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
陈曼露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聂志军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通过梳理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来源,分析言语生命动力学给语文教育提供的新思路,进一步探讨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可能,提出贵“无”的言语教学法、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以及重“生命”的诗意教学法,为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探索方案。

关键词: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新探索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是潘新和(2004)最先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范式可称为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
式”。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念是在多元理论视野关照下形成的新概念,潘新和在分析中国教育现状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西方较为前卫的各种理论提出了这一理念。

言语生命动力学既强调言语,也强调生命,但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

基于这些理论,潘新和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观,以便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一、言语生命动力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观
(一)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在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上,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进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最后商讨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工具论”以叶圣陶为代表,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
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②
语文学科言语性的提出,始于1994年李维鼎发表的题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一文,1997年勒健也相继发表了《现代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性质观》,提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应该是言语性,紧接着2000年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一书的出版更是引起了轰动。

言语生命动力学正是在这些言论的基础上,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只能是言语性,言语性能够让我们从语文学科本身去理解语文的内涵。

(二)以表现为本位的语文教育范式
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主张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

从根本上说,表现本位就是写作本位。

这是针对以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为代表的“生活、阅读本位”而言的,张志公的“阅读独立目的论”,叶圣陶的“阅读基础论”以及吕叔湘基于语言学对阅读所做的探索都旨在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阅读本位”的语文教育思想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主流取向,影响着语文教育界。

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逐渐显露,这一思想受到了极大挑战。

正如吴卫兵在《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的转换》(2006)中提到的:“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应该
说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
言语生命动力学顺应时代要求,勇敢地对权威提出质疑,主
张:“表现—写作本位较之于阅读本位优势明显。

”④
随着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认识到“写作本位”重要性的学者越来越多,邵长思在《读写互动-写作本位》(2017)一文中明确提出:“读得好不一定写得好,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读得懂、读得好显然是不够的。

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
的转换是必要的。

”⑤
“生活、阅读本位”以工具主义为基础,注重学习的功用性,而“表现、写作本位”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主张通过写作来表现人的言语生命。

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看来,写作具有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诗意语文和诗意人生的教育观念
言语生命动力学以“人文主义”为其理论基石,在研究语文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人的生命意识的弘扬以及诗意人生的护养。

说到诗意,首先就能想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
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⑥
言语生命动力学主张要诗意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之上。

诗意语文需要诗意人生的关照,诗意人生的实现离不开诗意语文的涵养。

言语生命动力学对生命的高度重视决定了诗意语文是人的语文,诗意语文要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使人生变得富有诗的意味、充满生命的灵气。

唤醒人的创造的生命之泉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极具挑战性,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有丰厚的语文素养,更要求语文教师有着富有诗意的人生。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周益民、董一菲等都是诗意教学的杰出代表,它们之所以能够将诗意语文践行到底,是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富有诗意的人。

二、言语生命动力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新探索
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教育背景实施教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分析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从中寻找解决新困顿的方法。

(一)贵“无”的言语教学法
贵“无”的言语教学法并不排斥使用教学方法,贵
“无”只是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养护和培育,而不是强迫和压制。

“贵无”的言语教学法必须体现作为母语的汉语教学的特点。

首先,汉语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习得”,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染感悟。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善于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的情境,这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之源,综合课堂内外的教学信息,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于语文教学之中。

最后,要在使用言语教学法的过程中达到“无”的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启用“悟”。

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其次要热爱语文、并且成
文教论坛
化和民族习俗的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藏族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手抓羊肉和糌粑以及奶茶等饮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学以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对于藏族文化和习俗的快速发展和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藏族地区的海拔较高因而呈现出较为独特的生物特性和气候特性,并且依据这种特性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业耕种与生产方式,并逐渐构成垂直和立体化的多样性经济结构,这也正是高原地区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最佳方式,充分运用农业和牧业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有效延续。

二、藏族生态伦理文化传承与藏区生态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学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并在适应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得以有效延续和发展。

因此每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民族习俗以及伦理文化受到生活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

青藏高原常年处于严寒地区,并且拥有众多山脉,被地质专家学者称为“世界第三季”和“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也被专家学者称为“生命的禁区”。

但正是在这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恶劣的地区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悠久和伟大的藏族文化。

十分恶劣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藏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伦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藏族人民都需要将自己的命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学会以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使得藏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因此藏族生态伦理不仅对藏族人民的思想文化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民族习俗都有严格的约束和要求。

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可视为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地区的人们与自然环境长期相处并和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藏族文化中不论宗教民族信仰或者消费观念以及农牧生产方式中都能体现出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发展趋势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和理念。

藏族文化中还较多的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以及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这也是藏族生态伦理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因此应对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加以足够的重视并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

因此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可视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一种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尊重和敬畏的文化体现,也是一种较高境界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落加才让.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2]南文渊.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1999(1).
[3]熊坤新,颜顺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5]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
为乐于表现与创造的言语生命模范。

学生“自悟”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强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
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以表现为本位,以激发学生本能的表现欲为目的。

写作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言说欲。

学生不想写、害怕写是写作教学的天敌。

因此激发学生表现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说欲。

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寻学生作文的优点,而不是紧抓其缺点在班级重点讲评,这会给某些学生带来“写作阴影”。

其次,在培养学生言说欲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着手。

再次,写作教学也应该以“悟”为主,写作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不能依靠强制性灌输完成。

最后,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

一个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好作文,难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威信。

(三)重“生命”的诗意教学法
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得以形成,归功于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的一堂课。

他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和董一菲也是力主“诗意”的一派,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周益民,通过为儿童构建一个童话世界和民间世界来进行诗意教学。

具体来说,诗意教学法可以从三个层面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文本的诗意解读。

其次,诗意教学法是指诗意的教学方法。

再次,诗意教学法指向主体诗意人生的陶冶。

主体的诗意人生既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是成熟的言语生命与幼稚的言语生命的互动与促进,是诗意生命的共生共长。

注释:
①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
②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94.
③吴卫兵.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的转换[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6(14).
④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5.
⑤邵长思.读写互动-写作本位[J].文教资料,2017(6).
⑥[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
⑦王崧舟.诗意·语文·梦想[J].人民教育,2013(07).
上接(第145页)
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