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尼玛地区古近系牛堡组古湖平面变化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合集下载

尼玛盆地尼玛地区油气地质条件

尼玛盆地尼玛地区油气地质条件

尼玛盆地尼玛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作者:陈云李鑫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尼玛盆地尼玛地区虾别错剖面进行实地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室内分析,初步查明尼玛盆地的结构构造、地层层序、生储盖展布等基本油气地质条件,为评价优选油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提供有利勘查区块。

关键词:尼玛盆地;虾别错剖面;结构构造;生储盖展布;油气远景1区域地质概况尼玛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一个新生代的裂谷盆地,新生界沉积发育,该盆地的规模大概为3000㎡。

该区应该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沉积领域,盆内发育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

尼玛地区则位于尼玛盆地的北部,为一个地势较为低洼地区,虾别错剖面就位于该地区。

1.1构造概况尼玛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班公一怒江缝合带,是发育在侏罗一白垩系海相地层之上的第三系陆相裂谷盆地,盆地东西向展布。

中白垩时期尼玛盆地是单一的、面积较大的盆地,随后在晚白垩一中第三系时期,由于构造活动,导致地壳缩短变形,尼玛盆地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南部坳陷与北部坳陷。

1.2地层分布研究地区主要出露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第四系地层。

古近系地层为重点地层,其中牛堡组和丁青湖组为油气重点勘查区域(表1)。

2油气地质条件2.1区域生油层通过对虾别错剖面采样研究,该地区的生油层主要为牛堡组的灰黑色一深灰色泥岩、页岩及碳酸盐岩,且在虾别错剖面发现了灰黑色油页岩。

牛堡组是一套深水湖相泥岩、页岩、细一粗碎屑岩、碳酸盐岩含油气的地层体,大部分烃源岩达到成熟标准,其中泥岩烃源岩好于泥灰岩与灰岩。

牛堡组烃源岩残余有机碳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成熟度基本达到成熟阶段,仅有少数未成熟。

2.2区域储盖层根据对虾别错剖面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尼玛盆地内的储集岩储集类型为孔隙型和裂隙型,碎屑类储层为盆地的主要储集层。

牛堡组泥岩与灰质泥岩等是区内的良好盖层,最好的封盖层段在牛二段的上亚段与牛三段的下亚段位置。

生油岩则位于牛二段,牛堡组地层是一套自生自储的含油体系。

西藏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西藏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拼接无论是在构造背景形成时代或者地层序列以 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夹持于拉萨地体以及羌塘地
及沉积充填特征上二者皆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相 体之间 盆地南部边界是一条区域性延伸的具


收 基 第稿 金 一日 项 作期 目 者$"项青卢%&&%目藏 志C%$地 友A%编!&区!&&号第(A($三"教&$$年系育&$%盆部改A&&地博回&男$油士日%(气点期$C%(地基&$B质金%&冈年条'底编毕A件%号斯业!调于AA查$%%成喜B项&$都马!目&责理拉$$编任工&雅&号编大%铜%辑&学)矿%%郝资'获联%%情源学合A情基士资&"地助学A调位DD查在A&读编C'研号究措0生0勤$%主盆&B地要%%它从&!日事错区国地域家区地自石质然油调科地查学质工基走作金廊 项大*F目剖>G面H8编调8`号L查HF
通讯作者杨文光 年 男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O`J%'&BN&$B9O7>


&('% A
*F>GH8IGJKQK&%&'NK>GH89O7>
&%B%
第! 期
卢志友等西藏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逆冲性质的//SA/**走向且向南倾的断裂带 为广阔的一个盆地在受到该区多期构造活动的破
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的分界图& 在中白垩时
武景龙 密文 $%%C玛盆地是单一且面积较 天等$%&C
图HO尼玛盆地地质简图及位置据武景龙等FGHH 修改

西藏日多地区古近纪双峰式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揭示的伸展背景

西藏日多地区古近纪双峰式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揭示的伸展背景

西藏日多地区古近纪双峰式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揭示的伸展背景周斌;韩奎;乔新星;潘亮;王峰;赵焕强【摘要】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古近纪岩浆岩带的岩石成因和动力学对于揭示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具有重要意义.对日多地区新发现的平行成群排列的辉绿玢岩脉和花岗斑岩脉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辉绿玢岩的定年结果为(58.8±3.6)Ma,花岗斑岩的定年结果为(55.2±2.5)Ma.野外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辉绿玢岩与花岗斑岩存在明显的组分间断,具有双峰式侵入岩特征.辉绿玢岩SiO2含量为49.67%~55.53%,具有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无Eu异常,相对富集K、Rb、Th、U,亏损Nb(Ta);花岗斑岩样SiO2含量为74.06%~ 74.25%,显示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弱Eu 异常,相对富集Rb、K、Ba、Th、U,相对亏损Nb(Ta)、Sr、P、Ti.基性岩石Th/Hf-Ta/Hf图解落入大陆伸展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显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大构造背景下,存在局部伸展的构造环境,暗示深部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回转、断离.【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8(009)009【总页数】12页(P1746-1757)【关键词】古近纪;双峰式脉岩;伸展作用;冈底斯;日多地区【作者】周斌;韩奎;乔新星;潘亮;王峰;赵焕强【作者单位】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西安710068;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西安710068;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西安710068;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西安710068;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西安710068;陕西省地质调查规划研究中心,西安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0 引言双峰式岩浆岩是指一组时空上紧密相伴的、SiO2含量存在一定成分间断的火山岩组合,主要由镁铁质和长英质岩石组成(Hildrech,1981;王焰等,2000)。

西藏自治区尼玛县色布塔铜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西藏自治区尼玛县色布塔铜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西藏自治区尼玛县色布塔铜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西藏自治区尼玛县色布塔铜钼矿地质特征,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发育大量燕山期—古近纪侵入岩,研究认为岩浆热液活动为本区多金属聚集提供了有力的成矿地质条件。

通过对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质特征的调查,并通过槽探、钻探等工程手段对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进行了有效控制,笔者对矿体特征、矿石特征、蚀变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确定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关键字:西藏自治区;尼玛县;色布塔铜钼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色布塔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麓,斑公湖—怒江结合带南部,成矿背景非常好,但是截止目前这一区域一直没有找到成规模的固体矿,本人认为应该以色布塔铜钼矿做为突破口、建立成熟的区域找矿模式,以此类推加强对在冈底斯成矿带北麓,斑怒结合带南部的找矿工作,如果因此取得突破性的地质成果,则这将对西藏中部的矿产业及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意义。

一、尼玛县色布塔铜钼矿地质特征1、研究区范围研究区属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管辖,西北起改则县洞措东边,东南至尼玛县阿索乡,呈近东西向条带状,东西向长约102km,南北向宽约34 km,面积约3468 km2。

重点矿区色布塔铜钼矿位于本次研究区的中心部位,地理坐标为东经:85°28′00″-85°37′00″,北纬:31°43′00″-31°47′30″,面积100.76km2。

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板块北缘中西段,Ⅰ级大地构造单元上属拉达克-冈底斯-拉萨-腾冲陆块,北侧与斑公湖—怒江结合带南缘相邻,南侧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2、地层色布塔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白垩统郎山组(K1l)和古近系美苏组(E1-2m)。

下白垩统郎山组根据岩性组合划分为上下两段。

3、构造色布塔位于南北向与北西向区域性断裂复合部位,为岩浆岩的侵入提供了有利场所,形成了近东西向成带,南北向呈串珠状展布的格局,沿断裂带岩石破碎、硅化强烈。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环境、气候效应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环境、气候效应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环境、气候效应孙继敏【摘要】If we think that the theory of“Continental Drift and Plate Tectonics”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geologic innov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then,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science is now undertaking a new reform,changing from a past sole science to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of “Global Change”and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ory”.Moreover,such kind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not only involve geologic fields,but also integration with atmosphericscience,oceanography,and biolo-gy,leading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ory”to a new stage .Actually,many significant geologic or climatic events on earth,especially th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closely link to the interactions amonglithosphere,hydrosphere,atmosphere,and biosphere.If we still take a conserva-tive view to cope with the tectonic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it will be difficult to have new developmentin geology science.%如果说“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质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创新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国际地质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即由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且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的各分支学科,而是包括了与大气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加发展壮大了“地球系统科学”。

西藏改则地区金成矿作用(李胜荣,肖润,周肃等,《矿床地质》2005.1)

西藏改则地区金成矿作用(李胜荣,肖润,周肃等,《矿床地质》2005.1)
∀ 在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内 以大小不等的构
带内侏罗系至白垩系地层中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属 大陆边缘 岛弧钙碱性系列 而呈岩株及小岩基产出 的早白垩世中酸性花岗岩类主要为 型 是特提斯 海盆收缩封闭时期的产物 ∀ 班公湖 怒江西段晚白 垩世的碰撞汇聚作用在羌南地层区导致偏碱性火山 活动和 ≥ 型花岗岩浆侵入 其规模不大 ∀
) 地质界线
) 角度不整合界线
) 班公湖 康托 兹格塘错断裂 北 和日土 改则
尼玛断裂 南
) 岩金矿
) 砂金矿
) 铁格山矿区和达查矿区
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ƒ ∗ ) ) ∏ ) ≥ ÷ ∏ ƒ ƒ ∏∏ ƒ ƒ ƒ ∏ ) ≥ ∏ ) ) ∗ ) ° ∏ ) ∗ ∏ ) ∏ ) ≤ √ 2 ƒ
∏!≤∏ 等幔源物质而成为 ∏ 的初始矿源层 ∀ 早 ∏ 在各种岩 ∏!≤∏ 等幔源组分的
型中酸性岩浆上侵 并加热下
渗的海水 使之与岩浆混合成为汲取初始矿源层 !蛇绿岩和中酸性岩浆岩中 的顶部被剥蚀 并以砂矿的形式开始了金矿的再生 ∀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金矿 年代学 含矿建造 成矿模式 西藏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 °
≅ ∗ ≅ ∏ 品位为 ≅
该矿区的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热液蚀变矿化期 有以下 化 矿脉充填 个阶段 绿泥石化 阶段 硅化 石英脉充填 阶段 碳酸盐脉充填 阶段为主成矿阶段 ∀ 热液金矿床的矿石矿物成分相对较为简单 热 液 期形成的矿物除自然金外 主要有黄铁矿 !石英 ! 阶段 黄铁绢英岩 阶段 石英黄铁 阶段 ∀ 第

稀土元素 ∀ 测试结果如表
所示 ∀
∀ 由表
件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值见表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记录了晚古生代 — 中生代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发 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地质演化历史。 碰撞之 后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于晚三叠世转化为陆地,并形 成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的裂陷或裂谷盆地。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 雅构造区:班公湖 # 丁青 # 碧土 # 昌宁 # 孟连对接带 是冈瓦纳与劳亚 # 泛华夏大陆的分界线,亦即冈瓦 纳大陆的北界。伯舒拉岭 # 高黎贡山属于冈瓦纳晚 古生代 — 中生代前锋弧, 聂荣隆起、 嘉玉桥变质地体 等是前锋弧的残块。在前锋弧的后面 (南侧) 是晚古 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 盆系发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演化结果。 该区 三叠纪和侏罗纪 — 早白垩世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 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内, 保存最好、 最完整的 蛇绿岩 “三位一体” 组合, 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 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
(或晚古 !#*&#奥依塔格 &库地 &苏巴什 &东昆中结合带 生代裂谷带) (含前寒武纪岩块、 海山和洋岛残块) !#*&!南昆仑残余弧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或基底逆冲带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 #+&+锡伐利克后造山前陆盆地带
!#*&)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西大滩晚古生代结合带 !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扬子陆块: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学修玛尔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统计分析与找矿前景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学修玛尔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统计分析与找矿前景
第 39卷 第 4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Vol39No4
2019年 11月
Journalof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Nov 2019
文章编号:1674-9057(2019)04-0847-09
doi:103969/j.issn1674-9057201904007
图 2 学修玛尔地区地质简图 Fig2 RegionalgeologicalmapofXuexiumaerarea Q—第四系;N1bg—中新统布嘎寺组;E1d—古新统典中组;T3j—上三叠统江让组;ηοπE2—始新世石英二长斑岩
岩夹薄层 状 生 物 碎 屑 泥 微 晶 灰 岩、细 砾 岩、安 山 岩,小面积出露在学修玛尔幅西北角弄强一带;古 新统典中组(E1d)流纹岩 、英安岩、安山岩及凝灰
1b)。目前,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主要矿床(点)主
学修玛尔幅大地构造位置(图 1b)属于拉达克
要集中在东段(E88°以东的地区)[20]。2016—2018 -冈底斯 -察隅弧盆系 (拉萨地块),拉达克 -冈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冈底斯西 底斯 -下察隅岩浆弧带(南拉萨微陆块),地层分
段的打加错地区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产 区属冈底斯 -喜马拉雅地层大区,冈底斯 -腾冲 于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岩体中的鲁尔玛铜矿点[21] 地层区,拉隆格尔 -南木林地层分区。根据甘肃省
(图 1b),该铜矿是继雄村铜矿之后在冈底斯成矿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学修玛
带发现的第 2个俯冲型斑岩型矿床,其形成于晚三 尔幅地质资料,本图幅除西北角的江让组(T3j)和 叠世(~212Ma),它的发现和进一步研究有望将 沟谷河滩的第四系(Q)外,广泛分布火山岩。主要

西藏尼玛盆地烃源岩评价

西藏尼玛盆地烃源岩评价

西藏尼玛盆地烃源岩评价青藏高原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勘探与开发程度较为薄弱。

尼玛盆地坐落于西藏中部,为叠合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的一个新生代陆相盆地,盆地内发育有古近系丁青湖组、牛堡组与新近系康托组等地层。

文章通过收集有关尼玛盆地牛堡组烃源岩调查与评价工作的研究资料,对尼玛盆地烃源岩沉积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初步评价。

牛堡组泥岩以及灰岩均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其中牛堡组泥质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在0.78%,属较好烃源岩;泥灰岩及灰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值为2.35%,属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成熟度均位于成熟-过成熟之间。

结核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初步可以判断尼玛盆地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和勘探前景。

标签:西藏;尼玛盆地;烃源岩我国的油气资源广泛分布在各大内陆盆地以及沿海等地,但是已基本勘探完毕,对于青藏高原蕴含的丰富油气资源,我国还未进行较为完善的勘探与开发,此次对于西藏自治区第三系盆地进行了一次油气调查。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西藏陆相尼玛盆地。

该盆地属于叠合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的一个新生代陆相盆地。

本次对于尼玛盆地开展的烴源岩调查与评价工作收集了大量剖面资料,以此为基础对尼玛盆地烃源岩沉积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一个简单评价。

1 区域地质背景尼玛盆地坐落于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拉萨以北约450公里处,在地理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南部为拉萨地体,北部为羌塘地体,东部与伦坡拉盆地相连,总体为东西向展布。

盆地经纬度大约为东经87°~88°40′,北纬31°40°~32°20′。

尼玛盆地地貌为高原湖盆地,主要以高原中低山和丘陵区为主,平均海拔在4600m左右。

本次研究主要对于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组(E1-2n)烃源岩。

牛堡组定义是:岩石粒度细,蕴含油气。

与竟柱山组或阿布山组呈角度不整合;与丁青湖组(E3d)呈平行不整合。

厚度在20-3000米之间的一套地层。

主要地层为砂砾岩及凝灰岩之下的一套深水湖相泥岩、页岩、细-粗碎屑岩、碳酸盐岩含油气的地层体,层中可见介形虫、孢粉等较为发育。

地质学知识:西藏中亚地区晚古生代纪冰川地球化学事件分析

地质学知识:西藏中亚地区晚古生代纪冰川地球化学事件分析

地质学知识:西藏中亚地区晚古生代纪冰川地球化学事件分析晚古生代纪,即距今约3.5亿年至2.6亿年期间,地球上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冰川事件。

西藏中亚地区作为全球范围内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对于探究这些事件的成因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矿物组成、沉积岩岩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对西藏中亚地区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进行分析。

一、矿物组成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对区域内的沉积岩进行了改变,主要表现在其矿物组成上。

在晚古生代纪前期,沉积物中主要以石英和长石等酸性矿物为主,但在冰川事件期间,大量富含铝和钠的矿物质,如角闪石和电气石等,开始在地层中出现。

这些矿物的产生与冰川活动所带来的物理和化学侵蚀有关,尤其是冰川挤压与融化作用不断交替所造成的破坏、碾磨和溶解作用,为这些矿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二、沉积岩岩性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导致了该区域内岩石沉积物的重新排列和重塑,主要表现在岩性改变上。

在该期间,沉积岩主要以砾岩和泥岩为主,而煤岩却十分少见。

这一变化与当时冰川活动带来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有关,冰川运动所造成的多次物理和化学破坏以及侵蚀和输运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地理环境和沉积岩石的成分、结构和分布。

三、同位素组成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还对该区域内同位素的组成产生了影响。

氧同位素的分析显示,晚古生代纪冰川气候较为寒冷,可能与当时大陆的地理位置有关。

一些研究显示,当时西伯利亚北部气候寒冷,该区域南部则受到了这种寒冷气候的影响。

由于冰川活动的存在,该区域内水文循环和沉积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的特征也被改变。

多次冰川运动所导致的物理和化学剥蚀作用,使得该区域内碳酸盐岩的交换和进一步转化,产生不同的碳酸盐岩,如白云岩、大理岩等。

综上所述,西藏中亚地区的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对于该区域内的沉积岩和化石的成分、结构和分布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探究晚古生代纪冰川事件的成因和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26422422_西藏南拉萨地体尼木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26422422_西藏南拉萨地体尼木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1000 0569/2021/037(11) 3464 7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1 13西藏南拉萨地体尼木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赵书槿 赵志丹 唐演 齐宁远 孙昊 刘栋 王青 朱弟成ZHAOShuJin,ZHAOZhiDan ,TANGYan,QINingYuan,SUNHao,LIUDong,WANGQingandZHUDiCheng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StateKeyLaboratoryofGeologicalProcessesandMineralResources,SchoolofEarthScienceandMineral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021 09 01收稿,2021 10 20改回.ZhaoSJ,ZhaoZD,TangY,QiNY,SunH,LiuD,WangQandZhuDC 2021 GeochemistryandpetrogenesisofJurassicgranitesinNyemoarea,SouthLhasaterrane,Tibet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1):3464-3478,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1 13Abstract TheGangdesebatholithisanimportantmagmaticrecordofthenorthwardsubductionoftheNeo TethysOceanandtheIndian Eurasiancollision,andNyemoislocatedinthemiddleoftheGangdesebatholith Inthispaper,wereportthezirconU Pbgeochronology,elementgeochemistryandzirconHfisotopesofthehostgranitesandgabbroicenclavesfromNyemoarea ZirconU Pbdatingresultsshowthatboththehostgranites(197~190Ma)andenclaves(195Ma)wereformedintheEarlyJurassic,andtheyshouldbeemplacedatthesametime ThehostrocksareslightlyperaluminousandhighKcalc alkalinegranites,whichenrichedlightrareearthelementssuchasK,UandSr,anddepletedhighfieldstrengthelementssuchasNb,TaandTi TheirzirconεHf(t)valuesvariedwithintherangeof+13 9~+16 0,indicatingtheymayhavebeenderivedfrompartialmeltingofthejuvenilecrust Thegabbroicenclavesaremetaluminouscalc alkalinerockswithrareearthelementsandtraceelements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similartothehostrocks,andtheirzirconεHf(t)valuesarewithin+13 8~+16 0,showingthattheymayrepresentthejuvenilelowercrustformedintheJurassic,whichisthemagmaticsourceofthehostrocks Basedonpreviousstudies,wesuggestthatthehostgranitesandenclavesinNyemomayberelatedtopartialmeltingofmantleandjuvenilecrustcausedbythenorthwardsubductionoftheNeo TethysOceanKeywords Gangdesebatholith;Granite;Gabbroicenclave;Nyemo摘 要 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和印度 欧亚大陆碰撞的重要岩浆记录,尼木地区位于冈底斯岩基中部。

西藏尼玛盆地尼1井牛堡组碎屑岩沉积环境分析

西藏尼玛盆地尼1井牛堡组碎屑岩沉积环境分析

西藏尼玛盆地尼1井牛堡组碎屑岩沉积环境分析杨嘉宝【摘要】通过对尼1井岩芯普通薄片的观察,分析碎屑岩沉积粒度特征,得出尼1井碎屑岩粒度特征为跳跃总体发育,含少量悬浮,整体表现为高斜两段式,个别表现为高斜两跳夹悬移及过渡式、两跳上拱式,结合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特征识别出的沉积环境有干旱滨湖盐沼、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7(000)027【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牛堡组;碎屑岩;粒度特征;沉积环境【作者】杨嘉宝【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尼玛盆地位于伦坡拉盆西部,二者同为属于班公湖-怒江带内的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其整体呈东西向展布,面积约为3000km2,盆地南部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北部为羌塘-昌都地体。

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从晚白垩-中第三系时期地壳逐渐缩短变形,演化为今南北构造上相对独立的尼玛北部凹陷和尼玛南部坳陷,为中部为隆起带阻隔。

尼1井主要钻遇古近纪牛堡组地层,岩性整体为一套紫红色厚层碎屑岩夹紫红色泥岩沉积,上下可见两层薄层灰绿色泥灰岩。

顶部有可见大量石膏及膏泥岩。

前人对古近纪牛堡组沉积环境的认识主要为大范围发育的湖泊沉积环境,古湖泊的范围东可至宋我日红层沉积,西可达拉惹泥灰岩韵律出现地层。

文章通过对尼1井碎屑岩进行显微薄片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得出该区域沉积环境。

岩石的成分、沉积构造、粒度、分选等在宏观上受沉积环境的控制,而水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模式,代表了碎屑颗粒不同的搬运方式或沉积过程。

因此,显微粒度分析是认识、判别沉积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据Fork and Ward(1957)图解法计算的粒度参数,对尼1井牛堡组砂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尼1井牛堡组组砂岩粒度(Mz)介于 1.63~3.33φ(0.10~0.21mm)之间,平均2.35φ(0.21mm),以细砂岩为主;标准偏差(σ)集中在 0.49~2.06之间,平均1.02,偏度(Sk)介于-0.1~0.53,平均0.18,粒度分布以正偏为主,个别负偏,表现为近于正偏~很正偏。

西藏洞错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烃源岩评价

西藏洞错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烃源岩评价

西藏洞错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烃源岩评价曾菁;李亚林;王立成【摘要】洞错盆地位于西藏中部,为古近-新近纪陆相盆地,主要发育新近系康托组、古近系丁青湖组和牛堡组.对盆地地层、沉积相和烃源岩等评价分析后认为,丁青湖组泥岩、泥灰岩和灰岩为主要烃源岩,泥质烃源岩厚40m,碳酸盆类烃源岩厚72m.其中泥灰岩及灰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值为0.51%),属中等-好烃源岩.丁青湖组下段半深湖相的深黑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值高达5.92%,属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炎型以Ⅰ、Ⅱ型为主;烃源岩热演化达到早期成熟阶段(热解峰温为431-45℃,镜质体反射率为0.36%-0.66%),综合分析表明,洞错盆地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和勘探前景.【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西藏;洞错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作者】曾菁;李亚林;王立成【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15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但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含油气大区,根据青藏地区含油气盆地性质及类型,该区油气勘探领域包括中生代海相盆地和新生代陆相盆地[1]。

对于该区海相盆地已开展油气勘探工作,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工作主要集中于伦坡拉盆地,并获得工业油流[2]。

洞错盆地位于伦坡拉盆地西部,与伦坡拉盆地性质相似,属于叠合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的新生代陆相盆地[3]。

2006—2009年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项目支撑下,对洞错盆地开展了烃源岩调查与评价工作。

本文以本次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洞错盆地烃源岩沉积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分析。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

第41卷 第6期Vol.41, No.6, 530~5372012年11月GEOCHIMICANov., 2012收稿日期(Received): 2012-02-20; 改回日期(Revised): 2012-05-10;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2-06-14基金项目: 国土资源部国家油气专项(1212011221103); 科学技术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2011PY02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129)作者简介: 孙涛(1979–), 男, 博士研究生, 石油地质学专业。

E-mail: stts711@*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Cheng-shan, E-mail: chshwang@, Tel: +86-10-82321612西藏中部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沉积有机质特征及意义孙 涛1,2, 王成善1,2*, 李亚林1,2, 魏玉帅1,2(1.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 2. 中国地质大学 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摘 要: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发育一些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与西藏海相沉积盆地相比, 这些陆相沉积盆地沉积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及热演化程度中等, 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伦坡拉盆地是其中的代表并且是目前西藏唯一的获得工业油流的盆地。

本文对伦坡拉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实测剖面有机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 丁青湖组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 有机碳含量在2.84%~6.92%之间, 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 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 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R o )在0.46%~0.63%之间; 牛堡组泥岩和页岩为滨浅湖相沉积, 有机碳含量在0.25%~5.99%之间, 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 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及极少量高等植物的输入, 镜质组反射率(R o )在0.49%~0.66%之间;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显示丁青湖和牛堡组沉积于分层的水体且底部水体盐度较高。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模式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模式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模式魏巍;陆永潮;刘中戎;潘磊;林卫兵;蹇慧【摘要】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地震、测井、岩心、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牛堡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对应于牛一段、牛二段、牛三段地层),7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SQ1、SQ2、SQ3、SQ4、SQ5、SQ6和SQ7);依据牛堡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归纳出弯折带型和断坡带型2种层序构成样式。

弯折带型层序构成样式中,高位体系域在缓坡区发育的扇三角洲、低位体系域在坡折内发育的大型低位扇,以及断坡带型层序构成样式中,坡折内发育的高位辫状河三角洲与大型低位扇,为勘探储层的有利目标。

通过对各层序的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牛堡组沉积期的沉积模式,并认为该时期主要发育3大连片砂体,即北部、西南部和东部砂体,砂体的展布受坡折带控制明显。

%Based on an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of well logging, seismic data, cores and outcrops, the Niubao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 was subdivided into one first order sequence, three second order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members of Niubao Formation, and seven third order sequences from base to top, namely SQ1, SQ2, SQ3, SQ4, SQ5, SQ6, and SQ7. Two sequence stratigraphic patterns including faulted slope zone and flexure slope break zone were identified withi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re are several exploration targets, including fan deltas on the gentle slope of HST and large⁃scale low stand fans in the slope break zone of LST in the flexure slope break zone, and high stand braided river deltas and large⁃scale low stand fans in the slope break zone in the faultedslope zone. A sedimentary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quences. Three main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the Niubao Formation, namely the northern, southwestern and eastern sand bod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was controlled by the slope break zone.【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9页(P32-40)【关键词】沉积充填模式;层序地层;牛堡组;古近系;伦坡拉盆地【作者】魏巍;陆永潮;刘中戎;潘磊;林卫兵;蹇慧【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430074;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成都 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成都61004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勘探区。

青藏高原风化壳红土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青藏高原风化壳红土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青藏高原风化壳红土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洪云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9)005
【摘要】对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上分布的风化壳红土进行了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风化壳红土中细粒物质(粒径小于1 mm)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广且比较均匀;红土中粘粒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粘土矿物多属于伊利石-高岭石型组合,少数属高岭石-伊利石型组合.高原风化壳红土处在红土化的初期阶段,间接反映了青藏高原古岩溶发育时期的湿热气候.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洪云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广东广州 51027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2
【相关文献】
1.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铂族元素(PG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表生行为:来自印尼与中国不同气候环境红土剖面的对比研究 [J], 付伟;黄小荣;杨梦力;张亚倩;牛虎杰
2.贵阳乌当石炭系底部古风化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张英帅;毛家仁;王
启林;肖宇;王甘露
3.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卢升高
4.青藏高原古岩溶风化壳红土中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及环境意义 [J], 高全洲;崔之久
5.风化剥蚀区与沉积区元素对比值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意义(Ⅰ)——以洞庭湖流域的红土和沉积物为例 [J], 张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

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

西藏台错沉积记录与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气候变化郑绵平;刘俊英;庞其清;马志邦;王海雷;马妮娜【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86)001【摘要】Two sections were surveyed in Tai Co (lake), western Tibet. Their middle and upper parts consist all of clay carbonate and contain abundant gastropods, ostracods and charophytes, while in their lower part the 10余cm interval contains carbonized plants and the 50~70 cm interval is composed of dark-colored carbonate clay and clay.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 values of carbonate, ostracods and charophytes and ecological features of micro-paleocommunities, the climatic changes at 41. 4~4. 5 ka BP were as follows: wet at 41. 4~26. 2 ka BP; slightly warm-slightly dry at 26. 2~25. 5 ka BP; warm-wet at 25. 5~22. 5 ka BP; slightly cold-wet at 22. 5~21. 0 ka BP; and abruptly cold and slightly wet at 20. 5~ 17. 5 ka BP, reflecting that this area was in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lightly cold-slightly dry at 17. 5~ 16.0 ka BP; slightly warm-wet at 16. 0~11. 8 ka BP; and relatively cold-dry at 11. 8~10. 4 ka BP,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Younger Dryas; began to become warmer at 10. 4 ka BP; slightly warm-wet at 10. 4~9. 4 ka BP; showed short warm-wet oscillations at 9. 4~8. 5 ka BP; slightly dry-cold at 8. 5~7. 9 ka BP, representing a postglacial strong temperature-falling and slightly dry event; slightly warm-wet at 7. 8 ~6. 3 ka BP; and tended to be dry-cold at 6. 3~4. 5 ka BP;and the 4. 5 ka BP witnessed the longest dry stage since the late part of the late Pleistocene.%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 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 ka 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 kaBP偏冷偏干;16.0~11.8 ka 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 ka 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 ka BP气候偏暖湿;6.3~4.5 ka B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总页数】28页(P104-131)【作者】郑绵平;刘俊英;庞其清;马志邦;王海雷;马妮娜【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石家庄经济学院资环系,石家庄,050031;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西藏中部扎西错布晚更新世晚期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 [J], 刘俊英;郑绵平;王海雷2.内蒙古中部必鲁图晚更新世晚期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J], 王永;周赤华;姚培毅;迟振卿3.西藏羌北高原多格错仁盐湖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环境演化记录 [J], 李金锁;刘喜方;牛新生;商斌;李国臣4.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 [J],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刘福涛5.雷州半岛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沉积记录 [J], 钟巍;薛积彬;甄治国;刘伟;郑琰明;马巧红;蔡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尼玛地区古近系牛堡组古湖平面变化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根据岩相类型和地球物理探测手段所重建的古湖平面变化易受制于地表露头条件、取芯连续程度及地震分辨率等的影响。

为此,本论文尝试着从沉积地球化学角度重建古湖平面变化。

以西藏尼玛地区古近系牛堡组湖相地层为研究材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应用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古湖泊学等方法和理论,针对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古湖泊水文特征、盐度特征及温度特征、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藏尼玛地区古近系牛堡组湖相地层古湖平面变化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通过剖面实测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查昂巴剖面古近系牛堡组湖相地层顶、底发育扇三角洲相沉积,湖相地层自下而上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旋回沉积。

在此过程中,剖面有五次水体深度较大时期,分别对应着五层烃源岩——灰黑色钙质泥页岩。

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sup>13</sup>C值介于-4.40‰<sup>2</sup>.20‰之间,δ<sup>18</sup>O值介于-10.60‰<sup>-</sup>4.10‰之间,分布范围同现代
和古代世界上其他地区湖相碳酸盐基本一致。

δ<sup>13</sup>C值和δ<sup>18</sup>O值呈正相关关系,Z值介于
114.50<sup>1</sup>26.53之间,古温度介于8.94<sup>3</sup>9.16℃之间。

综合分析确定古湖泊为封闭型咸化湖泊,古温度分布与现代湖泊水温相一致,更多地反映温暖季节湖泊水温状态。

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含有少量Ⅰ型和Ⅲ型,反映有机质来源以内源为主,随着保存条件变弱和陆源有机质输入量增大,有机质类型向Ⅲ型转化。

TOC介于0.10%<sup>2</sup>.97%之间,生烃潜力
(S<sub>0</sub>+S<sub>1</sub>+S<sub>2</sub>)介于
39.34mg/g<sup>6</sup>30.22mg/g之间,显示湖泊初级生产力较高。

无定形有机质含量介于35.00%<sup>9</sup>7.00%之间,其中有93.33%的大于50.00%,结合
HI-TOC相关变化分析,较强的还原性沉积环境是控制有机质类型和丰度的主导
因素,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是重要的辅助因素。

Tmax介于434<sup>4</sup>94℃之间,H/C原子比介于1.09<sup>1</sup>.77之间,腐泥组颜色为棕色和棕黄色,
反映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未成熟到成熟阶段,意味着干酪根结构和组成破坏程度偏低。

论证了湖水δ<sup>18</sup>O值和δ<sup>13</sup>C<sub>DIC</sub>值、
有机质HI值、δ<sup>13</sup>C<sub>org</sub>值及TOC值与湖平面变化的关系。

受入流量与蒸发量之比的影响,湖平面上升,湖水δ<sup>18</sup>O值减小,而湖平面下降,湖水δ<sup>18</sup>O值增大。

当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湖水δ
<sup>13</sup>C<sub>DIC</sub>值和δ<sup>18</sup>O值呈正相关变化,湖平
面上升,湖水δ<sup>13</sup>C<sub>DIC</sub>值减小,而湖平面下降,湖水δ
<sup>13</sup>C<sub>DIC</sub>值增大;当湖泊初级生产力较高,使得湖泊水生
植物光合作用成为控制古湖水δ<sup>13</sup>C<sub>DIC</sub>值组成的主导
因素时,湖水δ<sup>13</sup>C<sub>DIC</sub>值和δ<sup>18</sup>O值呈反
相关变化,湖平面上升,湖水δ<sup>13</sup>C<sub>DIC</sub>值增大,而湖平面下降,湖水δ<sup>13</sup>C<sub>DIC</sub>值减小。

受有机质来源的影响,湖平面上升,陆源有机质贡献相对减小,HI值和δ
<sup>13</sup>C<sub>org</sub>值增大,而湖平面下降,陆源有机质贡献相对增多,HI值和δ<sup>13</sup>C<sub>org</sub>值减小。

受湖泊初始生产力和沉积
环境的影响,湖平面上升,TOC值增大,而湖平面下降,TOC值减小。

利用这些指标恢复了查昂巴剖面古近系牛堡组湖相地层古湖平面变化历史,表现为局部对称性突发上升与回落、总体阶步式升高与下降的波动特征。

各记录均能反映古湖平面升降过程,HI值和δ
<sup>13</sup>C<sub>org</sub>值的记录更为细致,仅能反映古湖平面变化的波动过程,而无法记录变化幅度与趋势。

但δ<sup>13</sup>C<sub>org</sub>值的记录在半深湖-深湖沉积地层较为有效,而在滨浅湖沉积地层效果欠佳。

古湖水δ<sup>18</sup>O值、δ<sup>13</sup>C<sub>DIC</sub>值及TOC值的记录还能反映古湖平面升降过程、变化趋势及幅度,前两者反映的是半深湖-深湖沉积地层的古湖平面变化,而无法记录滨浅湖沉积地层的古湖平面变化,但TOC值的记录没有这一限制。

同时,指出应用这些指标重建古湖平面变化的条件:封闭型咸化湖泊,有机质来源以内源为主,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保存受沉积环境控制,水体分层,有机质成熟度不能过高,越低越好。

古湖水δ<sup>18</sup>O值和δ
<sup>13</sup>C<sub>DIC</sub>值主要记录的是半深湖-深湖沉积古湖平面变化历史,而HI值、δ<sup>13</sup>C<sub>org</sub>值和TOC值则基本不受这一限制,但δ<sup>13</sup>C<sub>org</sub>值记录的滨浅湖沉积古湖平面变化需谨慎对待。

最后,预测出尼玛盆地查昂巴剖面最佳烃源岩层位处于150m附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