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明确问题的目的和方向,让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够向期望的方向前进。
当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时,可以问:“从这段课文中,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问应当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当学习一篇古诗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中有哪些诗句是最令你感动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
提问要具有激励性和鼓励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当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受到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一个生僻字时,教师可以问:“谁能够用这个生僻字造一个句子?”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增强学习的动力。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和引导性。
教师在提问时应当尽量避免答案的单一化,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表达机会。
在讨论一个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引导孩子善于提问学习问题
如何引导孩子善于提问学习问题引导孩子善于提问学习问题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提问,孩子可以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孩子提问的意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引导孩子提出高质量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善于提问学习问题。
一、培养孩子提问的意识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孩子提问的意识是引导孩子善于提问学习问题的第一步。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提问意识: 1. 激发好奇心:鼓励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提出问题。
可以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2. 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肯定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鼓励孩子勇于提问,不怕犯错。
3. 提供学习资源: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科学实验器材等,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索和提问。
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孩子提问学习问题的基础。
以下是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几个方面:1. 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提问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孩子相互交流、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2. 提供开放式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和提问。
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提问问题的能力。
3.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置身于实际问题中,激发他们提问的欲望。
例如,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并提出问题。
三、引导孩子提出高质量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以下是引导孩子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几个方法:1. 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鼓励孩子在提问时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要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引导他们提出更深入、更有挑战性的问题。
2. 引导问题的多样性:鼓励孩子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事实性问题、概念性问题、推理性问题等。
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习成绩
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习成绩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通过主动提问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以及提问对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为什么要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疲于应付学习任务而失去兴趣。
然而,当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时,会感到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提问是一个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非常有益。
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更加深入的解释和讲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提问还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促进全班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小学生主动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了解为什么要鼓励小学生主动提问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培养这一能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1. 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开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随时提问。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疑惑。
2. 提供鼓励和正面反馈。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例如:“很好的问题!”、“你的问题很有深度,值得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愿意提问。
3. 教授提问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提供一些问句的范例和方法,如开放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
通过教授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出更具深度和思考性的问题。
4. 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
除了教师的引导外,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积极性。
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8篇
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8篇第1篇示例: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深理解和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效果不理想等。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问更具吸引力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老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
比如可以在提问前做一些引子,给学生一些暗示,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这是一个有趣又有意义的探讨过程。
二、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在提问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是通过解释、启发、帮助和提示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多样性提问,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提问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提问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比如可以采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采用封闭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
还可以采用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多维度的发展。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提问时,教师可以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回答问题时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更不能因为学生无法回答问题而在全班面前指责。
而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是不同的,只有通过尊重和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1.开放性提问:教师可以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这样可以激发学
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人公会做出什么选择?”、“你认为故事中的情节会如何发展?”等等。
2.提问的方式:提问可以采用直接提问、反问、连续提问等方式。
直接提问可以直接询问
学生答案,反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连续提问可以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问题。
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引导性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获取更多的
信息和知识。
比如:“你觉得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色来讲述故事?”、“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情节?”等等。
4.多元化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图片提问、音
频提问、情境提问等等。
这样可以增加提问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及时反馈: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答案,都要
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项需要教师巧妙运用的教学技巧,通过合理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方法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下面我将探讨几种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方法。
1.引入课前问题在开课前,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果要上一课关于写人的作文,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身边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人?他/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作文内容的思考,并且让学生有兴趣提问或了解更多。
2.引导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鼓励他们提问和解答问题。
在阅读课中,老师可以提问:“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疑问?需要解答什么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给予及时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提问是被重视和鼓励的。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动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提问。
老师可以讲述一个神秘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或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提问和深入思考。
4.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提问的环境,让学生不害怕提问。
老师可以说:“同学们,如果你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举手提问。
”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答和引导。
5.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提问,老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视频、实物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学习古诗文时,老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理解。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合适的方法和资源,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鼓励主动思考与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提问。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这些观点可能与教师或课本不同。
这样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拓宽思维。
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习如何组织语言、构建文章结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创作故事、编写剧本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5.强化阅读训练:阅读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开展跨学科教学: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
例如,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拓宽视野、丰富思维。
7.及时反馈与鼓励:对学生的思考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特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小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当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时,思维特别活跃,积极思考,愿意表达,主动参与。
反之则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坐听。
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提问的情绪,创设愉快学习的氛围。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给予鼓励,则下次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提问。
当学生提问不正确时,得到纠正和指导,而不是斥责,则下次他们还会去试着提问题,积极思考。
当学生有了问题后,不敢举手,脸上现出犹豫之情时,教师和颜悦色的鼓励,会促使学生迈开大胆发言的第一步。
当你的班级里消灭了陪坐生,消灭了提问发言的死角时,你的班级就形成了课堂上的最佳学习状态。
为了巩固这种状态,我把学生分为几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优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问题提得好的就可以得到奖励,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我运用成功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上榜挂大红花,为了争取这一荣誉,学生们积极预习,熟读,读透课文。
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同时也得到了思考、质疑后的新发现,学习充满了乐趣。
二、教方法,让学生有疑会问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提问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思考的起点,是知识的获取。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常常不敢提问或者不愿意提问,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主动思考,用问题推动学习的进步。
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平台。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放开心扉,勇敢表达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提问,鼓励他们主动提问。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解答,从而让学生感到提出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任何压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主动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让学生知道提问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排斥。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案例来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而且在准备课堂资源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索。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从而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来引导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案例,让他们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疑惑,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让他们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在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启发式问题、引导性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发现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技巧,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怎样引导学⽣提问的⽅法 在语⽂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怎样有效的引导学⽣提出问题呢?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引导学⽣提问的⽅法,相信通过这些⽂字的阅读你⼀定会有所收获的。
引导学⽣提问的⽅法⼀: ⼀、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 “好问”是孩⼦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个学⽣。
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门的钥匙,也是⼀个创新⼈才所必须具备的。
但是天真可爱的孩⼦跨⼊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
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
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的设置与学⽣的原有认知发⽣冲突但⼜处于学⽣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的思维处于⼀种⼼求通⽽不得,⼝欲⾔⽽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可采⽤知识⽣活化,演⽰的⽐较,故事诱思、图⽚操作、竞赛或游戏等⽅式,让学⽣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活实际。
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表扬、⿎励学⽣的发问,即使学⽣提出⼀些很简单的问题,甚⾄是⼀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励,尤其是学困⽣。
破除学⽣怕提问、怕师⽣嘲笑的⼼理负担,让学⽣⼤胆地问。
⼆、让学⽣成为课堂的主⼈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成为课堂的主⼈。
在课堂上,师⽣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看作是⼀个完整⽽⼜充满活⼒的⼈,要充分尊重学⽣,相信学⽣,⿎励学⽣。
对于学⽣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的⾃尊⼼和求知欲。
有效引导学生提问
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学生提问是一个互动和参与学习的重要环节。
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提问的源泉。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鲜、有趣且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物或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教学,或者通过展示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只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提问。
二、示范提问的方法有些学生可能对提问感到迟疑或者不知从何提问。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示范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际问题的例子,然后解释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
通过示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提问的目的和方法。
三、培养积极的学习环境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提问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对每个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答。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问题交流。
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感到更加安心和自信,从而更愿意提问。
四、鼓励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问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问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领域。
五、提供及时反馈和引导学生的提问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引导。
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准确的解答。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者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和资料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引导,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形成更系统化的问题。
总结: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
通过激发好奇心、示范提问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及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从而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与成效。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中,提问和解答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提问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而解答能力则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能力提问是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关键环节。
通过做好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能力。
1.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可以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同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勇于发问。
2. 提供多样的问题类型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选择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还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推理、引导、比较等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问能力。
3. 引导学生合理提问除了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例如,可以教学生使用疑问词来组织问题,比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释?”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适当的回答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语文解答能力解答是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文解答能力。
1. 鼓励自主解答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尝试解答,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2. 提供解答策略在进行语文解答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教授解答策略,比如如何分析问题、拆分问题、找到关键信息等。
通过让学生学会运用解答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语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敏感,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索欲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提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解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改写故事情节、编写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通过广泛阅读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发现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提供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比如调查研究、实验观察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何教学生提问题
如何教学生提问题提问是学习的起点,也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介绍如何教学生提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好奇心和主动性好奇心和主动性是激发学生提问的关键要素。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并提供适当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有勇气提出问题,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二、引导学生提高问题质量学生在提问时,应该注重问题的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1.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目的和背景,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
2. 鼓励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
3. 提醒学生问题需要清晰明了,以便其他人理解并回答。
三、创建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合作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提问。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学生提问和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和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
2. 激励竞赛:设立问题解决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问题的质量和数量。
3. 创设情景: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及时有效地回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回答,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教师回答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要耐心倾听:保持耐心和关注,鼓励学生提问,展示对问题的重视和尊重。
2. 提供准确信息:回答问题时,要确保给出准确、详细和易于理解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引导思考: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鼓励学生解答彼此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互助可以促进彼此的成长。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解答彼此的问题,以增加他们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和分享知识。
六、评价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个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评价。
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引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提问,学生可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而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激励学生提问,教师需要首先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鼓励积极参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建立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场景,让学生感到兴趣并愿意提问。
2.尊重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倾听和认真思考,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和提问。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回答问题,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3.创设轻松的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笑话、分享趣闻等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泼。
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主动提问。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是提问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1.鼓励阅读和调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调研,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和见识。
通过阅读和调研,学生可以积累问题并思考问题。
2.培养观察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或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开展探索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小实验等。
这样的学习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三、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指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出和解答问题。
具体方法如下:1.提供背景知识在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的概念。
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良好的提问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一些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信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积极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提问。
老师可以在课间时间或者课堂上主动鼓励学生提问,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也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给予积极的回答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提出问题是一种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行为。
可以通过设立提问角或者提问墙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提问角,让学生在这里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同时可以张贴提问墙,鼓励学生在上面写下自己的问题。
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提问能力的舞台,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
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提问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老师也可以通过讲解学生如何正确提问,如何详细描述自己的问题,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关提问的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提问比赛、提问展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且得到鼓励和认可,从而提升他们的提问能力。
第五,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
可以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提出问题,并且得到家长的积极回答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提问和思考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积极的回应。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即使是一些看似简单或者幼稚的问题,也应该给予积极的回答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提出问题是一种被尊重和鼓励的行为。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学会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推动学会提问呢?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鼓励。
学会提问是一个主动的行为,需要学生敢于对自己的疑惑和困惑进行提问,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教师的指导和答案。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且尊重他们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和思考,不要怕犯错。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提问。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词语的深层理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提问,还可以提出更有深度、更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有力的推动。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来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进行研究和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而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关键一环。
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首先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室中,教师应该注重氛围的营造,在布置教室时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物,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激发思考的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动力源泉。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知识点、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回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问积极性。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小学教师还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图片、实物或视频等教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问题探究的空间。
四、运用开放式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等,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
五、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鼓励他们相互提问、回答问题,通过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小学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23期(总第535期)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李玉霞【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将传统的提问行为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有利于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学会、学通、学好相关知识。
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提问的具体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提问作者简介:李玉霞(1994—),女,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盘安乡刘陈小学。
主动提出问题,远比被提问而正确解答更重要。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作用很大,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又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理解以及分析后,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将会更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反,学生如果只会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其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一、引导学生提问的意义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
质疑精神是学生更深入学习知识的助力。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全面预习、复习、总结相关知识,找出可质疑之处,从而提出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的意识将得到增强。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主动提问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加工、处理学过的语文知识,形成系统的输出。
随着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师将新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就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再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研究课题方案课题组长:滕月芳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实践背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有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每一单元课文中,都有精读课、略读课,不少老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将略读课文中,都有精读课、略读课,不少老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略读课当作精读主要性能来上,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它常常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精读课文的教学固然重要,但略读课文的指导更不可忽视,在阅读中既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浅尝辄止,也不能像学习精读课文那样,细致入微,略读课文的指导应放得开,收得拢,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等诸方面真正获得进步,自我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需要回答问题,很少主动提问题。
教师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
教师把问题当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
学生表面上在积极回答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2.理论背景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去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见,提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课改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实施研究本课题的目标和意义:1.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新课程标准》(试行)。
教育改革的侧重点的是培养学生能力,而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此,我们确定“在小语略读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就是为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2.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化角色意识,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鼓励者。
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营造一个公正.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4.该项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折,培养学生能力,必须研究“自主学习”,我们把“学生提问”作为“自主学习”的切入点,世界最难的问题不在于回答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就要会思考,会学习,这是我们研究的难点,美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就重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自然天性,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发展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同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终身学习”指出来的人才要学会学习,才能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发展需要。
二、概念界定略读课文: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
略读课文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
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如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记,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主动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理论依据1.关于提问的假设来源于探究教学的教育理念。
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授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
它早期的表现形式是“发现法”和“问题解决法”。
美国教学论专家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
布鲁纳曾指出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
2.问题解决法也是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真正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则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
他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分成三个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3.“研究性学习”理论。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鉴国外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999年初提出来“研究性学习”。
近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出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提高问的价值,使学生会问,培养问的习惯。
同时使教师素质有一定提高。
六、研究方法1、文献法:借助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课题研究,吸收目前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
2、行动研究法: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应用主题图,创造性地设计主题图,开导观摩课、经验交流等活动。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从阶段性总结。
七、研究措施:(一)理论学习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我们组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
这样,就为我们年级组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学问题都聚焦在真实的课堂活动中,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
教学中,师生对话构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师生问答成了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问答这一互动性行为,它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某些线索,使学生注意到教材中的某些特定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在教授略读课文时,老师们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运用提问的方式理解文章时,发现学生们往往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为此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为了能完成预定的目标,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多。
有时候让学生提问了,但接下来的环节并没有按学生提出的总题做调整,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走,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预设的轨道,最终,学生的疑问被老师的问题替代了,学生的提问形同虚设,没有实效。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提问的技巧又是怎样的呢?1.引发提问需求,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老师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2 感染学生提问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
因为学生的一个意外问题有时会打断教师原本流畅的教学顺序,导致不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更有老师因为学生的提问使他陷于尴尬而……。
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
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另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老师还是偏爱于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冷落学生的错误答案或荒谬问题,认为那是匪夷所思。
于是,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不爱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解题、能考高分就行了。
于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去感受提出问题,自然也不会去深入思考,更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就违背了“创造始于问题”的事实。
其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
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里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3、激励学生提问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
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
学生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碍个性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
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更为深刻的问题来。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课题中发现问题。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