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九 给生命配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生命配乐”专题阅读
2008.11.14 美文赏读:音乐的灵魂吴长青
我们身边不乏有各式的音乐,在体魄健全的人看来,音乐不外是装点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人性的张扬,甚至是一种招徕。

电视画面上那个弱智的周舟,生活近乎难以自理,一旦握起指挥棒,悠扬的乐声随即流淌在棒端,那份怡然自得的神韵,着实让人回味不已。

我无法回答是什么力量,使他变得如此的睿智。

我也无法解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那个刚出了一盘《光明随想》CD唱片的盲人金元辉,是如何在黑暗的世界里娴熟地演奏钢琴,而且极为出神入化。

于是,我便认为是音乐走进了他们的心灵,音乐是有灵魂的。

音乐创造了无数的大家,海顿、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马勒、勋伯格。

他们的光辉至今照耀在欧洲大地,照耀在人类的浩字。

多瑙河上的帆船、阿尔卑斯山下的牧场,无一处不传响着大师们创造的经典。

美丽的俄罗斯大地上到处可见柴科夫斯基音乐中飞翔的天鹅和一泻如洗的天鹅湖。

音乐是有灵魂的。

音乐刻画着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

‚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师旷季札能从乐调里看出各诸侯国的兴亡,是师旷季札聪慧?非也。

刘勰说得好,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所以它可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难怪人们听到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天真的‚鳟鱼‛被渔夫欺骗,捉到了岸上,仿佛也看到自由与桎梏,无邪与欺骗,天真与狡诈,命运的作弄与挣扎。

‚鳟鱼‛的命运,有时不也就是人类的命运吗?
音乐使人陷入哲学的深思。

我惊诧于音乐的力量,它隐藏在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

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触摸到它,‚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伯牙、钟子期算是历史上知音的最佳代言人,是音乐沟通了两个本不相干的生命个体。

人的灵魂深处栖居着音乐的灵魂,音乐的灵魂维系着人类的灵魂。

汉代司马迁曾断言:‚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音乐‚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我们在惊叹音乐的同时,又不能不感喟人类面对艺术的自惭形秽。

音乐是有灵性的,音乐的灵性穿透时空,人类搭乘航天飞机飞越外星球,人类把地球与外星人沟通的媒介交给了音乐,也许只有音乐才是地球人最好的表达方式。

有谁能诠释尽音乐,又有谁能读尽音乐。

音乐犹如幽灵,钟情于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音乐没有高贵和浅陋,贝多芬的悲怆,莫扎特的高贵,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和凄苦……音乐植根于全人类,它寄予着人类的思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人们用音乐来表述民族精神。

西方会因有莫扎特的钢琴曲而自豪,东方也会因为有刘天华的二胡而欣慰;西方会因有《马赛曲》而热血沸腾,东方也会因《义勇军进行曲》将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

透过音乐,我们即可窥见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力量。

即使跨越千山万水,飘洋过海,音乐最终极的能量没有变。

在第55届华纳电影节上,当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听到他的作品《钢琴家》获得金棕榈奖时,刹那间,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电影中以波兰钢琴家斯波尔曼为代表的犹太人反抗纳粹的命运,其实就是音乐的命运,音乐不会因自然灾难毁灭,更不会毁灭在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里,音乐的精神是永恒的。

音乐,犹如文字般的描绘,画面般的铺展。

面对有灵魂的音乐,我们不需任何心服,便也有了一份平和,一份尊重。

(选自《现代教育报》2002年6月21日)
1.从全文的叙述说明来看,音乐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答题不超过40字)(5分)
1.伯牙与钟子期、地球人与外星人本来都是“不相干的生命个体”,为什么他们却能通过音乐来沟通(答题不超过18字)。

(4分)
3.请具体解释“我们在惊叹音乐的同时,又不能不感喟人类面对艺术的自惭形秽。

”的含义(5分)
4.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一开始就将音乐在体魄健全的人与弱智的人身上的不同作用进行对比,提出乐人周舟弱智为什么能变睿智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制造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B.这篇文章容进了古今中外大批的音乐名人,既有欧洲的海顿、贝多芬,又有中国古代的师旷、钟子期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就使得文章情节生动,波澜起伏。

C.文章引用刘勰和司马迁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引用前者是说明音乐可以反映国家兴亡,引用后者是说明音乐可以通气活血,净化心灵。

D.音乐具有灵魂,是因为它刻画着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所以“音乐的灵魂”才能作为全文的线索,把大量散乱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形散神不散”。

E.文末一句话暗示我们要热爱音乐这门艺术,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多一些平和,多一些超脱,变得高尚。

这正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参考答案】
1.既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引起人思想感情的共鸣。

2.因为音乐是沟通人的心灵的有效方式。

3.因为艺术尤其是音乐,比人类的其他方式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沟通地球人与外星人。

4.AD(B没有写到情节,应该是使内容充实。

C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音乐刻画着“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和“音乐维系着人类的灵魂”。

E文章并没有说到超脱,而只是说音乐能增强理解和沟通。

)2008.11.15 美文赏读:给生命配乐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

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

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

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

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

他在最光下的影子量得十分生动。

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

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

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

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

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
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

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

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

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

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

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

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

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

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

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

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

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作者在文中说:“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

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4分)
答:
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
答: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6分)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活配乐”,要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

”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3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E.文章第四段画线中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
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则然地哼着“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1.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它们,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

(4分,意思概括对即可)
2.父亲和母亲“一边干活,一边哼歌”,不仅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灿烂”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快乐、自信。

(4分,结合下文进行概括)
3.①看重生命、热爱生命。

(3分)
②因为他们即使在一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热爱生活,用哼歌的方式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彩(或用心来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3分)
4.BE(A“人需要的不是物质”错,C“形成对照”错,D“语言华丽”应为“质朴、平淡”)
2008.11.16 美文赏读:老歌
洁尘
(1)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

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

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2)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

丹佛也走了。

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

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

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

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

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

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

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3)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4)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

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

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

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

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

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5)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

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

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

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

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

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

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贴。

(6)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
美满
..的晚境。

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
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
..了。

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很安详地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

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

‚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

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

‛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7)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温情。

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

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

(选自《私人版本》,有改动)
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
...的两项是[][]
A. 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 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C. 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婉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

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绪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D. 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 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主题思想。

2. 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
..”在使用上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完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在作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

(不超过60字)(5分)
【参考答案】 1.[C][E]
2. 当代歌星惯于装模作样,追求表演的繁复,却远不如真诚、单纯的丹佛能长留人心。

3.(1)不能。

(2)这两个词都有令人感到满足的意思,“美满”侧重于结果的美好、圆满;“完美”则指结果达到期望的极致,无可挑剔,无所欠缺,“完美”较“美满”程度深,表意重。

文中先写人与歌的相融,后写人与人的相融,文意由轻到重,以表现两个生命的碰撞为重点,故两个词在使用上不能互换。

4.聆听老歌,使自己更加珍视生命中那些单纯、真诚、稳重、使人感到安详的东西。

这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重要感悟。

2008.11.17 美文赏读:月,阙也张晓风
‚月,阙也。

‛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做‚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
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的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

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

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

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

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

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

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何便一路浩浩淼淼的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

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东西,即使是圆规划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出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

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圆满?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第2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概述作者“着迷”的原因。

(4分)答:
2.第5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请根据文意,分两点概括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

(6分)
答:(1)
(2)
3.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请简要写出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

(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参考答案】
1.(4分)按常理,月是圆的,也用来象征团圆和完美,可是中国古代文献却用“阙(缺)”
来解释,这个中缘由,实在耐人寻味。

2.(6分)(1)“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2)残缺(缺憾)往往蕴含着美丽
3.(4分)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而且常和缺憾与不如意相生相伴,因而要多一份豁达,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喜悦。

(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
4.(4分)B E(每个2分)
(A错在“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应是“月缺”或“天残地缺”;C错在所说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这一道理”的表述,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不是由“天残地缺”的神话中发现;D错在“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的表述,应是为了说明“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有其残缺”)
2008.11.18 美文赏读:不朽的失眠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

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

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

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