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性休克

合集下载

不同类型休克救治要点

不同类型休克救治要点

北京朝阳医院王佩燕写在课前的话虽然休克是常见的一种疾病状态,而且所有的急诊医生和普通医生也很熟悉,但是在救治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以至于本来应该能够纠正的休克而没有得到纠正。

虽然有些休克是难治性的甚至是不可救的,但多数还是可救的。

一、休克概述休克从病因和病生理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阻塞性休克四类,但是有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几种类型的休克同时存在。

(一)低血容量休克低血容量往往是由于创伤或者胃肠道的出血或者血管瘤破裂大出血造成的,而这种情况可以引起休克,还有的是以血浆的丢失为主,比如血管外液的隔离,第三体腔的失液,比如胰腺炎的病人和肠梗阻的病人,腹膜腔都可以大量的失液,这些液体被隔离到血管的外边;经过胃肠道和肾脏的丢失,比如大量的利尿剂或者肾病综合征,或者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肾尿的过量;不感蒸泄的过多丢失,比如烧伤的情况下,大量的液体蒸发,引起血浆的总量的丢失。

(二)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是指的容量的分布有了新的变化,并没有真正的血容量的丢失,而仅仅是分布出现了异常,所以叫做分布性休克。

脓毒症引起的感染性休克,过敏反应引起来的过敏性休克,脊髓损伤引起来的神经源性休克以及药物过量,比如一些扩血管的药物过量,如钙通道阻断剂,还有其他的β受体阻断剂等,血管过分的扩张,以至于造成血容量聚集在扩张的血管里面,使整个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各种内分泌病的危象,特别是像肾上腺危象更常见。

总的原因是血管的异常的扩张造成了血管在容量分布上异常,相当于血容量不足,其实并不是不足,而是在体内血库里的聚集造成有效循环容量不足,没有参加到循环里去才造成的。

(三)阻塞性休克阻塞指心室的充盈受损,不能充分使心室扩张,还有一种是心室排空受损,总之是血容量不能够有效的回到心室,所以使得心室充盈不足,这两者都是由阻塞引起,比如张力性气胸是因为心腔内的正压太高以至于回心血流量减少,心室无法足够的充盈,导致血压下降。

另外腔静脉受压,使腔静脉的血流不能回到心房,同而不能回到心室,这也是心室的充盈受损。

休克的分类及分期

休克的分类及分期

休克的分类及分期作者:郭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1期休克分类病因分类①脓毒症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休克。

②低容量性休克:是指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的综合征。

③心源性休克:当心脏不能用足够的排出量以保持组织的正常灌注时即可产生心源性休克。

④过敏性休克:发生于机体对某种药物或异种蛋白过敏时,由免疫球蛋白E抗体介导的一种机体的严重变态反应。

⑤内分泌性休克:是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慢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急、慢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低血压与休克。

⑥神经源性休克:由于严重的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损伤、药物性交感神经阻断(如高位脊髓麻醉)等引起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血液积滞于扩张的血管,周围阻力降低,有效血容量减少的休克。

血流动力学分类造成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由此造成的循环功能失调。

①低容量性休克:由于全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称为低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情况。

低容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回心血容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所造成的低血压;经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和心率加快;以及由微循环障碍造成的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病变。

②梗阻性休克:由心外因素阻塞血流所致,如肺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

③分布性休克: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扩大,带来血液分布的异常,大量血液瘀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因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分布性休克,也称为血管源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时,不同病因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的血管活性介质的作用,使小血管特别是腹腔内脏的小血管扩张,血液瘀滞在内脏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休克。

它见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休克,以及过敏性和部分创伤性休克。

④心源性休克:心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是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血流动力学休克分型

血流动力学休克分型

血流动力学休克分型
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分为四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四大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血容量的绝对丢失,如大出血、严重呕吐、腹泻及第三腔隙失液所导致。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肌和(或)心脏瓣膜结构严重损害,或严重心律失常等所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严重下降而发生的休克。

多由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右心室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心脏瓣膜、瓣膜环、腱索或乳头肌损害,以及严重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而发生。

分布性休克是指虽无血容量绝对丢失,但血管张力异常降低,血液异常滞留于血管床,以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所引起的一类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以及药物过量或内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休克等。

阻塞性休克是指由于血流在心外受阻,从而使血液回流和搏出减少而引起的休克,可见于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及急性心包填塞史。

休克的护理

休克的护理

第四节休克休克是指由于外伤、失血、感染、过敏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它是以急性组织灌注不良及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代谢障碍和细胞受阻的病理过程,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足够的血流灌注、有效的心排血量、周围血管功能的正常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3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休克的发生。

二、休克的病因及分类(一)休克的传统分类方法1.心源性休克各种心脏病引起的休克统称为心源性休克,其基本机制是泵衰竭。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心排血量下降,各组织器官不能得到很好的灌注,进而缺氧致微循环衰竭。

常见的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重度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变、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脏压塞、重症心律失常等。

平2.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量的血液、体液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骤然减少所引发的休克统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其基本机制是有效循环血量丢失所致的组织灌注减少。

常见的病因为失水及血液的丢失。

如:呕吐、腹泻、糖尿病酸中毒、创伤、炎症、大面积烧伤及大量失血等。

3.感染性休克也称中毒性休克,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菌引起的休克被称为感染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中毒性菌痢及流行性出血热等。

其基本机制是细菌的内毒素释放入血后,破坏微循环致使循环血量减少,主要易感染的部位是血液、泌尿道及呼吸道。

常见的病因有:败血症、腹膜炎等。

4.过敏性休克是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或药物及其他进入人体的致敏源发生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使体内的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泌出大量的组胺作用于微血管,致微血管扩张后血管内液体转移至组织间隙,血容量相对不足,从而出现休克。

常见的原因有:输血反应、昆虫咬伤、食物过敏、药物反应及血清制剂过敏。

5.神经源性休克此类休克是由于动脉张力的调节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致使的血管张力丧失、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回心血量减少所致的。

(二)按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将休克分类\、1.低容量性休克基本机制是:循环容量的丢失,有以下几种机制:血容量、水及电解质的丢失,以及过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休克。

休克的分类及治疗

休克的分类及治疗

– pulselessness
脉搏细弱
– Dyspnea
呼吸困难
结论
• 有效的组织灌注减少达到广泛的 严重程度,可以导致细胞损伤, 产生休克。
• 若持久的低灌注未被纠正,最终 必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损伤。
• 组织灌注不足与细胞缺血缺氧是 休克的要害问题。
结论
• 我们今天面对的休克不仅限于创 伤。
• 严重感染,巨块型肺栓死、急性 心肌梗死等都可引起休克。
休克的分类及治疗
定义
• Shock—是指机体内有效循
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 病理生理过程,它是一个由 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症。
定义
• 是一个常见的急性临床综合症, 是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侵袭后, 出现心排血量不足或周围血液分 布异常引起的周围组织的灌注不 足,不能维持生民需要的一种病 理状态。
病因学分类—感染性休克
• septic shock
• 感染性休克亦称中毒性休克,以血 管容积扩大、微循环淤滞为特征。
• 原因:通常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 致(如败血症、腹膜炎、坏死性胆 管炎等)、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 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 行性出血热等;
感染性休克
• 特点:休克并非由于细菌直接侵入血
休克病因
• 1972年Hinshaw与Cox率先根据血流 动力学特点进行休克分类。共分4 种类型:
• 低容量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心外阻塞性休克; • 分布性休克。
休克病因
• 于1975年由Weil MH等人提出了 新的休克分类方法,并得到了临 床学者的广泛接受。分为: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梗阻性休克 • 分布性休克
心室流出道梗阻;

休克试题及答案

休克试题及答案

休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休克的基本概念是指:A. 血压下降B. 心率加快C. 组织灌注不足D. 呼吸急促2.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A. 严重感染B. 急性失血C. 心脏疾病D. 过敏反应3. 分布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包括:A. 严重脱水B. 严重创伤C. 严重感染D. 药物过敏4. 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A. 血压下降B. 心率加快C. 呼吸急促D. 所有选项二、判断题5. 休克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6. 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都会导致血压下降。

()7.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休克类型。

()8. 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和改善组织灌注。

()三、简答题9. 简述休克的临床表现。

10. 描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

四、论述题11. 论述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C4. D二、判断题5. √6. √7. √8. √三、简答题9. 休克的临床表现包括但不限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皮肤湿冷、意识障碍等。

10.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包括: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控制出血、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组织灌注。

四、论述题11.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病原体的侵袭、宿主的免疫反应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不足和心脏功能障碍。

治疗策略包括:控制感染源、使用抗生素、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等。

最新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最新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血流动力分类法
1.低血容量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梗阻性休克
4.分布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血流通道受阻)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目的要求一、熟悉休克的基本概念和休克的4种分类。

二、掌握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休克是指由多种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以生命器官缺血缺氧或组织氧及营养物质利用障碍、进行性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特征,以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重症。

一、休克的分型休克有多种分类方法,以按病因分类最为简明实用。

包括:1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创伤、烧伤、出血、失液等原因引起的休克。

2分布性休克,主要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主要病因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在前负荷正常状态下心脏泵功能减弱或衰竭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

4梗阻性休克,主要病因为腔静脉梗阻、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引起心脏内外流出道的梗阻引起心排量减少。

〔一〕低血容量休克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外源性和/或内源性容量丧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主要发生在创伤引起的大血管损伤和肝、脾破裂,股骨干、骨盆骨折,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宫外孕破裂等引起的大出血。

也见于不适当地使用脱水、利尿剂和高热造成超常情况的体液丧失,以及创伤、感染后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组织胺、蛋白酶等造成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漏至组织间隙等。

低血容量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压降低,由于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所造成的低血压,以及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和心率加快以维持血压和保证组织灌注,血流动力学表现为“低排高阻”的低动力型循环。

〔二〕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的基本机制是由于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异常,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导致的组织低灌注。

主要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

其中感染性休克是临床最多见、发病机制最复杂、病情变化最凶险、死亡率最高的一类休克,是脓毒症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休克的容量管理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休克的容量管理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休克的液体治疗策略
• 休克治疗的基础是以正确的速度(或合适的量)输注 最合适的液体,并在患者开始恢复时排出多余液体。
• 液体管理策略涵盖了从严格的流程化治疗到更精细化、 个体化治疗的不同方案,以及从保守(干)到自由(湿) 的液体管理策略。
容量状态的评估
• 大循环的评估包括:
• 有效血容量 • 平均全身充盈压 • 平均动脉压 • 心脏收缩能力 • 肝、肾、肠间隔压力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动态的监测 •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通过测量胸腔内的血液流通时 的振荡电流来测量心输出量,包括每搏输出量、心 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的变化。 • 一些研究表明,与热稀释等标准技术相比,该技术 的可靠性较低。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动态的监测 • 床旁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心室和瓣膜功能的全面评 估,以及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的测量,具有较高 的变异度和较低的可靠性。
休克的类型
• 分布性休克(62%)
• 与血管舒张和炎症有关 , 例如脓毒症、肾上腺或甲状 腺功能不全或过敏反应。
• 梗阻性休克(2%)
• 由循环系统阻塞(如血栓、肿瘤或空气)或外部压迫 (如心包填塞或张力性气胸)引起。
全身静脉淤血
• 静脉淤血的三个常见原因 • 容量超负荷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肾功能衰竭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动态的监测 • 呼吸周期中的每搏量变异度=(最大每搏输出量减最小每搏输出量)/平均每搏输出量。 • 研究表明,呼吸周期中的每搏输出量变异度>10% 与液体反应性有关。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动态的监测 • 由于机械通气中呼吸周期内的每搏输出量变异度与 脉压变化具有相同的局限性,因此临床医生可以采 用主动改变前负荷的其他条件来作为替代方案。 • 补液试验 • 被动抬腿试验

分布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血液携氧能力的措施。液体复苏时应注意 晶体液恢复生理需要量,但应避免盲目使 用白蛋白。
集束化治疗
6h 集束化治疗目标:
血乳酸监测; 广谱抗生素治疗前留取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 1h内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对于低血压或血乳酸>4 mmol/L病人,开始给予最少 20 ml/kg 的晶体或等量的胶体,对液体复苏效果不 好的病人给予升压药,维持MAP ≥65mm Hg ; 5 对于脓毒性休克的病人6h 内完成早期目标化治疗 (EGDT)。 1 2 3 4
4.呼吸支持
(1)保持气道通畅 。
(2)氧气治疗 。 (3)机械通气 。
(4)其他 :纠正酸碱失衡,在失代偿期则
考虑应用碱性药物,补足血容量,加强营养 支持。
5.肾功能支持
总原则:保证肾脏的血流灌注
急性肾功能不全
(1)少尿期:1)严格限制水分摄入; 2)防止
高钾血症; 3)控制高氮质血症和酸中毒。 (2)多尿期 : 由于此期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 体内出现负氮平衡以及低血钾,机体抵抗力极度 下降,故治疗重点应为加强支持治疗。 (3)恢复期: 以加强营养为主,也有部分患者 由于肾脏不可逆性损伤而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MODS概念强调
1.原发的致病因素是急性的,继发的受损器官 远离原发损害部位。 2.原发损害和MODS有时间间隔(>24 hr)。 3.受损器官原来功能基本正常。 4.各受损器官功能损害程度可以不同步,器官 功能障碍是多发的、进行性的、是个动态的 过程。
主要病因
G-杆菌:冷休克
G+球菌:暖休克 特殊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
发生率
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变化
二、肝功能的变化
肝功能障碍发生率 仅次于肺 在肺肾之后或最先 黄疸或肝功能不全、有或无肝性脑病。

休克分型ppt课件

休克分型ppt课件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合 理的饮食计划,提供营养支持 。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 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焦虑和恐
惧情绪。
06 总结与展望
休克研究现状
休克定义与分类
目前对休克的认识已经从单一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扩展到细胞代谢障碍、组织氧供需失衡等 多个层面,分类也更加细致。
发病机制研究
发病原因及机制
01
02
03
04
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于大量失血、失液或烧伤等 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 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环
血容量不足。
分布性休克
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血液 重新分布异常,导致微循环灌
注不足。
梗阻性休克
由于血流通道受阻,如心包填 塞、肺动脉栓塞等,导致回心 血量减少和心输出量降低。
评估血容量状态
02
通过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选择合适的液体
03
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根据休克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监测血气分析
及时了解酸碱平衡情况,指导治疗。
纠正酸中毒
给予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调整酸碱平衡。
预防碱中毒
避免过度纠正酸中毒,以免导致碱中毒。
定义
临床表现
由于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而引起有效 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 量减少、血压下降等。
病因
外伤、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 裂、妇产科疾病等引起的急性失血; 剧烈呕吐、腹泻、肠梗阻、大汗淋漓 等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
心源性休克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一、休克的分型1、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创伤、烧伤、出血、失液等原因引起的休克。

2、分布性休克,主要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主要病因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在前负荷正常状态下心脏泵功能减弱或衰竭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

4、梗阻性休克,主要病因为腔静脉梗阻、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引起心脏内外流出道的梗阻引起心排量减少。

二、临床表现(一)休克的诊断,常以低血压、微循环灌注不良、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诊断条件:①有发生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搏快,超过100次/分,细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17ml/h或无尿;⑤收缩压小于80mmHg;⑥脉压小于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

凡符合①,以及②、③、④中的两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二)治疗:对于休克这个由不同原因引起、但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应当针对引起休克的原因和休克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生理紊乱采取相应的治疗。

治疗休克重点是恢复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

治疗包括:一般紧急治疗;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原发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治疗DIC改善微循环;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等。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一、病因:主要发生在创伤引起的大血管损伤和肝、脾破裂,股骨干、骨盆骨折,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宫外孕破裂等引起的大出血。

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出现休克。

二、诊断:1.病史:容量丢失病史。

2.症状与体征: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尿量<0.5ml/(kg•h),心率>100次/分,收缩压下降(<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g)或脉压差减少(<20mmHg)。

3.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ppt课件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1)失血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4)低血容量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6)神经性休克: (7)过敏性休克:
病因学分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血流动力分类法
1.低血容量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梗阻性休克
4.分布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血流通道受阻)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分布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由感染引起的 SIRS 全身性感染伴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或 组织灌注不良: 心血管(顽固性低血压) 、肾、呼吸、肝脏、血 液、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性酸中毒

严重全身性感染 (Severe sepsis)


6
相关定义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全身性感染导致的低血压,尽管充分的液体复苏, 仍存在组织灌注异常


当血容量不足(左心室前负荷低)时,左心室处于Frank—Starling 曲线的上升段,由机械通气导致的每搏量变化比血容量正常时更 为显著。 SVV或PPV≥10%提示容量反应性好。 PLRT抬高下肢45°类似自体输血150-300ml,若SV或CO ≥15% 提示容量反应性良好。
11
监测与评估
4
相关定义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 –


非特异性损伤引起的临床反应 符合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频率>20 次/分或 PaCO2<32mmHg 血白细胞>12000/mm3或<4000/mm3,或幼稚型 细胞>10%
5
相关定义

全身性感染(Sepsis)
21
治疗——控制感染

评估是否有可控制的感染源存在 控制手段

引流、清创、摘除可引起感染的医疗器具、或对仍存在微生 物感染的源头控制

在感染性休克、或严重全身性感染尚未出现感染性休 克时,在1小时内尽早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合适的标本,但不能为留取标 本而延误抗生素的使用。

组织灌注监测

休克

休克
的指标。内脏灌注降低到局部氧输送不 能维持有氧代谢的需要时,粘膜内pH降 低。导致通透性增加、粘膜损伤并出现 细菌毒素易位,其释放的介质进入体液, 出现脓毒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22
SHOCK的监测
• pHi目前已广泛用于危重病人监测。 • 临床资料证明:pHi在预测病人的生 存率上有较高的准确性。 • pHi持续降低,则MODS的发生率及患
34
应用血管收缩药: 阿拉明: 10-100μg/kg/min. 去甲基肾上腺素: 0.1-0.5μg/kg/min.
35
• 使用原则:
1.时间越短越好. 2.剂量越小越好. 3.密切观察尿量/h. 4.严密观察血气分析.
36
• 关于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危害: ①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淤积,BP↓. ②使血液粘滞度↑,易发生DIC. ③使血管活性药物失活. ④使肝素失活. ⑤严重的酸中毒抑制心肌,使CO↓.
4
休克的分类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发病机理:主要是指由于心功能不全、 泵衰竭而引起的休克。 包括: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功能不 全、心瓣膜病变。
5
休克的分类
3、分布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发病机理:主要是指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引起的循环衰竭。 包括:容量血管扩张(神经性休克、药 物性、过敏性休克) 动静脉分流增加(感染性休克)。
6
休克的分类
4、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发病机理:主要是指血流主要通路 受阻而导致的休克。 包括:肺动脉栓塞、心包填塞、心 包狭窄、腔静脉梗阻。
7
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新概念:
• 感染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 由此诱发的 Septic shock,MODS是面临的一个 棘手的难题. • 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50%,可能是对其病理 机制认识存在有不足。 • 近年从本质上更深刻的认识到感染及其与机体 反应的关系,为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 的途径.

分布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一、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

这类休克中,一部分表现为体循环阻力正常或增高,主要由于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所致。

常见的原因为神经节阻断、脊髓休克等神经性损伤或麻醉药勿过量等等。

另一部分是以体循环阻力减低为主要表现,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主要由感染性休克所致,也就是临床上称之为的感染性休克。

临床上,分布性休克往往以循环容量的改变为早期的主要表现,常表现为循环容量的不足。

与低容量性休克的不同是这种循环容量的改变不是容量已经丢至循环系统之外,而仍然保留在血管内,只是因为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异常导致容量分布在异常部位。

所以,单纯的容量补充不能纠正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类型。

虽然,在严重感染时出现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诸多因素可以导致循环容量的绝对减少,导致休克的基本原因仍然是血流的分布异常.相比之下,血流分布异常时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容量状态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应将感染性休克早期的低容量状态与低容量休克混为一谈。

分布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其他三种类型的休克有着明显的不同,治疗上也有一的的区别。

以感染性休克为例试述分布性休克的特点。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增高、肺循环阻力增加和心率的改变.感染性休克时的血压下降主要继发于阻力血管的扩张。

导致组织灌流不良的基本原因是血流分布异常。

1.体循环阻力下降病理性的动脉系统扩张是感染性休克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

虽然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但α受体的兴奋性明显下降,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受损。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几种起主要作用的炎性介质已经收到十分的关注.肿瘤坏死因子(TNF)有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白介素1(IL—1)和前列腺液可通过影响α受体和直接作用而导致血管的扩张。

近年来对一氧化氮(NO)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NO是由左旋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作用转化而成,主要通过激活可溶性尿甘酸环化酶而增加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cGMP水平,导致血管扩张.正常情况下,主要在内皮细胞、脑组织和肾上腺内合成一定量的NO,起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感染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在内毒素、TNF、1L—1、γ—干扰素等炎性介质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存在的诱导型NOS,而释放出大量的NO,使血管扩张,体循环阻力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的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

这类休克中,一部分表现为体循环阻力正常或增高,主要由于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所致。

常见的原因为神经节阻断、脊髓休克等神经性损伤或麻醉药勿过量等等。

另一部分是以体循环阻力减低为主要表现,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主要由感染性休克所致,也就是临床上称之为的感染性休克。

临床上,分布性休克往往以循环容量的改变为早期的主要表现,常表现为循环容量的不足。

与低容量性休克的不同是这种循环容量的改变不是容量已经丢至循环系统之外,而仍然保留在血管内,只是因为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异常导致容量分布在异常部位。

所以,单纯的容量补充不能纠正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类型。

虽然,在严重感染时出现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诸多因素可以导致循环容量的绝对减少,导致休克的基本原因仍然是血流的分布异常。

相比之下,血流分布异常时导致感染性休克的容量状态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应将感染性休克早期的低容量状态与低容量休克混为一谈。

分布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其他三种类型的休克有着明显的不同,治疗上也有一的的区别。

以感染性休克为例试述分布性休克的特点。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体循环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增高、肺循环阻力增加和心率的改变。

感染性休克时的血压下降主要继发于阻力血管的扩张。

导致组织灌流不良的基本原因是血流分布异常。

1.体循环阻力下降病理性的动脉系统扩张是感染性休克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特点。

虽然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但α受体的兴奋性明显下降,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受损。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几种起主要作用的炎性介质已经收到十分的关注。

肿瘤坏死因子(TNF)有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白介素1(IL-1)和前列腺液可通过影响α受体和直接作用而导致血管的扩张。

近年来对一氧化氮(NO)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NO是由左旋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作用转化而成,主要通过激活可溶性尿甘酸环化酶而增加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cGMP水平,导致血管扩张。

正常情况下,主要在内皮细胞、脑组织和肾上腺内合成一定量的NO,起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

感染时,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在内毒素、TNF、1L-1、γ-干扰素等炎性介质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存在的诱导型NOS,而释放出大量的NO,使血管扩张,体循环阻力下降。

NO除作用于血管外,还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参与白细胞的杀菌作用。

另外,有人发现感染性休克是循环中存在目前尚未了解的“血浆因子”,在血管扩张中起一定作用。

2.心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在感染性休克时常表现为正常或增高。

通常认为心输出量的增加是由于感染性休克时心脏后负荷的下降,血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和高代谢状态所致。

应注意的是感染性休克时的循环容量减少是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

感染时的高热、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都可造成有效循环容量的急剧下降。

也正是由于低容量状态在感染性休克的一开始就已明显存在,使得人们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内错误地认为感染性休克与心源性休克有着基本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指导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临床上注重了早期的容量复苏后,才认识到心输出量增高是感染性休克的主要表现形式。

甚至在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呈现临终状态时,新输出量仍然可能保持在高于正常水平。

心输出量的正常或增高并不等于感染性休克时心脏功能不受到损害。

1984年,Parker等人已经证实,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已经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

感染时出现心肌抑制的主要原因曾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灌注不良导致。

近年来由于积极的容量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已经发现感染性休克时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并不减少,而是正常甚至增加,但这时流经心肌的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明显减少。

提示心肌的氧摄取能力下降,存在着氧供需的失衡状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感染时心肌抑制因素的存在。

如TNF、IL-1、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NO都可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和血管反应性,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心肌的收缩力。

早期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可能因为舒张末容量的扩大而维持了正常或高于正常的心输出量。

反而那些左心室扩大不明显,不足以维持性输出量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

3.肺循环阻力增加感染性休克时常伴有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多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肺动脉高压。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感染性休克是肺循环与体循环的血管反应性的不同。

动物实验发现感染性休克时肺循环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并不像体循环血管那样受到抑制。

肺循环阻力升高造成右心后负荷的增加,影响右心室功能。

所以,应注意在感染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CVP)与肺动脉嵌顿压(PAWP)的不一致性。

心率在感染性休克时可以加快,但也有心率减慢的报道,可能与β受体的数量减少及亲和力下降有关。

炎性介质和毒素可以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

4.循环高流量与组织缺氧感染性休克时的心输出量的正常或增高提示循环高流量状态的存在。

这与同时的组织缺氧,如血乳酸水平增加、酸中毒等似乎有自我相驳之处。

这种现象强烈的提示一定有流量改变之外的原因导致了休克的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强调了这样的几种可能性。

(1)血流分布异常:阻力血管舒缩调节功能的损害是造成血流分布异常的基础。

以至尽管在心输出量增高的情况下,一些器官仍然得不到足够的血流灌注。

甚至在同一器官的内部也可以出现一部分区域组织的血流灌注过多,而另一部分灌注不足。

动物实验已经发现在感染姓刘可是不同器官血流灌注的不同改变,且与其他区类型的休克有着明显的不同。

(2)动-静脉短路的开放:从理论上讲,动-静脉分流量的增加是在感染性休克时容易出现,且造成心输出量增高,同时伴有组织灌流减少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理论尚需进一步的工作加以证实。

曾有实验发现,经左心室注入直径为15微米的放射性颗粒并不能出现在静脉系统。

反而被阻留在毛细血管水平。

动-静脉短路(直径25-40μm)如果开放,应足以使这些颗粒通过。

(3)线粒体功能不全:细菌毒素和炎性介质对细胞的影响造成线粒体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以致在正常灌注或高灌注条件下的细胞缺氧。

对这种解释,虽然目前未得到反对性证据,但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二、分布性休克的6小时复苏集束化治疗6小时复苏集束化治疗是指在确诊严重感染立即开始在6小时内必须完成的治疗措施,包括血清乳酸水平测定;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病原学标本;急诊在3小时内,ICU在1小时内开始广谱的抗生素治疗;如果有低血压或血乳酸>4mmol/L,立即给予液体复苏(20ml/kg),如低血压不能就诊,加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动脉血压≥65mmHg,中心静脉压(CVP)≥8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

1.血清乳酸水平测定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本质是组织缺氧,尽管就诊组织缺氧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已经发生了组织器官的缺氧,但由于重要脏器功能和基本生命体征尚处在正常范围内,即使给予严密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师也难以作出早期诊断,也就不能及时实施早期治疗。

因此,寻求早期诊断的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组织缺氧使乳酸生成增加。

在常规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改变之前,组织低灌注与缺氧已经存在,乳酸水平已经升高。

研究表明,血乳酸持续升高与APACHE Ⅱ评分密切相关,感染性休克患者如血乳酸>4mmol/L,病死率达80%,因此乳酸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但乳酸水平受肝功能影响。

进一步研究显示,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6小时内乳酸清除率≥10%者,血管活性药用量明显低于清除率低的患者,且病死率也明显降低。

因此,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将有助于筛选出早期患者,有利于严重感染和感染型秀可得及早治疗。

2.及时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早期有效地抗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因此,一旦明确诊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应立即留取病原学标本,急诊在3小时内,ICU在1小时内开始广谱的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使用时十几名显影响严重感染患者。

研究表明,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早期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病死率为38%,而早期未予抗生素治疗患者,病死率高达60%。

最近有报道,重症肺炎患者若能在诊断后4小时内应用抗生素,能够明显改善预后。

抗生素应用每延误1小时,存活率降低7.6%。

可见,对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尽早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能改善患者预后,但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合适,是否有效覆盖可能的病原菌,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早期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病史、基础疾病状态、临床症状体征和可能的感染部位,而且要充分考虑把患者所在社区、医院或病区的微生物和药敏的流行性病学情况,尽可能选择广谱的强有效的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在48-72小时后,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和临床疗效,选择目标性的窄普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急性肠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脓肿及组织坏死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多需要外科处理。

尽管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及其他支持治疗,可能是部分患者的病情稳定,但是,积极而有效的外科引流是抗感染最关键的一步。

积极支持和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后,心肺功能仍然不稳定不是延迟外科处理的理由。

相反,正是需要引流的指标,在这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组织坏死中,尤为突出。

早期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外科手术探查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而且能够准确、彻底的清除感染灶和坏死组织。

3.早期目标指导的液体复苏治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是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突出的病理生理改变,尽早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治疗的关键。

液体复苏的初期目标是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一旦临床诊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应尽快积极液体复苏,达到早期目标在到的液体治疗目标。

6小时内达到复苏目标包括:CVP8-12mmHg;,平均动脉血压≥65mmHg,;尿量动脉血压≥0.15ml/(kg.h);Scvo2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70%。

若液体复苏治疗后CVP达8-12mmHg,而Scvo2或Svo2仍未达到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是红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或输注多巴酚丁胺已达到复苏目标。

对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在6小时内完成复苏复苏集束化治疗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Rivers的研究表明,6小时内实施并完成EGDT目标,严重感染住院病死率下降16%。

2005年英国的另一项前瞻性、双中心的观察研究严实,101个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被纳入观察,在6小时内达到sepsis bundle复苏目标组病死率为23%,而在6小时内未达到标组病死率为49%,也就是达标组住院病死率下降26%。

提示6小时复苏集束化治疗将有利于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