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国史大纲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14页)

合集下载

【2018-2019】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word版 (14页)

【2018-2019】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word版 (14页)

【2018-2019】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这是一本简单通俗的书,却也是值得一看的,下面是小
编带来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史大纲读后感【1】
一九三九年,中国久未从西学东渐的浪潮里反应过来,战事又吃紧,外敌
侵略的欺辱才刚刚开始作用于国人身上,要谈“文化自信”,实在不太现实。

钱穆先生显然在做一件很不合时宜的事。

他试图从文化源头开始追溯民族基业,重塑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
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柏杨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他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永不能团结,然而永不能团结如何
抟成统一的民族?此处钱老比柏杨之论要更为通顺合理。

)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斗争’与‘分裂’。

吾人若一游西安、洛阳、安阳、商丘以及济南、曲阜诸平野,溯大河,历
黄土,茫茫乎,苍苍乎,徘徊俯仰之间,必能想像我民族先民伟大创基之精神
于依稀仿佛中也。

”特别是最后一句,读来温情满溢。

民国二十二年前后,诸地已不可游,成书时没有将其删改,亦为哀其意。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其延续的正当性,质疑颇多。

大略原因有二,一说夏朝筑于黄河上游,商朝筑于黄河下游,而周灭殷,
承殷之基业。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

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

.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史大纲》读后感1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1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2020-08-12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史大纲读后感1《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

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

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

中国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史纲要读后感中国史纲要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中国史纲要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史纲要读后感(一)看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

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

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

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

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

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

“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么能够存在?》等着名论断,鼓舞了气势。

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孙述鹏《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国史大纲》心得

《国史大纲》心得

勿忘国史,砥砺前行
——读《国史大纲》有感
我坚信像《红海行动》和《战狼》等这种题材的电影,是国人人人都爱看、并都看过的几部电影。

而这两部也是我最爱看的两部现代电影。

她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泱泱大国的魅力,让我感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份子的荣耀,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国民安全感”。

回顾历史,这种安全感是否来之不易?是否还带有一丝丝的“血腥味”?是否能让人们想起点什么?是否可以唤醒新时代中“沉睡”的国民?
近日,拜读了钱穆老先生的《国史大纲》这本书,刚开始看时有些懵懂。

书中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又以半白话文及大量的半文言文为叙述方式,使得我读来之时感觉有些吃力。

当静下来细细的品读后,又觉得钱老先生的书是那么的回味无穷,那么的酣畅淋漓。

此书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跟随北大及很多学者南迁至昆明(国立师范大学),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教材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在如今国际形式多重复杂,世界信息多变的情况下。

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是无法“复制”的,也不可能“复制”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及解读,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营养汲取,对历史精华的有机传承,对抗战期间以史为鉴,从民族的记忆中找回自尊和自信,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唤醒沉睡的国魂。

以增强新时代国民的文化自信,以增强国民应对新时代新机遇的挑战,以达到强我中华的新时代的中国梦。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一)《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它与我们以前所用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大家都不会很陌生,它依据历史的发展,分阶段地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虽然将所有的事件内容表达得很清晰明了,但总是千篇一律,文字枯涩。

而我们总是只能将一些冰冷冷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我们也不能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在学历史,而是把这种意识形态强行塞到我们脑中。

这种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我想,把课本上的东西记得再熟,我们也不能了解中国怎么样兴盛起来,又怎么样落后下去。

像义和团运动,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在《国史纲要》这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也是他撰写此书的主旨。

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也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上下)》是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钱穆。

本书主旨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史大纲》读后感1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数学系西热艾力.买提玉苏甫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

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关于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10篇)钱穆《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读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放下的书,而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思绪万千的巨著。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说实话,有点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历史脉络给吓到了。

但随着一页页读下去,就像是慢慢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大门,里面的景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钱穆先生在书中把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的大一统;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与融合,到隋唐的盛世繁华;从宋元明清的风云变幻,再到近代的沧桑巨变。

这一路走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传奇。

就拿唐朝来说吧,以前我对唐朝的印象就是唐诗、唐太宗、杨贵妃这些比较零散的点。

但在《国史大纲》里,唐朝变得立体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那熙熙攘攘的街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汇聚,有穿着华丽丝绸的富商,有牵着骆驼的西域商人,还有拿着书卷的文人墨客。

街边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那时候的唐朝,真的是开放、包容又充满活力。

还有宋朝,一直觉得宋朝总是被周边的国家欺负,有点弱。

但钱先生的书让我看到了宋朝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

那时候的宋词,简直就是人们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或婉约或豪放,都那么动人。

而且宋朝的商业超级发达,老百姓的生活也挺丰富多彩的。

想象一下,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有人在卖精美的瓷器,有人在表演杂技,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这画面多有生活气息啊!再说说明朝,以前只知道朱元璋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皇帝,觉得挺传奇的。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比如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多少人为了能金榜题名,日夜苦读。

还有那些东厂西厂的特务机构,感觉充满了神秘和恐怖。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一些相似的情节。

比如说,一个朝代刚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统治者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到了中期,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官员腐败、土地兼并;到了末期,往往是民不聊生,最终导致王朝的更替。

读《国史大纲》有感范文

读《国史大纲》有感范文

的。

在大家学习历史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国史大纲”的信息,不过很少有人真正去阅读它。

不过,在我最近的一次读书经历中,我选择了读《国史大纲》,并且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我要说一句话,那就是《国史大纲》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读物。

它从最早的中国历史,一直到新中国的创和发展,刻画了中国的历史长河。

作为一名历史学生,我深知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而《国史大纲》作为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书籍,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中,我发现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对于那些不被历史书籍所提及的人物,事件的介绍。

例如,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我们习惯于认为他们都是非常英勇无畏,毫不畏惧的。

但是,《国史大纲》则为我们呈现了这些人物生平的种种细节,让我们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真实的认识。

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在读到《国史大纲》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历史课本中所没有的事件,细节和人物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例如,我们知道关于项羽刻石,伏波山之战,古田会议等等历史事件,但《国史大纲》则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使我对于历史事件有了一个更加整体,深入的认识。

《国史大纲》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非常精练和清晰易懂。

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历史的繁琐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在读的过程中,我很快就能够将新的内容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我还要提到《国史大纲》对于历史文化的阐述。

历史是一道经年累月不变的流水带,一直流淌到现今,而文化则是这个流水中的风景。

《国史大纲》的大量篇幅也着重阐述了这些历史文化的演变和重要性。

比如中华传统思想,儒教道教,佛教思想等等,都在《国史大纲》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

它深刻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少的历史石经和碑文中都镌刻了极富启迪性的历史文化魂,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的遗产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特色文化。

回想起阅读《国史大纲》的这段时光,我深深地被其震撼。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篇1《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

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

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

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

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

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精彩9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精彩9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精彩9篇)《国史大纲》读后感篇一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

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

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首先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这是一本简单通俗的书,却也是值得一看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阅读!国史大纲读后感【1】一九三九年,中国久未从西学东渐的浪潮里反应过来,战事又吃紧,外敌侵略的欺辱才刚刚开始作用于国人身上,要谈“文化自信”,实在不太现实。

钱穆先生显然在做一件很不合时宜的事。

他试图从文化源头开始追溯民族基业,重塑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柏杨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他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永不能团结,然而永不能团结如何抟成统一的民族?此处钱老比柏杨之论要更为通顺合理。

)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斗争’与‘分裂’。

吾人若一游西安、洛阳、安阳、商丘以及济南、曲阜诸平野,溯大河,历黄土,茫茫乎,苍苍乎,徘徊俯仰之间,必能想像我民族先民伟大创基之精神于依稀仿佛中也。

”特别是最后一句,读来温情满溢。

民国二十二年前后,诸地已不可游,成书时没有将其删改,亦为哀其意。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其延续的正当性,质疑颇多。

大略原因有二,一说夏朝筑于黄河上游,商朝筑于黄河下游,而周灭殷,承殷之基业。

夏商周非一脉相承之文化,反倒是异族相吞,有文化断层。

说法很不妥,然而据事实看似乎无过。

钱穆没有太着意于这个“正当性”的问题,也没有回避什么,我只看到他字里行间满是赞赏。

“若以殷代文化与周初相较,则颇见其有一脉相承之迹。

……盖古代此黄河东、西两隅之交通,早已殷繁,故于商人中亦时见舜、禹故事之流传。

夏、殷两代文化已见交融,更何论于后起之殷、周。

”对王朝更迭的思想合理性也有解释:“(董仲舒公羊春秋一派)大抵主张天人相应,政治教化亦须随时变革,并不认有万世统一之王朝,亦不认有历古不变之政治。

”可看出钱穆先生不但赞赏民族之起源,而且赞赏儒家求变之思想。

换句话说,钱老认为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起源之特殊,才有了儒学新思想,才有了先进的文明。

这比所谓万世不变的王位继承要优越、稳定得多。

国人的文化自信都主要来自儒家传统(即所谓国学),但之后清朝一完蛋,儒学高高在上的地位没有了,孔子名声急转直下,文化自信已近消磨殆尽。

此时再论说儒家,无异于对牛弹琴。

钱穆先生换了个角度,迸出些新奇之论:“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孔子实已超出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在今人视之,孔子只在中国境界内活动。

在孔子当时,则实为对整个人类之文化世界而服务也。

”听过王赓武先生的系列讲座。

他说“天下”,说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天下”变迁。

先生仅凭自身多年的学识便描绘出一幅精彩的文化地图,让人印象深刻。

一次讲座临毕,听众问他,您觉得世界的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先生回答,我觉得现在就像春秋战国,无所谓好与不好,只希望中国的“天下”观念会给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多帮助吧。

“先秦思想趋向前者,以人类全体之福利为对象,以天下太平为向往之境界,超国家,反战争。

……皆就全人类着眼,而发挥其平等观念之深义者也。

……教育主于启发与自由,政治主于德感与平等,对异民族主于我同化于和平,处处表示其‘大同’之怀抱。

”相隔八十年,两人的观点居然这般相似。

如今的世界形势,钱穆借史实猜得精准。

又有钱老于《齐桓晋文之霸业》中的描述:“参加联盟诸国,在内可保持政府之安宁,乱臣贼子有所顾忌,不敢轻行篡弑。

在外可保国际之平衡,相互间不得轻启衅端,有事付之仲裁,以和平为职志。

是为联盟国应得之权利。

其义务则如国际间之服役,一国有寇患,各国在霸主领导下会师戍守,或助城筑,及共同作战。

每逢盟主出师,例得向同盟国乞师。

平时则需对盟主纳相当之贡币。

”这简直是古代版联合国,模式、效用几近一致。

我老觉得《国史大纲》有种类似于预言或者说愿景的味道。

钱穆当然没明说,究其字面,钱老更希望国人把“温情与敬意”落实于读史即可,无其它过分要求。

然而我猜想他或有更深的用意在,欲以古事鉴今事,鉴出些亲切,鉴出些真理来。

此乃史学研究的最为要紧的目标之一,钱老想从中连一条线。

“荀子分人为四等:一、大儒,知通伦类,明百王之道贯,为天子、三公,惟此可以‘法先王’。

此如今云‘先知先觉’。

二、小儒,奉法守法,为诸侯、大夫、士,此仅当‘法后王’。

此如今云‘后知后觉’。

三、众人,为工、农、商、贾,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

此如今云‘不知不觉’。

四、奸人,才行反时,杀无赦。

此如今云‘反动分子’。

”妙哉。

钱穆几次提到“反动”这个词。

战国晚年之学术,特别是老、荀、韩三人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乃“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说到西汉初年的学术,竟说“文学之与商贾、游侠,同样为统一政府之反动。

”“反动”一词应是贬词,于现时用,贬义更甚。

钱老用之而不时时贬之,实让人费解。

《道德经》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时反道之事,一概可称为反动。

于是,钱老曰“反动分子”,是为后来之反革命;曰“反动思想”,即不同于战国早期承春秋时代贵族学的儒墨两家“皆针对贵族阶级”,亦不同于战国中期“多偏重于学术界如何对付政治界之问题”,而是逆道而行,“为政治界应如何对付学术界之问题”;曰“统一政府之反动”,是云因汉室初期崇尚黄老无为不重学术,使得文学退步,违反大势,走了破坏统一的道路。

“反动”的古今词义一相较,追本溯源,线不经意间就连起来了。

用心之良苦,于此可窥见一斑。

国史大纲读后感【2】高考前初识钱穆大名。

当时目的单纯,每半个月匆匆买一本《读者》当作文素材用。

然后知钱穆之《国史大纲》,知其在东学西渐的时代为国学招魂,知其对国史充盈的感性:“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我毫不迟疑地在接下来的作文中将钱穆先生的故事当素材用了。

素材所占篇幅过长,被老师批论述过多,详略不当;然而我写得是兴高采烈感觉良好。

我隐隐发觉这一口气写下来不顾逻辑不顾篇幅还洋洋自得背后的原因,也许是这简单的一点“温情与敬意”,轻触了我心里那根紧绷的琴弦,使它不可遏止地要蹦出些杂乱的音符来。

由此我觉得,先生写的《国史大纲》,必定也满溢着历史的温存。

即使不认得钱穆先生,我对民国时代的学者也常怀着些特殊的感情。

我不知恣情任性是否更适用于政治混乱战火纷飞的年代,然而民国时代的他们的确表现得更为明显,大笑,大骂,爱憎分明,穷尽一生的气力倾注到他们的信念上。

可敬,可亲,坦率淋漓。

而现今的学问家倒是离我远之又远,除了范曾那句“这幅画里有冷意”把我惊了一下之外——后来发觉只是“冷意”刺激了感受器官,也非触手可及。

后来信奉李敖,觉得他骂得狠,骂得爽快,学问水平不低,但是骂着骂着流俗地痞气多了,越发出离,成了大众娱乐品。

这才明白“学者”不是轻易能承担的名号,既然不是学者,姑且称其为行为艺术家罢。

钱穆先生不是行为艺术家。

他有真性情。

《国史大纲》开头的引论让我很是震撼。

洋洋洒洒三十多页的“引论”,先生心绪皆藏在里,极为不平静。

他列举种种乱象,指出史学之传统派、革新派和科学派的偏颇之处,逐一批驳,不止一次在论述末尾道:“若不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有其所应食之恶果在矣。

”后来《书成自记》中先生收敛许多,又补充:“然此书虽草略,其所以为此书之意,则颇有当为国人告者,因别为引论一篇。

辞繁不杀,读者哀其意可也。

”言至微,而我泪已盈眶。

先生费心劳力守住国史剩下的那点纯净,执拗地辩驳了几十页,仅仅是为了读此书者能“哀其意”而已。

一丝企望,道尽悲凉。

先生的史纲里常有起落盛衰。

西学认定这是历史规律,熟视无睹,把历史起因带入分析框架就算完,研究手法里颇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思。

然而这就无法做到温情与敬意了——但汉刚起之时,钱老点评道:“农民政府之好处在真朴,坏处在无礼貌;可爱处在皇帝、宰相如家人,其弊处则皇帝待宰相如奴仆。

”像是在说一个小孩子,听得出有怜爱和担心的口气。

汉盛时又讲:“此等处可见学术指导政治,政治转移社会。

当时中国史,实自向一种理想而演进。

”这样的点评,绝对是有感情的——恰如他自己也处于此时代一般亲切的感情,凡事带着良好的企望,佳即褒扬,坏即谴责。

真性情也。

也因此,从第一眼看到《国史大纲》起,我几乎时时铭记钱老先生“温情与敬意”的告诫去看史,然而渐发现很难做到。

有些史实让我几乎无法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看待,仅举一例说明,如一次夏商周考古课上我看到商代墓里的人殉与人祭,看到诸多皇室贵族的大型墓里发现骨架的庞大数目,看到课件里的示意图,我真不敢想像那个时候出现过多少次这样的惨剧,有多少人为了墓葬而死于非命。

这种情形还如何温情,还如何敬意?此种疑惑定然不少,文明和野蛮总是并行。

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几千年前的文明进程,接受不了的事情会多出想象。

这当是问题所在了:当代我辈看国史,常不自觉地将国史与当今之事割裂开来,不论是从朝代记起还是从公元纪年算起,对几千年文明史也仅限于知晓、记诵与猎奇的程度,引以为鉴以至于抱感情看待者寥寥无几;若不割裂,看到国史中各种异事,又不免惊诧难受,恨其后果,恨其发展的缺憾,以致造成今日种种荒唐异象奇观。

这种情况下,国人最正常的反应就是骂。

破口大骂,从古到今地骂,变着法地骂,骂得挺痛快的,嘴上骂不说,写到书上,继续骂。

近现代中国一点都不缺这样的骂将,美其名曰“愤青”“爱国人士”“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国人跟着骂和挨骂,越挨越骂越觉得痛快。

柏杨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即恨不得把国人劣根性一一刨挖而出,咬牙切齿,详细布列,直到把“丑陋”二字都用上,才稍可以消解。

这一点矛盾,我想钱穆先生自己也深有体会,他极力批驳的时代乱象,无疑可以由史根究起。

然而他最终还是平抑住了,以大字在成书首页标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然后提“温情与敬意”,说“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谈何容易。

国史大纲读后感【3】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