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莼* 黄建滨**摘要:近年来,隐喻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而且已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
人们对语言的了解和认识也已不再局限于字面涵义,而应当更多地挖掘其丰富而且更为深刻的修辞意义。
本文将对英汉饮食词汇中的隐喻现象作简单的列举,比较和分析。
并从列举、分析英汉饮食文化中的单词、习语、谚语等入手,对这一方面的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
关键词:隐喻饮食词汇文化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认知、行为的基础。
因此,隐喻不再只是语言学家的研究任务,而是人们认知、行事的出发点及有力武器。
在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是能够借此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深入、准确的把握,对两种古老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饮食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基础方面,但这个生存根本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英汉饮食词汇的比较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我们拟对此进行探讨。
1.隐喻概论1.1 隐喻的发展亚理士多德说,最最了不起的事就是成为一位隐喻大师。
这是一件无法通过简单学习就掌握的事,其本身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
但即使给予隐喻如此高的评价,在亚理士多德的时代,隐喻仍然只是作为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段来研究的。
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人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隐喻。
对隐喻真正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们开始意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它事实上已经是一种认知现象,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文化和生活各个层面。
Lakoff在其和M.Johnson 合作的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是一种表达诗意的手段,是一种修辞的工具。
英汉嗅觉词语及其隐喻投射的对比研究
英汉嗅觉词语及其隐喻投射的对比研究作者:孙小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摘要:概念隐喻是语言结构的一种组织原则,其基础是人类身体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
身体感觉可以看成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出发点。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中的嗅觉词语的对比分析得知,英汉两种语言不仅存在着嗅觉隐喻,而且其隐喻投射范围也基本相同,具体表现为:1)表示嗅觉器官及其功能的名词喻指感觉或发现的能力;2)表示嗅觉行为的动词喻指“察觉”、“怀疑”和“调查”;3)表示嗅觉效果的形容词:“香”喻美好;“臭”喻丑陋。
关键词:嗅觉词语;隐喻投射;英汉对比作者简介:孙小倩(1989-),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21、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系统、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即隐喻是我们对一切抽象概念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Lakoff(1980)把隐喻定义为从一个具体语域“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个抽象语域“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
也就是说,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一套系统的对应关系,即目标域的构成成分要对应于始源域的构成成分。
通常,人们在遇到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时,常常借助较为熟悉的具体概念来进行理解。
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总是从人体各感觉器官获得的感觉开始的。
感觉是认知主体获得的关于认知对象的最初信息的途径,是主体获得更多信息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身体感觉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出发点。
因此,对语言中感觉范畴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语言范畴化过程中认知因素的认识,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语言的本质。
Sweetser(1990)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英语感觉动词的语义演变过程,发现感觉动词语义演变的途径是单向的,是从外部域(社会/生理)指向内部域(情感/心理)的,并提出外部域指向内部域的具体投射:视觉喻“知晓”、听觉喻“听从”、味觉喻“喜恶”、触觉喻“情感”、嗅觉喻“反感”。
汉英味觉词
汉英味觉词的语义结构比较人有“味觉”,中国人的味觉又特别发达,并且将味蕾同鼻粘膜分布的“嗅觉”神经联系起来。
譬如吃东西,首先闻(嗅)其“气味”,然后再尝一尝“味道”如何;对于人生经验要细细“体味”、“回味”;写诗填词,要讲究“韵味”,欣赏诗词叫“品味”……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讲究“味”。
一、味觉语义场味觉是舌头与液体或溶解于液体的物质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与颜色一样是人的感知范畴之一,所以会因地域、民族和时代而差异。
“甜、酸、苦、辣、咸”是汉语传统的“五味”,英语中也有这五种味觉,与之对应的是sweet、sour(acid)、bitter、pungent(pepper)、salty。
研究系统词义演变是揭示词义演变规律的有效途径。
我们以“五味”在汉英语中词义的隐喻引申为对象,研究汉英味觉词的语义结构演变规律。
一、汉英味觉语义场的隐喻(一)汉语味觉语义场的隐喻1、甜甜,本义是像糖和蜜的味道。
引申比喻幸福、快乐。
甘,本指美味或美味的食物。
《书·洪范》:“稼穑作甘”。
它与“甜”有同义关系。
《说文·甘部》:“甘,美也”。
段玉裁注:“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引申出美好之义。
《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另外还有嗜好、爱好之义。
《书·五子之歌》:“甘酒嗜音”。
《说文解字》:“甜,从甘从舌会意。
本义味甘。
”《广雅》:“甜,甘也。
”韩愈《苦寒》诗:“草木不复抽,百味失甘甜。
”就是将“甘”与“甜”联系在一起。
然后从食物的甜,进入人生五味之一,比喻生活工作幸福快乐。
如“生活甜美”,“心里甜丝丝”,“尝到了甜头”、“日子过得甜滋有味”,“幸福的生活甜甜蜜蜜”,“找到了一份甜活儿”(好差事)。
又进入了言论和歌唱的领域,比喻美言,说好话。
如“嘴甜”、“甜嘴甜舌”、“甜言蜜语”;“声音很甜”、“歌喉甜润”。
又进入了睡眠的领域,比喻酣睡,睡得很深。
如“睡得香甜”,“入黑甜乡”。
英汉味觉词“辣”认知隐喻对比论文
英汉味觉词“辣”认知隐喻对比论文摘要:隐喻是人类认识外界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隐喻。
本文对比分析中英味觉词“辣”的概念隐喻,发现英汉关于“辣”的概念隐喻存在一些相似,也有很多的不同。
人类相同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模式是促成相似的主要原因,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
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语言的教学和翻译提供帮助,从而消除误解,加强中英两国的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他们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机制(Lakoff G.&Johnson M,1980)。
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即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不熟悉的事物。
味觉词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选取味觉词“辣”为研究对象,基于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着力对“辣”的味觉隐喻进行中英对比分析。
二、味觉词“辣”的英汉隐喻对比分析1.相同点A.投射到其他感觉域中英文里,辣都可以投射到嗅觉域,指强烈的刺鼻的味道。
例如:Spicy smells wafted through the air.我被生晒烟和各种自卷烟浓烈的辣味儿熏得头昏脑胀。
它们还可以投射到视觉域,例如:Because she sweet and spicy and,well,Swedish.我一惊,忙抬头,迎来的却是一双热辣辣的眼光。
B.投射到语言域He expressed some fairly spicy criticisms.鲁迅用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国人的无知与麻木。
基于常识,吃太多辣的东西会使我们的消化系统受到刺激而不舒服,这和听到尖锐刺耳的评论很相似,基于这点,尖锐激烈的评论被隐喻为“辣”。
C.投射到情况域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ssue is a political hot potato.如何平衡工作和娱乐,成为那个工作狂的一个辣手问题。
英汉语味觉词语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 )laeg emes et od n n ug a t l h w 1Pes i w e w rs dl g aet t e s o v a a h l
mu hI m lv d c a oe .
英 汉 语 味 觉 词 语 情 感 隐 喻 认 知 对 比
胡 广耀
( 江大学 文理学院 , 北 荆 州 长 湖 摘 要 : 感是 人 类 经验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语 言 中 。 情 在 人 的抽 象 情 感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 通 过 建 立 在 人 体 感 知 基 础 上 的 隐 喻 表 达 的 。 文 以味 觉 形容 词 的 隐喻 表 达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本 对英 汉 两种 日常语 言 中 的 有 关 这 两 个 形 容 词 的 情 感 隐喻 认 知 在 共
就 让 我 聆 听那 美 妙 的音 乐 , 听 你 们爱 我 的 喃 喃 细语 吧 。 听 ( )w es i s 美 的微 笑 。 2 S et ml 甜 e ( )w ef gac oag l sms 甜 的橘 花 香 。 3S etr rn e f rneb so 甜 a o o () 甜的声音。 4甜 () 姑娘长得甜。 5这 2甜 — — 愉 悦 、 . 畅快 的感 受 。
( ) h sr S ci rh w r u esu a e. 1 T el e ’ onf ea adi p r o r p s o s ot s r g
失 败 者对 奖 品 的轻 视 纯 粹 是 吃 不 到葡 萄说 葡 萄 酸 。
( ) o e t es u r p yfrs me n h s a e 2 Hel k d a l d o r a e o o ew o mu t v o i g o h
从汉英味觉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汉语的“甜”和英语的“sweet”为例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汉英味觉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汉语的“甜”和英语的“sweet”为例史雪芬云南师范大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词汇构成的,而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词汇,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词汇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
而某些词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会发生隐喻转义。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在进行交际时,常常会出现词义转移时的误译和误用。
本文以味觉词中的“甜”和“s weet”为例,分析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意义,以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
关键词:味觉词;隐喻;转义;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蕴涵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意识、风俗习惯等,是人类发展的结晶。
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差异。
众所周知,词语除了具有基本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义等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些词会发生隐喻转义。
味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描述基本的味觉时,各民族之间的味觉词汇几乎是可以直接互译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等的不同,当这些词汇发生隐喻转义时,常常会出现词义转移时的相异或空缺现象,从而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对汉英味觉词汇进行隐喻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顺利地进行交际。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投射。
它是一种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去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模式,它体现在人们的任何活动之中,包括语言、行动和思想。
味觉词汇的隐喻则是指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感官范畴认知域的投射,即以味觉感受去类比其他感官感受。
比如“腿可真酸啊!”中的酸就是从味觉范畴投射到了触觉范畴。
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从而使不同民族对同一种感觉产生出独特的不同的联想,这就导致了词义的转移。
例如,汉语中的“甜”和英语中的“sw eet”最基本的意义都是指甜味,其意义是一致的。
英汉味觉词甜认知隐喻对比浅析论文
英汉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对比浅析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不同民族的隐喻概念体系又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
英汉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
其中“甜”作为基本味觉词汇之一,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味觉词;隐喻;一致性;差异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1-01一、引言隐喻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思维方式。
它的基本功能是从某一认知域引向另一认知域的投射。
具体到味觉的隐喻化,就是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认知领域的投射。
本文拟比较和分析英汉基本味觉词“甜”和“sweet”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投射,揭示不同文化中味觉词“甜”的认知隐喻投射的共性与差异性。
二、味觉词“甜”和“sweet”隐喻的一致性研究1、向视觉域的隐喻投射(1)“你干吗老站在那里啊?”方丹甜甜地笑着问他,又歪着头用调皮的目光盯着他。
(2)she was not beautiful,but she had big,brown eyes,and a sweet smile.从语例(1),(2)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视觉对象“笑”都具有了味觉“甜”的特征,被追加了不可能有的视觉特征。
2、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3)她那略带东北上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
(4)the soprano’s voice sounded clear and sweet.从(3)和(4)语例中可以看出,汉语“甜”以及英语“sweet”在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时,均可表达“声音的美好圆润,润泽”之意。
3、向嗅觉域的隐喻投射(5)学屋门前的槐树上挂满了一嘟嘟雪白的槐花,和风携着花香从高处扑下来,甜甜的有些醉人。
(6)she’d baked some bread that make the air smell sweet.从(5)和(6)语例可以看出,汉语“甜”及英语“sweet”在向嗅觉域的隐喻投射时,均有表示“甘美芳香的气味”,“给人带来舒适感觉的气息”之意的转义用法。
英汉饮食词汇的隐喻对比ppt
蔬菜 vegetable
英汉语中都有用蔬菜来做隐喻的表达方 有些十分相似。 式,有些十分相似。
英:hot potato 麻烦的事情 汉:烫手的山芋 英:spring up like mushroom 涌现 汉:雨后春笋般冒出
•英: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英 •汉:贪多嚼不烂 汉 •英:digest new idea 英 汉:消化新事物
英汉语上对“消化”都有吸收、领会的意思 英汉语上对“消化”都有吸收、领会的意思。
囫囵( •英:swallow the excuse•汉:囫囵(húlún)吞枣 • 吞枣
swallow的本义为吞,比喻义有相信的意思,和汉语的囫囵 的本义为吞,比喻义有相信的意思, 的本义为吞 吞枣有类似的意思,都表示不加以分析就轻易相信。 吞枣有类似的意思,都表示不加以分析就轻易相信。
4.吃的方式 4.吃的方式
尽管英汉在习惯、认知方面都有差异, 尽管英汉在习惯、认知方面都有差异,但是在吃的方式 的对比中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 的对比中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 •英:wolf one’s food down •汉:狼吞虎咽
用狼的贪婪,凶猛来比喻人饥饿时候的吃相, 用狼的贪婪,凶猛来比喻人饥饿时候的吃相,这点上的认知 英汉语是相似的。 英汉语是相似的。
英语中也有隐喻的用法在汉语找不到相 对应的词组。 对应的词组。 • full of beans 形容人精力充沛 • spill the beans 有意或无意泄漏消息 在汉语中, 豆腐块” 在汉语中,“豆腐块”比喻在报刊上发表的 小文章, 小萝卜头”比喻小人物, 小文章,“小萝卜头”比喻小人物,“大杂 比喻拼凑堆积而成的事。 烩”比喻拼凑堆积而成的事。
英汉味觉范畴隐喻的对比研究
作 为人类熟 悉 的 味觉 系 统 , 是 存 在 隐 喻 的 , 也 人们 常常 用 味觉范 畴 的词来 隐喻 更为 抽象 的概 念 。 基 于 此 , 者 依 据 概 念 隐 喻 ,对 大 量 语 料 进 行 对 笔 比, 系统考 查如 下几 种情 况 : 表示 味觉 行为 的动 词 : 尝; 表示 味 觉 器 官 的名 词 : ; 示 味觉 功 能 的名 舌 表 词 : 、 味 ; 示 味 觉 效 果 的 形 容 词 :酸 、 、 味 滋 表 甜 苦
v19 0 o2 N. . 4 ~ 0 猫 .
英 汉 味 觉 范 畴 隐喻 的对 比研 究
.
王 银 平
新郑 4 15 ) 5 10
( 郑州 大学 西 亚斯 国 际学 院 , 南 河
摘
要: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 系统考察 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味觉范畴隐喻。研究结果显 示, 表示味觉行为的动词“ 主要投射到认知领域; 尝” 表示味觉器官的名词“ 主要投 舌” 射到语言/ 形状域; 表示味觉功能的名词“ 主要投射到认知及情 感域 ; 示味 觉效 味” 表 果的形容词“ ,甜” “ 和“ ” 酸” “ , 苦” 辣 主要投 射到人物/ 情感/ 其他 感官域。进一步的 对比分析表明, 中英味觉范畴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这可归因于人 类认知模
方 面存 在着 差 异? 英 汉 味觉 范 畴 词 主 要投 射 到 哪 些 领域 ?英汉 味觉 范 畴隐 喻存在 异 同的原 因?
二 、 汉语 中味 觉范 畴词语 的概念 隐喻 英
工 具 。人类 赖 以生 存 的 许 多基 本 概 念 系 统 及 思 维
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 即隐喻是 我 们对一 切抽 象 概 念 范 畴进 行 概 念 化 的 有力 的认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中的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可以将在汉语语言中常用
的味觉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而英语语言中的味觉类型则完全不同。
在汉语语言中,味觉有五种,即酸、苦、咸、甜、辣。
而英语语
言中只有两种,即酸与甜,其中甜是英语语言中最常用的味道。
因此,在描述英文中的味觉时,我们往往会仅仅使用“sweet” 来描述各种
味道,而不会把其他味觉类型也列出来。
这是因为英文中只有“sweet”一个词可以概括所有味觉,因此,在使用“sweet” 时,可以同时表
达出来苦、咸、辣等多种味觉了。
汉语语言中的味觉也被隐喻化处理,例如,当我们描述某人对工
作效率提高,往往会用“他的行动如蜜”来表达,而不是描述“他非
常有效率”这样直接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把“甜” 这种味觉隐喻
成行动的有效性,更能够体现出真实的情况,让读者有一种口感上的
感受。
因此,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汉英语言中的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
分析,在汉语语言中有五种味觉,而英语语言中只有两种,此外,汉
语语言中的味觉也被隐喻化处理,可以将一种味觉隐喻成一种行动,
从而更能够体现真实的情况。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味觉词的对比分析
( ) a o s d e t h ue e i fi .一 连 1 V r u v ̄i a s rdh r e o e i a ys o vw l f
由于东西方 民族在地域环境 、 社会背景 、 人文历史 、 思 维 习惯方 面存 在 的差异 以及词 汇形 态上 的迥异 等 因
知域 向其他感官范畴认知域 的投射 ,即以味觉感受去类
比其他感官感受 。一般来说 ,人们通过 自己所熟悉 的、 有形 的、具体 的事物来表达 陌生 的、抽象 的事物 。但味 觉 的隐喻化却稍有点特殊 ,它通过抽象 的味觉经验来认 知 、表 达其他抽象 的事物 。 本 文拟 比较和分析 味觉 词 在英汉语 中的隐喻投射 ,味觉词隐喻投 射的共性分析
人类是一切事物 的认知主体 。不 同的民族 虽然有着 不 同的饮食文化 ,但都会感受 到不 同的食物和饮料 对味 蕾不 同的刺激 。因此英汉语 味觉 词汇存在许多相同的隐
喻投射 。
域之 间形成一系列本体或认识上 的对应 ,用源域 的结构 和知识体验去谈论和思考 目 标域 的概念 。概念隐喻也可
简单地定义 为概念化 的隐喻 。概念 隐喻在一定的文化 中
又成为一个 系统 的、一致 的整体 ,即概念隐喻体系 。在
隐喻结构中 ,人们利用对 两种 毫无关联 的事物进行感知
( )英汉语 中 “ ”的概 念隐喻 一 酸 “ ”是指一种像 醋一样 的气 味或味道。如酸醋就 酸 是 因其味酸而得名 。在英汉语 中 ,酸有酸痛的意思 ,具 体指 因疾病或疲劳 引起 的筋 肉微 痛而无力的感觉 ,可引
第2卷 0
第 6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 y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中“酸”通感隐喻的对比分析牛小艾【摘要】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
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ccording to Lakoff and Johnson,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one domain onto the other. Synaesthesia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a certain sense domain onto the other sense domain. The words of familiar tastes, like "sour, sweet, hitter and peppery", are often used to express the abstract concepts metaphorically. This paper contrasts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 of "sour"in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which will serve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ystematicity of translating "sour" in English and Chinese.【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酸”味觉;通感隐喻;对比分析;认知视角【作者】牛小艾【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作者:宋安琪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
本文对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和分析,发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
相同之处在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经验。
关键词:汉语;英语;味觉词语;隐喻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20—02一、引言人类学家维柯指出:“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及其部分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的隐喻。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尽管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但由于有着这种相同的“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和相同的生理机制,表现在语言上就存在着相同的隐喻。
但由于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上会形成很多不同的隐喻。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就汉英语言中表味觉的词汇作一阐述和对比。
二、英汉语言中表味觉的词汇及其隐喻食物的基本味道“酸”、“甜”、“苦”、“辣”、“咸”,也被隐喻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为味道是一种味觉,而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味觉神经系统,有关味觉的隐喻必然会存在共同之处,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示味觉的词语的隐喻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下面我们一一对比这五个味觉词语。
味汉语里“酸”、“甜”、“苦”、“辣”无一味不入喻,味道的“味”也不例外,它可以表示体察事理的意思:体味;表示意义、旨趣的:枯燥无味、余味无穷、臭味相投、趣味、情味、韵味。
汉语“味”翻译成英语,大致跟taste 和flavour两词对应。
“Taste” 也用作比喻时,表示经历体验的意思,如her first taste of life in a big city(她对大城市生活的初次体验)。
Flavour用作隐喻时跟汉语中的“体味”一词有着相近的意思,如 a flavour of something(对某事有所了解),另有表示特性、特色、具有特别的气氛的意思:The film retains much of the book’s exotic flavour.(这部电影保存了原著的异国情调。
汉英“辣”味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1 8
基金项 目: 国家 级 英 语 特 色 专 业 建设 项 目( T S 1 2 1 5 4)
湖 北科技 学 院 学报 视 觉和 听 觉 的 映射 就 是 这 种 隐 喻 , 它 是 指 五 官 感
第3 5卷
本 文 主要 比较 了英 汉 两种 语 言 中 “ 辣” 味觉 概
域, 情感域 , 性质域 , 但在隐喻意义上 , 二者呈现 出诸 多差异 , 这是 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成
的。
关键词 : “ 辣” 味觉; 概念 隐喻 ; 文化差异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4
文献标 识码 : A
“ 人们 在表 达信 息时 , 很大 程度 上基 于身 体经 验, 或 身体 经验起 了根本 或 基 础 的作用 , 即 人类 表 达概念 、 认 知 世 界 时对 身 体 有 诸 多 依 赖 。 ” l _ ‘ ‘ 人 类 基 于 自己身体 的 经验 和 文 化 体验 , 由近及 远 , 由 简单 到复 杂 , 由具 体 到抽 象认 知 世界 。 ” 根据 L a - k o f和 J o h n s o n的体 验 哲 学观 , 文化 体 验 和 身 体体 验这两 部 分 构 成 了我 们 的生 活 经 验 , 并 且 构 成 生
域, 研 究 二者 的共 性 和 差 异 , 并探 讨其深层 原因。
活经验 的这两部分在认知过程中都产生 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而隐喻本 质上是一种认 知方式 , 它是
一
本文 所用 语料 主要 来 自北 京 大 学 汉语 语 言 学 研 究 中心语料 库 ( C C L C P U) 和灵 格斯 网络 词典 , 其 中收
明概 念隐 喻 的映射 关 系 , 用公 式 表 示 为 : +标 域 是
英汉基本味觉形容词隐喻对比分析
二、 汉语基本 昧觉形容词的对比 英
( ) w e 和甜 一 S et
通过对所搜集 到 的语料进 行 分析发 现 ,w e 和甜都有 s et 以下概念域 的映射 : 味觉 以外 的感觉 域、 心理域。
概念隐喻 的 映 射 关 系 , 公 式 表 示 为 +目标 域 是 源 域 + 用
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对性 的特点 。
一
( ) 家人 聚在一起 , 8一 日子过 得甜蜜蜜 的。 () 9 甜蜜的 回忆 过分的甜 味使 人不舒服 , 似的感觉 在英汉语 中都得到 相 了映射 , : 如
本文 主要运用 Lkf &Jh sn的概念 隐喻及其主要的 ao ono 作用 机制——跨域映射理论 , 并结合文化心理学知识对 基本
( )we sis 2 S et ml 甜美的微笑 e ( ) w e f gac f r g l sm 甜甜的橘花香 3 S etr rn eo a ebo o s a on s () 4 甜甜 的声音 () 5 这姑娘 长得 甜。 2 甜 味映射愉悦 、 . 畅快 的心理感受 ( )t a w e t er epepa em u h 听到别 6 I w s etoha ol r s es m c. s p i o
认知语 言学认 为 , 喻是人类 赖 以生存 的基 本方式 , 隐 在
语言和认 知 中起 着重 要 作用 。Lk f .& Jhsn ao ,G f ono ,M 于 18 90年发表文章“ t hr v y 认为 : 隐喻不是一种 Mea o l e ” p We i b “ 语 言表 达 式 , 是 从 一 个 概 念 域 到 另 一 个 概 念 域 的 映 而 射” … 。其 实质是 以相似性 联想 为手 段 , 一个 认知 域映 从
英汉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对比分析
的 ,而隐喻 的表 达方式是认知模式 的一种特 有的具体表现
Se se 也提 出了 “ we tr 以身喻心 ”的观点。Lk f 和J h sn a of o no 的 形 式 , 它 是 人 类 认 识 和 了 解 世 界 的 一 种 方 式 。 由于 人 类 认
体验 哲 学观 认 为 ,人 类 的 生活 经 验 不仅 包 括 身体 体 验还 包 括 知 模 式 的 相 似 性 以及 文 化 融 合 引 起 的 语 言 的相 似 性 , 英
在 着 系 统 的对 应 关 系 ,因 此 ,对 隐 喻 的 理 解 就 是 从 始 源 域 知 的 普 遍 性 和 文 化 的 相 对 性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丰 富和 发 展 了
到 目标 域 的投 射 的理 解 。 认 知 与 语 言 的 发展 离 不 开 人 的 感 味觉 隐 喻方 面 的 研 究 。 官 对 外 界 事 物 的 感 知 ,人 的大 脑和 感 官 的 运 作 及 其 运 作 环 境 直接 影 响 到认 知 与思 维 ( 艳 芳 ,2 0 :4 ) 。人 类 总是 赵 01 1 运 用身 体 各感 觉 器 官 的感 觉 获取 对 客观 世 界 的 体验 和 经验 。 二 、味 觉词 “ ” 的英 汉 隐喻 对 比分 析 辣 人 类 认 知 模 式 是 在 人 与 世 界 互 相 作 用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研 究 。我 们 发 现 , 在现 存 少 量 关 于 味 觉 词 “ ” 的研 究 辣 中 , “ ” 的英 文 对 应 词 并 不 像 其 它 三 种 味 觉 词 那 样 一 一 辣 的 中英 常 规 味 觉 隐喻 研 究 》 ; 有 的 学 者 用 “ e p r ” , ppey
关 键词 :辣 味觉 隐喻 认知 英 汉对 比
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作者:徐小佳许曦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语言中“酸”味觉的概念隐喻。
研究结果表明:汉英语言在“酸”味觉隐喻化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层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酸”的投射范围主要包括五大经验域:听觉/视觉域,情感/心智域,生活/时间域,性格/方式域,性质域;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绝大部分相同,但其隐喻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关键词:“酸”味觉概念隐喻汉英对比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是我们对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人类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来认知世界。
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观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并且这两种体验都会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Sweester也提出了“以身喻心”的观点。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有人对汉语味觉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不过论题尚未涉及汉英“酸”味觉隐喻的对比,这就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内容。
在人类主要味觉——酸、甜、苦、辣中,酸味觉是排在第一位的。
“酸”是指像醋一样的味道或气味,酸味觉就是指人类对这种味道或气味的感知。
概念域在语言层面上的表达是一个经验的有机组织,不可能只限于一种词性,所以酸味觉范畴的基本词性至少应包括表示酸味觉器官及其功能的名词,表示酸味觉的动词和表示酸味觉特征及其效果的形容词。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英味觉动词、形容词中“酸”的概念隐喻,分析汉英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系统研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个性及其背后的理据。
二、“酸”味觉概念隐喻英汉对比分析人类可以通过味觉器官感知外部事物,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酸味觉的各种词类可用来指称认知域中诸多方面,并扩展出各自的抽象意义。
英汉“咸”隐喻对比分析与认知解读
英汉“咸”隐喻对比分析与认知解读本文以隐喻中两域论为基础,对比研究英汉“咸”的味觉体验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咸”隐喻的认知与表达过程上存在共性及个性,既具有相同及不同的相关隐喻概念,又在同一隐喻概念下表现出不同的目标域投射。
其原因在于两民族间相似的生理生活方式和各自区别性的具体体验。
“咸”隐喻从隐喻概念到各具体概念隐喻的实现,呈现为以“辐射+链状”形式为基础,树状发展的衍变过程。
标签:咸认知隐喻共性与个性一、引言虽然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酸、甜、苦、辣”四种味觉体验作了较为细致的认知研究,但却鲜有人对百味之祖“咸(salty)”从英汉对比角度加以系统分析。
其中不排除偶有学者稍做论及,如吴尧瑜(2013:66-69),万惠蓉(2011),王咏美(2007)等。
鉴于此,本文拟以隐喻中两域论为基础,对比研究英汉“咸”的味觉体验异同,探究其深层缘由。
二、认知隐喻相关理论王寅(2006:287)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在本质上又是认知的,语言是人类在客观的接触活动世界与能动的分析加工中互动的产物。
王文斌(2007:229)认为,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
Lakoff和Johnson(1980)在其两域映射论中主张,隐喻是源域对目标域的投射,人们通过把已知事物与相关新认识的事物相联系,找到相关点,进而促成两域间映射并产生抽象意义。
在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两人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概念隐喻”。
人们先切身体验世界,后经大脑加工提取抽象“隐喻概念”,并在认知的作用下发挥创造力形成无限的“概念隐喻”,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车辆可以“川流不息”,讽刺语言可以“火辣辣”,人生可以“有苦有甜”。
三、英汉“咸”隐喻对比分析中英两国海岸线绵长而多产盐,长期以来围绕“盐”形成了丰富的“咸”文化。
英汉味觉词“酸(sour)”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味觉词“酸(sour)”的认知语义对比分析郑珂【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This paper, applying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metaphor and based on a lot of linguistic data, attempts to mak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semantic extensions of taste word “suan(sour)”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study shows that: (1) under the force of metaphor, “suan” and “sour” have undergone a series of semantic extensions and changes. Both of them can extend from the taste domain to the domains of emotions, object attributes, hearing and vision. (2) The inhe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lead to the different semantic contents between “suan” and “sour”. “suan” can mean the soreness of limbs caused by exhaustionor illness, and it can also refer to the scholars who are pedantic. But these two meanings can’t be found in English.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suan”, “sour” mainly indicates external moods instead of inter-nal emotions.% 基于大量语料,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对比研究味觉词“酸(sour)”在英汉语中语义拓展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里“ 酸” 、 “ 甜” 、 “ 苦” 、 “ 辣” 无一味不入喻 ,
味道的“ 味” 也 不例外 , 它可 以表示体察事理 的意
思: 体味 ; 表示意义、 旨趣的: 枯燥无味、 余味无穷 、 臭
味相投 、 趣味、 情 味、 韵味。汉语 “ 昧” 翻译成英语 , 大致 跟 t a s t e和 f l a v o u r 两词对 应 。“ T a s t e ”也用 作 比
不 同 的经历 和 不 同 的文 化 , 反 映在 语 言 上 会形 成 很
汉语 “ 酸” 常用来描写一个人迂腐 , 有讥讽的意 味, 如“ 酸溜溜” 、 “ 酸 秀才” 等; 还用来描写微痛而 无力的感觉, “ 腰 酸背痛” ; 还可表达情感悲痛 的意
多不同的隐喻。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就汉英语言中表 味觉 的词 汇作 一 阐述 和对 比。
2 0 1 3 年第 1 期 第2 9卷 ( 总3 1 3 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I N PROVI NCE
No .1 , 2 0 1 3
VO L 2 9
To t a l No . 3 1 3
有表示特性、 特色 、 具有特别 的气氛 的意思 : e i f l m r e t a i n s m u c h o f t h e b o o k ’ s e x o t i c l f a v o u r . ( 这部 电影 保存 了原著 的异 国情调 。 )T h e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l f a v o u r
二、 英 汉 语言 中表 昧觉 的词汇及 其 隐喻
昧
思, “ 辛酸” 、 “ 酸楚” ; 还有 比喻人说话带刺 , 使人难 受的“ 尖酸刻薄” 等。东北方言“ 酸” 还有容易发急
或发怒之意 , 如“ 急皮酸脸 ” 、 “ 脾气 酸性 ” 。在英语 中, 酸“ a c i d ” 也有一些隐喻用法 , 用作描述恶毒消极
关键词 : 汉语 ; 英语 ; 味 觉词语 ; 隐喻
中图分类号 : H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3 ) 0 卜_ o 1 2 O —o 2
一
、
引 言
味。 ) 汉语的 “ 味” 文化 内涵很丰富 , 如“ 有味诗 书苦 后甜” 、 “ 道之出 口, 淡乎其无味 , 视之不足见, 听之 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 在这里 , “ 味” 已经是一种纯 粹的审美享受。很巧的是 , 英语 中“ t a s t e ” 也含有审 美的“ 趣味” 两层意思 , 看来人类对美感的体验与味 觉有着内在 的关联性。
英语 中还有一个表示酸 味的词 “ s o u r ” , 可用来描述 令人讨 厌 的或 具 有 消 极 意 义 的 感 觉 或 情 绪 。如 说
“
a b i g c i t y ( 她对 大城市生 活的初次体 验) 。F l a v o u r 用作隐喻时跟汉语 中的“ 体味” 一词有着相近 的意 思, 如a l f a v o u r o f s o m e t h i n g ( 对某事有所 了解 ) , 另
“ H i s o i r g i n a l e n m u s i a s m h a s t u ne r d s o u r . ”( 他 当初
的积极性 已淡 下 去 了。 ) “ T h i s l e a v e s p e n s i o n e r s w i t l l
o f H o n g K o n g . ( 香 港 作为 国际大 都市所 具有 的 风
收稿 日期 : 2 O 1 2 —1 l 一1 0 作者简介 : 宋安琪( 1 9 8 3 一) , 女, 湖南衡阳人 , 海 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 院, 讲师 , 硕士。研究方 向: 语言学 , 对外汉语教学。
s o m e o n e i s s o u r ” 指某人脾气不好 , 情绪低落。这与
东北方言“ 脾气酸性” 相似 。也可 以用来描述人们
看起来生气或痛苦的表情 , 如“ s o u r — f a c e d ” 表情忧 郁。还可以表示事情变坏 , 变糟 , 如“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 s h i p S O O n w e n t s o u r . ”( 他们 的关系不久就变坏 了。 )
喻时 , 表示 经历 体验 的意 思 , 如h e r i f r s t t a s t e o f l i f e i n
或有意让人不快 的谈话或评论。说某人有“ a l l a c i d w a y o f s p e a k i n g ”或“ a n a c i d v o i c e ” 指此 人 说 的话 恶 毒、 不友好或尖刻。跟汉语 尖酸刻薄基本相 对应。
酸
人类学家维柯指 出: “ 在一切语言里, 大部分 涉
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 , 都是从人体及其部分 以
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 的隐喻。正如许慎《 说 文解字 ・ 序》 所说“ 近取诸 身, 远取诸物。 ” 尽管人类
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 但 由于有着这种相 同的“ 近取
诸身” 的认 知方式 和相 同的生理机制 , 表现在语 言 上就存在着相同的隐喻。但由于不同的民族也有着
汉英语言中味觉 词语的隐喻对 比分析
宋 安 琪
( 海南师 范大 学 国际文化 交流 学院 ,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摘要 :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 言现 象, 也 是人类一种基 本的认知手段。本文对汉英语 言 中味 觉词语 的隐喻进行跨 文化对 比和
分析 , 发现既有相 同之 处, 又存 在差异。相 同之 处在 于人 类共 同的生理机 制 , 不 同之处在 于不 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