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首因和近因效应(2)

合集下载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这个特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了他/她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给予相应的赞扬,那么儿童就会更加的高兴。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 / 1。

心理科普小知识

心理科普小知识

心理科普小知识
10.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 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 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11.近因效应 在有多个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例 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 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即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心理科普小知识
8.延迟满足效应 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甘愿放弃或者延缓即时满足,在等待中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种抉择取向,我们称为“延迟满足”。 你愿意花费5年,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9.内卷化效应 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层面、没有发展增长、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水平稳定、不断重复,对 即将到来的变化缺乏应变能力,这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行为,被称为“内卷化效应”。
心理科普小知识
19.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 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 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20.鸟笼效应 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 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也 就是说,人只要拥有了一件东西,就会继续添加与之相关的东西与之匹配。
心理科普小知识
14.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 块。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 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就是著名 的“木桶定律”,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 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

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

对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的认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他们对人们认知事物和人有着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月晕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

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

首因效应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等,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卢钦斯“内向—外向实验”
卢钦斯“内向—外向实验”
设计了两段描写一个叫“Jim”的男孩一天的活动。
E(extroversion): Jim和同学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
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
I(introversion):放学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荫凉的一边,
表情这种符号在人类中具有相当高的认同感。
2、对人格的判断
认识他人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他人并顺利与 之交往。
中国传统的知人之道有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 考验和世态炎凉的考验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别人的人格。
三、自我知觉
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你是怎样认识自己的?
1、自我知觉的理论
a、米德(1934):在互动角色中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由于信息纷繁,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要尽量“省 力”,所以一个人的“中心品质”往往决定他给别 人的印象。
1、寻找有意义的印象
品质特征+背景=意义
中心品质可能会因人而异,因角色而异,因文 化而异。
2、注重显著性信息
背景中的显著信息易受重视,负向效应(消极 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
在商店静静地等候买东西、见到前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等。
结果:
E—I:78%的人认为Jim友好热情。 I—E:18%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只E: 95%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只I: 3%的人认为Jim友好外向。
第二节 知觉他人和自我知觉
一、知觉他人的过程 二、知觉他人的内涵
三、自我知觉 四、社会知觉的偏差
2、自我知觉的内容
a、态度的自我知觉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

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继续交往,增进关系;负性的、不好的印象,则拒绝继续交往,使关系了结。

你若问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

首因效应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体验。

但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次进行的。

洛钦斯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人。

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杰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与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说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将杰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洛钦斯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结果表明,篇幅的前后是至关重要的,开朗友好在先,评估为友好者为78%,在后,则降至18%,首因效应极为明显。

在结交朋友的时候,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心理学上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第一印象变成对朋友挥之不去的“终影”,因为踏入这一误区,很多人的所谓友谊中途夭折。

现实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许多场合,如出差在车、船上的邻位旅客,入学遇见同班新同学,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

虽然对人家的个性品德等一无所知,但却由对方的衣着、容貌、谈吐举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并与之结交成朋友。

比尔走进公关经理室就对副经理戴伊颇有好感,他干脆利落的工作作风,风度翩翩的仪表,尤其是对比尔十分热情,当他抬头打量比尔时,戴伊便喊道:“嗨!小伙子,你好,请坐”。

随后带着他熟悉了公司的各个部门,还重点介绍了室内情况,比尔对此感恩不尽,认为戴伊是个讲义气的朋友。

而另一室的工程师劳德鲁普脸色阴沉沉地,手里正忙着设计,抬抬头连声招呼也没打,比尔在心里给劳德鲁普下的定义是“呆板、不热情,肯定是个冷血动物。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序位效应课件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序位效应课件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教育教学中也有所应用。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呈 现方式,利用首因效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近因效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学习效果
序位效应在学习效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复习时间,利 用序位效应提高学习效果。
THANK YOU
感谢观看
03
序位效应
序位效应的定义
序位效应是指信息呈现的顺序对人们评价和决策的影响。 当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先呈现的信息通常会比后 呈现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序位效应的产生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关。人们在处理信息 时往往会先注意到最先出现的信息,并对其产生更深刻的 印象,从而影响对后续信息的处理和评价。
重要概念。
理论意义
丰富了我们对记忆形成和保持机 制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记忆的
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实践意义
在教育、广告、演讲等需要有效 传递信息的领域,了解和应用首 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序位效应可 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提升学
习和沟通的效率。
05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序 位效应的实际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序位效应课件
目录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序位效应 •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序位效应的比较 •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序位效应的实际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定义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首次接触某事物时,对该事物产生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其后续 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首因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某个人或某件事物时,会 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影响到人们对该人或事物的后续认知和评价。 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会因素,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公正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影响人际关系和社
03
会的公平正义。
产生原因
社会文化背景
刻板效应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和社 会环境会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导致刻板印象的 形成。
媒体影响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强化某些刻板印象,例如在新闻 报道中经常将某类人或事物固定化为一种形象,导致人们 对这些群体产生刻板印象。
实际应用
01
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商家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例如,商家可以在广告中强调最新产品特点和优势,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 激发购买欲望。
02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改善人际关系。例如,在与他人交往 时,可以多关注对方最近的表现和变化,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彼此 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破窗效应
定义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忽视或未能及时修复,可能会引发更多的 负面行为或结果。
破窗效应通常用于描述社会问题,如犯罪、环境污染等,如果对初发的小问题不 加以干预,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
产生原因
破窗效应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模仿行为和从众心理。当看到周 围环境中的小问题或不良现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些行为 是可以接受的,从而模仿并产生更多的负面行为。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员工的小违规行为,并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避免员工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CHAPTER 07
沉锚效应
定义
• 沉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事做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 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产生原因
先入为主
人们往往对首次接收的信息给予更多的 重视,认为这是决定后续判断的主要因 素。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其中的每一个效应,都给我很多的启发。

现就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来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人和物,或到了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自然不自然的对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作出初步的评价。

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在一定时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合作关系。

这就是这本书上说的首因效应。

以前的时候,有个同事曾说过,开学之初的每一次分班,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新生的机会。

他们或者借助于老师的改变,而一改自己拖沓懒散的恶习,成为积极上进、知事明理的好学生;或者遇到了投缘的同学知己,给了自己莫大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变得善解人意、人缘倍增。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往往也会根据学生的第一表现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左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学生的一生和前途,看来我们得小心一些了。

尤其是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今后我们得摘掉这样的有色眼镜,既要看学生的第一表现,也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来评价他们,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和语言来教育学生,以造就他们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果一旦有的学生坠入生活和学习的低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近因效应的理论来教育他们。

因为无论是成绩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改善,都是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分不开的。

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成绩。

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除了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还特别关注周围人的近来的表现。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除了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讲理(也就是给他一巴掌)之外,别忘了最后再给他一个甜枣,设身处地的说,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批评教育你。

再结合学生的近来的一丁点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

使他忘掉之前的一巴掌之痛,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序号一: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近经历过的事件或信息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最近的经历或信息的影响,而忽略了更为遥远的、历史悠久的事件或信息。

近因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广告营销中的最新推广策略、政治宣传中的最新新闻事件等都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通过近因效应,人们更容易被当下的信息所影响,而忽视长期的影响和价值。

序号二: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系列事件或信息中最先接触到的部分更为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倾向。

在一个连续的事件中,人们更容易记住最先出现的部分,而忽略后续的部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首因效应的产生。

首因效应在学习记忆中有重要意义,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先接触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而忽略后面的内容。

首因效应也在社交互动中产生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初次印象往往更为重视,而忽略了后续的交流内容。

序号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概念或信息的记忆受到其周围相关信息的影响,使得原信息更加突出和关注的心理倾向。

当一些相关信息与某一概念或信息一同出现时,会加强人们对于该概念或信息的印象和记忆。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了晕轮效应的产生。

在广告营销中,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通过将某一产品与一些积极的相关信息一同呈现,可以加强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印象和记忆。

晕轮效应也对人们的认知和判断产生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被周围的相关信息所影响,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序号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评价他人行为时,会受自身经验、情绪和观点的影响,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倾向。

投射效应导致了人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理解和评价他人,忽视了他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情况。

这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在社会观点的传播中,投射效应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和信息的态度和理解,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和观点的影响,而产生偏见和片面的看法。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1. 前言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他的言谈举止会让你觉得特别亲切,或者特别尴尬?这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简单来说,首因效应就是你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则是你在和他交流结束时的感觉。

换句话说,咱们总是被那些最先和最后的体验所左右。

2. 首因效应的魅力2.1 首次见面,给个好印象说到首因效应,真的是一言难尽。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聚会上遇到一个新朋友,刚开始,他满脸笑容,言语幽默,气氛瞬间就活跃起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春风拂面,让你忍不住想要和他聊下去。

反之,如果他一上来就冷冰冰的,没个笑容,那你心里肯定会想着,“这人怎么这么无趣?”虽然你们可能后来聊得很开心,但心里那种第一印象可是扎根深厚,像老树盘根,想要改变可没那么容易。

2.2 不止是外貌,态度也重要而且,首因效应不仅仅是看脸,也包括态度和行为。

比如说,你去面试,面试官一开始就对你微笑,还给你热情的问候,那你一定会觉得他是个好人。

而如果他面带严肃,根本不看你,心里肯定会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

真是“第一印象决定一切”,你连想要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都没有了。

3. 近因效应的影响3.1 结束时的感觉最持久接下来再说说近因效应。

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交流结束时的感受对整个交往的影响可大着呢!想想看,跟朋友吃饭,最后结账的时候如果服务员态度好,大家自然心情也美丽;如果最后一刻服务员把单子拍到桌上,语气不善,那你心里肯定会打个问号,“这服务真够差的!”尽管中间的聊天非常愉快,但那最后的感觉就像一块石头,落在了心里,久久不散。

3.2 高峰结束法则的妙用心理学里有个“高峰结束法则”,意思就是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情感强烈的时刻和结尾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次活动的最后,大家都爱来个大合影,给个高兴的ending。

如果那最后的时刻特别感人,或是特别开心,之后大家就会对整个活动有个美好的回忆。

什么是首因效应

什么是首因效应

什么是首因效应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即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就是指“第一印象”的影响力。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留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讨论发觉,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消失时留意和爱好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试验心理学讨论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挨次,在打算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终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缘由。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根据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全都,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全都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犹如飞速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情愿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明一个留给他不美妙第一印象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态、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状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态、谈吐、衣着装扮等都在肯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共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行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由于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心理学几大效应

心理学几大效应
根据经验,这个应该……
5.异性效应
背景小故事 几年前,在南极考察的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也得了这种
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许多方法,均无法 治愈。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竟是“没有男女搭配, 是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
在宇宙飞行中,占60.6%的宇航员会产生“航天综合 症”,如:头痛、眩晕、失眠、烦燥、恶心、情绪低沉等 ,而且一切药物均无济于事。因此,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哈 里教授向美国宇航局提出建议,在每次宇航飞行中,挑选 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参加。谁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 ,竟使困扰宇航员的难题迎刃而解。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 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 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 是寻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中国 的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精神胜利法。
生活应用
天生我才必有用……
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
在现在生活之中这种酸葡萄效应现象很 是普遍,例如:某位本来不看好同学考试 得了高分或是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的话, 而自己却不能时就容易有这种酸葡萄效应 .靠,那xxxSB都能……(此处省略若干句 )
投射是一种看不到的、存在于人们自身中的事物,它们
在外部现实中寻找一个与它们相似的事物,然后它们把自 己投射到这个合适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识地主动 地进行的,投射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 ,这些心理内容具有自发地反映自己、进入意识的自主功 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潜意识表达的作用,潜意识通过这 种办法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沟通,为对立物的整合提供“容 器”。
3.近因效应
背景小故事:
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 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 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 ,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 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 宗盗窃案。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 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二)近因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你对他/她的印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对他/她的看法。

如果一开始你就对他/她有好感,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她。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你。

近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和一个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后,如果你们最近又开始频繁交流,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个朋友产生新的印象。

这种新的印象可能会改变你之前对他的看法。

在一个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如果广告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放该产品的广告,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该产品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有时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效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做出决策。

什么是近因效应

什么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一)定义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 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二)启示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

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

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例子有很多,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近因效应的功能告诉我们:怒斥之后莫忘安慰!这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日常心理学小知识

日常心理学小知识

日常心理学小知识1. 人的情绪在晚上最脆弱。

夜间时人会从「社会角色」转换到「个人角色」,释放情绪感受,所以晚上会疯狂剁手、想起前任、突发奇想做决定等。

想验证情绪是否正确,教你一个简单小方法:睡一觉起来后,如果还想做这件事情,再去做。

这个举动能帮你减少90%的烦恼和不必要的消费。

2. 拥抱是最好的疗伤药。

当和好友或爱人拥抱时,你体内会产生催产素,能起到止疼和降压的效果。

3. 巧用【杯子技巧】探测好感度。

通过杯子距离,可测量两个人的内心距离。

如果有想更进一步关系的人,就约TA出来喝杯奶茶,在交谈时悄悄缩短两个杯子间的距离,观察对方反应。

如果TA没动,表示你们的关系有加深的机会,若TA马上挪开或拿走,证明他仍对你有戒心,暂时就还是维持现状吧。

4. 人在暴怒瞬间,智商为零。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过:“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可很多人就是栽在了这12秒上。

生气时死死憋住那句不该说却想说的话,等一分钟再开口,能灭绝未来70%的后悔。

5. 大脑天生不爱思考。

大脑喜欢看视频>看图>看字,因为文字需要让大脑思考运转,加工消耗才能理解信息。

所以写作或展示汇报时,一定要短文+图穿插,降低别人大脑的阅读难度,增加吸收信息量。

6. 找不到东西时,尝试从右往左看。

平时我们习惯从左往右搜寻,会自动忽略一些东西,改变方向,可以注意到细节,找到目标物。

7. 男生主动吻女生多为临时起意,女生主动吻男生多为事前谋划。

8. 你的衣服会说话。

衣服处于外界和自身之间的交界位置,是人设的延伸,它同时向你自己和他人发送一个信息: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找到合适自己的穿衣风格很重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要成为千篇一律的网红牌复制品。

9. 任何事开头阻力最大,越后越轻松。

要将静止的飞轮滚动,开始得费很大力气,过了临界点,飞轮会越转越快,快到不用力气也能自转。

如同我们放长假后的上学/班、想养成一个习惯,刚开始很痛苦,找不到状态,但坚持下去,积累的动能会越来越大,逐渐养成自律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首因效应”)。

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以上文字来源百度百科,笔者觉得这段写的很直观易懂就抄过来,并加以编排突出重点)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其实,通过上边的定义和例子,大家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效益。

首因及近因效应在产品中的运用:
实例1:APP更新引导页——最常用到首因近因效应的场景。

首因近因效应在APP中应用最多的场景就是在登录APP时的引导页上。

通常APP为了提示主要功能,都会有3到4张功能引导。

不过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用户大多数是不会认真阅读引导页内容的。

而,产品设计时,通常会在最后一页加入进入按钮,所以最后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间在所有引导页中属于最长的。

几乎所有产品都已经养成习惯,引导页中最终的功能放在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所以这里我就不累述了。

同理banner图也是如此,只不过通常用户等不到banner结尾,所以近因效应并不适用。

实例2:APP页面布局——平铺的首页之类页面并不特别适用首因近因效应
决定app页面布局的原则有很多。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一点的是,近因首因效应并不特别适用于大多数布局设计,原因是:近因首因是对线性流程而言比较重要,对于不存在客观流程规则的地方并不
适用。

所以朋友们,在做界面设计的时候,别随意的将最重要的元素放在了界面顶端和底端哦~
如果有其他原则更利于页面展示,请不必拘泥于今天提到的这些原则
实例3:「取消」/「确定」——移动端的独特创新
严格意义讲,以下这个例子也不完全是首因近因效应的功劳,不过首因近因效应涉及的前摄后摄效应在人类认知习惯中起到重大作用,所以这里提一下启迪一下大家的思维。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学一下认知心理相关的书籍。

这里要给大家说的一个现象目前已经标准化,不过,还是理性的给大家分析一下,让大家可以理解现象之后的逻辑,并且提一个小技巧。

也许大家都已经忽视了iOS和Android中的取消/确定提示框了,因为目前的版本,已经规定右侧确定
,左侧取消。

背后的道理如下:
阅读视线流:iOS顺序,用户的视线流将会更平滑,视线最终停留的位置也是「Action」所处的位置。

可以得知「确定」放置于左侧,将导致用户的视线流发生改变,用户视线流无意识的回跳,而放于右侧将保持视线流在一个方向,减少视线曲折搜索的过程。

扫视时的阅读顺序:阅读是由扫视(saccades)和凝视(fixation)两个动作连续组合、切换的过程。

第1条的理由基于凝视(fixation)运动过程。

为什么在dialog弹出时会出现扫视?因为,用户对于dialog里的内容只是快速的浏览,或者说是没有人会认真阅读dialog里的内容。

逻辑顺序:首先让我们来对dialog内按键定义一下,「确定」按键是用户以执行相关操作的按键,点击后将对现有状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取消」按键是使用户返回到原来状态,取消当
前dialog。

这意味着,用户点击「Action」后将进入下一步操作,点击「Cancel」将执行返回操作。

想想我们常见的:浏览器上的导航按键、kindle上的左右翻页按键、安排软件过程当中的「上一步」「下一步」
(以上解释部分摘抄自/?p=313,原作者:MoonMonster,如果想要了解详细内容请跳转阅读)
这部分研究已经有前人给了我最优实践,这里我要多说的一点是,在一个特殊场景,产品经理们发小了一个小门道。

如下图:
现在的评分弹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