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在陇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集下载

发展饲草生产的重要意义

发展饲草生产的重要意义

发展饲草生产的重要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饲草生产对畜牧业的重要性1.保障牲畜饲料供应2.提高畜牧业产值3.促进产业链发展三、饲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意义1.维护生态平衡2.防止草地退化与沙化3.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四、饲草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1.增加农民收入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五、我国饲草生产现状与挑战1.生产规模及品种结构2.区域发展不平衡3.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对比六、推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4.加强饲草产业与应用衔接七、结论正文:一、引言饲草生产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还对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饲草产业正逐渐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饲草生产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饲草生产对畜牧业的重要性1.保障牲畜饲料供应:饲草是畜牧业的基础,高质量的饲草能够满足牲畜生长发育的需求,保障畜牧业的产能。

2.提高畜牧业产值:发展饲草生产,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产值。

3.促进产业链发展:饲草生产与畜牧业、加工业、销售业等相关产业紧密相连,发展饲草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三、饲草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意义1.维护生态平衡:饲草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防止草地退化与沙化:通过科学合理的饲草种植,可以有效防止草地退化、沙化,维护生态安全。

3.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饲草生产有利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四、饲草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1.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饲草生产,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饲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饲草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3•【字号】甘政办发[2012]255号•【施行日期】2012.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25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11月23日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草原是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发展草产业对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草原总面积2.68亿亩,为省内最大的土地资源类型。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全面推动草产业提质增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12〕69号),结合全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合理布局、加大投入、统筹发展、提质增效”的思路,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草产业发展。

以建设草业大省、草畜强省为目标,以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草产业健康发展,为保障生态安全、改善民生、确保草畜安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稳步推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完善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投入草产业,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草产业开发格局。

甘肃草原牧区发展的区域分异与空间布局

甘肃草原牧区发展的区域分异与空间布局

收稿 日期 :0 0—0 0 2 1 2— 3 基金项 目:0 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20 作者简介 : 李 泉 , , 济学博士 , 男 经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欠发达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问题 。
2 0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第 2 卷 8
重点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目前 , 草原的突出问
题 是草原 畜牧业 发 展 与草 原生 产 能 力不 协 调 , 草 原 生态 退 化 ( 化 、 化 和 盐 碱 化 ) 积 迅 速 扩 退 沙 面
称之为北山山地 , 这里靠 近腾格里沙漠和 巴丹吉 林沙漠, 风高沙大, 山岩裸露 , 荒漠连片。特殊的 地理位置和复杂 的气象气候条件 , 造成甘肃草原 牧区其山地高原、 平川河谷 、 沙漠戈壁等类型齐 全的地形地貌 交错分 布, 地势 自西南 向东北倾 斜。根据 20 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和第六 07 次全省森林 资源清查 , 全省牧草地1 1.4 0 8 万公 4 顷, 林业用地 面积9 12 万公顷 ; 场有天然草 8 .1 草
给功 能 , 即草原 的物 质 生 产 和经 济 发 展 功能 。我


概念 与范 畴界 定
草 草业/ 牧场以及与之相关 的草原、 区 牧 等概念和范 畴, 是农 业 经济、 民族 经济 、 产业 经 济、 区域经济和 自然地理、 国土开发与规划 等学 术研究领域不 同分支学科 的研究对象与重 点 内 容。自人类诞生 以来 , 草原牧区就是人们从事各 类 生产 生活 重要 的综 合 性 功能 区 , 学 处 理人 地 科 关系也就顺理 成章地成为人们实现 自身发展 的 重要议题 。《 中华人们共和国草原法》 所称草原 , 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 任继周 院士在 《 中国 大百科全书 ・ 农业卷》 中界定 的草原, 是指生长 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 、 可以为家畜和

草在草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草在草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草在草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草作为草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提高牧草质量、增加养牛效益以及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草在草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键作用:
1. 提供牧草资源:草作为养牛的主要饲料之一,为牛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促进牛的生长和肉质品质的改善。

优质的牧草能够提供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是保持牛群健康和增加产量的必要条件。

2. 改善生态环境:草具有很强的固土保水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

草根能够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风蚀和水蚀的发生,同时草丛能够减少土壤表面的温度,降低地表反射,有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 丰富生物多样性:草原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草的生长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

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与草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草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4. 促进农牧业发展:草牧业是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良好的草材料供给和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草牧业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牧业的综合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草在草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草资源,可以提高牧草质量和生产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并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草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进一步推动草牧业现代化、产业链升级,实现农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草业发展必要性

草业发展必要性

草业发展必要性草业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或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更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空间不仅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和城区也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草业的发展既要向生态、生产并重,生态优先的方向发展,也要向多功能、现代化与产业化的方向转变。

1草业发展状况1.1国内外草业发展现状目前,许多国家的草地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而中国只有10%左右。

欧美和澳洲等一些国家对发展草业十分重视,并将其看作为“绿色黄金”,澳洲人更将其视为“立国之本”。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立草为业”的理念。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

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就必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保护天然草场的同时,建设饲草料种植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

1.2甘肃省草业发展现状甘肃省是苜蓿种植大省,2000年甘肃酒泉地区正式注册了“祁连”牌草干粒,并已直接出口日本300多t,每吨售价达1200元。

与种植粮食相比,种植紫花苜蓿不仅减少了水肥、田间管理等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且每公顷增收3000多元,其生态效益较高。

1.3山丹马场草业发展现状1.3.1行政区划与人口:山丹马场位于山丹县东南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地六县,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0°53′~101°29.5′,北纬37°42′~38°21′。

总土地面积21.93万hm2,其中,天然草场12.33万hm2,耕地3.09万hm2,森林5.33万hm2。

山丹马场下辖11个二级企业,6个事业单位,总人口18341人,其中,在职职工8506人。

1.3.2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农业是山丹马场的主导产业,经过近60年的创业发展,山丹马场现已形成了从农牧业到加工业、服务业、销售业、旅游业为一体的产业形态。

关于印发陇南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陇南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陇南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陇政办发〔2019〕87号 2019年12月30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单位,省驻陇南有关单位:《陇南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陇南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推动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壮大,根据《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到2021年,力争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0%,深加工转化率达到50%(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20%),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超过95%,中医药旅游年增长20%以上,全市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亿元(中药种植业25亿元,医药工业15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2025年,力争全市中医药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亿元,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加,根据市场需求,年均增长10%左右,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建设一批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

构建县域推动、组织化生产、道地品种支撑的中药材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品质,建成我市中药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中医药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药材加工率年均增长10%左右。

培育1家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中药现代企业,打造1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2个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中成药特色品种。

形成骨干企业带动、特色品种支撑的中医药现代工业绿色发展体系。

——中医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重点中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5%。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重要产区之一。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产业链条不完整、质量标准不统一、市场开拓困难等。

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地方产业升级。

本文旨在探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建议。

【研究背景】的分析,将为后续的研究与讨论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知识背景。

1.2 研究意义中药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甘肃省作为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该产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路。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意义还在于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中药材不仅是一种药材,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中药材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推广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研究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为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提升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为广大中药材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结合甘肃省近年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分析阐述了当前甘肃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并从增加投入、产业化经营、生产方式、行业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甘肃草食畜牧业的建议及对策,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服务。

关键词:草食畜牧业;现状;思路及对策1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2006年,甘肃草食畜产值达到57.2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2.21%,比2002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牛羊肉产量达到28.69万吨,较2002年增长79.31 %,占全省肉类总产的30.78%;奶产量达到36.43万吨,较2002年增长110.94%。

据效益测算,育肥1头牛收入300元以上,1只羊收入80元,1头奶牛1 500元,而且牛羊消费需求增长快,市场前景广阔,草食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中增长势头最强、发展潜力最大、最具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1草食畜养殖及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天然绿色畜产品已成为甘肃特色“品牌”。

2006年全省牛、羊存栏达到431.03万头和1 573.40万只,分别居全国第13位和第9位;出栏达到139.20万头和908.44万只,较2002年分别增长45.91%和52.86%。

草食畜产品来自于天然草场和对农区粮草的转化,是典型的节粮型畜牧业,符合人们崇尚自然食品的发展趋势,并以其原始“风味”和地方“特色”日益被市场看好。

如牦牛、藏羊、滩羊羔羊肉市场货紧价扬,“临夏手抓肉”、“东乡手抓肉”、“靖远羊羔肉”和“天祝白牦牛”系列产品已被市场认可,成为甘肃特色佳肴和陇货精品。

1.2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其中在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畜牧企业有19个,占36%。

全省具有加工较高档次牛肉的标准化屠宰生产线7条,具备年屠宰22万头牛的生产能力,3家企业已取得了对港出口活牛证书。

种草在水土保持中的战略地位及其作用

种草在水土保持中的战略地位及其作用

种草在⽔⼟保持中的战略地位及其作⽤中国⽔⼟保持SWCC1999年第12期⽢肃⽔⼟保持专刊种草在⽔⼟保持中的战略地位及其作⽤孔照芳(⽢肃省畜牧局兰州 730000)草地是⼗分重要的⾃然资源和⽣产资料,既是维系⼈类⽣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也是陆地⽣态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

由于长期⽆节制地掠夺式利⽤⾃然资源,使草地等资源⽇趋枯竭,⼈类⾯临着资源危机。

⽬前,草地沙化、退化、碱化现象⽇趋严重,⽔⼟流失加剧,⼲旱、洪涝等⾃然灾害频繁发⽣,⽣态环境恶化,已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将绿化荒漠,建设⽣态农业, 再造⼀个⼭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作为⼀项关系民族⽣存和发展的跨世纪宏伟⼯程,提到了全党和全国⼈民⾯前。

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草地资源,改善⽣态环境,是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肃历史上是⽔草丰盛、林茂粮丰、⼭川秀美的繁荣富庶之地,经过历史变迁、⼈⼝增加和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然⽣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盾⽇趋尖锐。

⽬前,全省90%以上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重度三化 (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积达553万hm2,占可利⽤草地⾯积的33%,且每年仍以3万hm2的速度扩展。

草地的三化造成了⽔⼟流失和草地区域⽓候恶化,⽓候的恶化⼜加速了草地三化的发展和⽔⼟流失的加剧。

全省现有⼟地侵蚀⾯积达39 66万km2,占⼟地总⾯积的87%,是全国⽔⼟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

⽢肃黄⼟⾼原区年泥沙流失达5 04亿t,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地⾯积14 37万hm2,平均每年沙漠化⼟地扩展0 3万hm2。

陇南⼭地多数沟道每年发⽣3~5次泥⽯流。

河西⾛廊的北部每年沙丘向南推移2~3m。

全省170万贫困⼈⼝中90%以上⽣活在⽔⼟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使改变贫困程度难度加⼤。

保护草地,建设草地,合理开发利⽤草地资源已成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存与发展的根本⼤计。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为了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对陇药产业发展做出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办发[2014]69号)精神,全力推进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中药材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制定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中药材产业是能耗低、污染少、带动广、潜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

我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也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天麻、猪苓、五味子、淫羊霍、鱼腥草、柴胡、贯叶连翘、杜仲等大宗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生产历史悠久,原生态特征十分明显。

特别是以天麻为主的真菌中药材在全省独树一帜。

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是培育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举措,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开拓中药材应用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中药材产业分布于广阔的农业生物生态和工业领域,横跨种植、林业、环境、植物、微生物、生态等生物系统。

产品包括道地药材、生药、饮片、临床用药、食品、保健、化妆等众多品种,成为被大量使用的重大疾病防治、医院临床用药和健康保健品。

发展中药产业对推动我县科学技术发展,强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带动农业、林业、环保、科技产业,药物、食品、生物保键品等先进制造工业和生态保护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保护中药植物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全县传统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已查明中药材资源蕴藏量576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中药材涵盖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等众多种类,野生中药材生长分布于县内整个区域。

所产中药材质量和生产量历史以来位居全国前列,其药效功能闻名于世、享有盛誉,其中:天麻等约100余种名贵生药在省内外均有大宗销售。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开展〔2021~2021年〕为了深进贯彻D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开展瞧,依据省委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本着我省独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得以科学地谋划、有效地开发、有序地建设和稳步地提升,得到又好又快开展,实现增加农民收进的目标,特制定本。

一、中药材产业开展现状1、面积逐年扩大,品种全然稳定,产量稳步提高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

2007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24.03万亩,位列全国第一,比2002年新增24.9万亩,年均增幅达2%;产量40.89万吨,比2002年增加10.32万吨,年均增幅达5%;产值26.42亿元,比2002年增加ll.36亿元,增幅达75%。

能够瞧出,中药材产量、产值的增幅明显高于面积的增幅。

目前,全省有70多个县种植中药材,其中有3个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他们是“中国当回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和“中国D参之乡〞渭源县;有3个县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有3个县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有10个县种植面积3—5万亩。

甘肃有110种家种药材可不同程度提供商品,常见品种有20多种,在国内具有较大碍事,包括当回、D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等传统地道品种,以及柴胡、板蓝根等优势地产品种。

2007年种植当回34万亩、产量6.5万吨,D参48万亩、产量6.3万吨,黄(红)芪37万亩、产量6.9万吨,柴胡30.5万亩、产量4万吨,板蓝根12.9万亩、产量2.6万吨,甘草5万亩,大黄3万亩。

同时,一批具有鲜亮地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如款冬花、牛蒡子、羌活、黄芩、独活、红花、丹参、银杏等开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规模生产优势。

2、优势产区全然形成,栽培技术日臻成熟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生态气候条件和多民族聚居特点,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逐步形成了适宜于多种类型中药材生长、特色相对明显的四大优势产区:①陇南山地亚热带热温带秦药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有药月植物资源1000多种,要紧种植红芪、纹D、大黄、黄连、半夏、天麻、杜仲、银杏等。

浅谈饲草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饲草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饲草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李丁 李章鹏/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畜牧发展中心 715100摘 要:饲草是畜牧业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畜牧产品安全生产的前提保证,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现的重要推动力。

饲草产业于畜牧业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饲草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指明了未来饲草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饲草业;现状;发展前景饲草业是建立在饲草的基础之上再加工,促进生态经济以及社会型产业,是农业发展中重要部分。

饲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和种植业、养殖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和现代畜牧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休戚相关。

1 饲草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1.1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都是建立在粮食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比较高,但是人口较多,人均粮食占有量比较少。

解决饲料问题,是目前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建立在稳定生猪和禽蛋的基础之上促进禽肉和牛羊肉的快速发展,这些都对饲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发展饲草业对畜牧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饲草业的发展,一方面对畜产品的安全具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推动了粮食产值的转变,实现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提升农民收入这块具有着突出意义。

1.2 改善生态环境 牧草在环境保护这块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草地严重退化,西部大开发中就需要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很多退耕还草和退牧还草的工作都在有序开展。

牧草不只是能够缓解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确保生物的多元化。

苜蓿在种植了3年之后,根系就能够深入到土壤中的2m,苜蓿和粮食作物进行轮作也能够对土壤空隙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土壤的通透性得到提升,有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草类植物也成为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饲草业发展的现状分析2.1 机械设备较为陈旧 我国草地退化比较严重,在大力提倡推广优良牧草品种的基础上,也需要对机械化设备高精度技术加大重视力度。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饲草作为饲养牲畜的重要饲料,一直以来都在我国畜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生猪养殖、牛羊养殖等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饲草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导致饲草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此,我国饲草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将从饲草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国作为畜牧大国,养殖业发展迅猛,对饲草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每年饲料用饲草需求量约为10亿吨以上。

然而,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加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饲草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饲草种植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导致我国饲草供应缺口巨大。

饲草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牧草、禾本科饲草、豆科饲草等,其中以牧草为主要种植品种。

不同地区根据气候条件和需求量的不同,选择种植适合的饲草品种。

目前,我国饲草产业以种植兼饲为主,以畜禽养殖业为主要消费市场。

虽然我国饲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三、我国饲草产业发展的趋势1. 规模化发展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牧场规模逐渐变大,对大规模饲草供应的需求也在增加。

规模化发展是饲草产业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行牧场规模化种植,例如内蒙古、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大型的草场,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如机械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科学施肥等,提高了饲草的产量和质量。

规模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饲草的供应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标准化生产目前,我国饲草的生产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饲草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提高饲草的质量和安全性,标准化生产是饲草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准化生产要求从选种、种植、管理、收割到加工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饲草的品质达到标准要求。

陇南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总结

陇南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总结

陇南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总结随着人们对于自然风景和乡村文化的追求,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

陇南作为一个有着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乡村旅游在这里得到了迅猛发展。

陇南的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里拥有丰富的山川地貌,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峡谷、湖泊和高山草甸。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呼吸新鲜的空气,尽情欣赏美丽的景色。

同时,陇南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乌鞘岭的火山地貌和白龙江的红叶景观等,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陇南的乡村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这里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传统,如丰富多彩的农民节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和民间艺术表演等。

游客可以在乡村体验到真实的农耕生活,品味到地道的农家饭菜,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陇南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黄帝陵、红军长征纪念馆等,这些地方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陇南的乡村旅游设施日益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各个乡村都建设了旅游服务中心和接待点,游客可以在这里获得方便的住宿和饮食条件。

此外,陇南还开发了许多特色旅游线路和项目,如徒步旅行、采摘体验、农家乐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

陇南的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补贴,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来此投资兴业。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规范,保护了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这些都为陇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陇南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陇南打造了独特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未来,陇南的乡村旅游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并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一年四季不愁销路的生意甘肃陇南

一年四季不愁销路的生意甘肃陇南

一年四季不愁销路的生意——甘肃陇南1. 甘肃陇南的地理优势甘肃陇南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秦岭以北,大渭河中游,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陇南成为一个宜居之地,也为当地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2. 主要的经济产业甘肃陇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同时也以果树、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闻名。

此外,陇南还以羊、兔等畜禽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这些特色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利用当地特色发展商业在甘肃陇南,可以发展一些以当地特色为主题的商业。

例如,可以开设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特色产品店,也可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如果蔬加工、畜禽养殖技术咨询等。

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文化特色,结合市场需求,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4.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发展商业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例如,可以结合传统的地方特色和现代的市场营销手法,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

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拓展销售渠道,促进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5. 保持品质,提升口碑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现代商业,都需要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态度。

只有保持一贯的品质,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的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口碑,从而稳定销路,持续发展。

6. 总结甘肃陇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各种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

通过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和文化优势,保持品质,提升口碑,可以打造一年四季不愁销路的生意。

让我们抓住机遇,融合创新,共同开创商业发展的新局面!。

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与专题综述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梁尚海(甘肃省永昌县畜牧兽医站737200)摘要: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迅速,草产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本文主要论述永昌县牧草产业的发展优势,并从强化团队合作、技术服务、交流合作、金融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牧草;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对策近几年,永昌县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品牌创建、健全体系等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优质牧草、肉羊、奶绵羊为主的草食畜产业结构调整,走岀一条草畜结合、产岀高效、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现代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草产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1发展现状永昌县立足区位优势,聚焦资源要素,深度挖潜创新,坚持招商引资与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并重,培育发展了杨柳青、元生农牧、三杰牧草等草产业龙头企业15家,成立了永昌康田农牧、兴农牧田、金昌丰清源等专业牧草种植合作社34家,带动120余家种养殖合作社和1000余户养殖大户扩大规模生产,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促进草畜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了“丝路花雨”“番禾”“元生”“润牧泽农”等草产业相关品牌,与蒙牛、伊利、现代等大型乳品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协议,优质牧草产品畅销省内外,广受市场赞誉。

截至2019年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 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19万亩,优质燕麦草种植面积2万亩,饲用玉米面积1万亩),牧草年产量达到17.6万t,产值达3.7亿元,草产品生产初具规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发展优势2.1自然条件适宜永昌地处北纬38。

“黄金带”,光热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域内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干燥少雨,特别适宜牧草种植。

2.2平均亩产全国第一永昌县种植的高产优质苜蓿平均亩产可达0.8耀1t,远高于国内大部分商品苜蓿种植地区。

2.3草捆质量全国第一经测定,永昌县商品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在18%耀20%之间,相对饲用价值在135%~180%之间,均达到国家一级草水平遥且草捆加工水平高,适口性好,得到了国内各大奶牛养殖企业、动物园等单位的认可。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张生璨【摘要】近年来,甘肃省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经营,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草食畜牧业已成为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阐述了草食畜牧业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从政策支持、金融支撑、饲草料资源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势,从资源环境、产业化发展、地域平衡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劣势,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In recent years, Gansu province made efforts to develop large scale farming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was greatly improved. The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and most potential industries in Gansu province.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outstanding position of the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al advantages of the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the aspects including policy support, financial support, forage resources etc.,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al disadvantage from resource environ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balan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4页(P45-47,73)【关键词】草食畜牧业;畜产品;科学规划;产业化经营;对策【作者】张生璨【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草业现状及当前的主要任务

我国草业现状及当前的主要任务

我国草业现状及当前的主要任务草业是以草为基础进行保护、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型产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草业是农业领域中最大的产业,其经济产值和用地面积均超过粮食种植业。

草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农业发达国家,草业是其农业的主体,草业经济产值占其农业总产值的60-70%,牧草种植面积占其耕地面积的60%以上。

中国虽然是一个草原大国,但还不是草业经济大国。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草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草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明显标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保证。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牢抓住当前的有利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草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我国草业的变化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落实、《草原法》的颁布实施,草原生产力得到解放,草业生产者积极得到调动和发挥,立草为业的意识不断增强,草业经济逐步发展。

跨入新世纪,在党中央国务院在正确领导下,我国草业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

(一)重大的变化——产业内涵不断丰富。

草业逐步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即从草原畜牧业生产为主,逐步向保护、生产、加工、经营、保障服务等综合发展,从畜产品为主向生态产品、草产品、畜产品以及其他功能性产品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领域的产业体系。

——产业功能逐步扩展。

草业的功能从以保障畜产品供给为主,逐步向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转变。

人们对草业的认识日益深化:草原是面积最大的生态屏障,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草原地区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库,也是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指导思想重大变革。

草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生态优先转变。

甘肃牧草生产机械化现状和发展潜力

甘肃牧草生产机械化现状和发展潜力

酒泉,中东部地区的定西、庆阳等地形成了较为明 显的牧草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以苜蓿、燕麦为主 的商品草种植面积达到 329 万亩,已成为全国产量 最大、最集中的商品苜蓿和燕麦产区。全省商品草 基地分布主要为 :酒泉、张掖、金昌的高端苜蓿商 品基地 ;山丹县的高端燕麦商品基地 ;甘南州、天 祝县的高寒地区刈割草场 ;武威、定西的青贮高粱 基地 ;白银、定西的青贮玉米基地 ;永登县、岷县 的旱区燕麦基地 ;白银、定西、庆阳的旱区苜蓿基 地 ;定西的特色草产业基地。
一、全省牧草基本情况 甘肃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原 2.67 亿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 39.4%,其中高寒草甸 类草场 6413 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 24% ;草原 类草场 8593 万亩,占 32% ;荒漠草场 9410 万亩, 占 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 2.41 亿亩,甘肃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草、三分山、两分沙、一分林、 一分田,草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 甘 肃 的天 然 草 场主 要 分布 在 甘 南 草原、 祁连 山——阿尔金山山地及省境北部的沙漠沿线一带,
2. 发展目标及规划 (1)政府强力推动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 府高度重视草产业发展,在各级部门强力推动下, 充分发挥适宜于发展草产业的自然、资源、区位和 技 术优 势, 通 过草原 奖 补、 退牧 还 草、 高 产 优 质 苜蓿项目的带动,不断加大对发展草产业的政策支 持,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提 出要将甘肃省建成草业大省和草业强省的目标。省 农牧厅制定了《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甘肃省草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规划》和《甘肃省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引导草产业持续发展。 (2)规划保障及目标 《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 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 达到 3450 万亩,苜蓿种植面积达到 1500 万亩,牧 草种子田面积达到 50 万亩,草产品加工产能达到 500 万吨。力争再建一个千万亩的草产业生产基地, 包括河西灌区新增 100 万亩高端苜蓿商品草基地, 旱区新增 350 万亩整流域苜蓿商品草基地,通过粮 改饲形成 300 万亩饲用玉米青贮商品草基地,建成 100 万亩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特色 商品草基地,建成 100 万亩燕麦商品草基地,利用 粮改饲建成 50 万亩饲用高粱青贮草基地。使甘肃 省牧草良种化率达到 80% 以上,秸秆饲料化率提 高到 65% 以上。力争到 2020 年把甘肃省建成全国 重要的优质苜蓿生产基地、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和防 灾减灾饲草料储备基地,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为保障生态安全、改善民生、确保草畜安全、推动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进行牧草良

陇南农业介绍

陇南农业介绍

陇南农业介绍核桃产业截止2008年底,我市核桃栽植总面积达到332.6万亩、6652万株,年产量达到47244吨,产值32833万元。

主产区农户核桃收入65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的30%以上。

核桃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面积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群众收益较高、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林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我市核桃总株树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居全国地级市第四,甘肃省第一。

武都区、文县、宕昌、成县、康县、徽县、两当县、西和、礼县9县(区)均是核桃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涉及172个乡镇、2538个村、42.1万农户。

主栽(主要)品种有早实品种和晚实品种。

早实品种有:香玲、辽核1号、辽核3号、辽核4号、中林1号、中林5号、西林2号、西林3号、扎343、温185、丰辉、鲁光;晚实品种有:晋龙1号、晋龙2号、礼品2号、西洛3号、强特勒、小薄壳。

成县、康县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2006年,陇南核桃获第十三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2007年,陇南核桃获“甘肃省十大名果”称号;康县薄皮核桃、礼县核桃、成县核桃干果和核桃仁分别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金奖和铜奖;康县薄皮核桃、华龙亨业白米籽核桃仁获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

2008年,武都、宕昌核桃干果、华龙亨业牌核桃油获第十五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按照高起点、跨大步、最大化的基本思路,走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到2015年,使全市核桃产业走上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四化之路,开始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实现全国核桃第一市的奋斗目标。

花椒产业全市花椒主要分布在“一区五片”(武都区、宕昌县沙湾片、文县临江片、康县平洛片、西和县大桥片、礼县下四区片),主产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有80个,涉及401个村。

花椒产业已经成为改善适宜区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支撑全市“一区五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业在陇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韦正中李彩娥孙虎森(陇南市畜牧兽医局甘肃武都 746000)摘要:本文阐述了草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合理利用秸秆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开发草业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草业;种草;草原保护;秸秆转化一、草业的地位和作用1、发展草业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复合褶皱带,属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流域。

长期以来,由于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原因,导致森林锐减、草地退化、坡耕地逐年增多,水土流失发生面积已达17768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0.3%。

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旱、雹、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存条件恶化,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群众贫困的根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以来,我市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来看,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内容的草地建设时至今日仍没有摆上应有位置。

当前,正值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实施之际,如何正视市情,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草地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已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

尤其是在陇南这样一种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及山大沟深、地陡土薄地质特征情况下,与营林相比,种草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有一定的优势。

其一,草地有地球之肾之誉,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在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

据有关资料,生长2年的草地栏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减少地表径流含泥沙量高达70.3%,比3—8年的林地高20%;其二,种草对自然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一般而言,建植人工林地应在降水400mm以上、坡度25°以下地带进行。

我市年降雨虽在400—960mm,但25°以上的陡坡地多达15.2万hm2,这些地蓄水能力差,自然降水实际不能满足营林所需,退耕后至少应还林还草结合、种草先行;其三,与营林相比,种草投入较低。

林地属高级生态系统,形成时间长,需要较高投入,草地相对易形成、投入低,应遵循草—灌—乔自然演潜规律,在不宜种树地带先行种草,尽快提高植被覆盖度,待形成稳定的草地生态系统后再行造林;其四,从退耕后如何保证农民收入不减少的要求看,还林体现的是远期经济效益,难以解决眼下农民的增收问题,种草既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又有近期的经济生态效益,具有现实优势。

因此,只有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的原则,进行林地、草地建设,才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发展草业是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改变陇南贫困面貌的现实途径草地除具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基本功能是增加经济收益,由于陇南草业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草业的经济效益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发挥草地的经济作用,美国的苜蓿与小麦、玉米、大豆并列为农业四大作物,年产值高达32亿美元,其草地畜牧业的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0%,农业总产值的42%,足见草业的经济优势。

据专家测算,以草的产值为1,用于畜牧业可增值为3,畜牧业再加工可增值为10。

从商品草产品开发来看,以苜蓿为例,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国际市场苜蓿草粉、草捆t价位在200美元左右,加工成颗粒可达240美元,比玉米高1倍。

与我国毗邻的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年进口量在700万t左右,国内年需求量也在600万t上下,且随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我市多数地带适宜种植苜蓿,特别是大于25°的陡坡地,种粮平均每公顷产量约1200kg,收入在1500元以下,几乎无效益可言,若退耕种植苜蓿,每公顷产干草可达7500kg以上,以产地价每t600元计,收入4500元以上,是种粮的3倍,且种植成本远低于种粮。

全市适宜发展草业的陡坡地在15万hm2以上,以全部退耕种苜蓿计,年产值可达9亿元,与种粮相比净增产值6亿元。

陇南种植苜蓿的历史可上溯到西汉时期,2000多年过去了,草业兴衰有变,但尚未形成真正的草业基地。

时下,我市如能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建设、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组织好规模开发,草业这一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必将成为富民强县兴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展草业是陇南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同全国一样,我市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已成为影响农产品比较效益提高和农业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

大力开发草业,是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目前全区粮、经、饲种植面积比约为68:25:7,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在优化粮作品种、稳定总产的同时,逐步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

这也与土地资源现状相符合,全市超过耕殖度的陡坡地占总耕地的28.9%,这些地种粮效益很低,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可更为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兼收经济、生态效益,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目前全区猪、牛、羊三畜所占比例分别为64%、20%、16%,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草食畜发展滞后上。

进一步从畜产品市场需求和市内饲料资源现状看,猪肉每隔几年就有一次较大的市场波动,而牛羊肉市场则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

全市饲料资源的基本情况是: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长期偏紧,蛋白质资源严重不足,而天然草地、秸秆等青粗饲料较丰,且有较大挖掘潜力。

可见目前市内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现状与市场及资源不相适应,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加快草食畜的发展。

由此可见,开发草业在大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4、开发草业是发展节粮性畜牧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市农业生产一直是围绕粮食自求平衡这一主线进行的,但由于人、畜增加,耕地扩大已到极限、单产提高受立地条件制约,潜力有限,粮食问题至今未稳定解决,粮食偏紧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分析粮食偏紧的实质,主要是人畜争粮矛盾突出,不能拿出更多的粮食养畜。

据调查测算,全市现有人口280万人,一年的口粮之需约为5.1亿kg。

2010年全市猪饲养量178.6万头,仅养猪一项全年需粮2.73亿kg。

68万头大牲畜需粮0.51亿kg,46.8万只羊需粮0.12亿kg,鸡饲养量690万只,需粮1.03亿kg。

全市畜禽一年消耗的饲料粮约为4.39亿kg,占粮食年总产量的45.4%。

从上述数据中也可粗略看出人畜争粮是造成粮食压力的主要原因。

把粮食问题分解为解决口粮与饲料后,对于养畜而言,完全可通过大力种草来减少对粮食的依赖。

这可以从牧草的营养特点,畜禽的营养需要及单位土地产出量等方面综合看出。

一般来说,牧草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都比较丰富,特别是豆科牧草及其他科的一些优良牧草,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

玉米含粗蛋白8.1%,小麦为12.1%,而苜蓿为18%。

这正好可以弥补我市饲料资源现状中蛋白质缺乏之不足;目前市内25°以上坡地平均每公顷产粮约折合1500个饲料单位,而若以种苜蓿为例,每公顷折合3375个饲料单位,从提供饲料的角度衡量,种1公顷苜蓿相当于种2公顷粮食,且种植苜蓿等牧草与种粮相比,还具有一年播种多年收获、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管理简便等优势。

更进一步,目前一些优质高产牧草如聚合草、菊苣、串叶草等,每公顷产鲜草15万kg以上,粗蛋白含量在20%左右,种1公顷提供的饲料相当于种5公顷左右的粮食。

若设想全市退耕种苜蓿7万hm2,农田种优质高产牧草3.5万hm2,则相当于扩大了20万hm2的饲料粮种植面积!走出单纯抓粮的框框,引草入田,开发草业,方可较好地解决粮食问题,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5、发展草业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有效途径陇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年产农作物秸秆120万t,但转化利用工作滞后,大量的秸秆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2010年,通过青贮氨化利用的秸秆仅10万t,还不到总量的9%。

由于随意堆放、废弃甚至焚烧秸秆,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对农田、大气、水体和村舍环境造成了污染。

合理利用秸秆已成为发展农牧业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秸秆通过青贮氨化过腹还田,目前在我国是一项技术上最成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好的利用方式,具有秸秆利用量大、节约饲料用粮、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等综合优势。

如全市秸秆青贮氨化利用率提高到40%,可生产48万t的秸秆饲料,相当于节约粮食12万t,按目前的平均单产计,等同于4万hm2耕地一年的粮食产出,宏观经济效益可达2亿元以上。

这将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利用及秸秆污染环境问题,对于加快发展草食畜、保障粮食安全、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开发草业的途径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我市草业开发的途径主要有:1、主攻退耕种草全市>25°的陡坡地15.2万hm2,以退耕还草为主,还林的至少前几年要结合种草。

具体开发途径分二个层次:海拔1800m以下,土壤、水热条件较好地带,按经济、生态效益并重原则,选择种植紫花苜蓿等产量较高的草种,通过发展种草养畜及开发商品草产品,发挥种草经济优势。

养畜上以舍饲为主,结合牧业结构调整,改良优化畜种。

商品草开发上抓好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建设;土地、水热条件较差地带,选择种植水保作用强的草种,突出种草的生态效益,适当发展种草养畜。

2、扩大农田种草目前全市农田种草约3.5万hm2,在此基础上扩大到7万hm2左右。

采取形式主要有粮草轮作、兼作套种、单一种草、四边地种草等。

充分利用立地条件较好的优势,引进种植菊苣、箭筈豌豆等高产优质牧草,在发挥种草肥田、保持水土作用的同时,通过养畜及发展草产品开发高效草业。

3、稳步改良天然草地全市天然草地面积69.5万hm2,大体可按二个层次进行开发。

一是建立半人工、人工草地。

适宜在相对集中连片、地势平缓的天然草场进行,开发方向是建成高效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具体开发中应重点落实和推行草地承包到户、草畜平衡和草场综合改良等政策、措施。

综合改良应重点抓好浅翻轻耙、松土补播、人工种草、治虫灭鼠、划区轮牧、封区育草等项配套措施,全面提高草地产出能力;二是生态草建设。

2010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包括甘肃在内的8个主要草原省(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为我市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历史机遇,应尽快结合实际,制定出全市及各县区的实施方案,对坡度大、草被稀、利难的天然草地,实行禁牧,再辅之以雨季补播水保植物等措施,封山育草,逐步恢复、提高植被盖度,主要发挥草地维护生态平衡功能。

4、积极开发草坪草市内武、文二县川坝地带是本省唯一北亚热带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好,当地生长的狗牙根为理想草坪草种,在选育提高的同时,可再引入一些国内外草坪草种,建成适当规模的草坪草基地,发展外向型为主的商品草坪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