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
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1978年-2012年):这一阶段,中国实
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中
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2017年):这一阶段,中国进行了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2018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国进
入了新时代,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内外交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和革命。

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在1949年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最初,中国采取了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实行集体化农业和国有化工业,以此来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中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缺乏市场机制和经济自由,经济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放开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逐渐深化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不断完善法制和社会制度,实现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跨越。

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事务,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实现了从贫困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中国的现代化道
路,正在不断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国家治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全面跨越,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研究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首先进行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民族独立的国家。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接着,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从此,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已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09页、132页、439页。

)。

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总任务之一。

因此,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88余亿元。

“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高到57%。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政协、人大、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 会议。
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1、经济恢复(1949——1952):
主要内容:农业国变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时间与原因: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速度,左倾
表现:大跃进——高速度、高产量、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化——“一大 二公”
影响: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挫伤生产积极性
教训:国情,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
1949年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可以把祖国的发展 历程做怎样的划分?
全面建设社 文革 49 过渡时期 56 会主义时期 66
徘徊 76 时期 78
改革开放新时期
③②①
社社新
会会民
主主主
义义主
现革义
代命 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曲折和延误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重振和辉煌
链接(必修 1 第20课新中 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峙 第21课民主 政治建设的 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 统一大业
文化上:双百方针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政治上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一个良好开端。
2、经济上
(1)《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 个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开辟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中共八大的经济内容: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第一节新文明的演进一、新政权的新举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以尽早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的新政权,认识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首先,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是统治阶级。

在从国家主席到各部部长中,民主党派人士都不乏其人。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常真诚地听取民主人士的意见,民主人士有一定的实际权力,双方密切合作,共同治国。

其次,变革几千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行“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土改中,农村人口被分成五类:(1)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靠剥削他人生活;(2)富农,拥有土地,自己劳动,也雇工劳动,有时也出租土地给贫农;(3)中农,只耕种自己的土地,不雇工不剥削他人;(4)贫农,占有少量土地和农具,有时不得不靠卖地过活,或者不得不租种他人耕地;(5)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做工或借贷生活。

土改没有采取“自上而下”、由政府发布命令把地主土地分配给贫雇农的“和平土改”的方式,而是采取了“自下而上”、发动和组织农民自己打倒地主阶级取得士地的群众路线,大体上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三个步骤,为此派出了大批的土改工作队。

一些工作队简单地采取“诉苦会”、“公审会”的方式,“消灭地主阶级”变成了杀死地主本人,有100万左右的地主被处死。

而按照《土地改革法》,不仅不应处死地主,而且政府允许地主在重新划分土地时拥有自己的一份田地。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共同点: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 导核心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由定期选举产生 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经济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读本P64)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特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创举、意义) 外交上: (读本P63-64) 国际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内容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总论】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分为三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 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人民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 采取两党或多党 轮流执政制度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以前的20世纪中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均被彻底改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见端倪。

但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计划经济的低效率、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逐步地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但经济领域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992-2002)
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快了对市场经济的改革,通过进一步开放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民生领域
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加强。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21)
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快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同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路线图,即全面建设一个相对富裕、民主和文明的社会。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并开始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未来将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益。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社会主义革命、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和推动转型升级,积累经验和提高水平,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起义发展而来的反清起义,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霸权时代。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将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极大的侵害,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20世纪初逐渐加速。

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建立了共和政体,虽然北洋政府统一了全国,但权力不稳定,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进行,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寻求恢复自己的主权。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并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但中国在和会上并未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思潮的兴起。

经过国内外的启发和引领,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使中国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此外,五四运动也提振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觉醒。

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军民团结起来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领导的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开放的推动下,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

教育和科技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和企业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

到了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虽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但中国正朝着更加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前进。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主要表现: 1、中共为实行民族独立,制定民主 革命纲领,参加国民大革命运动,领导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 山的压迫,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障碍;
2、中共在领导斗争的各个时期为实现近代化采 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 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抗战时期,建立三三制政权、领导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提出总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和工业化参加 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人民政协;
主要特征:
(1)把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 会制度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2)已经触及到了思想、文学各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总结:
1、中国现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 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步步 深入; 2、从中国近代前期80年现代化历程来看,实施先工 业化后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但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方案都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独立地位的 丧失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存在。
(2)政治民主化: 1、摆脱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 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 2、摆脱外来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3)思想和生活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现 代化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摆脱传统,走向现代化;
3、近代化的核心是: 工业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萌芽阶段或揭开序幕阶段(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主要表现: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市场、技术和管理经验准备不足; 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和安定的环境。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

专题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程一、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领导的,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到了中国;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二)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二)
大跃进, 工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农 业 生 产 总 值来自邓小平(73-75)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国民经济恢 复
一化三改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对今天我们进行社 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必须坚持事实求是,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 律。 3、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 经济建设方针。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5、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 ⑴开始: 农村(1960年) ⑵“八字方针”的提出: 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与消 费的比例关系。„„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 得的经济成果„„ 。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 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提高,指提高产品 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 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⑴、指导思想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⑵、“大跃进”:
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⑶、人民公社化: 一大二公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⑷、后果: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 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⒉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技术
3.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社会生活: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十年建设成就: 钢铁基地;铁路;石油自给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实践运用,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的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当时,中国面临着广泛的贫困、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实现国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现代化。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重心的经济建设,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推行工业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系列的经济成功使中国在国际上跻身为世界强国。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人民福祉为底线。

中国实行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推行了教育普及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了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权益。

中国积极推动减贫工作,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还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和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在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

中国还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而又成功的过程。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根据自身国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成为了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凝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化的思潮相结合。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一、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折磨,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这种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的前途命运,形成了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此后,中国逐渐走向了一条以民族振兴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推崇科学、民主和启蒙的思维方式。

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和改革。

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

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中国发展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

同时,中国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第三阶段: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将致力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将继续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还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和平发展和国际交流。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小学六年级社会教案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小学六年级社会教案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小学六年级社会教案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深陷危机之中,无法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

直到近代,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改革,实现了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 清政府的改革尝试清政府在19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尽管这些改革面临着政治上的阻力和各种困难,但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推动,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打开了大门。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质进程1.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化国家。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始。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为中国赢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基础。

2. 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进一步加快。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逐渐摆脱了封闭状态,迎来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黄金时期。

3. 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先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

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和外贸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

四、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 经济腾飞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得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科技创新迅猛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催生了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

在航天、信息技术、高铁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3.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贫困人口大量减少,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福利得到提升。

五、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展望1. 社会不平等问题尽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第一章:中国的崛起与红色革命《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通过深入探讨中国的崛起和红色革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概括介绍中国从封建农耕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变过程。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王朝的更迭和社会变革。

然而,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压力的重重,使中国的政治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个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争取解放。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最终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与挑战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概括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方面所面临的探索和挑战。

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改革。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路线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路线等等。

这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经济建设的困难、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等等。

然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章:人民群众的战斗和改革开放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概括介绍中国人民群众的战斗和改革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奋斗和贡献,而改革开放则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群众路线。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参与各个领域的斗争和改革。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XX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

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

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

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

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

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1、起步(1840—1911年)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第一节新文明的演进一、新政权的新举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以尽早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的新政权,认识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首先,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是统治阶级。

在从国家主席到各部部长中,民主党派人士都不乏其人。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常真诚地听取民主人士的意见,民主人士有一定的实际权力,双方密切合作,共同治国。

其次,变革几千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行“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土改中,农村人口被分成五类:(1)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靠剥削他人生活;(2)富农,拥有土地,自己劳动,也雇工劳动,有时也出租土地给贫农;(3)中农,只耕种自己的土地,不雇工不剥削他人;(4)贫农,占有少量土地和农具,有时不得不靠卖地过活,或者不得不租种他人耕地;(5)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做工或借贷生活。

土改没有采取“自上而下”、由政府发布命令把地主土地分配给贫雇农的“和平土改”的方式,而是采取了“自下而上”、发动和组织农民自己打倒地主阶级取得士地的群众路线,大体上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三个步骤,为此派出了大批的土改工作队。

一些工作队简单地采取“诉苦会”、“公审会”的方式,“消灭地主阶级”变成了杀死地主本人,有100万左右的地主被处死。

而按照《土地改革法》,不仅不应处死地主,而且政府允许地主在重新划分土地时拥有自己的一份田地。

这次土改与老解放区的土改不同,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毛泽东解释了这样做的理由:(1)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防止乱打乱杀;(2)减少土改所引起的社会震动,使党和政府在政治上更有主动权;(3)可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土地改革法》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刘少奇在土改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采取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不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必要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

这就是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中,都要保存富农经济。

只有“在农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机器耕种,组织集体农场,实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时,富农经济的存在才成为没有必要了,而这是要在相当长远的将来才能做到的”。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估计,巩固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需要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最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鼓励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扩大经营。

到1950年,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问题得到了控制,政府预算趋于平衡。

总的说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的治国路线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保私有财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路线。

为此政府制订并实施了一些新政策、新举措,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社会新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风俗开始大规模地破旧立新,许多传统陋习得以纠正,嫖娼、吸毒、赌博等旧风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被清理,社会新风尚逐步建立起来。

嫖娼陋习在民国很普遍。

旧上海仅登记在册的妓院就有800余家,妓女有9000多人,再加上大量的暗娼,实际数目在10万人以上,很多无以为生的良家妇女也沦为娼妓。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所到之处,即对妓院加以铲除,解救其中的妇女。

1949年11月21日,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封闭妓院的决议,当晚即由人民政府下令执行,将224家妓院封闭,454名妓院老板被收容,1268名妓女被分别集中到8个妇女生产教养所,组织起来学习生产和生活技能,使之重新做人后能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旧社会受人歧视的“窑姐”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群众称这是“千年的冰河开了冻,万年的枯树发了青。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继北京之后,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也逐步展开清除娼妓的行动。

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嫖妓陋俗迅速绝迹。

吸毒的陋俗在民国期间屡禁不止。

1950年2月,新中国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宣布禁止种植鸦片,不许贩卖毒品,违者从严治罪。

政府部门还配置了戒烟药,设立了戒烟所帮助人们戒毒,社会上吸毒的风气得到了遏止。

在禁毒的同时,人民政府还严禁赌博,查封了各类聚众赌博的场所,对民众加强教育,督促一些人改掉了赌博恶习,积极投身于生产劳动之中。

经过一系列革故鼎新,社会风俗开始焕然一新,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节庆、娱乐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广大贫雇农通过土地改革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得到了改善。

到1952年,平均每人每年可多收入200斤到300斤粮食,改变了以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状况,有时还能吃上白面。

搪瓷面盆、口杯、暖水瓶等日用消费品也已逐渐进入农家。

城镇居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主食也由“棒子面”逐步过渡到大米白面了,财力稍好的家庭还买得起饼干、白糖等食品。

在服饰上,普通百姓过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20世纪50年代初,很多人家已可以给每位家人一年做一件新衣服了,衣不蔽体的现象越来越少。

汗衫、褂子、粗布裤子仍是乡村居民的主要服装,一些城市居民开始购置四季时尚服装,穿旗袍、西装的人在街上并不鲜见。

有的公职人员上班还穿工作服,赶上开大会的日子还要穿中山装等制服。

从苏联传入的列宁装、布拉吉也开始进入市场,人们的穿着打扮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人们的消费习惯日趋简约,衬衫、袜子、纱巾、背心、胶鞋、肥皂、钢笔、热水瓶等成为热销品。

原来社会上层人士消费的商品渐渐少人问津。

在南京街头,原来的花店改行出售蔬菜种子;高档家具店转而出售简单实用的桌椅;华丽的时装店和西装店开始忙着赶制列宁装。

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在农村,地主的住宅在土改中被没收分配给了农民,很多栖身于一间破屋中的贫苦人家现在可以分室而居了。

一些农民也开始兴建新房,但大多是土坯房,瓦房还比较少。

在城市地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旧城市改造或修缮。

以北京为例,1949年,1350万平方米住宅中,楼房面积只有83.3万平方米,仅占6%,绝大部分为四合院和杂院平房,还有不少危房。

在旧城改造中,市政府重新规划了居民区,对南城的贫民区进行了重点清理,建了一些楼房。

在出行方面,人民政府不断翻修道路,增加公共交通车辆。

1949年到1951年的三年中,北京市人民政府翻修了绝大部分旧路,还新修了140公里柏油路;有轨电车由103辆增加到149辆。

1952年7月,成渝铁路通车,四川人民的出行条件大大改善。

经过努力,民众的出行较之解放前便利了很多,1949年中国铁路通车里程是20932公里,到1952年6月底,已达到23300公里。

1949年,公路实际通车里程只有一万多公里,到1952年就达到了11万公里以上,内河通航里程则增加到了57000余公里。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主。

新法律法规促进了旧婚俗的变革,青年男女逐渐改变了重视对方财产多少和门第高低的习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等为标准来选择自己的伴侣。

已婚妇女逐渐淡化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依赖思想,在生活中要求自己的平等地位,希望对方不断进步、积极进取。

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在信仰习俗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时对落后的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这对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唯物论等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在民众中间的不断普及都使封建迷信大为减少。

民众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正规宗教的信仰活动则在照常进行。

百姓的娱乐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各种民间文艺都得到保留,但土改、抗美援朝等社会大事成了文艺创作的主题。

南京夫子庙的鼓词艺人不再唱低级趣味的小调了,而是组织了曲艺改进会和曲艺研究班,不断学习、进步,唱起了“抗美援朝把军参”。

传统戏剧仍是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电影在城市中放映得比较多,农村中还很少见。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连环画和画报就成了大家最喜爱的读物。

中国年节风俗主要是指在农历四季的各主要节气中遵循的风俗,如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中遵行的风俗。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所过的传统节日基本保持不变,但增加了一些新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

第二节现代化潮的探索一、挫折与教训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实际上放弃了使党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民主主义路线,而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在总路线的实行过程中,急进的错误并没有避免,没有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仅仅三年左右的时间,社会主义改造就被宣布完成了。

中国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领导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体制;在经济上废除了商品经济,确立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以后二十几年,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接踵而来。

这些错误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反右和“大跃进”的错误打断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国民经济从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点。

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年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了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

1959年全国农民由集体分配的收入每人只有37.6元。

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受到限制,不少地方取消了集贸市场,家庭收入进一步缩减。

农村不少地区以草根树皮充饥。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指示,确定立即展开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用食品运动,以渡过困难和灾荒。

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糖、小球藻等,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