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1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文言虚词
于 阅读“古诗文”第21页,梳理“于”的用法。
介词
表示动作的处所(地点或是某种环境),在,到,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向,给,对,对于。 表示比较 表示被动,被。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CD(A 因为 B 是 C 对,向 D 对, 向 E 为了F表反问 G 表被动)
者 阅读“古诗文”第17页,梳理“者”的用法。
助词
与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词组)组成“者” 字结构,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与前面的数词组成“者”字结构,所指对象一般见于上文,种,个,样, 点。例:此五者,邦之蠹也。
AD(A 就 B 是,就是 C 却 D 就E 如果 )
作业布置
1对本次课所讲的六个虚词的用法进行梳理; 2.完成“古诗文”第2页至第63页 “重点虚词”部分“乃”“虽”“为”“者”“且”“则” 的用法总结。
感谢聆听
古汉语知识讲解
文言虚词(四)
何 阅读“古诗文”第10页,梳理“何”的用法。
作宾语,什么,哪里。
连词 表示转折
表示假设
副词,表判断,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翻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 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E. 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
AF(A……的样子 B 之,他 C 哪里 D 兼词,于之 E 语气助 词 G 词 尾,……的样子)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初中文言文虚词1(以、而)
初中文言文虚词(一)一、“以”的用法学生姓名:(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D.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以:根据)E.以弱为强——(以:由、从)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二)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C、以光先帝遗德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二、“而”的用法(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18个常用文言文虚词
八、所
[suǒ] ǒ 名词。处所,地方。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 ⑴名词。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引申为恰当的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 乐土乐土,爰得我~!引申为恰当的位置。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 优劣得~。 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 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⑵代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相当于 的人、 地方” 财物无~ 妇女无~ “……的人、事、物、地方”。例:财物无~取,妇女无~幸| 的人 应有, 不有|此人一一为具言 此人一一为具言~ 凡~应有,无~不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闻。 助词。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⑶助词。可。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计者。 助词。 、 合用,表示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 ⑷助词。1、与“为”合用,表示被动。例:术怒攻布,为布~ 君无~辱大礼。 破。2、作语助,无义。例:君无~辱大礼。 、作语助,无义。 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 公子曰: 不与舅氏同心者, ⑸连词。假如。多用于誓辞。例:公子曰:“~不与舅氏同心者, 有如白水! 有如白水!”。 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 从弟子女十人~。 ⑹量词。不定之词,表示约数。通“许”。例:从弟子女十人~。 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⑺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例离宫别馆,三十六~。 名词。 ⑻名词。姓。
四、乃
[nǎi] ǎ 代词。 、相当于“ 今欲发(发兵) ,~肯从我乎 肯从我乎? 、 ⑴代词。1、相当于“你”。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 相当于“你的” 尔其无忘~父之志! 、相当于“ 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例: 器械, 糗粮。 、相当于“如此” 子无~ 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例:子无~称。 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 就是” 当立者~公子扶苏。 ⑵动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副词。尚且。 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 何况建造房屋呢?)? 何况建造房屋呢?)? 副词。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 而我~ ,~不知有汉 彼能是, ⑷副词。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彼能是,而我~不能 是。 副词。 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有二十八骑 ⑸副词。仅,只。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副词。于是,这才。 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 尽其肉,~ 断其喉, ,~去 ⑹副词。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 断其喉,尽其肉,~去。 副词。 或主强直, 不生? ⑺副词。宁,岂。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连词。 大夫不拜,~饮实爵。 ,~饮实爵 ⑻连词。而。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连词即若。 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其姊亦烈女也 ⑼连词即若。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连词。如果。 :~所愿 则学孔子也。 所愿, ⑽连词。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助词。作语助。 :~文 ⑾助词。作语助。例:~文~武。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文言虚词(完整版)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形式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5.吾尝疑乎是。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细若蚊足。 ④仿佛若有光。 ⑤貌若甚戚者。 ⑥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 ⑦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⑧形若土狗。 ⑨呆若木鸡。 ⑩若无罪而就死地.
①若所市于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贵也。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 ⑤若翁廉。 ⑥若何为生我家? ⑦若入前为寿。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予我千金,吾生若。 ⑩若素名勇。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3.今君乃亡赵走燕。 4.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是乃仁术也。 2.视之,乃庞德也。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诸葛亮真乃神人。 6.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7.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8个文言文虚词详细注解及举例
18个文言虚词集录1.而(er)(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示假设关亲。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左传》)(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5个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舒缓语气。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文言虚词1
三,而
二螯(不译或译为" 连词(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不译或译为"又") )表并列: 日参省乎已(而且) (2)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而且) )表递进: 守株(不译,或译为"然后,于是" (3)表承接:因释其耒而守株(不译,或译为"然后,于是" )表承接: ) 知已,一胜一负.( .(却 (4)表转折: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却) )表转折: 思矣( (5)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地) )表修饰: .(如果 (6)表假设: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如果) )表假设: 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如果) .(因 (7)表因果: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惧.(因 )表因果: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 各恐惧.(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通"尔",你) 不译) 音节助词 既而,俄而(不译)
十,所
(一)特殊指示代词 的人) (1)代人:所击杀者数十人(……的人) )代人:所击杀者数十人( 的人 ( 2) 代事 , 代物 : 已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 ……的事 ) 代事, 代物: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事 情) (3)与"以"连用 ) 表原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①表原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原因) (……的原因) 的原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也(用来……的礼仪) 的礼仪) 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也(用来 的礼仪 助词, 呼应,表被动: (二)助词,与"为"呼应,表被动: 吾属皆且为所虏. 不译) 吾属皆且为所虏.(不译) 名词,所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三)名词,所处: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二)连词 则至者众.( .(又 (1)表并列:夫夷以近,则至者众.(又,并) )表并列:夫夷以 有好事者船载以 (2)表承接:相当于"而",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而) )表承接:相当于" 用来) (3)表目的: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来,用来) )表目的: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因为 (4)表因果: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 )表因果: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 (5)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路也.(以致) .(以致 路也.(以致)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归纳(1)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虚词1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小试牛刀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①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 ⑤以刀劈狼首 用 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带领 凭 ⑦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而”“又”“而且”“并且” 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用来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因(此 ) 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而,或不译
六、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为什么、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何如][奈何][若何] ,译“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试一试
1、大王来何操? 2、徐公何能及君也? 4、今日之事何如?
小试牛刀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他的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们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3、其皆出于此乎?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的 5、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那些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 其中的 表反问,难道。 7、其孰能讥之乎? 表期望,一定。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商量,还是。 9、吾其还也! 10.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选择,是…还是
(四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 ①钦听其论学 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①代词,指陈献章; 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①玺书至而母适病死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C .①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都是介词,因为 D .①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①动词,当做; ②介词,被动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1)
高中语文18个常见虚词18个文言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 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文言虚词“之”“之”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虚词。
它有5种最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1、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或指示代词。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第三人称代词,他)* 君将哀而生之.乎(第一人称代词,我)* 操蛇之神闻之.(指示代词,这件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样、那样)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
*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 以君之力(的)*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的)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去)* 吾欲之南海(到)4、表示语气停顿,或协调音节,舒缓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 公将鼓之(助词,无义)* 怅恨久之(助词,无义)5、放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放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使宾语前置;或放在被修饰词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 汝心之.固(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1.8文言虚词“其”“其”在初中段文言文中涉及的意义和用法,大体有:1、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他的)* 卜者知其.指意(他们的)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中的”。
* 其.间千二百里(这)*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 公问其.故(其中的)3、作句中语气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
* 其.如土石何?* 其.真无马邪?1.9文言虚词“以”“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繁,用法灵活,可以作介词、连词、动词等。
作介词的用法较多,其次是作连词。
1、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以译成“把”、“被”、“对”、“跟”、“用”、“拿”、“将”、“凭”、“靠”、“因为”、“根据”、“按照”等。
* 余喷以.烟(用)* 大小之狱……,必以.情(按照、根据)*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用、拿)2、作连词。
2.1表示并列或修饰关系。
可译成“和”、“又”、“而”等,也可不译。
* 计日以.还(而)2.2表示目的或结果。
可译成“以至于”、“以便”或白话文中意思很虚的“来”。
*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3、作动词。
一般译作“认为”、“以为”。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4、表示地点、方位的界限。
*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薪以.东。
5、作副词。
通“已”,已经。
* 固以.怪之矣(已经)1.10文言虚词“而”人教版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而”一般用作连词,大抵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任重而.道远(并列关系,不译)。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递进关系,并且)。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承接关系,然后)。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折关系,却)。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假设关系,如果)。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暮而.果大亡其财(修饰关系,可不译)。
7、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11文言虚词“为”“为”在文言文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和助词。
1、作动词。
可译为“当”、“当做”、“成为”等,读“w éi”。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2、作名词。
可以译成“行为”、“表现”,读“wéi”。
* 或异二者之为.(行为)3、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wèi”。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对为“为着”“为了”。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 项为.之强(因为)(5)表示被动关系。
读“wéi”,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6)作语气助词,表疑问。
读“wèi”,可译为“呢”。
* 夫子何命焉为.(呢)1.12文言虚词“于”文言虚词“于”,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
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
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位置可以不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作“在”“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 受制于.人(被)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比)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因为)1.13文言虚词“焉”“焉”的用法主要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 且焉.置土石(哪里)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呢)3、代词,相当于“之”“此”。
* 忽啼求之,父异焉.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 不复出焉.(从这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5、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 因以为号焉.(句末语气词)6、形容词词尾,作用同“然”* 于我心有戚戚焉.(形容词词尾)1.14文言虚词“乃”“乃”在文言文中可以作副词、判断词和代词。
1、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于是”“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就)(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2、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3、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 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1.15文言虚词“则”“则”在文言文中可以表判断,可以表假设,可以表承接,也可以表转折等。
1、用在单句中,表示判断。
可译成“是”或者“就是”“便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2、作表示假设或顺承关系的连词,可译成“如果”“那么”“就”“于是”“就要”“就会”。
*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就)*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3、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成“可是”“却”。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1.16文言虚词“然”“然”字的用法主要有:1、代词,起指示作用,可译作“这样”“如此”。
* 父利其然.也(这样)* 谓为信然.(如此)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然.志犹未已(但是)3、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 杂然.相许(……地)(2)用作词尾,译作“……的样子”。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象……似的”。
*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似的)1.17文言虚词“何”“何”作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怎么”“哪里”“怎么样等;作副词可译作“多么”“那么”“为什么”等。
1.18文言虚词“者”“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两种:1、特殊指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组成“者”字词组(短语),可以译成“……的”“……的人”“……的事”“……的东西”“……的原因”等。
* 中有楼若者.(……的)* 又闻有早行者.(……的人)2、作语气助记号,放在句中,表提顿语气,不译;用在句尾,与“若”“似”相响应,表情貌,译成“似的”“的样子”。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不译)* 其喜洋洋者.矣(……的情绪)1.19特殊文言虚词初中文言课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虚词结构,如“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 如.太行、王屋何.?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此何.遽不为.福乎5、“何以”相当于“凭什么”* 何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