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渔业资源
世界四大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综合考虑,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
它们是鱼类的饵料,一般温带海区较多。
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饵料也很丰富。
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只有南美洲的秘鲁渔场,是由于秘鲁沿海盛行上升补偿流,将深海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秘鲁沿岸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东南信风。
海水由岸边流向大洋深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补充,也就是上升补偿流,将大量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饵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主要海产北海渔场,鳕鱼、鲱鱼、毛鳞鱼日本北海道渔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鳕鱼秘鲁渔场:秘鲁鳀鱼北海道渔场世界第一大渔场——地处亚洲东部的日本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于北海道附近的海域。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鱼类型: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纽芬兰渔场位置及性质: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世界渔业概况
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2)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3)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 (4)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 (4)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 (5)3.1.5 世界水产品加工业概况 (7)3.1.6 世界先进渔业大国发展主要特色 (7)3.1.7 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15、16、17 (11)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3.1 世界渔业发展概况3.2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3.3渔业产业结构的演化3.4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5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渔业可持续发展3.6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资金、市场、政策、人才等)3.7 本章小结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地球表面的总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亿km2,海洋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的71%。
国际上把世界海洋划分为16大渔区,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为西北、东北、中西、中东、西南、东南六部分,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黑海及南极海区。
按照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渔场,即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渔场。
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世界海洋生物约20万种以上,其中海洋动物约18万种。
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
全世界鱼类约有2.5~3万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万种,但海洋捕捞种类的约有200种。
其中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占多数,约为140多种;超过100万吨的仅有12种,即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鱼、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它们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3。
海洋无脊椎动物估计有16万种,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130多种,包括乌贼、章鱼、鱿鱼、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鲍鱼、红螺、对虾、龙虾、蟹、海参、海蜇等。
世界海洋渔场概况
第十一章世界海洋渔场概况第一节概述一、意义近海渔业资源不断下降,捕鱼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好,人类对鱼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使要开发利用新渔场,到外国大陆架近海和公海上去捕捞生产。
国外:日本从19 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发展远洋渔业了。
我国:从1985 年开始发展,首战渔场是西非渔场,到2000 年全国已有远洋渔船1600 条(浙江350 条),曾经已与34 个国家有过远洋合作项目,到过他们的大陆架海区内生产,最高年产量达100 多万吨(1997 年)。
二、主要生产海区资源利用情况200m 水深以浅的大陆架海区是渔业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最早的地方,其面积仅占8%,但渔获量却占95%。
但是,这个大陆架海区的渔获量已持续下降了20 多年(从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起)。
而大陆坡和大洋上层水域面积很大,渔获量却占得很小。
有资源吗?有!主要是目前生产技术、渔船渔捞设备跟不上。
三、主要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全世界约有海洋鱼类1 万多种,主要捕捞对象(FAO 有统计产量的)约有200 种,其中绝大多数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约占3/4,100万吨以上的有12 种。
在这200 种渔业资源中,目前70%的种类已达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35%的种类资源量急剧减少。
海洋渔业资源前景不容乐观。
有没有还有潜力的渔业资源呢?有目前,世界上尚有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有3 种: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南极磷虾四、主要渔场情况1、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前世界上主要渔场都集中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有世界三大着名渔场:a太平洋北部的堪察加和阿留申群岛一带的北海道渔场b、大西洋东北部的北海渔场c、大西洋西北部的纽芬兰渔场2、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继续加强原三大渔场的开发利用外,开始把视线转向热带海域和南半球海域的渔业资源,因此开发出了世界又一个着名渔场:d、南太平洋的秘鲁渔场此外,还开发了南极海渔场、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渔场等。
世界四大渔场第二节世界重要渔场和渔业资源概况一、太平洋西北部按FAO 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61 区1、海区范围我国四大海区、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阿拉斯加湾等2、水文北部为寒流控制,南部有暖流影响3、渔业渔业资源丰富,渔获量很高,是世界上渔获量最高的一个海区。
渔业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
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修复 有助于渔业资源 的恢复,而渔业 资源的恢复也需 要良好的生态环 境作为基础
案例分析:介绍 一些成功的生态 环境修复和渔业 资源恢复的案例, 如某地通过治理 污染、恢复湿地 等措施,使得渔 业资源得到有效 恢复。
不同国家的渔业政策与生态环 境保护
国际渔业组织与政策
渔业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全球渔业分布 不同水域的生态环境 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不同国家的渔业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 未来渔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全球渔业分布
各大洋的渔业分布
太平洋:渔业资源 丰富,尤其是金枪 鱼、鲑鱼和鳕鱼等
大西洋:渔业资源 相对较少,但鳕鱼、 鲭鱼和鲱鱼等较为 常见
生态环境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水质:影响鱼类 的生长和繁殖
水温:影响鱼类 的生存和活动
水流:影响鱼类 的迁徙和分布
生物多样性:影 响渔业资源的丰 富度和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渔业资 源的影响:良好的 生态环境有利于渔 业资源的繁衍和生 长
渔业资源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过度捕 捞会导致渔业资源 枯竭,影响生态环 境的平衡
印度洋:渔业资源 丰富,尤其是金枪 鱼、鲭鱼和鲱鱼等
北冰洋:渔业资源 较少,但鳕鱼、鲱 鱼和鲭鱼等较为常 见
各大洲的渔业分布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国 家渔业资源丰富
欧洲:挪威、冰岛、英国等 国家渔业资源丰富
亚洲:中国、日本、韩国等 国家渔业资源丰富
南美洲:秘鲁、智利等国家 渔业资源丰富
非洲:南非、尼日利亚等国 家渔业资源丰富
淡水生态环境
淡水资源:河流、 湖泊、池塘等
世界四大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综合考虑,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
它们是鱼类的饵料,一般温带海区较多。
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饵料也很丰富。
亚洲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只有南美洲的秘鲁渔场,是由于秘鲁沿海盛行上升补偿流,将深海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秘鲁沿岸盛行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东南信风。
海水由岸边流向大洋深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补充,也就是上升补偿流,将大量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饵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因此秘鲁沿岸盛行的上升补偿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
主要海产北海渔场,鳕鱼、鲱鱼、毛鳞鱼日本北海道渔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鳕鱼秘鲁渔场:秘鲁鳀鱼北海道渔场世界第一大渔场——地处亚洲东部的日本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于北海道附近的海域。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产鱼类型: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纽芬兰渔场位置及性质:位于加拿大境内,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世界海洋渔业渔场及其资源状况.介绍
– 鱼类 – 软体类 – 甲壳类
第二节 各海区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世界主要种类资源及其渔场
▪ 略-自学 ▪ Fishstate Plus的使用
业 资 源 中 ,
请问在哪一个渔区渔业资源状况尚好,那一个渔区资源状况最恶劣?
1950 2000
请从 简 述 。年
到 年 , 渔 业 资 源 状 况 变 化 趋 势 如 何 ?
产0000
16000000
14000000
12000000 10000000 8000000 6000000
世界海洋渔业渔场及其资源状况
▪ 第一节 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潜力 ▪ 第二节 各海区海洋渔业发展 ▪ 第三节 世界主要种类资源及其渔场
第一节 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潜力
▪ 一、什么是有潜力的渔业资源? ▪ 二、世界渔业开发现状 ▪ 三、世界渔业产量
一、有潜力的渔业资源
▪ 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
的潜力,并且可能使得资源衰退甚至崩溃 – 衰退阶段(Depleted):产量相较历史水平降低,尽管捕捞努力量增加 – 恢复/崩溃阶段( Recovering/Collapse):在经历衰退阶段后,产量开始
回升,或者资源完全崩溃。
二、世界资源开发现状
200
还根 有据 约此 多图 少, 种在 具 有 开余 发种 潜海 力洋 ?渔
– 开发不足阶段(Underexploited):新渔业,产量增长有着很大潜力 – 增长阶段(Moderately exploited):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在产量增长上
有一定潜力,但是不大。 – 充分利用阶段(Fully exploited):渔业已经达到最大产量,没有增产的
【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
【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高中地理】[地理]: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世界海洋渔业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渔业资源的数量,二是渔业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程度。
渔业资源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的丰度,浮游生物是鱼类的主要食物。
因此,不同海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决定了海洋鱼类和渔场的分布。
大陆架是浮游生物的世界。
这里海水较浅,阳光透入好,水温较高,宜于浮游生物繁殖。
大陆架*近大陆,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滋养浮游生物。
大洋底海洋生物遗体腐烂后也能分解出许多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在海水中分布是不均匀的,以下层为最丰富。
大陆架海域,随着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运动,或者是由于上下水温不同而形成的海水垂直运动造成水体混合,下边的营养盐类被翻到上层供浮游生物食用。
因此,大陆架海域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是海洋鱼类云集之场所。
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的80%以上是在仅占海洋面积8%的大陆架水域捕获的。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往往是冷暖洋流交汇的地方。
当两股不同温度的洋流相遇时,海水温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的持续垂直运动,使海床上的营养物质漂浮起来滋养浮游生物,从而吸引大量鱼类游泳。
世界上有几个大型渔场都有这样的自然条件。
例如,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尤其是日本北海道和中国东部沿海渔场,位于日本暖流(日本称为“黑潮”)和黑潮寒流(日本称为“前潮”)的交汇处,占世界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东北太平洋渔场有北太平洋暖流和阿留申冷流的交汇处;以纽芬兰为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渔场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冷流的交汇处;以北海为中心的东北大西洋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极寒流的交汇处。
从纬度上看,上述几个大渔场都处在中高纬度的温、寒带地区,而热带水域渔业资源贫乏。
这主要是因为寒、温带水域多风暴,风大浪大,加速了海水的垂直运动;同时,由低温造成表层冷水下沉,引起海水上下混合,使下层营养盐类上翻,利于浮游生物及渔类繁育。
大西洋的地理特征与渔业资源
大西洋的地理特征与渔业资源大西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之一,它横跨东西两半球,连接着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欧洲。
这片广袤的海洋拥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同时也是丰富的渔业资源的所在地。
首先,大西洋的地理特征之一是其巨大的面积。
大西洋的面积约为106,460,000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0%左右。
它的东西宽度约为7,600公里,北南长度约为14,000公里。
这个广袤的海洋面积不仅使其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为大量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其次,大西洋还拥有多样的地形特征。
在大西洋中央,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中大西洋脊,它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系统。
这条脊横贯大西洋,从北极延伸到南极,长达1.8万公里。
中大西洋脊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它不仅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板块构造和地壳演化的重要证据,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大西洋还有许多海岸线和海湾。
北美洲的东岸和西岸都是大西洋的一部分,而南美洲的东岸则是大西洋的一部分。
这些海岸线和海湾为大西洋沿岸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例如,加拿大东岸的新斯科舍省和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以其丰富的渔业资源而闻名,尤其是大西洋鳕鱼。
这些地区的渔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西洋还有许多海底峡谷和海山。
海底峡谷是指在海底形成的深而狭长的河谷,而海山则是指在海底突起的山脉。
大西洋中的海底峡谷和海山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质景观之一。
例如,大西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达到了10,994米的深度。
这些地形特征不仅吸引了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的关注,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大西洋还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
大西洋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包括鳕鱼、鲑鱼、鳟鱼、鲽鱼等。
这些鱼类不仅供应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大西洋的渔业资源还包括贝类、虾类和其他海鲜。
渔业对于沿岸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管理和保护,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研究世界主要渔业资源分布
渔业历史悠久,是世界最早 发展渔业的地方之一
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多种鱼 类和贝类
渔业资源受到保护,实行严格 的捕捞限制和渔业管理措施
渔业资源对当地经济有重要贡 献,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
源
东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资源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如金枪鱼、箭鱼、鲨鱼等。
该区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拥有广阔的海域和适宜鱼类生长的环境,包括水流交汇、珊瑚礁、海山等。
深海渔业开发:借 助科技力量,探索 深海渔业资源,增 加可利用资源量
人口增长对渔业资源的需求增加
国际贸易对渔业资源的需求增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发展对高品质渔业产品的需求 增加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合理规划渔业 资源:制定科 学的渔业管理 政策,确保渔 业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
推广生态养殖: 发展生态养殖 技术,减少对 自然水域的污
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加强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作用,制定更加严格的渔业法规和监管措 施。
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提高渔业管理的效率和准 确性。
保护渔业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促进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际渔业合作
制定渔业资源管理政策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实施捕捞限额制度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 球渔业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护和管理措施
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渔 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
可持续渔业: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生态优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限制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 塞内加尔的渔民为了争夺渔业资源敢于 冒险在近海水域通宵作业,常常发生木 船与欧洲拖网渔船相撞的事故; • 日本渔船一旦进入俄罗斯方面认定的领 海,俄罗斯警备队的直升飞机就开枪扫 射;俄罗斯边防军开枪打死打伤日本渔 民和中国渔民的事情发生过多起; • 最引人注目还是 1994 年欧盟成员国争夺 金枪鱼之战和1995年的欧加渔事纠纷。
32
• 开发养殖了东北银鲫、团头鲂、彭泽鲫、鳜鱼、 乌鳢、甲鱼、河蟹、青虾等野生种。
• 这些品种的开发、培育推广,使单产水平大大
提高。
国外
• 德国的镜鲤品种,40年代乌克兰镜鲤和乌克兰
鳞鲤,
33
• 前苏联罗普莎鲤是育种史上最成功的突破性成 果,该品种的育成使该国的养鲤业向北推移了 10个纬度,发展到西伯利亚地区,取得了十分 显著经济效益,产生了质的飞跃。 • 前苏联在鲟、鳇鱼的属间杂交方面获得了具有 杂交优势的欧洲鳇和小体鲟的杂交种,它兼有 欧洲鳇生长快和小体鲟能在淡水中生活的优点, 也较为成功。
26
• 又如,日本是一个水产养殖发展较早、 速度快、养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 渔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在许多 方面和美国类似,如工业化程度高, 资金雄厚且自有化,生产专业化、 社会化,产供销加分工明确。加之 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的发展,特别 是栽培渔业,从而使日本在远洋渔 业受挫后,能够很快走上更具发展 前景的养殖之路。
14
二、水产增养殖业异军突起
• 60年代,我国家鱼人工繁殖的成功,对我国及 世界的水产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一些优良增养殖种类,如牡蛎、扇贝、鲍、海 带、紫菜、裙带菜、鲑鳟类、鲆鲽类、鲷类、 鲈鱼类等也突破了工厂化苗种生产难关。 • 养殖技术、放流技术、饵料生产和病害防治方 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渔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丰富的水域资源:世界上有众多的湖泊、河流、海洋等水域,提供了充足的渔业资源,有利于渔业的开发和利用。
2. 生态环境优化:渔业生态环境优化意味着水质优良、水域富含鱼类及其它水生动植物资源,以及适宜的海洋浪涌等自然条件,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加和繁衍。
3. 渔业技术进步:渔业技术的进步,如船舶设备、渔网、渔具的改进,加深了海洋捕捞和养殖的效果,提高了捕捞效率,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4. 支持政策的出台:政府对渔业的支持政策,如加大投入、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有利于渔民增加投入,提高渔业发展的积极性。
5.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鱼类及其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市场潜力巨大,这为渔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6. 提供就业机会: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和内陆的渔民、渔业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7. 对于海洋经济的贡献: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沿海地区
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渔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挑战和问题,如过度捕捞、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因此,在渔业发展的同时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印度洋的地理特征与渔业资源
印度洋的地理特征与渔业资源印度洋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海洋,位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之间,东临太平洋,西隔非洲与大西洋相望。
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印度洋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特征印度洋地理特征多样,包括海岸线、海洋环流、海底地形等。
印度洋沿岸分布着许多国家和岛屿,如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澳大利亚等。
这些国家和岛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印度洋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印度洋的海洋环流主要有南赤道洋流、巴西洋流、阿加拉斯洋流等。
这些洋流的形成和流动对印度洋的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印度洋还有许多海峡和海湾,如马六甲海峡、波斯湾等,这些地理特征也对印度洋的渔业资源分布产生影响。
二、渔业资源印度洋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资源区之一。
印度洋的渔业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
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周边国家的食品需求,还为渔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在印度洋的渔业资源中,鱼类是最主要的资源之一。
印度洋的鱼类种类繁多,有金枪鱼、鲨鱼、鲈鱼等。
其中,金枪鱼是印度洋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被广泛捕捞和贸易。
此外,印度洋还有丰富的贝类资源,如扇贝、蛤蜊等,这些贝类不仅可以作为食品,还可以用于制作珍珠等工艺品。
印度洋的渔业资源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国家依靠渔业资源维持生计,渔业也成为他们的重要经济支柱。
同时,渔业还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就业机会和贸易收入,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三、渔业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印度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在印度洋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各国加强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设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捕捞活动,保护渔业资源的繁殖和生长。
另一方面,各国加强了渔业管理和监测,制定了渔业捕捞限额和禁渔期等措施,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国际合作也在印度洋的渔业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
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亚丁湾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
这片海域位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适宜渔业发展的地区之一。
亚丁湾渔业经济的繁荣对当地民众的生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亚丁湾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这些资源因为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得天独厚,在温暖的海水中生活的鱼类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这为当地的渔民创造了丰富的渔业收入,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海鲜产品。
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不仅对当地渔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区域经济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渔业经济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成千上万的渔民在亚丁湾地区从事捕捞和养殖等工作,他们可以通过销售捕捞到的鱼类和其他海产品来维持生计。
同时,渔业经济还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渔网和渔船制造业,港口建设以及相关运输和加工业等。
其次,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也为海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海鲜供应。
这片地区的渔业资源丰富,优质的海鲜产品被出口到世界各地。
亚丁湾地区的渔业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盛誉,不仅品质卓越,还因为来源可追溯和环保捕捞等原因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出口渔业产品对于当地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贡献,不仅为国家创汇,还提高了地区的国际形象。
然而,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过度捕捞问题。
随着渔船的增加和渔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渔民们能够捕捞到更多的鱼类和海产品。
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过度捕捞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
因此,保护和有效管理渔业资源是亚丁湾地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另一个挑战是海洋环境污染。
亚丁湾地区是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大量的船只在这片海域航行。
这些船只排放的废水和废弃物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经济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对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亚丁湾地区的渔业经济在保障当地居民生计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产养殖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提供希望
水产养殖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提供希望
作者: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年第06期
《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24年6月7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24)
2022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增至2.232亿吨,比2020年增长4.4%。
其中水产养殖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09亿吨,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渔业,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并保护海
洋提供了一条有希望的道路。
全球水產表观消费量继续上升,2022年约达1.6亿吨。
自1961年以来,水产消费量的年增长率几乎是同时期世界人口年增长率的两倍,凸显了该行业在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方面的关键作用。
但是,全球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性仍然令人担忧,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加快渔业资源的保护和重建。
北太平洋的捕鱼种类与数量分布
北太平洋的捕鱼种类与数量分布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渔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捕鱼种类与数量分布。
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中,人们从事捕鱼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北太平洋地区常见的捕鱼种类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北太平洋地区的捕鱼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深海鱼类、底栖生物和近海鱼类。
其中,最重要的鱼类资源之一是鲑鱼。
鲑鱼在北太平洋地区广泛分布,并且数量众多。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捕鱼资源,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鲑鱼在北太平洋的分布范围较广,从阿拉斯加到俄罗斯远东地区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除了鲑鱼之外,北太平洋地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捕鱼种类,如沟鳜鱼、鳎目鱼和劳氏飞鱼等。
这些鱼类在北太平洋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并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沟鳜鱼是一种重要的底栖鱼类,常见于北太平洋的深海底部。
鳎目鱼则主要分布在近海水域,尤其是沿着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
而劳氏飞鱼则是北太平洋地区的常见近海鱼类,比较适应低温水域的生活。
此外,北太平洋地区还拥有多种重要的底栖生物资源,如虾类、螃蟹和贻贝等。
这些底栖生物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底层。
虾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捕鱼资源之一,常见的有北极虾、白虾和对虾等。
螃蟹也是北太平洋地区非常受欢迎的餐桌美味,尤其是当地的雪蟹和帝王蟹。
贻贝则是一种珍贵的海洋蚌类,以其鲜美可口的肉质而闻名。
从北太平洋地区的捕鱼种类与数量分布来看,这片海域拥有许多珍贵的渔业资源,为当地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然而,随着捕捞活动的扩大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北太平洋地区的渔业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使得捕鱼种类的分布和数量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为了保护北太平洋地区的渔业资源,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设立渔业保护区、限制捕捞季节和数量、加强环境监测等都成为常见的做法。
此外,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通过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北太平洋的渔业资源。
世界上渔获量最多的国家是亚洲的
世界上渔获量最多的国家是亚洲的
世界上渔获量最大的国家是亚洲的日本,而且日本的捕鱼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
由于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部,虽然其周围有很多海域,但是他们周围的海域大多都是公海,而且还有很多是非常干净的海,其中并没有太多的鱼类,于是他们就经常去太平洋或者是亚洲的海域进行疯狂捕捞,他们资源匮乏,所以经常以鱼类为食,因此捕鱼量也是非常之大的。
当然了,日本沿海的大陆架面积非常宽广,再加上寒流和暖流总是在北海道周围进行交汇,使得天然气候更为适合鱼类生存,饵料也特别充足,因此而形成了非常有名的北海道渔场。
再加上日本本身就是渔业大国,他们又紧靠海域,总是以鱼类为食,所以近海捕捞也更加方便,远洋捕捞他们也非常有经验,因此日本的捕鱼量在种种条件都很发达的情况之下,持续位居世界第一。
了解日本渔业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日本曾经有过一个非常辉煌的捕鱼高光时期,自1972年开始到1991年,这20年间,日本通过捕鱼获得了极大的利润,因此也获得了捕鱼量最高的称号,在此阶段当中日本还不断地进行海水养殖,获得了令世界所瞩目的优良成绩,当时日本的水产品年产量直接猛增到40多万吨,成为了仅次于中美两国之后的第三大水产出口国。
不过后来也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的海产捕捞量在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周边海域沙丁鱼产量急剧下降所导致的。
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人的过度捕捞,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本人靠着周边丰富的海洋资源,获得了极大的利润,可是他们却忽略了海洋环境的平衡,过度的捕捞让当地的渔业开始走下坡路,海洋环境也遭受损害,甚至还出现了很多鱼的尸体漂浮上来的情况,令人感到担忧。
黑海的渔业资源
黑海的渔业资源一、黑海的概述黑海位于欧洲东南部,被称为“欧洲内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闭海洋之一。
它的面积广阔,水深适中,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黑海周边国家如乌克兰、俄罗斯、土耳其、罗马尼亚等都依赖于黑海的渔业资源为生。
二、黑海的渔业资源种类黑海拥有多种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物种:1. 鱼类黑海是多种重要经济鱼类的栖息地,其中包括鲱鱼、鲈鱼、鳕鱼、鲑鱼、鳗鱼等。
这些鱼类在黑海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也是当地渔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2. 贝类黑海的贝类资源丰富,包括蛤蜊、扇贝、蚌类等。
这些贝类不仅可以作为食物供应,还可以用于制作珍珠等工艺品。
3. 甲壳类动物黑海的甲壳类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如虾、蟹、龙虾等。
这些甲壳类动物不仅是渔民们捕捞的对象,也是当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三、黑海的渔业发展现状黑海的渔业发展经历了起伏,但总体来说,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相对稳定的。
1. 渔业生产黑海周边国家的渔民们通过使用渔网、渔具等工具进行捕捞,将捕获的鱼类、贝类和甲壳类动物出售给市场。
这些渔业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出口到其他国家。
2. 渔业管理为了保护黑海的渔业资源,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捕捞季节、禁止捕捞某些物种、设立保护区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渔业科研为了更好地了解黑海的渔业资源状况,各国也进行了大量的渔业科研工作。
科研人员通过监测水质、物种数量、生态系统变化等指标,为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黑海渔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黑海的渔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黑海周边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加强渔业管理各国政府应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建立更严格的捕捞配额制度,限制过度捕捞。
同时,加大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保护渔业资源的合法权益。
2. 推广渔业科技通过引入先进的渔业科技,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气候变化对全球渔业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渔业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这个被比喻为地球“发烧”的现象,正在以一种无法忽视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变化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尤其是对于依赖海洋资源的渔业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风暴。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这对于珊瑚礁和贝类等生物来说是致命的。
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盖融化,不仅改变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还影响了海洋的流动模式。
这些变化就像是在海洋这幅巨大画布上随意涂鸦,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其次,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是深远的。
鱼类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特定的水温和盐度条件,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鱼类的分布和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鱼类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消失,而其他一些鱼类则可能会迁徙到新的地区。
这种不确定性就像是给渔民们的生计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让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再者,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随着某些鱼类数量的减少,渔民们为了维持收入,可能会加大对其他鱼类的捕捞力度。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对渔业社区的影响。
许多沿海社区的生活和文化都与渔业紧密相连。
气候变化导致的渔业资源减少和不确定性,可能会迫使这些社区面临搬迁或转型的压力。
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文化和身份认同上的巨大挑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了解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机制。
其次,我们应该推动可持续渔业的发展,减少过度捕捞和浪费现象。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气候变化对全球渔业资源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保护我们宝贵的海洋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未来的渔业能够继续繁荣发展,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就业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捞渔业总产量
挪威 泰国 俄罗斯联邦 印度 日本 印度尼西亚 智利 美国 秘鲁 中国 0 5 10 15 2.5 2.8 2.9 3.6 4.4 4.8 4.9 5 9.6 16.9 20
海洋和内陆捕捞渔业: 2004年前十名生产国(百万吨)
• Total catches in 2004 decreased by over 10 percent in comparison with 2002 in three fishing areas: Northeast Atlantic, Southwest Atlantic and Eastern Central Pacific.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91 catches totalled less than 10 million tonnes. • 有三个捕捞区2004年总产量比2002年减少10%以上:东北大西 洋、西南大西洋和中东部太平洋。东北大西洋自19991年以来产量 首次低于1000万吨。
• A sharp drop in catches of Argentine shortfin squid by local and distant-water fleets (2004 capture production was one-ninth of that in 1999) brought down total catch in the Southwest Atlantic to its lowest level since 1984.当地和远洋船队捕捞阿根廷滑柔鱼产量 的急剧下降(2004年捕捞产量只有1999年的 九分之一)使西南大西洋总产量跌至自1984年 以来的最低水平。 • Catche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Pacific peaked in 2002 at almost 2 million tonnes, but in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declined by about 13 percent. • 2002年中东部太平洋产量达到近200万吨的高 峰,但在随后两年下降了约13%。
• However,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capture production decreased in 2004 in comparison with 2003 and the upward longterm trend has probably lost momentum in this fishing area. Coastal fisheries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seem to be more vulnerable than in the other two areas, with a reduction in total catch, excluding tuna, of 0.2 million tonnes in 2004. total catches of tuna, which is the most valuable group of species and generally exported out of the area, reached almost 30 percent of the total catch. • 但西印度洋2004年的捕捞产量比2003年下降,长期向上的趋势可 能在该捕捞区失去。西印度洋沿海渔业似乎比另外两个区域的更为 脆弱,不包括金枪鱼,2004年总产量减少了20万吨。作为该区域 最有出口价值种类组的金枪鱼产量达到总产量的近30%。
• A continuous increasing trend in catch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Northwest Atlantic and Northeast Pacific since the recent minimums in 1998 and 2000. these two temperate fishing areas are among the most regulated and managed in the world, and the catch recovery that has occurred recently may be viewed as an indic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enforced after the crises experienced in the 1990s. • 自1998年和2000年分别的最低产量起,西北大西洋和 东北太平洋的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两个温带捕捞 区属于世界上最为规范和管理最好的区域,最近的产 量恢复可被认为是继上世纪90年代经历的危机之后有 效执行管理措施的标志。
• the Mediterranean and Black Sea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table fishing area in terms of total catches (1996 and 2004 quantities were unchanged, with only minor fluctuations), but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by species group shows an increase in small pelagics and a decrease in demersal fishes, tunas and sharks, suggesting that among the most valuable fishery resources several are declining. • 地中海和黑海在总产量方面是最稳定的捕捞区(1996和 2004年的产量没有变化,只有微小波动),但更详细种类 组的分析显示,小型中上层种类产量增加,底层鱼类、金 枪鱼和鲨鱼产量下降,表明最有价值的渔业资源正在衰 退。
• the highest and lowest total catch in the past ten years (1995-2004) for which complete statistics are available at the end of 2006 coincided with the fluctuating catches of Peruvian anchoveta, a species notor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El Niño effects on the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Southeast Pacific. • 过去十年(1995-2004年)最高和最低总产量的完全统计在 2006年年底完成,情况与秘鲁鳀鱼产量的波动相一致,该 鱼种极易受厄尔尼诺现象对东南太平洋海洋条件产生的作用 的影响。 • Catches of this small pelagic species in the decade ranged from a minimum of 1.7 million tonnes in 1998 to a maximum of 11.3 million tonnes in 2000, whereas global total catches excluding anchoveta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between 83.6 and 86.5 million tonnes. • 在这十年,该小型中上层种类产量从1998年最低的170万吨 变化到2000年的1130万吨,而不含鳀鱼的全球产量相对稳 定在8360万吨和8650万吨之间。
• Global capture production in 2004 reached 95.0 million tonnes, an increase of 5 percent in comparison with 2003, when total catch had declined to 90.5 million tonnes. • 2004年全球捕捞产量达到9500万吨,比2003年(总产量比上年下降)的 9050万吨增长5%。
世界海洋捕捞渔业产量
•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 production was 85.8 million tonnes in 2004. As for the global total catches (including also inland capture production), its recent trend has be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variations in anchoveta catches off Peru and Chile. • 2004年世界海洋捕捞渔业产量为8580万吨。如同全 球捕捞产量(还包括内陆捕捞产量)一样,其最近的 趋势受秘鲁和智利海域鳀鱼产量变化的强烈影响。
• Preliminary estimates for 2005 global capture production indicate that inland water catches have increased by almost 0.4 million tonnes and marine catches have decreased by over 1.5 million tonnes. However, less than one-third of the marine capture production lost in 2005 in comparison with 2004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igh variability of Peruvian anchoveta, as total catches of all other marine species combined were reduced by about 1 million tonnes. • 2005年全球捕捞产量的初步估计数表明,内陆捕捞产量增加了 约40万吨,而海洋捕捞产量则下降150万吨多。然而,2005年 海洋捕捞产量与2004年相比减产不到三分之一。这可归因于秘 鲁鳀鱼的高度易变性,同时,所有其他海洋总产量下降了约100 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