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学前教育专科—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础规律,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有时涉及儿童或动物心理,是为了借比较且增进对这些基础规律的理解;有时涉及应用心理学问题,是为了给基础规律提供例证。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系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的基础,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
(二)课程定位培养造就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面向幼教机构具有扎实的学前儿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根据学校定位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学会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验和测量的方法。
并能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研究方法和原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儿童心理实验和测量。
后续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游戏(三)课程设计思路结合课程特色,本课程设计每章节教学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
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学前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像,思维和评议,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
因此,研究人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所制约。
这些规律,包括制约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和制约影响獐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研究这些规律,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每一种心理过程和修改特征的发展,虽然都服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分别研究这些特点和规律,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与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内容最充实的分支;与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是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与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而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与儿童解剖生理学:心理是脑的机能。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抓信学科特点;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就业率一直高居不下,此专业主要有哪些课程呢。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主要学什么有哪些课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内容学前教育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儿童文学、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1.文化课:政治、语文、英语、高数;2.才艺课:乐理、视唱练耳、琴法、美术(绘画、手工)舞蹈;3.专业课:现代汉语口语(普通话)、幼儿文学、儿歌创编、看图说话、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五大领域说课、教案编写、课程研发(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才有)。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骤增,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院校均增建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幼儿教师,统计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在热门专业中位列第九位。
学前教育主要方向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含音乐、体育、健康等)。
主要面向托幼机构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以及社区幼教机构、儿童慈善机构、康复机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社会办学机构、儿童玩具开发机构、儿童书籍出版机构,从事儿童教育指导、管理、服务与教学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所需能力: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普通心理学课程介绍
普通心理学课程介绍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系统地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认识一些心理学家和他们的实验及理论。
3、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础规律,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有时涉及儿童或动物心理,是为了借以比较且增进对这些基础规律的理解;有时涉及应用心理学问题,是为了给基础规律提供例证。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也常被称为“基础心理学”、“心理学概论”和“心理学导论”等。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概念、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普通心理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在内容的安排方面,既要注意到本学科知识系统性,同时又尽量避免与后面课程的重复。
2、普通心理学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和原理。
3、课时较紧,再加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自学的能力,因此,对本课程中容易看懂的部分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来归纳教材内容。
授课的重点是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和难点。
本课程开设之初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 学时,两个学期144 学时。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心理咨询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调整的课程计划改为一个学期56 个学时,同时安排一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部分,分为十四章。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
包括第一章、第二章。
2024版年度《普通心理学》PPT课件
研究方法
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 法等,以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 规律。
研究技术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技术在教育、企业管 理、心理咨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 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心理问题。
2024/2/2
5
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古代心理学思想
古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初步思考,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6
2024/2/2
02
认知过程
7
感觉和知觉
01
02
03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 气味等。
2024/2/2
知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 反映,如空间知觉、时间 知觉、运动知觉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 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动机功能
情感是激发人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14
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 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 内部驱力。
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 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动 机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等。
2024/2/2
15
动机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2024/2/2
05
社会心理与行为
22
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的认知和 理解过程,包括对他人的性格、情感、动机 和意图的推断。
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 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或信念的过程,如 从众、服从、模仿等。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课程编码:310181课程类型:B(理实一体化)开课部门:儿童发展研究中心规定课时:48一、前言1.课程性质普通心理学是文化事业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该专业的其他必修课的前导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心理学所涉及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情感、意志、能力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对现有心理学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2.课程定位普通心理学课程是根据文化事业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中的幼儿教师基本工作任务来设置的,同时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必考科目。
是文化事业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前导课程:无后续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0-3婴幼儿保育、中西方婴幼儿早期教育3.课程设计思路多年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证明,只有紧紧地依托行业、企业,与其合作,才能培养出切合企业、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本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对后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以及未来就业岗位,广泛开展调研,在邀请幼儿园园长或教育集团负责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典型的职业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领域情境设计。
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中学习各种手工制作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前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游戏实施过程及评价
游戏介绍
向幼儿介绍游戏的名称、目标和规则,激 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VS
游戏进行
引导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关注他们的 表现和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游戏实施过程及评价
• 游戏总结: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总结,回顾游戏的过 程和成果,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游戏实施过程及评价
过程性评价
音乐游戏
通过唱歌、跳舞等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和节奏感。
体育游戏
进行户外或室内运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游戏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促进认知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 感知觉刺激,有助于他们 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
情感表达与调节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情感表 达的途径,有助于他们学 会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 的情绪。
表达清晰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该表达清晰、准确、流畅, 避免使用模糊或晦涩的词汇和语句。
3
非语言沟通 教师还可以通过非语言沟通方式如面部表情、肢 体语言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沟通效果。
应对问题行为策略
保持冷静
了解原因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该保持冷 静和理智,避免情绪化的反应。
教师应该尝试了解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 和动机,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解决。
社会性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 互动的机会,有助于他们 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问 题。
游戏设计原则与方法
适龄性
游戏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 知水平,避免过于复杂或简单。
趣味性
游戏应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幼儿的兴 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游戏设计原则与方法
• 教育性:游戏应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能促进幼儿认知、 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2.总学时数: 30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30 。
3.学分: 2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5.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综合性院校学生选修的公共基础课。
这一学科的学习既是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培养自己心理品质的需要,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指导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因此,加强基础心理学的教学,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学习其它相关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规律,了解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
在学习中,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素质,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
2.课程的教学要求普通心理学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探讨,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把握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到前沿性和经典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心理学教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个性培养及品德教育的任务。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心理学著作,进行心理调查和心理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观看录像、讨论、自学和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学时分配四、大纲内容(一)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明确学习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构建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2023年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旳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旳科学。
它以自己特有旳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旳心理,也研究人旳心理,而以人旳心理现象为重要旳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旳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旳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剪发生、发展旳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旳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是第一种心理学试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旳学科正式诞生。
重要旳心理学派心理旳神经生理机制1.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旳进化方向脑旳相对大小、皮层相对大小、皮层内部构造旳变化。
2.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含细胞核、细胞质(特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树突、轴突构成。
3.神经冲动4.神经回路反射弧是最简朴旳神经回路。
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4种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个关节机能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成分: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旳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大脑皮层旳分区和机能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旳前部语言区位于大脑左半球,该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联合区内分泌腺旳分类和机能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增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副甲状腺分泌副甲状腺素,对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旳浓度有重要作用☆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旳正常含量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兴奋交感神经,增进血压升高、心率加紧、肠胃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因而对有机体应付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脑垂体(主腺)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乳激素等中叶分泌黑素细胞扩张素,作用于皮肤旳色素细胞后叶分泌血管加压素、子宫收缩素、抗利尿素性腺神经—体液调整概念:所有内分泌腺旳活动都受神经系统旳调整和控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树立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课程内容安排四、教学条件(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案例教学法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普通心理学
课程号:09141104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学时:周3课时,共48学时学分: 3学分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必修先修课程: 生理卫生学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价值;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前景;掌握心理的实质、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从而形成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
在学习中,自觉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 6课时教学要求:明确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价值;了解发展历史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解心理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价值;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4课时教学要求: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了解视觉、听觉、其他感觉心理机制;掌握知觉的一般概念、种类;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掌握感知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感觉阈限、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知觉特性;感知规律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了解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掌握注意的功能、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意识、注意的含义;无意识与梦;注意的种类与品质。
第四章记忆 6课时教学要求:掌握记忆的概念、记忆的种类;知道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掌握记忆过程的心理机制及提高记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记忆的种类;信息加工模型;记忆与遗忘规律;记忆策略第五章思维 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思维的一般概念,知道思维的种类、思维的过程;理解表象与想象的概念,想象的种类;了解思维的形式:概念与判断、推理;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道创造性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思维的种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创造性第六章语言 4课时教学要求:了解语言及研究语言的意义;了解语言的生理机制;理解语言和言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了解语言的理解、语言的产生规律。
教学重难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理机制第七章动机 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动机的概念、掌握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二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2.普通心理学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3.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4.儿童解剖生理学它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心理是脑的机能;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揭示自然、社会、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二注意与心理过程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三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简答四、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3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4岁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一婴儿的形状知觉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二幼儿的形状知觉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观察图画的水平;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一、记忆的发生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二记忆发生的时间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 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显表现;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简答三、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3.问接的意义识记;一、想象的概念一想象的涵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想象的种类1.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目的地、不自觉地想象某种形象的过程;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2.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2创造想象是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论述二、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1.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想象依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学前儿童头脑中的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2.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1想象依靠记忆,记忆的表象越多,想象就越容易越丰富;2想象的发展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利于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保持、回忆;3.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想象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1.想象能引发情绪;2.情绪影响想象,能引起想象过程或改变想象方向;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1.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想象就无法理解、掌握新知识;2.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一、想象发生的年龄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当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活动的时候,就明确客观地说明了想象的出现;简答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下列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想;3.没有情节的组合;简答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具体表现在: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一、思维的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二特点1.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2.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练习二、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三、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四、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即感知水平的概括;2.动作的概括,即表象水平的概括;3.语词的概括,即思维水平的概括;一、学前儿童分析综合的发展不同认识阶段,思维分析、综合有不同特点,对感知形象的分析综合,属感知水平的分析综合,随语言的作用增加,幼儿逐渐学会用语言在头脑中分析综合,但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1.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2.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再学会找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相似处;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分类能力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分类活动表现思维概括性水平;一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1.不能分类;2.依感知特点分类;3.依生活情景分类;4.依功用分类;5.依概念分类;练习二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岁以下儿童基本不能分类;~6岁,由不能分类到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主要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和情境联系起来分类;3.5.5~岁,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分类的转变;。
(2024年)普通心理学(全)
2024/3/26
20
情感的种类与表达
情感的种类
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强度,可分为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根据情感 的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暂情感和 稳定情感。
情感的表达
情感表达是指将内心体验通过面 部表情、声音、姿态等方式传达 给他人的过程。不同的文化和社 会背景会影响情感的表达方式。
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感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认知 过程可以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 而情感体验也可以影响认知过程, 如记忆、注意等。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做了首创性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识
记后的前9个小时遗忘速度最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
水平上。
13
学习的理论与应用
01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 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普通心理学(全)
2024/3/26
1
contents
2024/3/26
目录
• 心理学概述 • 感知觉与意识 • 记忆与学习 • 思维与语言 • 情感与动机 • 个性与心理发展 • 心理障碍与治疗
2
01 心理学概述
2024/3/26
3
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 展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人类心理活 动的本质和规律。
感知觉与认知的关系
感知觉是认知过程的基础,为高级认知活动提供必要的输入信息。
8
感知觉的种类与特征
感知觉的种类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等。
选择性
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会根据自身的需 要、兴趣和经验等因素,有选择地注 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普通心理学ppt课件
01
怒
02 指愤慨、不满的情感,具有攻击
性的特点,能够激发人们的自我
保护和反抗意识。
哀
指悲伤、失落的情感,具有消极
向下的特点,能够激发人们的同
03
情心和共情能力。
惧
04 指惧怕、惊骇的情感,具有防备
性的特点,能够激发人们的自我
保护和躲避意识。
情绪的调节与管理
行为调节
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来调节情绪,如运动、听 音乐等。
详细描写
人格的构成要素是多元化的,其中气质、性情和认知风 格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 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如情绪体验的强 度、行为的速度等;性情则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后天形成的;认知风格则是指 一个人在信息加工进程中所偏好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 同的标准,可以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气质 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
情感与情绪的基本概念
情感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 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内心感受和评判。
情绪
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喜 怒哀乐等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一种短暂而强烈的反应。
情感的种类与特征
喜
指高兴、愉悦的情感,具有积极
向上的特点,能够激发人们的积
极性和创造力。
遗忘机制
遗忘机制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 干扰理论、压抑理论等。目前的 研究表明,遗忘主要是由于信息 提取失败而非信息丢失。
04
思维与想象
思维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定义与分类
详细描写
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高级情势,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心理进程。根据不 同标准,思维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2024版《普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
•心理学概述•认知过程•情感与动机•个性与心理特征目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近代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古代心理学思想古代哲学和医学著作中包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等。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和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感觉与知觉感觉的定义与分类知觉的特征与组织感觉与知觉的关系记忆与学习记忆的类型与过程01学习的理论与方法02记忆与学习的关系03思维与想象想象的特征与作用思维的概念与类型阐述想象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如创造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等,以及想象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思维与想象的关系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感状态。
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感状态,如狂喜、愤怒等。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如忧郁、愉快等。
情感定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分类动机定义动机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1 2 3情感对动机的影响动机对情感的影响情感与动机的相互作用情感与动机的关系个性的定义与结构个性定义个性结构心理特征的定义与分类心理特征定义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
心理特征分类根据心理特征的不同方面,可以将其分为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三类。
南京晓庄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类型:必修学时数:28 学分数:2学分执笔人:唐慧琳审批人:唐慧琳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之必修课程。
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提高自我意识和自身修养,能够将基本的心理学原理运用至实际以解释和解决自身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为后续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奠定基本的概念基础和原理基础,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同时本课程为艺术类课程,如“乐理与视唱”、“钢琴”、“声乐"、“舞蹈”“幼儿美术”、“幼儿园环境设计与制作”等的学习做出了初步的心理学的解释,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课程创造了一定的心理条件。
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掌握心理学的学科特点;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学时分配] 3[教学内容]一、心理学的性质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四、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章注意[教学目标]1、了解注意的基本特征和功能2、了解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特点3、掌握注意的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引起注意的主客观因素;注意的品质[学时分配]2[教学内容]第一节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二、随意注意三、随意后注意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三章知觉[教学目标]1、比较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2、描述知觉的基本特性3、了解图形组织的原则[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现象[学时分配]2[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第二节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第三节知觉现象一、错觉二、后效[作业]举例说明知觉特性.第四章记忆[教学目标]1、理解各种记忆的基本特点;2、了解记忆的过程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3、了解遗忘的基本规律以及心理学家对遗忘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学前教育专科—普通心理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B
3、D
4、C
5、B
6、D
7、C
8、A
9、C 10、D 11、C 12、D 13、
B 14、
C 15、B 16、B 17、
D 18、D 19、C 20、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个性倾向性22、知觉的选择性23、脑24、智力年龄25、心理特性26.差别感受性27.执行决定阶段28.无意想象29.理智感30.正迁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32.变式:指在直观教学中,有意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使其本质属性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
33.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34.心境:指缓慢的、微弱的、比较持久的带有弥散特点的情绪体验。
35.气质:指受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制约的,表现在心理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比较稳定、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内容的源泉
(2)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37.(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做好观察的准备(制定计划、相应的知识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方法)
(3)观察过程中做好个别指导;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巩固观察结果。
38.(1)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参与的分析器的数量
(4)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
(5)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9.(1)有明确的目的;(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40.(1)家庭在性格形成和改变中起奠基作用;
(2)学校在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中起主导作用;
(3)职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自我锻炼在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2)正确利用感知的强度规律(3)正确利用感知的对比律(差异律)(4)正确利用感知的整体律(5)正确利用感知的运动变化律(6)正确利用感知的新异律(7)正确利用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42.(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促进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5)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六、应用题(共10分)
43.说出气质类型给3分,特点表述准确、清楚、完整给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