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讲解
常见文言文实词
常有文言文实词1、比①比,《说文》“密也”。
本意,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凑近、勾通、亲近等。
③比较、比较。
④及,等到。
⑤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种事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僻部分,是和邻国凑近的地区。
( 边境,边远的地方。
)②见解浅陋。
( 俗气,浅陋。
) 眼光短浅 ( 肉食者鄙 )③鄙夫 ; 鄙人( 自谦); 鄙俚;鄙吝④鄙薄 ;唾弃 ;鄙视 (小看嫌弃 )⑤鄙俗,身份低下,身世卑微。
⑥比较:鄙;敝3、兵①兵,《说文》“械也”。
军器、武器。
( 本意,兵器、武器。
)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 ; 兵库 ; 兵工厂 ; 兵不血刃 ; 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③战争、军事。
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大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惫过分、饥饿过分造成的困苦不堪、脆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愁、担忧、烦恼、困顿比较:病 ; 疾5、察①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认真、详细、频频的观察、查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
②“察”有各种各种的方式,如察看、省察、体察、观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认识实情。
③推荐。
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理解白,清清楚楚。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通畅; 贯穿。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究竟,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重新到尾、从上到下的贯穿。
(深透 ;透辟。
)②中古以后,“彻”更宽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芒、温度、气味等的浸透究竟上。
(日光下彻 ;穿透)7、乘①“乘,升也”。
登车、坐车。
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
④欺辱,欺负。
⑤追赶⑥计量,计算。
⑦乘, sheng,量词。
一车四马; 搭车驾四马。
8、从①“从”是跟从在后边意思,它和行动关系亲近。
文言文 实词判断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实词判定文言文·实词判定今年高考考什么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表意性强。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规定了考查范围;“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分值为3分;二是在翻译题中考查文言实词。
满分必备攻略实词词义判定方法1.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词,再依据语境取舍。
如:朝——早晨、朝廷、朝见、朝代,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等等。
而命题者又常常利用这一点设置迷局。
【例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伤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解析】A项,了:明白,了解。
D项,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A.D两项都可以用双音词推断法。
B 项,戚:忧伤。
但C项“怪”解释为“责怪”错误,文中县吏没有“责怪”自新,而是善意地“止杖”(阻止施行杖刑),另外,“怪”是形容词,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句中应是活用,因此,“怪”是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答案】C【参考译文】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
古代经书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平常时就已经很清楚的样子。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基础实词词类活用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古诗文基础实 词 (二)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继续学习、积累多义词,掌握部分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记忆一.知识点讲解:(注意:不要强调概念,尽量淡化概念,重在引导学生熟悉语法现象,积累素材。
)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和等。
名词作动词在表达中,有时候某个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意义和功能,叫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晋军.函陵。
——《》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例: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例: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例: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例: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例:未云.何龙。
云:形成云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渔网,意谓用网捕捞 例:皆指目..陈胜。
指:指指点点。
目:看着。
形容词作动词把形容词按动词的使用,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两个例句中,老,幼、慈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敬爱,爱护。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做动词用,分别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
数量词作动词把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译文: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译文: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课外文言文常见实词及意思归纳知识讲解
初中课外文言文常见实词及意思归纳1、盈:充满。
2、讫:完。
3、及:等到。
4、恃:依靠、凭借。
5、辄:于是、就。
6、去:离开、距离。
7、患:忧虑、祸患、灾难。
8、遂:于是、就。
9、益:好处、增长。
10、毕:完。
11、市:买。
12、拽:拖、拉。
13、迄:到。
14、憩:短时间休息。
15、颀:高、修长。
16、至:到。
17、谙:通晓、明白。
18、曝:晒。
19、股:大腿。
20、寐:睡觉。
21、袂:袖子。
22、顾:回头看;照顾。
23、闻:听说。
24、期:约定、约会。
25、伐:征讨、攻打。
26、延:邀请。
27、贻:赠给、留给。
28、霁:放晴。
29、暨:与、及、和。
30、志:立志;做标记。
31、利:锋利。
32、遗:赠给、送给。
33、逐:追赶。
34、援:执持、拿。
35、戒:告诫。
36、噬:咬、吞。
37、题:写、题写。
38、竭:完、尽。
39、计:考虑、谋划。
40、彰:表明、显扬。
41、足:值得。
42、服:穿戴。
43、间:有时、偶然;参与。
44、临:面对。
45、鲜:少。
46、佁然:呆呆的样子。
47、师:学习;军队。
48、被:通“披”,穿。
49、意:情趣。
50、见:通“现”显现。
51、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
52、景:日光。
53、濯:洗。
54、绝:断绝、消失。
55、强:竭力、尽力。
56、卒:终于、最终;死;通“猝”突然。
57、辍:停止。
58、要:通“邀”邀请。
59、俨然:整齐。
60、素:向来、平时;白色。
61、致:给。
62、光:发扬光大。
63、咨:询问。
64、然:是、对。
65、蹴:用脚踢。
66、乡:通“向”从前。
67、御:抵御。
68、湍:急流。
69、笃:忠实;病沉重。
70、鼓:击鼓;演奏。
71、悉:全、都。
72、俱:全、都。
73、已:停止。
74、愠:怨恨。
75、居:停留。
76、走:跑。
77、疾:病。
78、诳:欺骗。
79、缀:跟。
80、津:渡口。
81、名:说出。
82、布衣:平民。
83、就:完成。
84、虽:即使。
85、策:驱使。
必修上下册文言文重点实词梳理
必修上下册中的文言文实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点实词的梳理:
1. 上册
(1)“不”:表示否定意义,如“不可”、“不敢”、“不然”等。
(2)“之”:表示代词或介词后面的名词,如“之后”、“之前”、“之间”等。
(3)“乃”: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乃”、“故乃”等。
(4)“而”:表示并列关系,如“而且”、“而已”、“而况”等。
(5)“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多种含义,如“于是”、“于今”、“于此”等。
(6)“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如“以便”、“以免”、“以至”等。
2. 下册
(1)“吾”:表示“我”的意思,如“吾辈”、“吾人”、“吾曹”等。
(2)“夫”:表示转折、强调、说明等,如“夫何故”、“夫人之道”、“夫子之言”等。
(3)“乎”:表示疑问、感叹、呼唤等意义,如“何乎”、“哀乎”、“呼乎”等。
(4)“者”: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如“所以者”、“一者”、“是者”等。
(5)“然”:表示肯定、同意、认可等,如“如此而已然”、“然则”、“必然”等。
(6)“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对象,如“所以”、“所在”、“所见”等。
以上是一些重点实词的梳理,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用得非常频繁,掌握了这些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多种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耻:以……为耻;乞休、乞老、告老、乞骸骨、致 仕、求老:辞官回家;籍:登记,户口(户籍、官 籍、兵籍等);不起:不被任用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蠲除:免除赋税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 频实词讲解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3.薛举僭(jian)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4.宵衣旰食 5.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寻:不久;坐:因……而获罪;旧: 和……有交情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然后:这样以后;申:说 明、解释;广:传播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表停顿;贼:伤害
自己;绞:性子急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就:接近、靠近、向; 旧说:前人的观点
私下里,悄悄地;讽:劝说
市:买、卖;檄:命令、声讨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18.所以出身仕者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造、诣、过、候、存、顾:拜 访;过:指责、责备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辟:征召,掾:属官,下属
寤:发觉、发现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高考考纲中规定常用的文言实词有120个。
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3、被(1)名词。
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3)介词。
专题06-高中语文120个文言实词讲解【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
101、要【词义推导】“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
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
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
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词义例释】读音一:yāo(1)名词,通“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墨子·兼爱中》)——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①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狱中杂记》)——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读音二:yào(1)形容词①主要,重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狱中杂记》)——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①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察今》)——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治平篇》)——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成语助记】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
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简明扼要:要:要点。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
不得要领:要:古“腰”字;领:衣领。
要领:比喻关键。
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其他如:提要钩玄达官要人【迁移练习】古时,国人皆好细要( ),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 ),终要( )其法以广之。
文言文实词虚词篇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虚词篇知识讲解考点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1.通假字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或形近字代替。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或形近字表示。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之“见”通“现”,“死者太半”之“太”通“大”。
古代通假字不是错别字,是古代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
2.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如“日薄西山”“厚古薄今”“尖嘴薄舌”等成语均含有“薄”字,但是意义却有所不同,分别指“迫近,靠近”“轻视”“厚度小”等。
3.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如成语“温故知新”中“故”与“新”本是形容词,在成语中却活用为名词,意为“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学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古汉语语法常识之实词讲解
古汉语语法常识之实词古汉语是指现代汉语以前的语言。
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古汉语只是书面语言。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汉语的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古汉语中的代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语法差异较大,一般列入虚词,但也有人列为实词。
)这些词类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下面就主要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名词1. 古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西门豹为邺令。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做邺地的县令。
(西门豹∶名词做主语。
令∶名词做宾语。
邺:名词做定语。
)2. 名词做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
一般有三种情况(1)表示比喻。
例如∶①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其中一只狼象狗那样蹲坐在前面。
(犬∶名词做状语,形容动词"坐"的姿态,不可误认作主语。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一只狼在道路中间,像人一样地直立着叫唤。
(人∶名词做状语。
形容动词"立"的姿态,不可误认作主语。
)(2)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①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史记·平原君列传》)——十九个人彼此挤眉弄眼地嘲笑他。
(目∶名词作状语,形容动词"笑"的神状。
)②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我可得当作哥哥来对待他。
(兄∶名词做状语,形容动词"事"的方式。
)(3)表示处所和工具。
例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那样有威势,而我蔺相如还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他。
(廷∶名词做状语,表处所。
)②箕春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文言实词讲解
文言实词讲解文言实词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打开每个盒子都能发现宝藏。
咱先说这个“之”字。
这“之”字可神奇了,它就像个万能钥匙,能开好多扇不同的门。
有时候它表示“的”,就像“君之剑”,这就好比说那是君主的剑,明确了所属关系,多简单明了啊。
可有时候呢,它又被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有点像在一场音乐会里,本来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各自能独奏,现在让他们一起合奏,“之”字就起到了这个让他们合奏而不是独奏的作用,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你说这老祖宗怎么就想出这么个奇妙的用法呢?再看“其”字。
“其”就像是一个指示牌,指引着我们去理解句子的方向。
它可以表示“他的”“她的”“它的”,像“其人视端容寂”,这就是说那个人视线端正、面容安静。
不过呢,它还有其他的作用,有时候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预告员,在句子里表示揣测、反问等语气。
比如说“其真无马邪?”这就像是在问,难道真的没有马了吗?这语气里充满了疑惑和反问,你要是理解了这个“其”字,读起文言文来就更能体会古人的情绪了。
“而”字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它就像一条灵活的丝线,把句子里的各个部分巧妙地连接起来。
有时候表示并列关系,就好比两个人并排走路,不分先后,像“黑质而白章”,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两者并列存在。
有时候呢,又表示承接关系,这就像是接力赛跑,一棒接着一棒,像“觉而起,起而归”,先醒来然后起来,起来之后就回去了,这顺序就很明确。
还有的时候表示转折关系,这就像本来你以为路是直的,突然来了个弯,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虽然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却比蓝草更青,是不是很奇妙呢?“以”字也不简单啊。
它有点像一个多功能的工具,有时候表示用、拿,就像“以刀劈狼首”,用刀去劈狼的脑袋,这动作很直观。
有时候呢,它又表示因为,就像是事情的源头,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那个地方太冷清了,所以不能长时间待在那儿。
这就好像是因为天太冷,你就不想出门一样,很容易理解吧。
文言实实词及断句题的解题方法讲解
考题导析
课堂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013四川)
考题导析
放开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2011高考广东卷)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绳子
牺牲
卖出米
赏赐
考题导析
想一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方法二: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课堂训练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
*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
“欺骗”
划线词语,你熟悉吗?
威逼,胁迫
想一想
违背、改变
登记
方法三 :联想推新法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或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课堂训练 阻拦,截断 借给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
文言实词讲解
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
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
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
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出处《九歌·国殇》。
兵。
兵是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
①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
②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如:兵强马壮、当兵。
③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军事、军种,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兵临城下。
2、破涕为笑: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
形容转悲为喜,一下子从哭变为了笑。
出自晋·刘琨《答卢堪书》:“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
”涕:眼泪:痛哭流涕。
感激涕零。
涕泣。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涕。
涕泪(鼻涕和眼泪)。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楚辞·离骚》临表涕零。
——诸葛亮《出师表》汪然出涕。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涕泪满衣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不会看得很清楚。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
近义词:浮光掠影走马: 1.骑马疾走;驰逐。
2.良马,善走的马。
3.指驰马禀报军情或传递文书之人。
4.比喻时间短暂。
5.比喻匆促;快速。
6.见"走马灯"。
走:从夭从止。
会意。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
合起来表示人在跑。
本义:跑。
趋也。
释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的意思积累:1、逃跑。
2、往。
3、泄漏。
4、丧失,失去。
5、步行。
6、遵循;沿着。
7、拜访,访问。
8、死亡、逝世。
4、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
出自《荀子.议兵》。
【近义词】出生入死、奋不顾身、肝脑涂地、杀身致命、冲锋陷阵、粉身碎骨、历尽艰险、出生入死【反义词】贪生怕死汤: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喝的汤,古时指热水。
文言文实词推断(精品)说课讲解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指导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考试说明”:“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
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
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
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取,占领。
《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归附。
《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逃亡的人。
《过秦论》。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遇见。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
答案:C模拟练习:(1)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相似,此句中“报”解释为“答复,回复”,二、语境推断法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是判别的最好依据。
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文言文翻译中易望文生义的30个重点实词(讲解版)
(他)曾经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米,以防备灾荒之年。
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生气地说: “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
歉收
轻慢
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 这样怎能来收服(招抚、招引、招致)还没有归附的人呢?
拦住
和萧何、韩信相比,他们危害疑忌相距能有多远呢? 比较
宋弁生性喜欢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夸耀
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了罪。 拷打
从不曾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 才知道古人是没有欺骗我们的。
欺骗
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他。 迎接
国家兴盛、衰亡、安定、祸乱的旧迹,做君王的可以用来作为借鉴。
太平、安定
同情
耸人听闻
父母 回复 赶快 安抚
道理
咨询 礼物
知遇
感叹
诚实 人
中伤
慰问 陷害
惩罚
少(低)
调查
宽恕
歉收
轻慢
仇恨 诋毁 拦击 拦住 比较 夸耀
拷打 欺骗
迎接 太平安定
为官行为高频词
一 治政有方 二 直言劝谏 三 守正清廉 四 改善民生 五 不畏奸佞 六 平息边争
为官行为一 治政有方
为官行为二 直言劝谏
为官行为三 守正清廉
为官行为四 改善民生
为官行为五 不畏奸佞
为官行为六 平息边争
诚恳Leabharlann 王戎、陈准等人一起说:“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他为大家所倚重信任到这种地步。
人
李绛进退仕途均奉行正道,一时名望颇大, 然而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多次为邪恶之辈所中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讲解(第四次辅导)一、辅导目标:1.熟记120个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差较远的词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等文言实词现象。
3.通过练习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二、知识解读1.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2.注意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6)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3.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多义要多积累,在具体语境中词义是唯一的,要能分析推断,不可先入为主,脱离语境,根据已有的积累,机械套用照搬。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其实”、“以为”等。
也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单音节词。
如:“布衣”、“黔首”等。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一定养成阅读推断的习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2.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温故知新法(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疑似双音节词"其实只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而已.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这一点是针对考试来说的.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但代入时一定要兼顾内语境和外语境,一定要做全面分析,不可草率。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9.以形释词法。
(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并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如:“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一句中,“造”的义符为“之”,下文“庐”(房屋,表地点),不难推测与地点相关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入觐"的"觐"的形旁是见,可推断为"朝见进见"之意。
三、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
名琰,字文姬。
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
”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为之。
”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1、下面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适:恰好B. 归宁于家归:回娘家C. 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没:没收D. 曹操素与邕善素:一向2、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姬诣曹操请之诣:到,拜访B. 今为诸君见之为:请,让C. 蓬首徒行徒:光脚D. 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济:停止3、下面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追原祀罪原:原谅B. 犹能忆识之不不:通“否”C. 罔有存者罔:迷惑,通“惘”D. 今当使十吏就夫人为之就:靠近(二)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
本出孤微。
居近学宫,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又晓习文法,仕群为决曹。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
先太守李根年老,多悖政,百姓侵冤。
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
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