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中的节奏应用

合集下载

苗族舞蹈的特点

苗族舞蹈的特点

苗族舞蹈的特点一、颠簸动律苗族聚居地多为山路崎岖地带,人在行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颠簸或者晃动的感觉。

因为有了这些经验,苗族人才创造产生了苗族舞蹈中的颠簸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以胸腰为中心,上下翻动,上下起伏,并且保持翻动的连贯性和链条性。

其颠簸动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肢体的幅度大小,面部的表现,力度的大小,节奏的变化快慢等来表现出复杂的感情波动。

例如苗族舞蹈《黛帕》就表现出这一动律。

演员随着柔和的音乐,双手上下晃动至脖颈前方,配合胸腰的起伏和双脚的行走。

二、赶鸭动律苗族地区山环水绕,他们常常在河边玩耍,也会在水中养鸭子等生物。

苗族人民通过观察鸭子走路时点头、身子摇摆的特点,将其融入舞蹈动作中,形成独特鲜明的赶鸭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多人成行、双手手掌上翘放于身体两侧划动,上下小幅度点头;同时脚向前蹭走,整个身体出现一种摇曳的律动。

例如苗族舞蹈《走苗山》中,一群苗族女子行在走山水间。

表现出苗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三、一顺拐儿动律由于苗族人民居住的地区气候都极为湿润,所以常年都会有雨,人们出门的时候会带雨伞和蓑衣,以为挡雨。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苗族人会经常将孩子或者其他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手上,双手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没有空闲。

但是当他们看到喜欢的人或者风景的时候,常常会手舞足蹈。

这就形成一顺拐儿的韵律风格。

其动律特点是:同手同脚,同手同头,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运动方向相同。

苗族喜欢白色,即爱好银饰。

越多越好看,越重越好看。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脖颈银饰——项圈。

日常生活中,银项圈会随着身体的运动而晃动,就产生了以腰为发力点,身体的上下半身左右晃动的荡腰特点。

荡腰也会因为不同的方向和动作有着“正反”的不同。

比如在苗族舞蹈《水姑娘》里面的荡腰动作一样,展现出苗族姑娘的水蛇一般的腰和流线身型。

五、点荡动律这个特征来源于苗族身上佩戴的银铃和银制腰带,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只要有晃动,它们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所以苗族人喜欢颤动自己的身体,让银器发出声音。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动律特征。

本文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和舞步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湘西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舞蹈特征充满力量和激情,音乐特色饱含民族特色,节奏感强烈明快,舞步编排独具匠心。

综合分析认为,湘西苗族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对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推动其在当代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为丰富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态做出贡献。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动律特征、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舞步编排、艺术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旨在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舞蹈和音乐特色,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是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庆祝活动中表达情感、祈求神灵祝福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舞蹈和音乐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和舞步编排等方面,我们可以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身临其境的表现力,进一步加深对湘西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借此研究我们也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传统艺术的创新。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贡献,推动湘西苗族鼓舞在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交流中的发展。

湘西苗族舞蹈动律特征及形成因素

湘西苗族舞蹈动律特征及形成因素

湘西苗族舞蹈动律特征及形成因素作者:杨诗雨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7期摘要:在苗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腰胯动律是苗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腰胯的运用贯穿了整个苗族舞蹈的发展,它不仅赋予了苗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增添了几分独特的艺术审美。

关键词:苗族舞蹈;舞蹈艺术;地域风情我国各个民族的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代表形态和特有的叙事方式,蕴含的信息和内容极其丰富,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各民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苗族舞蹈也是如此。

苗族舞蹈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湘西苗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和压迫,生活于荒山峡谷之中,过着不仅生活劳苦,精神生活也极其贫乏的原始农耕生活。

然而淳朴勤劳的苗族人民乐于劳作,坚韧不拔,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于是在日常劳作或闲暇之余创造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即形成了独特的湘西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之所以“独特”,一是由于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而舞蹈作为一种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艺术,是最能够将本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是由于苗族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地域风情、宗教历史等对苗族舞蹈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其形成了强烈土风气息的舞蹈动律,从而展现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湘西苗族舞蹈比较突出的三大动律的分析,来了解苗族舞蹈以及其动律的形成因素。

一、苗族“肩”动律特征及形成因素通过苗族训练组合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肩动律特征是从整个身体重量的下沉开始,脚腕、膝盖松弛有力地上下颤动,是一种垂直动律加之重心左右横移的运动,身体从肩部开始进行垂直、橫状各方向同时摆动,节奏由缓到急、由弱到强,使舞蹈形成多节奏多曲线的土风气息的动律和舞姿。

其形成因素有以下几点:1. 生活习俗。

苗族人民追崇喜庆,作为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重大的节日中喜好舞龙舞狮。

特别是在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这天要进行“烧龙”——也就是苗族传统的求雨的祭祀活动。

首先是给龙点睛,然后从龙身上开始点火,接着十几个男人们手拿着木棍奋力地摆动着双臂,摇晃着身体,使身体从肩部开始进行垂直、橫状各方向同时摆动。

苗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分析

苗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分析

苗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分析作者:李伟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4期摘要:素质教育的快速普及让基础性课程的授課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很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开展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的艺术性课程。

艺术类课程并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由此,舞蹈教学的创新性应用问题也成了研究重点。

关键词:苗族舞蹈;舞蹈教学;创新性应用0 引言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是现代艺术中的瑰宝,我们在相关的艺术教学当中不能单纯地只看重舞蹈文化,而是要从技巧入手,探究其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也能够让少数民族的艺术得到创新性应用。

本文将先分析苗族舞蹈应用的理论依据,并具体探究其创新性应用的途径。

1 苗族舞蹈创新性应用的理论依据在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舞蹈教育也属于普及性质的教育类别。

从其本质上看,就是基础性艺术类的学科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让舞蹈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只有在了解民族舞蹈的基础上才能将这些精神领悟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领会艺术的精髓,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换言之,苗族舞蹈的创新性应用是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体现,其理论基础和作用也成为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1]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极具自然特色的区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之下,苗族人民创造了自身的民族舞蹈,表现了他们的情怀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苗族舞蹈的特点鲜明,地方艺术文化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所以,在教学实践开展之前,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理解舞蹈动作表现出的动态美和精神意义,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底蕴。

2 苗族舞蹈创新性应用的途径2.1 注重美的创造在专业的舞蹈教学之外,很多学校会注重舞蹈文化的渗透,例如在校园文化的渗透当中,会在某些节目当中加入民族舞蹈的相关内容,能够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舞蹈技能,更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创造“美”,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模仿和复制。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它是苗族人民表达自己生活情感、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

苗族鼓舞在音乐风格、舞步形态、节奏动律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浅析。

一、节奏感强烈湘西苗族鼓舞以强烈的节奏感著名,整个鼓舞过程中,鼓点响亮而明显,旋律和舞蹈步伐与之相配。

在鼓点的刺激下,人们身体不自觉地跟随着鼓点,整个鼓舞过程显得既有力量感,又具有节奏的动感。

二、音乐节奏稳定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节奏非常稳定,大多数的鼓舞曲目都有相对固定的节奏点和时间,如《阿里郎》、《古榕树下》等。

这些节奏点和时间构成了整个鼓舞的基本节奏骨架,为鼓手和舞者提供了有效的表演参照。

三、变奏丰富虽然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节奏相对固定,但在具体表演过程中,音乐家和舞者会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节奏变奏。

这些变奏有时是为了增强舞蹈上的视觉效果,有时是为了营造出音乐的情感色彩。

无论是简单的速度变化,还是复杂的旋律变化,这些变奏都可以为鼓舞表演增加丰富的层次感。

四、舞蹈步伐独特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步伐是独特的,它们特别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强调手臂的舞动和脚步的轻盈,给人以更加灵动的印象。

在鼓点和音乐的配合下,舞者们的舞姿和步伐更加协调流畅,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韵律美。

五、鼓点简单鲜明鼓点是湘西苗族鼓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简洁明快是鼓舞演出成功的关键,通过鼓点把所有的乐器和舞者联系在一起。

简单的鼓点为舞者提供了清晰而明确的节奏参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鼓舞表演的势头。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在动律特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

精湛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表演技巧相结合,营造出了旋律和舞姿完美融合的独特韵律美,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绝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娱乐、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舞蹈形式。

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节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表现在舞蹈的节奏上。

苗族鼓舞通常是在悠扬的歌声和激昂的鼓点声中进行的,这种特有的节奏感是苗族鼓舞的灵魂所在。

在鼓舞表演中,鼓点声源源不断地击响,一阵阵有节奏、有力度的鼓声仿佛在召唤着人们的心跳。

这种节奏感不仅仅是音乐上的,也是身体上的。

舞者们在鼓点声中挥舞着双手,踏着有力的脚步,整个舞蹈就像是在跳动的音符之间翩翩起舞。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蹈的舞姿上。

在苗族鼓舞中,舞者们以优美、矫健的舞姿展现着他们的风采。

舞者们会用手臂和腰部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舞动手帕、飘动长裙等,这些动作既有力度又有柔韧性,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舞蹈的表演中,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紧紧地贴合着音乐的节奏,舞姿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蹈的编排上。

苗族鼓舞的编排通常是集体舞蹈形式,舞者们按照特定的编排走位和动作,呈现出整齐划一的队形。

在编排中,舞者们的动作要求一致、协调,整体上要展现出激情奔放、热烈欢快的氛围。

编排中还会融入一些战斗、宴会、庆祝等场景的表述,使得整个舞蹈具有一定的情境感和戏剧性,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激荡。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体现在舞蹈的节奏、舞姿和编排上,它以独特的鼓点声和优美的舞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展现了苗族人民勇敢、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代表了苗族文化的丰富和多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希望湘西苗族鼓舞能够得到更大的传播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初中苗族舞蹈课教案

初中苗族舞蹈课教案

初中苗族舞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苗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苗族舞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身体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2. 苗族舞蹈的组合和套路。

3. 苗族舞蹈的节奏和音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步、组合和套路的学习与掌握。

2. 教学难点:苗族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动作示范,引导学生跟随学习。

2.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游戏法:通过舞蹈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舞蹈。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苗族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动作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步,引导学生跟随学习。

3. 组合和套路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苗族舞蹈的组合和套路,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4. 舞蹈表演(10分钟)学生代表进行舞蹈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5. 节奏和音乐理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苗族舞蹈的节奏和音乐,让学生在舞蹈中更好地表现出来。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苗族舞蹈的特点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2. 学生对苗族舞蹈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苗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贵州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的民族舞蹈艺术表演,以其独特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就贵州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进行浅析。

贵州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体现在舞姿的形态上。

苗族舞蹈强调身体的舞蹈韵律和舞姿的变化,通过肢体的摆动、舞姿的扭动以及身体的跳跃等动作来展现舞者的灵动和神韵。

舞者在表演中会运用手臂、腿部等身体部位的灵活性,通过迅速的扭动和舞蹈动作的展开,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形态。

舞者的面部表情也是苗族舞蹈造型技巧的一部分。

舞者会通过微笑、眼神交流等方式来表现出舞蹈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艺术体现在舞蹈的音乐和舞台布景上。

苗族舞蹈常常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舞者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展开舞蹈动作。

舞蹈的音乐起到引领和衬托舞蹈的作用,使舞蹈更具节奏感和动感。

舞台布景也是苗族舞蹈审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布景以山水风景、苗族传统家居和装饰物等为主题,通过布景的设计和搭建,营造出一个富有苗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舞蹈空间。

贵州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还体现在服饰和道具上。

苗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是舞蹈表演中重要的装饰元素,它们不仅能够突出舞者的形象和身份,还能够展现苗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舞蹈的服饰多以苗族传统服饰为主,如苗族妇女的蓝色长衫、彩色披肩等,服饰的颜色鲜艳、图案纹饰丰富,能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道具方面,苗族舞蹈常常使用喇叭、芦笙等传统民族乐器以及竹编、舞扇等装饰物作为辅助,使舞蹈更加丰富多彩。

贵州苗族舞蹈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体现在舞姿的形态、音乐和舞台布景、服饰和道具等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苗族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其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鼓乐为主导,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浅析。

一、鼓乐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激昂的鼓乐为基础,这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在苗族文化中,鼓被视为一种象征,它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

湘西苗族鼓舞中的鼓乐旋律高昂激越,在节奏上异常强烈,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的感觉。

鼓音有时轻巧明亮,有时低沉有力,营造出一种神秘、悠久的氛围。

二、舞蹈动作的繁复多样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形式多样,富有繁复性和技巧性。

舞蹈者的身体灵活度要求较高,需要灵巧地运用腿部和臂部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内涵。

常见的舞蹈动作包括蟒蛇爬行、舞袖旋飘、手舞足蹈等,这些动作要求舞者具备较高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技巧,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三、动作与节奏的紧密结合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与鼓乐的节奏紧密结合,相互呼应。

舞者通过动作的起伏和节拍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转折和发展,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乐曲的节奏感,以身体的舞动来演绎鼓乐的旋律和节拍,达到一种美的境界。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征,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鼓乐和舞蹈的结合,富有节奏感、繁复多样的舞蹈动作,表达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也具有一定的情感释放和传递作用,是苗族乡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摘要】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音乐节奏对舞蹈动作的影响、不同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节奏特色以及如何体现舞蹈的美感等方面,展示了音乐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历史渊源表明,音乐节奏与舞蹈早已紧密相连,成为中国民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

音乐节奏也在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得舞蹈艺术得以持续发展。

弘扬与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责任和使命也凸显出音乐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音乐节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不可忽视,其独特的魅力与美感使得舞蹈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音乐节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重要性、历史渊源、影响、特色、节奏美感、传承、创新、不可或缺性、责任、使命。

1. 引言1.1 音乐节奏对舞蹈的作用音乐节奏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舞蹈的灵魂和核心。

音乐节奏能够引导舞者的身体动作,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音乐节奏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既是舞蹈动作的基础,也是舞蹈表现力和传达情感的关键。

音乐节奏对舞蹈动作的节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的节奏感和节奏变化是由音乐节奏来引导和决定的。

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快慢、强弱来进行舞蹈动作的把握和表达。

只有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和节奏感的表达,决定了舞蹈的整体韵律和美感。

音乐节奏也是舞蹈情感和表现力的关键。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往往会选用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独特韵味的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

这些音乐作品往往融合了民族民间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旋律,充满了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气息。

舞者们在音乐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中的情感和意境,使舞蹈更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1.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多样性和丰富性。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动感的节奏。

它融合了苗族的音乐、舞蹈、服饰和道具等元素,通过身体的舞蹈动作和鼓的节奏,表达
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一、强烈的节奏感:湘西苗族鼓舞的节奏十分明快、有力,呈现出鼓声的激烈和激情
澎湃的特点。

鼓声如雷霆般响起,迅速而有力地跳跃和穿透空气,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节
奏冲击。

二、跳跃的动作: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一般较为跳跃和灵动,以腾、跃、翻、转
等动作为主。

舞者以身体的跳跃和旋转,展示出苗族人们激情四溢、活力四射的生活态
度。

三、多样的器械:湘西苗族鼓舞在表演过程中经常使用鼓和铜鼓等器械,这些器械的
节奏和声音使舞者和观众都能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韵律和节奏。

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湘西苗族鼓舞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将苗族人民的思
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全情投入,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传达出苗族人的喜怒哀乐、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等。

五、富有仪式感:湘西苗族鼓舞多用于苗族的节日庆祝、祭祀活动和社交交际等场合,因此表演中常常具有一定的仪式感。

舞者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舞蹈动作中融入了一些仪
式动作和仪容仪态,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是以强烈的节奏感、跳跃的动作、多样的器械、较强的表现
力和富有仪式感等为主要特点。

通过这些特征,湘西苗族鼓舞展现出苗族民众积极向上、
热情奔放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

浅析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贵州苗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其独特的舞蹈形式、独特的舞蹈音乐和独特的舞蹈文化而享誉中外。

苗族舞蹈在形态上丰富多彩,通过一些特殊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艺术手段,使舞蹈更生动、更深刻地表现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造型技巧1、手势手势在苗族舞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手势是苗族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苗族舞蹈中的手势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还能传达一些特殊含义。

例如,手指向上表示祈求,手指向下表示谦恭,手掌合拢在胸前表示感谢,双手交叉表示团结和友谊。

苗族舞蹈中的手势一般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练习,使其造型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度。

例如,在苗族“踩高跷”表演中,舞者手势多为“缩手”,即在作动作的同时将手握拳,这一手势保持了苗族舞蹈的传统特色,既引导了舞蹈的节奏,又增强了表演的整体性。

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是舞蹈造型技巧中难度较大的一项。

在苗族舞蹈中,身体姿态表达了舞蹈的意图和表现的主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苗族“龙脚舞”中,舞蹈者身体跃起,脚下跳跃,身体向上舒展,手臂向外张开,形成酷似龙的造型。

这种身体姿态充满活力,富有动感,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布局形式苗族舞蹈的布局形式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排布方式。

不同的排布方式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在苗族舞蹈“蒙草蓊茸”中,舞蹈表演者排成一圈,不断旋转,表现出如同大自然中植物繁茂的意象,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

二、审美艺术1、节奏美节奏是苗族舞蹈的灵魂所在,是表演的关键。

苗族舞蹈的节奏突出强烈、明快、富有活力和感染力,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相互配合,彼此呼应。

在苗族舞蹈中,舞者身体的活动和手脚的移动都与节奏紧密关联,表现出一种充满力量和感染的美感。

2、形式美形式美是苗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苗族舞蹈形式上独具格调,每个动作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表现形式,舞蹈表演者的手势、身步、掌声以及音响效果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蹈形式,使整个表演更加和谐、精致和完美。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受而闻名。

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它代表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苗族鼓舞中,其特有的动律特征更是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魂灵,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

苗族鼓舞在舞蹈节奏上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特点,舞者们在舞台上激烈地跳动着身体,紧凑而有力的舞步伴随着鼓声的敲击,犹如一群欢快的精灵在跳跃。

而鼓声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跳动的音符之中。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感觉,让观众仿佛也能跟着舞者一起跳动起来。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多样性上。

苗族鼓舞中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多彩,既有高高跃起的跳跃动作,又有腾空飞扬的旋转动作,还有摆动摇摆的曼妙动作,这些动作灵活多变,富有韵律美感,展现了苗族人民朴实、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舞者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会儿像群鸟翱翔于天际,一会儿像一朵盛开的花儿摇曳生姿,让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这种多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苗族文化的多元特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者们的情感表达上。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用来庆祝丰收和民族团结的一种舞蹈形式,因此舞者们在表演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舞姿中充满了张扬和豪放,每一次舞动都犹如生活的冲击波,激起人心中最深的共鸣。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使得苗族鼓舞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体现在舞蹈服饰和道具的使用上。

苗族鼓舞的服饰和道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苗族妇女的长裙、银饰、花环等,以及扇子、手绢、蜡烛等。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动律特征。

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概述及动律特征分析,探讨了其节奏变化、音调变化以及舞蹈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丰富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动律特征、节奏变化、音调变化、舞蹈形式、文化传承、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鼓舞这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其动律特征对于挖掘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探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可以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促进对苗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节奏变化、音调变化和舞蹈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可以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案例研究,促进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湘西苗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湘西苗族鼓舞概述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特色。

【精品】苗族舞蹈中的节奏应用

【精品】苗族舞蹈中的节奏应用

【关键字】精品探讨苗族舞蹈中的节奏应用【摘要】苗族舞蹈特别是苗族鼓舞在其艺术呈现过程中,节奏的形式是变化无穷的,它排斥一尘不变的节奏。

苗族舞蹈之所以吸引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断起伏变化的节奏,它在变化中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新鲜感。

【关键词】苗族舞蹈节奏应用所谓苗族舞蹈指的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苗族歌舞由于其地域文化特征性而富有民族性。

苗族舞蹈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舞蹈项目,而是支系复杂,歌舞品种内容丰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苗族舞蹈是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民族群众审美心理的集中反映。

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而在这些舞蹈中,节奏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一、舞蹈与节奏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谓舞蹈中的节奏指的是音节的长短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跳动。

它是在时间序列中的小节、拍子以及乐句所侯成的类型和形态。

比如舞蹈中的慢板节奏、自有节奏以及快板节奏等等都属于不同种类的节奏。

一个舞蹈的节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律动。

如果舞蹈没有节奏,那么也就不能够称其为舞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奏是一个舞蹈的本质所在,是一个舞蹈的生命。

舞蹈从来就是和节奏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它使舞蹈本身具有了生命性,另一方面节奏又连接了音乐与舞蹈二者,使其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

因为只有有”节奏”的存在,才会有舞步,有舞步才最终能够组合起来成为一种有速度、有力度、有幅度的适当比例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舞蹈上的节奏使舞蹈具有了在形式上的美的特征。

如同音乐、戏剧和诗歌一样,舞蹈也正是因为节奏而成为一种抒情艺术。

在音乐中,节奏起着组织旋律的作用,在诗歌中,节奏起着组织语言的作用,在戏剧中,节奏起着勾连人物矛盾冲突以及心理冲突的作用,而在舞蹈中,节奏则起着组织连接动作的作用。

节奏与舞蹈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没有节奏,那么就无从谈起舞蹈,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节奏。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节奏”和”拍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拍子”是一种将长短音符组织起来。

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研究

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研究

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研究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动感而闻名,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研究苗族舞蹈的形态及其动律,以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苗族舞蹈的形态苗族舞蹈形态丰富多样,包含了舞蹈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形象塑造等要素。

首先是表演形式,苗族舞蹈可以分为集体舞和个人舞两种形式。

集体舞是苗族人民在特定场合,如节日庆典或婚礼等集体活动中表演的舞蹈,它强调团结合作和集体意识。

个人舞则是个人表达情感和展示才艺的舞蹈形式,通常由舞者独自表演。

其次是舞蹈动作,苗族舞蹈的动作优美而独特,常常包括旋转、跳跃、手势和身体的协调等元素,给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感觉。

最后是形象塑造,苗族舞蹈通常以自然界的景物、动植物和苗族的传统文化为题材,通过舞蹈的表演形象来展示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苗族舞蹈的动律苗族舞蹈的动律是指舞蹈中音乐与舞蹈动作之间的和谐关系。

苗族舞蹈的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鼓、芦笙等。

这些乐器在舞蹈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舞者的动作紧密结合,共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

苗族舞蹈中的舞者通常以舞步和身体的变化来配合音乐的节奏,通过舞蹈动作的流畅与音乐的旋律相协调,形成一种自然而和谐的艺术效果。

这种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使得苗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苗族舞蹈的研究意义研究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对于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苗族舞蹈的形态,可以了解苗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凝聚和传承苗族文化。

其次,研究苗族舞蹈的动律,有助于提高对苗族舞蹈的艺术欣赏水平,使更多的人欣赏和喜爱苗族舞蹈。

此外,苗族舞蹈的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多样性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形态和动感。

通过研究苗族舞蹈的形态及其动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苗族文化,提高对苗族舞蹈的艺术欣赏水平,促进民族交流与合作。

苗族舞蹈动作

苗族舞蹈动作

苗族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以下是600字回答苗族舞蹈动作:苗族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涵盖了多种节奏和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舞蹈中,苗族舞者通过身体的各种姿态和动作,传达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情感。

1. 颤动步:这是苗族舞蹈中最基本的步伐之一,舞者通过脚部的小幅颤动,创造出一种轻盈、流畅的视觉效果。

颤动步通常与上身的摆动和旋转相结合,形成优美的舞蹈画面。

2. 旋转:苗族舞蹈中的旋转动作独具特色,舞者通过快速的脚步和身体转动,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旋转动作通常与颤动步、跳跃和身体倾斜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舞蹈画面。

3. 跳跃:苗族舞蹈中的跳跃动作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舞者需要通过快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落地,创造出轻盈、灵活的视觉效果。

跳跃动作通常与身体倾斜、摆动和旋转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优美而富有活力的舞蹈画面。

4. 摆手:这是苗族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之一,舞者通过上身的左右摆动,创造出一种悠扬、舒缓的视觉效果。

摆手动作通常与腿部的小幅颤动和脚部的轻点相结合,形成优美的舞蹈画面。

5. 踢腿:苗族舞蹈中的踢腿动作非常有力,舞者通过快速而有力的踢腿,创造出一种轻盈、灵活的视觉效果。

踢腿动作通常与身体的倾斜、摆动和旋转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优美而富有力量的舞蹈画面。

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苗族舞蹈动作外,还有很多其他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如蹲步、身体扭曲、甩手等。

这些动作和技巧都充分展示了苗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

总之,苗族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各种姿态和动作,传达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人类身体语言的无穷魅力。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之一,流传于中国湖南省西南部的湘西地区。

其动律特征突出,具有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一、鼓点稳重、有力
湘西苗族鼓舞的旋律主要依托于鼓声,鼓点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苗族鼓舞的鼓点稳重、有力,气势磅礴,极具张力。

这一特征在音乐中体现为一种保持节奏的持续性,给人以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也为舞者提供了节奏基础。

二、“双弓”结构、分节对称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结构是以“双弓”形式为基础,以分节对称形式呈现。

这种舞蹈结构使得舞蹈的整体布局均衡,同时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随意性,更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

三、手脚分别运动、呈现对称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特征较为鲜明,脚步清晰有力,手脚分别运动。

舞蹈呈现对称,手脚动作根据节奏、旋律呈现相对应的动静关系,彰显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凑的动态感。

在舞蹈中,舞者动作协调,以掌握舞蹈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达到舞蹈美学上的协调和谐。

四、跳跃为主、旋转为辅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态特征中,跳跃占主要地位,旋转运动为辅助。

反复的大幅度跳跃动作,营造出华丽、动感的舞蹈环境;而转身、转体则辅助跳跃,为舞者提供了空间,使他们能够适应舞蹈动态的变化。

总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是其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在表现出苗族民族性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艺术美感的要求。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音乐表现形式以鼓为主,辅以其他乐器和人声,在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一、节奏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以强烈的节奏为特征,其节奏独特而复杂,强调鼓击的力度和速度。

整个鼓舞过程中,鼓舞者会不断跳跃、旋转,配合着鼓声表现出强烈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在节奏层面上,湘西苗族鼓舞使用的主要节奏型有两种:一种是8拍子,即每拍包括三个子拍,强弱节奏交替,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另一种是16拍子,即每拍包括六个子拍,强调细致和复杂的节奏变化。

这两种节奏型交替使用,使整个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旋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旋律属于模式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

在旋律的组成上,湘西苗族鼓舞主要使用了几种基本旋律,如降调、升调、三声、二声等。

这些旋律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和情境,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

除了基本旋律外,湘西苗族鼓舞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音乐技巧,如拔弦、滑音、和弦配合等,使旋律更加婉转动听。

同时,在演奏中还会加入人声的部分,以呼应鼓声和配合舞蹈动作。

三、和声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和声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单音和两个音的和声为主。

这种简单的和声方式,使得整个鼓舞的音乐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鼓击的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也成为了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鼓舞的音乐更加多样化。

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研究

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研究

苗族舞蹈形态及其动律研究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与表达形式,在世界各个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苗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与动律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究苗族舞蹈的形态特点以及其独特的动律韵律,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与表达中的意义。

苗族舞蹈的形态特点十分独特,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以及精神寄托。

苗族舞蹈通常以圆圈为基本形态,舞者们手拉手组成圆圈或者形成环绕的形式。

舞者们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丰富多彩的装饰点缀在腰间、头顶以及手臂等部位,增添了舞蹈的视觉效果。

舞蹈中的动作多为简洁而优美的步伐,舞者们轻盈地踏着舞步,手臂配合着舞姿优美地挥动。

整体上,苗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形态特点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形态上的特点之外,苗族舞蹈还有其独特的动律韵律。

苗族舞蹈的节奏感强烈,起伏跳动的音乐使舞蹈更具有活力与感染力。

舞蹈中的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舞者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舞动自如。

苗族舞蹈的动律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

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舞动中流露出一种淳朴而真挚的情感。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通过动作的连贯性与变化来表达出舞蹈的内涵,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与情感表达,承载了苗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追求。

苗族舞蹈的舞姿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辛勤劳动的奉献精神,也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苗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一种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

此外,苗族舞蹈的研究也可以推动苗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保护与弘扬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舞蹈的形态与动律研究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苗族舞蹈形态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了解苗族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同时,通过对苗族舞蹈动律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苗族文化的内涵与韵味,为舞蹈表演艺术的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苗族舞蹈中的节奏应用
【摘要】苗族舞蹈特别是苗族鼓舞在其艺术呈现过程中,节奏的形式是变化无穷的,它排斥一尘不变的节奏。

苗族舞蹈之所以吸引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断起伏变化的节奏,它在变化中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新鲜感。

【关键词】苗族舞蹈节奏应用
所谓苗族舞蹈指的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苗族歌舞由于其地域文化特征性而富有民族性。

苗族舞蹈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舞蹈项目,而是支系复杂,歌舞品种内容丰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苗族舞蹈是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民族大众审美心理的集中反映。

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而在这些舞蹈中,节奏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一、舞蹈与节奏之间的关系问题所谓舞蹈中的节奏指的是音节的长短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跳动。

它是在时间序列中的小节、拍子以及乐句所侯成的类型和形态。

比如舞蹈中的慢板节奏、自有节奏以及快板节奏等等都属于不同种类的节奏。

一个舞蹈的节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律动。

如果舞蹈没有节奏,那么也就不能够称其为舞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奏是一个舞蹈的本质所在,是一个舞蹈的生命。

舞蹈从来就是和节奏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它使舞蹈本
身具有了生命性,另一方面节奏又连接了音乐与舞蹈二者,使其成为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

因为只有有”节奏”的存在,才会有舞步,有舞步才最终能够组合起来成为一种有速度、有力度、有幅度的适当比例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舞蹈上的节奏使舞蹈具有了在形式上的美的特征。

如同音乐、戏剧和诗歌一样,舞蹈也正是因为节奏而成为一种抒情艺术。

在音乐中,节奏起着组织旋律的作用,在诗歌中,节奏起着组织语言的作用,在戏剧中,节奏起着勾连人物矛盾冲突以及心理冲突的作用,而在舞蹈中,节奏则起着组织连接动作的作用。

节奏与舞蹈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没有节奏,那么就无从谈起舞蹈,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节奏。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节奏”和”拍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拍子”是一种将长短音符组织起来。

没有生命力的音节,而”节奏”则是拍子的一种生命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节奏”是”拍子”的升级版。

当节奏与音符结合时,舞蹈就具有了强弱、疏密以及起伏,具有了艺术的旋律。

无论是编排舞蹈还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十分强调”节奏”。

如果说人类思维是依靠语言,那么舞蹈思维依靠的是音乐中的节奏,是通过音乐中的那些规范的节奏来形成和勾连舞蹈动作。

因此,可以说,舞蹈中的”节奏”对于舞蹈的表现起着决定作用。

二、苗族舞蹈的类型从汉代开始,苗族的鼓舞就在史籍中已经有
记载,如《苗防备览.风俗考》、《贵州通治.红苗条》中的剖有关于苗族歌舞的描述。

苗族的鼓舞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为单人鼓,由于舞蹈性别的差异又可以将其分为男子单人鼓和女子单人鼓。

这种舞蹈无法一个人完成,都是需要两个人的相互配合,一个人负责敲打鼓腰,而另一个人则需要根据节奏进行击鼓表演。

”女子单人鼓”一般是一个妇女一手拿着鼓棒通过敲击伴奏,另一个手用来拿鼓槌配合敲边的节奏一起敲打鼓面,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号、锣、二胡以及唢呐等乐器进行伴奏。

这样的舞蹈过程中,所唱和的歌都是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一般歌舞的内容都以爱情以及祭祀为主。

第二种是双人鼓。

所谓双人鼓指的是一个鼓两个人使用,这种鼓舞的方法一般是一个人敲边,其余两个人在鼓的两侧,同时敲打鼓。

这种鼓舞的击打所形成的鼓点同于单人鼓舞。

第三种是四人鼓舞。

这种舞蹈是单人鼓和双人鼓的结合,在舞蹈中,击鼓的人数不定,有时候二人击鼓,有时候四人同时击鼓。

这种舞蹈,要求鼓点、鼓音以及节奏都要配合一致,轻重缓急要协调,不能随时因为变换鼓点而导致混乱。

当舞蹈进入到过渡阶段时,舞蹈着要按照逆时针的顺序绕圈交换位置,也就是说,本来敲打鼓边的要敲打鼓面,本来敲打鼓面的要交换来敲打鼓边。

第四种时候八人鼓。

八个人使用一架四面的鼓上表演,这种鼓舞要求动作对称,节奏富裕变化。

第五种是群鼓。

一般多用于大型的民族性节日表演,是单人鼓、双人股以及四人鼓、八人鼓的结合。

三、苗族舞蹈的节奏分类苗族鼓舞的节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
是陈叙型节奏,苗族鼓舞的是通过伴奏和敲击着的鼓点两个方面综合作用形成的一种立体音响效果。

鼓点的走走以及舞蹈的动作综合形成了音乐的跌宕。

在舞蹈中。

节奏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反映出音乐的丰富性和情绪性,在舞蹈变严重,通过节奏的不断变化往往能够暗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陈叙性节奏一般都是前两小节是弱拍,保证节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第二种是衬托性节奏。

这种节奏主要是配合主要因素而形成的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主要是配合其他的节奏而形成一种较为特殊的音乐形态。

在苗族的鼓舞表演中,”边鼓”起着填充的作用,随着舞蹈者在动作上力度以及速度的变化,舞蹈着的情绪也是会发生变化的,而舞蹈的节奏则是使舞蹈形成具有鲜明风格以及新鲜感的主要方式。

第三种是骨感型节奏,这种节奏主要是为了展示出鼓舞的结构和美,保证舞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苗族舞蹈特别是苗族鼓舞在其艺术呈现过程中,节奏的形式是变化无穷的,它排斥一尘不变的节奏。

苗族舞蹈之所以吸引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不断起伏变化的节奏,它在变化中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新鲜感。

参考文献
王庆.谈一谈苗族舞蹈中节奏的应用[j].大众文艺,2009(8):37
吴晓》湘西苗歌的文化身份想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9(9):25 侯晋芳.卖哦组舞蹈审美特征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
2009,26(6):87-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