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讨论

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讨论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改为非肝素抗凝剂(如阿加曲班、利伐沙班等)治疗
低分子肝素
ATIII , Xa, IIa
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
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
出血不良反应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
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
3.Official package labeling for Eliquis (apixaban). Bristol-Myers Squibb; Princeton, NJ (2012).
5、为什么会出血?
2020-2-20
张福先.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的最新关注.[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 , 24 (4):293-296
II, VII, IX, X
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为2.5~6.0mg/d
凝血功能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1.8~2.5?
出血
利伐沙班(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
Xa
前三周15mg Bid,维持剂量为20mg QD

出血较少
2020-2-20
推荐一: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推荐二: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诊疗过程
8.19
2020-2-20
用药情况汇总
2020-2-20
7.30
7.31
8.1
8.2
8.3
8.4
8.5
8.6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_马志刚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_马志刚

文章编号:1001-5949(2011)06-0518-02·论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马志刚,宋梅[摘要]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加用替罗非班)和双联组,所有患者均正规使用肝素、盐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出血并发症、血小板计数、5d 内复合终点事件。

结果血小板聚集率三联组明显下降(36.21%与45.74%比较,P <0.05),出血并发症比双联组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5.3%vs 2.6%);5d 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三联组低于双联组(1.8%vs 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聚集率[中图分类号]R543.3[文献标识码]AComparis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after antiplatelet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by interventionMA Zhi -gang ,SONG Mei.(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nchuan ,Yinchuan 75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after antiplatelet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by interven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nti -platelet therapy and safety.Methods96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riple therapy group (plus tirofiban )and the double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regularly used of heparin ,hydrochloric acid ,clopidogrel ,aspiri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observed ,bleeding complications ,platelet count ,the end of the event was the composite end point within 5d.ResultsThe result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riple (36.21%vs 45.74%,P <0.05),bleeding complications more than double group trend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5.3%vs 2.6%);5d com-posite end point event rate was lower than double -triple group (1.8%vs 2.6%),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ates help to proper and safe use ofantiplatelet drugs.[Key word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tiplatelet therapy ;Antiplatelet drugs ;Platelet aggregation[基金项目]宁夏医科大学面上项目(XM200957)[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01[作者简介]马志刚(1970-),男,副主任医师,从事冠心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专业。

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后还要不要抗血小板?

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后还要不要抗血小板?

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后还要不要抗血小板?我们都知道,脑梗死患者要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由于脑梗死造成的肢体偏瘫或者患者长时间卧床等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会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应该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抗凝治疗。

既然一个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我们都会进行抗凝治疗。

那么,今天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进行了抗凝治疗,还需要同时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多数脑梗死患者而言,如果没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我们无需预防性抗凝治疗,也就不存在抗凝后还要不要继续抗血小板治疗的问题。

因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2019年《美国AHA/ASA急性缺血脑卒中管理指南》明确指出1:•间歇气动加压(intermittent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可以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在无禁忌症的卧床卒中患者中,除了常规治疗(阿司匹林和补液)外,建议使用间歇气动加压,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继续脑梗死患者皮下注射预防剂量肝素的获益尚不明确。

•研究表明使用弹力袜不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反而是局部皮肤损害的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不应使用弹力袜。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抗凝治疗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临床中最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是低分子肝素,但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没有禁忌,应该足量抗凝,剂量是100U/kg,每12小时1次。

临床中低分子肝素的常用剂型有4000U/支(0.4ml)的,这时候如果我们使用4000Uq12h,那么这个剂量对于多数患者是不足的,这点需要引起重视。

抗凝治疗也能够治疗急性脑梗死抗凝治疗用于临床大概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最初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随后自然而然,人们尝试使用抗凝来治疗急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I
B
I
C
I
A
IIa
C
Eur HEART J:2014,August 29.
Antiplatele therapy after stenting
DAPT is incicated for at least 1 month after BMS implantation. DAPT is indicated for 6 month after DES implantation. Shorter DAPT duration(<6 month) may be considered after DES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at high bleeding risk. Life-long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usually ASA is recommended. Instrucion of pati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plying with antiplatelet therapy is recommended DAPT may be used for more than 6 month in patients at high ischaemic risk and low bleeding risk.
Any aspirin*
65
-452.3
1717.0
该研究共纳入135 000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及7 7000使用其他抗栓策略的患者进行分析。 主要终点事件:“严重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非致
1.0
1.5
2.0
Antiplatelet better
Antiplatelet worse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一、【评估(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者下肢有无肿胀、皮温、颜色等。

2、观察生命体征情况。

3、了解各项检查化验的结果。

4、患者的心理状态。

5、用药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

6、并发症:出血、血肿、肺栓塞、滤器移位等。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1、舒适的改变:静脉回流障碍与本身疾病有关。

2、自理能力缺陷:与本身疾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出血、血肿、肺栓塞、滤器移位等。

三、【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用同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休息与体位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10~14天,使血栓紧黏附于静脉内膜,避免用力咳嗽、翻身幅度过大过快、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这些行为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患肢采取保温措施,但不能用热敷的方法,防止血管扩张,加重肢体肿胀。

(3)术前准备①检查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周径情况在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用圆圈标记,搏动正常在圆圈内用“+”,减弱用“-”消失用“.”,测量双侧肢体周径(髌骨中点向上15cm,髌骨中点向下10cm)以备术中术后对比观察。

②术前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瞳孔的改变以及肢体、语言功能的变化。

③饮食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在饮食中用植物油、禁止食用肥肉、蛋黄、动物脑等食物,毎日脂肪含量不超过40g,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淤滞,加重血栓形成、忌食辛辣食物,选择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新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术前2-3天进少渣饮食。

④一般护理术前1天做好皮肤准备,做好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前禁食禁饮8小时;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重医大介入放射学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重医大介入放射学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介入放射学章节思考题第一至二章1.介入放射学的定义是什么?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科。

2.介入放射学所需要的影像监视器材有哪些?(1)直接X线透视(2)间接X透视与DSA(3)超声波检查仪(4)CT(5)MR3介入放射学使用的操作器械有哪些?(1)穿刺针⑵导管⑶导丝(4)导管鞘⑸支架(6)其他4.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的大致分类。

按药物来源分六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及其他类型。

按药物对细胞增殖周期不同时相的作用分两类:(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⑵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5.栓塞剂的使用原则栓塞物质在使用中,必须保证能够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下显影,释放或留置的全过程必须在X射线或其他影像手段监视下完成,否则易造成异位栓塞、过度栓塞或栓塞物质反流。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刺激,不导致过敏反应,不改变人体基因。

6.介入放射学按治疗领域分类(1)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①血管本身的病变,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术治疗②利用灌注术对肿瘤性疾病进行治疗③利用动脉栓塞术消除器官功能④利用灌注术治疗非特异性炎症⑤血管造影及血管造影与其他影像设备相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非血管系统计入放射学:①利用成形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管腔狭窄②利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积水等③利用穿刺术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④利用穿刺术通过穿刺针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

第三章1.经导管栓塞术的定义。

是在X线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之闭塞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的技术。

2.经皮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机制。

阻塞靶血管使肿瘤或靶器官造成缺血坏死;阻塞或破坏异常血管床、腔隙和通道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阻塞血管使之远端压力下降或直接从血管内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以及用栓塞物填塞异常突出的血管腔(动脉瘤),以防其破裂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因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由于DVT后PE的发生率较高,或PE的栓子大都来源于DVT,所以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一、DVT的临床分型1.按部位分:(1)周围型: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按严重程度分:(1)常见型DVT。

(2)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二、DVT的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1)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15~30 d之间。

(3)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

(4)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患者因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2]。

由于DVT后PE发生率较高,或PE栓子大都来源于DVT,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 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会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3-4];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1 下肢DVT临床分型和分期1.1 下肢DVT临床分型按部位分[5]:①周围型——腘静脉和小腿DVT;②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

按严重程度分[6]:①常见型DVT;②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1.2 下肢DVT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①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②亚急性期——发病15~30 d;③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④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⑤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 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应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7]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方法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植入术。

病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病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病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目的分析并研究病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方面的影响。

方法整群选取该院白2010年9月-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发病6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将使用过抗血小板治疗的125例定为观察组,将未使用过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133例分到观察组,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采用改良后的Rankin量表进行。

结果观察组病人在溶栓90 d内的颅内}m血率、死亡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1.2%、5.6%和5.52%,对照组分别为8.27%、4.51%和5.93%,该两组上述指标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于病前实施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静脉溶栓效果影响较小,可以不作为静脉溶栓的参考指标。

标签:血小板: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文献标识码]A目前,脑卒中应经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有着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预后极差。

通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用的静脉溶栓方法,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已被广泛认可,但在患者发病前,如果已经给予了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对后期的静脉溶栓效果产生影响,一直有不同的争议。

为分析并研究病前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方面的影响,该研究对于该院2010年9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群选取该院所收治的发病6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将使用过抗血小板治疗的125例定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共70例,女性55例,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为(55.7±4.8)岁,将未使用过抗血小板治疗的133例定为对照组。

导管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效用探究

导管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效用探究

导管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效用探究【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溶栓结合应用抗凝治疗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90例。

常规组应用单纯溶栓抗凝治疗。

实验组采用导管介入溶栓结合抗凝治疗。

对比患者疗效与患肢周径。

结果: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治疗后患肢周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期间导管介入溶栓与抗凝治疗的效果显著,整体疗效突出对于患肢周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导管介入栓塞;抗凝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临床效果下肢静脉血栓属于临床中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症,临床中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静脉壁遭受损伤、血液高凝以及静脉血流减缓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血液回流遭受堵塞,促使下肢形成明显疼痛、肿胀以及浅静脉曲张等病症,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存在相当严重的影响[1]。

近些年有研究认为溶栓结合抗凝方式可以有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对于患者的早期预后改善作用较为明显[2]-[3]。

对此,本文基于对比方式探讨溶栓结合抗凝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90例。

常规组患者45例,男女26例、19例,年龄(48.34±3.80)岁;实验组患者45例,男女27例、18例,年龄(49.33±3.45)岁。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入选标准:借助螺旋CT检查被确诊为静脉血栓;病症发生在14天以内;具备溶栓与抗凝治疗适应症。

排除标准:存在多肢体静脉血栓;存在休克和疾病症状表现;存在颅脑血栓等相关病症。

1.2方法常规组应用单纯溶栓抗凝治疗。

在入院后保持卧床修养,将患肢抬高30度保持绝对卧床,应用12500U低分子肝素钙每天2次进行皮下注射,基于华法林钠进行口服治疗,每天1次每次2.5mg,治疗期间基于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停止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后单次应用华法林钠片实行3至6月治疗。

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事件的影响

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事件的影响

第32卷第2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年2月167行适当补液。

通过分析沈阳地区5岁以下2016年-2019 年5岁腹泻情况,结果显示: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6%例,占比为45.05%,其中<2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较高55. 32%,其次为 0 岁以下 27. 44%,2 - 3 岁为 12.21%,&3岁为5.03%。

年龄分布显示<2岁较多,3=3岁最低,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在出生后体内母体抗体仍然存在,免疫 力较强,且较少接触外界物品食物,阳性率自然较低。

而 超过〇岁后,体内母体抗体减少,免疫水平出现降低,并添 加了辅食,加之这个年龄段喜爱触摸各种物品,卫生习惯 较差,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岁以上的幼儿免疫系统不断 完善,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阳性率 较低。

在阳性率上,轮状病毒仍是5岁以下患儿腹泻的主 要原因,近年来感染率逐年增加,检出率出现增加,成为引 起本地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61。

不同的腹泻病毒 存在不同的流行特征,由于腺病毒与星状病毒检出率较 低,因此暂未发现明确的流行季节,目前I -2岁儿童是轮 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冬季或秋季是轮状病毒的高峰时 期,基本出现在12月到来年的3月,因此需要将这一时期 的小儿积极做好防护工作。

在秋季腹泻期间,患儿对食物 的吸收和摄人减少,但对营养需求增加,所以会出现营养 不良,在相关研究中表明,在秋季腹泻发病期间,对于营养物 质的吸收量会减少30%左右,因此需要做好应对措施7:。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仍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秋冬季 节较为高发,对于I -2岁的儿童需要积极做好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1]刘玉晴,李庆亮,白萱,等.湘潭县和融水县2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0,33(6) :684 -688.[2]陈诚,刘展志.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实时荧光PCR联合检测在托幼机构病毒性腹泻疫情检测中的应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6) :577 -580.[3]粱卓夫,邝璐,姚淑雯,等.2016-2018年广州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结果和临床特征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0,35(2) :128 -131.[4]骆洪梅,冉陆,孟玲,等.2005—2018年中国5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2):丨8丨-186.[5]梁忠培,杨力,邓昌枢等.参茶白术散加减辅助推拿辩证治疗小儿急性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2) :5262 -5265.[6]李召锋.补辞疗法联合干扰素a l h及西咪替丁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5) :39 -40.[7]陈广源.喜炎平注射液对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肠黏膜屏障及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丨丨(5) :429 -431.(收稿日期:2020-丨2-15)双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事件的影响李大军[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双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后时发生血栓事件、血小板聚集率的效果及 价值。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谭恋恋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谭恋恋

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谭恋恋【摘要】目的:观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当中,患者是否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其治疗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分析对象,按照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进行分组,将发病前24h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50患者作为参照组,将发病前24h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4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以及患者治疗90d后颅内出血与死亡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要好于参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远期预后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抗血小板服用史可以有效保证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效果,但是对于远期效果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服用史在临床脑卒中患者当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十分常见,是主要病变类型之一[1]。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神经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2]。

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成为效果较为确切的方式,且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范围以及时间窗正在不断扩大。

但是,针对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其静脉溶栓治疗所产生的影响,临床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患者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会增加患者静脉溶栓后脑出血风险,也有学者认为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会给患者近期疗效带来积极影响[3]。

本院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进行相关分析,现就研究情况进行如下论述: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7年4月—2018年1月期间被送至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当中选择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相关研究,此次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审批,且预先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

患者的纳入标准为:经临床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患者、符合201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标准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在4—25分之间的患者、发病至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在3h以内患者。

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

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

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罗艳华【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tiplatelet drug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intervention incidence of no -reflow.Methods 180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atients with no -reflow phenomenon as research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90 cases.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produce given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treatment of no -reflow or slow reflow,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verapamil therapy .Results The fina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drugs Coronary angiography showed TIMI 3 cases numb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After treatment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the first time , the last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TMPG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verapamil hydrochloride tirofiba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incidence of no -reflow, which should be spreaded in clinical practice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

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对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的预测价值

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对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的预测价值

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对抗血小板治疗低反应的预测价值李梦云;丁晓梅;孔祥勇;陈鸿武;朱红军;赵家鑫【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行高风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关系,以期了解MPV对两种药物治疗低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且行高风险PCI治疗的患者共7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600 mg,次日开始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的维持治疗.负荷量给药24 h后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以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50%作为阿司匹林低反应的指标,据此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低反应组(AL)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0%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指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CL)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S),分别比较不同药物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手术相关资料及MPV水平.结果共有27例(36.5%)患者发生CL,21例(28.4%)患者发生AL.CL组的MPV水平显著高于CS组,同样AL组的MPV水平也显著高于AS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MPV增高是AL的独立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CL的发生与MPV增高也有密切关系(OR=4.170,95%CI:1.971~8.823,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分析,MPV预测CL、AL的最佳截点分别为9.95 fL和10.65 fL,敏感性为100%和81.0%,特异性为55.3%和37.7%(CL曲线下面积:0.861,95%CI:0.779~0.942,P<0.01;AL曲线下面积:0.732,95%CI:0.609~0.856,P=0.002).结论在高风险PCI的患者中,高MPV水平是CL、AL的独立预测指标.%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itial mean platelet volume (MPV) level and the low-response to anti-platelet therapy (including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assessed by thromboelastograph (TEG) platelet mapping,and analyz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PV on low-response to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high-risk coronary intervention.Methods 74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who had been subjected to high-risk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dual-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 were selected.TEG platelet mapping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platelet function.Low responses to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was defined as the arachidonic acid (AA)-induced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PA) was less than 50% and the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induced IPA was less than 30%,respectively.All the patients in this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including clopidogrel low-responsiveness (CL) and clopidogrel sensitive (CS) groups,aspirin low-responsiveness (AL) and aspirin sensitive (AS) groups.MPV was measured by routine blood test.The clinical data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CL and AL were 36.5% (n=27) and 28.4% (n=21),respectively.MPV was higher in both CL and AL group than that in CS and AS group [(11.54±0.89)fL vs.(10.05±1.09)fL,(11.29±1.03)fL vs.(10.32±1.23)fL,P<0.05]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initial MPV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in both AL and CL groups(P<0.001;OR=4.170,95%CI:1.971-8.823,P<0.001).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ceiv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for CL and AL group,the best cutpoint of MPV was 9.95fL and 10.65fL,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CL and CS were 100.0% and 55.3%.as for ALand AS the results were 81.0% and 37.3%,respectively (95%CI:0.779-0.942,P<0.01;95%CI:0.609-0.856,P=0.002).Conclusions High-level of MPV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both CL and AL in ACS patients treated with high-risk coronary intervention.【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7(020)003【总页数】6页(P235-240)【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血管重建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敏感性与特异性【作者】李梦云;丁晓梅;孔祥勇;陈鸿武;朱红军;赵家鑫【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部分或完全受到限制,从而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或损伤的一组综合征[1]。

发病前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发病前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

发病前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科168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发病前24小时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研究组90例(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对照组78例(发病前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结果:研究组短期和长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静脉溶栓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无症状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前言:脑卒中是我国国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和成人致残原因,降低脑卒中患者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rt-PA静脉溶栓是发病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重要方法。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许多国际准则的认可和推荐。

一些研究表明,在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效果没有影响,甚至更有效。

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作用的研究仍存在争议。

因此,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在发病前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科168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给予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经头颅CT 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发病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 4.5h;(3)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根据患者发病前24小时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研究组90例(发病前有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对照组为78例(发病前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文献快译]静脉内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是利是弊?

[文献快译]静脉内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是利是弊?

[文献快译]静脉内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是利是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居于首位的死亡原因,而卒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首位、世界第二位的死亡原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静脉应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常用的治疗,可以及早恢复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患者的预后。

同时,随着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推广和落实,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卒中发病前即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从机制上来说,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能增加静脉溶栓患者出血的风险,但临床相关的数据是否真是如此?不同的研究分析,呈现了不同的结果,值得临床医生思考。

溶栓前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溶栓后sICH及颅内出血风险,且三个月功能独立性也略差?2015年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项系统评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该研究的研究者,回顾性的检索了2013年12月31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对静脉溶栓后对脑出血的影响。

该系统分析共纳入文献10 篇,其中 8 项研究中的抗血小板组 5185 例及对照组10660例的症状性颅内出血( sICH) 发生率经荟萃分析后结果显示: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了溶栓后sICH的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R=1.67,95% CI 1.44 -1.93,P<>图1. 抗血小板组与对照组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6项研究中的抗血小板组 1359 例及对照组 2497 例的任何颅内出血发生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抗血小板治疗增加了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R=1.23,95% CI:1.04 -1.47,P<0.05)>0.05)>图2. 抗血小板组与对照组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3 项研究中的抗血小板组3966例及对照组8368例的3个月功能独立情况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抗血小板组3个月功能独立性较对照组略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R=0.86,95% CI:0.80 -0.93,P<0.01)>0.01)>图3. 抗血小板组与对照组溶栓良好结局比较的森林图静脉溶栓前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较好?2015年在JAMA Neuro上发表的研究则对于静脉溶栓前的抗血小板治疗得出了不同的结果。

丹参新酮抗血小板作用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丹参新酮抗血小板作用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丹参新酮抗血小板作用及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第一章丹参新酮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目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需要更多供选择的抗栓药物治疗。

血小板的过度活化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抗血小板药物是其中重要一类。

目前市售抗血小板药物存在诸多不足,从传统中药寻找抗血小板活性成分是一个良好途径。

前期实验我们从丹参中发现一个抗血小板活性成分,但其作用特点及机制尚不清楚。

本部分实验主要研究丹参新酮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小鼠外周血,制备洗涤血小板和富血小板血浆(PRP)。

用血小板聚集仪评价丹参新酮对不同激动剂(胶原、CRP、凝血酶、ADP、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用血小板聚集仪评价丹参新酮对胶原、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释放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评价丹参新酮对胶原、凝血酶诱导血小板p-selectin和JON/A的表达;采用显微荧光技术检测丹参新酮对血小板在胶原表面的黏附和纤维蛋白原上扩展功能的影响;观察丹参新酮对血小板经凝血酶诱导的斑块回缩功能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评价丹参新酮对不同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ROS的影响和血小板胞内Ca2+的影响;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丹参新酮对血小板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终浓度为2μM,4μM,8μM的丹参新酮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胶原、CRP、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ADP(4μM,10μM)和花生四烯酸(100μM,50μM)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

丹参新酮能够抑制胶原与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ATP释放;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p-selectin和JON/A的表达。

丹参新酮可抑制血小板在胶原表面的黏附和在固化纤维蛋白原表面的扩展。

丹参新酮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斑块回缩但不影响血小板胞内钙离子的释放。

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丹参新酮能够抑制胶原受体下游的PLCγ2,PKC,Akt,GSK3β,ERK1/2等蛋白的磷酸化。

丹参新酮能够降低由整合素αIIbβ3介导的“outside-in”信号中的Src和FAK磷酸化水平,但是不抑制β3磷酸化。

【药师】2020年驻店药师继续教育考试试题二

【药师】2020年驻店药师继续教育考试试题二

【关键字】药师2017年驻店药师继续教育考试试题(二)(培训系统题库)十、脑出血1、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b)A、1周B、2周C、3周D、4周2、明确脑出血的首选辅助检查是(a)A、头颅CTB、头颅MRIC、脑脊液检查D、脑血管造影3、脑出血病人CT图像为(b)A、起病后即可见低密度异常影B、起病后即可见高密度异常影C、可见脑室扩大D、起病24-48小时后即可见高密度影4、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在(c)A、中脑B、小脑C、内囊D、脑桥5、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推荐在脑出血急性期使用(b)A、甘露醇B、糖皮质激素C、呋塞米D、甘油果糖6、出现脑疝应立即(d)A、降体温B、输氧C、气管切开D、快速静脉注射脱水剂7、脑干出血患者,出血量大于多少,患者通常在48小时内死亡(d)A、1mlB、2mlC、3mlD、5ml8、以下哪项不属于脑出血的临床表现(b)A、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B、起病前常无预感,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C、常发于50-70岁D、血压明显增高,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至高峰9、脑出血急性期的处理中哪项是错误的(d)A、控制脑水肿B、降低颅内压C、防止并发症D、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10、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c)A、颅内动脉瘤B、脑动静脉畸形C、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D、脑动脉炎多选题1、脑出血急性期的处理中哪项是正确的(bcd)A、勤翻身拍背B、控制血压C、降低颅内压D、适当使用止血药2、脑出血脱水剂的使用包括(abcd)A、甘露醇B、甘油果糖C、呋塞米D、人血白蛋白3、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原则(abcd)A、脱水降颅内压B、调整血压C、防治继续出血D、防止并发症4、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甘露醇使用正确的是(abd)A、125ml-250mlB、快速静滴C、缓慢静滴D、6-8小时重复给药5、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使用甘露醇是应注意(abcd)A、监测尿量B、监测入量C、监测肾功能D、监测电解质6、脑出血的临床表现(abcd)A、50岁以上,男性略多B、活动状态起病C、情绪激动时起病D、血压明显升高,症状数分钟达高峰7、脑出血患者出现体温高于40℃的中枢性高热应使用(abd)A、冰毯降温B、冰帽降温C、解热镇痛剂D、大静脉冰敷8、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降压方案正确的是(abcd)A、首选脱水、降颅内压治疗B、不要急于降压C、血压大于200/110mmHg,可慎重选择平稳降压治疗D、收缩压小于90mmHg,舒张压小于160mmHg,不需要降压治疗9、脑出血可能出现哪些症状(abcd)A、头痛、呕吐B、头昏C、肢体乏力D、言语不清10、出现下列哪些选项考虑手术治疗脑出血(abcd)A、壳核出血大于30mlB、丘脑出血大于15mlC、小脑出血大于10mlD、小脑出血直径大于3cm十一、心房震颤1、预激合并房颤可使用下列哪种药物(d)A、洋地黄B、维拉帕米C、利多卡因D、胺碘酮2、房颤口服华法林抗凝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多少能安全有效的预防卒中发生(c)A、1-1.5B、1.5-2.0C、2.0-3.0D、3.0-4.03、预激合并快速心房颤动宜选择(b)A、维拉帕米B、胺碘酮C、洋地黄D、利多卡因4、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房颤宜选择(c)A、维拉帕米B、胺碘酮C、洋地黄D、利多卡因5、既是麻醉药又是抗心律失常药物(a)A、利多卡因B、异搏定C、胺碘酮D、双异丙吡胺6、房颤最常见于下面哪种心血管疾病(d)A、心肌病B、高血压性心脏病C、心包炎D、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7、初次发作的房颤在多少小时内称为急性房颤(c)A、24B、48C、24-48D、48-728、关于房颤的治疗原则,下列哪一项描述正确(c)A、所有房颤均应转为窦性心律B、所有慢性房颤均需转为窦性心律C、永久性房颤可以采取控制心率加抗凝的治疗策略D、所有房颤均可应用洋地黄9、急性房颤发生后给予胺碘酮的负荷剂量(a)A、150mgB、200mgC、300mgD、500mg10、42岁女性患者,近来偶有心慌不适,听诊心率90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d)A、房性期前收缩B、室性期前收缩C、窦性心律不齐D、房颤多选题1、可用于减慢房颤心率的药物包括(abd)A、洋地黄类B、β受体阻滞剂C、抗凝剂D、钙拮抗剂2、房颤药物复律治疗中可以使用(ab)A、胺碘酮B、普罗帕酮C、阿司匹林肠溶片D、阿莫西林3、慢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可根据情况选择(abcd)A、华法林B、低分子肝素C、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D、氯吡格雷片4、胺碘酮静脉推注速度过快容易引起(ab)A、低血压B、静脉炎C、消化道出血D、癫痫发作5、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可选用(abcd)A、维拉帕米片B、地高辛C、酒石酸美托洛尔D、阿替洛尔6、房颤的临床表现可见(abcd)A、心慌B、头晕C、汗出D、胸痛7、房颤可继发于哪些疾病(abcd)A、高血压B、冠心病C、风湿性心瓣膜病D、甲状腺功能亢进8、房颤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abcd)A、心室率快慢B、心功能情况C、房颤持续时间D、患者年龄9、房颤的治疗包括(abcd)A、消除病因B、控制心室率C、药物复律D、预防栓塞10、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控制欠佳者,可选择(abcd)A、外科手术B、导管消融C、起搏器治疗D、房内复律除颤仪十二、深静脉血栓形成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是(d)A、下肢象皮肿B、下肢静息痛C、下肢静脉迂曲隆起,久站后下肢酸胀沉重感D、将足背屈牵拉,使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迅速伸长,可导致小腿剧痛2、主要用于预防静脉血栓的口服药物是(d)A、尿激酶B、链激酶C、低分子肝素D、华法林3、下述抗凝作用最强、最快的药物是(a)A、肝素B、华法林C、双香豆素D、链激酶4、阿司匹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作用是(b)A、溶解血栓B、抑制血小板聚集C、扩张微血管D、扩充血容量5、应用华法林,为掌握好剂量,应监测(b)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B、凝血酶原时间C、凝血时间D、出血时间6、防止急性血栓首选的药物是(a)A、肝素B、维生素K1C、阿司匹林D、香豆素类7、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于(c)A、上肢深静脉B、上腔静脉C、下肢深静脉D、下腔静脉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是(b)A、下肢溃疡B、肺栓塞C、下肢浅静脉曲张D、腔静脉阻塞9、下述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描述不正确的是(c)A、浅静脉曲张B、足靴区溃疡C、常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效果佳D、需长期弹力袜支持10、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下列哪个体征可诊断股青肿(d)A、下肢青紫B、下肢肿胀C、腓肠肌压痛D、下肢肿胀、青紫、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多选题1、可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有(abcd)A、肝素B、华法林C、阿司匹林D、低分子右旋糖酐2、下述属于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是(abd)A、环氧酶抑制剂B、磷酸二酯酶抑制剂C、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激动剂D、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3、为减少阿司匹林所致的消化道黏膜损伤,应注意(abcd)A、识别高危人群B、将剂量调到最低C、注意监测出血D、可联合服用硫糖铝4、华法林用药期间需注意(abc)A、过量引起的出血,可用维生素K拮抗B、初始治疗应联合肝素C、有增加男性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D、应配合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饮片5、华法林的禁忌症包括下列哪几项(abcd)A、严重肝肾功能不全B、感染性心内膜炎C、凝血功能障碍D、未控制的高血压6、下列关于肝素的叙述正确的是(bcd)A、抗凝作用缓慢而持久B、临床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C、体内、体外均有抗凝血作用D、可用于DIC的高凝期7、下列哪些药物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abcd)A、肝素B、华法林C、氯吡格雷D、噻氯匹定8、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abcd)A、下肢沉重、酸胀B、浅静脉曲张C、足靴区色素沉着D、溃疡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可出现(abcd)A、突发下肢肿胀B、小腿剧痛C、患肢小腿和足背可出现水泡D、患肢皮温降低呈青紫色1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包括(abcd)A、手术和介入治疗B、妊娠C、血液高凝D、口服避孕药十三、帕金森病1、帕金森病治疗中下列哪项用药原则是错误的(b)A、增加多巴胺的作用B、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C、减少乙酰胆碱的作用D、从小剂量用起2、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a)A、静止性震颤B、铅管样强直C、齿轮样增强D、慌张步态3、震颤麻痹的病人哪类药物禁止使用(d)A、金刚烷胺B、抗胆碱能药物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D、吩噻嗪类药物4、下列哪项不是帕金森的治疗药物(d)A、金刚烷胺B、溴隐亭C、美多巴D、新斯的明5、接近震颤麻痹病因治疗的药物是(c)A、安坦B、安定C、左旋多巴D、新斯的明6、帕金森的主要病理改变在(b)A、小脑及脑干B、黑质纹状体C、大脑皮层D、周围神经7、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常用左旋多巴复合剂为(c)A、中枢多巴脱羧酶抑制剂B、多巴胺受体拮抗剂C、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胆碱酯酶抑制剂8、帕金森患者的震颤(a)A、常呈搓丸样B、注意力集中时消失C、无节律性D、可伴有“齿轮样强直”9、帕金森病的主要生化改变是(d)A、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增加B、乙酰胆碱含量减少C、多巴脱羧酶含量减少D、多巴胺含量减少10、58岁男性,逐渐出现四肢震颤,双手呈“搓药丸样”动作,面部缺乏表情,动作缓慢,走路呈“慌张步态”,被动运动时肢体齿轮样肌张力增高,需用下列何种药物治疗(b)A、新斯的明B、左旋多巴C、多巴胺D、卡马西平多选题1、治疗帕金森的药物包括(abcd)A、抗胆碱能B、复方左旋多巴C、金刚烷胺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2、支持帕金森病诊断的特征包括(abcd)A、单侧起病B、静止性震颤C、逐渐发展D、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3、年龄小于65岁帕金森病患者首选药物原则包括(abc)A、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B、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C、震颤明显而其他药物抗帕金森效果不佳则可选用抗胆碱能药D、首选左旋多巴4、帕金森患者选择抗胆碱药适用于(abcd)A、震颤B、肌强直C、年龄较大者D、运动迟缓者5、复方左旋多巴使用是需要注意(abc)A、从小剂量开始B、逐渐增加C、出现副作用时可减量后继续维持使用D、随餐服用6、复方左旋多巴的副反应包括(abcd)A、恶心、呕吐B、心律失常C、尿潴留、便秘D、失眠、幻觉7、抗胆碱能药物使用时的副反应包括(abcd)A、口干、汗液分泌减少B、视物模糊C、幻觉D、记忆力下降8、帕金森病人临床表现包括(abcd)A、静止性震颤B、肌强直C、运动迟缓D、幻觉9、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可能出现哪些问题(abcd)A、剂末恶化B、开关现象C、异动症D、精神障碍十四、癫痫1、1.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的原则是cA、大量、突击、静脉用药B、按发作类型短期用药,随时改变品种C、按发作类型长期、规则用药D、选择不同作用机制药物,长期、规则、联合治疗2、2、癫痫患者服药,最不应dA、服药量太小B、两药同时服C、只在夜间服D、突然停药3、3、对癫痫发作患者的急救首要处置是dA、从速给药、控制发作B、按压人中C、详细询问病史D、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4、4、对各类型癫痫均有效的药物是aA、丙戊酸钠B、苯妥英钠C、卡马西平D、乙琥胺5、5、癫痫持续状态应首选下列哪种药物cA、苯妥英钠B、苯巴比妥C、地西泮D、硫酸镁6、6、对癫痫小发作疗效最好的药物是dA、扑痫酮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乙琥胺7、7、抗癫痫药中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是bA、苯巴比妥B、苯妥英钠C、扑痫酮D、乙琥胺8、8、癫痫大发作的特性是cA、发作性头痛B、发作性意识障碍C、发作性强直-阵挛动作及意识障碍D、发作性多动9、9、癫痫的定义是dA、持续存在的神经症状B、发作性抽搐C、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破坏病变D、反复发作性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暂时性突发性大脑功能异常10、10、诊断癫痫通常主要依靠dA、脑电图检查B、神经系统检查C、脑CTD、临床表现多选题1、1、苯妥英钠的用途包括abcdA、局限性发作B、癫痫大发作首选C、治疗外周神经病D、抗心律失常1、1、苯妥英钠的用途包括abcdA、局限性发作B、癫痫大发作首选C、治疗外周神经病D、抗心律失常2、2苯妥英钠可能用于acdA、癫痫大发作B、癫痫小发作C、精神运动性发作D、局限性发作3、3、癫痫大发作有效的药物治疗abdA、苯巴比妥B、苯妥英钠C、卡马西平D、丙戊酸钠4、4、苯妥英钠可引起abcdA、共济失调B、齿龈增生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过敏反应5、5、应用丙戊酸钠治疗有效的癫痫类型有abcdA、癫痫大发作B、癫痫小发作C、精神运动性发作D、局限性发作6、6、下列那些药对癫痫小发作有效bdA、苯妥英钠B、乙琥胺C、苯巴比妥D、丙戊酸钠7、7卡马西平特点有abcdA、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好B、对三叉神经痛疗效弱于苯妥英钠C、对躁狂症有效D、苯妥英钠可加速其代谢8、8、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的是abcdA、局部刺激性强B、齿龈增生C、共济失调D、影响造血系统9、9、下列哪项符合痫性发作abdA、痫性发作分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两个主要类型B、单纯部分性发作起始于脑局部,不伴意识障碍C、全面性发作起始于脑局部,伴意识障碍D、癫痫发作起始的异常放电源于一侧脑部的,为部分性发作10、10、对癫痫诊断意义较大的脑电图波型abcdA、棘波B、尖波C、3Hz棘慢复合波D、1-2.5Hz尖慢复合波十五、痴呆1、痴呆的核心症状是(a)A、记忆障碍B、精神异常C、语言障碍D、计算障碍2、痴呆出现的智能减退是(b)A、突发的B、缓慢的C、伴意识障碍D、迅速进展的3、痴呆的诊断依据不包括(d)A、病史B、痴呆量表C、头颅MRID、脑脊液检查4、通过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机制治疗痴呆的药物不包括(d)A、石杉碱甲片B、多奈哌齐片C、美曲丰D、美金刚5、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治疗痴呆的药物是(c)A、石杉碱甲片B、多奈哌齐片C、美金刚D、艾斯能6、痴呆的病理特征不包括(c)A、老年斑B、神经元纤维缠结C、神经元凋亡D、神经元缺失7、痴呆是指(a)A、严重持续的认知障碍B、短暂的认知障碍C、突发的认知障碍D、一过性的认知障碍8、痴呆的患病率与(b )相关A、环境B、年龄C、性别D、种族9、以下哪一类药物对痴呆治疗无意义(d)A、5-HT受体拮抗剂B、雌激素C、钾通道阻滞剂D、抗凝剂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鉴别要点(c )A、起病迅速B、脑血管病基础C、发病年龄D、痴呆评分多选题1、痴呆的症状包括(abcd)A、记忆障碍B、精神异常C、语言障碍D、计算障碍2、痴呆的临床表现(abcd)A、起病隐匿B、记忆障碍C、视空间技能损害D、语言障碍3、通过AchE抑制机制治疗痴呆的药物有(abcd)A、安理申B、艾斯能C、美曲丰D、石杉碱甲片4、痴呆的药物治疗包括(abcd)A、AchE抑制剂B、抗炎药C、NMDA受体拮抗剂D、脑代谢激活剂5、痴呆出现语言障碍的特点有(abc)A、命名不能B、听和理解障碍C、流利性失语D、运动性失语6、痴呆的病理特征(abc)A、老年斑B、神经元纤维缠结C、神经元的丢失D、神经元坏死6、痴呆的病理特征(abcd)A、老年斑B、神经元纤维缠结C、神经元的丢失D、神经元坏死8、痴呆的诊断包括(abcd)A、病史B、症状体征C、头颅CTD、痴呆量表9、痴呆的精神障碍可能出现(abcd)A、抑郁B、淡漠C、焦虑D、失眠10、痴呆的并发症包括(abc)A、肺部感染B、深静脉血栓C、褥疮D、心绞痛十六、焦虑障碍1、下列表现中,不属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的是aA、惊恐发作B、运动性不安C、担心的等待D、自由浮动性焦虑2、关于强迫障碍的治疗cA、单用药物治疗效果较好B、单用心理治疗效果较好C、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效果较好D、推荐应用精神外科治疗3、患者特别害怕到剧院、菜市场等人多的地方去,害怕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旦进入这些场合患者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头昏、心悸、胸闷等反应,为此患者经常故意避开那些可能与此有关的外出活动,最有可能是cA、惊恐障碍B、广泛性焦虑障碍C、广场恐怖障碍D、社交恐怖障碍4、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A、持续的焦虑和烦恼B、运动不安C、过分警觉D、自主神经功能兴奋5、平时患者经常担心再次发病,所以经常感到不安,有头晕、多汗、震颤、胃肠道不适等表现”,这种症状最有可能是cA、广泛性焦虑B、单纯性恐怖C、预期焦虑D、神经衰弱6、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催眠、抗焦虑作用强于地西泮的药物是bA、奥沙西B、三唑仑C、硝西泮D、氯氮平7、关于惊恐障碍的治疗,不正确的是bA、治疗的目的在于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和引起恐怖障碍B、药物治疗时期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年C、药物治疗主要控制惊恐发作D、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8、强迫障碍患者反复思索“为什么1+1=2”,“为什么人要分男女”等问题,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自控,这种症状最有可能是cA、强迫怀疑B、强迫联想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仪式动作9、患者“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无法安心做事情”对应的症状是dA、焦虑B、注意增强C、衰弱症状D、警觉性增高10、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 )方面的问题。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的临床研究

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8-08-14T16:06:35.3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杜依浓[导读] 冠心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大连市116000【摘要】目的:本文针对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进行临床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所接收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为76例,占96.20%;对照组总有效为64例,占81.01%;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观察组6酮前列素Fla低于对照组,P选择素、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血小板活化,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减少其他并发症出现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实践[1]。

关键词:介入治疗;冠心病;血小板活化指标;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目前,冠心病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治疗基础是抗血小板治疗,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医护人员要应用介入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出现概率[2]。

介入治疗可以对血小板活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增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本文针对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进行临床研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所接收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9例,男患者为84例,女患者为7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9.64±2.8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