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_郭景萍
郭景萍-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
社会2006・1Society 总第245期社会学浪漫主义探视3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摘 要: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
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
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关键词:浪漫主义 社会学浪漫主义 机缘态度 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大思潮,对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哲学、文学方面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社会学的浪漫主义却被忽视,鲜有人探讨。
如果我们把浪漫主义看作人文世界中一种深沉持久的浪潮而不仅仅是转瞬即逝的浪花的话,这股浪潮也会波及社会学领域并源远流长。
或许应当把浪漫派与浪漫主义的倾向区别开来,“本质上不是浪漫派的人,也可以受到浪漫主义观念的激励,他能让自己的源于其他因素的活力,受这种观念的支配”(施米特,[1986]2004:140)。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派别是暂时的,但作为一种精神却是常存的。
一、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在思维方式上反对抽象的理性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浪漫主义运动在初期与社会学并不相干,但是社会学自其诞生之初便与浪漫主义有了不解之缘。
正如社会学的正式诞生要晚于哲学和文学一社会・2006・1样,社会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也尾随其后,但却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从时代上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后在世的社会学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
社会交换理论
布劳 结构交换 论理论意义
① 竞争:交换各方试图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 位。结局是:资源优势人,顺利实现交换 过程,优胜者。缺乏有效资源人,未能按 照期望得到公平回报,失败者。 ② 分化:竞争的每一步结果都特推动着群体 内部结构的分化。有丰富社会资源、稀有 资源的人,有较高的交换地位,从多数人 处得回报,可自由选择交换对象
刺激 命题
霍曼斯行为主 义交换论基本 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 行为。 分析: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的出现, 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那么, 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该 人越可能采取该行为或相似行为。
价值 命题
霍曼斯行为主 义交换论基本 命题
某种行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 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也就是说,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 人们总是选择那种价值更大的行动,而放 弃或暂时放弃价值较小的行动。
交换只是 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
社会交换论两 大代表比较
霍曼斯理论
布劳理论
个人主义方法论
集体主义方法论
行为交换论
结构交换论
没有区分社会 交换与经济交换
区分了社会 交换与经济交换
社 会 交 换 定 义
布劳 结构交换 论理论内容
指人们之间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从对方 得到回报的目的,而相互提供对方所需要 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而进行的交往过程。
社 会 交 换 特 征
布劳 结构交换 论理论内容
第三 、社会交换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模 糊性,同一报 酬的的价值在不同的交换场合因时、因地、 因人而异。 第四、影响社会交换的最重要的社会规范 是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
社 会 交 换 报 酬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
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其奠基人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开始运用实验;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
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这些研究方式集中体现在,依托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为“社会心理学”构建起严谨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确研究方向。
3,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探视情感社会化与情感社会问题
探视情感社会化与情感社会问题
郭景萍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2005()2
【摘要】情感社会化是人们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
情感性质的两重性、情感发展的层次性、情感表现的角色性以及情感交流的整饰性等特征, 是情感社会化的依据。
情感社会化失调会导致情感失范乃至情感犯罪等社会问题,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
提高个人情商力和社会情商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消除社会中情感能力分配不均的现象,同时避免情感过分社会化。
【总页数】4页(P82-85)
【关键词】情感社会化;情感失范;情商力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信息与情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纵向及横向传播——基于微博和微信的社会化媒体现状及问题研究 [J], 张卓滢
2.用人文的眼睛,探视文本情感——《生命桥》课堂阅读教学及反思 [J], 朱发生
3.亲属探视前后住院男精神病人情感反应的调查分析及其护理 [J], 朱红姣;谭淑勤
4.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J], 李慧;潘涛
5.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J], 李慧;潘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景萍-埃利亚斯_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情感研究
第28卷第3期2004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 ol.28N o.3May.,2004埃利亚斯: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情感研究Ξ郭景萍(广东商学院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摘 要:埃利亚斯认为,社会的文明始于人们对情感的控制,西方社会文明的成熟过程,正是情感文明化的过程。
情感文明化的发生存在着两个关键性的动力:专制主义国家的形成和社会职能的分工。
情感的控制和调节在不同的社会以及社会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特点。
情感的文明化通过区隔、分化而达到整合。
正是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上”“下”之间的相互磨合、相互斗争中,理性化、文明化的社会被确立起来。
埃利亚斯的情感学说可视为一种情感文明化的谱系学。
关键词:文明发展进程;情感控制;情感的文明化中图分类号:K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4)03-0043-03 一、文明发展与情感控制的一致性埃利亚斯(N orbert E lias 1897-1990)被称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21世纪的社会学家,他以研究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而著称于世。
埃利亚斯在其名著《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18世纪以后,文明成了一个响彻全球的口号。
但对几百年以来人们是如何形成文明行为的这样一个问题和事实,却没有人感兴趣。
何谓文明?它涉及到科学知识、技术水平、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等[1](P61)。
文明一词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涵义。
但总的来说,“有教养的”一词与西方的文明概念非常接近。
“有教养”首先是指人的行为和举止,指人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起居、交际、语言、衣着等等。
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行为特点在法国的古典悲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讲究礼仪;用理性来抑制人的情感;恰如其分的举止;杜绝所有平民式的表达方式等等[2](P76)。
情感社会学
社会2007・5Society第27卷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本研究还感谢《社会》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
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
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关键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 发展脉络 五大态势 考察情感社会学的纵向发展历史,从大的轮廓看,我们可以把其演进过程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阶段、第二次大战以后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70年代以来的成熟阶段,这种划分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情感社会学的脉搏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跃动,且建立在社会学发展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也充实和深化了社会学的内容。
一、情感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情感在社会学中的命运,与社会学的形成背景和主流导向有关。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正值现代社会蓬勃兴起之时,这个时期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一,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现代社会在理性力量的推动下高歌猛进。
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现代社会的进步被等同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被视为理性的神话。
其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有两大思潮占统治地位。
一是哲学理论的惟智主义;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二是由自然科学演变而来的实证主义。
前者强调价值理性,后者强调工具理性,这两者的对立是微妙的。
虽然实证主义对抽象的哲学思辨持一种怀疑否定态度,惟智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机械操作也不屑一顾,但在高扬人类理性方面,二者可谓是殊途同归。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_郭景萍
社会2007·5So c ie ty 第27卷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本研究还感谢《社会》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
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
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关键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 发展脉络 五大态势 考察情感社会学的纵向发展历史,从大的轮廓看,我们可以把其演进过程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阶段、第二次大战以后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70年代以来的成熟阶段,这种划分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情感社会学的脉搏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跃动,且建立在社会学发展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也充实和深化了社会学的内容。
一、情感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情感在社会学中的命运,与社会学的形成背景和主流导向有关。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正值现代社会蓬勃兴起之时,这个时期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一,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现代社会在理性力量的推动下高歌猛进。
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现代社会的进步被等同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被视为理性的神话。
其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有两大思潮占统治地位。
一是哲学理论的惟智主义;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二是由自然科学演变而来的实证主义。
前者强调价值理性,后者强调工具理性,这两者的对立是微妙的。
郭景萍-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169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2,2005(Cumulatively NO.169)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郭景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的理念。
建立情感民主既是现代性的需要,又是积蓄坚持和恢复传统的动力和压力的结果。
人类爱的情感经历了三步曲: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迄今为止情感民主的最理想形式。
吉登斯倡导要通过变革,实现亲密关系向纯粹关系、信任关系的一系列转化,以达到情感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亲密关系变革的实质内容。
[关键词]情感民主;纯粹关系;亲密关系的变革[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2-0066-05 在有关人类的现象中,情感现象往往被视为是最具私人性的,而与公共领域不太相干,更与政治不搭边界。
安东尼・吉登斯首次把情感纳入社会政治的视野,特别把它作为一种民主意识来研究,从而使情感现象的研究由一种浪漫的文学题材而成为严肃的社会话题,并进入他的结构化理论层次,成为他分析生活政治、社会变迁的基础。
一、情感民主化的现代性基础一般认为,吉登斯的研究关注点主要涉及两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关注的是社会的宏观方面,他由此创立了其结构化理论;在90年代,吉登斯把视点转向了社会的微观生活方面,家庭、婚姻以及情感关系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在这一领域则以他的情感民主理论而著称。
吉登斯指出,民主不是一个绝对化的概念,可以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民主。
从基本的方面,可以把民主分为公共领域的民主与私人领域的民主。
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emotional democracy)的理念,认为情感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是一种对话民主。
个人生活的民主与公共领域的民主具有一致性。
公共领域、国家政治层面上的民主为个人情感关系、亲密关系的民主化提供了本质条件。
试论情感文明的四个基本维度
作者: 郭景萍
作者机构: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80-8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情感社会学;情感文明;基本维度
摘要:情感文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来阐述:其一,情感文明的经济维度,主要关注情感文明形成和表现的社会经济动因,焦点在于如何形成文明的生产情感和消费情感;其二,情感文明的道德维度,主要关注情感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以及情感的内在道德价值和外在道德价值的满足;其三,情感文明的审美维度,主要关注以满足人本身的价值为最高境界的审美情感;其四,情感文明的民主维度,主要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情感的控制状况以及情感的平等状况。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郭景萍【摘要】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主观社会现实".情感"主观性"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情感"和"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年(卷),期】2007(000)003【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情感;主观社会现实;库存性情感;场域性情感;社会事实;社会行动【作者】郭景萍【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 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郭景萍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 主观社会现实” 。
情感“ 主观性” 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库存性情感”和“ 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
“ 社会事实”与“ 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 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
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 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
( 关键词] 情感;主观社会现实;库存性情感;场域性情感;社会事实;社会行动 [ 中图分类号]C912.1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7) 03 -0095-06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人,必须重视情感的研究。
那么,社会学如何界定情感?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在情感的原初朴素涵义上使用情感一词,并且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往往赋予它不尽相同的内涵,较少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系统反思和自觉的理论建构。
社会行动理论
为什么个人与社会间相互依赖 相互补充的关系
理 解 依 赖 个体行动
来 源
个人意识
在此基础上,社会学研究方法:在解释社会事实的时候, 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并且,完整的解释应该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从涂尔干所处的时代背景来 切入,将能够更确切地理解 他的理论关怀
涂尔干生活的时代,和孔德、斯宾塞等人一样, 都是处于欧洲社会的危机时期。他认为,现代 社会的危机主要是传统的宗教已经不能适应科 学精神的需要,基于宗教之上的传统道德未曾 得到代替,社会成员丧失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 观而导致社会失范。因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成了他思考的主题,而对社 会秩序问题的探讨,则是他终生挥之不去的情 结。
郭景萍教授
社会秩序 社会关联 有机团结
建立在个人 异质性与社 会分工之上 通过职能上 的相互依赖 将个体联结 起来的社会 结合类型
发生在社会 层次上的种 种现象
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 感总和并独立于个人,有着自 己的特性,生存环境和发展方 式,是社会的精神象征
社会事实
客观性 集体意识 外在(普遍)性 强制性
主观赋予行动的意义=韦伯的意向行动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韦伯: “理想类型” 意向行动论
① 目的合理的行动
主观赋予 行动的意义 =韦伯的意 向行动论
② 价值合理的行动
韦伯从理想 类型的思想出发
③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
④ 传统的行动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 意向行动论
社会结构 解体或偏离
社会化机制
稳定社会结构
社会监督机制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实质都是维持一种统一 的价值体系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三题三议
15 5
情感社会学尽管研究面广, 但也不是杂乱无 章的, 它被分化成许多兴趣关注点, 形成特有的一
选择方面个人有一定自 决性; 情感风格与个人的性 格、 处事行为都有较大的相关性。 情感的自 主性还体现在人们对情感的投入情 况, 情感是一个程度概念, 从理论上讲, 情感的投人 程度可以处于从零到无穷大的区间。情感最投人 的状况是忘乎一切, 这时情感的作用可能势不可 挡。情感的投人状况既可以影响社会人际关系的 疏远, 所谓“ 刀剑生光, 情深易伤”也可以影响人 ; 们自 身的精神状况, 例如, 人们的“ 主观幸福感” 含 有更多的情感因素, 一般地说, 人们的积极情感体 验越多, 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社会对某些情感是有所不逮的, 也就是说, 有 些情感受社会的影响大些; 有些情感则相对自 主性 强些。库利将人类生命分为生物遗传的生命和社 会遗传的生命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多数情感是社
16 5
构之中: 情感是充满意义的经验, 也是关系的构成 形式。它们的起源和作用同样地要从社会角度而
不仅仅是个体角度去理解。
二、 情感的私人运用与公共运用
必然具有的, 因此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也就是 说, 社会“ 利他情感的品性” 不是天生就有的, 需要 道德培养。对于私情是需要社会控制的, 对于公情 则要大力弘扬。 正确处理好情感的公用与私用关系具有重要
2 7年第6期 0 ( 总第 17 9 期)
学
术
论
坛
AC E C AD MI
F RU O M
(u u te N .9 ) Cm li l O
情感杜会学三题三坟
当代西方关于情感史的研究概念与理论
一、情感史研究的核心概念
1、情感:情感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和反应,包括喜怒哀乐、 爱恨悲欣等各种复杂心理体验。在情感史研究中,情感被视为一个关键因素,对 于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2、情感史:情感史是指将情感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到历史研究中去, 探究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影响。情感史研究不仅情感本身,还情 感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情感指标法:情感指标法是将情感作为一种可量化的事物,通过建立相 关的指标体系,对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状态进行定量分析。这种方法在情感史研 究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可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准确和客观的数据支持。
3、情感定位法:情感定位法是根据历史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情感属性, 将其归属于不同的情感类型。通过情感定位法,研究人员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 解历史事件的情感内涵及其对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影响。
当代西方关于情感史的研究概念与 理论
目录
01 一、情感史研究的核 心概念
02
二、情感史研究的理 论概述
03
三、当代西方情感史 研究现状
04 四、启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在当代西方学界,情感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的新兴领域。情感,作为人 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经验和塑造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当代西方情感史研究的内涵、理论和方法,以期为推动该领 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背景
居伊德波生于20世纪初,正值工业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大众媒介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需求日益 增长。居伊德波到这一社会现象,并对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进行了深入探究。他的 思想深受德国批判理论家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影响,对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持 有批判态度。
当代西方情感史学的由来与理论建构
五、口述史学的记忆研究
五、口述史学的记忆研究
记忆研究是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是个人和群体的记忆如 何塑造和传承历史。这个转向的理论认为,口述史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记 忆的载体。通过对记忆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延续性和演变。
六、口述史学的技术发展
六、口述史学的技术发展
六、口述史学的技术发展
这些理论转向也提醒我们,历史学的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谢谢观看
2、当代西方情感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情感史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情感的社会功能论、情感认知互动论 和情感权力关系论等。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层面对情感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 了深入阐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图像解读、口述史、跨文化比较研究 等。
3、西方情感史学与传统史学方 法的区别和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西方口述史学在收集、整理、分析口述资料方面也发 生了转向。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口述史料的保存和传播更为便捷和 高效。同时,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对口述资料的研究更为精细和深入。
六、口述史学的技术发展
总结: 当代西方口述史学六大理论转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使得历 史研究更加丰富和多元。这些理论转向不仅突破了传统历史学的限制,更为历史 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转向,我们可以更好地 运用口述史学的方法,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3、西方情感史学与传统史学方法的区别和
西方情感史学与传统史学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传统史 学方法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进程的客观叙述,而情感史学则更加强调对于人们 的主观体验和情感状态的研究。此外,传统史学方法以文本分析为主,而情感史 学则引入了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_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跨文化共情效应下的影像叙事符码诠解
2023在跨文化语境下,电影作品创作是对其他文化的再理解、再叙事,通过采用文化杂糅的方式,以实现文化跨越的理想效果。
由法国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执导的剧情片《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以本人同名创作的舞台剧为蓝本,通过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在关注社会话题、映射现实空间的同时,成功唤醒了不同文化语境下受众群体的情绪共鸣,实现了人物隐喻、环境隐喻与文化隐喻的理想效果。
一、情绪共鸣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电影I:运动—影像》《电影Ⅱ:时间—影像》书中,将电影影像作为外在世界与内在意识的交汇点,认为“电影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完成外在世界和内在意识的融合、交流和互相转化”[1]。
电影符号以视听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寻找共通性语言,传递精神意蕴。
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反映了真实的家庭生活,生动刻画了众多家庭存在的现实困境,叙事过程没有使用喜剧、夸张等叙事手法,而是以简单的镜头语言,冷静、客观地传达真实情感,使观众产生心灵共鸣。
(一)认知共振:写实故事反射现实困境学者林岗在《现实主义的美学趣味终归是主流》一文中提出:“将现实主义理解成由历代作品、读者和批评家‘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表现和评价的美学趣味。
”[2]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源自现实生活,通常很少干预现实,往往用镜头记录普通人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甚至向观众呈现现实生活本身,并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①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关注的焦点在于对生命本质的追寻,通过从“儿子的父母”视角进行观察、描述,重点表现彼得混乱的心理情绪,使叙事重点从“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外在矛盾转向“困在悲剧里的父母”,隐喻父母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认识到父子关系存在无法避免的冲突。
影片以家庭情感纠纷、父子矛盾等现实难题为创作主题,用精准、细腻的叙事方法,直面家庭再婚、亲子相处和青少年心理等社会话题,传递人文关怀。
在激活大众情感基因的同时,唤醒大众记忆、释放大众情怀,引发观众的观影热情,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成效。
社会记忆——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社会记忆——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郭景萍
【期刊名称】《社会学家茶座》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社会记忆”往往沦为社会学思想中的细节,不那么引人注目,甚至有时被“遗忘”,尽管这个细节很有社会学的缘分。
涂尔干认为各种宗教仪式就是联结集体情感的社会记忆行动;滕尼斯觉得“记忆发挥着感激和忠诚的作用”,因而是联结共同体的纽带;西美尔把感激看做是人类的道德记忆,
【总页数】7页(P81-87)
【作者】郭景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相关文献】
1.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纳什讨价还价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扩大再生产实现机制与求解 [J], 陶为群
2.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以井克梁村敖包祭祀与关帝祭祀和谐共生为个案 [J], 邢莉
3.社会记忆再生产:北京香山红色档案编研成果的细粒度挖掘研究 [J], 陈忻;房小可;孙鸣蕾
4.重大疫情应对中思想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研究
——基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视角 [J], 康丹丹
5.壮乡社会记忆的再生产与传播探究 [J], 马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构功能主义
互动是什么?
帕森斯结构 功能中的社 会系统
自我
互动
他人
社会体系
互补
权利:对互动对象的特定行动 的某种期待 义务:满足对方期待的行为
互动条件是什么?
帕森斯结构 功能中的社 会系统
维持角色之间权利义务的互补性关系的先 决条件是承担角色的行动者对同一组价值 规范有共同的理解 对于社会系统 的稳定来说,维持价值体积是一项最基本 的前提
文化人类学家的 影响
结构功能主 义思想渊源
拉德克利夫· 布朗师承涂尔干,强调社会的整体性 质。但与马林诺夫斯基不同,他把功能定义为文 化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 社会结构的连续性所作的贡献。即文化的功能在 于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布朗提出功能统一性的假设。 三大假设成为传统功能主义的基本公设,对后来 的功能主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序才趋向与稳定。(回答了理论社会学 的核心问题也,即“社会秩序和以可能” 这一关键问题 )
社会行动中的模式变 量
帕森斯结构 功能中的社 会系统
增加获取一定 目的的机会
行动者
避免困扰, 减少阻碍
价值规范
目 的
社会结构与行动模式 变量理论定义
帕森斯结构 功能中的社 会系统
模式变量(pattern variables):帕森斯认为, 行动者有五种可能的行动途径,行动者在 完成行动时就已经做了抉择。这些可能的 途径,帕森斯称之为“模式变量”。
系统功能要求的四大 子系统
帕森斯结构 功能中的功能
分析
行为有机体 (生物特性决定系统适 应问题) A 文化系统 (价值规范) L
人格系统 (个体的动机、欲望和 目标) G 社会系统 (制度化关系联结而成) I
情感是如何制度化的?
How is Emotion Institutionalized?
作者: 郭景萍[1]
作者机构: [1]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143-149页
主题词: 情感;制度化;社会学
摘要:制度化是基于正式规则而发展的一套稳定的社会互动模式。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有效的情感制度化机制。
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分别建构
了“工作型”、“私人型”、“职业型”、“公共领域型”和“价值型”的制度性情感特征。
情感制度化存在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其失调有可能引发一些冲突。
情感制度化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积极、手段是否恰当是影响情感制度化带来冲突的主要因素。
按照冲突论的观点.情感制度化带来的一个情感冲突恰恰是它压抑了应当引发冲突的情感,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保守力量。
工作与情感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
2008年6月总第171期第6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Jun.,2008serialNo.171No.6工作与情感: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郭景萍(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广州510320)【摘要]工作与情感的紧密联结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市场由生产转向消费的结果。
工作与情感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外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劳动;另一个就是工作内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管理。
前者满足的是顾客的情感需要。
后者满足的是员工的情感需要。
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和相关性,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高.了员工的情感满足程度和满足质量,他们在为顾客提供的情感劳动也会是保质保量的;顾客的情感满足感又会促使工作绩效增加,使员工形成工作的愉悦情感体验。
通过情感劳动和情感管理以实现企业目标,促成了情感在公共领域的运用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内在感受。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很好地对外开展情感劳动,对内搞好情感管理,则将在市场上立足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情感;情感劳动;情感异化;情感管理;情感能量[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8)06—0113—05在从生产式经营模式转向关系式经营模式的14-天,员工的情感因素日益渗透到对内管理与对外经营过程中,形成了“情感工作模式”。
我们拟从两个方面考察“情感工作模式”:一个是工作外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劳动;再一个就是工作内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管理。
前者满足的是顾客的情感需要,后者满足的是员工的情感需要。
一、情感管理与情感劳动兴起的社会机缘情感管理与情感劳动在现代社会的兴起是与社会的生产结构、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1..x-45中情感管理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人的存在分裂为职业领域和私人领域,职业成了影响人们情感行为的主要因素。
因此,职业成了社会学家们分析情感的一个重要维度。
帕雷托指出:“根据人们的不同职业可对剩余物进行有益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2007·5So c ie ty 第27卷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本研究还感谢《社会》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
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
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关键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 发展脉络 五大态势 考察情感社会学的纵向发展历史,从大的轮廓看,我们可以把其演进过程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阶段、第二次大战以后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70年代以来的成熟阶段,这种划分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情感社会学的脉搏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跃动,且建立在社会学发展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也充实和深化了社会学的内容。
一、情感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情感在社会学中的命运,与社会学的形成背景和主流导向有关。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正值现代社会蓬勃兴起之时,这个时期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一,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现代社会在理性力量的推动下高歌猛进。
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现代社会的进步被等同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被视为理性的神话。
其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有两大思潮占统治地位。
一是哲学理论的惟智主义;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二是由自然科学演变而来的实证主义。
前者强调价值理性,后者强调工具理性,这两者的对立是微妙的。
虽然实证主义对抽象的哲学思辨持一种怀疑否定态度,惟智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机械操作也不屑一顾,但在高扬人类理性方面,二者可谓是殊途同归。
因此,社会学从其诞生起,就被深深笼罩在理性主义的氛围当中。
关于这一点,哈贝马斯([1981]2004:6)明言:“为接手合理性问题而作好充分准备的是社会学”,“社会学在元理论层面上所选择的基本概念,是用来阐明现代生活世界合理性增长过程的”。
因此,在社会学形成时期,作为分支的情感社会学在这段时期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生长土壤。
尽管如此,情感问题还是社会学家的视野。
被J.特纳称为最早发展情感观念的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在为《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社会情感学是一门新型的、在广阔的社会学规范中不断成长的一个领域。
各学科间的部分新生领域都对情感问题产生了兴趣。
19世纪社会学的发现者都接触到关于情感的课题,并有一部分人做出了贡献。
正如柯林斯所指出的,M.韦伯阐明了一种充满焦虑或渴望的“资本主义精神”,描述了卡里斯玛有魅力的感召力,并提出什么被视为“合理性”的问题;涂尔干探索了社会框架中团结一致的情感;马克思在他对社会阶级冲突的分析中,发掘出人们感情的疏离,并暗示其中有许多怨恨和愤怒;M.舍勒研究移情作用和同情心;齐美尔则进军丰富多样化的情绪领域;弗洛伊德号召人们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情感之中(Bendelow&Williams,2000:1)。
在由弗兰克斯(Franks,1989)主编的《情感社会学:起源及研究成果论文集》中,柯拉克(Clark,1989)指出,虽然情感社会学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看作是规范体系的一个分支领域,但整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家们研究了这种或那种情感,或者收集了与这个新兴领域有关的材料。
这个长长的名单包括齐美尔(Simm el,1908)对感激的论述;沃尔勒(Waller,1930)和Z.鲁宾(Rubin,1970)对爱的研究;戴威斯(King sley Davis,1936)对嫉妒的探讨;M.舍勒(Scheler,1954)对同情的研究;斯克特和D.森格(Schacter&Sing er,1962)对各种心理状态的多种多样的定义;戈夫曼(Goffm an,1956)、格洛斯和斯托恩(Gross&Sto ne, 1964)对情感障碍的研究(Franks,1989:138)等。
柯拉克在上述名单中提到了情感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一些社会学家。
这里,我们拟按时间顺社会·2007·5序对形成时期的情感社会学思想作一个大致地阐述。
A.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就我们看来,他也可堪称社会学中论述情感的第一个发言人。
A.孔德在解决“社会秩序如何可能?”这个社会学中心问题的过程中,就特别突出了情感的作用。
出乎我们想象的是,A.孔德并没有把实证主义与情感对立起来,而是用情感来论证他的实证主义原则,并把情感当作实现实证主义理想的决定力量。
A.孔德认为,一切科学都是需要人来掌握的,因此必然受到人的理智、情感和行动的支配。
这样,科学实证主义就转化成一种人性实证主义,相应地,实证主义由原则变为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在人性力量的推动下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
情感构成人性的重要部分,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
晚年的A.孔德热衷于建立一种情感性的人道宗教作为治理社会的良方。
涂尔干秉承了A.孔德的思想,但修正了他对情感的抽象人性观念。
与A.孔德用情感作为人性来论证实证主义的原则不同,涂尔干把情感看作一种社会事实,把情感置于社会分工发展过程中来考察。
社会分工使得人们相互依赖感加强,并形成相互协作的道德情感,如诚信、守诺等。
他认为,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分工有社会整合的功能,而诉诸一种集体感情则是这种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点所在。
以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感情为法律的基础,强调现代分工社会中情感纽带的道德作用,力创“社会团结感”,是涂尔干集体感情主义追寻的理论和实践视点。
涂尔干的最大功绩是构建了社会秩序的集体情感基础。
涂尔干在与斯宾塞思想的碰撞中强化了社会情感和社会团结的观点。
斯宾塞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要保持动态平衡,取决于合理的社会竞争。
为了防止竞争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人们便制定社会契约加以限制。
因此,社会秩序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涂尔干认为斯宾塞把社会秩序单纯建立在理性上是简单片面的,忽视了人们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共同情感,人们必须先具有一定的团结性,才会互相信任,从而订立契约。
与斯宾塞强调个人竞争相反,涂尔干更强调整体团结。
竞争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团结则建立在集体情感的基础上。
与涂尔干重视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集体情感不同,滕尼斯更看重的是在初级群体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情感。
受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滕尼斯对传统的情感社会持肯定评价。
传统的“共同体”是由“感情”所维系的集体,因而形成的是有机的实体;而“社会”不过是基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于“理智”的形式上的集合,因而是机械的虚体。
与之相反,涂尔干坚持认为,现代社会才是“有机”的,基于社会的异质性和功能分化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和功能整合,比起相似性基础上的机械聚合,更有弹性,更有凝聚力。
涂尔干由此区分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在社会与个人的交互关系中研究情感,是情感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A.孔德明确提出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的概念并阐述了两者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涂尔干则对个人情感如何整合为社会情感作了社会唯实论的研究。
与涂尔干把情感视为社会事实不同,C.库利视野中的情感是人性的一种精神特质,但他与涂尔干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两人都把情感看作是社会的,这点源于两人都把个人看作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正如个人受社会决定一样,个人的情感也是社会的。
对于C.库利而言,情感社会性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际交流过程,社会自我(即镜中我)支配着情感的反应和特点。
C.库利奠定了符号互动理论研究情感的基本框架,开辟了符号互动论研究情感的先河。
E.A.罗斯的《社会控制论》研究的是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学的中心问题。
他强调指出,社会控制不是社会单向度进行的,而是一个交织着个人对社会的作用过程。
在这样一个理论视阈中,E.A.罗斯既探讨了社会是怎样通过控制个人情感而达到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也阐述了个人情感对社会秩序的安定作用。
情感隐藏于内,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特质。
如果从情感的外在表现看,则是一种社会行动。
尽管在M.韦伯著名的行动理想类型四分法中,情感行动占有一席之地,但在M.韦伯那里,情感行动是边缘化的。
在情感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帕雷托是第一位对情感社会行动作出强烈反应的人。
他一反社会学研究中的理性主流倾向,认为情感等非逻辑行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帕森斯([1937]2003:231,234,511)多次讲,可以明显地看出情感在帕雷托的社会行动观念中是极其重要的。
在帕雷托看来,派生物和剩余物与逻辑行为和情感行为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派生物与剩余物比较起来,具有虚伪性;情感比理性更接近社会实在,是解释社会行为乃至社会历史变化的真正原因。
社会学家们对情感的研究是与他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把情感看作是受经济结构决定的主观现象,不过他是把情感世界理想化的,认为理想的社会不仅仅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而社会·2007·5且也应该是一个情感得到解放以及回归到美好人性的社会。
弗洛姆([1955]1994:212-213)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从而对损伤了人的完全性进行了批判,但他低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没有充分看到根植于人性和人的生存状况的情感正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最有力的力量;另外,他基于人性善的假设,还低估了人身上的负面情感的作用,也就忽略了道德等文化因素对人的情感的改造作用。
实证主义取向使得涂尔干把情感看作社会功能性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对社会结构起作用的客观力量。
在别人看来是社会对情感的压抑,而在涂尔干看来,不如说是情感对社会的服从,或者说情感是应该服从社会的,这不但不会贬低情感的品质,相反,正因为情感是社会的和集体的,因而是有力的、活跃的,集体情感本身就成了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M.韦伯所描述的现代社会结构是合理化的科层体制,但“他认为现代理性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非理性的宗教和伦理信仰”(亚历山大,[1987]2000:13),因此,M.韦伯得出了他的著名论断,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起源的最有力的动力。
宗教和伦理信仰是一种人类情感的神圣升华和美好象征,这种力量似乎和涂尔干强调的集体情感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处,对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M.韦伯在现代社会中发现世俗的情感受到科层体制、官僚机构压迫,后者成为支配个体情感的外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