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96659 杨瑞清:行知教育永不“完稿”

合集下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学习心得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学习心得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学习心得
看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发言,在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在杨瑞清老师的报告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和博大的胸怀。

他用一言一行践行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事业,他爱学校,他更爱学生。

我不禁深思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如果我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才能身心健康、茁壮的成长。

这些优秀教师们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他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长和发展。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价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些优秀教师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杨瑞清:行知教育故事

杨瑞清:行知教育故事

杨瑞清:行知教育故事我的主题是行知教育,想跟大家汇报一下我在我的学校——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所做的一些教育探索。

我讲几段故事跟大家分享。

这是我1981年刚刚师范学校毕业然后去的学校,学校叫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小学。

我在这所学校里一直待到了今天,马上满34年。

后来把这个学校改了名字。

我老的时候从一年级教起,当班主任、语文、数学报班,我们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因为我在晓庄师范读中师的时候非常崇拜陶行知。

我们对工作非常投入,当地的老百姓对我们也是很满意,所以我们在小山坡上简陋的校舍里面呆了一年半的时间,农民就自发地集资为我们学校异地兴建了一个新学校,当然一排简陋的平方而已,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在新的校舍里面经过三年一砖一瓦的修建就有了这样的一间四合院。

所以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和学校的建设联系起来了。

这是我带着学生栽的树,现在都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个过程有很多教育的机会。

由于农民的支持,我们的学校改变了模样,我们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行动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因此在1985年1月10日,我们的报告得以批准,学校被教育局正式改名为行知小学。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就没机会当班主任了,我开始做校长了。

到今年的1月10日,我突然发现我做校长已经满30年了。

我这间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大班,所以一直是班主任的工作,德育工作方面有比较多的关注。

学校命名以后当校长了,我发现当校长也好,更改名字也好,异地兴建也好,并不能够改变乡村学校的面貌,乡村学校要受的苦,要走的路,你也要走。

那么这里最大的问题在那里?毕竟就只是一个四合院,农民不可能每一年都有经费支持你,所以学校一直是穷的,办学经费一直是薄弱的。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是留不住的,如果你认真工作专业发展得好,你就会得到奖励,通常是奖励你进城教书,那农村学校怎么办?我怎么办?这时候压力比较大,就把自己折腾成这个模样了,有点憔悴,有人劝我调走算了,已经在农村学校工作十来年了,也说得过去了,但是因为之前说的信誓旦旦要走行知路,要学陶行知,这会要是这么走了还有点不甘心,其实这种磨难对我没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契机,它慢慢地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农村学校好像缺乏图书仪器,但是他有稻田、莲花池、茶园,还有大山,如果把我们的教学,把我们的德育,把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跟我们身边的资源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做得有效、有趣。

观行知教育杨校长讲话有感

观行知教育杨校长讲话有感

观行知教育杨校长讲话有感第一次听说行知学校,是在cctalk这个平台上。

听了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的介绍,我才知道,这所以陶行知先生命名的学校,从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山村学校成长为一所国际性的教育集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包含了多少坚守与创造。

对于教师队伍,杨校长是这么解释的。

他说,乡村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流动率大。

那些在基层做的稍有成绩的教师就会被提拔到其他部门或者被推举到县城的学校,学校每年都要花费很多功夫去培养新教师。

对此,杨校长很坦然,他说,走出去的,有时间回来帮忙,留下来的,留这里好好做事。

虽然是简短的一句话,却透露了杨校长既想培养人才为行知学校争荣誉,又想留住人才为行知学校做贡献的两难境地。

正是他的妥善的处理,帮助了行知学校一步步走向国际。

对于学生,杨校长给予更多的是爱与帮助。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杨校长所提的花苞心态。

他说,绽放的花朵是美丽的,没有绽放的花苞是可爱的。

我们不仅要欣赏美丽的花朵,更要欣赏可爱的花苞,不能稍有不如意就训斥花苞甚至动手掰花苞。

我们要以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去等待花苞盛开。

这与新课改提出的关心与爱护学生是一致的,符合现代学生观的相关要求。

对于教育,杨校长更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杨校长很好地践行了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所学校竟然有自己的实验基地。

学生在实践课上,可以在地里种植瓜果蔬菜,变课本上的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校科学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并有机会体验与自己栽种植物一起成长的过程。

如果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一个里程碑,那杨校长肯定是把陶先生理念付诸实践的最有力践行者。

他使陶先生的活教育走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坚持感激成长------写给乡村教师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我们学校是1985年元月10日被命名为行知小学的,不知不觉整整20年过去了。

回首20年来的道路,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状态:坚持、感激、成长。

我是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过来的,我还将弘扬行知精神,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向未来。

一心坚持,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我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里长大,亲身感受了乡村的落后和农民的疾苦。

1981年,我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时,向领导递交了一份志愿书,放弃留城任教的机会,来到当时办学条件苦、教学质量差的江苏省江浦县五里村小学任教,在进城和回乡之间选择了回乡。

1983年,我被调到县团委担任副书记,可我觉得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为农民服务不能再少我一个。

经过争取,我终于得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回校任教,在从政和从教之间选择了从教。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村办小学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骨干教师一个个调离的困境,我也曾苦闷彷徨过。

但是我忘不了自己的誓言,放不下对农民的承诺,在解脱和坚持之间选择了坚持。

20多年来,我曾和老师们一起走村串户做工作,完成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使命;顶住压力,在全省率先开展不留级实验,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留级”的目标;抓住机遇,在全国最早开展赏识教育实践研究,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厌学”;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先后兴办了幼儿园、农民学校,开办了校办工厂、实验农场,还为城市中小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创立了“行知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格局。

昔日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成为江苏省第一所以“行知”命名的学校,两次被评为省模范小学。

20多年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当年普及教育、改造乡村的愿望,只有在和平繁荣的今天,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艰苦而持久的教育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体现出崇高的人生价值。

我被评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后,有人劝我应该趁机换个岗位了。

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我来自农村,看到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好学。

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伟大精神,强烈地感召着我,我决心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XXX年前,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瑞清,向政府提呈的分发志愿书中这样写道。

2XXX年后,在杨瑞清的苦心经营之下,那所最偏僻、最艰苦的学校——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已经发展成中国全国知名的农村示范小学,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

现在,走进行知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楼,淡雅素净,俨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得非常和谐。

杨瑞清本人,也获得过中国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等许多奖项。

1981年,杨瑞清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放弃进城的机会,自愿选择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他的”反常”决定在当时被人讥为不自量力,为出风头,也有人说他有阴谋要当校长……杨瑞清当时的理念是要实践陶行知的理想,办好一所农村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所以他选择了五里村的五里小学。

当时的五里小学只有七八名教师,100多个孩子,学校建在小山坡上,几间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的课室桌椅就是全部家当。

杨瑞清刚到任时,主动要求带一年级,并把自己带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

虽然刚开始任教的杨瑞清没经验,但是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干劲。

凭着爱心与坚持,起早贪黑,杨瑞清很快就与学生打成一片了。

农民看到老师的认真,于是渐渐从给予老师生活上的接济,转化到对办学的支持。

第二年春天,在村长的带领下,村里为学校集资7万多元,易地新建校舍,盖了一排平房。

这个变化极大地振奋了杨瑞清,他的志向也就更大了。

1983年,因为杨瑞清的办学出色,当时的江浦县政府决定把他调到县里工作,担任共青团的副书记。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的人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的人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的人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16期文/ 朱波杨瑞清,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他为人谦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

但是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后,人们才知道平凡背后有更多的不平凡。

人物简介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

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

毕业时,他放弃留城的机会,主动要求到乡村小学——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他却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农村教育20 多年。

多年如一日,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探索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始终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自己,立志成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的一员。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杨瑞清。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

杨瑞清曾经有过三次比较重要的选择。

一次是1981 年从晓庄师范毕业的时候,当时是可以进城,但他主动向学校提交了志愿书,选择回乡为农民办教育。

第二次是1983 年,他被调任江浦县团委副书记,在从政和从教的矛盾中纠结了4 个多月,杨瑞清最后选择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

第三次是20 世纪90 年代初。

面临学校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稳定等困境,有人建议他离开乡村学校,获得解脱。

但杨瑞清:“最终还是留了下来,选择了坚持。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杨瑞清体悟到: 人生的奉献方式是“爱”,创造爱的方式是“学会爱”。

热爱孩子、赏识孩子,高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让乡村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是杨瑞清始终不渝的人生追求。

在杨瑞清看来,让农村的孩子受到优质教育就是对孩子最真的爱。

走在行知路上

走在行知路上

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
今天我认真聆听了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杨校长对行知小学和行知基地进行介绍,并详细阐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及行知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三个“学会”,即学会联合、学会赏识、学会自信。

听了杨校长的报告,我知道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并暗下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以三个“学会”为切入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现分享一个陶行知先生“四颗糖”处理学生打架的故事,和老师们共勉。

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

陶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学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

”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

他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

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取“赏识”的策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希望这则故事,能为老师和家长有所启发。

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我来自农村,看到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好学。

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伟大精神,强烈地感召着我,我决心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XXX年前,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瑞清,向政府提呈的分发志愿书中这样写道。

2XXX年后,在杨瑞清的苦心经营之下,那所最偏僻、最艰苦的学校——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已经发展成中国全国知名的农村示范小学,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

现在,走进行知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楼,淡雅素净,俨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得非常和谐。

杨瑞清本人,也获得过中国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等许多奖项。

1981年,杨瑞清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放弃进城的机会,自愿选择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他的”反常”决定在当时被人讥为不自量力,为出风头,也有人说他有阴谋要当校长……杨瑞清当时的理念是要实践陶行知的理想,办好一所农村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所以他选择了五里村的五里小学。

当时的五里小学只有七八名教师,100多个孩子,学校建在小山坡上,几间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的课室桌椅就是全部家当。

杨瑞清刚到任时,主动要求带一年级,并把自己带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

虽然刚开始任教的杨瑞清没经验,但是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干劲。

凭着爱心与坚持,起早贪黑,杨瑞清很快就与学生打成一片了。

农民看到老师的认真,于是渐渐从给予老师生活上的接济,转化到对办学的支持。

第二年春天,在村长的带领下,村里为学校集资7万多元,易地新建校舍,盖了一排平房。

这个变化极大地振奋了杨瑞清,他的志向也就更大了。

1983年,因为杨瑞清的办学出色,当时的江浦县政府决定把他调到县里工作,担任共青团的副书记。

“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

“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

“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薛小乐(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杨瑞清是当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自1981年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乡村教育事业。

他深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影响,在中国乡村教育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要学会联合、要想培养优秀的学生必须要让农民学会赏识、要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老师必须要学会自信。

关键词:杨瑞清联合赏识自信杨瑞清,1963年生,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

在此期间,他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等,其中“村级大教育——学会联合”“赏识教育”“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等研究、取得优异成绩。

他先后荣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称号[1]。

一、乡村教育要学会联合乡村教育要学会联合,这解决的是办学模式的问题。

杨瑞清在江浦县苦干十几年,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解决乡村和城镇学校的差距—联合、开放。

江苏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开放的门户。

杨瑞清认为,办学校也应如发展经济一样,积极开放和走向联合,只有如此,才能获得主动发展的机遇。

借助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力量,行知小学成了晓庄师范第二附小,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为了拥有优质生源,与当地幼儿园合作,建立小学教育教学一体化实验班。

还与南京市中小学科技活动基金会联合,结合自身土地优势,创办了全市第一家让城市孩子了解农村科技与发展、体验乡村生活的“行知教育基地”。

南京市区20多所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纷纷在此基地挂牌定点,乡村的小学生又变成城里学生的小先生,此基地成为素质教育的活跃细胞,学校获得了不断地投资,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

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教育故事“我来自农村,看到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好学。

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伟大精神,强烈地感召着我,我决心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XXX年前,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瑞清,向政府提呈的分发志愿书中这样写道。

2XXX年后,在杨瑞清的苦心经营之下,那所最偏僻、最艰苦的学校——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小学,已经发展成中国全国知名的农村示范小学,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

现在,走进行知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幢幢灰瓦白墙、具有鲜明徽派风格的教学楼,淡雅素净,俨然一派书院气息,与周围乡村的田园风光组合得非常和谐。

杨瑞清本人,也获得过中国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等许多奖项。

1981年,杨瑞清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放弃进城的机会,自愿选择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他的”反常”决定在当时被人讥为不自量力,为出风头,也有人说他有阴谋要当校长……杨瑞清当时的理念是要实践陶行知的理想,办好一所农村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所以他选择了五里村的五里小学。

当时的五里小学只有七八名教师,100多个孩子,学校建在小山坡上,几间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的课室桌椅就是全部家当。

杨瑞清刚到任时,主动要求带一年级,并把自己带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

虽然刚开始任教的杨瑞清没经验,但是有着满腔的激情和干劲。

凭着爱心与坚持,起早贪黑,杨瑞清很快就与学生打成一片了。

农民看到老师的认真,于是渐渐从给予老师生活上的接济,转化到对办学的支持。

第二年春天,在村长的带领下,村里为学校集资7万多元,易地新建校舍,盖了一排平房。

这个变化极大地振奋了杨瑞清,他的志向也就更大了。

1983年,因为杨瑞清的办学出色,当时的江浦县政府决定把他调到县里工作,担任共青团的副书记。

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范文)

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范文)

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范文)第一篇: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范文)读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有感今年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我为杨校长的教育思想、意念所震憾,为他对教育的爱所感动。

杨校长从事教育目标就是为农民的孩子办出最好的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受到最好的教育。

他把他的目标融进了他的教育信念中,引导着他的教育行为。

在他人生路上有几次重大选择但他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五里小学。

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

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和失落,但他迎难而上,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

杨瑞清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长二字。

人的一生,只要关注成长,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绩问题。

人专心致致地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还用担心它不结果吗?还用担心它不成材吗?”这极富哲理,耐人寻味。

可悲的是现在有很多树,刚刚长成一点,我们就急切地摇晃着它,抱怨它为什么不结果,为什么不成材,最终导致它结不了果,成不了材。

杨瑞清校长报告有感

杨瑞清校长报告有感

杨瑞清校长报告有感杨瑞清校长报告有感最近,我们的校长杨瑞清进行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对学校发展的愿景。

他的演讲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共鸣,让人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报告中,杨校长提到了他对教育的深思熟虑。

他强调了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出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学术成绩。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校长还谈到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他希望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习社区,鼓励学生们探索自己的潜能和追求个人梦想。

他提倡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

这次报告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名学生,我意识到只有追求分数和考试成绩是不够的。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我也意识到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为解决问题作出贡献。

我相信,有了杨校长的领导和我们全校师生的努力,我们的学校将会迈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创新教育项目中,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期待着看到学校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学生们充满自信和创造力。

通过这次报告,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和项目中,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杨校长所描绘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杨瑞清校长的报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为实现学校的愿景而努力。

我相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的学校将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习社区。

行知教育永不“完稿”

行知教育永不“完稿”

行知教育永不“完稿”要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杨瑞清的理想。

今年8月,亚青会期间,在行知小学的课外实践基地,杨瑞清当起导游,为亚洲各国青少年运动员介绍品种多样的荷花。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32年,要是能再干上30年该多幸福啊!”十月里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瓜果飘香。

小菜园里正在盛开的紫色的茄子花,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柿子树,还有农场里一垄一垄的红薯地……书香、花香、果香弥漫了整个校园。

“这儿可真漂亮啊!”又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像是游览景点一样,逐一参观菜园、茶园、果园、荷塘,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大家在每一处流连忘返。

看到杨瑞清走来,大家簇拥上去,打招呼,求合影。

带着平和微笑的杨瑞清站在人群中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像是谈及自己的孩子一样饱含深情。

这儿的一切,他再熟悉不过了!18岁来到这个当初还是山沟沟的地方当教师,他32年不曾挪窝。

当年只有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村小,如今每年有上万名城市学生来这里体验生活,有上千名外国师生来这里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还有遍及全国各地的教师研修团慕名前来考察取经。

办一所小小的乡村小学,究竟有多大作用?当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究竟又有多大价值?当年热血沸腾的青年大学生,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年龄。

少了些锋芒、迷惘和徘徊,多了几分平和、自信和坚守,走在行知路上,50岁的杨瑞清还在寻找着答案。

“我得感激我的自卑”“我怕见三种人:有权人、有钱人和有学问的人。

同这三种人打交道,我就莫名其妙地紧张,讲话会语无伦次,即使有机会也无法抓住。

”了解行知小学,往往从参观校园开始。

而有了直观认识的人们通常会好奇,是怎样一位校长创造出了这样别致的学校?上世纪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以留洋博士的身份,脱去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立志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

“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1981年,从晓庄师范毕业的杨瑞清效仿陶行知,作出人生第一次抉择,放弃进城机会,请求到一所最破烂、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去。

知行合一用“心教育”

知行合一用“心教育”

知行合一用“心教育”2020年11月21日,湖北省骨干教师省外访学,安排我们去了南京市行知教育基地。

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铜像,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知行合一”。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扎根于该校长达39年之久的杨瑞清校长。

杨瑞清心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1981年11月14号创办了“行知实验班”。

为了自己的“初心”他放弃了一些晋升的机会。

杨瑞清校长给我们作了一场报告,没有假大空的套话,也没有华丽的辞藻。

最多的应该是感慨……更确切地说,就是一次谈心。

我们总是被培训,怎样让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而,很少关注教师这个群体的心理疏导。

我们或多或少有些困惑和迷茫……如果我们不能把心态调整好,如何去更好地引导孩子。

教师也需要成长,调整好心态,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

我们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应学会自我调节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其实就是一种成长。

只有丰富自己的内在,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找准定位。

成为名师似乎有些遥不可及。

何不定目标于“良师”?有时候细想,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把我们的教学基本功练得更扎实,做到深入浅出。

从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仁爱之心这些方面去提升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因而教师的心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

升官发财,名利双收是否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当今社会,这种定义,应该算是很成功了。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似乎真的跟这个职业有些格格不入。

太功利化!是否让我们忘记了“初心”?我们的初心是-教书育人!“做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题设。

我现在就是想着“如何做一名对学生有帮助人”,不做学生的“绊脚石”,如果孩子需要,我们愿意做他们的“垫脚石”。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走在行知路上 创造精彩人生——记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_2

走在行知路上 创造精彩人生——记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_2

走在行知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记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1963年出生,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

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

1990年获得了全国学陶成果一等奖。

他主持的《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2004年9月,杨瑞清的专著《走在行知路上》作为“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马来西亚再版。

完成了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的研究学习,写下了五、六百万字的教育日记,发表了大量的优秀论文。

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2000年,杨瑞清入选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2002年又入选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事迹报告团,两次赴全国巡回演讲,引起强烈反响。

2003年以来,杨瑞清多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讲学,引起轰动,当地媒体作了广泛报道,当地学校、社团纷纷把行知小学作为培训学习基地。

《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杨瑞清事迹作了专题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称赞杨瑞清是“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他为人谦和,平日里教书育人,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

但是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后,人们才知道平凡背后有更多的不平凡。

毕业时,放着城市里的工作不争取,主动要求到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机会,却不到县城里当官,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20多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他就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

从教以来,杨瑞清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激励自己,成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突出的一位,被人们誉为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年 11 月 23 日
星期六
· 人物 04 新闻
主编 : 赵秀红 编辑 : 赵秀红 设计 : 王保英 校对 : 郭诚德 电话 : 010-82296659 邮箱 : renwu@
杨瑞清:行知教育永不 “ 完稿”
■本报记者 沈大雷 “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 32 年, 要是能再干上 30 年该多幸福 啊!” 十月里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瓜果飘香。 小菜园里正在 盛开的紫色的茄子花, 果园里硕果累累的柿子树, 还有农场里一 垄一垄的红薯地……书香、 花香、 果香弥漫了整个校园。 “ 这儿可真漂亮啊! ”又迎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参观者,像是游 览景点一样,逐一参观菜园、茶园、果园、荷塘,独具匠心的设计让 大家在每一处流连忘返。 看到杨瑞清走来,大家簇拥上去,打招呼, 求合影。 带着平和微笑的杨瑞清站在人群中间,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像是谈及自己的孩子一样饱含深情。 这儿的一切, 他再熟悉不过了! 18岁来到这个当初还是山沟沟的地方当教师, 他 32年不曾挪 窝。 当年只有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村小, 如今每年有上万名城市学生来这里体验生活, 有上千名外国师生 来这里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 还有遍及全国各地的教师研修团 慕名前来考察取经。 办一所小小的乡村小学, 究竟 有多大 作用? 当一名 普通 的 乡 村教师, 究竟又有多大价值? 当年热血沸腾的青年大学生, 如今已是知 天命 的年 龄 。 少 了 些锋芒、 迷惘和徘徊, 多了几 分 平和、 自 信 和 坚守 , 走在行知 路 上, 50岁的杨瑞清还在寻找着答案。 过办校办工 厂 ,有 塑 料 管 厂 、 扎绣厂 , 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在村民的支持 下,他又办起了实验农场。尽管种田没 让行知小学赚到多少钱, 但一次城里 学生来这里开展的实践活动却让他看 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实验农场是学生 动手实践、提高素质的宝贵资源,何不 办一个让城里孩子可以体验乡村生活 的基地呢? 1994年, 行知 基 地正 式 挂牌 ,开 始每年接待众多城市学生。这种 “ 城乡 联合” 的办学思路使行知小学走上了 快 速 的 、 可 持 续 的 发展道 路 ,10 余 年 来,行知 基 地 累 计 接 待 了 10 万 余 名 城 市学生来这里体验生活。 在政府的支 持下, 行知小学建成了具有徽州民 居 风格的现代化校舍, 校园面积由最 早 的 8亩扩 大到了 现 在的 80 亩 ……“ 如 果没有行知基地的创立和发展, 行知 小学 极 有 可 能在 布局调整 中 被 撤掉 , 也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经费投入, 获得 新生。”杨瑞清深有感触地说。 从 2007年开始,行知小学 被 国家 汉办认定为“ 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 基 地”,以此为 标 志,行知小学 将逐 步 达 成“ 国际联合”。 “ 办出具有中国特色 、 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农村教育大有 可为。” 杨瑞清说。 信他,二是老老实实地向他们学习”。 这样想来, 一度困扰杨瑞清的心 结打开了。“ 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放下 自己身上的光环,不是自以为是、趾高 气扬地一天到晚灌输师德, 而是要 努 力去营造舒心、自在的成长氛围”。 “ 有人请 我 到上 海 去 向 他们 介绍 实践经验,我就向他们提条件,要让我 带老师去学习, 还要在上海帮忙联络 几所我想去的学校。 ”杨瑞清说,这些 都是极为宝贵的专业提升的过程。 这几年, 行知小学在国际交流 上 的道路越走越远, 成为南京市首批 青 奥示范学校, 学校80% 的教师也有了 出国交流的机会。 “ 自爱”。 “ 校 杨瑞清还强调教师要 长不仅表现在带头吃苦,带头学习,带 头创新,还要带头自爱。 ”杨瑞清带头 买 房 子 、 骑摩托 、 买 电 脑 ,他 希望营 造 一种新的集体文化, 教师在爱岗敬 业 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去经营家庭。
老校长遇到新命题
一所在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 的乡村小 学 , 也 能 谈 世 界 学 校 吗?
不再执着于 “ 留人”
“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只有一 条出路, 就是让成长的速度远远 大于流失的速度!”
▲今年8月, 亚青会期间, 在行知小学的课外实践基地, 杨 瑞清当起导游, 为亚洲各国青少年运动员介绍品种多样的荷花。 荨要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 是杨瑞清的理想。
“ 我得感激我的自卑”
“ 我怕见三种人: 有权人、 有钱人和有学问的人。 同这三种 人打交道 , 我 就 莫 名 其 妙 地 紧 张, 讲话会语无伦次, 即使有机 会也无法抓住。” 了解行知小学, 往往从参观校园 开始。 而有了直观认识的人们通常会 好奇, 是怎样一位校长创造出了这样 别致的学校? 上世纪初,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 生曾以留洋博士的身份, 脱去西装革 履, 穿上布衣草鞋, 立志通过改造乡 村教育来改造中国。 “ 让农民的孩 子 , 也 能 受 到 最 好 的 教 育 ” 。 1981 年, 从晓庄师范毕业的杨瑞清效仿陶 行知, 作出人生第一次抉择, 放弃进 城机会, 请求到一所最破烂、 最偏僻 的乡村小学去。 几经波折, 杨瑞清来到当时的江 浦县五里村小学。 这是一所建在山坡 上的简陋学校, 尽管如此, 他仍为没 找到陶行知当初住牛棚办教育的感觉 而失落。 地处偏僻, 一周只能进城买一次 菜; 满脸稚气, 村民对这个年轻的毛 头小伙子没有信心。 走村串户和农民 交朋友, 耐心做工作不让一个孩子失 学, 杨瑞清的真诚很快打动了农民。 在村民的支持下,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 想的行知实验班办起来了, 异地新建 的五里村小学崭新亮相了。 1983年 5月, 正当杨瑞清准备大 显身手的时候, 一纸 调令 让他 犹豫 了, 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江浦县团委 副书记 。 “ 当时, 许多 人 都 来 恭贺 我 , 说我前途无量 。” 杨瑞清 说 , 这 是年轻人非常向往的工作, 对自己也 的确有诱惑力。 在矛盾中, 他服从了 组织的决定。 可是, 仅仅干了4个 月, 杨瑞清打了辞职报告, “ 做共青 团工作不缺我一个, 做乡村教师却不 能 少我 一个。” 他 说 , “ 我就 是个教 书的料子, 非教书不可。” 在进城和回乡、 从政与从教之间 选择后者, 这需要勇气。 其实, 对于 杨瑞清来说, 考验才刚开始。 1985 年创办行知小学, 1986 年 进行不留 级 实验, 1991 年 获得全 国 学陶成果一等奖……在外人看来, 杨 瑞清似乎春风得意。 而其实, 上世纪 90 年 代 初, 行知小学的 发展 正 遭遇 困境 , 除 了办学 条件 长 期得 不到改 善 , 师 资 的 严重流 失 更 让杨瑞清 苦 闷, 甚至与他志同道合、 当初一道到 这儿践行行知教育理想的同学李亮也 调走了。 “ 那段时间是我最苦闷、 最
困惑、 最 艰难 的时 刻 。” 他打过 退 堂鼓, 有过犹豫。 但是他终究留下 我经过了这么多磨难才把 来了, “ 自己定位在农村教育事业上, 哪能 这么轻易放弃?” 32 年的 坚 持 , 有 人 认 为 杨 瑞 清选择了理想; 也有人认为他是想 出风头, 自讨苦吃。 杨瑞清说, “ 这里 面 有 理 想的 成分 , 还 有 自卑 心态的驱使作用。” 杨瑞清出生于贫寒的农村家 庭, 再加上父亲去世等因素, 他性 格内向 , 一直有 着深深 的 自卑 感。 在上晓庄师范的时候, 他甚至很难 融入到班集体中去。 这份 自卑 感 伴随 杨瑞清 多 年。 直到 1995 年, 他作为 全 国教育 系 统劳动模范步入人民大会堂接受表 彰, 自卑仍然困扰着他。 “ 我怕见 三种人: 有权人、 有钱人和有学问 的人。” 他 说 , “ 同 这 三种 人打交 道, 我就莫名其妙地紧张, 讲话会 语无伦 次, 即使 有机会也 无法 抓 住。” 就在这一年, 杨瑞清遇到了周 弘, 一位把重度耳聋、 高度自卑的 女儿培养成才的父亲。 周弘教育女 儿 的经验, 让杨瑞清对陶行知 的 “ 爱满天下”、 “ 小孩不小” 等儿童 观有了一种彻悟, 这让他相信, 人 是有 潜力 的, 而开 发潜 能的 金 钥 匙, 就是自信。 他开始琢磨起赏识 教育来, 考虑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心, 而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舒 展起来了。 通过开展赏识教育, 杨瑞清压 在心头的 自卑 的 巨石被彻 底掀 翻 了。 2000 年, 杨瑞清 入选全 国师 德报告团,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面 对台下四千听众, 从容而深情地讲 述自己成长的经历。 “ 事 实 证明 , 我 到乡下去, 到 偏僻的地 方 去, 路 子是走对了,” 这是一 种 生 命 的 内 杨瑞清 说 , “ 在 力量 在 牵引 着我 , 去 寻 找 自 己 的心可以自由自在的那个环境, 寻 找 自己 的快 乐老 家。 我得 感 激 我 的 自卑 , 正是 由 于 这份 自卑 感, 成就 了 我 和 我 的这所学校。”
静待花苞开放
“ 可面对学生时,我们往往 就改变了心态, 天天都在逼花 苞 ‘ 你要马上开,立即开,要是 再不开,我就要把你掰开’。 ” 行知学校有两只可爱的卡通吉 祥物出镜率很高, 像是两个张开的 手 掌 , 寓 意 是手给这个卡通形象起了个 名 叫陶娃, 不仅学校里的孩子们经常 摆 出陶娃的造型打招呼, 陶娃还曾跟 随 杨瑞清到了国外, 深受国外师生的 喜 爱。 陶娃的设计者叫小朱, 现在是一 名大学教师。 说起小朱, 杨瑞清一脸 自 豪 。 早 年, 小 朱 在行知小学 读 书 , 由于比较顽皮, 成绩总是倒数。 孩子 的父亲找到学校, 要求留一级打打基 础。 那时, 行知小学正在搞不留级实 验, 杨瑞清好说歹说, 家长才勉强答 应升一级看看。 经过细心观察, 小朱的班主任发 现 这个孩子对 美术 有 着 浓厚 的 兴趣 , 就鼓励他多画,偶尔再送他点蜡笔,还 为他举办画展。小朱自信心越来越高 , 成绩也上来了。后来,他凭美术特长考 上了西北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 小朱的成长故事, 带给杨瑞清长 久 的感动和 启示 。 “ 都说 教师是园 丁 , 教师的 职 责 是 培 育 祖 国的 花朵 。 其实, 在教育的百花园里, 尤其是小 学教育里, 更多是花苞。” 杨瑞清说, 走进花园, 人们都是既欣赏盛开的鲜 可面对学 花, 又善待迟开的花苞。 “ 生的时候, 我 们往往 就 改 变 了心 态 , 仿 佛 天天都 在 骂花苞‘ 别的花都开 了, 你 为 什 么 不开? ’ 天天都 在 逼花 苞‘ 你要马上开, 立即开, 要是再不 开, 我就要把你掰开’。” 杨瑞清说, 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 导致失败, 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是学会 赏 识, 修炼 一 种“ 花苞 心 态 ”。 “ 学 生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只有两种, 不 是美丽的鲜花, 就是可爱的花苞, 若 是 抱 着 这样的心 态 来 看 学生, 慢慢 的, 就 不 那么 急 了。” 除 了开 展 不留 级实验, 杨瑞清试着印制“ 优点卡”, 让孩子分享优点, 成为心灵的主人。 “ 小 刚同 学 : 昨 天 早 上, 我看 到 你手上拿着一只塑料袋。 很多同学吃 完早点 后就随 手 把 塑 料 袋扔 在 路边 。 我悄悄跟着你, 想看看你究竟怎么处 理。 结果你把它扔到废纸篓里。 看到 你这样的行为, 我感到非常欣慰。” 这是杨瑞 清 写 过 的 一 个 “ 优点 卡 ”, 这样的 表 扬 真实 、 感人, 对 于 孩子的激励也是出乎意料的。 但杨瑞 班上那么多的孩 清又想到新问题: “ 子, 一个孩子 平 常有 那么多 的 表 现 ,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能有多大的教 育效 果 呢 ?” 重要 不在 于 优点 , 而在 于“ 优点 分 享 ”, 于 是, 他通过 颁 发 “ 优点卡 ” 仪式 、 上 黑板报 等 形式 , 让大家学习彼此的长处。 杨瑞清认 为 , 教 育 的 本 质 就 是 爱 , 而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 让孩子 感到自己是被爱的, 引导孩子学会爱 别人, 要让孩子自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