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

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

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摘要】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习惯在中国法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习惯对法律制定和适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法律地位的变化。

在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习惯与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习惯对法律发展的重要性。

习惯在法律规范中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对于理解法律制定和适用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法律、习惯、法律制定、法律适用、法律地位、互动关系、法律发展、法律规范、价值。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习惯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

古代的习惯法律多以风俗习惯、地方习俗为基础,贯穿于各地的社会生活之中。

随着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习惯的法律地位和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在法律规范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

在当代社会,随着法治思维的深入人心,习惯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法律制定和适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习惯的作用,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习惯在中国法律中的地位、习惯与法律的关系、习惯对法律制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惯在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作用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习惯在当代中国法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惯是法律制定和适用的重要依据之一,而现实中又常常存在法律规定不够完善或无法具体规定的情况,这时习惯往往作为填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手段。

习惯与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尊重与继承,也需要对习惯在法律中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法治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通过深入探讨习惯在中国法律中的重要作用和法律地位的变化,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还可以为促进法律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随着中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任务。

和谐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包括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法治构建是重要的一环。

一、法律规范与法治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法律规范是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预先制定的规则和标准,给予公民在规则下运作的指导和保障。

通过法律规范和法治文化的传播,人们可以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以法律为准则行事,从而营造出一个法治化的社会。

法治文化将在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治文化有助于营造公民法律意识。

公民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尊重、习惯遵守和自觉履行义务的心理品质,在市民社会、法治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启蒙公民法制观念,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尊重法律、维护法律,这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其次,法治文化可以增强法律的公信力。

法律的公信力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信赖度。

如果法律得不到全社会的肯定,它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社会动荡和矛盾就会层出不穷。

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强化法律的公信力,让人民对法律敬畏和信赖。

推广法制文化,增进人民对法律的理解和接受,这是扩大法律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二、法治体系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法治国家,因此建设法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建设法治体系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大力加强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法制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形成全民依法治国的良好风尚。

在法治体系建设中,要完善宪法、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和规章,发展各类法律服务和维权机构,促进社会公正、守法与文明,落实好文明和诚信等基本标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和素养,逐步切实解决社会重大问题。

三、强化法治思想教育促进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教育,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法治思想教育。

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法治建设的历程与成就一、现状分析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意识逐渐增强,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建国初期的法律体系相对简单,法律数量较少,内容也较为单一。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特别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修订,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治意识的增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方面,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逐渐增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作用,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公职人员和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在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法律专业,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不断增加,使得整个社会对法治的认知有了质的提升。

第三,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法治社会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准绳,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中国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方面,中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治安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得到了全社会的赞誉。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方面,法治建设的成绩也是显著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渐完善,依法引导市场,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法治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这些领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二、存在问题尽管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法律实施和执行存在不足。

尽管中国的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但在法律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学习法治建设心得体会集锦五篇

学习法治建设心得体会集锦五篇

学习法治建设心得体会集锦五篇学习法治建设心得体会1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和亲身体验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

在此,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分享我对于强化法治建设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法治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

强化法治建设,就是要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其次,强化法治建设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法治观念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和认同感。

同时,也要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加强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第三,加强法治建设需要加强法律监督。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才能确保法律的正确执行和公正裁判。

法官的公正审判和法治的实施,需要有全面、公正、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作为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支持和监督法律机关的工作,尤其是要强化对公检法系统的监督,提高司法公正度和规范性。

同时,也要加强对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确保政府行为合法合规。

只有加强法律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法治无违。

第四,要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

法治建设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法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的顺利推行。

在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人。

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此外,还要加大对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使法治触手可及。

最后,要不断完善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

法治建设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和优化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

法治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在深入学习法治建设相关知识和理念后,我对法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是法治建设的关键。

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必须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

这要求我们在法律制定过程中,注重科学性、民主性和前瞻性,确保法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要保证法律的严格性和公正性,确保每一项法律规定都能得到有效执行,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处,让守法者得到应有的保护。

法治建设还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公民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法治建设的效果。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法律服务等多种形式,使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

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法治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完善法治体系,推动法治实践。

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法治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法治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

公民应当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维护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法治理念,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就能够逐步推进法治建设,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法治社会建设的难点在哪

法治社会建设的难点在哪

法治社会建设的难点在哪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意义重大。

然而,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难点和挑战。

观念转变的困难是其中之一。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人情大于法”的思想仍然存在。

他们习惯于通过人际关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法律。

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深入人心。

部分人对法律的权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法律是可以变通或者规避的。

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在遇到问题时,不是首先想到依法解决,而是试图寻找法律之外的途径。

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宣传,让人们真正理解法治的内涵和价值。

法律普及的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城市地区,法律宣传和教育相对较为完善,人们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较多。

但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法律普及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法律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

老年人、低文化程度群体往往在法律普及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给法治社会的全面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执法和司法的公正与效率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执法人员滥用职权、选择性执法,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公信力。

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案件审理周期长、执行难等问题。

一些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得到保障,这不仅影响了民众对司法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治的权威性。

要实现执法和司法的公正高效,需要加强对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完善执法和司法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协调合作也是一大难题。

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主体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协调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有时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的情况,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意义

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意义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化,法治素养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法治素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和文明素养,涉及对法律的理解、遵守和运用。

在当今社会,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发展的意义擦亮法律意识•法治素养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存在和重要性,培养其法律意识。

•大学生擦亮法律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权益和义务,避免走偏和冒犯法律底线。

•具备法律意识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防范法律风险。

培养合法行为习惯•高校作为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能够引领他们形成合法行为的习惯。

•合法行为习惯不仅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还能够助推大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提高法治素养,大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在法治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后,会更加重视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进步的意义推动法治建设•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对于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法治素养高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公众对法治的认同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律的公正、公平、透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大学生具备法治素养后能够更好地传递这种价值观。

塑造道德风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提高法治素养是塑造道德风尚的重要环节。

•通过培养法治素养,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领社会风尚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结论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具有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重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法治的深入发展。

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对法治素养的学习和培养,积极投身到法治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国梦、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法律 相互 结合 ,西周时期 ,提出 了 “ 以 德配 天 ,明德 慎罚 ”的思想 。西汉 时儒
定的规 定 ,对 民事方面 的处罚 也大多
姓不愿或不敢用法律来维护 自身 的权益 , 由此导致 了 中国老百姓 的法律 意识 圾为
淡薄。
是施 以刑 罚。夏朝 时 ,刑法 制度就 已经
开始 出现 了,当时 的统治者 规定 了基本 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一系列的 “ 礼治 ”, 的罪 名和刑 种以及一 些简单 的 民事 法律 制度 ;到了商 代在 民刑 方面 的规定有 所 扩大 但没有 改变重 刑轻 民的格局 ;春 秋
讼 ”便成 了一种最佳的社会状态 。 “ 无 讼 即德” ,这样 的一种 观念使 广大 老百
密切的关系 , 从夏商西周时期到近现代 。
( 一) 民刑不分 。重刑轻 民
中国古代 法律所 规定 的 内容 大多都 是 以刑法 为主 ,同时也对 民事方 面作 了

礼 与法之 间有 冲突 ,有 融合。不过 从整 个 历史来看 ,中国传统 法律 文化是 礼法 合一 ,重礼轻 法。礼法 合一 就是道 德与
( 三) 工具色彩浓厚。 ‘ 凇l 虽 嘣 ’
在 中国古 代社 会 ,人们一 直把 法律
看成 是阶 级统治 的工具 ,当时的人 们对
( 二) 礼法合一 .国家本位
中国古代 的法 一直 是和 “ 礼 ”有着
法律产生了一种 畏瞑感 , 厌恶它 , 排斥 它 ,
每 当遇到 纠纷与冲 突时 ,百姓 也不 愿意 用法 律的 武器来 维护 自己的权 益 , “ 无
公 民与法治 J 2 0 1 5 . 1 上
转变 ,刑事法律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加大 ; 隋唐 时期开始 确定 了刑部 ,并 首创十 恶 制度 , 确定了 “ 苔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 , 民事方面 , 在 这个 时期有了系统的规定 ,

当代中国法律对习惯的认可

当代中国法律对习惯的认可

一 ・ + ” +
” + - +
・ ・ +
“— ”+
“+
一十
” +
“+



问题 的提 出
社会 、 文化和固有法传统。探讨当代中国国家立法与
习惯 法 , 是 弘扬 中 国优 秀法 文化 、 传 承 中华 文化 、 延续
在依法 治国、 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 国家 的当代 中 中华 文 明的要 求 。总 结 法 治 建设 进 程 中 习惯 法 在 国 国, 制定 法 日益 成为 主要 的法 律 渊 源 , 中 国正鲜 明 的 家立法中的意义和功能 , 是当代 中国国家法治建设的 进入制定法的时代。到 2 0 1 3 年1 1 月底 , 我国已制定 重要 内容 ; 对 于完 善 中 央立 法 和 地 方 立 法体 制 、 协调
方 面进 行认 识 。我 国学 界一 般认 为 , 国家 法意 义上 的 法 有助 于我 国立 法工 作 的完善 与发 展 , 保 障各 民族 人
习惯法 是 国家特 定 机关 将 社 会 上 已经 存 在 的 规 范上 民法律权 利 的享有 , 在 尊重 百姓 具体 生 活范式 的基 础 升 为法 律规 范 , 赋予其法律效力 , 从 而 使其 得 到 国家 上深 入推 进 国家 和地 区 的立 法 工 作 ; 同时 , 也 有 利 于
第 1期 2 0 1 4年 2月
篮沾 论
Zh e n g Fa Lu n Co n g
No .1 Fe b. 1 0, 2 01 4
【 文章编号】 1 0 0 2 - - - - - 6 2 7 4 ( 2 0 1 4 ) 0 1 2 3 - _ o 7
当代 中国法律对 习惯的认可

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法治建设

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法治建设

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让全体公民能够树立法律信仰。

这不仅仅是对法治原则的尊重,而且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以促进法治建设。

首先,了解法律体系是树立法律信仰的关键。

法律体系是国家的制度。

它包括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司法和行政机构。

一个主要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平等受到法律的保护。

树立法律信仰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了解法律。

公民们需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开始将法律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法律教育和信息,以加强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加强法律执行力度是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策略。

如果人们觉得违法行为不会受到惩罚,那么很难通过法律来维护公平和正义。

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惩罚。

有效的惩罚可以使人们对法律感到尊重,对违法行为感到愤怒。

只有对犯罪行为严格执行法律,可以让公民树立法律信仰,才能真正促进法治建设。

第三,公民的责任也是建立法律信仰的关键。

要建立一个有法治的社会需要每个人公民自治和自觉遵守法律。

这意味着,个人有责任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工作和生活中遵守法律规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报道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法律的意识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法律,在行动上表现出一定的法律素养,才能真正构建一个荣耀法治的社会。

最后,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广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代表了社会人群对法律的认知过程。

它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信息传递作用,还传达着法治的社会文化内核,这需要基于公民的群体性发展,将法治的价值观融入公民的意识形态。

在推广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出版等多种形式,引导公民们积极参与法律事务,提高法律金字塔基层对法律监督的能力。

综上所述,法治建设是繁重的任务和长期的工作。

公民们的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高校普及、专业说明,促进思想传播,不断推进法治建设。

论社会习惯在民法中地位与作用

论社会习惯在民法中地位与作用

近年 来 ,为 了适 应社 会 主义市 场经 济发展 的需 要 , 国加 大 了“ 法治 国 ” 我 依 的力度 , 定 了一大 批新 制 的法 律 , 大 地改善 了我 国的法律 环境 。 而高速 度 极 然
的 立法 并 没 有完 全 解 决社 会 中出现 的各种 问题 , 由
于国家法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在法律的适用 中人们
收 稿 日期 :0 6 0 — 0 2 0 - 5 1 作者 简介 : 卫东, 李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 江汉大学政法学 院副教授 , 城市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28.
维普资讯
博 士 论 坛
李卫东 : 论社会习惯在民法中地 位与作用
的问题 。
实施 的行 为规范 。 般来说 , 一 所谓 国家法可 以被 理解 为“ 由特 定 国家 机构 制 定 、 布 、 行 和 自上 而 下予 颁 采 以实施 的法律 ” 它是在 国家 产生之 后或 至少 是与 国 。
诚然 , 作为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 , 西方法律制度
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这种借鉴一定要建立在 家相伴而生的产物。 惟其如此 , 相对于民间风俗和习
昂格尔 等人也 从不 同的 角度论 证 了习惯 在 一个 民族 法 律发 展 中的重要 地位 。①
从 世界 法律 发展 的一般 规律 来看 ,社 会 风俗 和
习惯对 法律 的形 成影 响重大 。在 当代世 界 两大 法 系
中, 习惯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首先 , 在英美法系国家 习惯 对法 律的发 展 曾起 过 重要作 用 。 如英 国 , 在普通 法产生之前 , 英国法的渊源主要为各地习惯 。最初 , 盎格鲁 ・ 撒克逊习惯法 E t 耳相传 , 公元 6O O 年前后肯 特王国编纂的《 埃塞伯特法典》 率先将习惯法成文 , 化 。 16 法 国诺 曼 底公 爵 、 服者 威廉 一 世征 服 06年 征 英 国后 ,也 明确 宣 布盎 格 鲁 ・ 克 逊 习惯 法 继续 有 撒 效 ,英国普通法也是在承认各地习惯的基础上发展

法治 建设 调研报告

法治 建设 调研报告

法治建设调研报告标题:法治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状况,探讨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推进法治建设的建议。

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是社会稳定的保障,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秩序和谐有序。

2. 促进经济发展:健全的法治环境可以减少经济风险,增强企业信心,促进投资和创新。

3. 保障公民权益:法治构建了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

三、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展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 法治法规建设: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治法规,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社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依据。

2. 司法改革和依法治国:我国深化司法改革,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司法体系,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坚持依法治国,确保政府行为依法规范。

四、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1. 法律意识不强:部分公民对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认知不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2. 司法公正性不足:一些案件审判过程中可能存在人情走动、权力滥用等问题,导致司法公正性不够。

3. 法治宣传不足:法律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法治教育普及不广,公众对法治的理解和支持度有待提高。

五、推进法治建设的建议1. 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守法习惯。

2. 加强司法公正性:加强司法监督和公正评估,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并注重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加大法治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介,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社会对法治的理解和支持。

4. 完善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我国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提高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六、结论法治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基础。

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彝族习惯法对对凉山法制建设的影响研究

彝族习惯法对对凉山法制建设的影响研究

彝族习惯法对对凉山法制建设的影响研究关键词:习惯法;影响;对策习惯法,作为一类社会规范,不仅中国有,而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

它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既非纯粹的道德规范,也不是完全的法律规范,而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准法规范。

凉山彝族地区习惯法是几千年来彝族人在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对整个梁上彝族地区具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在某些方面,一组人想要结局某种利益冲突,习惯法优于法律规定,双方通过德古调节达成协议,协议结果双方遵守。

在这种情况下,凉山地区法制建设受到极大影响,好的影响在于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坏的影响在于由于习惯法中评价是非标准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习惯会有所偏颇,这将会极大影响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阻碍法治进程。

一、习惯法的影响1、习惯法对于刑法的影响在彝族习惯法中,杀人偿命或者用财务抵消是几千年的习惯,两个人发生冲突之人死亡,按照古一人的约定要么拿凶手抵命,要么拿出相应财务赔偿,财务可以是银锭可以是牲畜甚至是人。

刑法规定触犯刑法应按刑法定罪,有民事诉讼的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处理。

在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当下,彝族习惯法对检察机关公诉影响不大,但是在民事赔偿上面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民法规定,在赔偿人生活困难或者无力赔偿的情况下会给予考虑多元化的赔偿方式。

但按照习惯法下的民事赔偿,约定赔偿金额后,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在约定的时间赔偿完成,这样会出现,赔偿人土地、牛羊全部拿去抵债,导致赔偿人及家人出现生活困难流离失所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习惯法对于民法的影响民法规定,民事纠纷可提起民事诉讼、可双方协议解决但前提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在彝族习惯法中,民事纠纷产生后,双方会先自行协商,协商不成。

会请德古中间调节,这时候双方会将自己家支中人叫上,双方在德古调解时尽心对峙,调解不成基友可能会发生冲突,引发刑事案件。

学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学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学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学校法治建设一直以来被广泛关注和重视,这是因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以及提高学校治理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学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分析如何有效推进学校法治建设。

一、学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1. 法治思维的形成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场所,通过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

法治思维是指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学校法治建设可以通过法制课程的设置、法制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培养遵守法律的习惯。

2. 社会公德的培养学校法治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法治文化,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道德素养,进而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3. 教育治理水平的提升学校法治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建设可以规范学校管理、决策和执行过程,加强学校内部的规范性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同时,学校法治建设还可以建立健全学校纪律、规章制度的体系,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学校法治建设的意义1. 培养合格公民学校法治建设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可以培养他们遵守法律、守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意识。

他们将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2. 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学校法治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观念,促进社会公正。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基石,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反对不公正的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法治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

通过规范的法治建设,学校能够建立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法规和纪律,为学校内部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

试析习惯法对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

试析习惯法对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
调整 社会成 员之 间 的关 系。 ⑧ 朱 愚在 《 ” 试论 我 国的 习惯 法 》 中说 : “ 谓 习 惯 法是 指 国家 认 可并 所
赋予 法律效 力 的习惯 。 ④ 这种 观点 认为 ,习惯 就是 习惯 法 。事 实 上 ,习惯 与 习惯 法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
概念 ,习惯 “ 常是指 人们 在长 期 的生 产 和生 活 中 自然形 成 ,或 由 于重 复 和 练 习 而巩 固下 来 的某 通
试析 习惯 法对 民族 地 区法制建 设 的影 响
李 中和 祝 辉
内容提要 :习惯法普遍存在于我 国各少 数 民族地 区 ,是 民族 传统法 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它 在调整 民 族地 区的社会关系 ,促进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 等方 面发挥着 十分重要 的作用 。但 是 ,习惯 法也存 在着诸 多 不利于 民族地 区法制建设的消极 因素 。因此 ,应克服 习惯 法对 民族 地 区法制建设 的负 面影响 ,充 分发挥其 积极作用 ,以促进 和加快 我国社会 主义法 治化 的进程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习 制建设 的影 响
种 行 为方式 和生 活准 则 。① 其 内容十 分广 泛 ,如 卫生 、饮食 等 习惯 。美 国学 者 霍 贝 尔在 《 始人 ” 原 的法》 中曾就 习惯 等 同于 习惯法 的观 点提 出批 评 ,他说 :“ 字义 解 释 ,这 意 味着 陶器 制造 术 、钻 照 木 取火 术 、训练小 孩 子 大 小 便 的方 法 以及 另 外 的人 们 的 全 部 习惯 都 是 法 律 ,这 是 一 个 荒 唐 的主 张 。 ② 还 有学 者认 为 ,习惯 法是 经 国家 认 可并 赋 予 法 律 效 力 的习 惯 ,是 国家 制 定 法 的组 成 部 分 。 ” 孙 国华说 :“ 习惯 法是 经 国家 认 可并赋 予 国家强 制力 的完 全意 义上 的法 。 ⑧ 这 种观 点认 为 ,习惯 法 ” 就 是 由国家认 可并 由国家强 制力保 障 实施 的 国家 法 ,它否 认那 些未 被 国家认 可却普 遍存 在 于 民族 地

小学生法治教育学会遵纪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小学生法治教育学会遵纪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小学生法治教育学会遵纪守法建设法治社会在小学生法治教育中,遵纪守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是法治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的好习惯。

首先,小学生需要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他们应该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规章制度。

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向小学生传达法律的作用和目的,让他们明白法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法治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小学生需要学会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

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秩序,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需要学生遵守。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学校章程和班规,明确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让小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法律和纪律要求,同时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此外,小学生还应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法治社会强调平等、公正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小学生也需要培养这样的价值观。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育、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学生体验和感受到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另外,小学生需要学会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事件。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小学生难免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我们应该教育他们正确辨别是非、拒绝不良行为的引诱,同时帮助他们学会寻求帮助的途径,及时报告和反映违法事件。

最后,家长和老师应该成为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引导者和榜样。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家长和老师应该自己先守法、讲法、用法,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给小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总之,小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通过加强小学生的法治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才能建设起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法治的社会。

法治中国视域下民族习惯法的流变与进路

法治中国视域下民族习惯法的流变与进路

法治中国视域下民族习惯法的流变与进路在中国,民族习惯法是指当地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且具有司法效力的习惯性法律规范。

它是中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习惯法的形成和流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受到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法治中国建设的进路密切相关。

一、民族习惯法的流变1.历史渊源民族习惯法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各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发形成了大量习惯法规范。

这些习惯法规范多为口头传统,通过一代代流传下来,并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会生活的准则。

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这些习惯法规范也逐渐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应用。

2.现代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社会变革,民族习惯法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清朝,中国政府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封政策,为各民族地区设立了不同的管辖体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和保护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习惯法。

在民国时期,中国政府也曾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不同于中原地区的一些特殊管辖规定,这些规定也是对当地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一种尊重和肯定。

3.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保护和发展民族习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保护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不受侵犯。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对保护和发展民族习惯法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习惯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4.当代形势当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对民族习惯法的保护和发展也日益凸显。

《泛班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书对民族习惯法的保护也有相关规定,为中国政府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族习惯法提供了国际支持和依据。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这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当地民族习惯法的传统和特色。

1.法治观念的转变在法治中国视域下,对民族习惯法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法治建设中的法律教育与普法工作的重要性

法治建设中的法律教育与普法工作的重要性

法治建设中的法律教育与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教育与普法工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法律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对法律的正确认知,培养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而普法工作则旨在向社会大众传达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遵法习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法治建设中法律教育与普法工作的重要性。

一、培养法治观念与提高法律素养法治观念是公民对法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态度,它核心是依法行事、尊重法律。

法律教育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从而避免产生法外之地的错误观念。

另外,法律教育还能提高人们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适应法律的要求。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国家法律制度、法律程序和法律文化,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法律素养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并能更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维护社会稳定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而法律教育和普法工作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法律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途径,提高其维权意识和能力。

在法律教育的引导下,社会各阶层的群体将更容易寻求法律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普法工作则是将法律知识传递给广大社会群众,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水平。

通过普法工作,人们将更加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预防犯罪与减少纠纷法治建设旨在预防犯罪和减少纠纷的发生,而法律教育和普法工作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法律教育,人们能够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法律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普法工作则通过向公众传授各类法律知识,让人们更加了解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法律纠纷,提供正确的法律解释和引导。

这使得人们在面临纠纷时能够更好地识别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减少了法律纠纷的发生。

法律现象知识点总结

法律现象知识点总结

法律现象知识点总结作为一名法学学生或者法律从业者,了解法律现象的各种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规范和制度,在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掌握这些现象的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法律。

本文将针对法律现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法律现象的定义、类型、原因、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法律现象的定义法律现象是指在法律实践中给人以明显印象,使人感到一种规律性、客观性,并可以作为法律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的事物、事件或行为。

简单来说,法律现象是指法律实践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规则的执行情况、法治建设的成效、法律应用的效果等。

二、法律现象的类型1. 法律规则的执行情况法律规则的执行情况是指在法律实践中,各种法律规则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的情况。

这包括了法律规则适用的范围、执行的效果、执行的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 法治建设的成效法治建设的成效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各种法治建设活动所带来的具体效果。

这包括了法治建设对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3. 法律应用的效果法律应用的效果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各种法律规则的具体应用所带来的效果。

这包括了司法判决的公正性、法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表现。

4. 法律行为的影响法律行为的影响是指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约束作用。

这包括了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方式、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5. 法律制度的运行状况法律制度的运行状况是指在法律实践中,各种法律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

这包括了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表现。

三、法律现象的原因1. 社会变迁社会的不断变迁是导致法律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都在不断改变,这就使得法律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

2. 制度安排法律现象的产生也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不同的法律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法律现象产生。

法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于全民守法成为习惯

法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于全民守法成为习惯

·依法治国论坛·法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于全民守法成为习惯宋玉波,赵子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1120)摘要:党的领导是法治成功的根本保证;法治的建成、巩固和持续,则最终要落脚和依赖于全民守法。

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法治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改革开放以来从法制建设到法治建设,党领导全民守法始终是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随着法治被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宪法权威至上性得到确立,执政党在制度层面的法律保障和价值层面的法治指引下,日益重视法治文化建设,领导人民着力打造法治中国建设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弘扬法治精神,“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断坚定法治信仰,养成法治习惯。

关键词:法治文化;全民守法;法治习惯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4)06—0091—05习和遵守。

在组织人民认真学习和遵守新宪法的同一、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与全民守法的双向时,重点强调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以身互动作则,坚决维护宪法的尊严,成为学习宪法、执行宪法的模范。

“使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每一个干部,都改革开放之初,全民法制观念的培育经历从无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逐步使我们到有的转变。

在那个“绝大多数法律委员会委员不的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人人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懂法律,讨论法律前先得普法”¨J(324’的年代,党员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

”[21(208)这种守法观念指导和领导干部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习着普法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有序展开。

首先是党要惯”,在权力与制度面前,依旧是“讲方针、政策多,带头守法,其次要在公民中开展普法教育。

一方面,直接按方针、政策办事多,讲法制、法律少”旧J(35。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人才找工作,就上一览浙江英才网论文摘要本文在习惯这一词语的基础上,仔细阅读了英、德、日、传统中国法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分析习惯在对各国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试提出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习惯对于中国法制建设是良好的,有传统基础的;习惯汇编是实现习惯对中国法制建设影响的重要条件之一。

论文关键词习惯法制建设影响启示
造成一国之拙本,形成一国之国风,即习惯也。

故此如有无视该民族之习惯,而规定各种法令,则不能期待于行政之完全者明矣。

习惯是无论何种法律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的一种法的渊源,法律中有不少规则就直接来自于习惯。

一、习惯对英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一)习惯对属人主义产生影响的背景
属人主义指的是法律适用于一个族群,民族,而这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拥有了该法律,无论身处何处,均适用这法律。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分析了日耳曼法属人主义产生的原因,他认为环境的因素影响日耳曼人的居住方式,他们喜欢分开居住,分开居住造成了各个群体产生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各自处理问题的方法,当日耳曼的各个群体相聚一起时,他们自然的按照各自已有的习惯去处理问题,这就是孟德斯鸠所理解的属人主义的由来。

(二)属人主义对英格兰及其殖民地的影响
日耳曼人的这种属人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世界法学的发展方向,英格兰王国威廉一世原来是法国诺曼底公爵,他在征服英格兰后,并没有把自己领地原有的一套法律体系灌输于英格兰,而是在尊重当地英格兰民众原有的习惯习俗来进行断案,这样有效地缓和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矛盾,巩固他在英格兰的统治。

后来的亨利二世继续在英格兰的实施属人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他定期派巡回审判的专员到各地,这些专员在办案时,除依据国王诏书敕令外,主要是依据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地方习惯。

凡是他们认为正确、合理,并与国王的立法不相抵触的习惯和惯例,便被确认为判决的依据。

他们经常聚集在中央所在地威斯敏斯特交换意见,彼此认可各自的判决。

这样,一些被引为依据的习惯便成了以判例法形式出现的普通法。

总之,英国的“普通法大部分是以接受和一般化全国的或广泛流行的习惯为基础的;英国的普通的,一般的习惯变成了普通法”。

通过该措施,中央的司法权力得到统一,地方领主的司法权力得到削弱。

这一习惯很好的贯彻到后来英国的殖民地统治当中,当时英国人统治香港时,也并没有将英国的法律直接适用于华人群体中去,只是当双方或者单方是英国人是才适用英国法,由此得出英国人在殖民地中的统治实施属人主义。

当地的华人群体援用的仍然是大清律例,只有当他们的法律严重违反人权价值时,港英立法机关才会干预。

这样就出现这这么一种现象,一个政府,两个司法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华人接受和认同了英国法的价值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主动放弃大清律例作为法律适用的依据,由原来的属人主义最终演变为属地主义。

大清律例已经不再适用,但里面的一些规定,以习惯的方式存在于华人群体中去。

詹宁斯指出,统治乃是一种合作的功能,而法律规则不能单独地促成
浙江人才找工作,就上一览浙江英才网合作的行动。

惯例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转,能促使国家机构更加协调,否则,就会产生摩擦。

这就是属人主义所带来的优点,它是一种缓和方式促进司法统一,它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促进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属人主义就像用文火熬成的汤,汤的营养价值得到很好的保存。

英格兰和香港都一样,当地民众的优秀习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这些都是有利于本土法学文化的继续传承。

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人才价值规律,根据企业经营业绩,将物质奖励、事业激励、精神鼓励综合运用。

一要科学运用不同的物质激励措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物质激励,要按照物质激励既要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又要与国情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事业激励。

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同经营管理者个人的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充分尊重和信任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与企业共兴衰的观念,在企业经营中或资产重组中实行优质资产向优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集中。

三要畅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政议政渠道,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

要尊重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立网站论坛、举行听证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征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意见,鼓励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

六、健全约束监督机制,保证依法管理
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约束监督机制,能够规范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使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效增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抑制各种风险的能力,自觉维护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一要健全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约束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与监督。

二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与监督。

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与监督,在企业改制、上市、产权变更等重大问题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操作,防止出现浑水摸鱼,趁机侵吞、贪污国有资产的现象。

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要切实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监督,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四要加强企务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

国有企业要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企务公开,增加经营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