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模块 第一讲 导言课

合集下载

【实用】高中历史导言课教案

【实用】高中历史导言课教案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所以本课我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自主获得知识。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学期导言课,是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本课的学习内容很多,也不复杂,学习内容有四:知道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的作用)怎样学习历史?高中历史学什么?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历史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刚刚入学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对高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教师有新的认识,并在新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虽然初中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价值还不清楚,初中常见的历史学习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方法单一,同时学生对历史综合运用能力也非常薄弱,这无疑给高中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历史,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框架结构,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身的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价值(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学习历史的价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探究历史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初中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单一,因此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十分必要难点: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是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首先老师在这里祝贺大家升入了高中,正式开始高中课程的学习。

老师姓谢,名正燕。

诶,同学们注意了,一听老师的名字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呀,花谢了又艳?其实不是这样子滴,老师的名字是燕子的燕,而不是花开正浓的艳,想来老师的爸妈在取名字的时候也是考虑到矛盾这一点而没有选择这个“艳”。

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导言课 第一课 走进高中历史课(共45张PPT)

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导言课  第一课  走进高中历史课(共45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 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承
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
3、课程设置与高考的衔接
必修 课程
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1学年,是对学业质 量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经必修课程学习,经考 核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可获得4学分,可以毕业。
选修Ⅰ 课程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修历史)选择的课程。 每个模块2学分,1学期,经考核合格,达到学业质量标 准的水平3或水平4,可获得相应学分。是学业考试的内 容,记入高考成绩。
思想性: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 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
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优秀文化 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坚定信念,拓
度地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
展视野,……。ຫໍສະໝຸດ 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
基础性: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 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
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 本规律和大趋势。……进一步
新《水浒》历史错误雷人
宋江和公孙胜初次见面是在一片玉米地里,而玉米是明 代才引进中国的。
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袁绍: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吕布:我家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
在一次直播的电视节目 里,在谈到抗日战争的时候, 吴宗宪问她抗日战争打了几年。 杨丞琳说,好像11年吧,吴宗 宪告诉她了8年,她居然说: 哇!才打了8年耶!
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五要“心到”;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4.检验学习效果——作业

历史选修一第一节ppt

历史选修一第一节ppt
总结词
古代的经济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详细描述
古代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这些经济活动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古代的经济状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短缺、生产 效率低下和贸易不平衡等。
国际关系演变
从殖民主义到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权力中 心的转移。
民族国家崛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 形成,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维护。
社会运动与政治参与
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参与的 扩大,社会运动和抗议活动的 兴起。
现代的经济趋势
工业革命的扩展
从欧洲到全球的工业化进程,技术革新和生产力 的提高。
民主化进程
政治权力逐渐从贵族手中 转移到平民手中,民主政 治逐渐发展。
近代的工业革命
工业技术的革新
蒸汽机、电动机等新技术 的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 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 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关系的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关系 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逐渐成为主导。
宗教极端主义的兴起和冲突, 宗教宽容与理解的倡导。
媒体与信息传播
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 全球化,信息泛滥和隐私保护 的挑战。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艺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的相互影 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影
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历史选修一

CONTENCT

• 引言 • 古代历史 • 中世纪历史 • 近代历史 • 现代历史
01
引言
课程简介

高一历史开学第一课:导言课(走进历史的天空)

高一历史开学第一课:导言课(走进历史的天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 、 怎 样 学 习 历 史 ?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要求:
初中: 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
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 高中: 评价)、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等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 的本质以及其意义,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 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出发点,是基 础,是根本!!!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中国特有的族谱
蒋孝严以蒋家身份 桂林祭祖
生活——体味历史的亲切
经济全球化
国际名牌进入中国…….
历史的价值:
(二)探寻规律,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少走弯路。
(三)凝聚力,给国民以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 1、历史架起沟通桥----社会需要
• 陌生人交流时,喜欢找都认识的人为话题。 •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有共同的历史认同。
走进历史的天空
一 、 什 么 是 历 史 ?
• “历”,繁体作“歴”,其下部是 “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 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森林, 《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 “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 示时间上的移动。 • 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仿佛
人的手在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 商朝专门掌管记事的官员,即所谓史官。 以后的内史和外史、左史和右史,都是 掌管记事的史官。《说文解字》:“史, 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 “历史”的两层含义: • 1、过去发生的事 2、曾经记录的事
1. 三核心六要素
What
When
Why
Where
how
Who
3、方法建议(要求)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
2)记:动脑记忆、思考 3)听:先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4)写:做好课堂笔记 (1)内容要求 ①完整性(切忌丢三落四,随意省略); ②正确性(切忌知识性错误); ③逻辑性(切忌条理混乱,顺序颠倒)。 (2)形式要求 ①书写规范 ②标清序号,一目了然。 5)讲:上课集中探讨,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提问)

历史第一课—高中历史导言 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历史第一课—高中历史导言 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导入语: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特别是来到我的历史课堂。

历史的第一节课,按照惯例不上新课,首先做个自我介绍。

鄙人硕士毕业,绝对货真价实,遥想当年本可以读博士,大概是由于下凡投胎时错过了良辰吉时吧,没有成为富二代,更没有成为官二代,所以只好早早结业,自谋生计。

吹牛皮的话暂且不说了,我们先来聊聊正题。

我们的今天的话题是围绕历史这门学科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活动设计1: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认为历史是什么。

三四位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进行点拨、概括。

材料1:历史的“史”,是一个象形文字,一个人站着,手里拿一块板,这就是记录,这就是“史”。

材料2:李世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列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材料3:培根:“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讲述: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将“历史”的概念归纳为两点:1、过去发生的事→客观性如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等等,这里的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

同学们要记住的是,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的,是不能再改变了的。

所以,著名学者王学典称之为“实在的历史”。

2、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

→主观性比如培根的名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里的“史”就是历史著述的意思。

著名学者王学典称之为“描述的历史”,“描述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

怎么体现的呢?其一,人们对历史的记载具有选择性和主观性。

人们虽然希望能够完全客观准确地记录历史,但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你一天24小时,每一秒每一分钟都要么在做一些事情,要么是在想一些事情。

从古至今,人类总数大概800亿人。

1然而历史记录了几个人每时每刻的所做所想了呢?即使是那些留下了很多历史记载的大人物,他在哪一天哪一刻做了什么梦,吃了什么饭,想了什么事,又记载了多少呢?所以,历史记录都是有选择的,往往只有那些被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会被记录下来,在不经意间,历史记录就掺入了记录者自己的看法。

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第一讲-导言课

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第一讲-导言课

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要求,即改革是否顺
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的成功是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 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 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 改革是否被中断。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 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命题角度3 中外历史改革的比较与联系
(2013· 课标全国Ⅰ,45)(2013· 江苏单科,24A)(2013· 福建文 综,41A)(2012· 山东文综,35)(2012· 海南单科,29)(2011· 上 海单科,17)(2011· 福建文综,41A)
【知识链接】
历史改革之间的比较包括改革目的、历史背景、主要
措施、历史影响、特点、成败的原因、启示、认识等不同方
一.改革含义:
一般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通常是 由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利用政权的 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为革除 社会制度中的弊端,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而采取 的重大举措。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改革,是把事物中过时的,不合理的消极因素改 造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活动,把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 革命,是指被压迫的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摧毁 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而进 行的活动。革命在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基础上,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命题角度2 对中外历史改革的评价
(2013· 课标全国Ⅱ,45)(2013· 山东文综,35)(2011· 海南单
科,32)(2011· 福建文综,41A)(2011· 江苏单科,24A) 【知识链接】 我们应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 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

高中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

高中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

高中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教学课题】:导言课:走近历史【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过程与方法: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实现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被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吸引,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欢迎大家来到X中学习,X中是一所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从这里走出了十六位两院院士、四十余位教授、二十余位科技精英、五位驻外大使、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书画家和艺术家……在做的各位将来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所以,能在这样一所环境幽雅,充满希望的学校给在坐的各位上历史课,我感到无比荣幸。

说到“历史”,似乎是一个谁都会用的概念。

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或者说"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等等。

"'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近历史。

一、历史是什么?"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历史,能不能告诉我历史是什么呢?我们通常使用的历史,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

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历史是过去的事(史实)。

这个“历史”是本来的历史,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历史。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历史。

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

小至我们我们一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

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6、17年成长的历史。

(2)对过去的事的记载(史料)。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东西是无法还原的,。

我们该如何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只有通过对过去的事情的记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导言课(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导言课(共20张PPT)

史学常识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史学常识
中国历史分期
鸦片战 争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年
中国古代
古史

1840年以

中国现代
史现
1949年至 新 中 国

成立
注:依据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划定
通史
通史+专题史
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 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
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 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 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 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通史
高中历史教材
专题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二年级学习 (等级性考试)
二、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别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材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 例,教材中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 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 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 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 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 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 件……

统编版高一历史导言课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一历史导言课课件(共24张PPT)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3
一、何所谓史
广义 历史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 历史
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 学
研究历史的学问。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4
二、课程体系
1. 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通史
专题史
《中外历史 《中外历史 纲要(上)》 纲要(下)》
人文情怀 民族认同 世界意识
22
认识中外历史纲要(上)
1.为什么选择长城作为中外历史纲 要(上)的封面?
中国通史 文化符号 悠远绵长 2.为什中外历史纲要(上)由“教 育部组织编写”? 国家意志 价值引导 公民教育
记录任务
中国史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10.1 至今
12
学史何用
个人失忆会如何? 国家失忆会如何?
四、学史何用 走进历史的生活是崇高的,但融入生活里的历史却往往是繁杂琐碎的。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涉及到历史?
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
14
四、学史何用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
15
四、学史何用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
聆听——歌曲中的历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初中: 高中:
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 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关联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课件
古代中国与非洲和美洲的人员往来相对较少,但 也有一些使节互访、留学等交流活动。
06
复习与总结
本课重点回顾
重点历史事件
列举本课所讲述的重点历史事件,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 物和影响等。
历史背景分析
回顾本课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
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育与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学与艺术
文学成就
古代中国的文学以诗歌、散文、 小说等为主要形式,涌现出许多
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艺术特色
古代中国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 书法、音乐、舞蹈等,具有独特
的风格和特点。
文学与艺术的影响
文学与艺术对古代中国的思想、 文化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社会结构与风俗习惯
1 2 3
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宗法制度和家族关系为基 础,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身份制度。
风俗习惯
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包括节令、婚丧 、祭祀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 民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法与建议
学习方法
结合教材、课件与网络资源,进 行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
建议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古希腊 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跨 学科思考能力。
0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初创时 期,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 。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夏商周实行分封制, 将领土分封给亲族、功臣或前朝贵族 ,形成了一种以王权为核心的政治体 系。

纲要-第1课 高中历史导言课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纲要-第1课 高中历史导言课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史 认
任何阐释都蕴含价

值追求和人文情怀
核心价值观 家国情怀
程标准》
● 单元导语:本单元内各课的核心内容,了解学习本单元的目的要求。 ● 情景导入:导入图和导入图图解,用简略的说明文字简洁地引出本课要讲述的内容。 ● 学习聚焦:以简练的文字总结、提炼该目的核心内容。 ● 史料阅读: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学习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深入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历史纵横:正文难以展开又必备历史概念、事件等。 ● 思考点:紧密结合正文,简短设问。 ● 学思之窗:结合阅读材料提出思考问题,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 图表: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的各种插图和表格。 ● 探究与拓展:包括“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两部分,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和思考,综合锻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磨制石器
种植粟稻 饲养家畜 彩绘陶器 养蚕缫丝
生活稳定, 母系氏族公社
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父系氏族公社
知识拓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1年正式提出,期间通过对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众多遗址开展大规 模考古发掘,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2)阅读课本《姜寨聚落遗址 复原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村落形成、氏族公社……
3.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千年)
思考: (1)结合课本图文资料,你能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哪些代表文化吗?他们生产生活 状态如何?
思考: (2)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是如何进入阶 级社会的?
(3)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
阅读思 考

选修1导言课

选修1导言课

(1)成功的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2)失败的改革:戊戌变法
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 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 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 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 改革。
4、把握好必修、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1、梭伦改革:Ⅰ—5、6课希腊城邦、雅典民主制 2、商鞅变法:Ⅰ—2课、 Ⅱ— 2课、Ш—2课
3、北魏孝文帝改革: Ⅰ—2课
4、王安石变法: Ⅰ—4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5、欧洲的宗教改革:Ш—13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Ⅱ— 2课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Ⅰ—19课
有人将改革史分为:
• 1 .奴隶制改革: 梭伦改革。 • 2.封建主义的改革: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 3.资本主义的改革: 1861年沙俄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 国的戊戌变法等。 • 4.社会主义的改革 : 20世纪中期开始的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 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后, 于1978年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并 实行改革开放。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
革命、改革 、战争
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 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1)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 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选修一导言课

选修一导言课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
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 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 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 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 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 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 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 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 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补充资料: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 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建 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 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 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 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 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 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补充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 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 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 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 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 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 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 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简而言之,革命是推翻一个阶级(原有), 或是一个统治.而改革是在原来社会基础 上进行的一个改制 。
改革与革命的共性
• 从历史的角度看 • 改革和革命都在不同时期都 影响了 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历 史发展潮流的产物。
二.改革的原因:都是因为旧的社会制度不
适应社会的发展.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
学什么?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修模块) “教学目标”要求:
了解重大改革活动的背景、进程 (含措施)及代表人物;科学的认 识和评价改革;理解改革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学习改革家的坚强意志, 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 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考什么?怎样考?
4选 1 改革史、人物史、思想史、战争史 各1道材料题,从中任选1道作答。
四、改革成败标准:
不看改革者结局如何,而看是否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 所产生的积极历史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五、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因素、前提)。 改革派和保守派力量对比,即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 改革者的精神品质与才干;措施是否合理。 人民是否支持。
六、改革的特点:
都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社会关系的重组和各阶层利益 的调整,这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顽强抵抗。
产力的发展)
1.旧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2. 统治者误用滥用,损害人民的利益 3.出现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 4.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三、改革的类型:
奴隶主性质:梭伦改革、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改 革 的 性 质 封建性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洋务运动、大化改新) 资本主义性质: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
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考点二
中外历史改革的主要措施
命题角度 中外历史改革的主要内容
(2013· 福建文综,41A)(2012· 江苏单科,24A)(2011· 福建文 综,41A) 【知识链接】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会进 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部分人追求短期利益, 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 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改革的内容,一般从 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习俗、教育等方面进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与实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选修模块
学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 改革史导言课
授课老师:黄艳萍
学什么?新课程——课程结构
必 政治文明历程 修 1 必 修 经济成长历程 2 必 修 文化发展历程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与实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学什么?
• 高中历史选修课 有6门,广西省 选修学习的主要 涉及其中2门: 改革史、战争史。
七.改革的启示:
1.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进行的调整; 2.人类的进步要借助于改革; 3.改革涉及社会关系的重组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不可 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刀光剑影,但比革命温和得多) 4.无论改革成败,其经验教训都值得汲取; 5.如果改革有利于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改善 人民生活,就是值得肯定的改革。
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要求,即改革是否顺
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的成功是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 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 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 改革是否被中断。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 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命题角度3 中外历史改革的比较与联系
命题角度2 对中外历史改革的评价
(2013· 课标全国Ⅱ,45)(2013· 山东文综,35)(2011· 海南单
科,32)(2011· 福建文综,41A)(2011· 江苏单科,24A) 【知识链接】 我们应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 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
怎样学? “改革”学习的基本框架
1、改革的背景、目的(为何要改革?) 2、改革的内容、特点(怎样改革的?) 3、改革的结果、影响(改革得如何?) 评价改革: 性质 结果以及形成结果的原因 影响(积极、消极)
怎样学?
注意:古今中外历史改革的比较。 0 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联系。
(选修是对必修课程的复习、丰富、延伸)
改革,是把事物中过时的,不合理的消极因素改 造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活动,把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造。 革命,是指被压迫的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摧毁 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而进 行的活动。革命在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基础上,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失败的: 古代的: 近代的: 中国的: 国外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中四外五 古四近五
(2013· 课标全国Ⅰ,45)(2013· 江苏单科,24A)(2013· 福建文 综,41A)(2012· 山东文综,35)(2012· 海南单科,29)(2011· 上 海单科,17)(2011· 福建文综,41A)
【知识链接】
历史改革之间的比较包括改革目的、历史背景、主要
措施、历史影响、特点、成败的原因、启示、认识等不同方
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
革命、改革 、战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归谁所有)
生产关系
•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 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 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 组织。 •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 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哲学、美学、宗教、文化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推动社会转型(即改变生产关系):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改 革 的 影 响
对原有制度的调整(即调整生产关系): 变法、阿里改革
有利于思想解放: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
王安石
三、改革的类型:
改 革 的 成 败 改 革 的 时 代 地 域 成功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改革含义:
一般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通常是 由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利用政权的 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为革除 社会制度中的弊端,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而采取 的重大举措。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 请考生在第45 、46 、47 、48 四道历史 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46.( 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三
中外历史改革的特点、成败及评价
命题角度1 中外历史改革的成败及原因
(2013· 课标全国Ⅰ,45)(2013· 江苏单科,24A)(2013· 山东文 综,35)(2012· 江苏单科,24A)(2012· 课标全国,45) 【知识链接】 1.改革的结果 (1)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 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2)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 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考什么?怎样考?
考点一 命题角度 中外历史改革的背景、条件 中外历史改革的原因
(2013· 课标全国Ⅱ,45)(2013· 江苏单科,24A)(2012· 四川文
综,14)(2012· 福建文综,A)(2011· 山东文综,33) 【知识链接】 总的来讲,历史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
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具体来
面,学习时多加注意比较。
命题角度4 中外历史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2013· 江苏单科,24A)(2012· 江苏单科,24A)
【知识链接】 (1)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 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
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 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 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 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