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1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1-4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 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 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相同点: 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 吸入气体: 氧气多呼出气体: 二氧化碳、水多结论: 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广口瓶。
②取用: 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存放: 细口瓶。
②取用: 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 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 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 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 试管口略下倾, 先预热再加热, 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 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 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知识点汇总1、化学是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
(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
(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二、化学性质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
(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2、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的鉴别方法有哪些?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方法二:二氧化碳(C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2024秋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预习可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及的科学其特征是。
二化学的重要用途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很多色彩鲜艳的衣料来自化学方法合成的纤维和染料,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建筑要用到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和涂料等材料,交通工具要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
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
在一些文物和科学技术典籍中对此有生动而详尽的记载.三.化学发展史古代:火的发明.陶器.铜器、纸、火药.酒、染料在翠绿的孔雀石上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Cu2(OH)2CO2O+CO2↑2CuO+C高温2Cu+CO2↑从近代:拉瓦锡发现了。
道尔顿,阿伏加德罗,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并编制,现代:对物质结构理论和高效催化剂进行深入研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创建稀土分离理论,研究耐高温合金材料等。
化学家在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证据,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和研究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上亿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如新型半导体材料、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以及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学习化学化学的目的: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学会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的本领;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实验1-1】(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直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1-1),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实验现象记录: 。
(2)将盛有一小块石蜡的试管置于盛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1-2),观察方法导引 在实验1-1中,我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
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
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例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化学变化)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E、木棒受力折断(物理变化)F、铁生锈(化学变化)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化学变化)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12、点燃蜡烛,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础知识【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水壶烧水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粮食酿酒、米饭变馊3.易错辨析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知识点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知识点3】实验室操作1.仪器名称书写A 锥形瓶,B 胶头滴管,E 集气瓶, F 长颈漏斗, G 水槽, H 酒精灯。
(1)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D ;(2)用于配制溶液的仪器是C ;(3)收集或贮存气体的仪器E ;(4)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B 。
2.取用药品①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②用托盘天平称一般固体在托盘两边各放一张等质量洁净的纸,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④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物质的加热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③加热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飞溅④操作注意事项4.洗涤玻璃仪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补充】判断下列实验操作错或对(填“√”或“×”)【知识点4】空气1.组成:氮气78%(保护气),氧气2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0.94%,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3.空气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知识点5】氧气1.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时为淡蓝色2.检验气体是氧气: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3.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4.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5.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6.工业制取氧气,利用沸点不同物理变化【知识点6】分子和原子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运动速率影响因素:外界温度,自身种类分子之间有间隔2.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中,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分子运动速率快)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与原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5.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锰(金属单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氢气,氮气,氯气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硫、磷、硅、稀有气体:氦、氖、氩【知识点7】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4.分层排布中,第三层最多排18个,每一层电子数最多为2n25.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种类6.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8.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知识点8】元素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不讲个数只讲种类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物质种类变,分子种类变,元素不会改变3.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所含元素最多的是:氧;所含金属含量最多的是:钙4.元素符号书写①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②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O表示:2个氧原子,2O2表示:2个氧分子,H2表示:1个氢离子)5.同一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实验总结【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3.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4.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现象:空气样品中木条照常燃烧,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多3.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震荡现象:空气样品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氧气含量少(若澄清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浑浊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现象:哈气的玻璃片有水雾出现结论:空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质量少5.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难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6.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7.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对比法)【实验3】红磷燃烧实验1.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白烟(固体小颗粒)分析: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2.实验结果分析:小于1/5体积的原因:①红磷不足;②氧气没有被消耗完;③装置漏气;④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大于1/5体积:燃烧匙过慢伸入3.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吸收产生的白烟,减少空气污染4.红磷不可替代:只能和氧气发生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化学式:【实验4】硫的燃烧1.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发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实验5】铁丝的燃烧1.现象:在空气中燃烧到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2.将细铁丝打磨至光亮:除去表面的锈盘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与氧气充分反应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铁丝预先放入一些水: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3.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实验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排水法)1.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2.加热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的放出时再收集气体原因:防止收到的氧气不纯4.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炸裂试管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沿导管倒吸回试管底部【实验7】过氧化氢制氧气1.二氧化锰是一种黑色粉末,不溶于水2.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能源【实验8】氯酸钾制氧气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且自身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催化剂可代替,不是唯一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化学的社会价值: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生存条件;4.利用化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人类研究化学的历史:一、古代化学:1.火的发现和利用。
(翠绿色孔雀石上烧炭火会生成红色的铜。
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2.我国古代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战国开始冶铁炼钢。
3.制取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等。
二、近代化学: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规律性知识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化学的发展前景:1.纳米技术.2.绿色化学(化学生产工艺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四个实验探究及其现象:1.水沸腾试管口有水雾生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
(物态变化)2.胆矾由块状变成粉末状。
(形状改变)3.研碎的胆矾比块状的胆矾在水里更快的溶解,先后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4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消失;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墨变成金刚石、臭氧变成氧气是化学变化;轮胎爆炸、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我们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能”、“会”、“可以”、“容易”、“难”等词语。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变化和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2)实例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沸点、挥发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碱性等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实例物理变化:发光、发热、挥发、蒸发等化学变化:燃烧、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发酵、分解等二、化学实验和探究1、科学探究(1)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2)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三“关注”:关注性质、关注变化、关注过程与结论2、蜡烛燃烧实验(1)火焰:分为外焰、中焰、内焰。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蜡烛燃烧表达式:3、人体呼吸实验(1)探究方法:对照实验(控制变量法)(2)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但氮气基本不参与反应)呼出: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三、实验基本操作1、托盘天平的使用(1)精确度是0.1g(2)使用规则:左物右码(3)药品质量=砝码重量+游码重量(4)药品是干燥固体时,需要在左右盘先放一张大小和质量相同的纸;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时,需要放在玻璃器皿中。
2、仪器连接(1)玻璃管与胶皮管或橡胶塞连接时,都要先用水润湿。
(2)橡胶塞塞入容器口时不能把容器抵在桌面上。
(3)检查装置气密性:先将导管一段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容器,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3、药品取用(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用手接触药品、不凑近闻药品气味【正确方法是: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品尝药品节约原则:没说明用量时,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只能放入指定容器中。
(2)固体药品取用块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取用①取用大量液体:一倒: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防止污染药品或者腐蚀试验台】二向:标签必须朝向手心【防止腐蚀标签】三紧挨: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防止药液损失】四还原:倒完液体之后应该立即塞紧瓶塞、放回原处、标签朝外【防止药品潮解或变质】②取用少量液体:使用胶头滴管在容器正上方竖直滴加,不能接触容器壁【防止污染试管或试剂】取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平放或倒放,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帽】③取用定量液体:使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药品直至液面靠近目标刻度,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直至达到目标量。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C。
【考点分析】:造成试管破裂的各种原因分析。
【解析】:用外焰加热,不会导致试管破裂,①不符合题意。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会 导致试管破裂,②符合题意。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灯芯,会引起试管炸裂,③符合题意。加热 时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会使液体喷出,但不会导致试管炸裂,④不符合题意。没有 进行预热,会导致试管炸裂,⑤不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钉生锈B、冰雪消融C、蜡烛熔化D、灯泡发光
【答案】:A。 【考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解析】:铁钉生锈时生成了与铁不同的其它物质—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 所以是化学变化。而冰雪消融、蜡烛熔化均为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 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而灯泡发光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能量的转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也是物理变化。
有气泡产生,且松开手后导管末端形成的一段水柱不下落,则说明装置气 密性良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洗涤玻璃仪器 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 ③用试管刷刷洗; 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
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 可先用少量洗洁精或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复习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1 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实验前的物质: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像:沸腾,体积逐渐减小。 变化后的物质:水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 、、以及的基础科学。
2、门捷列夫发现了和3、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不可以再分,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如:物理变化:如:物理性质:如:化学性质:如: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结论:(1)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2)火焰:焰心、内焰、外焰,其中文度最高的是,火焰最明亮的是。
(3)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4)检验产物: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有生成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生成(5)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二、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不可加热的仪器——、、二、药品的存取和取用①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1.概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科学。
2.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二、化学的发展与运用1.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提出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门捷列夫发现了____________并编制出____________,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化学有关的成就是________与________。
三、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它的主要特点有:(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的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转移到产品中,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1.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伴随现象:________、________等的改变。
二、化学变化1.概念: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2.伴随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光、放热等。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一、物理性质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常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二、化学性质1.概念:物质在___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物理变化的两种形式:形状的改变、状态的改变(物态变化)。
化学变化的常见表现:发光、放热、有火焰、生成气泡、产生沉淀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硬度、熔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阻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稳定性、见光易分解、受热易分解等。
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1.氧气 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2.二氧化碳C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阻燃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 4.做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2.做出猜想与假设 5.得出实验结论3.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6.反思与评价二、蜡烛燃烧探究实验蜡烛的组成:石蜡+棉线1.烛燃烧前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圆柱形、固体、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2.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有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火焰内焰:最明亮焰心:最暗、温度低火焰的亮暗程度点燃后直接观察火焰的温度测量:将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上,过1秒后两端最先变黑现象结论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了水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沾有石灰水烧杯:内壁变浑浊—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式: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3.蜡烛吹灭后蜡烛被吹灭时,蜡烛上方产生一股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白烟可以重新被点燃。
结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试卷与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试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部分化学研究的内容1.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聚沙成塔 B.死灰复燃 C.破釜沉舟 D.滴水成冰2.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木炭用作吸附剂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C.氧气用作助燃剂D.氮气用作保护气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CO用作燃料B.金刚石用来裁玻璃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D.氮气用作保护气4.铝镁合金是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窗框、卷帘门、防护栏等.下列性质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是()A.不易生锈 B.导电性好 C.密度小 D.强度高5.下列选项中,你认为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C.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6.下列图示的实验中,探究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7.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化学性质的是(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8. 物质的用途不合理的是 ( )A.盐酸除铁锈 B.尿素作钾肥 C.天然气作燃料 D.氮气充飞艇9.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10. 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B.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D. 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12.从A-N中选出适当的选项分别用字母代号填在下列横线上.A.熔点,B.沸点,C.酸性,D.碱性,E.颜色,F.密度,G.溶解性,H.腐蚀性,I.吸水性,J.氧化性,K.可燃性,L.还原性,M.毒性,N.挥发性.①氢气可作高能燃料,是因为它具有;②使用浓硫酸、氢氧化钠时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有很强的;③锌和浓硫酸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是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④氧气在燃烧反应中表现出;⑤酒精瓶的瓶塞要盖紧,是因为它有较强的;⑥由于固体NaCl和CaCO3的不同,可用水鉴别;⑦液态空气中,各种物质的不同,工业上用液态空气制氧气;⑧利用盐酸的,可清除铁器表面的锈;⑨煤气有,所以生煤炉时,要安装烟囱;⑩根据不同,稀释浓硫酸时只能将其慢慢地加入水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2020年01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人教版_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__知识点讲解_例题1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
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
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结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实验观察: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检验水的一种方法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
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例如:汽油、酒精挥发、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融化。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木材燃烧,铁生锈。
总结: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电灯)[思考]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铁能够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绿,没和木材能再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8 页
②一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 量筒选择:要选用合适的量筒。例如需量取9 mL液体,应选用量程为10 mL的 量筒,而不能用量程为100 mL的量筒。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4 页
3.连接仪器装置 (1)仪器的连接
用水润湿 ,然后稍稍用力转 ①进行图a和图b中的连接操作时:先将玻璃管口__________ 动,使其插入; ②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如图c):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 器放在桌上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9 页
(4)取少量液体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0 页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点燃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5 页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伸入水中,手掌紧握容器外壁;观察导管口有无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是
否形成一段水柱;如果漏气,检查后调节或更换仪器。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3 页
(3)液体的加热(高频考点)
【注意】①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②试管口不要对着 自己或他人;③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节约原则
放回原瓶 中,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 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__________ 防污染原则 指定的容器内 实验室,要放入________________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2 页
【特别提醒】闻药品气味的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 飘进鼻孔。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2页
知识网络 ·导读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3页
知识要点 ·归纳 要点1 认识化学
1.化学的概念
原子 、________ 分子 的层次上研究物质及其__________ 变化规律 的一门基础自 化学是在________
实例 水结冰、灯泡发光、矿石粉碎、汽 油挥发等
化学变化 其他物质 生成的变化 有__________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改变 ,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 变成其他的微粒
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 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蜡烛燃烧、镁带燃烧、铁生锈、 加热碱式碳酸铜等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 化学变化。例如蜡烛受热熔化时发生物理变化,燃烧时生成CO2和 联系 H2O,发生化学变化;水结冰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只发生物理变化 其他物质 生成 判断依据 是否有__________
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②称量完毕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③托盘天平的称量值只能精确到0.1 g。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7 页
(3)液体药品的取用和量取 ①取较多量液体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2 页
(2)固体的加热
注意事项: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略向下 倾斜, 时,试管口应__________ 以防止生成的水或冷凝的水蒸气 回流,使试管炸裂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1 页
要点5
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取用原则 三不原则 具体要求 用手 接触药品 ①不能______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直接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②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尝 任何药品的味道 ③不得________ 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 只需铺满试管底部即可 1~2 mL 取用液体,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量__________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6页
要点3 类型 概念 性质 确定 性质
物质的性质及用途(高频考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反应 可知 通过__________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 性、稳定性、毒性等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1 页
燃着的 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①绝对禁止向__________
引燃 ②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__________ 另一盏酒精灯; 灯帽 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__________
直接加热
试管 _______
间接加热 (需垫石 棉网)
烧杯 _______
锥形瓶 __________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9页
仪器
名称
用途 ①收集、贮存少量气体 ②进行有关气体的反应 用于量取一定量的溶液(不能用来稀释或配 制溶液,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加热) 用于加热 ①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
闻药品的气味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3 页
(2)固体药品的取用和称量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取用固体
药品一般用药匙或镊子。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6 页
4.仪器的洗涤(以洗涤试管为例)
(1)洗涤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2)洗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 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④不慎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用 __________ 湿抹布 盖灭,不可用水浇; 外焰 ⑤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其中 __________ 的温度最 外焰 高,因此,加热时应使用__________ 部分。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4 页
a.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15 页
b.取用固体粉末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5页
【特别提醒】常见的化学变化:(1)各种可燃物的燃烧和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以 及氧化反应和由氧化反应引起的自燃; (2) 各种金属的锈蚀和冶炼; (3) 各种食品的 腐烂与变质;(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等。
液体冲破滤纸和溅出 。 玻璃棒 引流,不能直接倾倒液体,以防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时要用_________
中考总复习 · 化学(广西)
知识网络 ·导读
知识要点 ·归纳
重点难点 ·剖析
三年中考 ·精练
第一部分 教材同步复习
第 28 页
(2)蒸发
【特别提醒】蒸发时停止加热的时间: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 使剩余水分蒸干。
第 10 页
仪器
名称
用途 用于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 热等实验操作 ①用作加液器,向小口径容器内注入液体 ②装上滤纸后可做过滤器 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 用于夹持试管 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蘸取少量固体或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