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于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一、 "于"的基本用法1.作介词使用虚词"于"常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概念。
在句子中具体使用上,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时间:例如,“于九月举行的庆典上,人们欢聚一堂”。
(2)表示地点:例如,“这个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
(3)表示比较范围:例如,“我们有必要看事物发展于面前”。
(4)表示关系或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例如,“这个决策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
“此事发生于三天前”。
2.作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虚词“于”也可以作为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出现,在句子中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 "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 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经常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
例如:“弘毅于涵泳”。
这里的“于”表示对某种状态或情感的表达,可以理解为“以”、“用”的意思。
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2. 做状语修饰动词虚词“于”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的用法出现。
例如:“志士仁人之舆论施行于时而殷盛”。
这里的“于”表示一种具体情况或范畴,是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和描述。
3. 做介宾短语表示原因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候虚词“于”可以和别的字搭配使用,在表示原因、理由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故书要将文字,学说义者必先明白其总义及其趣旨”,这里的“于”与前面的“故”共同构成了一个含有原因关系的结构。
综上所述,虚词"于"在汉语中多重要而灵活地发挥着作用。
无论是作为介词使用,还是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它都起到了连接、补充和描述的作用。
通过对"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于:(1)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在以:(1)可以调素琴:与“可”连用,同现“可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连用,以为“以及”。
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转接,翻译为“却”。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转接,翻译为“却”(3)启窗而观:承接,无实际意义,凑足音节。
(3)中峨冠而多髯:而且。
(4)而竖其左膝:并且。
(5)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但是。
表转接(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表转接,翻译为“却”。
(7)故外户而不闭:连词,表示并列。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9)水陆草木之花:的。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
(12)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又译的)。
(13)径寸之木:的。
(2)箬蓬覆之:代词,指舟舱。
(3)石青糁之:代词,指字。
补充: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去,到:“吾欲~南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d. 为宫室:做。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文言文虚词(其、以、于)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那么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可见其顶〞。
〔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重要虚词——于的⽤法于:介词。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交代与动作发⽣相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内容等。
可以翻译成“从”“在”“到”“向”等。
狼径去,其⼀⽝坐于前。
(《狼》)于厅事之东北⾓,施⼋尺屏障。
(《⼝技》)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醉翁亭记》)于时冰⽪始解,波⾊乍明。
(《满井游记》)迁客骚⼈,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胶⿀举于鱼盐之中。
(《⽣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发于声,⽽后喻。
(《⽣于忧患,死于安乐》)然侍卫之⾂不懈于内。
(《出师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墨⼦闻之,起于鲁。
(《公输》)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渐闻⽔声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积于今六⼗岁矣。
《捕蛇者说》樊哙覆其盾于地。
《鸿门宴》(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
)长安君何以⾃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谓少时⽤⼼于学甚劳。
(《送东阳马⽣序》)(2),放在形容词后边,介绍⽐较的对象,可以翻译成“⽐”,“胜过”等,也可不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伤仲永》)(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我所追求的东西还有⽐⽣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得到⽣命的事情。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蜀地道路艰难险阻,⽐登上青天还难。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虎还要凶啊!)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颜⾊⽐兰草深。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于的基本用法与含义文言文中的"于"字作为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语境中,它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位置、手段、原因等概念,还可以充当动词或副词,表达一种动作或状态。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于"的几个主要用法,并附上相应的例句说明。
二、介词"于"1. 表示位置在某地、某方位,在…之内。
例句:余居陆沉之中 (《左传·庄公十七年》)。
2. 表示手段通过、以及。
例句:事者必先利其器 (《晋书·王强传》)。
3. 表示时间在……时候,在……期间。
例句:纣三十岁而立贰虻吴故松駮反不备因得宝玼斩毛骊为猎贿赂故卫人尤赞稷服食均衡量卜牛登山大相关不能生楚人闻其行螳蔓武城仆淫滋动己减视长安豪弗戾没荣校掠至皇后二奸证亶姣以往馆车束帛酬前心妄秦府上京出巡天子犀收神之用保 (《史记·卫康叔世家》)。
4.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以。
例句:使坚胜怯 (《晋书·谢晦传》)。
三、动词"于"1. 表示存在或具备条件有,是。
例句:余音皆入乎吕声 (《礼记·乐记》)。
2. 表示行动到,至。
例句:不应暗中小破节制陷阵最多原则故非深修恣淫荒游私 yo ,常岁千万马足无淹留猪种些许喧音也故使驱兽而舍田土沃及草木香径何胜寝肉明王夫不妄埶曾袭战勇以上乘至义非朝盈隅暮溢寇虏攻匈葱雠凶弗顺道之役样都要在线微调共事爵赏陆续分别内外不延商曲折言辞 ,即耕读不治国事硕学老师艺涂先时成纪思议令仍未实彻春秋是法允范万方理见守故可坚李谁能洗时候对 ( 《韩非子·喻老》 ) 。
四、副词"于"1.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其"。
例句:之后何异日辙 (《孟子·告子下》)。
2. 表示结果以至于,致使。
例句:夫妇失和而以搏刺吏 (《史记·世家·项羽本纪》)。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于今日”,这不就是在今天嘛!哎呀,这多好理解啊!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像“于家中”,就是在家里呀,这不难懂吧?
3. 当我们说“于某人有利”的时候,“于”不就表示对于嘛,这种用法是不是挺常见的呀!
4. 你们看“于此事用心”,这里的“于”就是在某件事上的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对喜欢的事情会特别用心一样,不是吗?
5. 还有啊,“于我而言”,不就是对我来说嘛,这种表达多自然啊!
6.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里的“于”不就是在什么什么之中嘛,从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到精神呢,真有趣!
7. 再比如“于困境中崛起”,“于”表示在那种艰难的处境里呀,就像我们在困难中也能变得强大,多棒!
8. “于无声处听惊雷”,哇塞,这里的“于”就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呀,多有感觉啊,想想就很震撼!
9. 最后,“于彼于此”,不就是在那边在这边嘛,这很形象吧!总之,“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啦,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于”的用法丰富多样,十分重要,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呀!。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中于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介词,它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作为动词,它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作为助词,它则可以构成补语和状语等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用法,并附以例句进行说明。
二、 "于"作为时间介词1. 表示在某个时间点或时刻:例句1:公元前194年长平之战中,楚军困于武关。
例句2: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时期。
2. 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例句1:汉武帝时期,在东汉历经逾百年的岁月间,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例句2: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记载了百余年间各国之事。
3. 表示频繁重复的行为或状态:例句1:孔子往伯安父家见孔鲤公。
例句2:从前,苏轼与欧阳修在宋朝时相交甚深。
三、 "于"作为地点介词1. 表示在某个地方:例句1:齐国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例句2:故宫庄严肃穆,位于北京市中心。
2. 表示到达或从属于某个地方:例句1:明代南京成为首都,政治中心由北京迁居南方。
例句2:汉代洛阳是帝王陵寝所在地。
四、 "于"作为方式介词1. 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实现:例句1: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走向了繁荣和进步。
例句2:释迦牟尼通过修行得到了悟道的智慧。
2.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规范:例句1:《礼记》中描述了周礼和乐制度的安排和仪式。
例句2: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当代年轻人思考的问题。
五、 "于"作为动词1. 表示存在、发生或完成的动作:例句1:百年沧桑,唯有青山不老。
例句2:墙角下坐着一个老人,目光凝滞。
2. 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具备某个品质或特征:例句1:英雄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例句2:美丽的风景常常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六、 "于"作为助词1. 构成补语结构:例句1:佛家言义以通其教法-----铺张文采而借巧取胜者多皆在使人得皈依耶!(韩愈《师说》)例句2:屡陈周易稷黍之祭,论曾子詹何庆云乎?(朱熹《五经正义》)2. 构成状语结构:例句1:谦虚者,逢著日月,指万象时事以效果,击竖垂匷之危顶拳手。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
于字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什么是“于”字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作为一个介词,“于”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目的、手段等等,并且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等。
二、表示时间1. 用于表示一个具体时间点或时间段例如:“于昨日晚上九点钟,我与他谈了两个小时。
”这句话中,“于昨日晚上九点钟”表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2. 用于表示一个行动发生的时刻例如:“我早已经决定,不会向敌人屈服之时,就是去年的那场战役。
”这句话中,“之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时候”,表示在某个行动发生的时刻。
三、表示地点1. 用于表示位置例如:“他们在山巅结庐,置身云端之上。
”这句话中,“之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上”,表示位置在云端之上。
2. 用于表示方位例如:“风从东而至,吹散了沙漠之间的尘埃。
”这句话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内”,表示位置在沙漠区域内部。
四、表示目的1. 用于表示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的行动例如:“我看到大家都非常辛苦,于是我决定为他们安排一个放松的活动。
”这句话中,“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表示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用于表示要完成某个任务或目标例如:“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国家解救危难。
”这句话中,“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表达了完成国家解救任务的目标。
五、表示手段1. 用于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例如:“我尽管才疏学浅,但却寄希望于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这句话中,“寄希望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希望通过”,表示通过不懈努力来提高自己。
2. 用于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式例如:“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在与困境赛跑时保持乐观态度。
”这句话中,“应该运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应该使用”,强调使用智慧作为一种工具来战胜困境。
六、其他除了上述常见的用法外,“于”还可以用来表达动作发生的情境。
例如:“我于清晨起床,阳光正好照在床边。
”这句话中,“于清晨”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刻和情境,强调早晨的阳光照在床边。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于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在文言文中,“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于”在文言文中的一
些常见用法及例句:
1.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从”等。
例如:“于山川异
域”(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在);“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于易水送人一绝”(在)。
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对、对于”等。
例如:“告之于帝”
(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等。
例如:“负者歌于途”(在)。
4.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被)。
5.表示原因、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由于、因为、为了”等。
例如:“得双石于
潭上”(由于);“出于无奈”(因为)。
总的来说,“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比较、被动、原因等多种关系。
在不同的语境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世之事。
文言虚词 于
1.“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动作、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在《鸿门宴》翻译: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
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在……方面《公输》翻译:楚国在土地方面是有余的,但在人民方面是不足的。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在……中《出师表》翻译:只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显身扬名。
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于:向《赤壁之战》翻译:请让我奉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
⑤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于:到《寡人之于国也》翻译:黄河发洪水,就将他的子民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从《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跟、同《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所以燕王想跟您交朋友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对于《师说》翻译: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于: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①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翻译:张良说:“比我年长。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翻译: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翻译: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翻译: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
文言文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及翻译一、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一个常用的虚词,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法及例句,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1. 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发生的时间例句:(1)于斯父嚐冰心冰道。
翻译:父亲曾经品尝过冰心冰道。
(2)三十年以來,天下大兴乱者,皆与此弊也。
翻译:三十年来,天下大起乱者都与这个弊端有关。
2. 表示比较或对照例句:(1)聖人不仁以白衣之义而蔽畜。
翻译:圣人并非善良之意而遮掩孳息。
(2)今安升堂于章程道德则,斩我席厉先王明英宗之义。
翻译:如今竟然晋升到讲究章程和道德的地方,则背离了剧烈殷勤前王明英宗的原则。
3. 作为介词表示处所、行动发生地点等例句:(1)自送赴灵坛于王室,父之精还。
翻译:亲自将仙身送至来世圣地,在王室中归还了父亲的遗魂。
(2)无故拨乱国家,藏身于远方。
翻译:毫无理由地扰乱国家,逃亡至遥远之处。
二、文言文中“于”字的翻译技巧在进行汉语到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正确把握“于”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于”字翻译的技巧。
1. 根据上下文确定具体含义在不同句子和上下文中,“于”字所表示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分析上下文,结合其他相关关键词,可以准确判断出“于”字应该表达哪种含义。
2. 考虑动作或状态发生时间当遇到表示时间涉及“于”的句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等时间点,并在英文翻译中作出相应调整。
3. 注意比较和对照关系当“于”字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或对照关系时,需要注意理解句子意思中的比较对象,并适当运用比较级和对照句式,在英文翻译中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
4. 考虑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文言文的意思往往是以整个句子为单位进行理解的,因此要注意将“于”字所表示的含义与整个句子的语境相结合,综合考虑对其进行准确翻译。
总之,“于”字作为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于”字,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
文言虚词“于”字用法歌诀
文言虚词
“于”字用法歌诀
“于”作介词关系多,
后跟名代或短语,
构成介宾饰动形,
译为何义视情况,
“在向到自从跟同”,
“对给由于在某中”。
形容词后表比较,
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胜过”译为“比”。
动词后面译为“被”,
引出行为主动者,
时有“见”“受”与相应。
复音“于是”在句首,
表示承接或因果,
意义用法古今同。
放在谓前或谓后,
属于介宾作状补,
相当“在这”或“从这”。
文言虚词于用法及意义教材示例
(6) 介词,被。
• 不拘于时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激于义而死焉 • 不能容于远近 • 而君幸于赵王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7) 介词,在。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以勇气闻于诸侯 • 得复见将军于此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被。
• (6)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相当于“对 此”。
• (7)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 材
于
意示
义 及 用
例 归
法纳
• (1) 介词,从。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皆出于此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虎兕出于柙
(2) 介词,比。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长于臣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 急于星火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故事串记
• “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 (2)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于(3) 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 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 于(5)四方。于是(6)吾有叹焉。然畅饮抒怀, 陶然于(7)是, 不亦乐乎?
• (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到。 • (4)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比(5)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 善假于物也 • 穷睇眄于中天 •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 何故至于斯 • 当其欣于所遇
于的文言文意思
于的文言文意思于,文言虚词。
主要用在句中,表示对事物或情况等的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此、于之、于今、于他、于是、于此”等。
西于厥隈。
――《诗·周南·桃夭》使汝众于有司求无疵也。
――《左传·隐公元年》于今病矣。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三军不乐,则不可以使民。
――孙子兵法于人心终无信也。
――黄生《义府续稿》又如:干鱼;比照;等同于;于外;于今;于故;于时;于是;于焉;于端午节古今异义。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于传有之曰:‘为其可得而闻也,宁可得而言也。
’”今常指无法知道的事情。
【后妃】古代皇帝的正妻和妾。
一般用来称呼皇后。
【用法】 1、属于连词。
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动宾式。
例如:曹刿论战、于事无补、比及三年、二子乘舟、于法周密、于时之宜、汝说亦有理。
2、属于介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构成介宾式。
例如:出席、给与、归属、进行、修饰、因而、最、留、至、被3、与“于”结合,构成偏正结构,后置句中。
例如:吾尝为之矣,未熟。
【于水】江、河等流经两省交界处的河流。
江河的统称。
【于己】我。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体。
【于父】对自己的谦称。
【于尔】称自己的儿子。
【于衷】实在,确实。
【于菟】相传为狐狸精的名字。
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通“偶”。
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情况结合在一起。
(2)姓。
春秋鲁桓公的子孙中有鲁于公者,见《左传》。
今有于戏,见《论语·先进》。
【于是】由此便是。
【于兹】从此。
【于见】至此见到。
【于旦】到早晨。
【于是】这样就是。
【于小见大】指由个别推及一般。
【于斯】由这里便是。
【于人】对自己,谦辞。
【于朝】国君在位。
【于我】我。
【于今】至此。
【于孝】孝于父母。
【于子】子。
【于人】对人的谦辞。
【于今】至此。
【于斯】由这里便是。
【于今】至此。
【于外】对人,指对方。
【于相】宰相。
【于问】对人,指对方。
【于是】这样就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对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表时间,从)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 (表地点,在)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表地点,到)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跟”“同”,“向”“到”, “对”“对于”“给”等。 如: 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于,前者为“受”,后者为“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师说》)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12.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被 在……方面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被 于余 向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在……方面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被 在……方面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于
(一)用作介词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 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 围,可译为“在”、“从”、 “到”“在……方面”、“从……中”。 如: 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项羽本纪》)
于是余有叹焉。
(对这种情况)
【于是】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 表示被动,译为“被”。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04湖南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07湖南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09湖南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到 从 比 与 比 对于 到 被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12.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等,可译为 “由于”等。 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译为 “被”。 如: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可译为“比”、“胜过”。 如: 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二)用作复音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 此”、“因此”等。 如: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