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华中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华中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回顾1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的外部环境5
一、存在的不足 (5)
二、发展的机遇 (5)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6
一、指导思想 (6)
二、主要目标 (7)
第四章主要任务与措施9
一、构建卓越的学科体系 (9)
二、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0)
三、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0)
四、大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11)
五、全面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12)
六、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3)
七、大力提升经费筹措能力 (14)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5)
九、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5)
十、营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校园环境 (16)
十一、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 (17)
第五章推进与实施18
一、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组织 (18)
二、强化各层次规划的系统性 (18)
三、完善规划管理的约束激励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华中科
技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第三次党代会
报告等文件精神,制订《华中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附件: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本专项规划所指的科研条件包括研究实验基地、科研设施以及科学仪器设备、科研用试剂、实验动物、科技文献、计量基标准等。

科研条件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和信息基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任务,加强未来五年科研条件发展的系统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一五”以来,我国科研条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条件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对科研条件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科学技术进步法》对科研条件建设和共享做出明确规定。

研究实验基地、科研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156个,总数达到333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114个,总数达到38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建74个,总数达到105个。

资源整合共享取得重要进展,在大型科学仪器、野外台站、科学数据、生物种质资源、科技文献等领域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的建设,科研条件分散、重复、低效的状况有所改善。

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攻克了深紫外光源、大型中子源、金属原位分析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原子荧光光谱仪、材料原位分析仪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批量进入国际市场,国家计量基标准研究取得突破,国际互认能力显著提高。

科研用试剂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实验动物资源基地建设和资源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中,科研条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规划草稿

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规划草稿

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规划(草稿)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十二五”本科教育教学规划。

本规划全面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拓展平台,弹性培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持续优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与运行体系,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构建师生和社会满意的本科教学体系。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一)建设成就“十一五”期间,学校以社会需要为根本,以委省共建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保证质量为主导,在实施本科教育“8111品牌计划”基础上,以“五个一本科教学改革循环推进计划”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教学改革工程,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以后本科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本科专业达到67个,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专业结构与布局,申报成功4个国家级、1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防特色专业和1个国防紧缺专业。

制定并完善了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建设了3门国家级、31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出版各级各类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及参考书150本,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本;建成了由1个国家级、6个省级、5个校级构成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1个国防特色专业。

制定完善了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院级课程平台,优化了课程体系,建设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电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通信原理、高频电子技术)5门,编写出版教材4本,其中毕效辉老师编写《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自控理论学习与仿真》《现代控制理论》获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构建了具有“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连贯,五个保障”特点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设立了4个创新实践班,搭建了公共、专业、学科三级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习基地达到160多个,校内品牌实践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建设了1个国家级、4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了4名省级、?名校级教学名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2023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2023版)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正文】一、背景和意义(一)背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是指导我国科技事业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已成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意义本工作方案的制定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增长。

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方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关键领域突破在关键领域,推进科技创新的突破,提高我国相关关键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三、重点任务本方案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和前沿性,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四、实施机制本方案将建立以下实施机制:(一)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建立科技项目评估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二)优化科技政策环境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和监管。

(四)加强各方合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形势,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是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导 者 , 一个 国家 的经 济 科 技 发 展 水 平 和 国际 竞争 实力 的提 升 对
刻 影 响着 人类 的 生 产 方 式 、 活 方 式 和 思 维 方 式 , 技 创 新 对 生 科

发 挥 着 关 键 性 的作 用 。 从我 国 的发 展 历 程 看 , 高层 次 创 新 型 科 技 人 才 在 相 关 领 域 发 展 中发 挥 了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无 论 是 “ 两 弹 一 星 ” 杂 交 水 稻 、 人 航 天 、 月 工 程 , 是 量 子 通 信 、 人 、 载 探 还 载 深 潜 器 、 级 计 算 机 等 等 , 些 重 大 科 技 成 果 的取 得 和 相 关 领 超 这
任 务 。 《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 确 提 国 明 出 , “ 持 把科 技 进 步 和 创 新 作 为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要 坚
重 要 支 撑 ” 不 断 提 高 我 国科 技 创 新 能 力 , 进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促 由依 靠 生 产 要 素 和 投 资 驱 动 到依 靠 创 新 驱 动 的 重 大 转 变 , 把
作 人 才 等 各 类 人 才 队伍 建 设 ,把 广 大 人 才 凝 聚 到 推 进 自主创 新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的宏 伟 事 业 中来 。 二 是 遵 循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完善 科 技 人 才 发 展 政 策 。以研 究制 定 加 强 高 层 次 创新 型科
技 人 才 队伍 建 设 的指 导 意 见 为重 点 ,着 力 在 产 学 研 合 作 培 养 人 才 , 进 人 才 向企 业 流 动 ; 化 创 新 绩 效 和 创 新 质 量 导 向 , 促 强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法规类别】高等教育【发文字号】教发[2011]9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11.12.19【实施日期】2011.12.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委(单位)教育司(局):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现就“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高等学校设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宗旨,以优化布局与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高等学校的数量稳中有进,增幅初步做到合理、适度,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得到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促进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宏伟蓝图,提出了总体战略、主要任务和工作方针,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各地、各高等学校应当树立科学质量观和办学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布局结构、强化办学特色、健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内涵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主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我国“十二五”科技发展五项原则和基本思路公布

我国“十二五”科技发展五项原则和基本思路公布
各 地方 和有 关 重 点 行业 要 结 合 本 地 区 和本 行 业 技 术进 步 的需要 ,研 究 制定 实施 技 术创 新 工 程方 案 ,

顾 ,统筹政府 引导和发挥市 场机制 的作 用 ,统 筹 国 内国外两 种 资源 ,统 筹科 技 创
新和管 理创 新 ;坚持 以人 为 本 ,把改 善 民
区 的建设 和发 展 ,培育一 批具 有 国际竞争 力 的高新 技术企 业 的龙 头 。 万 钢指 出 ,我 国还将 大力 提升 科技 改善 民生 的能力 ,加快 农 业科 技创 新 ,促 进 城 乡统 筹 的发 展 ,实施
全 民医药健康科 技行 动 ,加强 水环境 综合 治理 、生 态环境 保 护 、环 境污 染源控 制 以及 传染 病等 技 术 的研 发 ,
的突破技 术 创 新 体 系建 设 与 支 撑 产 业 技 术 进 步 相 结 合 , 促 进技 术 创 新 体 系建 设 与 地 方 经 济发 展 方 式 转 变
相 结 合 。力 争 再 用 5年 时 问 ,通 过 工 程 的实 施 ,
体制 ,优化配置资源 ,突出系统创新 ,力
为 认 真 贯彻 落 实 党 的 十 七 届 五 中 全 会 精 神 ,
深 入 实施 技术 创 新 工 程 ,推 动产 业 技 术 创新 战 略 李
联 盟发 展 ,2 1 0 0年 1 月 2日- 31 1 - 3,国家科 技 部 学
召 开产业 技术 创新 战 略联盟试 点 工作座 谈会 。 国家 科 技 部 党 组 书 记 、副 部 长 李 学 勇 指 出 , “ 二 五 ”期 间 ,要 全 面 实 施 国家技 术 创 新 工 程 , 十 为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提 供 更 加 有 力 的 支撑

中国科大-关于“十二五”期间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字[2011]44号)

中国科大-关于“十二五”期间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字[2011]44号)

关于“十二五”期间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字[2011]44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教学单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进一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学校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提高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是为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授上讲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构建有利于学生多元化自主学习的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校内外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建设精品开放课程是解决学习型社会对科学文化素养广泛需求与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矛盾的有力措施。

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神,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1.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影响。

课程内容分专题呈现,每讲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要求课程内容简练、授课PPT美观规范、讲课语言生动准确,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注重视频课程的可看性。

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政〔2012〕2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学技术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将该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四月五日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我国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科普人员数量不断增长。

据测算,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27%,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4.6万人,较2005年增长48.38%。

学校十二五年发展规划

学校十二五年发展规划

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学校成立于2007年9月,属于九年一贯制学校。

近四年多来,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矛盾、困惑与无奈。

譬如:校舍短缺、学校管理工作如何做到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摆脱传统的桎梏、平行班教研工作如何走向校本、青年教师如何快速成长、名师工程如何进一步推进等等。

为了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特制定学校今后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大教育装备投入,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二、校情分析:我校现有29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7个班,初中12个班;学生1225人,其中小学775人,初中450人;教职工161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107人,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71%,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85%。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创业,我校已经基本建成了园林式校园,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校情的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区前茅,学校现已成为江苏省农村示范初中、江苏省“冬季三项”先进学校、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区文明单位。

三、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之魂。

我校的办学理念概括起来三句话:1、以学生为本,培养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2、以教师为本,造就素质优秀、善于探究、和谐进取的教师队伍;3、以学校发展为本,建设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的特色学校。

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校的校风,校风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一所学校没有好的校风,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三风”建设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校的三风为:校风:赏识、合作、健康、和谐;教风:关爱、博学、严谨、求真;学风:乐学、好问、善思、敏行。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

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

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

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7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八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 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28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3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 开展国际合作。
——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 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 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 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保护和合理开发。
30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 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 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 福利和慈善事业。
31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 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11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 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 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 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 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 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 米。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7月目录序言 0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1)第一章“十一五”建设回顾 (1)第二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第二部分发展战略 (9)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 (9)第四章主要目标 (11)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15)第五章人才培养 (15)第六章学科建设 (20)第七章科技创新 (22)第八章队伍建设 (24)第九章国际交流 (27)第十章校园建设 (28)第十一章经费保障 (31)第十二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32)第十三章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36)第四部分组织实施 (40)第十四章组织落实与资源配置 (40)第十五章检查评价 (41)附表 (42)序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促进西南科技大学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第一章“十一五”建设回顾“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各项战略举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有了明显提高。

(一)坚持育人工作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西南科技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

西南科技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

西南科技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进一步加强学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培养一批科技拔尖人才,大力增强学校原始性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根据《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安排和要求,制定本计划。

第二章总体目标第二条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学校科技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重点培养扶持一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有利于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支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条计划从2013年开始实施,分期分批组织选拔。

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

到2020年,共培养支持100名左右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第三章保障措施第四条科技处、社会科学处通过“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等措施,切实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一)组织保障。

由科技处、社会科学处组织西南科技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候选人的评选活动。

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评审确定计划资助人选;对入选者所取得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进行评议;研究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中的重大问题。

(二)经费保障。

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由学校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科技处、社会科学处、计划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监察处)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章选拔原则和方式第五条学校坚持“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循序渐进”等原则,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川办发[2011]89号【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12.21【实施日期】2011.12.2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1]8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四川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 。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累计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957项,授权专利 8.3万件。

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登记技术合同数 3.3万项,实现合同成交金额228.5亿元。

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保持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幅为22.4% ,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2.3 % 。

科技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现。

教育部发布高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教育部发布高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教育部发布高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佚名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日前发布《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疑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显著提升高校科技综合实力、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基本建成高校创新体系,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总页数】1页(P15-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
【相关文献】
1.《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发布到2015年,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要达到每百人每年12件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4.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科学发展——在2013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二五规划交流材料

十二五规划交流材料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环境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二0一一年三月目录第一部分指导思想与规划定位 (5)一、指导思想 (5)二、总体发展思路 (5)三、系部发展定位 (5)第二部分发展目标 (6)一、发展目标 (6)二、具体目标 (6)第三部分发展措施 (9)一、夯实一个基础 (9)二、坚持两大主题 (9)三、深化三项改革 (10)四、抓好四项工作 (11)五、创新五个环节 (11)“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理性的发展阶段,是我院加快推进校园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关系学校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根据我院近几年发展实际,并结合我系自身发展特点,我主要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在“十二五”宏观大背景下,我院发展的探索创新长三角经济圈的持续、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实力强大的外企和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集聚于此,产生了对生产和技术服务一线技能工人持续、大量的需求;在“十二五”发展中,我院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我省2008年后,初中毕业生人数将持续下降,生源数量大幅减少;高校不停的降分扩招,高职还将全面放开自主招生,以及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使得技工院校的学生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省内技工院校与教育系统的中高等职业学校相比,在政策倾斜、经费来源、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眼光,准确把握我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校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开创教育教学工作、产业发展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奋力把我校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加速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以及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学校工作简要回顾“十一五”是我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时期。

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教学评建、硕士点创建、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紧密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抢抓机遇、拼搏进取、狠抓落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学校事业长足发展。

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由9620人发展到14320人,高等函授教育学生由2745人发展到8452人;与美、韩、德等国和台湾地区十多所高校深入交流,国际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荣获“优秀”等次。

荣获“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彰显,以优异成绩获批立项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

招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新生录取分数线与报到率持续攀升。

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大学生创业成绩显著,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和社会广泛好评。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新增17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形成了8个学科相互支撑、52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度进一步提高。

(三)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共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17人,其中博士15人。

培养硕士、博士57人。

引进和培养高级职称人员93人,入选省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6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2人,全省优秀教师3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2011年3月目录序言 (1)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2)第一章“十一五”建设回顾 (2)第二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第二部分发展战略 (10)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 (10)第四章主要目标 (12)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17)第五章人才培养 (17)第六章学科建设 (22)第七章科技创新 (23)第八章队伍建设 (26)第九章国际交流与合作 (29)第十章基础设施建设 (30)第十一章经费保障 (32)第十二章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33)第十三章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38)第四部分组织实施 (41)第十四章组织落实与资源配置 (41)第十五章检查评价 (42)附表 (43)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序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进入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努力迈进的新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促进西南科技大学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第一章“十一五”建设回顾“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各项战略举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有了明显提高。

(一)坚持育人工作中心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3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防特色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各1个。

在学校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

学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27918人,研究生2016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由1∶35.6上升到1∶12.8;学生素质能力不断提升,参加各类科技文化竞赛获得国家级奖217项、省级奖375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29468人,就业率达到90%。

国际合作教育和继续教育也得到有序发展并取得突出成绩,培养继续教育毕业生113478人。

(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博士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经过“十一五”的大力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材料、信息、资源环境和遗传育种学科为特色,理、工、农、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架构,2010年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初步形成了博士学位(建设)、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学士学位较为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博士学位(建设)、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次超过本科学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加到14个,涵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7个;专业学位点由1个增加到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1个增加到13个。

省部级重点学科由5个增加到12个。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产业成果丰硕。

在自然科学类科研基地建设方面,获得立项建设的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简称“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4个。

在社会科学类科研基地建设方面,2个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升格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建设1个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截止2010年,学校已拥有省部共建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社科基地2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10个、社科基地3个,依托优势学科的创新平台形成雏形。

学校承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由320项增加到11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由41项增加到70项,5年累计到校科研经费由“十五”期间的2500万元增长到18500万元。

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项,授权发明专利27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782篇,出版学术著作118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

目前,学校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16家,科技成果转化33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师资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和培养博士106人,教职工总数从1953人增加到2168人,专任教师从1222人增加到1689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的比例由62.3%上升到77.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4%上升到1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532人增加到65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后备人选12人。

新增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有5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五)加强基础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校“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由6.56亿元增加到15.18亿元。

学校建筑面积从74万平方米增加到90.85万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献从200.03万册上升到441.2万册(含电子图书),中外文电子期刊3万余种,本地电子资源存储总量超过15TB。

学校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1.67亿元增加到3.13亿元,建成了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高速校园网,学校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

(六)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

2006年12月,学校成为四川省与国防科工委(现为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新成立了国防科技学院,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获得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成功召开了第二届董事会,新增中国核工业集团821厂等15个董事单位。

与董事单位联合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总资产近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学校努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先后与国外3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多种国际合作的办学模式。

(七)坚持科学发展和民主管理,稳步推进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扩大了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

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载体,以校务公开为核心,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科学治校和民主治校,先后获得“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教科文卫系统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学校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教职员工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学生奖助学金大幅提升。

教职员工的年平均收入由3.81万元提升到7.41万元;学校新建了教师住房、幼儿园,扩建了教工食堂,新增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娱乐场所,为教职工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设立了多种形式和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建立了勤工助学基地,努力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完善了奖、勤、助、贷、补、免等多元化的帮困助学体系,资助力度不断提高,总资助额度20073万元。

(九)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明显。

成功召开了西南科技大学第二次党代会。

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切实做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机制。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关工委工作,先后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和“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立了政治学院,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党团学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十)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力度还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不够丰富,研究生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标志性教学成果较少,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布局不尽合理,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和影响的重点学科和学科方向较少,人文社会学科实力还需加强,学科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特色不够鲜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不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足,国家级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很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管理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学校资源有限且配置不够优化,办学效益不够突出;推进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线的综合改革力度不够,绩效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尚需健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二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一)未来10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10年,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10年。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决策,高等教育正面临新一轮的大改革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将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同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在能源、环境、制造、信息等领域将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领域将作出超前部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年)》强调“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和战略部署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四川省“两个加快”战略的实施、成渝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