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5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5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B2.(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D3.(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4.(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5.(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6.(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7.(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12-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精)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12-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精)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12-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1.(2013·盐城市模拟题)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及特点。

材料反映上海出现洋楼、洋轿、洋灯、洋锅,说明①正确;“莫不以洋为尚”说明②正确。

③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虽然受到西方影响,但仍保留传统东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体现的是土洋并存,故④不正确。

2.(2013·金考卷模拟题)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并坐品尝西餐的情景。

下列有关此图的解说正确的是()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③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上海人到西餐馆品尝西餐的情景,这不能说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了,而只能说明饮食习惯有所变化,故排除③项。

结合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他各项说法均正确,故①②④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

3.(201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答案 B解析A项发生于1915年;C项发生于1912年;D项发生于1918年;B项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故B的情景有可能出现。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精练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精练

专题二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导航一、课标内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

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基本要求:了解报刊、影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发展要求: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2014年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年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说明考试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原: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原: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

)(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1、物质生活(1)衣:①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③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④20世纪下半叶: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⑤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的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变化特点: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食:①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江苏)。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①北方的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2、社会习俗(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2)表现: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类汇编: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纯word可编辑)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解析分类汇编: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纯word可编辑)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6.[2014·浙江卷]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甲图清初男子剃发蓄辫乙图民国初年男子剪辫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6.B[解析] 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甲图中清初期的“剃发蓄辫”说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乙图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D项。

17.[2014·浙江卷] 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17.D[解析] 本题以20世纪初某报截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图表类题目时,需留意图片中的信息。

从题干“某报截图”说明与出版印刷业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从图片中“求婚广告”可获取广告业和婚姻习俗变迁的信息,故B、C两项正确;图片反映不出“世界文明之演进”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项。

13.[2014·安徽卷]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13.D本题以《申报》刊载的近代社会习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报纸中既描述了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即不赞成这种时尚。

A项表述片面,予以排除;B项着西装主要在城市中,并不是普遍现象,故予以排除;C项表述太过绝对。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

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演练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2.1911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中的两张照片(下图),图片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清军第二军统帅段祺瑞清军第一军统帅冯国璋A.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服制改革B.清军内已开始剪辫C.冯国璋已接受民国政府改编D.清军与革命军实力相差悬殊3.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4.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留学”“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5.《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6.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能力提升7.《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全国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

全国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分类汇编 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

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 (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答案】C2. (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以下是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梁海):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

……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1908年12月《图画新闻》(1)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利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

(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6分)【答案】答案:(1)清末,婚姻自由观念开始被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2分)婚姻观念自由的论证材料:①严阿苏在堂上大方表达“我中意他”;②“此不干母亲事”③“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2分)婚姻观念陈旧的论证材料:①两人同行被官府盘获;②“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③“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④官府干预私人生活。

(2分)(2)自由婚姻观念的原因:①近代工商业不断发展。

②当时中国处于近代化转型时期;③西学东渐,人民逐渐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

(3分)保守婚姻观念的原因:①官府维护传统婚姻观;②旧礼教根深蒂固。

③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

(3分)3. (2014·吉林高三期中质检)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析)新人教版

9.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2014海淀区模拟)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服饰质地的不同④服装款式的差异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根据所学,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

本题选C项,③④是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能作为原因。

答案:C2.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迁。

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

所以选C。

答案:C3.(2014 临沂模拟)《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

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

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清廷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清朝末年B.20世纪40年代C.民国初年D.20世纪50年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

2014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A卷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单元测试A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2.一位学者说:“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天朝迷梦破灭的过程,随着天朝迷梦的破灭,原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中国人对于一向所贱视的称之为蛮夷、讥之为鬼子的外国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

在这样的情况下,洋人对于缠足风俗的反对态度势必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左图为清朝女子,右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新文化运动时期消灭了缠足风俗C.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废止缠足D. 戊戌变法时期提倡立法进行干预3.1907年1月6日,《纽约时报》文电中说:“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为使清国妇女有更大的生活自由,清帝今日颁布诏令禁止妇女裹脚,但是清国妇女已习惯了这种陋习,清帝制定法律禁止缠足恐会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

”下列对此文电解读正确的是()A.此项诏令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B.此项诏令的颁布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全盘西化C.“废止缠足”法令是民国政府颁布的,故此文电不可信D.“恐会陷入无尽的麻烦”反映了此项诏令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4.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5.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2014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4-10-16

2014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4-10-16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 (2010·高考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3. (2010·高考福建卷)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4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 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解析:选A5.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盎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A.①② 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③④6. (2010·高考课标全国卷)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4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某某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不正确;A 错在“应有尽有”,西装和某某装是服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

答案 C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

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答案 B3.光绪帝的英语老师X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某某到某某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某某和某某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答案 B4.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新课标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课标专用)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3某某基本能力,28,1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2.(2013某某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

……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

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15分)答案(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 人民版必修2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 人民版必修2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某某模拟)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壖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僭侈,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

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

”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某某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2.(2013·某某模拟)“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A.推动了近代“断发”的进展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3.(2012·某某模拟)1902年7月27日某某《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4.(2013·某某模拟)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5.(2013·潍坊模拟)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某某(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6.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7.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试题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 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解析】C 此题可用排除法,利玛窦和《几何原本》都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内容,不属于“近代”。

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是A.发送电报 B.观看有声电影 C.拨打电话 D.乘坐火车旅游【解析】B 1927年以前,电影虽然诞生,但都是无声电影,处于默片时代。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从旧式婚礼(图1)与新式文明婚礼(图2)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图1 旧式婚礼图2 新式婚礼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D 从图片看,西装出现,说明①正确;图片人物已经剪辨,说明②正确;出现西式婚礼,说明③正确;从图片女人的脚看,④正确。

4.下面图片是中国目前最早记录“妇女解放”的画报(1920年10月出版)。

最能表达画面中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现状的诗句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 B.无可奈何花落去C.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万马齐喑究可哀【解析】A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画报出版的时间“1920年10月”及画面中“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妇女迈出了一只大脚”等信息,四句诗句中只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反映了这一情形。

5.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应该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推翻清王朝的基础上,才会真正意义上实现身份的平等。

6.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2014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2014年高三历史9月分类汇编 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录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1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卷·201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考试(201408)扫描版】9.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

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C.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知识点】L1近代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题干中提到的西人“光明磊落”,“乐而不淫”等信息可知,反映了国内开明人士对西方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的羡慕与认同,因此D项符合材料。

A项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材料表述有误;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C项表述不合题意。

故选: 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在于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文综历史解析卷·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8)】40.(25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材料四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

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备考】全国名校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无解析):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备考】全国名校历史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无解析):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L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
变迁
1. (2014·长沙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卷)出现下表中短暂办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报刊发展情况简表报刊创办时间创办者地点停刊时间
《京报》1918年10月5

郡飘萍北京1937年7月28日
《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

国民党中央宣
传部
广州1926年6月5日
《中国农民》1926年1月1

国民党中央农
民部
广州1926年12月停刊。

1927年6月汉口复刊。

《楚光日报》1926年3月24

实际上共产党
人主办
汉口“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后停刊
A.民众文化观念的落后 B.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C.反动势力的压制破坏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答案】C
1。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练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练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版)Word版无答案

【专题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基础达标】1. (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友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

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2. ( 2013届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考试)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3.(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右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

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

……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4. ( 2013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图10是第11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官方宣传海报。

当年6月,中央电视台转播了本届世界杯的三四名和冠亚军决赛。

据此判断,以下表述正确是()①该赛事转播于改革开放前夕②现场球迷穿着冬装观看比赛:③当时中国家庭电视基本普及④足球是中国第一大运动项目A.①② 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5.《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点】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发展【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 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答案】C。

2014高考历史全程复习精析: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4高考历史全程复习精析: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评估检测(十三)第十三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 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 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2. (2012 •常德模拟)20世纪初,一场“咸与维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武汉这座中南重镇。

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

这主要是由于()A. 外国教会的组织B. 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C. “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D. 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3. (2012 •芜湖模拟)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右图),这则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A.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B. 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染学堂平C. 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D. 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4.1933 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5. (2012 •合肥模拟)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所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
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答案】C
2.(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以下是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何时与梁相识?
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此事汝母知否?
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
官(斥梁海):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

……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1908年12月《图画新闻》
(1)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请结合所学知识并利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

(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6分)
【答案】答案:(1)清末,婚姻自由观念开始被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2分)婚姻观念自由的论证材料:①严阿苏在堂上大方表达“我中意他”;②“此不干母亲事”③“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2分)
婚姻观念陈旧的论证材料:①两人同行被官府盘获;②“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③“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④官府干预私人生活。

(2分)(2)自由婚姻观念的原因:①近代工商业不断发展。

②当时中国处于近代化转型时期;
③西学东渐,人民逐渐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

(3分)
保守婚姻观念的原因:①官府维护传统婚姻观;②旧礼教根深蒂固。

③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

(3分)
3. (2014·吉林高三期中质检)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
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答案】C
4. (2014·徐州信息卷)(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

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

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

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

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

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

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 100 100 100
一人户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 19.67 10.48 8.52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7分)【答案】答案:(1)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共同劳动,财产共享;家庭关系和睦。

(3分)(2)变化: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个人(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

(3分)原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

(3分)(3)特点: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

(2分)趋势:城镇化(或城市化);工业化(或现代化)。

(2分,答出其中一点2分)
5.(2014·山东日照一中二模)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这反映出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6. (2014·山东日照一中二模) (2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

“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

(6分)
材料二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至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漾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

(6分)
材料三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

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

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

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休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8分)
材料四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8分)
【答案】答案:(1)出发点:推崇纲常伦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统治秩序。

(4分)思想基础:儒家思想。

(2分)
(2)表现: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

(6分)(3)主张:兴民权是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必须兴民权才能自强。

(4分)背景: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维新派思考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4分)
(4)贾人俊的话过于片面。

中国也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2分)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都从学习西学入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分)
贾氏妻子的观点正确。

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必须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

(2分)如
近代中国推行宪政制度,最终未能真正完成政治民主化的任务。

(2分)
7. (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
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