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7.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相对 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值 Ec,这 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称为反 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 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
根据Boltzmann 分布定律,能量大于阈能(即ε≥εc)的活 化分子所占的分数为
(1)(2)式完全等效,(1)式以分子计,(2)式以1mol计算。
2A p
Ec 2 2 8RT 1/ 2 k = d AA L ( ) exp( ) (3) 2 MA RT
6.碰撞理论理论要点
a.将反应分子看作是刚性圆球粒子。
b.不是所有分子的碰撞都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只 有那些碰撞动能大于或等于某临界值的碰撞才可 能发生反应。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分数q=e(-εc/kt) =e(-Ec/RT) c.在恒容条件下,-dCA/dt=ZABq=ZAB e(-Ec/RT) ZAB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总的碰撞 数。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 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 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 大的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 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9.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碰撞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十分明确 的反应图像,对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 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效碰撞 分数,指前因子A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系数k 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缺点: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率 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 得, 所以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大学物理化学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

大学物理化学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

第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 ( )A、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cB、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cC、互撞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cD、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c2.简单碰撞理论属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分子是无相互作用的刚性硬球B、反应速率与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成正比C、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D、反应的判据之一是联线上的相对平动能大于某临界值3. 根据碰撞理论,温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活化能降低B、碰撞频率提高C、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增加D、碰撞数增加4.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的要点是: ( )A、反应物通过简单碰撞就变成产物B、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反应物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反应速率决定于活化络合物分解为产物的分解速率D、引入了方位因子的概念,并认为它与熵变化有关5. 过渡态理论对活化络合物的假设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 ( )A、是处在鞍点时的分子构型B、正逆反应的过渡态不一定相同C、存在着与反应物间化学平衡D、生成的过渡态不能返回反应始态6. 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反应分子经碰撞激发后 ( )A、立即分解B、有一时滞C、发出辐射D、引发链反应7. 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速率受离子强度影响的规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应是: ( )A、离子强度I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I越大,反应速率越小C、同号离子间反应,原盐效应为正;D、电解质与中性反应物作用,原盐效应为负[Co(NH3)5Br]2++OH-→[Co(NH3)5OH]2++Br-CH2ICOOH+SCN-→CH2(SCN)COOH+I-8. 除多光子吸收外,一般引起化学反应的光谱,其波长范围应是: ( )A、可见光(400 - 800 nm)及紫外光(150 - 400 nm)B、X射线 (5 -10-4nm)C、远红外射线D、微波及无线电波9.对光化学第二定律的认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对初级,次级过程均适用B、对任何光源均适用C、对激光光源及长寿命激发态不适用D、对大、小分子都适用10. 与光化学基本定律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被物质吸收了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B、光化学反应所得到的产物数量与被吸收的光能的量成正比;C、在光化学反应中,吸收的光子数等于被活化的反应物微粒数;D、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吸收系数越大,透过溶液的光强度也越大11. 已知 HI 的光分解反应机理是:HI + h→ H·+ I·H·+ HI→ H2 + I·I·+ I·+ M→I2 + M 则该反应,反应物消耗的量子效率为: ( )A、 1B、 2C、 4D、 10612. 光化反应与热反应(黑暗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 ( )A、反应都需要活化能;B、温度系数小;C、反应都向G(恒温恒压,W'=0时)减小的方向进行;D、平衡常数可用通常的热力学函数计算13. 温度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A、与热反应大致相同;B、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学反应速率下降;C、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学反应速率不变;D、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的变化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小14. 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B、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C、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平衡,以致使转化率大大地提高了D、催化剂能同时加快正向和逆向反应速率15. 称为催化剂毒物的主要行为是: ( )A、和反应物之一发生化学反应;B、增加逆反应的速度;C、使产物变得不活泼;D、占据催化剂的活性中心;16.乙醛的光解机理拟定如下:(1)CH3CHO + hνCH3· + CHO·(2)CH3· + CH3CHO CH4 + CH3CO·(3) CH3CO·CO + CH3·(4) CH3· + CH3· C2H6试推导出CO的生成速率表达式和CO的量子产率表达式。

物理化学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物理化学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f f'
1
f ' kBT
1 exp( h )
h
kBT
k
K
c
k BT h
f ' exp(E0 )
f A fBC
RT
Kc
f ' f A fBC
exp(E0 ) RT
k
kBT h
K
c
g
Kc
K
c
(C g
)n1
n 为所有反应物的计量系数之和
rG
g
m
(C
g
)
RT
ln[K
c
(C
g
)n1
]
g
K
c
令∠ABC=180°,即A与BC发生共线碰撞,活化 络合物为线型分子,则EP=EP(rAB,rBC),就可用 三维图表示。
三原子分子反应的势能面
反应坐标: 在势能面上,反应沿着RT→TP 的虚线进行,是一条最低能量 的反应途径
三、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1、公式推导和公式
A B Kc [ AL BL C] A B C
缺点: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 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 能求得,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12.2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一、理论模型 1、 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要经过一个过
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需要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 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过渡态里理论又称为活 化络合物理论。
k
d
2 L(8RT
AB
)1/
2
dcA dt
d
2 AB
L(8RT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259-186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259-186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本章知识要点与公式1. 碰撞理论双分子碰撞频率 :2AB AB A B Z pd L c = 22AA AA A 2Z d L π= 临界能c E 与活化能a E 的关系:12a c E E RT =+ 用简单碰撞理论计算双 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2AB aEk d RT π⎛⎫=- ⎪⎝⎭ 2AA 2a E k d RT π⎛⎫=- ⎪⎝⎭ 概率子Pexp a E k PA RT ⎛⎫=- ⎪⎝⎭2ABA d π= A P A =n n n n 2. 过渡态理论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B B B exp E k T f k h f RT π≠⎛⎫=- ⎪⎝⎭用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010B r m r m exp exp nk T S H k c h R RT ≠≠-⎛⎫⎛⎫∆∆=- ⎪ ⎪⎝⎭⎝⎭对于双分子理想气体反应:1n000B r m r m exp exp k T S H P k h RT R RT -≠≠⎛⎫⎛⎫⎛⎫∆∆=- ⎪ ⎪ ⎪⎝⎭⎝⎭⎝⎭3.原盐效应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B 0lg2kz z k = A z 与B z 同号,产生正的原盐效应,I ↑ k ↑;A z 与B z 昇号,产生负的原盐效应,I k ↑↓。

4. 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初级反应中, 一个反应分子吸收一个光子而被活化。

1 mol 光子能量(1 Einstein ) 101197J m mol Lhcu Lh νλλ-.===⋅⋅量子产率 ar I ϕ=5. 催化反应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改变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只能缩短达到平蘅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蘅的组成。

酶催化反应历程( Michaelis – Menten 机理)米氏常数12m 1k kK k -+=当[]S →∞ 时 []m m m111S K r r r =⋅+将1r对[]1S 作图,可求m K 和m r .典型俐题讲解例 1 500K 时,实验测得 NO 2 分解反应的提前因子为 61312.0010mol m s --⨯⋅⋅,碰撞截面为1921.0010m -⨯,试计算该反应的概率因子 P解 :2AA2A d π=c 2σ= ()()19223-12 1.0010m 602310mol-=⨯⨯⨯.⨯7-13133710mol m s -=.⨯⋅⋅61371320010mol m s 33710mol m s A P A --1∞--1∞.⨯⋅⋅==.⨯⋅⋅ 例 2 实验测得 N 2O 5 分解反应在不同温度时的反应速率常数,数据列于表中。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一、 选择题1.以下有关催化剂不正确的说法,是催化剂(A )改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 )改变反应途径(C )改变频率因子 (D )降低活化能 2.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是由于它能使(A )指前因子增大 (B )几率因子增大 (C )碰撞频率增加 (D )活化分子数增加 3.反应本性、温度、反应途径、浓度与活化能关系正确的是(A )反应途径与活化能无关 (B )反应物浓度与活化能有关(C )反应温度与活化能无关 (D )反应本性与活化能有关 4.气固相催化反应Pt<700K 2CO(g) + O 2(g)2CO 2(g)的速率方程是: r = k p (o 2)/p (co), 其反应级数应为:(A) 一级反应 (B) 二级反应 (C) 对 O 2是一级,对 CO 是负一级 (D) 级数不能确定 5.某反应速率常数与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12124()2k k k k , 则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 a 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的关系为:(A) E a =E 2 +12E 1 - E 4 (B) E a = E 2+12(E 1- E 4)(B) E a = E 2+ (E 1- 2E 4)1/2 (D) E a = E 2+ E 1- E 46.在平行反应中要提高活化能较低的反应的产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A) 升高反应温度 (B) 降低反应温度 (C) 反应温度不变(D) 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

7.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 Arrhenius 关系式能成立的范围是:(A) 对任何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 (B) 对某些反应在任何温度范围内 (C) 对任何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D) 对某些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8.一个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是逆反应活化能的2倍,反应时吸热120 kJ·mol-1,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是(kJ·mol-1):(A) 120 (B) 240 (C) 360 (D) 609.物质A 发生两个一级平行反应A B,A C,设两反应的指前因子相近且与温度无关,若E1> E2,则有:(A) k1> k2 (B) k2 > k1 (C) k2= k1 (D) 无法比较k1, k2 的大小10.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B)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C) 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平衡,以致使转化率大大地提高了(D) 催化剂能同时加快正向和逆向反应速率11.下面四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具有速控步的反应历程中,达到稳态后,速控步后的各个步骤的反应速率都等于速控步的反应速率,速控步前的各步骤均处于平衡状态(B) 根据微观可逆性原理,在反应历程中不可能出现2A → C + 3D 这样的基元反应(C) 在光化学反应中,体系的Gibbs自由能总是在不断地降低(D) 在采用温度跃变的驰豫法来研究溶液中的快速反应时,该反应必须是放热或吸热反应12.除多光子吸收外,一般引起化学反应的光谱,其波长范围应是:(A) 可见光(400 - 800 nm) 及紫外光(150 - 400 nm)(B) X射线(5 - 10-4 nm)(C) 远红外射线(D) 微波及无线电波13.在光的作用下,O2可转变为O3,当1 mol O3生成时,吸收了3.01×1023个光子,则该反应之总量子效率Φ为:(A) Φ=1 (B) Φ=1.5(C) Φ=2 (D) Φ=314.根据微观可逆性原理,反应物分子能量消耗的选择性和产物能量分配的特殊性 有对应关系,因此对正向反应产物主要是平动激发,则对逆向反应更有利于促进反 应进行的能量形式应为:(A)振动能 (B)转动能(C)平动能 (D)能量形式不限,只要足够高 15.对Einstain 光化当量定律的认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对初级,次级过程均适用 (B) 对任何光源均适用 (C) 对激光光源及长寿命激发态不适用 (D) 对大、小分子都适用 16.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A) 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 c (B) 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 c (C)互撞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 c (D)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 c 17.在碰撞理论中校正因子P 小于1的主要因素是:(A) 反应体系是非理想的 (B) 空间的位阻效应 (C) 分子碰撞的激烈程度不够 (D) 分子间的作用力 18.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多原子分子被振动激发后 (A) 立即分解 (B) 有一时滞 (C) 发出辐射 (D) 引发链反应19.同一个反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未加催化剂时平衡常数及活化能为k 及E a ,加入正催化剂后则为k '、E a ',则存在下述关系: (A) k '=k , E a =E a ' (B) k '≠k , E a ≠E a ' (C) k '=k , E a >E a ' (D) k '<k , E a '<E a20.过渡态理论的速率常数的公式为()()()k k T h q q q E RT =≠-B AB//exp /∆0,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q ≠不是过渡态的全配分函数 (B) q A , q B 是任意体积中分子的配分函数 (C) q A , q B , q ≠均是分子在基态时的配分函数(D) ()k T h B /是过渡态M≠中任一个振动自由度配分函数二、 判断题1.关于催化剂特征的不正确描述是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全不改变。

动力学基础二

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二)人们在测量了大量k后,对k对T的依赖关系有了相当的了解。

为什么会有这些宏观规律?必须从理论上给以回答。

更重要的是人们希望动力学能像热力学预言方向和限度一样,能预言反应的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理论,是根据实验事实,借助分子运动及物质结构知识,为寻找反映速率规律而提出的科学假设。

尽管,目前,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实际,但它正是动力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现代物理化学的热点。

在反应速率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个理论,一个是简单碰撞理论,另一个是过渡状态理论。

本节先介绍碰撞理论。

§12.1简单碰撞理论简单碰撞理论是以硬球碰触为模型,导出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又称为硬球碰触理论。

简单碰撞理论,是1918年Lwis在接受了Arrhenius关于“活化状态”和“活化能”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气体分子运动论而建立起来的。

现以气相双分子简单反应A+B→P or 2A→P为例来讨论,对反应是如何进行的问题,碰撞理论有两点基本假设:①两反应物分子要发生反应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发生碰撞。

②但并不是任何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都发生反应,只有两反应物分子能量超过一定植时,碰撞后才能发生反应,即,活化分子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活化分子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碰撞数就应是反应速率。

若用“Z”表示单位体积单位时间中分子间的碰撞数,用“q”表示有效碰撞在总碰撞中可占的分数,则反应速率就可表示为dn==r-Zqdt显然,只要设法求得z和q,就可求得速率及k′.1.碰撞数z的求算假设分子为刚性球体(对结构较简单的分子,这样认为是正确的),根据分子运动论可知,若是A,B两种不同分子间的碰撞,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中的碰撞数为(P226)B A 2ABAB n n RT 8d Z πμπ⋅= 其中,2d d d B A AB +=,B A B A M M M M +⋅=μ,V N n A A =,VN n B B =,V 为体积;N A ,N B 为A ,B 的分子数;M A ,M B 为A ,B 的摩尔质量;d A 、d B 为A 、B 分子的直径;d AB 为A ,B 分子的平均直径;πd AB 2称为碰撞截面,其往往可作为一种碰撞行为几率大小的度量。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第12_化学动力学基础2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第12_化学动力学基础2

k

K
≠ c
=
kBT h
f fA
≠'
fBC
exp


E0 RT

一般基元反应 k 的计算式为
k
=
kBT h
f ≠' ΠfB
exp


E0 RT

常温
kBT ≈ 1013 s−1 h
36
A (单原子) + B(单原子) ‡ˆˆˆ†ˆ[ALB]≠ (双原子)
( ) k = kBT ( ) ( ) h
25
势能面
Ep
OT ≠
rAB
A+RBC
D
P
rBC
AB+C
A+B+C
26
R点:是反应物A+BC分子的基态。随A原子靠近, 势能沿RT 升高,到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C原子离去,势能沿TP线下降
P点:是生成物AB+C分子 的基态
D点:是离解为A,B,C原 子时的势能
OEP一侧是原子间 的相斥能,很高
f
3 t
fr2

f
3 t
A
f
3 t
B
exp


E0 RT

1个振动自由度用于活化络合物的分解
37
A
(
N
,非线型多原子分子
A
)
+
B
(
N
,非线型多原子分子
B
)
‡ˆˆˆ†ˆ[ALB]≠ ( NA + NB,非线型多原子分子)
( ) k = kBT
( ) ( ) h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低通道,但必须越过势能垒
Eb。Eb。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最 低势能之差,E0是两者零点能
之间的差值。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势能面剖面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三原子系统振动方式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 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 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 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当r<r0时,有斥力。 0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物理化学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Ea≈ 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6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 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傅献彩《物理化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圣才出品】

傅献彩《物理化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圣才出品】

二、过渡态理论 1.过渡态理论基本要点
3 / 5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反应物到产物必须经过一种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活化形成活化络合物的中间 状态,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之间能很快速成化学平衡。
(2)活化络合物又可分解为产物,活化络合物分解步骤为慢步骤,化学反应速率由活 化络合物分解步骤决定。
Ep (r) De[exp{2a(r r0)} 2exp{a(r r0)}]
计算双原子分子势能 Ep 最常用的经验公式。式中 r0 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
4 / 5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距,De 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 为与分子结构有关的常数。
③活化络合物,就向产物转化,这步是反应的速决步。
(2)对于一般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k kBT f ' exp( E0 )
h fB
RT
B
4.过渡状态理论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形象地描绘了基元反应进展的过程。
②原则上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光谱数据和势能面计算宏观反应的速率常数。
(3)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是体系势能不断变化的过程。
(4)过渡状态理论提供了由物质基本结构系数[υ(振动频率),m(质量),r(核间距) 等]计算反应速率常数的方法。
过渡态理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 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即反应物分子活化形成活化络合物的中间状态,所以又称为活 化络合物理论。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 反应的速率常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在K 300时,将)(0.12g gO 和)(1.02g gH 在30.1gdm 的容器内混合,试计算每秒钟、每单位体积内分子碰撞的总数?设)(2g O 和)(2g H 为硬球分子,其直径分别为nm 339.0和nm 247.0。

解:)(1093.2102247.0339.0210922m d d d H O AB --⨯=⨯+=+=)(10896.110016.200.32016.200.321332222---⋅⨯=⨯+⨯=+⋅=mol kg M M M M H O H O μ)(10881.110111002.600.320.13253232--⨯=⨯⨯⨯⨯==m n n O A )(10968.210111002.6016.21.03253232--⨯=⨯⨯⨯⨯==m n n H B 25253210210986.210881.110896.114.3300314.88)1093.2(14.38⨯⨯⨯⨯⨯⨯⨯⨯⨯⨯⨯==--B A ABAB n n RTd Z πμπ )(1077.21335--⋅⨯=s m Z AB2.请计算恒容下,温度每增加K 10时, 〔1〕碰撞频率增加的百分数;〔2〕碰撞时在分子连心线上的对平动能超过180-⋅=mol kJ E c 的活化分子对的增加百分数;〔3〕由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解:〔1〕B A ABAB n n RTd Z πμπ82=T n n Rd Z B A ABAB ln 21)8ln(ln 2+=∴πμπ TdT Z d AB 21ln =或T dT Z dZ AB AB 2= 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时,有TTZ Z AB AB 2∆=∆ 如K T 298=,K T 10=∆时,有%68.1298210=⨯=∆ABAB Z Z〔2〕)exp(RTE q c-= RTE q q d c=∴ln dT RTE q dqc 2= 当K T 298=,180-⋅=mol kJ E c ,K T 10=∆时%10810)298(314.81080232=⨯⨯⨯=∆=∆T RT E q q c 〔3〕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时,碰撞频率的增加并不明显,而活化分子数成倍增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小结 一. 简单碰撞理论:-------------------------------------------------------------------------------------------------------- 对基元反应 P B A k−→−+ 碰撞频率:B A AB BA AB ABC C RTL d RTVN V N d Z ⋅⋅=⋅⋅⋅=πμππμπ88222RT E AB C e RTLd k /28-⋅⋅=πμπ E C 为反应阈能, RT E E a C 21-= 或: RT E RT E AB a a Ae e RTeLd k //28--=⋅⋅=πμπ指前因子 ⋅⋅=πμπRTeLd A AB 82-------------------------------------------------------------------------------------------------------- 对基元反应 P A k−→−2 碰撞频率:22222822822A AAA A A AA AAC M RT L d M RT V N d Z ⋅⋅=⋅⎪⎭⎫ ⎝⎛⋅=ππππ RT E AAA C e M RT L d k /2822-⋅⋅=ππ E C 为反应阈能, 有效碰撞是指:互撞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超过Ec RT E E a C 21-=,则有: RT E RT E AAA a a Ae e M RTe L d k //2822--=⋅⋅=ππ 指前因子 ⋅⋅=AAA M RTe L d A ππ8222--------------------------------------------------------------------------------------------------------校正因子 P (也称频率因子,方位因子))(A )(A 碰撞理论计算值实验值=p 1109<<-P A 为指前因子则:RTE A PAek /-=--------------------------------------------------------------------------------------------------------二.过渡态理论--艾林方程的热力学函数表示形式(重点)31-⋅=dm mol C O()RTG nOB m r eC hTk k /1O≠∆--=()RTH RS nOB m r m r eeC hTk k //1O≠O ≠∆-∆-=务必注意:上式中右边的单位是由()n1O C -h Tk B 决定的()1n 13n1Os )dm (mol :C ---⋅⋅的单位为hT k B ,因此左边的速率常数也应该采用相同的单位。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二)自测题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二)自测题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自测题Ⅰ.选择题1.在简单硬球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c ) (a)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 c (b)互撞分子的相对动能超过E c(c)互撞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超过E c (d)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 c2.某双原子分子分解反应的阀能E c =83.68 kJ·mol −1,则在300 k 时活化分子所占的分数是(d ) (a)3.719×10−14 (b)6.17×10−15 (c)2.69×10−11 (d)2.69×10−153.有一稀溶液反应33CH COOCH OH P −+→,根据原盐效应,当溶液总的离子强度增加时,反应速率常数k 值将(c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确定关系 4.已知HI 的光分解反应机理如下:HI H +I hv +→⋅⋅ 2H HI H I ⋅+→+⋅ 2I I M I M ⋅+⋅+→+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消耗的量子效应(b ) (a)1 (b)2 (c)4 (d)1065.某一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为25%,当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后,反应速率提高10倍,其平衡转化率将(c )(a)大于25% (b)小于25% (c)不变 (d)不确定 6.设某基元反应在500 K 时的实验活化能为83.14 kJ·mol −1,则此反应的阀能E c 为(d ) (a)2.145 kJ·mol −1 (b)162.1 kJ·mol −1 (c)83.14 kJ·mol −1 (d)81.06 kJ·mol −1 7.根据过渡态理论,液相双分子反应的实验活化能E a 与活化焓r m H ≠∆之间的关系为(b ) (a)a r m E H ≠=∆ (b)a r m E H RT ≠=∆+ (c)a r m E H RT ≠=∆− (d)a r m 2E H RT ≠=∆+ 8.设两个单原子气体A 和B 发生化合反应。

化学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

RT
1
k2dA 2BLRT Me
2
eEa
RT
1
A2dA2BLRTMe 2
1
A2dA2BLRM T 2
kkB hTcθ1nexp R Sm θ exp R H Tm θ
适用范围:凝聚相反应
kkB h T R pT 1nexp R Sm θ exp R H Tm θ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into Chemicals Methyl Formate at High Yields by Surface Coupling over a Pd/Cu/ZnO Nanocatalyst
Gm θRTlnKcθ
G m θRTlnKc

n1
Gm θ RT
lnKc

n1

K n1 c
expRG Tm θ
Kc cθ 1nexpRG Tm θ
k
kBT h
K
c
kkBT h

1nexpR G Tm θ
G
m
标准摩尔反应活化Gibbs自由能变
G m θ H m θT Sm θ
kkB h Tcθ1nexp R Sm θ exp E aR T R T
kkB hTcθ1nexp R Sm θ exp R T R TE a
kkBTcθ h
1nexp R Sm θexp1R E T a
kkBTecθ h
1nexp R Sm θexp R E Ta
rk2KccAcBC
根据过渡状态理论的假设活化络合物只 进行一次非对称伸缩振动就能断裂发生 反应因此反应速率为
k2
rr K cccAcBC

苏州大学物理化学考研、期末考试复习-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及答案

苏州大学物理化学考研、期末考试复习-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练习题一、选择题1.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是:()(A) (Δr G m)T, p<0 (B) (Δr G m)T, p>0(C) (Δr G m)T, p=0 (D) (Δr G m)T, p≠03. 单原子分子A,B间发生反应,若忽略振动基态能量之差,则实验活化能E a,临界能E c,势垒E b间存在关系为:( )(A) E a=E c+12RT=E b+12RT(B) E a=E b+12RT=E c+RT(C) E a=E c-12RT=E b-12RT(D) E a=E b+RT=E c+RT4. 在T = 300 K,如果分子A和B要经过每一千万次碰撞才能发生一次反应,这个反应的临界能将是:( )(A) 170 kJ·mol-1(B) 10.5 kJ·mol-1(C) 40.2 kJ·mol-1(D) -15.7 kJ·mol-15. 选用适当的催化剂后,使反应活化能比未加催化剂时降低了8500J·mol-1,则二者速率常数比(k cat/k0) ( )(A) 31倍 (B) 61倍(C) 92倍 (D) 4.5倍6. 下列双分子反应中:(1) Br + Br → Br2(2) CH3CH2OH + CH3COOH → CH3CH2COOCH3+ H2O(3) CH4+ Br2→ CH3Br + HBr碰撞理论中方位因子P的相对大小是∶( )(A) P(1) > P(2) > P(3)(B) P(1) > P(3) > P(2)(C) P(1) < P(2) < P(3)(D) P(1) < P(3) < P(2)7. 破坏臭氧的反应机理为:NO + O3 NO→2+ O2NO2+ O NO + O→2在此机理中,NO 是:( )(A) 总反应的产物(B) 总反应的反应物(C) 催化剂(D) 上述都不是8. 对于水溶液中的反应[ Co(NH 3)5Br]2+ + OH - [Co(NH →3)5OH]2+ + Br -如果增加离子强度,此反应的速率将: ( ) (A) 不变 (B) 降低(C) 达到爆炸极限 (D) 增大9. 根据活化络合物理论,液相分子重排反应之活化能E a 和活化焓Δ≠H m 之间的关系是:( )(A) E a = Δ≠H m(B) E a = Δ≠H m - RT(C) E a = Δ≠H m + RT(D) E a = Δ≠H m / RT二、填空题11. 化学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中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据有两个,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二)自测题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二)自测题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自测题Ⅰ.选择题1.在简单硬球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c ) (a)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 c (b)互撞分子的相对动能超过E c(c)互撞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超过E c (d)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 c2.某双原子分子分解反应的阀能E c =83.68 kJ·mol -1,则在300 k 时活化分子所占的分数是(d ) (a)3.719×10-14 (b)6.17×10-15 (c)2.69×10-11 (d)2.69×10-153.有一稀溶液反应33CH COOCH OH P -+→,根据原盐效应,当溶液总的离子强度增加时,反应速率常数k 值将(c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确定关系 4.已知HI 的光分解反应机理如下:HI H +I hv +→⋅⋅ 2H HI H I ⋅+→+⋅ 2I I M I M ⋅+⋅+→+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消耗的量子效应(b ) (a)1 (b)2 (c)4 (d)1065.某一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为25%,当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后,反应速率提高10倍,其平衡转化率将(c )(a)大于25% (b)小于25% (c)不变 (d)不确定 6.设某基元反应在500 K 时的实验活化能为83.14 kJ·mol -1,则此反应的阀能E c 为(d ) (a)2.145 kJ·mol -1 (b)162.1 kJ·mol -1 (c)83.14 kJ·mol -1 (d)81.06 kJ·mol -1 7.根据过渡态理论,液相双分子反应的实验活化能E a 与活化焓r m H ≠∆之间的关系为(b ) (a)a r m E H ≠=∆ (b)a r m E H RT ≠=∆+ (c)a r m E H RT ≠=∆- (d)a r m 2E H RT ≠=∆+ 8.设两个单原子气体A 和B 发生化合反应。

物理化学 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物理化学 12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如把势能面比作马鞍的话, 则马鞍点处在马鞍的中心
Ep 0 D0 E0
r0
0
r
De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以三原子反应为例:
A B C[ A B C ] A B C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BC反应时,首先形成三 原子分子的活化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势能是3个内 坐标的函数
E PE P(rA B,rB C,rC A)
ur
b 值愈小,碰撞愈激烈
bB
迎头碰撞 b 0
迎头碰撞最激烈
bmax dAB
d AB
A
b
硬球碰撞理论
bmax > dAB 不发生碰撞
碰撞截面
分子c碰撞的0bm相ax 2对平bd动b能为bm 21ax
2
dA 2B
u
2 r
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

' r
r' 12ur cos2 12ur2 1sin2

碰撞理论说明了经验式中的指前因子相当于 碰撞频率,故又称为频率因子
k dA2BL
8RTeRET

将上式写为
k

A'T12e
E RT
将上式取对数 再对温度微分
lnklnA' 1lnTE
2 RT
d ln k dT

E
1 RT 2
RT 2
当 1 RT E 2
dln k dT

E RT 2
这就是Arrhenius经验式。
*硬球碰撞模型——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 A
和 m B ,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别为 u A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本章要求:1.了解目前较常用的反应速率理论,特别是对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采用的模型,推导过程中引进的假设,计算速率常数的公式及理论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并会利用这两个理论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常数、掌握活化能、◎和活化能等能量之间的关系。

2.了解微观发育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常用的实验方法和该研究理论上的意义。

3.了解容易反应的特点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会判断离子强度对不同反应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扩散对反应的影响。

4.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和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以及这类反应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量子产率是计算和处理简单的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问题。

5.了解催化反应特别是酸催化反应的特点,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和常用的催化剂的类型。

阿能尼乌斯根据实验从红光的角度总结出了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基本定律 K=Aexp )(RTEa。

人们为了从理论上或从微观的角度对定律作出解释,并能从理论上预言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速率常数,从而建立了一系列的速率理论。

如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单分子反应理论等§12.1 碰撞理论 一、理论要点1.化学反应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必须要碰撞2.只要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反应3.所以碰撞都是弹性碰撞,(钢球模型,碰撞后不产生形变,且两问题的动能完全没有损失,这样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4.反应速率等于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有效碰撞次数:若Z AB 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A 、B 分子总的碰撞次数,q 代表有效碰撞所占的分数,则反应速率 r=-dtdC A=(Z AB ·q)/L( C A =n A /L n A 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二.双分子的互碰频率和速率常数的推导(A+B P)碰撞时两分子质心见的最短距离称为有效直径(或碰撞直径) d AB =1/2(d A +d B ),假设分子A 、B 均为硬球,且单位体积A 的分子数为n A ,B 的分子数为n B ,由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则运动着的A 分子和B 分子在单位时间里的碰撞频率:Z AB = πμπRTABd 82n A n B (BA M M 111+=μ) ∵n A =n A /V Cn B =n B /V则 A 、 B 的浓度CA=NB/L C B =n B /L ∴A 、B 分子的碰撞频率Z AB =πμπRTL ABd 822C A C B则同种分子A 之间的碰撞频率:Z AA =πμπRTL ABd 822C A2若A 、B 分子每次碰撞都能起反应,即 A+B P则反应速率-dn A /dt=Z AB ∵CA=n A /L dC A = L1dn A即r=-dt dC A =-L 1dtdn A =Z AB /L=Пd AB2Lμ∏RT8又∵-dtdC A =KC A C B∴K=πμπRTL ABd 82此即有简单碰撞理论所导出的反应速率常数K,其值比试验值大很多,说明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d
2 r
2 AB
凡是 b ≤ br 的所有碰撞都是有效的 反应截面的定义
εc 1 − εr
σ r def π b = π d
2 r
2 AB
εr ≤ εc
εr > εc
σr = 0
εc 1 − εr
ε r 的值随着 σ r 的增加而增加
1 2 ε r = µ ur 2 σ r 也是 ur 的函数 2ε c 2 σ r ( ur ) = π d AB 1 − 2 µ ur
dAB
A
B
A与B分子互碰频率
将A和B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动理论, 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
互碰频率为: ZAB = π d
2 AB
NA NB 8RT πµ V V
8RT 8RT
或 Z AB = π d L
2 2 AB
πµ
[A][B]
MAMB 式中 µ = MA + MB
NA = [A]L V
NB = [B]L V
2 AB
8kBTe
Ea exp − πµ RT
与Arrhenius经验式对照,得指前因子的表示式为:
A = πd L
2 AB
8kBTe
πµ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 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 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碰撞理论只告诉我们, 碰撞理论只告诉我们 ,只有碰撞动能大于 临界能才能起反应。 临界能才能起反应。至于碰撞动能如何转化为 反应分子内部的势能, 反应分子内部的势能,两反应物分子的旧键断 裂与新键形成如何实现, 裂与新键形成如何实现,如何翻越反应能峰等 细节, 细节,它都没有涉及。 过渡状态理论的着眼点是: 是两反应物分 过渡状态理论的着眼点是 : 子的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如何实现。 子的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如何实现 。 它的核心 概念:活化络合物 活化络合物( 概念 活化络合物(反应中新旧键交替过程中经 历的过渡状态。 化学平衡+过渡状态概念 过渡状态概念→ 历的过渡状态。)化学平衡 过渡状态概念→过 渡状态理论。 渡状态理论 。 这是我们要讨论的又一种反应速 率理论。 率理论。
dcA − = kcA cB dt
k =πd L
2 AB
8RT
πµ
k =πd L
2 AB
8RT
πµ
10 m ⋅ s
35 −3 −1
这就是根据简单碰撞理论导出的速率常数计算式 在常温常压下,碰撞频率约为
由于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所以要 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dc dcA Z AB r=− = ⋅q q=e dt L E − dcA Z AB r=− = ⋅ e RT dt L E 8 RT − RT 2 = π d AB L e cA cB = kcA cB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根据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d ln k (T ) Ea = RT dT Ec 8RT 2 exp(− ) 已知 ksct (T ) = π dAB L RT πµ 将与T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取对数:
2
Ec 1 有 ln ksct (T ) = − + ln T + ln B RT 2
对T微分,得:
d ln ksct (T ) Ec 1 = + 2 dT RT 2T
代入活化能定义式,得:
1 Ea = Ec + RT 2
1 Ea = Ec + RT 2
反应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 实验活化能Ea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 Ea≈ Ec 将Ea代入速率常数的计算式,得:
ksct (T ) = π d L
第十二章
2012-5-4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2.6 快速反应的几种测试手段 §12.7 光化学反应 §12.8 化学激光简介 §12.9 催化反应动力学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则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Ea k (T ) = P ⋅ A ⋅ exp − RT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 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 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 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 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 应仍不会发生; (3) 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 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 撞的机会等等。
硬球碰撞模型——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A 和 mB ,折合质量为
µ ,运动速度分别为 uA
和 uB ,总的动能为:
1 m u2 + 1 m u2 E= A A B B 2 2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
εr
εg
1 1 2 2 E = ε g + ε r = (mA + mB )ug + µur 2 2
ε
' r
只有当
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才是能导致反应的碰撞。 c ε 称为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临界能或阈能
ε
' r
的值超过某一规定值 ε c 时,这样
发生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设碰撞参数为某一数值时
2 br ε r 1 − 2 = ε c d AB
b2 ε r 1 − 2 ≥ ε c d AB
硬球碰撞模型示意图
ur
b
A
θ
B
b = dAB ⋅ sinθ
d AB
b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 ur 的平行线,两平 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碰撞参数 b 数值上:
b = dAB ⋅sinθ
b
值愈小,碰撞愈激烈 迎头碰撞
ur
b
A
θ
B
b=0
dAB
b
迎头碰撞最激烈
bmax = d AB bmax > d AB
不发生碰撞
ksct (T ) = π d L
2 AB
8kBT
πµ
exp(−
εc
kBT
)

ksct (T ) = π d L
2 AB
8RT
Ec exp(− ) πµ RT
对于相同分子的双分子反应,则有
εc 2 2 8kBT kSCT (T ) = π dAA L exp − 2 π MA kBT
= 2π d L
2 AA
2
RT 2 [A] π MA
速率常数的推导
设有反应
A+B→P
dnA − = ZAB dt
若每次碰撞都能起反应,则反应速率为
dnA = dcA ⋅ L dcA dnA 1 Z AB 8RT 2 − =− ⋅ = = π d AB L cA cB dt dt L L πµ
改用物质的浓度表示
σr
εc
εr
反应截面是微观反应动力学中的基本参数, 反应速率常数 k 及实验活化能等是宏观反应动力 学参数。利用数学处理从微观的反应截面求得宏 观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ksct (T ) = π d
2 AB
8kBT
εc exp − πµ kBT
若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则速率常数的计算式为
1 1 2 2 E = ε g + ε r = (mA + mB )ug + µur 2 2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反应没有贡献 而相对动能
ε g 对化学
εr
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近
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碰撞参数 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的物理量,用字母b表示 设具有相对速度为 ur 的B分子与A分子碰撞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和B两个球的碰撞直 径 dAB 与相对速度 ur 之间的夹角为 θ
粒子在质心系 统中的碰撞轨线可 用示意图表示为:
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v
v
b
o
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直径为 d AB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d AB 称为有效碰
撞直径,数值上等 于A分子和B分子的 半径之和。 虚线圆的面积称 为碰撞截面(collision cross section),数值上 2 等于 πd AB 。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2012-5-4
§12.1
碰撞理论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和速率常数的推导 硬球碰撞模型——碰撞截面与反应阈能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概率因子
§12.1
碰撞理论
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碰 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等 碰撞理论是在气体分子动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 初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决条 件是反应物分子的碰撞接触,但并非每一次碰撞都 能导致反应发生。 简单碰撞理论是以硬球碰撞为模型,导出宏观 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故又称为硬球碰撞理论。
2 AB
8 RT
πµ
'写为 将上式取对数
k = AT e
'
1 E − 2 RT
再对温度微分
1 E ln k = ln A + ln T − RT 2 1 E + RT d ln k 2 = dT RT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