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五 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1]在横线上补全文段。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吾矛之利(______)弗能应也(______)不可同世而立(______)[3]此文段出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这则文言文意在告诉人们:___________[4]本文篇幅短小,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

“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_。

2. 阅读与理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__[3]本文选自《__________》。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梁国________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出()A.杨氏之子非常喜欢吃杨梅B.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杨氏之子能一下子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展现了自己的霸道。

B.以“孔雀”为名来反问孔君平,这样可以贬低孔君平的身份。

C.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人谈古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沪教版高三语文全部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高三语文全部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1、采薇春秋·《诗经·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我行.不来.。

..。

忧心孔疚彼尔.维何.?维常..。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騤騤..,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所腓.。

四牡翼翼..所依.,小人..。

君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行道迟迟一、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二、填空题1.《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_____,在春秋战国时称为《___》,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___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___篇,因此又称为“____”。

汉武帝时,___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六义”指的是__、__、__、__、__、__。

《诗经》结构上多采用__________的形式,以___言为主。

3.《诗经》中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______,_____”(《春秋公羊传》)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论语》说:“____,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_____”,《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4.《采薇》选自《诗经•小雅》,“小雅”是西周时诸侯宴会上唱的乐曲,古称“_____”。

5.《采薇》中用“兴”开头的有第__、__、__章,以“比”开头的有第__章,用“赋”手法写作的有第__、__章。

6.从《采薇》第一至第三章的第二句中的__、__、__三字体现了时间的渐进;从第一章的_____到第二章的_____到第三章的_____三句诗写出了战士的忧思层层加深。

7.《采薇》第四、五两章着重写边防_____、军容_____、战士_____的情景。

沪教版六年级下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

预备年级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一)班级姓名学号三八《论语》八则1.《论语》,家经典,由的的弟子编撰,他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说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知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好5.择其善者而从之6.温故而知新7.欲速则不达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亦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尝寝三九天时不如地利1.课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

2.文章在文中强调的观点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3.从文章内容来看,巩固国家或成就大事,需要三个条件那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

4.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国家、社会、科技,包括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

就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要建立社会。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6.池非不深也池7.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8.委而去之。

委去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以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11.亲戚畔之亲戚畔12.天下顺之。

顺四一《吕氏春秋》两则1.选自由编撰2.刻舟求剑在文中的意思现在比喻3.两则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引婴投江者的荒谬表现在5.楚人找不到宝剑的原因6.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引7.其子岂遽善游哉?遽8.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悖9.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涉坠10.遽契其舟曰遽契1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2008-6-5预备年级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二)班级姓名学号四二橘逾淮为枳1.文章选自晏子是时期齐国政治家。

2.从文中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人?。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4.今方来5.为其来也为6.何坐坐7.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8.缚者曷为者也?曷9.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10.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然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耶1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13.寡人反取焉.病四三螳螂捕蝉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姓名)2.蝉、螳螂、黄雀,此三者在树上的目的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本文讲述的故事后来演为它常常用来比喻:。

沪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主人与食()(2)更为益盐()(3)缘有盐故()(4)反为其患()[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而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文言文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以示儿曰。

[2]这句话朗读时正确的读法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D.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不在于()A.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有礼貌。

B.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他的回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孔君平要承认孔雀是自己家的鸟,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练习三 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

练习三 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孔子云:“何陋之有?”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3、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4、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5、王顾左右而言他。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2、夫子何命焉为?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4、吾义固不杀人。

5、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8、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0、公输盘服。

2021年沪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沪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沪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子曰:“温___________而知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__________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__________也。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回答问题。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

”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注释]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会:适逢,恰巧。

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1]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水底日为天上日(________)(2)因请其对(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这个故事中,杨大年称得上是文学家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子。

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对。

上联:轻风_____细柳下联:淡月隐梅花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⑤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涉:渡。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七步成诗文帝(曹不)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①。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②菽以为汁。

萁③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行大法:指处死。

②漉(lù):过滤。

③萁(qí):豆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豆在釜中泣(______)[2]这首诗是_____让_____作的,他们都是____的儿子。

[3]对画线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B.魏文帝尝试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古文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_____ 惠:_____ 诣:_____ 乃:_____ 为:_____设:_____ 示:_____ 未闻:________ 家禽:________[2]用/ 给短文划分节奏。

[3]用四字词语夸一夸杨氏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也会说:①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②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将士B.读书人C.老百姓[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有志B.有识C.有恒3.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钟氏之子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③。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④,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⑤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

②语:对……说。

③敕见:奉皇帝的诏令觐见。

④昼寝:午睡。

⑤托寐:假装睡着。

⑥酒以成礼:饮酒是用来完成礼节的。

咏雪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

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⑦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⑧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⑨。

”兄女曰:“未若⑩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①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③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五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钟氏之子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A。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③敕:皇帝召见。

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_______ B.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________________(2)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给带线的字注音。

(1)少习骑( ) (2)溯黄河( ) (3)数建奇功( ) 2.解释带线的字。

(1)长而益精( ) (2)皆次当行( )(3)易男装( ) (4)凡十有二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文言文练习E姓名班级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⑴苦:(2)所以:(3)恒过:(4)行:(5)喻:(6)入:(7)忍:(8)曾:2.翻译下面的句子。

(1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全文的中心句是o 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名,时期著名家、家。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8.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9.选出“于”字在句式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A、舜发于吠亩之中B、管夷吾举于士C、征于色,发于声D、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10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对第三段内容要点概括正确的选项是:()A.人只有处于困境才能有作为,国没有忧患。

8.人假设处于困境,国处于忧患,就一定要灭亡。

C.人假设经常处于困境,就无法发挥才能;国无忧患那么往往遭到灭亡。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轻松阅读快车。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yé)?”徐曰:“不然。

譬( )如人眼中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语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B.比喻C.拟人[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

用横线画出中心句。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典题例析]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咨询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钞票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咨询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讲明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以下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忽啼求之B .邑人奇之C .不能称前时之.闻D .于舅家见之3.以下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 .父/利其然也D .余闻之也/久4.翻译以下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钞票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以下咨询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故是什么?〔3〕作者什么缘故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解析:这是个文言文选段是第五课的重点。

5个题目差不多上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要紧知识点。

第1、2题考查学生积存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以上3题是文言文学习的差不多功,第4题的翻译题既考到句意明白得能力,又考到词性活用、通假字的知识,属文言文知识的小综合,如"奇之〃的"奇〃〔以……为奇〕,"来宾其父〃的"来宾〃〔把……当作来宾]和"日扳仲永〃的"扳〃,〔同"攀〃拉着〕,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明白得和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涉及句意的明白得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详略的处理等,答题时同学们要反复地将原文再诵读一两遍,有了语感,对文言语句的明白得也就更深入一步了,解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

沪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

沪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

沪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同步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取之,信然。

”中的“然”在文中的意思是()A.对,是B.答应,信守C.这样,如此D.表示一种语气[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A.尝/与诸小儿游。

B.诸儿竞/走取之。

C.此必苦/李。

D.唯戎不/动。

[3]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为什么王戎没有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认为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

(填序号)A.溺B.故C.堙D.少女①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

()②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

()③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

()④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

()[2]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

精卫填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精卫填海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原文的话)[3]翻译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几则故事中,与“精卫填海”的精神相似的是()A.八仙过海B.愚公移山C.嫦娥奔月D.女娲造人[5]读了这篇神话,你想对精卫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2.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2022年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2022年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2022年沪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___________(2)尚:___________(3)戍:___________(4)夜阑:___________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水滴石穿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②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注释)①巾:头巾②勃然:发怒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张乖崖为崇阳令为:___________(2)诘之诘:___________(3)乖崖命杖之杖:___________(4)一钱何足道足: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自”。

(5)一吏自库中出自:___________(6)自仗剑下阶斩其首自: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滴石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中张乖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同意他的做法吗?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2、书非借不能读也。

3、子不闻藏书者乎?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5、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6、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8、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9、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10、“姑俟异日观”云尔。

1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1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3、其切如是。

14、故有所览辄省记。

15、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16、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7、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1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9、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20、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21、为一说,使与书俱。

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3、与我何与也?
4、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5、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

6、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7、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8、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

9、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10、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11、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12、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13、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14、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15、更有小说家言,……,亦复寓目不忘。

16、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蔽林间窥之。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6、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7、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8、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9、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10、驴不胜怒,蹄之。

1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12、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2、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3、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4、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5、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6、是方啮也,而遽死也?
7、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8、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9、异哉!是鼠之黠也!
10、橐坚而不可穴也。

11、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12、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13、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

14、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15、乌在其为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