杂化,概念化、程序化、结构化,处处以时间计算,格外呆板。

有时课堂教学简单就是艺术,下面就是我根据一些课堂教学环节,概括成十二个三句话,便于更好操作,更富有艺术性。

一、备课三句话:1、备一节课,要和整个单元相联系。

2、研究教材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

3、不要盲目“参考”和“复制”,备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课。

二、预设问题三句话:1、导入设置悬念性问题。

2、学习设置阶梯性问题。

3、深化设置探究性问题。

三、确定教学内容三句话:1、学生看得懂说不出的内容。

2、体现“课标”结合“学情”的经典内容。

3、要确定“不用教”的内容。

四、检查预习三句话:1、检查读原文情况。

2、检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疑难(问疑)。

3、检查学生自己对教材的见解和查阅到的信息。

五、一堂课的教学组织三句话:1. 时间紧凑,惜时如金。

2. 环节联系衔接科学合理。

3. 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所学问题,有美感!【“紧要语”、“关键词”、“联系点“、“关节眼”、“新异处”,为讲解内容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

】六、学生合作学习三句话:1、教师布置任务要准,人人有事做。

2、组长安排要得力,认真负责效率高。

3、解决问题要互帮互学。

七、学生展示三句话:1.看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快节奏、大容量、重实际、高效率”。

2.看参与质量:小组每个成员对本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充分准备,争取在展示中为小组赢得荣誉。

3.看语言表达:感情投入,声音洪亮,精确流畅,概括性强,避免口头语,脱稿。

(此时,学生是主角,不怕出错,就怕不做;不怕提问,就怕不问。

《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自变量:即客观刺激变量,是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常见的自变量因素有外部刺激、被试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等。

3、成就动机:是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是人们渴望成功、避免失败的欲望倾向。

4、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品行。

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6、自我效能感: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提高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努力程度。

7、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其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现有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9、认知方式: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而且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10、专家型教师:即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就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声调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教师。

11、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

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

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科学心理学独立于1879年,而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02-03。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

正如教育学奠基人、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

它追求的是永远要求达到而从来没有充分达到的一种理想,即追求一个“完人”的理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中,有两件事是最困难的,一是政治的艺术,二是教育的艺术。

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学艺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并有了长足的发展。

实际上,从教育学理论体系来看,教学理论体系大致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科学论、教学艺术论和教学历史论。

可见,教学艺术论是教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分类。

如果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艺术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要把教学科学理论应用于具体有不同特点要求的教学实践,就离不开艺术。

所谓“运用之妙,见乎一心”就是讲的这一点。

因此,完全可以说,教学艺术是连接教学科学于实践的桥梁。

所以,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对于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改革,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价值的。

当然,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刚开拓的新领域。

因为我国在近十几年来,尤其是70——80年代,基本上进行的是教学科学的研究,只是到了90年代,受国外教学研究的影响和本国教学研究发展的需要,教学的艺术问题才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谈谈我对教学艺术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不仅是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对教学的高层次概括。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教学的主体来看,教学是一门艺术。

因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

教学的主题包括教师和学生,他们都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在进行艺术创造,表现自己的艺术天赋。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已经用充分的科学资料证明,人的生理结构不仅有真和善的功能,而且有美的功能;人的心理结构不但有真和善的因素,而且有美的因素。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这是一个事关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大问题。

弄清这个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古代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内,教学基本上被看作一种艺术。

到17世纪,这种观念和认识,因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从而达到顶峰,标志这一顶峰的代表性人物和理论成果,是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

他对教学本质的阐释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此后几百年,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代之以教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观点。

并且,心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开展,为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这样,教学的科学理论框架和体系逐渐成熟并建立起来,教学作为科学的观念逐渐为人接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比之下,教学作为艺术的研究被冲击,被冷落。

到19世纪中叶,情况又出现了反复。

正当教学的科学化研究大张旗鼓、大有进展、大有成就之时,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位被认为是继夸美纽斯之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又重新举起教学艺术的旗帜,再一次阐述了关于教学的艺术性本质的深刻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他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曾这样论述教学的本质,强调并坚持教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学的本质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的论争。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学派代表、近代教育思想家杜威,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是“教育即生活”,但同时他还指出:“教学艺术,一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教育教学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

教学新思考:中小学教师如何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教学新思考:中小学教师如何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中小学教师如何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教学是一门科学。

和自然科学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是和学生打交道,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比探索自然科学更为复杂的一门科学,它在客观上要求每一个教师始终要以研究的姿态去从事平凡的教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岗位上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职业成功的幸福,也必须自觉地把平凡的教学工作当作一门科学去研究。

一、研究型教师的主要特征在那些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身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职业特征。

1.追求教学深度。

所谓教学深度,指的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深厚挖掘和积淀。

一名研究型教师不会满足于对学科教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或者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应付学生考试所需要的那一点点知识,无论在小学、初中、高中哪一个学段的哪一门学科,仅就学科知识本身而言都已经是无边无际的了,它都需要教师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学习提高,从而让自己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

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应付裕如,就必须要研究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之成为有机的学科知识体系。

常有教师因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有限,因而自己也满足于所掌握的那一点皮毛知识,这样,他既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学者。

相反,也有的教师即便是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在追求教学深度的跋涉中成为学科教学大家。

2.追求教学广度。

所谓教学的广度,主要指的是同一学科所涉及的众多知识面以及相邻的学科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仔细研究下去,都可以分出若干个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分支,任何一个细小的分支,又都蕴含了包罗万象的知识。

一个研究型教师就是要努力掌握学科知识的整体脉络,并对每一个知识分支都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

以大家都熟悉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为例,且不说字形、词语、说话,仅就拼音而言,就是一门无比复杂的学问。

词语的读音如何筛选,如何规范,普通话与方言、网络语言的关系等等,这其中有许多学科研究课题,可以做出许多教学研究成果来。

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而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一、让学生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语言的海洋是色彩斑斓、辽阔无边的。

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机智含蓄的幽默等,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朗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让学生从“品文”着眼,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语言有了直接的审美感受,获得了审美愉悦后,还要对作品鉴别和评价,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一个美好却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而一个丑陋又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

形象越鲜明,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激烈、越深刻。

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通过对刘备、曹操的语言、心理加以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曹操骄矜多疑,老谋深算;刘备善于伪装、大智若愚。

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

三、让学生“悟”出文章的内涵,领略作品的思想美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的思想光芒。

领受作品的美,必须靠“悟”,惟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整而深刻的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1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

科学实验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材料,因地质宜笔者在教学“油菜花开了”时选择了黄瓜花,原因是学生了解和熟悉这花而且容易收集。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笔者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选择木头、纸、塑料等几种玩具型的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如笔者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选择玉米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体验在教学“蜗牛”“蚯蚓”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

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笔者准备了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火柴、放大镜、蚯蚓、潜水碟子、树叶、记录纸等。

学生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了解了蜗牛不吃有蜡质的树叶,会游泳,怕烟火,运动时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运动时身体伸缩前进。

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使用《科学》教材以来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教育的改革、课堂的现状、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乍一听,好像二者相互矛盾,实际上科学和艺术是相结合的。

(一)教学是一门科学。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连贯。

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高潮迭起的中场、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是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学是一门艺术。

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或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物质的量的导入,方法一:讲一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有一克金和20个金原子,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方法二:我们喝下一杯水,其中有多少个水分子?方法三:一克碳有多少个碳原子?等等,导入的方法很多。

我们知道导入主要是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怎样达到预期的效果,讲求的就是艺术。

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即效率问题。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了之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取得怎样的效率。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这讲究的也是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与艺术是相互结合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一个人灵魂的点拨者,教师应精心的去做一个智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巧妙的与教学结合起来,绘制成一幕幕令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学画面,孜孜不倦的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去。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a要有一定的教育策略,体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促进自身的成长,提高学生的发展。

教学之所以理解为一门科学,是因为教学的过程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从准备教案、教学日历、讲稿、课件等工作开始,都需要理解整门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从而有目的性、针对性地传授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之所以将教学也理解为一门艺术,是因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知识,更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当老师要为人师表,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们,除了教知识,更要教做人.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有耐心无偏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些都是艺术.当然包括老师的语言,举止,风度,对于一个好老师而言,这些都是艺术.教师和学生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

当然,知识可以各种方式获取,而且远距离教学和在教学方面使用新技术已表明卓有成效。

但是,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仍是无法取代的。

如果说个人发展的继续必须以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前提,那么这种能力只有在向一位或数位教师求学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

教育学虽然被称为一种艺术,但更是一门学问。

是一门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的学问。

具体地说,教育学研究有关教育的理论和目的、教育原则等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

教育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

《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自变量:即客观刺激变量,是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常见的自变量因素有外部刺激、被试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等。

3、成就动机:是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是人们渴望成功、避免失败的欲望倾向。

4、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品行。

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

6、自我效能感: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提高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努力程度。

7、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其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现有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9、认知方式: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而且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10、专家型教师:即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就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声调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教师。

11、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

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

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科学心理学独立于1879年,而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02-03。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与青年教师谈讲课作者:□孟广武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往往热情很高,而经验不足。

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甚至连教学的基本套路也不清楚。

如何尽快地通过教学关,对青年教师是件大事。

因此,青年教师在从教伊始,就要尽快熟悉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巧、精通教学艺术,使自己及早成为教学新星,为将来成为教学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结合自己从教20多年的经验和体会,与青年谈谈怎样把课上好。

从教20多年来,我一直以“把课讲活”作为讲课的第一准则,积极探索,不断积累,取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

一、片纸不带上讲台要想使课活起来,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要照着书或讲义往黑板上抄。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一抄,势必显得呆板,不流畅,而且学生会认为你对所讲内容并不很熟悉,失去对你的崇拜感,从而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或干脆没兴趣。

一旦造成这种局面,你的课恐怕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此相反,当你上课时,空身进教室,片纸不带上讲台,讲起来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这样从气势上一下子就把学生给镇住了,使学生对你肃然起敬,并觉得你很有学问,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对你的课产生兴趣。

当然,要做到片纸不带上讲台是很不容易的,偶而几次我想问题不大,但要一门课全拿下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首先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咬牙坚持下来。

留校后我平生第一次登上高等学府的神圣讲台,那已经是22年前的事情了。

今天回想起来,还有很多的感慨。

那是给82级讲《微分几何》,起先几次把讲稿偷偷放在口袋里,以防万一,三次课下来,胆也就大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遇到较复杂的内容时,一定要坚持住,否则前功尽弃。

要做到片纸不带上讲台,就要把课背得滚瓜烂熟,就要对整本书的内容(包括习题)了如指掌,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既符合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

所以,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

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同时,语文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语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 身教” ,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直观性、趣味性、修饰性和抒情性是更便于课堂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一、直观语言———形神毕现直观性是历来被称道的教学原则之一。

直观教学除了实物、教具之外,最实用的就是直观性的语言。

从理论上讲,语言从来都不是直观的,但好的、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进而直接地去感知事物,这就是语言的直观性。

这种直观性表现为生动形象,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直观语言,自然会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当读到对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启发学生说:“ 作为人,我们有你争我夺的球场竞技,有追逐嬉戏的课间游戏,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还有自我感觉甚佳的自得情态。

现在,作者把这些描述统统给了泰山松,那么,这些泰山松显示了怎样的形象呢?” 这样的启发唤起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还极有兴趣地去印证自己想象中的形象。

读到那些“ 吸翠霞而夭矫” 的松树“ 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天夺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 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好像那“ 望穿秋水” 、“ 斜着身子张望”的泰山松等待的正是这些莘莘学子。

于是,学生很快地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这种形象的、富有直观性的语言来自教师平日的语言修养,来自教师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哇塞,教学啊,那可真是既神奇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就好比做饭,你得有菜谱,也就是科学的方法,知道先放啥后放啥,火候怎么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科学部分呀!比如说,教数学就得按知识体系逐步讲解,这可不能乱来。

但要是只会照本宣科,那可不行,这不就成了机器人啦!这时候艺术的一面就登场咯!
你想啊,同样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教学也一样啊!就拿我们班的王老师来说吧,讲课文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啊!她能把枯燥的文字变得像电影一样在我们脑子里播放。

有一回讲历史故事,她呀,不光是讲知识点,还加上了各种动作和表情,感觉她自己都变成故事里的人啦!当时我就在想,这要是换一个老师,没准儿就干巴巴地念课文呢,那多无趣啊!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呀。

再比如说教画画,你得先教孩子们色彩搭配的原理,这是科学。

可每个孩子画出来的都带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艺术啦!张老师就特别会引导,他不会规定孩子们必须画成啥样,而是鼓励大家自由发挥,还总能发现每个孩子作品里的闪光点呢!
教学可不就是这样嘛,既要有科学的框架做基础,又要有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如果只是科学,那教学就太死板了;要是只有艺术,又会太没头绪。

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教出优秀的学生呀!这就是我对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教学是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
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

——马卡连柯
一、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争论由来已久,不过,在教学实践上,教学具有艺术性是早就认识的事实。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焦点:一是围绕科学成果在教学上的有效问题。

即经过科学总结的教学技能能否像科学成果在其它领域那样有效地传授或复制;二是能否对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

早在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要想知道怎样教学,与其从科学研究中寻找答案,不如从优秀教师那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一观点在注重科学精神的美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行为心理学的发展,教学的科学性更有广泛的理论支撑。

后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安排教学,他认为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所以主张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逻辑顺序排列,一步一步用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可见,斯金纳的教学科学性的倾向相当明显。

依照教学的原则来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到20世纪50、60年代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对这种倾向表示怀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认为,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具体的”情境,所以,教师应当是艺术家。

美国教育学家海特在20世纪50年代详尽地阐述了“教学是艺术不是科学”的观点。

他指出,教学涉及的是人,是人的情感和价值,这些“完全不属于科学范围之内”,他否认对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用科学的目的或方法来研究教学,不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伤害教学。


应该说,不管是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还是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对教学本身而言,都是一件幸事。

因为,教育工作者一旦从理论或哲学的高度阐释教学、反思教学;那么新的教育教学观就将诞生,它必将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正如斯芬克司之谜一样,人类只要开始反省自我,那么有自我意识的新人类就将诞生。

我认为,教学需要科学基础是不可否认的,艺术和科学是教学飞翔的两翼。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只不过代表了两种不同研究的旨趣或思维的取向。

说教学是艺术,所关心的是整体教学的实际运作,也就是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说教学是科学,所关心的是教学相对静态的结果或结构,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证根据。

二、教学是一门思维科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维科学。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语文教学要遵循人们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主要看对学生思维开发的程度。

语文教学的观念、语文知识的系统、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的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

三、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科学
思维活动过程是通过语言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语言的活动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学习语
①Highe .G .The of Teachiwy 1954
言,是世界上所有的母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的规律是“积累——感悟——迁移”。

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是按学习语言的层进式的规律来说明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的要求,书面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口语表达,感情要恰当、语言要流畅,从而,使学生能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语文教学是一门创造的科学
美国教育家T·J伯说:“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接受美学理论也指出,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定性。

语文课文本身是模糊艺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语文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进行创造性的生产、创造性的劳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人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大脑会产生一种内在紧张力,极力改变这种形状,使之成为规则,完满的形状。

教材所提供给学生的文章,对学生来说,应是“不规则”“不完满”的,教师应持“奇文供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态度,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启发下,使学生“百家争鸣”,积极创造,增强学生思维的探索意识和创造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