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地区苗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古瓢琴舞(格哈舞)的舞蹈形态分析

贵州苗族古瓢琴舞(格哈舞)的舞蹈形态分析
近年来 ,随着民族节 日的兴起 ,民间舞蹈也有复兴的趋势 。古瓢琴舞也逐渐 出现在观众 眼前 , 被大家所熟知 。这意 味着 它在苗族舞 蹈中有了一席之地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目前 , 会跳古瓢 琴舞的人少 之又少 ,它的传承 和研究面 临着严峻的 问题 ,前 景不容乐观 。因此 ,我 们作 为文艺 工作者不仅要 学习 、发展古瓢琴 舞 ,还要传承古瓢 琴舞 。传承很重要 的一方面就 是要 在理 论上对古 瓢琴舞进行 系统的总结 、补充 和完善 ,可 以极 大地丰富苗族 舞蹈的语料库 ,从 中找回苗 族传统文化 。本文 以古瓢琴 舞作 为研 究对 象 .在梳理 与总结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采 用文献归纳法 ,主要对它的舞蹈形态探究其 中的 “颤 ”律美 。
《葫芦兄 妹 》说:洪水 滔天 时,人类灭绝 了,只有 姜 央 和 妹 妹 坐 在 一 个 硕 大 的 葫 芦 里 逃 过 了此 劫 。 洪 水 消 退 以后 ,姜 央和妹妹 回到地 上 ,为了繁衍 子孙 .冉造人类 , 姜 央无可奈何 地提 }}I要 与妹妹成 婚。但兄妹结婚 不合 伦 常 ,妹 妹提 各 种条件 进行 阻拦 ,如骑 马丰Ij追 ,高坡 滚 磨 相合等 ,但都 没难住 姜央 ,于 是兄妹结婚 ..婚 后生 了 一 个无手 无足 的怪 胎 ,姜央把怪 胎砍碎 ,撒 满坡 L,每 块 碎 肉都 变 成 了人 ,于 是 大 地 上 又 有 了 人类 以 观 代 人 的观念 ,兄妹结 婚是不 合伦常 的,但 人类 的确 走过 _r这 个 历程 ,大约 到了原始 丰十会后期 ,氏族 内部有 _r不准 通 婚 的观念 。这 一 观念 的发展 ,便 成 了阶级 礼会伦 常道 德 之 一种 。这个故事保存 了原始社会 早期群婚制 的痕迹 《葫 芦 兄 妹 》是 对 人 类 起 源 艰 难 闲昔 的 想 象 ,道 r人 类 远 时代 生存 之不 易 ,也 道 了远 古人 们对 繁衍 子孙 、 绵 延 种 族 的 愿 望 。而 葫 芦 成 为 了 这 一 典 故 念 的标 忠 物。苗族 的许多文化 习俗 ,都 与葫芦有 炎 ,跳古瓢 琴舞 也 南此 而来。据传说 ,芦笮最早 是刚葫 芦做 I一,z 南 地 下 }十I土 了铜 葫芦 笮文 物作证 。苗 族 的 一首 歌 } 唱 剑:

民族歌舞艺术审美特点分析

民族歌舞艺术审美特点分析

民族歌舞艺术审美特点分析贵州苗族享有能歌善舞的美誉。

苗族是个无文字的民族,他们以歌谣、舞蹈、服饰等多彩多姿的艺术化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是其中最感性、最普遍的方式。

俗语说: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这反映了他们的歌舞文化真实生动地存有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因其特殊文化背景,贵州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原始古朴、自自然然;情感丰富、真诚炽烈;生命之愉、浪漫之欢。

一、原始古朴、自自然然原始古朴之美是人类早期原始艺术具有的基本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这种原始古朴美逐渐蜕去,越来越人工化、文人化,但苗族舞蹈因为真实地存有于苗家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直存留着原初的古朴性。

这类舞蹈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幽深感,又让人觉得简单、纯朴、稚拙,让观众似乎看到一个民族在远古蛮荒时代的背影。

这种古朴原始并不是与事物发展的初级形态画等号,反而是精雕细琢的现代艺术难以企及的,这些艺术散发着的生活的光芒或者说与生活的交融一体是技艺化的现代艺术所做不到的,所以,现代很多艺术家都向原始艺术寻求滋补。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两年多以前,诗人骆晓戈去湘西通道县侗族地区参加了一次歌会,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所分布的崇山峻岭里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

那里的人惯于‘制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索茅以占,结首以信,能歌善舞,唤鬼呼神。

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1文化的传承性是要经过岁月的考验的,而古朴的文化能经受岁月的洗礼,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长远影响,已经证明了这种文化是一种精华文化。

苗族舞蹈能流传千年,已经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其中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原始古朴。

贵州苗族舞蹈从各方面都体现了原始古朴这个特征。

无论是从舞蹈意境来看,还是从舞蹈的表现形式来看,与一般舞蹈不同的是,几乎绝绝大多数的苗族舞蹈的中心思想都与远古祖先、族源形成、族群生活等相关。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摘要:贵族舞蹈形式多样,较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反排木鼓舞、铜鼓舞及芦笙舞等。

贵州地区苗族舞蹈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舞蹈的祭祀性、民俗性和自娱性均尤为明显。

此类舞蹈发展中,可结合现代舞蹈的发展趋势,应用现代舞的创编方式,为舞蹈发展多元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发展与创新,立足舞蹈文化的本质,提取舞蹈中常用的生活化词汇,此外也应将民间作为选材的重要来源,将课堂作为加工厂,充分利用舞台升华舞蹈的内容与主题。

关键词:贵州;苗族舞蹈;特点;发展贵州苗族的舞蹈中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与湘西苗族舞蹈相比,贵州苗族舞蹈给人一种巍峨的厚重感和刚毅感。

贵州苗族舞蹈的形式众多,舞蹈的图腾也尤为丰富,而最为常见的便为牛和鸡,且其与巫术息息相关。

木鼓舞、水鼓舞和反排木鼓舞均具有较强的祭祀意味和特征。

而表达情感则是才鼓舞和踩桥舞的主要作用和价值。

1贵州苗族舞蹈的特点1.1祭祀性尤为明显贵州苗族舞蹈的形式具有鲜明的祭祀性特征,而在众多的舞蹈形式之中,反排木鼓舞最为常见,影响力也最大。

而祭祀则是苗寨当中颇受重视的活动,在祭祀活动中,所有人都身着新衣,庄重、正式地参与其中。

围着鼓跳舞,舞蹈动作奔放而有力量。

反排木鼓舞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伴奏多以节奏较强的鼓点为主,且舞蹈动作固定性及模式化特征。

如跳跃、翻身和踏步等。

以上舞蹈中较为常见的动作能够充分展现苗族人身上勤劳、勇敢和追求美好生活等很多宝贵的特质。

顺拐是动作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此外,在跳舞的过程中,左右两侧要多次反复高低摆动,头部、脚部、手部和肩跨等位置均应保持彼此协调。

参与者需基于鼓手给出的节奏和不同旋律下,围着鼓跳舞,同时舞步也要跟上鼓点的节奏。

反排木鼓舞需以胯为支点,而后手和脚之间要相互配合。

这种舞蹈既古朴,又奔放,是人们自娱活动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而祭祖和祈祷则是祭祀性舞蹈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其在体现苗族心理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思想情趣及情感体验[1]。

苗族舞蹈的特点

苗族舞蹈的特点

苗族舞蹈的特点一、颠簸动律苗族聚居地多为山路崎岖地带,人在行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颠簸或者晃动的感觉。

因为有了这些经验,苗族人才创造产生了苗族舞蹈中的颠簸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以胸腰为中心,上下翻动,上下起伏,并且保持翻动的连贯性和链条性。

其颠簸动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肢体的幅度大小,面部的表现,力度的大小,节奏的变化快慢等来表现出复杂的感情波动。

例如苗族舞蹈《黛帕》就表现出这一动律。

演员随着柔和的音乐,双手上下晃动至脖颈前方,配合胸腰的起伏和双脚的行走。

二、赶鸭动律苗族地区山环水绕,他们常常在河边玩耍,也会在水中养鸭子等生物。

苗族人民通过观察鸭子走路时点头、身子摇摆的特点,将其融入舞蹈动作中,形成独特鲜明的赶鸭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多人成行、双手手掌上翘放于身体两侧划动,上下小幅度点头;同时脚向前蹭走,整个身体出现一种摇曳的律动。

例如苗族舞蹈《走苗山》中,一群苗族女子行在走山水间。

表现出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三、一顺拐儿动律由于苗族人民居住的地区气候都极为湿润,所以常年都会有雨,人们出门的时候会带雨伞和蓑衣,以为挡雨。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苗族人会经常将孩子或者其他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手上,双手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没有空闲。

但是当他们看到喜欢的人或者风景的时候,常常会手舞足蹈。

这就形成一顺拐儿的韵律风格。

其动律特点是:同手同脚,同手同头,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运动方向相同。

苗族喜欢白色,即爱好银饰。

越多越好看,越重越好看。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脖颈银饰——项圈。

日常生活中,银项圈会随着身体的运动而晃动,就产生了以腰为发力点,身体的上下半身左右晃动的荡腰特点。

荡腰也会因为不同的方向和动作有着“正反”的不同。

比如在苗族舞蹈《水姑娘》里面的荡腰动作一样,展现出苗族姑娘的水蛇一般的腰和流线身型。

五、点荡动律这个特征来源于苗族身上佩戴的银铃和银制腰带,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只要有晃动,它们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所以苗族人喜欢颤动自己的身体,让银器发出声音。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苗族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苗族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苗族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作者:刘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3期【摘要】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各民族舞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中的重要一项,因而,对各民族舞蹈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苗族舞蹈的特点与表现进行探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苗族舞蹈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舞蹈;特点;表现形态【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苗族舞蹈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舞蹈兼具艺术美感和民族特性等特征。

苗族舞蹈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参演人数众多,在苗族各个地区都有涉及,具有普及性。

苗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是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苗族舞蹈包括芦笙舞、花鼓舞、团圆舞等,各个舞种表现出不同的舞蹈特色和风格,具有一定的风味和韵律,从而使苗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苗族舞蹈进行探讨的重要性(一)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历史悠久,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苗族舞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苗族舞蹈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有遗产。

苗族舞蹈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其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苗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保护,有利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苗族舞蹈文化来源于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是苗族同胞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

苗族舞蹈文化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继承了苗族人民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因而,对苗族舞蹈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繁荣。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苗族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既具有祭神、祈福的宗教意义,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婚嫁、祭祖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历史,相传在苗族先祖祝融氏时代,苗族人民应用原始乐器击鼓、吹笙等方式,进行宗教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舞逐渐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芦笙舞积淀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

芦笙舞在形态上主要有三种类型:集体舞、情景舞和神祭舞。

集体舞是苗族集体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由苗族男女青年组成队伍,穿戴传统服饰,跳着矫健的舞步。

情景舞则是通过舞蹈来叙述故事或者表达情感,常常以舞者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形式更为细腻。

神祭舞则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以此祈求祥和与安康。

集体舞通常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如耕作、婚嫁等;情景舞则更多地关注情感的表达,如爱情故事、生活感悟等;神祭舞则是表现苗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这三种形态的芦笙舞各有特色,但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苗族舞蹈艺术。

从舞蹈动作来看,芦笙舞主要包括走、跑、跳、转等基本动作,还有一些器械的表演,如扇子、芦笙等。

舞蹈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朴实、豁达、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音乐伴奏上,芦笙舞以芦笙乐器为主导,结合了击鼓、吹箫等器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芦笙乐器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成果,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芦笙的音色高亢而悠扬,能够很好地与舞蹈动作相匹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芦笙舞还注重服饰的搭配和造型的设计。

苗族服饰一直以来都是苗族文化的一个亮点,芦笙舞中的服饰更是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感。

在服饰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绣花、镶边、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色彩艳丽,造型独特,体现了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苗族舞蹈简介

苗族舞蹈简介

苗族的舞蹈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

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

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论贵州苗族舞蹈的独特性

论贵州苗族舞蹈的独特性

论贵州苗族舞蹈的独特性作者:曾庆芝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0期【摘要】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还具有丰富的艺术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贵州苗族舞蹈的独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结合笔者研究经验,对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并且从几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贵州苗族舞蹈的独特性。

【关键词】贵州苗族舞蹈;审美价值;独特性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聚居地,也是苗族文化最为繁盛的地区。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善于用歌舞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并通过歌曲、舞蹈及服饰来向外界展示他们的历史及文化。

可见,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独特性质的重要体现。

在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苗族舞蹈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特性,这种独特性不同程度促进了苗族舞蹈的传播与发展,使便多人认识并喜爱上了这种独具韵味的民族舞蹈。

一、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价值贵州苗族的民俗节日多达二百多个,每个民众节日都缺少不了各类舞蹈仪式。

在这个擅长歌舞的民族里,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舞蹈是贵州苗族人民自娱自乐、传达情怀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舞蹈代表了苗族人民的历史,也符合苗族人民的审美特征,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苗族舞蹈也随着人们的审美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大多苗族的民俗节日都会有祭祖的相关内容,贵州苗族舞蹈是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主要仪式。

对于苗族来说,舞蹈不仅能够表达对神明、祖先的敬重之情,也能够表达对子孙后代及美好生活的祝福之意。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苗族舞蹈舞姿有的粗犷有力,步伐灵活多变;有的舞姿刚劲健美、洒脱热情;有的含蓄端庄、妩媚柔美。

无论哪种舞蹈类型都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与其它民族舞蹈有着明显的区别。

以苗族的芦笙舞为例,虽然其舞曲与舞蹈看上去非常简单,但这种舞蹈来源于生活,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生活,还能够展现出苗族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

贵州黔西南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西南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黔西南的苗族风情如何在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上,黔西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而生活在黔西南的苗族同胞,以其浓郁的风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在黔西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传统。

走进黔西南的苗族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特色的建筑。

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大自然完美融合。

吊脚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是居住之所;下层则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禽家畜。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和尊重。

苗族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彩,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

苗族女子的服装以刺绣和银饰为主要特色,其刺绣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从花鸟鱼虫到神话传说,每一个图案都诉说着苗族的历史和故事。

而苗族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不失独特的风格,常常在头巾和腰带等细节处展现出精致的工艺。

在饮食方面,黔西南的苗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

酸汤鱼是苗族餐桌上常见的美食,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酸味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苗族的糯米饭也是别具一格,糯米的香甜与各种佐料的搭配恰到好处,给人带来味蕾的享受。

每逢节日或重要的场合,苗族人民还会制作各种特色的糕点和美食,共同分享喜悦。

苗族的节日众多,其中最为盛大的要数苗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十月举行,这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祭祀祖先、感恩自然的重要时刻。

在苗年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斗牛比赛、芦笙演奏等活动,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苗族的歌舞艺术也是别具一格。

芦笙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优美,节奏明快。

歌声则悠扬婉转,歌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苗族的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婚姻习俗方面,苗族有着严格的传统和独特的仪式。

论湘西苗族与贵州苗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差异

论湘西苗族与贵州苗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差异


表现的,寄托着他们对现实农耕生活的美好愿望。 舞蹈的主题也都是表现生产劳动和生活 习俗 ,有着 浓郁 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体现着湘西苗族先 民 同大 自然作斗争的意志和乐观精神。然而这些舞蹈 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民 俗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是 我国苗族地 区最具特色 的舞 蹈艺术。湘西苗族鼓舞的基本步法有 四种:一是三 步;二是 前面小踢步和 两边 小踢步;三是翻滚身 法; 四是踩三角走三步 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 式 多样,种类繁多。有单人鼓舞,一人立于鼓的侧 面 敲边,一边敲打,一边跳着各种舞姿。舞者双脚轮 梭,头摆颈动,腰拧胯活,步伐灵活,奔放开 朗。 双人鼓舞,舞者 可各打一边 ,可同打一边,也可一 人击鼓一人伴舞,动作左右移动、前后交替、配合 协调统一,表演形式 自由。徒 手鼓舞,除 了拿槌击 鼓外还可徒手伸展击鼓,也可握拳或半握拳击鼓 , 或是 以肘碰鼓,以后脑闯鼓 ,吸后腿 以脚跟踢鼓 , 动作灵活多变。还有四人鼓舞、团圆鼓舞、猴儿鼓 舞 、花鼓 舞 等。 湘西鼓 舞独具特色 ,节奏 明快 ,全身不停 摇 摆 ,动作舒展大方 ,激荡活泼。 ( 二) 贵州苗族舞蹈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1 . 贵州苗族舞蹈的分类 贵州苗族舞蹈大致可分为祭祖舞、吉庆 舞、花 场 舞 和丧 葬舞 。 贵州是苗族分布最广 的地 区,节 日之多令人眼 花缭乱。长衫龙舞,过去仅在祭寨神仪 式和丧葬仪 式中表演 ,现在每逢重大节 日,婚嫁都跳。还有沿 山芦笙舞、革东水鼓舞都是在过吃新节 的时候所表 演的舞蹈。板凳舞则是流行 于贵州苗族地 区,在办 喜事宴庆时,为助兴的舞蹈 。高帮芦笙舞、大 歹芦 笙舞都是每逢苗年庆贺丰收的集体舞蹈。 贵州苗族 大多居住在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地 方青年男女求偶配婚不易实现,必然就会带来子孙 繁衍 、族群兴旺的大问题。于是聪明的苗族祖先创 造发 明了一种 “ 跳花”的集会活动形 式来解决男女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苗族舞蹈 幼儿园音乐教育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苗族舞蹈 幼儿园音乐教育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苗族舞蹈】一、概述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苗族舞蹈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在音乐、舞蹈和文化教育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幼儿园民族音乐教案中的苗族舞蹈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二、苗族舞蹈概述1.起源和特点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中创造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苗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不仅在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舞蹈的特点是舞步简单、明快,舞蹈动作轻盈、舒展,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2.舞蹈形式苗族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欢迎舞、告别舞、劳动舞、宗教舞等。

每种舞蹈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寓意,富有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幼儿园的民族音乐教育中,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富有趣味性的舞蹈形式,让幼儿通过舞蹈来感受和认识苗族的民族文化。

三、幼儿园苗族舞蹈教学内容1.舞蹈音乐选材在教学苗族舞蹈时,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选择富有苗族特色的音乐,如《芦笙》、《芦笙声声》等,这些音乐旋律优美,情感丰富,非常适合用来配合舞蹈动作教学。

还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苗族舞曲,如《苗岭山歌》、《苗岭夜曲》等,这些音乐都能够让幼儿在欣赏和学习中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2.舞蹈动作设计在设计舞蹈动作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身体机能,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

可以以走、跳为主要动作,在动作设计上要突出舞蹈的起伏和轻盈感,同时注重舞蹈的整体美感和动作的连贯性,让幼儿在学习舞蹈时能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和美妙。

3.舞蹈意境表达在教学苗族舞蹈时,要注重对舞蹈的意境表达。

可以通过讲解苗族舞蹈的起源、特点和寓意,让幼儿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激发幼儿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向往。

民间舞蹈简介

民间舞蹈简介

苗族民间舞蹈:踩鼓舞“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

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

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

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苗族舞蹈“跟我学”近日,贵州省舞蹈编导、创作、研讨培训会在福泉市举行。

培训会期间,舞蹈家们深入高坪镇王卡苗族村寨,与能歌善舞的苗族群众切磋舞艺,吸纳苗族群众原生态舞蹈元素,提高舞蹈编导创作水平。

云龙苗族舞蹈及其特点云龙苗族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能歌善舞,史载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

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其他民歌有古歌、游方歌、龙船歌、酒歌、祭鼓歌、儿歌、跳歌、娣妹歌等,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直箫舞、猴儿鼓舞等。

民间传统乐器以吹奏乐为多,打击乐器次之,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

流传于云龙境内各地苗家寨的民间舞蹈,属于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多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内容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如“洗布舞”、“洗麻舞”、“转磨舞”等;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如“探亲舞”、“赶街调”等;还有表现男女青年追逐玩耍的“背合背”、“踢脚跟”、“串花园” 等。

舞蹈进行时,由一人领头吹奏芦笙或直箫,舞者围成圆圏,逆时针方向转动,后者可随时加入。

一般情况下,舞蹈是按不同名称的舞蹈及动作连接起来跳的,如从“甩手舞”开始,紧接“拍脚板”、“里拍外拍”、“踝三下拍一拍”、“拉叉舞”、“转磨舞”、“赶街调”、“背合背”、“踢脚跟”、“转身舞”、“转身跺脚舞”、“探亲舞”、“洗布舞”、“大仙人舞”、“小仙人舞”、“三麦斗”,最后是“串花园”结束等。

总之,当芦笙或直箫手吹出不同的引调时,舞者就根据音乐变换舞蹈的跳法和动作。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

浅谈苗族鼓舞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传承摘要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苗族地区,它不仅是传承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健身运动的重要的方法。

苗族鼓舞在文化内容上,描述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区域战争、民俗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方法。

本文在对苗族鼓舞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了解苗族鼓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沿革,并以鼓舞为着手点,对苗族艺术形式进行渗透性的分析,在讨论鼓舞变迁的同时,深层次地挖掘艺术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苗族鼓舞;艺术特色;文化传承引言苗族鼓舞的历史极为悠久,尤其是其中的鼓舞,被赞誉为“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在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1]。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环境中,这种特色性、民俗性的舞蹈内容,可以通过现代的媒体空间放大。

不仅可为当地的民族风情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其文化内容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在进行艺术与体育转化的过程中,逐渐淡化自身宗教的内容,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苗族鼓舞带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并在实用性上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锻炼苗族人民体魄的同时,起到陶冶情操、娱乐心境的作用,在激情澎湃的舞姿中,让人们的身心都得到放松。

一、苗族鼓舞的概述(一)苗族鼓舞的起源鼓,在古代被推崇为寓意吉祥的圣物,人们借以表达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情感,突显了苗族人民团结的精神力量,鼓舞产生历史久远,远古时代的蚩尤经历失败,苗族人民就来到了江西等地,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迁徙,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及武陵山区。

在当时的苗族先民正处于狩猎时代,他们主要以狩猎为生,群居在一起,每次收获猎物,都会大家一起分食兽肉,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他们学会了将动物的皮毛利用起来,将晒好的皮毛的穿在身上,这样遮挡了身体成了衣服,苗语叫"备尤鲁系"。

后来他们发现把晒干的牛皮甩到树桩上,会发出咚咚的响声,受到启发研制出了鼓,以此来发号施令,群捕野兽,传说这就是制做苗鼓的起源。

浅谈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

浅谈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

浅谈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苗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苗族舞蹈是最具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通过苗族人们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形成,因此苗族舞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可模仿、娱乐性强、带有宗教色彩等特点,并且体现了苗族人们艰苦奋斗的品质以及追求美好理想的特色。

本文主要研究了苗族舞蹈的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使得苗族舞蹈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承。

标签:苗族舞蹈;审美意识;艺术特色大多藝术形式来源于舞蹈,随着人类的艺术积累,舞蹈本身传达着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群居着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能够通过他们独特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性。

苗族更是一个热爱歌舞,热爱生活的民族,苗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通过舞蹈展现苗族人的艰苦奋斗,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特色。

一、苗族舞蹈艺术特色形成过程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文化魅力,经过了时间的沉淀,苗族舞蹈形成了特殊的审美艺术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魅力。

它在原始社会便已经有了雏形,苗族人生活比较艰难,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下,苗族人特别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坚忍不拔,勤劳勇敢,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了美好的苗族舞蹈,苗族舞蹈能够有机融合音乐和舞蹈,让舞蹈本身呈现出富含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特色感官,记录苗族人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

苗族舞蹈的来源于原始的巫教文化,推崇尊重自然,在很多节庆场合,苗族人们通过舞蹈来传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同时,苗族舞蹈具有叙事性,由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苗族舞蹈好像在给周围的人们讲述苗族人的人格魅力、以及苗族的历史进展。

总之。

苗族舞蹈体现了苗族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表达了丰富的艺术魅力[1]。

二、苗族舞蹈审美艺术特点(一)苗族舞蹈具有阳刚雄浑特色,呈现出尚力之美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由于受到外族的压迫,苗族人们推崇力量来增加自身的威慑力。

在古代恶劣的环境下,需要地质外敌的入侵,还需要击败野禽猛兽,要想维护自身安全,他们需要塑造出阳刚雄浑的形象,他们头上带有一对角,模仿牛的属性,希望通过独特的造型来获得牛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内在涵养,希望抵抗残酷的自然。

贵州铜仁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铜仁的苗族风情如何

贵州铜仁的苗族风情如何贵州铜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苗族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苗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在铜仁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传统。

他们的风情,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服饰到建筑,从节日到歌舞,无一不让人陶醉其中。

先来说说苗族的服饰吧。

苗族的服饰精美绝伦,色彩斑斓,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女子的服装尤为华丽,上衣多为绣花的短衣,下身着百褶裙,裙子上绣满了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传说,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她们的头饰更是别具一格,银饰闪烁,有的形如凤冠,有的似牛角,不仅美观,还彰显着苗族女子的高贵与优雅。

而苗族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不失精致,头巾、腰带等细节之处都体现着苗族的传统工艺。

苗族的建筑也独具特色。

吊脚楼是苗族常见的建筑形式,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这种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底层架空,既防潮又通风。

吊脚楼的外观古朴典雅,内部结构精巧,堂屋、卧室、厨房等布局合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吊脚楼的栏杆和门窗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

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苗年。

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就像汉族的春节一样。

在苗年期间,苗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他们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斗牛、斗鸡等活动。

人们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苗族的歌舞更是令人陶醉。

芦笙舞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舞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芦笙的声音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故事。

还有板凳舞、铜鼓舞等,每一种舞蹈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苗族的歌曲也别具一格,歌声高亢嘹亮,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除了这些,苗族的饮食文化也值得一提。

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食材,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食物。

酸汤鱼是苗族的一道传统名菜,以其独特的酸味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

还有糯米饭、熏肉等,都是苗族人民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贵州传统“苗族夜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贵州传统“苗族夜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2019年第07期茶艺创作的无障碍一同满足,从而保证地铁出入口与城市建设连接的无障碍,这样才可以确保特殊人群从路面上安全的进入到地铁内部,比如在规划盲人道的时候,要保证整个道路的连续通畅且在道路上不可以有任何的东西阻挡,保证盲人的出行安全。

4.1.2信息无障碍人们在出行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信息,因此在地铁无障碍设计的过程中,信息的无障碍是十分重要的。

在建设地铁的时候要设置一些特殊的信息,例如盲人以及聋哑人,要设置一些特殊的紧急疏散方式和一些特殊的盲文,确保这些人群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享受城市公共系统带来的便利,这也体现了城市出入口设计的人性化。

4.2出入口的外观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的不断进步,地铁通道的建设力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地铁通道涌现,所以地铁出入口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

在设计地铁出入口的时候要求其与城市的尽管想融合,因为地铁出入口慢慢也会发展成为城市的一个代表性建筑。

以下三种方式可以对地铁出入口进行设计:1.在地铁出入口设计当中使用装饰设计,因为其面积较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对其装饰、塑性是一个较好的办法[5]。

2.在地铁出入口设计当中使用通透化设计,一般国外的地铁出入口广泛使用这种设计方式,在建设出入口的时候将玻璃作为建设的材料,降低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例如图4和图5广州的地铁出入口在设计的时候采用轻钢玻璃,不仅轻巧,还美化了环境。

3.设计师要大胆创新,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加进去,在出入口安全的基础上对其的形状进行改变,使出入口从外边看起来更加美观。

图4广州大石站地铁出入口图5广州番禺站地铁出入口4.3地铁出入口的数量城市在建设地铁的时候,每个地铁的出入口必须在两个以上,在一线城市地铁的出入口会在十个左右。

例如广州地铁,基本上都是四个出入口,但是在一号线和二号线公园前站这个换乘车站就达到了十个出入口。

地铁人流量的疏散速度与出入口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出入口越多疏散的速度越快,也有效的缓解的行人的乘车压力。

浅析苗族采茶舞的风格特点

浅析苗族采茶舞的风格特点

浅析苗族采茶舞的风格特点发表时间:2019-08-23T09:54:23.70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作者:王婕[导读] 苗族艺术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苗族采茶舞不再是单纯性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了,逐渐成为苗族人宣传苗族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王婕(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摘要:苗族采茶舞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勤劳勇敢的苗族采茶人在长期的采茶劳动中,为了相互鼓励和赞美大自然的馈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舞蹈——采茶舞。

每逢采茶之季,或者烘焙茶、艺茶之时,苗族人都会跳采茶舞,来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悦。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苗族艺术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苗族采茶舞不再是单纯性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了,逐渐成为苗族人宣传苗族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关键词:苗族;采茶舞;艺术风格;艺术传承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7-131-01 采茶舞是苗族当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舞蹈。

1.苗族采茶舞渊源苗族的采茶舞蹈主要诞生在贵州、桂林、四川一带。

采茶舞蹈在苗族的发展历史中,拥有着特定的作用和地位。

在唐朝初期时,因为当时饮茶、品茶成为社会当时一种风尚,苗族的采茶舞蹈就获得了朝廷的重视,并且在春节的祭祀仪式中得到了流行,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苗族采茶舞蹈也逐渐由祭祀舞蹈过渡到了风俗舞蹈,成为苗族人生活劳动中必不或缺的部分,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

2.苗族采茶舞类型2.1单摆苗族采茶舞蹈中的单摆舞蹈集采茶舞蹈的歌、舞、剧、乐于一体,就其表达范围而言,苗族采茶舞蹈中的单摆主要是表现苗族祖先开天辟地的无畏精神以及苗族在民族迁徙和繁衍后代中采茶劳动的生活故事;就其舞蹈风格而言,单摆舞蹈较双摆更显得规模浩大,有秩序感;就其舞蹈主题而言,适合男女老少统一表演,更是节日庆典重要的组成部分.2.2双摆苗族采茶舞蹈中的双摆善于将不同的曲牌融为一体。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该毕业论文来自星论文网,查阅更多论文请上。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摘要:锦鸡舞是源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具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

本文阐述了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形成,并从“锦鸡舞”的内容形式和服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苗族舞蹈;锦鸡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前言锦鸡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兴趣,强烈的工作氛围,深庄严的宗教,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民族感情。

它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本族人民用于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友谊、团结合作象征的管簧乐器,是于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锦鸡舞”是苗族的原生态舞蹈,因其服饰和舞姿模仿锦鸡而得名。

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同胞,通常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行了隆重的吹笙跳月,敲响了鼓,跳起了“锦鸡舞”,以纪念祖先,让他们能自由、和平和快乐的记忆起美丽的锦鸡。

跳锦鸡舞时,风领导男女然后舞蹈,形状排列在管,又沿着逆时针的圆圈舞。

到四个步,六个步,然后转身,根据膝盖的自然摆动的舞蹈的基本特征,开始第一步左脚,左一步向左轻脚步,右脚贴近左,然后一步一步右脚,左脚右脚齐,然后一步离开,再一步左脚,右脚跟上。

每跳一步,而自然颤抖着对自然开放两岸膝盖,双手的节奏,悠闲地摆动,如锦鸡翅膀,扇动翅膀时,非常漂亮。

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的前景和生活条件和谐的精神,苗族人民是温和娴静的,发展是值得继承。

在漫长传播的过程中,“锦鸡舞”不断的演变着,经过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创作后,其舞蹈动作在数量上丰富了许多,使“锦鸡舞”,在民间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内容形式和服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得舞蹈动作更丰富,更具生命力;锦鸡服饰的装点,使“锦鸡舞”形象更为生动,使舞蹈更为优美。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苗族传统舞蹈形式,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二十八、六月十八、七月初二四、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九重阳节等节日或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演出。

在传承过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成了独特闽云乐曲形式,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形态。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于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和社交习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祭祀活动中,芦笙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祭祀音乐的代表。

而在社交习俗中,芦笙舞则成为了交流、表示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几乎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不断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形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中的“芦笙”指的是一种以竹节为管身、用蜡封顶、长约一米五的竹制乐器。

其音色柔和、清脆、婉转、悠长,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采用一种集体演奏和集体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近乎于交响乐般的表演形式。

而舞蹈形态则被分为三种。

1. 坐式芦笙舞:坐式芦笙舞在歌舞演出中常常作为绣者舞的开场表演,是最古老、最简单、最基本的芦笙舞蹈形式。

它通常分为男女两个组合,以翩跹起舞、扭摆头部、张合手掌为主要动作,舞蹈节奏优美、动作简练,动静结合,气势磅礴。

2. 站式芦笙舞:站式芦笙舞则是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以集体形式站立演奏、舞蹈为主要特点。

它的动作比坐式芦笙舞更为复杂,运用了旋转、弓箭步、前后步、侧步等大量肢体动作。

舞姿飘逸、曼妙多姿,气势恢宏,动静结合,舞蹈色彩浓厚。

3. 抬芦笙舞:抬芦笙舞为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它的特点在于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烈和豪迈气息。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芦笙,头戴鼓冠,身穿苗族传统服饰,以群体演出的方式进行。

在即兴的乐曲中,舞者们互动配合,不断变化动作、跳跃、旋转、弓箭步、鞠躬、低头等舞蹈动作。

视觉效果强,气势恢弘,是黔东南地区最为精彩的苗族芦笙舞表演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