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3)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3)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3)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五是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

资源的同质性给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相邻我县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地区的发展潜力不断释放;黄河流域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列。

青海湖北岸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境内的沙雕艺术节等旅游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黄南州同仁等州县的热贡艺术、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长远谋划,统筹和协调解决好发展旅游业与相关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明确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职权,加大对旅游业项目建设和服务行业的监管力度,保证旅游业有序发展。

(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要实现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必须要重视和优先发展好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等各要素行业。

政府部门要加大道路、通信、文化、环境、生态等基础产业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配套项目建设资金。

对旅游景点景区及服务行业项目建设,要通过政府投资、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投资方式,引进国内资本雄厚、实力强的旅游品牌企业加大开发力度。

政府在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投资,顺心发展,舒心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为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要坚持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要把加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和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素质作为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效盘活旅游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旅游人才增量,不断提高旅游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旅游人才结构。

丽水旅游发展正面案例

丽水旅游发展正面案例

丽水旅游发展正面案例
丽水旅游发展的正面案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红色旅游:如浙西南红色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了解革命历史和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

2. 非遗项目:如人类非遗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不仅展现了传统工
艺的魅力,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自驾游:如“丽水山路”自驾游项目,吸引了大量自驾游爱好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4. 品质民宿:如“丽水山居”品质民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体验。

5. 乡村旅游:如“丽水山景”乡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乡村的秀丽山水风光,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6. 老屋保护:如松阳“拯救老屋行动”,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还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7. 文旅共富驿站:“丽”享生活文旅共富驿站活动现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展示和分享本地文化和特色产品的平台,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

8. 全域村晚和村晚山字号:如全域村晚和村晚山字号等活动,展示了乡村的文化魅力,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以上案例均表明,丽水在旅游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提升。

同时,这些案例也体现了丽水在旅游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青海省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的旅游业逐渐兴旺起来。

与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旅游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旅游现状1. 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青海省拥有祁连山、祁连山脉、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以及青海湖、茶卡盐湖等著名景点。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民族文化独特。

青海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聚集地,拥有藏、回、蒙古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独特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

3.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青海省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方面存在问题。

4. 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青海省的旅游宣传力度相对较低,许多人对青海的旅游资源了解不多。

二、对策研究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加强旅游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加大对青海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游客对青海旅游的认知度。

3. 发展生态旅游。

青海省的自然景观独特丰富,政府可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

4. 加强旅游产业的培养和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培养旅游行业的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旅游服务的水平。

5. 推动民族文化旅游。

青海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演艺表演等活动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

青海省的旅游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宣传和文化推广,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推动青海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对加快发展共和县农业经济的认识和思考

对加快发展共和县农业经济的认识和思考

村级道路硬化 。重点抓好 电网线路改造 ,解决农村用 电高峰期电力供应紧缺的矛盾 。
32 继 续 巩 固 种 植 业 的 重 要 地位 。加 大农 业 结 构 调 -
整 力度
道 狭 窄 ,尚未 与农 户形 成 稳 固 的风 险共 担 、利 益 共 享 关 系 ,产业 链 延伸 困难 ,产 品 的加 工 深度 不 够 ,转 化
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农牧 民
难 以 获 得 准 确 的供 求 信 息 。市 场 中介 组 织 发 展 缓 慢 ,
尼头 企 业 和农 民合作 组织 量 少 质差 ,与农 民 的联 系松
提高 良种补助标准等措施建立 良种基地 。在龙羊峡 、
塘格 木 、恰 卜 等 乡镇 发 展订 单 农业 。 是加 大设 施 恰
足 的问题 ;从应届水产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聘愿意到
理 、水产养殖及资源管理专业 ,利用青海大学的基础
高原工作 、有创业精神和实干精神 的大学生 ,通过实
践选拔优秀人才 ,尽快建立一支懂经营 、会管理 、具 有敬业和创新精神的渔业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队伍。
() 制 定优 惠政 策 ,支持 养 殖渔 业 龙 头企 业 、养 4
济 、增 加 农 民收 入 的新途 径 和新 举 措 ,农 业 经 济进 人 了最 快最好 的发展 时期 。2 1 ,全 县实 现地 区 生产 0 0年 总值 2 .2 元 ,同 比增长 l 31 亿 2%;完 成 县属 固定 资 产
作 ,共举办农 牧 民技 能培训班 17期 ,培训农 牧 民 1
种 2 2t 作 物播 种面 积 3 . 0 4,农 89 亩 ,建立 各类 农 作 6万
物 良种 基地 21 亩 ,完成 订单 农业 3 5 .万 4 0亩 ,种植 蔬 菜 10 5 0亩 ,预 防农 田有 害生 物 2 5万 亩 。牧业 生 产 继

关于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共和县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县城。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畜牧业发展已经成为该县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

为了深入了解共和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状况,我们组织了一次调查,并撰写了本报告。

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共和县各乡镇的养殖户、养殖合作社、养殖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等作为调查对象。

经过现场实地走访和访问调查,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认识了共和县畜牧业发展的面貌和现状,同时也了解了该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畜牧养殖情况根据调查,共和县现有各类家畜共约 210 万头,其中绵羊占据了60% 的比例,牦牛和猪分别占 15% 和 10%,其余为骆驼和马等。

畜牧养殖业已成为该地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其中羊是最主要的农产品。

同时,共和县养鸡和水产养殖业也在不断发展。

畜牧业现状分析根据调查,共和县畜牧业发展已经走上了绿色生态、多样化、品种精选、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大多数养殖户采取了集中养殖的模式,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 饲料缺乏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干燥、土地贫瘠,草原资源稀缺。

养殖户养殖时往往会因为饲料干缺不足而使畜禽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从而降低了它的产量。

2. 经济效益低畜牧业存在着小散农户多、养殖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其经济效益较低,毛利率较低等。

3. 疾病高发畜牧养殖业的疾病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户的大问题,常见的动物疾病有口蹄疫、猪瘟、瘤胃酸中毒等,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是畜牧业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4. 环境污染养殖过程中不少农户使用含有重金属和抗生素的饲料,造成畜禽排泄物中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

畜牧业发展对策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共和县政府和农村合作社等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1. 加强知识普及政府应当加强关于畜牧业现代化的知识普及、技术培训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水平和市场接触率。

共和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共和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共和县xx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报告说明—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北靠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

共和县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

2020年4月,共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7年11月,共和县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区)。

2019年9月27日,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牛皮箱板纸又称牛皮卡纸或面挂纸板。

有棕色牛皮纸箱板纸,浅色牛皮纸箱板纸之分。

它比一般箱纸板更为坚韧、挺实,有极高的抗压强度、耐戳穿强度与耐折度,具有防潮性能好、外观质量好等特点,主要用于制造外贸包装纸箱及国内高档商品包装纸箱。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5901.1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31.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8.32%;流动资金1869.7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1.68%。

达产年营业收入13371.00万元,总成本费用10595.78万元,税金及附加102.50万元,利润总额2775.22万元,利税总额3260.51万元,税后净利润2081.4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79.0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03%,投资利税率55.25%,投资回报率35.27%,全部投资回收期4.34年,提供就业职位222个。

第一章项目概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及背景共和县xx生产项目在经历了2017年和2018年初强劲增长之后,全球经济活动在2018年下半年显著放缓,反映影响主要经济体的因素的融合。

共和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共和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936×15 g .3 0 ,牛 、羊 每 头 ( ) 平 均 产 肉量 分 别 k 只


编 辑


收 稿 日期 :2 0 — 2 1 06 0 — 7
维普资讯
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息 交 蕾
SH NAY N IU O A C AC U
2年6 第7 羊 第 9 期总1 J 展 6 2 期I
项 目区牧 民的思想 观念发生 很大转 变 ,牲畜周 转加快 , 饲草料贮备大幅度增加 ,植被逐步得到恢 复 ,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出现 了经济 、社会和生态 三大效 益 同步增长 的好势头 ,为畜牧业 向更高 层次发展奠定 了基础 。 1 项 目概 况 共和县农业综合 开发项 目,于 20 年 正式启 动实 00 施 。4年来 ,分 别在环青海湖 的倒淌河 、江西沟 、黑 马 河 、石 乃亥 等 4个 乡镇 的 7 行 政 村实 施 了项 目建 个
为 探 索 牧 民增 收 的新 途 径 ,住 在 国道 公 路 沿 线
达 到 8 g 2 g 0k 和 0k ;牲 畜 总 增 率 、出栏 率 、商 品率 分 别 比项 目实 施前 的 3%、3 %、2%提高 到 3.%、 4 2 7 65
的 3 牧 户 的养 羊暖棚 ,修 建成 了冬 天养 羊 、夏 天 0户 种 菜 的 两 用 棚 ,不 但 解 决 了牲 畜 的 越 冬 保 暖 问 题 , 而且 解 决 了牧 民吃 菜 难 的 问 题 ,还 能卖 菜 创 收 。藏 族老 阿奶 措 毛 吉拿 着 又红 又 大 的 西红 柿 对人 说 : “ 这样 的东西 ,以前 见也 没见 过 ,现 在 想 吃 ,只管 到 自家 的棚里 摘 ,就像 做 梦一 样 ! ” 20 0 3年倒淌河镇 哈乙亥村 活畜及 畜产 品交 易市 场 的建成 ,进一步完善 了环湖地 区畜产 品市场 体 系建 设 。 大幅度 增强市 场服 务功 能 ,在 加快地 区产 业结 构调 整 步 伐 、繁荣地 方 民族 经 济 、改 善农 牧 民生 产 、生活 条

唐蕃玛尼石经城调研报告

唐蕃玛尼石经城调研报告

共和县唐蕃玛尼石经城民族风情园调研报告一、历史及地点共和县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淳朴,草原景色优美。

有“草原门口”和“西海屏风”之称的文成公主进藏途径的巍巍日月山,有高原之称的青海湖,湖内有鸟岛,还有三块石,二郎剑、海行山、等岛屿,湖滨建有藏族风情特色的151帐房宾馆。

2008年,哈乙亥村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牧民收入明显提高,2009年8月为了进一步适应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工作的需要,全村在党支部书记额带领下,按照“景乡共建”的新模式,组建了有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以拉夫旦为法人代表,,183户牧民自愿联合的青海湖景区哈乙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

哈乙亥村先后在倒淌河镇开办了小商品市场、畜产品交易市场、及宾馆为一体的新型产业。

到目前从事经商服务行业的有63人,年均收入达1.05万元,从事运输业的25人,年均收入达到9000到元,从事雕刻刺绣工艺的有34人,年均收入为2.4万元。

在哈乙亥村北、青海南山脚下的山包下,已初步建成了唐蕃玛尼石经城风景区。

景区离109国道北1公里,是一座由大量玛尼石,通过规则摆放,、堆积在一个小山头而形成的貌似城堡的景区,有的玛尼石是叠放垒成墙,有的是摆放成六字真言,形如大地艺术;入口处还建设有小型的建筑、佛塔、整个城内挂有大量的经幡,蔚为壮观,古老的唐蕃古道小路从旁而过,是青海湖畔的一大景观。

近几年来一是景区与109国道之间建设了哈乙亥村的牧民定居点,共34户;二是新建了景区入口大门及景区内的道路和转经廊等景观、设施,目前景区总占地面积约10公顷,是周边广大信徒朝觐的重要宗教场所之一,也因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众多的青海湖旅游的游客。

该景区景点本省特色鲜明,具有紧邻倒淌河镇、109国道,靠近青海湖等开发优势;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良好,水电路齐全,现有的景观具备开展参加活动的条件。

二、项目区综合分析(一)项目区优势分析1、项目区旅游资源主题突出,临近109国道,及倒淌河镇,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依托,,是较容易启动开发的旅游区。

共和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共和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强仍 然是 我 县旅 游业 发
展 面 临的首 要 问题 。
3 . 1 旅 游总 量低 。 发 展 较为 滞后
共 和 县县地 处 青藏 高原 .旅 游业 发 展存 在 着 旺季 短 、 淡 季 长 的明显 问题 。 旅 游淡 季 长 达 8 —9个 月 , 在此 期 间 , 旅 游人 数寥 寥 无几 , 设 施 大量 闲置 。而 旺季 集 中在 6月 中旬 到 1 0 月 中旬 的 4个 月 , 此时 , 旅游人数较多 , 旅 游 接待存 在 明显 压力 。
划、 政府扶持 、 规范经 营、 集约发展 , 把景 区建设 发展 与新农村新 牧 区建 设相结合 。 与青海 湖流
域 生态 治理 相结 合 ,与推 进 城镇化 改 造相 结
合, 与 高效 畜牧业 示 范 区建 设 相结 合 , 与 扶贫
善, 接待 能 力 明显增 强 , 旅游 产业 的综 合 带 动 辐 射作 用 日益 显现 , 产业 效 益稳 步提 高 , 旅 游
游景区 1 个。 4家 星级 饭店 。 旅 游业 发展 带 动 了“ 农家乐” 、 “ 牧 家乐 ” 、 “ 藏家 风情 游 ” 等 快速
发展 , 建 成初 具 规模 的“ 农 家 乐” 、 “ 牧 家乐 ” 共
有3 O家 。 农 家 乐从 业 人 员 约 1 7 0余 人 , 乡村 旅 游 的发 展 不 仅 转 移 了农 牧 区剩 余 劳 动 力 , 而且 提 高 了共 和 旅游 的接 待 能力 。

推 广论 坛 ・
《 青 海农技 推 广) ) 2 0 1 3年第 1 期
共和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8 1 3 0 0 0 马 俊 义 安 继 东 共 和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2023年青海省文旅发展报告

2023年青海省文旅发展报告

2023年青海省文旅发展报告作者:夏吾交巴来源:《新西部》2023年第10期2023年,青海省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旅资源,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高端旅游项目,注重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活力,把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绿色化旅游模式,并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业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任务,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高端旅游项目,持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旅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青海省作为多民族、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区域,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青海省把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旅资源,注重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活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以旅兴业,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旅游体验。

青海省文旅发展现状2023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文旅消费需求为导向,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青海省各州县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打造集生态、民俗、非遗等文化内容的“青藏大环线”的最佳旅游路线,对我国文化旅游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023年10月“双节”期间,青海省累计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亿元。

2023年,青海省举办西宁河湟文化旅游艺术节、第五届西宁美食季、第七届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年会、FIRST青年电影展、第二十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清凉夏都避暑节、乡村文旅嘉年华、第六届广场舞大赛、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等活动项目,聚焦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一州一品、一景一韵”的特色,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高质量旅游景区,大力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主客共享的绿色旅游。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作者:杨清丽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第09期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更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对于一产发展基础薄弱、二产条件不足的青海农村而言,利用乡村自然禀赋和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失为一条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优选路径。

湟中县共和镇葱湾村位于该镇西北部的葫芦山脚下,距西宁市39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属浅脑山地区。

全村309户1118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

拥有耕地面积2614亩,人均耕地2.2亩。

2015年葱湾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党中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将产业扶贫摆在脱贫攻坚“八个一批”的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宁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政治担当,精准施策,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效。

作为重点贫困村的葱湾村也在2017年底顺利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摘帽的目标。

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7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群众有了领头羊。

2015年10月前,葱湾村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纪律松弛、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干群关系不和谐、信访矛盾多发等问题,扶贫工作形不成合力,精准扶贫成效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与镇党委驻村干部进村入户摸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紧盯问题补短板、促整改、帮转化,从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入手,选配善于处理矛盾纠纷的祁永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能力、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的祁如信担任村委会主任。

2016年7月之后,村“两委”班子下大力气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党组织生活会,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三议一表决”等民主管理制度,严格“三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共和:美丽的草原

共和:美丽的草原

共和:美丽的草原作者: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08年第23期登上日月山,向南,再向西极目远望:蓝天和白云,绿草和羊群,相互交融成一幅牧歌式的草原风光。

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13万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建设着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

共和县具有十分丰富的畜牧、矿产、旅游等资源。

有闻名遐迩的“草原门户”和“西海屏风”之称的文成公主进藏途径的巍峨日月山;有“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奇观;有高原明珠之称的青海湖,湖南有鸟岛、三块石、海心山等岛屿,还有黄河上游第一座堪称亚洲“三最”(坝体最高、库容量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龙羊峡水电站及库区人工湖。

共和县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全县共有各类牲畜174.56万头(只),年产羊毛1958吨,肉类总产量11600吨,奶总产量10000余吨,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共和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发展与和谐”的主题,以发展现代农牧业为目标,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两大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两大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城镇化两大进程,挖掘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潜力,关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共和县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61元。

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饱含了共和县13万干部群众数十年的辛勤、智慧和汗水。

共和县把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围绕“菜篮子、肉架子、奶瓶子、草料子”工程,组织实施优良畜种引进、牛羊育肥、优质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农作物良种繁育、温棚蔬菜生产等结构调整项目,使农牧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共和县脱贫攻坚模式

共和县脱贫攻坚模式

共和县脱贫攻坚模式作者:林玟均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9年第19期文/林玟均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青海省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位于青海湖以南,黄河以北,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进藏咽喉”之称。

然而生态脆弱,环境艰苦,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导致这里产业底子薄,贫困人口深度和广度大,成为青海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自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61户876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2.6%下降到目前的6.43%,下降6.17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群众综合认可度达95%以上。

但目前全县还有18个贫困村、1934户591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亟待全面退出、脱贫。

针对产业扶贫还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群众建房仍需解决等问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决战决胜,全面“清零”,共和县要想拿下“硬任务”,还需啃下更多“硬骨头”。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共和县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在生态涵养区、生态脆弱区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扶贫的脱贫之路。

从靠着牛羊过日子到不离土不离乡就能赚到钱在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禀赋做好产业扶贫?“守”着青海湖,处于西宁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共和县举全县之力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随着青海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环湖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共和摸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在保护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突出“绿色、生态、健康、环保”主题,借助青海湖风光、黑马河日出等独特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在全县40个贫困村中,确定12个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

黑马河镇文巴村就是其中之一。

文巴村全村530户,贫困户近五分之一,大多牧民一缺技术二缺文化,而5公里外的青海湖让文巴村看到了希望。

整合资金900多万元,共和县在文巴村打造了一个餐饮、住宿、特色工艺品销售等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文化扶贫产业园。

共和县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共和县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共和县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共和县保护性耕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及成效2003年共和县被青海省政府列为“环青海湖地区保护性耕作”项目县,当年完成项目任务0.5万亩,共和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步伐由此展开。

为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我县农机部门根据农业部制定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试行)》等技术文件和管理规范。

组织编写制作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教材、《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保护性耕作操作规程与机具操作规范》等资料。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利用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和基层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认识程度。

截至2009年,我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万亩,技术推广取得初步成果。

2005年《共和县保护性耕作技术》荣获农业部农牧渔“丰收计划”集体三等奖和个人三等奖。

成效: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以2009年为例,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万亩,亩均增收29元,节支22元,共计增收节支51万元。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有共和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之路。

三是要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加强多项实用技术的集成攻关和配套应用。

四是坚持循序渐进,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步骤进行示范和推广。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五是科研开发和机具研制改制工作适当先行。

六是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的作用。

有效地进行技术推广,让农民转变观念,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科学耐心的引导。

二、共和县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近多年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深深感受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善和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如不及时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就会影响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进程,1.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以拉动为主,国家资金总量较少,而示范推广面积要求过大,对地方财政和农民投入要求也比较高。

共和县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共和县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共和县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近年来,共和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此,对共和县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总结如下:一、产业扶持,助力乡村振兴。

共和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优质农业品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支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村企业家精准扶贫,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

共和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文化传承,激发乡村活力。

共和县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同时,加强乡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乡村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素质。

总而言之,共和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让农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工业园区2022年未来两年规划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工业园区2022年未来两年规划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工业园区2022年未来两年规划
一、成片开发的基本情况。

本方案成片开发范围包含六个地块,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尕寺村、西香卡村、东香卡村和次汗素村,总面积137.9813公顷。

二、成片开发的必要性和效益分析。

成片开发必要性:是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项目落地促进产业发展和带动就业的需要。

效益分析:
1、提高社会经济总量,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完善本片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统一规划建设住宅及相应配套设施,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有利于吸收周边剩余劳动力,增加城市的就业人口。

3、多预留绿地、公园等休闲空间,在休闲空间中打造景观带,从整体空间入手到细部处理,注重有限空间的处理,大大提升本片区及周边景观生态,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和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

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人文自然的旅游环境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效果。

借助青海湖旅游景区和县境内知名景点,突出民族和地方人文特色,支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牧民采用家庭投入或对外承包方式积极创办“农家乐”和“牧家乐”等餐饮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充分利用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发挥庭院经济,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吃、住、游服务,满足了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拉近了城镇与农村的距离,在互动中实现了双向多赢。

在实现村落化、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展示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使旅游业逐步向乡村旅游延伸通过不懈努力,我县“乡村游”蓬勃发展,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得到了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得到了充分发
挥,既调整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又提高了共和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

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

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

宾馆从业人员109人。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加大了环湖地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资5万元在主要景区景点道口等醒目位置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

组织实施了倒淌河、黑马河、石乃亥特色城镇建设,动工新建了江西沟小集镇,环湖旅游沿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突显共和旅游新形象、藏区人民新形象的旅游精品集镇初步形成,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

共和县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