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两个黄梅的小说家——废名和於可训的小说对读

两个黄梅的小说家——废名和於可训的小说对读

启了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他的文学遗产先后被沈
的自信,拯救本土文化的危机,使本土的文化资
从文、汪曾祺等继承。废名终其一生所书写的是家
源,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性的一种精神
乡黄梅。黄梅属于鄂东,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人文
文化形式,就成了一种选择的必然”③。当“文学边
荟萃,当代也有许多学者出生于黄梅。於可训教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现象解读
81
娘》 与 《书场春秋》 对乡村艺人生存环境的书写,
这也就使汉语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与裂痕受
《决堤》 讲述了水灾来袭前后发生的故事,《老春》
到忽视和压抑,也就淡化了汉语文学表达本土语言/
外,汪曾祺、林斤澜、阿城等人对诗化小说的接续
废名对传统的态度可见一斑。

与对传统小说文体的复兴形成了新时期文学中又一
於可训与废名所面临的文学背景是相似的,面
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两股回归传统文学的小说创
对反传统文学创作大潮,他们都试图以一种更加理
作潮流中,废名具有重要意义。废名和鲁迅一起开
智的眼光来进行纠偏。於可训认为“重建本土文化
他的笔记体小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小说主要采用的是杂记式的
书写。於可训的“浮生杂记”系列小说书写了知
位小说家的创作摆在一起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
青、艺人与灾年等内容。《敲诈》 与 《唐·孙》 以知
虽然他们有着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有着相似的文
青的视角书写了“文革”时期的人事浮沉,《赵家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恰恰是鄂东本地土语中“没办法、不可救药”的代

桥下流水 竹林风声——从废名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意识

桥下流水 竹林风声——从废名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意识

16桥下流水 竹林风声——从废名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意识杨颖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巨星满天,废名作为其中之一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文学价值。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体现其自诩的“唐人绝句”特色,以及对“美”与“奇”的探索和追求。

读之如观桥下流水淌,听竹林风声响。

本文主要从废名的代表作《桥》选取部分篇章作为切入点,浅谈其中所体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意识。

关键词:废名;《桥》;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意识一、引唐人情怀,作诗味小说从《桥》的表现手法来看,作者曾言:“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是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废名《废名小说选》序)从废名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大授课的讲稿中可以看出其对唐人,尤其是对温李的喜爱。

如“李商隐的诗颇难处置,我想从沙子里淘出金子来给大家看罢,而这些沙子又都是金子”,“(指温)他写美人简直是写风景,写风景又都是写美人了。

”(废名 朱英诞《新诗讲稿》)被誉为“诗化小说”的“破天荒”的《桥》,对于温李等唐人的承袭摹仿之“创格”,一在炼字,二在造境。

唐人重炼字炼句,有“推敲”典故,更有苦吟如贾岛锤炼佳句而全篇平庸。

废名在一些短句中所用实词冷僻古怪,非常人能想,却精炼得当,为小说增色不少。

“多了一块东西,‘好’却要算张妈妈最分明的咬4出来”,“凿4了癞痢,手插荷包——王二嫂”,“妈妈塞4哥儿一拳”(《四火》),几个动词体现农村妇女特有的泼辣率性,质朴可爱。

“草是那么吞4着阳光绿”(《芭茅》),言主人公程小林坐在坟头望着草意深浓,仿若池塘;“奶奶又栽4了下去”(《花》),描写老人家打瞌睡的倦态;“眼睛驰4到那高高的豆一般的火”(《万寿宫》),小林回忆与母亲一起看灯的亲昵美好。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中不难看到作者的真功夫。

唐人作诗成就颇多,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创造了诗歌意境。

废名也在《桥》中成功创造多个不同的意境,或者说,整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囊括万千的大的“总意境”。

论废名的诗学分析

论废名的诗学分析

论废名的诗学摘要废名(冯文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位晦涩的作家,原因盖在其诗学。

废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美的原则,文化保守主义,中和美学及追求独趣。

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正确认识并评价废名。

关键词废名诗学美的原则传统性情独趣***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坛废名(冯文炳)是个奇特的作家。

好象曲高和寡一样,他没有能赢得大众的读者〔1〕。

无论生前身后,一向寂寞无名,正如其笔名。

但他有一个读者圈,圈内不乏声名很高的批评家和小说家。

许多人不断地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如早期的周作人为他包写序言。

刘西渭(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等多次嘉许他。

称他是“一个隐士,一个哲人”。

“和广大读者无缘的小说作家”。

“他永久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他那少数的读者,虽然少数,却是有福的了”。

〔2〕“排除成见,费一点心思把《桥》看完懂之后,再去看现在中国一般小说,他们会觉得许多时髦作品都太粗疏肤浅,浪费笔墨。

”〔3〕沈从文的创作曾受了废名很大的影响。

近年我国有关废名的研究批评甚多,使废名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增加了许多。

可是废名的作品许多人仍读不明白。

本文围绕废名的诗学来探究废名的独特性究竟何在。

以补时下研究界偏重于分析其作品题材主题层面,忽视对废名处理题材的过程中的个人态度之缺。

写实与美的原则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写实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有写实的传统,另外是影响很大的文学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要作品切实地写出人生的真实来。

这其中,废名的作品给人以逃避尘世的印象。

人们用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来评价废名。

认为他避开社会的重大事件与阶级冲突等敏感题材,去营构自己的梦幻世界。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废名的特色仍在于写实。

他根本就缺乏沈从文那种在一个事件上产生五十种联想的想象能力。

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的。

他最早的小说《讲究的信封》是写“自己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向那时的北洋政府请愿挨打的事情”其中的讲故事者——一个对家庭满怀恋惜的优柔寡断的青年,未始不是废名自己。

废名介绍——精选推荐

废名介绍——精选推荐

废名介绍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

就废名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名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废名小说有揭示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可以看作归隐派的名士风度。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废名。

一、生平简介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在武昌读书期间,废名喜欢阅读《新青年》杂质,喜欢阅读鲁迅的小说,周作人的新诗,觉得甚是欢喜,就在武昌给周作人写了几封信。

)1922年,考入北京人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考入北京大学之后,搞文学创作与周氏兄弟有往来,后与周作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北京大学被张作霖撤销时候,周作人被辞退,废名愤然退学,后因为衣食无着,给周作人写信,周作人便邀请废名来自己家中居住。

废名北京大学毕业后,也是在周作人的推荐下,留校任中国文学系教员。

之所以说废名是师从周作人,是因为两人关系密切,周作人不否定和废名的亲密关系,承认废名、俞平伯、冰心几人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

其后,虽然两人的思想上有差异,但并不影响拉两人的交往,即使周作人不懂废名的所谓的“道”,但是并不妨碍他给废名的小说集写序言。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1929年-1956年间,曾任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北大国文系副教授、北大国文系教授、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中文系主任。

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在长春病逝。

二、废名的思想的确,废名的思想不能和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等大家相比,他的思想缺乏他们那种深刻和广交。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摘要:废名作品中的隐逸之气呈现出的超越性,体现了佛教中的禅宗思想。

废名作品中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个人内在精神特质有着重要关系,同时这一思想中的“自心”“无生”“解脱”“无相”“妙悟和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思想,在废名的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这些思想使得废名的作品具有一种超越精神,超越了一切束缚,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关键词:废名;禅宗思想;超越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作品呈现出自己独有的清新宁静的文学气质,被认为是京派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散发出隐逸之气,试图远离世俗生活,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而这种超越精神表现与禅宗思想很契合。

一、废名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废名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 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 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同时,也受到佛道文化的浸染, 曾潜心研究佛经与老庄哲学,但是从其的作品中看,佛教对其影响更为深厚。

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沦、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

由此可以看出在禅宗中“心”是一个很总要的存在,并且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人生的一切缘起都决定于自心。

废名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营造,使其很容易就接受了心性论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是就笼罩在心中某一点淡淡的情绪中,废名作品中不管是人或物都笼罩在一片禅境之中。

禅宗思想中还融合了的道家思想,而废名对于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也很是推崇,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死的淡然超越态度,由于废名从小生活的具有浓郁佛教氛围的生活坏境,再加上废名自身心境的内倾性,才使得他的作品远离世俗生活,笼罩在一种淡雅清净的文风之中。

二、废名作品对禅宗文化中佛教思想的体现废名在《阿赖耶识论》中对佛教中的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心与物的关系,废名认为心是存在的,物即是心, 心能藏物。

浅议废名与传统文学之关系

浅议废名与传统文学之关系
是 一 个必 然 的 趋 势 ” 。他 把 中 国 的文 学 比作 了一 条河 流 , 看成 是一个 没有 明显 断裂 的整体 。基于 这样 的认识 ,废 名 不 认为 五四 的新文化 运动 是另 开一番 天地 ,它 只是 中国文 学这条 源源不 断 的河 流流 至此 处的一种 当然 的文体 样 式而
算是我 的经验 。 ” 正是 因为 废名血液 里流 淌着浓 浓的传 统 入 心 灵的事 实 ,这个事 实 由光和 影 ,声和色 组成 ( 这才 真
的血 ,使 得废 名 在全 面提 倡 新文 学 ,国人 更 多地 向外 看 ,
努力借 鉴外 围方法 的大环境 下 ,才会 显得那 样 的独 特 。 在 废名 的意识 中 ,新 文化 运动之 后产 生的新 文学 与古
五 四这 一代 小 说家 除 了对 西方 文学 的有 力借 鉴 而外 ,
诗 、文、 小说和 戏 曲。他说 :“ 文 章有三 种 ,一种是 陶诗 ,
更 为积 极的是 在传统 中发掘 有利 的资源 。废名 作为 五 四一 不 隔的 ,他 自己知道 ;一种 如知 堂先生 的散文 ,隔 的, 也 代 成长起 来 的作家 ,和 传 统的联 系可 以说 比当时很 多作家 自己知道 ;还有 一种 如公安 派 ,文 采 多优 ,性 灵溢 露,写 ”或 者 以 “ 有全 书 在胸 ”和 “ 无 全 书在 更 为深切 浓厚 。他对 于传 统,不仅 是从 小耳濡 目染,而且 时 自己未 必知 道 。 还 有 意借 鉴 ,回 归传 统 。废名 自己说 :“ 我 最后 躲起 来 写 胸 ”来对 文章 作 了一个划 分 。对 他来说 ,是 以 “ 隔” 、“ 不 小说 乃很 象 古代 的 陶潜 、李 商 隐写诗 。 ”并且 说 “ 在 艺 术 隔” 、 陛灵溢 露与否 ”来作 为 了文章 区分 的标准 。这使 得 上,我 吸收 了外 国文学 的一些长 处又 变化 了中 国古典文 学 表达 具有 了更 大 的灵 活性和 自由度 ,写作真 正 回到 了表 现 的诗 ,那是很 显然 的。 ……我 爱好美 丽的祖 国 的语言 ,这 本 身 。而 表现 不是其 它 的,它 只是表现 ,它 是外部 世界 进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_传统_与_现代_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_传统_与_现代_

2008年1月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Jan.,2008No.1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张洁宇摘 要: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

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

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

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关键词:废名;传统;现代;晚唐诗;禅宗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8)0120148207 收稿日期:2007206222作者简介:张洁宇,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100872 新诗史上有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现象:废名、林庚、朱英诞,包括卞之琳和早期何其芳,他们的诗歌创作从感觉方式、传达方式、意象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而言,都显得相当“传统”。

同时,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史观的阐述方面,他们更是无所顾忌地表明了自己趋向“传统”的立场。

但恰恰是这一批人,都被毫无争议地纳入了“现代派”的范围(即便除去《现代》杂志在命名上的影响,他们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中的现代色彩和创造力,也使他们堪当这个“现代派”的称号)。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他们是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如何以沟通的眼光和创造性的尝试来对待“新诗”的?作为新诗史研究者的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他们、评价他们?在这个既“现代”又“传统”———或者是因其“传统”更凸显其“现代”?———的诗人群体中,废名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一员。

现代小说中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_废名_何立伟抒情小说文体比较论

现代小说中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_废名_何立伟抒情小说文体比较论

常健男荩现代小说中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废名、何立伟抒情小说文体比较论每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都是社会、文化、时代氛围和作家个人追求多种因素混合而酝酿出来的。

对小说抒情性文体的自觉追求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正如杨义所说的“我国向有‘诗国’之称,小说受诗的渗透从而产生意境,始于唐代。

唐人传奇往往作为应举的士人送给达官显贵的‘行卷’,因而追求‘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便为诗笔侵入小说打开了大门”[1]。

此后,在宋话本、元代戏剧和明清小说中,这种对小说抒情性的追求作为或隐或明的脉络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到了20世纪20年代,农业社会的解构已经渐趋明朗,作家对宗法社会和谐的美感体验开始显露出来;在文化方面,文人的名士之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血脉里固有的东西,对飘逸潇洒的静美的向往是根深蒂固的;而此时也在营构着这种时代氛围,现代作家多来自农村,对乡土的思考出现了不同向度的追问,一种是站在现代性角度的批判,另一种是怀旧情绪支配的赞美;同时这也是作家个人追求的结果,废名、沈从文等作家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主情性格使他们产生诗美的冲动。

现代抒情小说在多种机缘的共同推动下达到成熟。

杨义曾把第一个十年短篇小说的创新、成熟与繁荣,产生的写世抒情的新审美原则概括为“对生活作新颖的浓聚;对心理作深刻的剖析;对哲理作象征的暗示;对风格作诗化的处理”[1]。

这样一种小说的创作风格在当代小说的创作中也有佳作,如汪曾祺、何立伟等的小说创作,表现出对现代抒情小说的延拓。

一、田园牧歌情调的复调变奏复调(或称“多声部”),原是一个音乐术语,批评家借此转喻特定的小说艺术形式。

批评家米·巴赫金首先提出了复调小说的理论,他指出传统小说通常以情节方式或心理方式通篇构成一种独白的基调。

与此不同,复调小说在于同时呈现许多同等价值的思想和它们的各自世界。

这里使用“复调”的概念,一是借助巴赫金的小说理论来谈论废名与何立伟的小说,更主要的是把抒情小说作为废名唱响的主旋律,同时在其他作家的创作努力下形成的“多声部”的合唱。

论废名的乡土文学观

论废名的乡土文学观

论废名的乡土文学观乡土文学是指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和反映,展现农村特有风情和民俗文化的文学形式。

废名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地方孕育出了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废名的乡土文学观。

首先,废名的乡土文学观注重对乡村生活场景的还原和再现。

在废名这个小山村中,人们依靠农耕为生,耕地、播种、收割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田地、农具、农作物等细节的生动描写,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其次,废名的乡土文学观强调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呈现。

无论是传统的农事节庆还是各种民间传说,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都能够将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这些故事情节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还能够传递出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

再次,废名的乡土文学观关注与乡村人物的情感联系。

乡土文学中常常出现一些普通的农民形象,他们或许缺乏各种物质条件,但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这些乡村人物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各种困难,展现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废名的乡土文学观强调对农村社会问题的关注。

乡土文学并不仅仅只是描写美好的乡村景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社会问题。

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贫困、教育、环境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对乡村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废名的乡土文学观注重对乡村生活的还原和再现,强调农村民俗文化的呈现,关注与乡村人物的情感联系,以及反映农村社会问题。

通过这些方面的刻画和揭示,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展现出了浓厚的乡村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感受到乡土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新文学史上独特的美的使者——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创作综论的开题报告

新文学史上独特的美的使者——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创作综论的开题报告

新文学史上独特的美的使者——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创作综论的开题报告摘要: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三位作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均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三位作家的小说创作风格、主题、语言等方面,探讨他们在新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代表性作品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创作、新文学史、影响一、研究背景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三位重要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废名的小说言辞简洁,富于音乐和节奏感,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处境;沈从文的小说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对山水、农村、女性等题材将之描写至善至美;汪曾祺的小说以文化自觉和生命哲学为主旨,亮点在于为读者呈现了饱含自我的形式,独特自我感受的心理世界。

三位作家三种不同的写作风格,但又都显现出对生命、人性的关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通过艺术手法的阐释和表达。

二、研究意义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的创作不仅代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风格和现实意义,而且在语言表达上都具有创新性和叛逆性。

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人性和现实问题,而他们的独特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助于读者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可能。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探讨:1. 三位作家的小说创作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分析。

2. 三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主要从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对三位作家的小说进行比较和评析,采用对比研究和历史比较的方法来探究他们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作品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可望呈现以下结果:1. 分析三位作家小说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 阐述三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3. 探讨三位作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六、研究限制本文存在如下限制:1. 资料不够完备,可能对研究的深入性和广泛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

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

文章标题: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导读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废名潮流,其核心思想是摒弃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形式,追求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

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一种佛学维度的思考,将佛学的理念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探索之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分析其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废名概念的诞生1.1 何谓废名文学观废名文学观是指在文学创作中,摒弃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形式,主张以新的方式和角度来表达文学作品。

1.2 废名文学观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的我国,社会动荡,文学运动盛行,废名文学观应运而生,并获得了一批知识分子和作家的支持和追随。

二、佛学维度的崛起2.1 佛学与文学的契合佛学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其哲学思想深刻而宏大,与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契合和联系。

2.2 佛学维度在废名文学观中的体现20世纪40年代的废名文学观在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摒弃中,融入了佛学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探索方向。

三、佛学维度对我国文学的影响3.1 文学创作的超脱与解脱佛学维度的融入,使废名文学观的作品更具超脱和解脱之感,呈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禅意境界。

3.2 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创新佛学维度的思考,促使废名文学观的作品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独特的文学风格,其创新之处凸显。

四、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的个人观点和思考在我看来,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佛学维度的引入不仅为废名文学观注入了新鲜的思想和概念,也为我国文学带来了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为我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新的篇章。

总结本文深入探讨了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分析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佛学维度的融入,为废名文学观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概念,使其作品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独特的文学风格。

简论废名的“趣味”观及其文体表现

简论废名的“趣味”观及其文体表现

之、 冰心和徐 志摩 的作 品, 很像公安派 的, 清新透 明而味道不甚
浓 厚 。好 像 一 个 水 晶球 样 , 虽是晶莹好看, 但 仔 细 的看 多 时 就 觉
在《 骆 驼 草》 同仁 中 , 废 名 无 疑 是 趣 味 主 义 这 一 艺 术 宗 旨 的 得 没 有 多 少 意 思 了 。和 竞 陵派 相 似 的是 俞 平 伯 和 废 名 两 人 ” , 竞 积 极 响 应 者 。对 此 , 沈 从 文 当年 做 过 这 样 中 肯 的 论 述 : “ 冯 文 炳 陵 派 以“ 奇僻 ” 之风矫公安派流丽之弊 , 废 俞 文 风 在 现 代 中 国文 君作 品, 所 显 现 的趣 味 , 是周先生 的趣味 ” , “ 对周 先生的嗜 好 , 有所影响 , 成 为 冯 文 炳 君 的作 品成 立 的 原 素 ” , 而“ 用同样的眼 , 坛 的 崛 起 亦 有 相 近 的意 义 , “ 同样 用 白话 写 文 章 , 他 们 所 写 出来
无 已企及 。 ” 就废名 而言, 沈从文认为 , “ 用平 静的心 , 感受一切

条路前进 , 发展 他平淡朴讷 的作风 , 这 是很可喜 的 ” , 虽然寂
大干世界 的动静 , 从为平 常眼睛所疏 忽处看 出动静 的美, 用略 寞一点 , 却实在 是“ 最确 实 的走法 ” , 应 当继续 这条 道路 , 走到
见矜持 的情感去接 近这一切 , 在 中国新兴文 学十年来 , 作者所 “ 比此 刻 的 更 是独 殊 他 自己 的艺 术 之 道 上 去 ” 。
表现的僧侣模样领会世情 的人格 , 无一个人有 与周先生面 目相
似处 ” 。“ 五 四” 以来 , 周作人“ 以清 淡 朴 讷 文 字 , 原 始 的单 纯 , 素 动摇 的 势 力 ” , 并 ‘ 俨然 成 一特 殊 风格 ” 。 “ 简 洁 生 辣 ” 的文 体 风 格 是 废 名 小 说 趣 味 性 在 艺 术 实 践 中 描的美 , 支 配了一时代 一些人 的文学趣味 , 直 到 现 在 还 有 不 可 的 具体 显现 。周 作 人 在 《 中 国 新 文 学 的源 流》 中 明确 指 出 : “ 胡 适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废名小说艺术随想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

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这样说,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成分,实在只是我亲历的一种经验。

记得十五六岁时,曾有机会接触废名的部分小说,那时只觉得一个“涩”字,难以下咽。

十年以后,钻研中国现代文学成了自己的专业工作,只得硬着头皮去读,感受开始不一样了,觉得废名作品确有其独特的韵味,经得起咀嚼。

正像江南人称为“青果”的橄榄,初入口不免苦涩,慢慢渐有一股清香从舌端升起,仿佛甘美无比,久而久之竟连它的硬核也舍不得吐掉。

这才体会到《儒林外史》所写周进评阅范进试卷,读第三篇始觉出味道,恐怕不只具有讽刺的意义,也可能还是某种实情。

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

作者未必具有反礼教的意图,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

借日常琐事来展现生活情趣,这种趋势在废名小说创作中似乎一开始就存在。

作于1923年的《柚子》、《半年》、《阿妹》等篇,就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代表。

《柚子》通过童年一系列日常琐事,刻划了表妹柚子的鲜明形象。

“我”糖罐子空了就偷吃柚子的糖,“柚子也很明白我的把戏,但她并不作声。

”温厚可爱的性格跃然纸上。

《半年》写“我”在城南鸡鸣寺养病读书的数月经历。

与女孩子们拣蘑菇,与新婚妻子芹之间的相互逗乐,成为“我”生活中的极大趣事。

“可恼的芹,灯燃着了,还故意到母亲里支吾一会;母亲很好,催促着,‘问他要东西不。

’”婚姻的幸福以及享受新婚之乐的急切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这里也有贾宝玉式爱和女孩子厮混的习性,却并没有“婚非所爱”的尴尬情境。

废名早年的小说,艺术上已显示出多暗示、重含蓄、好跳跃的特点(如《火神庙的和尚》),但这种特点真正能很好发挥,运用自如,要到1927年前后。

第三章废名修辞方式的对新文学文类...

第三章废名修辞方式的对新文学文类...

paIrt is to discuss Feiming’s ideas’characteriscs”Article”and”Arrticle”creation on the geⅢe in the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his style’s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第3页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7页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绪论
事性。”叙事性本身,就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性,而不仅仅是属于小说,而是波 及各个文学种类,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文类的本身就是交叉的,而不具有必然的 分野。然而这种叙事性的发掘,又是基于对于语言研究的理解。将小说作为关注 点,只是具体研究中的一种策略,有利于我们缩小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的运用。
修辞的研究包括虚构性文体的研究和非虚构性文体的研究,在文学研究的领 域,自然立足于对于各种文类修辞的研究。但各个文体的起源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颇为模糊和复杂的,由于小说中反映了各种文类变迁的痕迹,对于小说修辞的研 究则从晚近才开始。小说修辞属于文学文体学研究的范畴,在上世纪70年代以 来,由于受到新批评“细读”派的影响,将这种应用于诗歌分析的方式扩展到了 小说分析的领域。从语言层面可以看见的修辞手段探析语言背后深层次的关系。
关键词: 废名小说文体特征修辞方式新文学文类创新
AbStr乏Lct
AbStraCt
At the backgrouIld of吐le linguiStics,me novel regarded as a kind of rhetoric

废名文学观念

废名文学观念

废名文学观念
废名的文学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客观“实录”,以“写实”为主要目标。

他抛弃虚构和想象,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绘,不注重情节与结构。

2. 不将道理注入现象描写之中,而是直接抒发自我认知及道理。

废名认为文学应该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而不是通过描绘现象来表达某种道理。

3. 废名放弃了个人化书写和“写实派”与“理想派”二元对立的书写模式。

他认为文学应该超越个人视角,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不应陷入写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中。

4. 使“写实”一词除了指文章风格,还指向人生态度。

废名认为,写实不仅是文学风格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种态度是实际和入世的,依循常识指导生活。

5. 力求将整个生活放进文学这个载体之中,不求虚构,要最大程度表现“实生活”,挽救世道人心。

6. 虽然“写实”之下的作品未对现实有改造、影响作用,但废名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暴露和批判的功能,通过暴露现实的黑暗面来唤醒人们的意识。

总的来说,废名的文学观念强调写实、情感抒发、人生态度和批判意识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出对文学变革成果的怀疑和对知识分子主观能动性的反思。

认知诗学视角下废名小说的文本意象分析

认知诗学视角下废名小说的文本意象分析
在貌似纷芜的意 象 的 背 后,是 作 者 对 乡 土 主 题 意
象的聚焦。
对主题意象进 行 聚 焦,就 要 对 各 种 意 象 进 行
选择,做出取舍,并对所选的主题意象进行前景化
· 46 ·








第 41 卷
操作。具体说来,能 体 现 田 园 生 活 的 优 美 和 缓 慢
赛龙灯时街上的热闹情景。《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
释,其中“不同方式”被解释为“不同意象”,陷入了
能带来的混淆,
Lang
a
c
ke
r用“识解”(
c
on
s
t
r
u
a
l)代替
了它。La
ng
a
c
ke
r把“识解”定义为“我们 以 不 同 方
式构想和描绘同一情景的多方面能力”[4]250。
本文所 要 探 讨 的 “意 象”,采 用 的 是 《新 华 词
典》第 4 版里的定义。这种意象,是概念化主体对
社,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和中国现代诗
化小说的鼻祖。 废 名 是 现 代 文 学 中 另 类 的 “独 行
者”。一方面他没有紧跟现代革命的主潮流,而是
为,“意象”有 三 种 涵 义:
指 隐 喻 或 比 喻 性 语 言;
1.
指“在没有 相 应 的 感 知 输 入 时 所 产 生 的 感 知 经
一、意象、文本意象和识解
“意象”,《新华词典》第 4 版解释为“文艺作品
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
[
1]
1201
象”
。“意 象 ”一 词,多 译 为 英 文 里 的 image

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

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
身于市郊研读佛经 , 如废 名; 或 者 隐 身 于 名 山大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7 —2 4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1 2 Y J 7 5 ( ) 1 9 3 )
作者简介 : 高传 华 ( 1 9 7 6 一) , 男, 博士研究生 , 讲 师, 研究方 向: 中 国 现 代作 家作 品研 究 。
为、 心 态 和文学 作 品 中也 包 含 着 隐逸 的追 求 或 兴
隐逸 文学 , 则 是 由隐逸 文 士 及 有 归 隐倾 向 的 羡 隐文 人共 同创 造 的 一种 特 殊 的文 学 , 它 既 包 括
隐逸 文人 本身 , 也 包 括 了他 们 与 “ 隐逸 ” 相 关 的物 质 性实 践与精 神性 实践 o D 3
现代 隐逸 文 学 出现 在 五 四文学 革 命 以后 , 伴
随着五 四的落潮 , 困倦 、 彷徨 成为 时代 的普 遍精 神
征候 , 理 想 破 灭 之 后 的一 代 知 识 分 子 发 生 了 分
趣 。辛亥 革命 前 后 , 随着 现 代 政 治体 制 的引 入 和
建立 , 中国从古 典 时期 转 入 到 现代 时 期 。但 是 由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7 文献标 志码 : A D OI : 1 0 . 1 3 3 1 9 / j . c n k i . s j z t d d x x b s k b . 2 0 1 4 . 0 4 . 1 2


现代 隐逸 派 的 生成 和概 述
川 I, 如 黄宾 虹 。他 们 的 隐逸 之 道 是 对 传 统 隐逸 文 化 的延续 , 无论 是 隐逸方 式还 是艺 术创作 , 都 有着 浓郁 的古 典色 彩 , 体 现 了文 化 过 渡 时 期 隐逸 知 识

独特的中国浪漫派——论废名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

独特的中国浪漫派——论废名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

文学LITERATURE废名在现代文学作家里面一直有着很特殊的地位。

作为京派作家一员,废名显示出了早期京派作家对“自我”的追求。

新文学运动一开始,废名也成为了新文学作家的一员,和所有当时试图启蒙中国民众的作家一样,试图用理性的目光来找社会的“病症”,再给出理性的“药方”。

但是对社会的种种不适应让废名退了出来。

周作人在1922年发表《自己的园地》之后,废名开始认同周作人“为艺术”而不是“为人生”的创作理念,从1927年到1949年之间的作品,废名开始逐渐显露出了浪漫主义的倾向。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对现代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反叛是它的本质属性和精神气质。

而浪漫主义在二十世纪传入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异。

五四时期我们熟悉的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对工业革命也是大加赞赏。

浪漫主义作为思潮,是需要结合当下的历史环境来分析。

但是,西方的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学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反思的时候,中国还在闭关锁国。

所以二十世纪中国工业才刚刚起步,对于浪漫主义的接受,自然不会跟西方的一样。

浪漫主义传到了中国,剔除了消极的一部分,结合了中国诗歌的传统,开始了“唯情是问”的创作方法。

如今中国对一个作家是否有浪漫主义的特征,更多的是在说这部作品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但“创作方法”是具有超历史性,放在任何的时间段都是合理的。

中国的大部分的浪漫主义作家,更多的还是接受了“抒情”的创作方式,除了这些,从浪漫主义本质上看,更多的是逃离城市,回归自然,非理性,颓废、神秘色彩。

从这些角度出发来分析废名的浪漫主义倾向会比直接用创作方法来简单划分更有说服力。

而当时作为青年作家的废名,在短暂地进入现实,对当下社会感到不适之后,选择了逃离城市。

废名1949年之前的大部分作品可以从逃离、回归自然、反理性这三个方面来说明是带有“浪漫性”。

1 逃离城市关于文学中的“逃离”主题,张柠在《民国作家的观念与艺术》中作出了一些解释:“是(作家)面对难以适应(包括害怕和恐惧)的陌生世界,最滑稽而天真的举动,也是普通人选择最多的选项......由此产生“漫游”和“梦幻”主题,在陌生世界边缘,用语言符号建造另一个世界,与那个恶习不改的现实世界对峙。

废名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

废名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

〔收稿日期〕:2006-12-19〔基金项目〕:本文是2005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917-1966:中国新文学严肃与轻松的不对称演进”一个阶段性成果,该项目批准号为2005F WX007。

〔作者简介〕:赵海彦,男,汉族,1968年生,河南柘城人,文学博士,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第4期,2007[现代文学]废名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赵海彦(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关键词:废名;颓废主义;梦;趣味主义摘 要:早期不无“激烈”思想的废名因对五四“科学主义”的误读和革命的恐惧,在周作人等的引导下愈益显示出颓废的色彩;废名的颓废人生观因始终执着于人生本体论追问及“人生如梦”、“自由”等的新解表面上具有积极的成份,但实质上乃是饰以科学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完全沉溺,具有超越周作人等的颓废性;与周作人、俞平伯等文学趣味主义者的颓废有余、唯美不足相比,废名始终执着于“美丽”文章的雕琢,煞费苦心地进行“梦”的培植与释放,并最终以其独有的“废名式”语言狂欢融入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聊以消遣的整体追求之中。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4-077-04Fe iM i n g and M odern Ch i n ese Ta ste -or i en ted L iterary TrendZhao Hai yan(L uoyang N or m al U iversity,L uoyang city,Henan province,471022)Key words:FeiM ing;decadence;drea m;taste -oriented thoughtAbstract:M isunderstanding and fearing the scientis m ofMay 4peri od,FeiM ing,with an “radical ”thought at early ti m e,becomes more and more decadent,es pecially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Zhou Zuoren and others .H is decadent thought see m s posi 2tive because of his devoti on t o exp l oring the life itself and the ne w understanding of ideas:life like a drea m,liberty,etc .,but in fact,he indulges in subjective idealis m decorated with scientis m and transcends Zhou Zuoren and others ’decadence .Unlike writers with taste -oriented literary inclinati on such as Zhou Zuoren and Yu Pingbo who seek more decadence than aestheticis m,FeiM ing sticks t o writing in an ornate style all the ti m e,s pares no eff ort t o cultivate “drea m ”and then release it,and at last melts int o the pursuit of taste -oriented literature in the FeiM ing style ’s writing .一相对于周作人、俞平伯等走向颓废人生观的“原创性”而言,废名的变化实乃出之于自觉的继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2-19〔基金项目〕:本文是2005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917-1966:中国新文学严肃与轻松的不对称演进”一个阶段性成果,该项目批准号为2005F WX007。

〔作者简介〕:赵海彦,男,汉族,1968年生,河南柘城人,文学博士,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第4期,2007[现代文学]废名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赵海彦(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关键词:废名;颓废主义;梦;趣味主义摘 要:早期不无“激烈”思想的废名因对五四“科学主义”的误读和革命的恐惧,在周作人等的引导下愈益显示出颓废的色彩;废名的颓废人生观因始终执着于人生本体论追问及“人生如梦”、“自由”等的新解表面上具有积极的成份,但实质上乃是饰以科学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完全沉溺,具有超越周作人等的颓废性;与周作人、俞平伯等文学趣味主义者的颓废有余、唯美不足相比,废名始终执着于“美丽”文章的雕琢,煞费苦心地进行“梦”的培植与释放,并最终以其独有的“废名式”语言狂欢融入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聊以消遣的整体追求之中。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4-077-04Fe iM i n g and M odern Ch i n ese Ta ste -or i en ted L iterary TrendZhao Hai yan(L uoyang N or m al U iversity,L uoyang city,Henan province,471022)Key words:FeiM ing;decadence;drea m;taste -oriented thoughtAbstract:M isunderstanding and fearing the scientis m ofMay 4peri od,FeiM ing,with an “radical ”thought at early ti m e,becomes more and more decadent,es pecially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Zhou Zuoren and others .H is decadent thought see m s posi 2tive because of his devoti on t o exp l oring the life itself and the ne w understanding of ideas:life like a drea m,liberty,etc .,but in fact,he indulges in subjective idealis m decorated with scientis m and transcends Zhou Zuoren and others ’decadence .Unlike writers with taste -oriented literary inclinati on such as Zhou Zuoren and Yu Pingbo who seek more decadence than aestheticis m,FeiM ing sticks t o writing in an ornate style all the ti m e,s pares no eff ort t o cultivate “drea m ”and then release it,and at last melts int o the pursuit of taste -oriented literature in the FeiM ing style ’s writing .一相对于周作人、俞平伯等走向颓废人生观的“原创性”而言,废名的变化实乃出之于自觉的继承与发展。

当他入北京大学读书与周作人等深层交往之时,周作人与俞平伯已经先后或从蔼理斯或从《灰色马》得到了其颓废的思想之源,并已经基本成为了颓废主义者。

所以,他们开始的交往并没有多少“共鸣”:“在‘五四’以后中国的社会运动发轫的时候,我正是一个青年,时常有许多近乎激烈的思想,仿佛新时代就在我们的眼前,那时同岂明先生见面谈话的材料差不多总是关乎实际问题的居多,我的有些意见他是赞同的,有些意见他则每每唯唯,似乎他不能与我同意,但也不打破我的理想。

”〔1〕一方面,废名给周作人的最初印象就更加不好,“废名之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

〔2〕所以,在废名看来,他那些“激烈”的言词中周作人“赞同”的部分也还未必如此,但对于这样一位“所写文章甚妙”的青年,周作人显然不吝赐教,以自以为是的“历史循环论”作为对“激烈的思想”的回答:他曾经有过这样的话,“昔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言曰,‘历史的唯一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他仿佛总是就过去的情形推测将来的趋向,历史上有过的事情将来也还会有,人的老脾气总是没有法子改过来。

〔3〕勿庸说,对于一个正对“新时代”充满憧憬的青年来说,这无疑一种“打击”。

但尚静求隐的传统文化积淀与“五四”退潮期普遍的苦闷彷徨氛围又往往使激烈与怀疑并不都能找到恰当的发泄口,所以此时的废名遇到了他一生中难得的“焦灼”:“我的心焦灼得要炸了,用种种法子想把他凉下去,结果只焦灼得更厉害。

平常读圣经到耶稣钉上十字架的地方,心里也凉爽;有一回偶然遇见被处死刑的强盗上杀场,心里也凉爽:这些时候,我感着种种不同的悲哀,虽然苦,究竟是一种味道。

只有今天,实在只有今天,人家照例笑嘻嘻的过去,我的心焦灼得要炸了。

”〔4〕我觉得此时的废名显然有赖于两个信念而终于摆脱了这种要死的焦灼感,而泰然自若地走上了颓废之途。

其一便是对五四所谓“科学”精神的误解。

从根本上说,五四所讲的“科学”并不仅仅是对一般自然科学知识的认知与重视,更重要的则是对一切事实的认真态度,正所谓“睁开眼看”与“撕破假面”,而且,这种重现实与事实的态度并不排斥理想主义,它希望的是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乐观与信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先驱者们普遍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那种就事实而事实,就眼前而全体的分析与认知无疑是一种庸俗的“科学主义”,如果说周作人可能有意利用这种误读而为自己颓废的人生观辩护,那么废名则连这种“自知”也没有,而一任周师带着他走向这种“庸俗科学观”:“事实终于是事实,我随着中国的革命而长了若干年岁,这里头给了我不少的观察与参照,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岂明先生信任历史的态度,从此我自己关乎中国的事情好像能够有所知道。

有人或者要问,“那么你们岂不抱的是个悲观态度?”这句话却不是这么说。

这个态度或者也就是中国圣人所谓“知命”罢,不能说悲观,亦不能说乐观。

然而我个人不想在这里发表意见,我只是想指出岂明先生一向所取的一个历史态度是科学态度,一切都是事实。

”〔5〕废名坦言:“提起‘革命’,我总有点愧于心而不敢出诸口,———我是怕杀掉脑壳的,而我又总把‘革命’与‘杀掉脑壳’连在一起。

”〔6〕正如自以为“昨非今是”的林语堂后来所表白的,时代既无所用于激烈的思想,那么就只好把它收起来,否则死无葬身之所是非常可悲的。

何况废名还有“历史循环论”这一法宝,有他爱戴的周作人领路,此后的隐逸可谓合情而又合理。

于是1925年末到1926年中,废名就对此前4年的北京生活做一个总结,并以新名字开始新的人生历程:“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

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7〕在此之前,他也在差不多同样心仪的鲁迅与周作人二兄弟中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凡为周作人先生所恭维的一切都是行,反之,凡为他所斥驳的一切都是不行,大有‘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之概……朋友们,老冯虽然一向倔强,却还没有把他的时间用来说这样气愤话,予不得已也!社会上是非不明,猴子都来充大王,教青年何去何从?”〔8〕1927年“大革命”失败,废名开始隐居西山,并开始坐禅修炼,以至于此后连老师周作人也以为“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废名自云喜静坐深思,不知何时乃忽得特殊的体验,趺坐少顷,便两手自动,作种种姿态,有如体操,不能自已,仿佛自成一套,演毕乃复能活动。

鄙人少信,颇疑是一种自己催眠,而废名则不以为然。

其中学同窗有为僧者,甚加赞叹,以为道行之果,自己坐禅修道若干年,尚未能至,而废名偶尔得之,可为幸矣。

”〔9〕二在京派趣味主义群体中,废名一直没有周作人、俞平伯等颓废的“自觉”。

相反,其客观的颓废倾向往往以积极追寻的面目呈现。

就“现代”时期说,废名始终不渝地探寻人生的意义,而不像周作人、俞平伯的“看破红尘”,这意义在早期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失望之后即转为对个体生存意义之探寻,始终围绕两个论题追根究底、不厌其烦地追问:其一,人生为何?废名的回答尽管不脱千百年来颓唐失意文人“人生如梦”的窠臼,但他的解释却别有新意:“‘人生如梦’,不是说人生如梦一样是假的,是说人生如梦一样是真的。

正如深山回响同你亲口说话的声音一样是物理学的真实。

”〔10〕“我常常观察我的思想,可以说同画几何差不多,一点也不能含糊。

我感不到人生如梦的真实,但感到梦的真实与美。

”〔11〕在废名看来,“人生如梦”这一对人生虚幻的经典概述无疑变成了一种科学认知,“人生如梦”并不是说人生的虚幻,反而说“梦”的“真实与美”。

所以,与周作人、俞平伯等常有的“颓废的焦虑”不同,废名则往往以泰然出之,并不时对自己偶有的紧张自觉地纠正:“我又苦于太小心,时常激起我一种反感,自己嘲笑自己,人为什么这样的无聊呢?人生就让它是一个错误的堆积又算什么呢?然而我总是顾虑,顾全彼此的生活,因此我懂得许多,对于因为生存而消失生命我不欲随便说话。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也就太大,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

一切都基于这一个人字。

一个人字里头自然有个己字。

所谓文明盖亦在此。

汝能听得懂,则思过半矣。

我生平太劳伤了,———总有一日白云千载,飘飘然其如我何!汝全不懂?你是何人?我难道是同影子竞走乎?形影问答乎?哈哈哈,今天完全唱了一出独白。

睡了一觉精神非常好。

常言道,黄连树下弹琴,其苦也乐。

”〔12〕正是从这里,废名转到了其始终关注的第二层面,即人生何为?怎么过呢?与所谓京派趣味主义作家群殊途同归,他也自然由对历史与现实的“科学”认知走向“黄连树下弹琴”的求乐之路,说白了,也还是周作人念兹在兹的“生活之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