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诗歌导入: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听教师朗诵,进入新课学习。
二、读“荷”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烦闷——不适意、徘徊——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品读文本,体悟情感变化的原因。
3、结合重点语句的品析和背景资料的引入,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4、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7篇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7篇初三下册语文教案7篇作为学校的一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引入及讨论教学过程:一、题解与导入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1.1《孔乙己》1.2《范进中举》1.3《变色龙》1.4《我的叔叔于勒》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2.1《藤野先生》2.2《三顾茅庐》2.3《口技》2.4《春》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3.1《鱼我所欲也》3.2《出师表》3.3《杜甫诗三首》3.4《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 新课内容学习:对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呈现教学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古诗文,理解诗意。
2. 答案:在课后进行批改,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朗诵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课件很有意义的。
一个完整的说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还要注意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第一章:《社戏》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作用。
(2)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5)讨论:分享对小说中幽默、讽刺语言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第二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通过对比手法,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3.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比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理解课文。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
(2)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
(4)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5)讨论:分享对作者怀念童年生活的理解。
(6)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第三章:《孔乙己》1.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讽刺手法表现社会现象。
(3)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2. 第二单元:古诗文;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及表达技巧;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 教学重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古诗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寒假期间的有趣经历,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进行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6. 第二单元古诗文学习:介绍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7.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进行例题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10.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表达技巧:描写、抒情、象征等;2. 第二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理解与鉴赏:意象、意境、韵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分析《故乡》中的描写手法;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散文《孤独之旅》的理解。
2. 答案:《故乡》描写手法:对比、象征等;古诗文鉴赏:以《登鹳雀楼》为例,从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孤独之旅》理解:示例:散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91页精品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美版
1.家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我不知道同学们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研讨课文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的过程。
)明确:作者作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对人生的感受:人生是一种漂流,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舶,荡漾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作者忽而意识到船是渔民的家,进而引发了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思考,很自然得到:家是一只船的感悟。
从表达方式看,这一部分有何特色(引导学生体味先叙后议再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明确:作者没有生硬地提出结论,而是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的认识,一切顺其自然。
这种表达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感情。
2.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
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表达效果。
全班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评,也可以让学生点评或质疑。
3.作者的说法能引起你的式共鸣吗?选你感情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学生由形象的感受谈起,进而深入到理性的思考: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富有表现力。
教师作适当点评。
)三、拓展延伸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听音乐《回家》,探寻自己的感受,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下一堂课交流。
(播放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4篇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4篇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写作视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阐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通过交流感悟,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当中的每一天。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生命观。
2.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写作视野。
难点: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的明确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正课有个年轻人为贫所困,深感自卑与烦闷,于是便向一位老者请教。
智者问:“如果有人要用100万买你健壮的四肢,你会卖么?”年轻人回答说:“我不会卖。
”智者又问:“如果有人要用1000万买你明亮的眼睛,你会卖么?”年轻人回答说:“我不会卖。
”智者再次问道如:“如果有人花一亿元来买你健康的生命,你会卖么?”年轻人想了想仍然坚定地说:“不会卖的。
”智者又说道:“那你就要好好感謝你的父母了!因为他们一次性无偿馈赠给了你一亿一千一百万的财富,有如此宝贵的生命,你还缺什么呢?”是呀!生命既短暂又宝贵,如何认真对待它是每个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蒙田对待生命的态度,完成我们的一次“热爱生命”的交流和感悟。
设计目的:让学生深刻去感悟这一哲理意味浓厚的小随笔中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初步感知“生命”的真谛。
学生可能会讲到的句子:1.“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教师引导:这是用生命在做一道减法题,如果人人只去追求虚无诱人的东西,而忽略了生命的过程,那是愚蠢的。
2.“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3. 讨论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
3. 讨论诗人对中国革命的热爱:让学生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赞美雪来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短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描述一幅雪景图。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写一篇短文,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描述一个历史人物。
第三章:《岳阳楼记》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九班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
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
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
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
贾因而致富。
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
不除之必贻大患。
”密令疆吏捕之。
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包含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这些篇目既有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的内容理解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熟悉每个篇目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全文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以及把握小说通对情节反映的社会生活。
2、品析“心声”的内涵,并学会如何进行文学欣赏。
3、细品并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1、小说如何通过情节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形象赏析小说。
2、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教学构思:1、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课前预习,整体把握;2、复述课文情节检查预习;3、讨论人物、主题、心声内涵,并从中明的如何赏析文学作品。
4、通过美读比赛品析、内化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来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晴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及所反映的的社会生活。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同学复述全文故事情节。
(四个主要情节不能掉)2、请同学们仔细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下面的一个短语和一句话补充完整。
( )的李京京《心声》表达了李京京想…………的心声。
3、讨论:(1)如果让你来朗读《万卡》这篇课文,你会不会朗读得和李京京一样好?为什么?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
“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教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3)学会写作各类文体,提高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写作能力的提高;(4)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第1-4课):2周2.第二单元(第5-8课):2周3.第三单元(第9-12课):2周4.第四单元(第13-16课):2周5.第五单元(第17-20课):2周6.第六单元(第21-24课):2周7.期末复习:2周五、具体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③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②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鲁迅作品;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围绕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
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案内容1.《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讲述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讨论法:分组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3)练习法: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4)小组讨论:讨论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课堂讲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3)练习: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2.《变色龙》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2)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2)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1)讲述法: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讨论法:分组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3)练习法: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契诃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课堂讲解: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4)小组讨论:讨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课堂讲解:学习契诃夫的写作手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3、情感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二、教学内容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2、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3、课文分析A内容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主题分析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三、思考讨论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说说这几个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家”,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比喻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四、板书设计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家是什么{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思考人生教学后记:2、《石缝间的生命》第一课时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简说:(一)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目标展示: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4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四)合作探究:1、揣摩语言:○1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Ø 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Ø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Ø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
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V.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Ø 因果关系。
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归纳小结: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六)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教学后记:3、《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
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
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廓(kuò):1.广阔。
如:廓落。
2.扩展,扩大。
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
如:耳廓。
本文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
如:水藻。
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
如:辞藻。
瀛(yíng):大海。
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
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
如:甲胄。
本文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
如:坐井观天。
②景象或样子。
如:奇观。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如:悲观。
2.(guàn)道教的庙宇。
本文取此义。
嗫嚅(niè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如:绮罗。
2.美丽,美妙。
如:绮丽。
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那样。
2.宗璞,现代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和。
她的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1.第1~3段:。
2.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3.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4.第20、21段:。
(三)写作特点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
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重难点句子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
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
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诠释本段首先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接着连用几个“依然”,写出了三十年来废墟的停滞,毫无变化。
在描写中,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Ⅳ.当堂练习1.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 )2.给加粗字词注音。
嗫嚅( )( ) 迤逦( )( ) 方外观( ) 绮辉( )教学后记:4、《更浩瀚的海洋》第一课时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哪里是我的家,迢迢千里路,望不到尽头。
思乡的泪,沾湿了我的双袖,模糊了我的面容。
骑在马上,我与你匆匆相逢,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我依然平安无恙。
本诗以自然质朴的话语,写出了作者的雄心与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又自然真挚。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瀚(hàn):广大。
如:浩瀚。
裸(luǒ):露出,没有遮盖。
如:裸视。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如:镶牙。
悯(mǐn):1.怜悯。
如:其情可悯。
本文可取此义。
2.忧愁。
如:悯然涕下。
谧(mì):安宁,平静。
如:静谧。
撇(piē):1.弃置不顾,抛弃。
如:撇开。
2.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
如:撇去。
本文取此义。
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袒(tǎn):1.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如:袒胸。
本文取此义。
2.袒护。
虔(qián):恭敬。
如:虔心。
二、词语识记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
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
安谧:安宁,安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