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中草药的作用及用法大全
![中草药的作用及用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8fef493968011ca200913f.png)
中草药➢灯心草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1,利水渗湿,利水通淋,热证之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2,清心火,除烦,心热烦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儿夜啼,惊痫等症。
➢珠子参苦,甘,微寒。
归肝、肺、胃经。
3-9克。
可单味煎汤或研末服。
外伤出血,研细粉敷伤口。
祛风除湿,补肺,养阴,舒筋活络,滋补强壮,补血止血。
烦热口渴,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咳血,外伤出血,吐血,便血,月经不调,熟品气血双亏,虚劳咳嗽。
通活经络。
➢生姜皮辛,凉。
归脾、肺经。
2-5克,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经止血用干姜;止泻止血、温中散寒用炮姜;生姜皮利水渗湿行水消肿;生姜辛温解表、发汗解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
利水渗湿,行水消肿,兼和脾胃。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多配合其他渗湿,利水,行气药同用。
➢地枯蒌辛、甘,平。
9-12克,利水消肿,化积滞,面黄肿胀,胸腹肿胀,食积腹泻,痢疾,痞块。
化道等各种癌症。
➢金雀根甘、苦,辛,平。
归肺、脾经。
15-30克。
益气,补脾,祛风除湿,活血, 肺脾气虚之倦怠乏力,咳嗽,盗汗,眩晕耳鸣,浮肿,妇女月经不调,白带,乳少,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
➢茺蔚子苦,微寒。
有小毒。
归心包、肝经。
4.5-9克。
过量中毒症状:突然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严重的可出汗虚脱。
理血活血化瘀,调经,清肝明目。
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头晕胀痛,崩中带下,产后瘀血作痛,肝热头痛,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等症。
➢楮实子寒。
归肝、肾经。
煎服:6-12克。
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勿食。
小儿多食损牙。
补益,补阴,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腰膝酸软,虚劳骨蒸,体弱,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气浮肿➢胡芦巴苦。
归肝、肾经。
4.5-9克,阴虚火旺者忌用。
补益,补阳,温肾阳,散寒祛湿,止痛。
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寒湿脚气,腿膝冷痛无力,小肠寒疝,少腹连睾丸作痛等症。
亦可癌症病人表现腰酸体软,四肢不温,怕冷,小便清长,精神不振,阳痿,闭经,免疫系统低下等脾肾阳虚证候者。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https://img.taocdn.com/s3/m/b670080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9.png)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 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5-10g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 5-10g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5-10g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3-10g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6-12g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5-10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 3-10g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 5-15g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10-15g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 10-15g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0-30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 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治咽喉肿痛药射干 6-10g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中草药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总表
![中草药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总表](https://img.taocdn.com/s3/m/21d0cb55ad51f01dc381f146.png)
解表药
清热药
3清热解毒药
泻下药
无
无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2利尿通淋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1养心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1补气药
收涩药
无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清热药
泻下药
1润下药
无
无
祛风湿药
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
温里药
理气药
消食药
驱虫药
止血药
1温经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
3止咳平喘药
安神药
平肝息风药
开窍药
补虚药
1补阳药
收涩药
无
3固精缩尿止带药。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6b10969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e.png)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b7e62bb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f.png)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常见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常见中草药功效归纳表](https://img.taocdn.com/s3/m/42c698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5.png)
常见中草药功效归纳表
1. 人参
- 功效:补气养血、益气健脾、提神益智、调理免疫力、延年益寿。
- 使用方法:煮汤、炖煮、泡茶、制成药丸等。
2. 当归
-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益气活血、养血安神。
- 使用方法:煎汤、泡酒、炖煮等。
3. 甘草
- 功效:调和药性、补脾益气、解毒止痛、清热祛湿。
- 使用方法:煎汤、泡茶、制成颗粒剂等。
4. 黄芪
- 功效:补中益气、抗疲劳、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 使用方法:煮汤、泡茶、炖煮等。
5. 白芍
- 功效:养血调经、活血散淤、止痛祛痹。
- 使用方法:煮汤、泡茶、制成药丸等。
6. 丹参
-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降血压、保护心血管系统。
- 使用方法:煎汤、泡茶、制成颗粒剂等。
请注意,上述中草药的功效归纳仅为常见情况,具体使用中草药时,应遵循医生或草药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具体中药材的疗效,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草药师。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859954a300a6c30d229f33.png)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本草纲目中本区常见中药材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葱白【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主治】感冒风寒轻症;阴寒盛、格阳于外;外用疮痈疔毒。
【用法用量】3-10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蜂蜜共同服。
2.生【性味】辛、温。
【功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配大枣能调和营卫。
(2)温胃止呕: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常配半夏。
(3)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毒。
【用法】3~10g,或三片。
生用发散力强;煨用偏于温中。
附:生皮:性味凉。
功能和脾行水,主要用于水肿。
用量5-10g,煎服。
二、辛凉解表药1.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成分】花和茎含挥发油,花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等【药理】1、抗病原体作用。
2、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用法用量】10-15g。
煎服或入丸散。
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注意事项】无野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成分】含野菊黄酮甙、野菊花甙、野菊花酯、苦味素、挥发油等。
【药理】1、降压作用。
2、抗病毒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8g。
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2 根本品为豆科植物野或甘藤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项强痛。
【成分】主要含黄酮类物质,有大豆甙、大豆素、根素等。
【药理】1、解热作用2、降压作用3、扩心冠脉4、增加脑血流量5、对胃肠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6、根煎剂小鼠口服有避孕作用;能使正常家兔血糖先升高继而降低。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ad6a9b0516fc700abb68fc5d.png)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d00e5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9.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常用中药的功用性味归经
![常用中药的功用性味归经](https://img.taocdn.com/s3/m/1a4f68c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0.png)
常用中药的功用性味归经蒲公英性味归经:甘、苦、寒。
归肝、胃经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热淋黄疸。
用量用法:10-30g,外用适量。
现代研究:主要含有多糖、棕榈酸、咖啡酸、蒲公英甾醇、菊糖。
具有抗菌、抗炎、抗内毒素、抗肿瘤作用,能够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犀角性味归经:苦、咸,寒。
归心、肝、胃经。
功效主治: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
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及温热病热盛火炽、热入心营、神昏谵语等证。
用量用法:1、5-6g,锉为细粉冲服或磨汁服,或人丸散剂。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十九畏”有不宜与川乌、草乌同用之说。
附: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的双角。
性味咸,寒。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
用于热病壮热,神昏及斑疹,热盛出血等证。
疗效与犀角相近,而沿用已久。
药理作用与犀角相似。
但用量用法为犀角的1、5-10倍。
锉碎先煎,亦可锉末冲服。
现代研究:水牛角含赖氨酸、组氨酸等17种氨基酸以及由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及蛋白质。
具有抗炎、抗感染、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
临床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氏综合征等。
玄参性味归经: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滋阴,降火,解毒。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伤阴劫液,身热、口干、舌绛,或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咽喉肿痛,烦躁谵语以及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等证。
应用用量用法:10-15g,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虽有滋阴作用,但性偏降火,阴虚火不旺者不宜久服;脾胃虚寒,胸闷少食便溏者不宜用。
反藜芦。
现代研究:含玄参素、草萜甙,具有抗炎和利胆和降低毛细则通透性的作用。
紫草性味归经:咸:、甘,寒。
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于麻疹或温热病发斑疹,因热毒盛而致斑疹不畅或色紫暗以及疮疡、湿疹、阴痒及烫伤、火伤等证。
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作散剂。
《中药二》:354个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1)
![《中药二》:354个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1)](https://img.taocdn.com/s3/m/830fc59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6a.png)
《中药二》:354个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1)品名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阿胶甘,平。
归肺、肝、肾经。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3~9g。
烊化兑服。
艾叶辛、苦,温;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
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3~9g。
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八角茴香辛,温。
归肝、肾、脾、胃经。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3~6g。
人工牛黄甘,凉。
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化痰定惊。
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一次0.15~0.35g,多作配方用。
外用适量敷患处。
儿茶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用于跌扑伤痛,外伤出血,吐血衄血,疮疡不敛,湿疹、湿疮,肺热咳嗽。
1~3g,包煎;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
月季花甘,温。
归肝经。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用于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胸胁胀痛。
3~6g。
白矾酸、涩,寒。
归肺、脾、肝、大肠经。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脱肛,痔疮,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
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
用于湿疹湿疮,脱肛,痔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息肉。
0.6~1.5g。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
白果甘、苦、涩,平;有毒。
归肺、肾经。
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5~10g。
胡椒辛,热。
归胃、大肠经。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0.6~1.5g,研粉吞服。
白及苦、甘、涩,微寒。
归肺、肝、胃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
常用中草药
![常用中草药](https://img.taocdn.com/s3/m/17ca3b09a300a6c30c229fb2.png)
常用中草药厚朴【别名】:厚皮(《吴普本草》)、重皮(《广雅》)、赤朴(《别录》)、烈朴(《日华子本草幻》)、原植物凹叶厚朴又名:庐山厚朴。
【处方名】:厚朴、川朴、姜朴、川厚朴、制厚朴、姜厚朴、姜苏朴、姜苏制厚朴等【功效】:燥湿散满,消食散痞,降气平喘,霍乱及腹痛。
【主治】: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
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子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菊花【别名】滁菊、毫菊、杭菊、怀菊、贡菊。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
茎直立,多分枝,具细毛或绒毛。
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约5cm,宽3~4cm,略作羽状分裂,边缘有粗锯齿,下面具白色绒毛;有叶柄。
头状花序单生枝端、叶腋,直径2.5~5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4层,外层绿色,线形,有白色绒毛,边缘膜质;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色或微带紫色,雌性;管状花黄色,两性。
花期9~11月。
我国中部、东部、西南广泛栽培。
【采制】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性状】花序扁球形、不规则球形或稍压扁,直径多1.5~4cm。
总苞由3~4层苞片组成,外围为数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中央为管状花。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https://img.taocdn.com/s3/m/853049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f.png)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常用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https://img.taocdn.com/s3/m/f4858f03f78a6529647d5382.png)
• 药性:山药性平微温、 味甘无毒,为入脾、肺、 肾三经,山药成份含有 自由氨基酸、黏蛋白、 胆碱、淀粉 、维生素 B1 、 B2 、 C 及矿物质 钙、磷、铜、铁等。 • 功效:山药为和缓平稳 之补品,具有补而不滞, 温而不燥的特点,对于 老年小孩皆宜,应用小 儿慢性腹泻最为有效, 在药膳及食疗也常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 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 及作散剂服用时宜炒用。
• 应用 • 1.脾气虚证。本品能补气以 健脾,兼能化湿,药性温和,补而 不滞,适用于脾虚湿滞,食少、便 溏或泄泻。唯其“味轻气薄,单用 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 • 2.暑湿吐泻。暑多夹湿。夏 日暑湿伤中,脾胃不和,易致吐泻。 本品能健脾化湿以和中,性虽偏温, 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弊,故可用于 暑湿吐泻。
甘草
【性味】:甘,平
•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 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 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 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 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 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 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 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 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 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9克(大剂量30~60克)。外 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 敷。
•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 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 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 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 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 功能与主治: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 止,肺虚喘咳,肾虚遗 精,带下,尿频,虚热 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 健胃。 【用法与用量】15~30克。
白扁豆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c5a4e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a.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常用中草药的图解和用途
![常用中草药的图解和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9b7235845ef7ba0d4b733b48.png)
桂枝桂枝Guizhi[出处]《名医别录》。
[中药学名]Ramulus Cinnamomi。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白芍【药名】:白芍【拼音】:BAISHAO【英文名】:White Paeony Root【处方名】:白芍、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功用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桔梗【简介】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
入肺经。
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
【出处】《神农本草经》【别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房图、荠世纪、苦梗、苦桔梗、大药、苦菜根【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相关药材】洱源土桔梗桔梗芦头【归经】归肺;胃经【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
荆芥【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地】产江苏、浙江、江西,多系人工栽培。
【药材形性】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https://img.taocdn.com/s3/m/7a7dbfc519e8b8f67d1cb92c.pn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
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
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
辛、苦,温。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
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
6-12g
苏子
辛,温。归肺、大肠经。
3-9g
止咳平喘,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百部
苦、甘,微温。归肺经。
3-9g
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桑白皮
甘,寒。归肺、膀胱经。
6-12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
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3-9g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
磁石
咸,寒。归心、肝、肾经。
15-30g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3-10g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
川芎
辛,温。归肝、心经。
3-10g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
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3-10g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
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5-12g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2.活血调经药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
辛、苦,微温。归肝、肾、肺经。
6-12g
祛风湿,止痛,解表。
木瓜
辛、酸,温。归肝、脾、胃经。
身边15种常见中草药,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等中药的功能与主治
![身边15种常见中草药,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等中药的功能与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ced2d9c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0.png)
身边15种常见中草药,车前草蒲公英狗尾巴草等中药的功能与主治曼陀罗有毒,为镇静要药,可松弛肌肉,古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药保险子主要成分,民间花、子、叶、根各有不同用法,分治不同疾病,子十粒嚼服可治疗失眠。
龙葵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何首乌制用补养气血,气味平和,可常食用,生用解毒通便而不伤阴。
苗有安神润血之功。
车前草药店用子,草与子同功,清膀胱热,利肾气,预防积石,此外,引肺热从小便出,可治疗咳嗽。
有大叶、小叶两种,小叶者良。
铁蒿蒿类多,有药用,也有食用,也有药食两用,药店多用青蒿及黄蒿。
铁蒿可清虚热,与青蒿相似,味不太苦,困难时期老百姓也食用充饥,有食用保健价值,可惜无人研究开发。
金银花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
临床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头痛咽痛等疾病。
•抑菌,金银花对葡萄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金银花能与胆固醇进行中和,从而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流行性感冒、肺炎、冠心病、高血脂等症。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效果蒲公英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
盆腔炎,痈疖疔疮。
应用参考:•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鲜蒲公英捣烂敷患处。
•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酿1食匙,水煎混合饭后服。
•痈疖疔疮: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鸭跖草【主治】1、小便不通。
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2、赤白痢。
用鸭跖草煎汤每日服。
3、喉痹。
用鸭跖草汁点喉。
4、痔疮肿痛。
用鸭跖草、碧蝉儿花一起,搓软敷贴患处。
【别名】竹节菜、鸭鹊草、耳环草、蓝花菜、翠蝴蝶、三角菜、三荚菜、桂竹草、蓝花水竹草、淡竹叶【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肺、胃、小肠经。
【用法用量】 15~30g;鲜品60~90g 。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d1515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2.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
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慎重。
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
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
伤,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
扑损伤。
用法用量:6~12g
赤小豆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 ~3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6 ~15g
巴戟天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3~9g
麦冬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
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
用法用量:6~12g
黄精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15g
何首乌
功能主治: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用于瘰疠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
高血脂。
用法用量:6 ~12g
西洋参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
用法用量:3~6g
石斛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鹿茸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
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用法用量:1~2g,研末冲服
海马
功能主治:温肾壮阳,散结消肿。
用于阳痿,遗尿,肾虚作喘,症瘕积聚,跌扑损伤;外治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3~9g。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红参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用法用量:3~9g
三七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3~9g;研粉吞服,一次1~3g。
外用适量。
天麻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
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3~9g
地黄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用量:9~15g
陈皮
功能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3~9g
灵芝
功能主治: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用法用量:6~12g
柏子仁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3~9g
决明子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9 ~15g
玄参
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9~15g
无花果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
主咽喉肿痛;燥咳声嘶;乳汁稀少;肠热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泄泻痢疾;痈肿;癣
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煎水洗。
绿豆
功能主治:清热;消暑;利水;解毒。
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
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120g;研末;或生研绞汁。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