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疮疡。
内服: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2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内服:煎服,6-1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3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经闭乳少、喉痹咽痛、湿热痹痛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饮食禁忌:1、忌食油腻生湿之物。
2、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原醋辣椒、酸味水果李、杏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荠菜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
主治水肿证、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淋证、崩漏等。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点眼。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5臭梧桐味辛、苦、甘,性凉;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6荷叶味苦,性平。
归肝、脾、胃经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3~10g。
荷叶炭3~6g。
注意事项:《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7生铁味辛,性凉;归肝、心经具有平肝镇惊的功效。
主治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所致癫狂,热病痰内服:煎服,30-60g。
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肝虚及中焦虚寒者慎用。
落壅发狂,头痛;易惊善怒,失眠,疮疡肿毒,关节酸痛或扭伤疼痛等。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1. 用法•内服:煎汤、蒸煮、泡水、煮粥等。
•外用:研粉、浸泡、膏敷、贴敷等。
2. 用量•干草药一般为3-12克,大剂量用量可适当增加。
•鲜草药一般为15-60克。
•个别草药特殊使用或禁忌用量需要遵医嘱。
3. 功能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功能:•温阳壮阳:鹿茸、淫羊藿、菟丝子等中草药具有温阳壮阳的功能,适用于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清热解毒: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热毒疮疡、口疮咽炎等症状。
•补气养血: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功能,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的症状。
•活血化瘀: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淤血症状。
•利水通淋:茯苓、车前草、猪苓等中草药具有利水通淋的功能,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4. 主治中草药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有不同的主治功能,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主治功能:•解表发散: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草药具有解表发散的主治功能,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散寒温经:生姜、桂皮、细辛等中草药具有散寒温经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寒性腹痛、寒痹等症状。
•清宣利咽:紫苏叶、薄荷叶、桔梗等中草药具有清宣利咽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健脾和胃:白术、陈皮、党参等中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主治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安神助眠:黄连、玄参、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状。
以上仅为中草药的部分用法、用量、功能和主治的简要介绍,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剂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用法用量整理
绿豆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霜
千金子
独活 威灵仙 徐长卿
1~3g,宜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煎服,5~10g。清热解毒、驱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煎服,15~60g。外用适量。
煎服,6~15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9~15g;也可制成酒剂用。 煎服,3~10g。 煎服,5~1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
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痈肿疮毒宜生用。
煎服,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研末服, 每次3g。外用适量。 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6~12g。 煎服,1~3g,先煎。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5~12g。外用适量。 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煎服,9~15g。 煎服,6~12g。 煎服,5~10g;或酒浸服。 煎服,6~12g。外用适量。 煎服,3~10g。 煎服,3~10g。 煎服,3~9g。 煎服,3~10g。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煎服,6~12g。 煎服,6~10g。 煎服,9~30g。 煎服,15~30g。鲜品加倍。 煎服,15~30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15g,宜包煎。 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煎服,3~6g。 煎服,3~5g。 煎服,9~15g。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6~15g,包煎。 煎服,6~12g。 煎服,3~9g。 煎服,1~3g。 煎服,9~15g。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15~6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玉竹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6~12g莲子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6~15g百合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然。
用法用量: 6~12g芡实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9~15g薏苡仁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9~30g山药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只,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红枣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6~15g枸杞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聪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6~12g龙眼肉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缺少,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9 ~15g党参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衰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当归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害。
赤小豆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 9 ~30g。
外用适当,研末调敷菊花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
中草药用法用量大全一、常用中草药功效分类1.清热解毒药: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肺炎、流感等病症,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
2.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如丹参、川芎、当归等。
3.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如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4.化痰止咳药: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等病症,如桔梗、半夏、陈皮等。
5.安神养心药:用于治疗失眠、心悸等病症,如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等。
6.补益药:用于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二、中草药煎煮方法1.容器选择:选用砂锅或瓦煲,避免使用金属锅具。
2.药材浸泡: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药材充分吸水膨胀。
3.煎煮火候: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时间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第一煎煮30分钟左右,第二煎煮20分钟左右。
4.过滤药渣:将煎好的药液倒入过滤网中,将药渣过滤掉。
5.储存药液:将药液储存于保温杯中,待凉后饮用。
三、中草药用量规范1.草药用量要适当:根据病症和个体差异,用量要适当,不可过多或过少。
2.煎煮草药要适量:煎煮草药时,水量要适量,一般以淹过草药为宜。
3.中草药配伍要合理:配伍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4.使用中草药要遵循医嘱:使用中草药时要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医嘱,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配伍。
四、中草药配伍禁忌1.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后,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如人参与莱菔子合用会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
2.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
如甘草与甘遂合用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
3.妊娠禁忌:指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害或可能导致流产。
如红花、大戟等。
五、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草药来源:使用中草药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确保草药的质量和安全。
2.注意草药储存:储存草药时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确保草药不变质。
3.注意草药使用时间:使用草药时要遵循医嘱或中药师的指导,不可随意更改使用时间和剂量。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
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中草药是我国悠久的药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较少副作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备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中草药药性复杂、剂量难以控制等原因,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制定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草药用量的标准大全,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用中草药。
一、用量的计算中草药的的用量计算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按质量计算,即按照中草药的重量或者量数来计算用量。
比如,中草药的用量常常是以g、kg、ml等单位来确定的。
第二种是按体重计算,即按病人的体重来确定用量。
这种方法在处方中较为常见,可以根据病人的体重来计算用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通常,成人的用量应在10~15g之间,根据病情的不同,用量也有所差异。
第三种是按疗程计算,即根据治疗的时间来确定用量。
在疗程较长的病例中,这种方法比较实用,可以有效地避免用药过量或者剂量不足的情况。
二、用量的单位中草药用量的单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重量单位(g、kg)、体积单位(ml、L)、数量单位(两、斤、钱、分)等。
其中,重量单位是最常用的一种,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比例计算用量。
而体积单位则用于草药的煎煮和制剂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数量单位则用于比较小的剂量草药和活性成分的测定,准确度较高,但用于较大剂量的草药却不够合适。
三、用量的标准中草药用量的标准根据具体草药的特点而异,因此每一种草药都有其相应的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日用量、疗程用量、成人用量、儿童用量、老年人用量等,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草药的用量标准。
1、甘草(1)成人日用量:3~10g。
(2)儿童日用量:0.5~2g。
(3)老年人日用量:2~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2、黄芪(1)成人日用量:9~30g。
(2)儿童日用量:2~6g。
(3)老年人日用量:6~15g。
(4)疗程用量:常用于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中。
3、当归(1)成人日用量:6~12g。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常用中药配伍用量表参考
除了上述的⼀些基础⽅外,还有⼀些必⽤的药物:
涉及外感,必⽤荆芥;涉及失眠,必⽤枣仁;涉及郁证,必⽤合欢;涉及⾯瘫,必⽤⽩附;涉及腿病,必⽤⽜膝;涉及头病,必⽤天⿇;涉及阳痿,必⽤⽺藿;涉及阴虚,必⽤麦冬;涉及咳嗽,必⽤杏仁;涉及呕吐,必⽤半夏;涉及中毒,必⽤绿⾖;涉及诸风,必⽤防风;涉及⽩发,必⽤⾸乌;涉及风湿,必⽤灵仙;涉及⾻病,必⽤川断;涉及咽喉,必⽤桔梗;涉及失⾳,必⽤⼤海;涉及腰痛,必⽤杜仲;涉及尿⽯,必⽤⾦钱;涉及虚热,必⽤青蒿;涉及⽛疼,必⽤细⾟;涉及黄疸,必⽤茵陈;涉及闭经,必⽤益母;涉及淋症,必⽤车前;涉及⿐塞,必⽤⾟夷;涉及乳少,必⽤⼭甲;涉及⽬⾚,必⽤栀⼦;涉及⽬昏,必⽤青葙;
涉及鸡眼,必⽤鸦胆;涉及呃逆,必⽤柿蒂;涉及疝⽓,必⽤橘核;涉及胀满,必⽤槟榔;涉及汗症,必⽤浮麦;涉及阴痒,必⽤蛇床;涉及痰厥,必⽤皂荚;涉及遗尿,必⽤桑蛸;涉及疮疡,必⽤麝⾹;涉及⽩斑,必⽤陀僧;涉及疥疮,必⽤硫磺;涉及蛇疮,必⽤雄黄;涉及不孕,必⽤⽯英;涉及⽿鸣,必⽤磁⽯;涉及痰多,必⽤⽵沥;涉及癌症,必⽤蛇草。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中药用量限制表
30克 15克 9克
9克
60克 15克
9克
2粒
30克
100克 30克 130克 6克 10克
60克
30克 30克 3克 15克 10克 12克 2克 0.3克
不可用
大黄、枳实、银花各10克, 甘草6克,煎水后并加芒硝6 克冲服。 莱菔子20克煎服。 洗胃 洗胃 洗胃 浓茶加量白糖,频饮;或甘 草15克,绿豆30克,水煎服 赤小豆、绿豆各30克,甘草 10克煎服。 洗胃 轻者:甘草、蔗糖水代茶 饮,或萝卜水频饮。重者: 甘草15克,煎水,再与白醋 、生姜汁60克混合,一半涑 口,一半内服。 洗胃 洗胃 大量绿豆汤或生姜30克榨 汁;用白醋60克,甘草10 克,煎汤服用;或用岗梅 250克煎水服用。 甘草30克,金银花15克、防 风15克,黄连6克,黄柏12 克,水煎服,连服4-6剂。 板蓝根200克,水煎服;或 甘草50克,绿豆200克,水 煎服。 洗胃 洗胃 洗胃 洗胃 静滴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 素C、B能合剂。 甘草30克、沙参15克、金银 花15克,黄连3克,茯苓3 克,水煎,早晚2次服用。 洗胃 水牛角、寒水石、黄连、生 地、水煎服。 洗胃 洗胃 洗胃 洗胃 洗胃 防己煎浓汁服。 金钱花30克,菊花15克,甘 草15克水煎服。万能解毒 汤:香附子9克,大小血藤 15克,青广大香15克,田七 粉(冲)、冰片末(冲)各 6克,金粉蕨240克,水煎服
1.5克
30克
15克
0.5克
0.5克
1.5克 4克
135毫升 0.02克 20粒 12克 20毫升 大量剂 30克 10克
甘草125克、煎汤服,每4个 小时1次,连服2-4剂。 生石膏12克、生地10克、丹 皮10克、生甘草30克、双花 15克,连翘15克,水煎服。 防风、大青叶、甘草、绿豆 煎服;即服生萝卜汁约400 毫升,2小时后再服1次。 绿豆120克,煎汤代茶饮。 土茯苓30克、金银花30克、 甘草9克,水煎服。 甘草9克,水煎服。 金银花30克、连翘12克、甘 草20克,绿豆50克,水煎服 甘草9克、绿豆15克,干姜9 克,水煎服。 防己、防风、桂皮、甘草煎 汤服。 生甘草、生绿豆各30毫升, 捣烂开水泡服或煎服。 甘草30克、大青叶15克,水 煎冷饮;或板蓝根30克,黄 连3克,甘草9克,水煎分两 次服, 鲜萝卜汁120毫升口服;或 莱菔子250克,炖服。 迅速服制马钱子末0.6克, 以对抗毒素,以后根据病 情,3小时后符合、重复给 药一次;或凤尾草120克、 金银花90克、甘草60克,水 防风、大青叶、甘草、绿豆 煎服;即服生萝卜汁约400 毫升,2小时后再服1次。 当归、大黄(后下)、玄明 粉(冲服)、龙骨各9克, 滑石15克,甘草6克,水煎 紫草60克煎服或鲜生地250 克榨汁冲服。 喝浓茶、豆浆、牛奶、蛋清 水;多吃海蜇。 鲜芦根120克,捣烂服解 毒;或生大黄15克泡茶代 饮,可减轻副作用。 洗胃,饮浓茶或稀醋。 甘草30克,急煎口服。 口服绿豆汤 黄豆汁、甜桔梗煎水服;或 甘草煎水内服;或饮盐水, 或榨姜汁口服。 洗胃 洗胃 生姜汁、白米醋,共饮服。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考研资料 中药用法用量
中药用法用量1.超小剂量:砒石:0.002-0.004g 雄黄:0.05-0.1g蟾酥:0.015-0.03g 甘遂:0.5-1.5g(只入丸散)麝香:0.03-0.1g 熊胆粉:0.25-0.5g牛黄:0.15-0.35g 斑蝥:0.03-0.06g冰片:0.15-0.3g(不入煎剂)羚羊角:0.3-0.6g轻粉:0.1-0.2g 洋金花:0.3-0.6g巴豆霜:0.1-0.3g 铅丹:0.3-0.6g 羚羊(和)金花朱砂:0.1-0.5g 马钱子:0.3-0.6g 铅马(挑)胆苏合香:0.3-1g(不入煎剂)胆矾:0.3-0.6g(温水送服)鸦胆子:0.5-2g(不入煎剂)2.>1g:地龙:1-2g(散)胆南星:3-6g血竭:1-2g(末)甘松:3-6g蛤蚧:1-2g 何首乌:3-6g(生)6-12g(制)水牛角:1.5-3g(粉)木通:3-6g琥珀:1.5-3g(丸散) 1.5g硫磺水珀3g硼砂龙胆:3-6g硫磺:1.5-3g (硫磺水泼硼砂)皂荚:1-1.5g(丸散)硼砂:1.5-3g(丸散)僵蚕:1-1.5g(散)人参:2g(末)大量急救雷公藤:1-5g檀香:2-3g(后下)芦荟:2-5g(丸散)紫河车:2-3g 吴茱萸:2-5g五味子:1-3g(散)蛇床子:3-10g儿茶:1-3g(包)常山:5-9g代赭石:1-3g(末)五儿代赭磁羊角半夏:3-9g磁石:1-3g(散)(五儿带着磁羊角)天南星:3-9g羚羊角:1-3g(另煎)附子:3-15g(久煎)芒硝:6-12g(溶,不入煎剂)3.入煎剂也入丸散:药名入煎剂入丸散或研末药名入煎剂入丸散或研末虻虫 1-1.5g 0.3g 蕲蛇 3-9g 1-1.5g细辛 1-3g 0.5-1g 土鳖虫 3-10g 1-1.5g(末)水蛭 1-3g 0.3-0.5g(末)肉豆蔻 3-10g 0.5-1g(散)羚羊角 1-3g 0.3-0.6g(散)穿山甲 3-10g 1-1.5g芫花 1.5-3g 0.6-0.9g 天麻 3-10g 1-1.5g京大戟 1.5-3g 1g 紫珠叶 3-15g 1.5-3g蜈蚣 3-5g 0.6-1g 瓜蒂 2.5-5g 0.3-1g全蝎 3-6g 0.6-1g 肉桂 1-5g 1-2g牵牛子 3-6g 1.5-3g 沉香 1-5g(后下) 0.5-1g(散)白附子 3-6g 0.5-1g(末)4.大剂量:雷丸:15-21g 鳖甲:9-24g(先)灶心土:15-30g(先煎、煎汤代水)龟甲:9-24g(先)龙骨:15-30g 党参:9-30g石膏:15-60g 代赭石:9-30g(先)土茯苓:15-60g 党代赭9-30g黄芪黄芪:9-30g金钱草:15-60g (和)磁牡磁石:9-30g (先)白花蛇舌草:15-60g 牡蛎:9-30g(先)赤石脂:9-12g使用方法:每天记忆几味药用法用量,几天之内反复记忆。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指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对于每一味药物在治疗特定疾病时所
需使用的药量范围的规定。
合理的中药用量标准对于确保药物疗效、避免药物副作用以及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黄连。
黄连的用量一般在1.5-6克之间,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
定具体用量。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痢疾等疾病。
其次,生地黄。
生地黄的用量一般在10-30克之间,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阴亏损、虚劳痿痹等疾病。
再次,人参。
人参的用量一般在3-9克之间,具有补气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疾病。
此外,川芎。
川芎的用量一般在3-9克之间,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痛经、中风痿痹等疾病。
最后,石膏。
石膏的用量一般在15-60克之间,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烦热、疮疡肿痛等疾病。
以上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或用药不足而影响疗效。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切勿擅自增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量的准确把握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中药的用量标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
一、黄连黄连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其用量的合理控制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胃肠疾病。
通常使用的黄连草药用量为3-10克,可根据不同病情酌情调整。
二、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作用的中药材。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5-15克,可加入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三、当归当归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其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通常每次使用3-9克,煎汤饮用或加入其他中药配伍。
四、鸡血藤鸡血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适中可以治疗风湿、痛疾等病症。
一般用量为9-12克,可加入水中煎煮。
五、当归尾当归尾是中药材中的一种,用量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建议使用6-15克,可用水煎汤或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炮制。
六、川芎川芎是一味常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中药。
常用的用量为3-9克,可视病情需要进行调整,一般配伍使用。
七、红花红花在中药应用中常用于疏经活血的治疗,其用量需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10克,可煎汤冲服。
八、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用于清热解毒,每次用量为9-12克,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
九、金银花金银花常用于解热解毒,用量一般为6-15克,可饮汤或与其他中药搭配饮用。
十、柴胡柴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需准确掌握。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9克,可煎汤饮用或与其他草药搭配。
总结:中药用量的准确掌握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注意,用量的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
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慎重。
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
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成人中药剂量标准
成人中药剂量标准
成人中药剂量标准因药物种类和用途而异,且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药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将2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
药剂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
煎药量也因年龄和药物种类而异。
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剂按2份等量分装(每次喝中药以250毫升为宜或遵医嘱)。
此外,不同药物的具体煎煮和服用方法可能会有特殊要求,因此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和指导下服用中药,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
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
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大黄1~5 g有致泻作用。
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
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
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 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半夏止呕、除湿10~15g 开胃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
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
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
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附: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属于临床中药学研究范畴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是未知数。
目前尚不能明确地回答每味中药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超大剂量应用,剂量超出权威规定剂量上限多少时最适宜,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是否对机体有潜在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支持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古代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现代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结论尚未反馈用于临床指导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
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应持谨慎态度。
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
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
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
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
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
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
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
其目的是防止和减少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麻黄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禁用!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