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地下森林断想》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其对自然环境的科学认知。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过程1.引入: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下森林的基本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概括: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4.深入分析: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帮助他们理解地下森林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地下森林的形象。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
3.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等练习形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于地下森林的认知和感受的短文,以检查他们对文章思想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书籍:《地下森林断想》课本、相关教辅材料等。
2.多媒体:PPT课件、地下森林的图片或视频等。
3.教具:生字词卡片、短文写作纸等。
七、结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地下森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地下丛林断想知识目标:频频朗读,体会字句,感觉地下丛林成长的困难历程.教课能力目标:整体掌握地下丛林的特色和质量.目标感情目标:感悟地下丛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1.品尝本文充满激情 . 生动形象的语言 .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教课的技巧.重点 2. 领会作品引出的深刻真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 信念 .精神力量 .教课学习咏物抒怀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培育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镜泊湖的地下丛林,又称火山口原始丛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幽香迎面袭来,令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 翳潭花似织 . 绿岭竹成圃 . ”今日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丛林的赞歌——《地下丛林断想》 .二. 掌握重点:1. 生字注音.浩荡无垠沙砾 l ìhàn y ín鸦雀无声l ài袅袅 ni ǎo啾啾 jiū鼎盛 dǐng镜泊湖pō嶙峋小气l ínl ìnx úns è瘠薄 j í徘徊 pái生气勃勃 cōnghuái窥测kuī沉沦 miǎn愤懑 mèn孱弱chán簌簌 sù兴起jué2.重点难点打破:沉沦(万籁()孱()俱寂启迪()弱浩荡无垠()徘徊()()袅袅()愤懑()烟云)3.词语累积 .浩荡:形容广大,众多 .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涨. 哑口无言:不爱谈笑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鸦雀无声: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 万籁,各种声响 .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瘠薄:(土地)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饶. 愤懑:生气 .生气勃勃:(草木)葱翠旺盛. 沉沦:深深地沉浸着,不可以自拔.孱弱:瘦小 .小气: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4.整体掌握:读课文,联合作者对地下丛林的描述,简要谈谈地下丛林有如何的“品行”?地下丛林的“品行”:5.作者由地下丛林升华出一个如何的主题?第二课时一. 掌握课文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 ~2 段) :第二部分 (3 ~20 段) :第一层 (3 ~8 段) :第二层 (9 ~20 段) :第三部分 (21 ~27 段) :二. 掌握人称之妙: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号地下丛林,表达的感情更激烈,对读者更拥有传染力 .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来 ?你终归遭到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光阴 ?”作者在这里不用“它”,而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号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拥有如何的表达成效 ?三. 领会设问之美:全文有九个问句,找出来,分别谈谈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 为何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丛林作正面描述?五.品尝语言之美:赏析散文中所喜爱的句子:(1)“可是你,为何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终归遭到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光阴?” (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品析)(2)“它小气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塌陷的大坑,而早已将它忘记了 . 即便夏季的中午有时有几束光辉因为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 ”(3)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爱得那样热情诚挚 . 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获得了自己期望已久的荣光 . (从包含的真理的角度赏析)(4)我喜爱开头一句“丛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荡无垠 .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5)我喜爱好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爱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七平的吗 ? 峡谷莫非不理解 ?”“纯真的白桦 . 挺秀的青杨 . 秀美的黄菠萝 . ”(6)我喜爱好多叠字. 如”黑黝黝 . 光秃秃 . 阴沉森 . 静静静”,“整齐整齐.密密丛丛地矗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丛林”.(7)我喜爱“暴风吼叫,气浪灼人,沙石飞奔,岩浆横流,瞬时暗无天日,山崩地裂⋯⋯”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课地下森林的断想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这就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导入设计3:【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一)预习检测1.积累字词黑黝黝..(yōu)袅.袅(niǎo)瘠.薄(jí)孱.弱(chán) 沉湎.(miǎn)狼嗥.虎啸(háo)钦.佩(qīn)愤懑.(mèn)怜悯. (mǐn )簌簌.(sù)2.掌握词语的含义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地下森林断想》(第二课时)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过程]:一、以学生对森林的知识导入,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探讨在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启迪”,结合名言和事例来谈自己的体会。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生齐答: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张抗抗一起走进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1、什么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3)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3.为了长成参天大树,黑森林它付出怎样的努力?(课文20段)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地下森林断想》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
学习本课,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者对地下森林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值得每个人反思。
3.中招考点“概括内容、谈论启示、品味语言”每年中招都会涉及到,一定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学情分析本地区九年级的学生,散文阅读仅止于浪漫感受,对散文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把握不够深刻,散文语言赏析能力不够,散文阅读能力需要提升。
二、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寻找关键句,能概括出地下森林的经历和品格,说出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2.通过朗读、讨论、仿写,能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说出其含义,能运用重点句式迁移运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语句,能概括出地下森林的经历,说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朗读结尾两段和背景资料,能说出自己获得的人生启示。
1.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朗读、讨论,能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说出其含义;仿写句子,能灵活运用重点句式。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略(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张抗抗,当代著名女(男/女)作家,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
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开始发表多篇小说,后来成为专业作家。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给加点字注音。
浩瀚.无垠()郁.郁葱葱()万籁.俱寂()袅.袅()镜泊.湖()瘠.薄()愤懑.()孱.弱()簌.簌()(三)新课讲解两类结构(见ppt)(四)当堂训练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推荐学习]大课堂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
11 地下森林断想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并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1.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体会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思飘摇,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一一《地下森林断想》。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学生自由展示课前搜集的张抗抗的相关资料。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要求: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勾画生字生词,初步感知文意。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本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赞美了在恶劣环境中奋力成长的生命,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3.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尽可能地说说自己的发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走进作者: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预习检测:多媒体显示: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展示学习目标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 课《地下丛林断想》教课设计内容预览:11地下丛林断想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掌握“瘠薄、沉沦、孱弱、铺天盖地、浩大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1.品尝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怀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培育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领会作品引出的深刻真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课要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怀不分彼此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华、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成效。
3.着重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领会深刻而广泛的真理意蕴。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丛林,又称火山口原始丛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 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幽香迎面袭来,令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仍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日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丛林的赞歌 --《地下丛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
1963 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 8 年。
1972 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布第一篇小说《灯》。
1975 年第一版反应边境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限》。
1977 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 年发布短篇小说《爱的权益》,反应新的历史期间,青年们对不一样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 年第一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一代知青展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诵录音带,学生听读,累积词语。
多媒体显示瘠薄 (j bīó):土地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新人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3、本文在句式上的主要特点:
•①大量运用叠字
•②对称句的运用
•③精彩的写景语句
•④蕴含深刻的哲理
•⑤变换人称的句子
①大量运用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1、朗读第三部分的1\2段:
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
•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
2、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爬下去,爬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第13段的末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五、阅读3-20自然段
1、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2、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新人教版
•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言外之意是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4、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
•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第13段的末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五、阅读3-20自然段
1、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2、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部分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部分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3 新人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四、阅读开头部分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那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示出这奇特的地下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 新人教版[教学过程]:一、以学生对森林的知识导入,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跳读文章,品味欣赏文中文字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探讨在阅读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启迪”,结合名言和事例来谈自己的体会。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森林的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听说过地下森林吗?生齐答:没有。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现代作家张抗抗一起走进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1、什么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3)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3.为了长成参天大树,黑森林它付出怎样的努力?(课文20段)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1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章节(课题)名称11课地下森林断想学时2---1 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方法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学生特征分析项目内容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导语设计(展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教师激情导入,营造学生学习氛围二、作者介绍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群巨大的鸟
收拢强有力的黑色羽毛
浑圃深邃的山谷
千万吨针叶形的寂静
在聆听树根下那口血红的钟
在监视,流尽叶脉的潮湿的火
让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
化身为雨滴、小溪、浆果和松鼠的火
那颗暴躁的心在哪儿跳动
那灼热之手怎样伸向生命
抓住一座绿色的小岛
把远古信仰从每个黎明唤醒
11地下森林断想
学科
语文
课题
11、地下森林断想
课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
方法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在文中找一二处写的好的句段,先摘录,再赏析。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你能仿写一二句吗?
4、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请你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350字左右的短文。
板
书
设
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二、认读生词,扫清文字障碍
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袅袅烟云
浩瀚无垠狼嗥虎啸恰如其分山崩地裂
隐姓埋名黑黝黝沉甸甸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什么是地下森林?
2、勾画描写地下森林的句子。
3、勾画描写地下森林成长环境的词语。
明确:
欣赏多媒体画面
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
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明确每个词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试用其中几个词造句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好似人间仙境。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指导朗读:要读出峡谷的品格以及他对生命的期盼来。)
六、再读课文,把握主旨
1、地下森林有什么样的品格?
2、找到本文的主旨句并勾画下来。思考:本文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七、课堂小结
你们即将面临中考,踏上人生的征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地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能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自由朗读பைடு நூலகம்文,回答什么是地下森林,勾画描写地下森林的句子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文生字词较多,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下多力气让学生掌握词义并熟炼使用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归纳补充:
1、描写地下森林的句子有:
“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树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四、多媒体出示地下森林图片
(过渡语:正像同学们看到的,地下森林生长在黑漆漆、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这样的地下森林不屈不挠地生长着,在它几万年的生长过程中他都遇到了什么呢?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蕴含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9-16自然段,思考:
1、阳光对待峡谷是什么态度?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体会分析阳光对待峡谷的态度,体会这些句了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
体会主旨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的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但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能更好的理解主旨。
作
业
设
计
1、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的小草高。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
(如果学生没有找错就补充提问)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写的是地下森林吗?森林有什么特点?地下森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用第二人称?
意在引导学生,咀嚼课文文笔精华,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
让学生对森林有直观认识,也通过深入思考,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
1、阳光对峡谷的态度是无情的、冷漠的。
2、峡谷是不慕名利、自甘埋没,深沉、坚毅的的性格。他期待着生命。结尾句的作用是提起读者的阅读注意,引起下文。
2、峡谷有怎样的性格?它在期待着什么?13段结尾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思考、总结:
地下森林就是长在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里的森林。就是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中又黑森森不见阳光的森林。就是长在死火山口的森林。
欣赏图片,思考:
地下森林在几万年的生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了,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内容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
学
反
思
相
关
链
接
地下森林
杨炼
逃不走的落叶早已飞惯危险的预感
四周耸立的绝壁,正午时的幽暗
沿着小径,一万年前的那次暴风雨
还在绿色苔藓上反潮
铃兰花旁若无人,跳着舞
情感
态度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①森林的特点是广袤盛大;地下森林生长在阴森森、黑黝黝的峡谷,刚够得着我的脚尖拥有珍贵的树木;开篇描写森林的广袤盛大从反面衬托了地下森林的不同寻常。②用第二人称使感情表达更强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初见地下森林的惊奇。(板书:惊奇)
2、描写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词语有:明镜似的湖、奇形怪状的石山、深坑、悬崖、险岩、怪石、峡谷、深渊、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