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V)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V)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V)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这种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疆域 B.虚内守外 C.巩固政权 D.防范割据2.“它是在原始社会未期父系家长大家族制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发展到周代则比较成熟与发达……”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3.下列说法符合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特点的是A.皇帝大权独揽 B.郡县、封国并存 C.官僚由丞相任免 D.严格实行宗法制4.秦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或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力。

这说明秦朝A.地方拥有独立的行政权 B.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分化皇权减少行政失误 D.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5.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种制度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制度是A.郡县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C.行省制度 D.三司制度6.“它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直至1905年被废除。

……它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化基础 B.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导致了寒门子弟难以出任高官 D.促进封建政治民主化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VI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VI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VII)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

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礼乐制度 D.宗教信仰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B.周王的姻亲C.商朝的王族和贵族D.周王的亲族3.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利4.《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 秦以前玺为皇帝独有B. 秦代以金玉为印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5.据《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初期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B.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C. 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D. 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6.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能证实这一观点的制度是A.汉朝内外朝制 B.隋朝三省六部制C.唐朝科举制 D.明朝的内阁制7.“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II)

注意:本次历史科目的考试时间为60分钟;本卷满分100分;本卷分为试卷Ⅰ和试卷Ⅱ两部分;请将所有答案按要求填涂或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I)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神权与王权结合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A.以郡统县体制的出现B.贵族体制受到冲击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加强3.《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

”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A.宰相B.御史台C.参知政事D.中书省4.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5. 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请将姓名、考试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指定区域答题,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新《老年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热议。

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紧密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2.《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

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

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5.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B.政府张贴金榜公布科考结果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6.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我校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7.“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B.义和团反帝斗争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8.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A 禅让制的结束B商王朝的发展 C 西周的强盛D夏朝的建立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4、《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段诗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鼎盛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5、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A 陕西B 湖北C 河北D 河南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8、《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9、在秦朝,采取“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 社会历史的倒退B. 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 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以家天下为主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D项正确;这一现象是历史的进步,故A错误;B并不是材料现象根本原因;C中此时还不是奴隶社会。

2.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本来题考查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这一原则,故C项正确。

唐太宗不嫡长子,故A项排除。

兄终弟及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排除。

皇四了继位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即可。

3.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

主要掌握分封制的对象,根据基本知识,A项属于先代贵族,是分封对象。

C项是功臣,受分封,如姜尚。

D项是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项平民不是分封对象。

故选B项。

【名师点睛】分封制也是高考中的常考点。

在此,学生要将它与宗法整理比较。

分封制是一种权力分配,而宗法制是一种分配制度和原则。

高考中,可能会将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放在一起加以考查。

或者以古文的形式来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的破坏等知识。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II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II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科举制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3、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4、《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应是指: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C.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5、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 .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选拔人才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中期考试历史答案
59、(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
选官制度方面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
君主制度方面国君被皇帝取代。

(6分)
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
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

(4分) (3)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4)军机处(2分)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通过它,皇帝实现了对军国大事的独裁。

(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

60. 参考答案一:
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
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
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参考答案二:
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
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
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参考答案三:
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
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
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
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
,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
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答案四: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

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

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

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依据评分标准应分为三个层面:
(1)观点层面: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2)史实层面: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史实阐释。

反对:侧重于中国反应中的自我能动性,即从中国社会内部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

赞成:侧重于西方冲击与中国学习或对抗西方的对应或相应性。

片面:侧重于中国社会变迁是西方冲击和中国各种人物、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相融合碰撞的产物,两种角度都涉及。

(3)论证层面:要有一定高度,不是对史实观点的平行总结。

反对:该模式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是为西方对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辩护。

赞成:运用事物普遍联系关系和内外因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