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教案(2)(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韧、有毅力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 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

4.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文言文。

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文言文写作一个小故事。

3.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写作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他们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以及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强项令》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2.2 生字词解释2.3 句子翻译2.4 课文分析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强项令》的作者及背景。

4.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翻译问题。

4.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4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背诵《强项令》全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课文,做一篇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6.2 课后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

2. 评估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6.3 学生互评1.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2. 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激发学习兴趣1. 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等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6强项令》word教案 (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6强项令》word教案 (2)

强项令目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的评价。

积极发言。

(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

E.赐钱三十万。

…… F.由是搏击豪强,……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

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强项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强项令》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2)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6 强项令_教案

26 强项令_教案

26. 强项令教学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引导学生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着手揣摩字词的意思,并逐步积累文言词语:特征、数、格杀、被、谢、顿、悉、卒、妻子。

4.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对文中重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简介范晔及其《后汉书》方法: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知识;重点知识当堂记忆。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灯片):晔、圉、骖乘、敕、垂、袍、斛、绶、臧2.教师范读课文。

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句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人一组,找出相关内容:人物(含身份)、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小组交流。

四、把握文章内容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讨论后明确:故事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文章的中心是突出表现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五、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1.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特征、数、乃、谢特征:特例征召。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乃:才。

谢:认错。

重点句子:欲何言?(想要说什么?)将何以理天下乎?(将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学生理读。

请学生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匿、得、及、格杀、即、乞、纵、楹、被、谢、强、顿、据、臧、敕、悉、班、卒、临视、敝、葬。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课件(2).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课件(2).

强项令
范晔
范晔(398-445),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 文章选自《后汉书· 酷吏传》


箠 枹
chuí fú



chì
骖乘 cān shè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hòu

cáng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 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 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 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 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 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 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 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 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 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 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 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 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 葬以大夫礼。
不 畏 董 起因: 公主家奴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权 宣 贵 经过: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执 秉 法 公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理由; 执 光武帝命董宣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法
人物: 董宣、湖阳公主、苍头、光武帝、太监 地点: 夏门亭-宫殿
结果: 光武帝明白道理,重赏董宣 董宣去世后家境:唯布被裹尸 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强项令》全文。

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能够理解并描述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和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强项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强项令》是《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悲惨结局。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中的课文文本。

使用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楚汉战争的背景,引起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为何被称为“强项令”。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战争中的表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4 表达与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测试的评价标准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项羽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报告。

学生可以参加班级或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展示自己对项羽的了解。

5.2 活动目标:通过研究和报告,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和表达能力。

通过参加竞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项羽的案例,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历史影响。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强项令》的作者刘义庆及作品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解读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强项令》的故事情节与主题理解。

重点字词的的含义和用法。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点字词的例句,进行深入解读。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课,介绍《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5分钟)。

第二步: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15分钟)。

第三步:分析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10分钟)。

第四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10分钟)。

4.2 时间安排每节课45分钟,共需5节课完成本章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的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练习题正确率:学生对重点字词和人物性格的掌握程度。

5.2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介绍刘义庆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思考《强项令》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6.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类似的短篇小说。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6强项令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6强项令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强项令
第2课时
问题探究
1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家奴,你怎样看待的?
古代执法与现代执法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执法,特别是秦法时期,审判、执行均由县令施行。

现代是
公安、检察、法院,三权分立,各司其责。

此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历史上像董宣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哪些?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秉公守法的清官,懂得我国历史上有大量“为民请命”的好官,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如:包拯、海瑞、寇准等。

如果你将来做官,做什么样的官?
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应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住人物的事迹,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这些事迹中显现出来的。

例如:为官刚正,
执法严峻,等等。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理想教育。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董宣这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体会到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也学习了正面、侧面相呼应的描写方法。

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望大家今后继续积极动脑、动口、动笔,主动学习,学会求知。

(三)拓展练习:
表演故事
板书设计
人物性格
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湖阳公主:仗势欺人、骄横
光武帝:开明、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6强项令》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6强项令》word教案 (2).doc

强项令目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包拯》一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的评价。

积极发言。

(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做对比。

二、指导初读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

E.赐钱三十万。

…… F.由是搏击豪强,……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

与前文对比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前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述方法。

过程与方法透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忙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此刻的“法”与“执法”不同。

教学突破点教学中应注重透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透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透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包拯》一文透过哪几件事表现了包拯这一人物,我们对他曾做过怎样的评价。

用心发言。

(发言应尽可能全面)2.这天,我们再来学习这样一篇传记,看看他与包拯有哪些相似之处,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领悟学习本文时要与前一篇课文从资料与写法两个角度做比较。

二、指导初读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词读音。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教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3.小组讨论,共同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疑难,质疑,解疑。

三、验收效果1、检查学生自学状况。

(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绶(2)解释加点生字词。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

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

E.赐钱三十万。

……F.由是搏击豪强,……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不要求学生翻译课文,说出故事大意即可。

与前文比较也不要求细致周到,说出: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前文透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

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强项令课标要求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4.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5.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学法点悟]1、学习过程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通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雅——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

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

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

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文中通过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和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景况,从正、侧面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廉洁的高贵品质。

课文虽不长,但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疑难解析]质疑: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记叙故事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解惑:本文是重点记叙一件事,来突出董宣的精神。

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质疑: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解惑: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对这个问题的第二问,可以从这几方面回答:(1)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

(2)光武帝明白了个中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语言揣摩].1、京师号为“卧虎”,“桴鼓不鸣董少平”,其隐含的意思是: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2、“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的正确解释是:藏匿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前来搜捕自主探究探究前期导引我们学习本文主要以读为主,通过疏通文意,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感受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留在我们的心中。

[基础巩固集练]一、文学常识填空1、“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等内容。

2、《强项令》选自,作者、(朝代)史学家。

二、字音字义1、掌握下列字音:晔()圉()骖乘()敕()箠()楹()枹()2、解释加点生字词: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箠:C.将何以理天下乎:D.使宣叩头谢主:E.宣两手据地:F.由是搏击豪强:三、语言积累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大言数主之失:②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③以刀画地:④宣悉以班诸吏:2、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四、问题探究1、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提示:因为公主管教不严,纵奴行凶。

)2、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提示:理解现代的“法”与“执法”和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3、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此题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提示: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非常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非常廉洁。

刘秀的这番话更加从侧面烘托出董宣的廉洁。

)5、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侧面烘托)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举例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五、课内阅读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满面,帝令小黄门(太监)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惊。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及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蔽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宣乃驻车叩马:(2)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3)因强项令出:2.“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字和下列句中的“数”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范增数目项王。

3.“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一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使得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肯,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B.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C.皇帝命令小太监坚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D.皇帝命令小太监牵着他,要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

4.短文中湖阳公主提到的“文叔”是指()A.汉武帝刘彻B.汉高祖刘邦C.汉光武帝刘秀 D.汉景帝刘启5.“枹鼓不鸣董不平”一句的意思是()A.董少平敢于打击横行不法的豪强,所以社会秩序安定,人们不用到洛阳令署门去击鼓鸣冤。

B.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了解情况,能明判是非和罪恶。

C.如果鼓槌不响,董宣怎么能为民作主,主持公道惩办豪强呢?D.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能秉公判案,为民伸冤。

6.“宣悉以班诸吏”一句中“悉”字和下列哪项“悉”字的意义用法相同()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子其悉心雪耻,毋怠。

C.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D.越王悉召群臣议。

7.这段短文主要是赞颂()A.董宣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敢于打击豪强,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

B.董宣具有硬骨头的“卧虎”精神。

C.董宣一生公正不阿,一世清贫,具有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

D.董宣具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无畏精神。

8.光武帝称宣为“强项令”的原因是()A.大言数主之失B.以头击楹,流血被面C.两手据地,终不肯俯D.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9.京师号为“卧虎”,“桴鼓不鸣董少平”,其隐含的意思是()A.董宣被敕为强项令,告状者告不倒董宣B.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C.董宣被敕为强项令,在董宣治理下没有冤情D.董宣伺机打击豪强,告状者告不倒董宣六、拓展阅读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努力刻苦读书,有时夜晚打瞌睡,就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被人说坏话而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饭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